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摘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

0.引言

以Chomsky(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1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G理论为基础,或为UG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UG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G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理论的语言习得

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

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或

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

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由原

则与参数构成的UG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

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当儿童接受母语输入时就开始建立词库,而UG则设置与母语相关的参数值。母语语法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重构和修改,从而最终能接受和理解各种母语输入,达到语言稳定状态(Ss)。儿童习得母语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Klein & Martohardjono(1999)把习得过程概括成下图:

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能力和语法表征(S0、S1...SS)等基本要素

是UG所关注的内容,而语言输入或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和语法分析(grammar parser)是保证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认知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它们受可学性条件(learnablity condition)和处理原则(processing principle)的限制。经过处理后的语言输入转变成触发因素(trigger)后才能构建语法表征,否则习得不能发生。

2.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

尽管UG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但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

诱人的理论魅力,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存在习得的逻辑问题。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二语输入实际

上相当有限,但学习者同样会存在着明显的输入与输出不对称的现象(Cook,1988)。并由此推断:假如UG真的具有普遍性,那么它应

该在二语习得中也同样起作用,因此,基于UG的二语习得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受UG的影响。

2.1研究目标

UG理论(Chomsky,1995,2000,2005)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应该

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坚持以充分描写性(descriptive adequacy)和充分解释性(explanatory adequacy)作为检验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两个基本标准,以追求充分解释语言的本质为研究的终极目标。观察和描写语言事实只是研究的基础,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科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解释造成事实的原因,找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推及其他语言事实,用新的语言事实来检验理论,验证甚至扬弃已有的理论,以解释更多的语言事实,如此观察)假设)求证重复,以至无穷,不断解决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之间的

张力,从而逐渐接近/终极真理0(ultimate truth)。因此,相对于语言事实,以UG为基础的研究更倚重语言理论,特别是理论的解释力度。

UG这种以充分解释语言本质为最终目标的研究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二语习得研究。基于UG的二语习得也不以描写为己任,而是着力于二语习得现象的本质解释和习得过程的考察。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不但是评价二语习得理论的两条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主要的目标(Gregg,1996;2003),正如戴炜栋、周大军

(2005)所指出的,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应该/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为主要目标0,而不是其他。

2.2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UG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的组成或表征、语言的习得方

式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等三个最基本问题(Chomsky,2005)。基于UG 的二语习得理论也主要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1)二语知识是如何习得的? (2)二语知识是如何处理的(记忆、存贮和提取等)? (3)二

语知识是如何表征的(Hulstijn,2002)。受制于UG理论本身的性质, 基于UG理论的二语习得更关注二语知识的习得方式和表征形式, 反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特质理论和迁移理论,形成了以此为指导的两大主要研究方向。

特质理论关注知识的例化(instantiation),它回答/系统S拥有什

么样的特质P0的问题,或者说学习者习得了什么样的语言知识;而

迁移理论则解释学习者是怎样习得了这种语言知识,回答/系统S是怎样获得特质P0的问题,或者说系统S是怎样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Cummins,1983)。这就是说,特质理论解释哪些语言知识

被例化在大脑中,以及哪此语言知识没有被例化在大脑中,而迁移理论则解释语言知识是怎样被例化在大脑中。根据可学性条件(learn- ability condition),目标语的初始状态属于特质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识的习得的天赋性(innateness)、模块性(modularity)和二语知识表征(representation in L2 knowledge)形式等变项;而输入和习得机制则属迁移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学习机制(learning mechanism)、输入的

作用(role of input)、否定证据(negative evidence)和修改输入(modified input)等变项。(Gregg,2003;White,2003a)

2.3研究方法

Chomsky UG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中的认知系统中的状

态,这种内在语言观不但决定了UG始终将语言学研究置于充分解

释的目标之上,而且也决定了其基本的研究线路,即基于逻辑推理的

演绎方法或/自上而下0(top-down)的研究路线。受社会道德和技术水平等限制,对大脑研究不能通过直接的办法获取相关信息,语言研

究也主要通过自然科学最常用的演绎方法。对于自然语料的获取, UG主要通过内省法(introspection)。此外,UG研究还经常使用访谈法、直接观察法(非操纵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口语报告等方法以获取真实语料。

UG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证伪的假设,同时可以

对二语习得可能的语言行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使基于UG

的二语习得研究能够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大量二语习得初评研究往往采用演绎方法: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证实

或证伪假设。这些研究不但对具体语言项目习得做出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发现,就是在跨语言研究中也有许多独到的发现,如WH移

位、量词辖域、长距离约束以及母语对二语的影响等等。(参见戴炜栋周大军,2005)

二语习得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是测试个体语言行为和二语

的可接受性判断(acceptability judgment),两种方法都是内省法的具

体运用(Mackey & Gass,2005)。测试个体语言行为主要使用诱导性输出任务(elicited production task)的形式;可接受性判断常用的方法有同一性判断(coreference judgment)和真值判断(truth-value judg- ment)等,但最常用的是语法性判断(grammaticality judgment)测试, 但是,语法性判断的测试目标明显,而且一种离线技术(off-line tech- nique),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其他策略,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信度。解决的办法是改变单一测试形式,同时使用句子配对、口述、看图说话等多种测试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使用移动窗口技术(moving window technique)和跨通道启动技术(cross-modal priming technique),这些新的实验技术能提供在线处理信息,为研究二语习得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Marinis,2003) 3.基于UG理论的认知研究

3.1 UG理论解释二语习得之不足

由于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

习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儿童习得母语时,各种认知能力也还处在不成熟阶段,而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一般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且母语和二语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其次,语言习得的环境不同。母语习得环境丰富,而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量显然会少于母语输入量,而且输入的方式也不相同,母语输入的方式基本是口语,

而二语习得的输入方式除了口语外,还有书写、符号等形式;二者的学习心理机制不同。因为二语习得之前,学者就已经习得了母语,母语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迁移而影响对二语习得(二语也同样会

影响母语)。最后,二者的学习动机不同,母语习得是习得者交际或生存的必要,而二语习得往往有学习者的后天要求。(Hawkins, 2001;Mitchell & Myles,2004)

在研究范围方面,UG理论强调句法的自主性,语义一直没有引

起UG理论的兴趣。Chomsky(2005)坚持认为句法独立于语义,语义只不过是语言的特征之一。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也常常强调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忽视了语义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事实上,语义在二语习得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如二语初学者往往依靠母语和目标语的语义建立联系。在语法性判断中,受试者可能根据语言直觉做出判断,但我们不能排除受试者利用语义进行判断的可能。所以,机械地以UG指导二语习得研究显然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发生条件,UG作为一种理论也不

例外。UG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有关语言知识本质的表征理论;UG解释的是语言知识的表征形式,而不是语言知识的习得过程,所以它只能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才能全面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及习得过程(White,2003b)。随着UG的发展,基于UG的二语习得不断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如关联理论、涌现论等,特别是与认知科学的结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语习得不再满足于验证UG所体现的原则,或仅为UG提供证据,而是欲以独立的身份跻身于认知领域,为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Gregg,2003;Long & Doughty,2003)

3.2语言的认知处理

二语习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至少包含了认知语言学

所讨论的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如记忆、推理和语义理解等。例如, 在(二语)语法性判断中,学习者很显然要经历范畴化的认知过程。

在判断过程中,被试者会依据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经验)对比测试内容(期间还可能会涉及语义的认知),寻找匹配关系,从而做出决定。但是,我们这里更关心的是语言信息的认知处理,因为它直接涉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

任何外部信息进入大脑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机制进行编码

和存储,以便记忆和提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习得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其最终结果是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信息处理有串行处理(serial processing)和并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两种基本模型?,在处理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自动化和控制等处理策略, 以及组快(chunking)、递归(recursion)和连接(connection)等习得策略。但是,绝对的串行处理或并行处理都难以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两种处模型往往同时存在于语言习得和理解过程中。两种模型的并存近似于竞争模型(competition model),在习得中共同发挥作用。(桂诗春,2000)

UG主要以串行处理模型为构建基础。根据UG理论,儿童在习

得母语时,首先形成的是深层结构,然后才执行诸如被动、问句等转换,而且转换也是按次序进行的串行处理,而母语的内在参数则是通过积极证据逐步设定的。与此相反,并行处理往往是认知的(Bohan- non & Bonvillian,2001)。处理的内容有表层处理和深层处理(deep

processing)。一般地说,表层处理只是初步的信息处理,只有经过深层处理的信息才有可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痕迹(memory trace)而进入长时记忆。深层处理以多种形式对语言信息进行编码,如根据语音、视觉和语义等特征,也可以根据言语或图像联系等(桂诗春, 2000)。所以,无论是在母语还是二语习得中,深层处理都是一个十

分有效的认知处理过程。

3.3基于UG与认知的二语习得研究

UG和认知论都试图从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回答语言习得的方

式,特别是语言知识的处理方式,从而探究在不同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二语习得的共性(Gregg,2003),两者在解释语言习得时又有各自的

侧重点。基于客观客观主义的认知论强调语言信息的计算,如记忆、存贮和提取等,认为我们可以从符号系统、处理和计算三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的本质(Dawson,2001)。UG理论关注认知科学所发展的

抽象演算模型与语言的物质基础,以及两者与脑认知研究的整合(Chomsky,2000),而认知论关注的是个体学习者对语言的信息处

理,即语言学习的计算层面(Croft & Cruse,2004)。从这个层面上

说,UG理论与认知论具有理论上的互补性。

Chomsky接受了认知神经科学中/心智是模块0的观点,认为语

言与人类其他认知系统之间呈现模块式的接口关系(interface posi- tion)。语言官能具有天赋性,是人类基因认知能力的表达,它至少由用于存贮信息的认知系统和用于提取信息的运算系统两部分组成, 而且运算系统并不专司语言运算,在其他认知任务中它也会起作用,

能变化的是人的认知系统(Chomsky,1995;2000)。认知系统分别与

发音-感知系统(articulatory-perceptual system)、概念-意义系统(conceptual-intentional system)形成语音形式(PF)接口关系和逻辑形式(LF)接口关系。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运算系统负责在PF和LF之

间建立匹配(parsing)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CHL:((PF,LF),匹配)。二语习得就是学习者在PF和LF两个接口层面的语言运算。(Meisel,1998)

在Chomsky看来,语言是一种具有生物性的、在大脑中有物理实

现形式的自然客体,是一种认知能力的表现,所以UG本质上是认知的(Chomsky,2000;2005)。徐烈炯(1988)曾指出,认知语言学和生

成语言学都是/对人类大脑机能的一种研究,是在抽象的高度对大脑物质进行的一种研究0。在二语习得领域,认知指知识或信息的表征形式,以及知识或信息的处理方式(Hulstijn,2002)。受理论本身性质的限制,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论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处理模式。所以,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

UG与认知论的结合成为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趋势之一。Hul-

stijn(2002)提出结合二语知识表征和认知处理,建立统一解释二语习得的思想;Gass和Selinker(2001)将UG的内在论语言观和认知观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综合的二语习得互动模型。刘春燕(2006)对

此有所介绍,本文从略。

4.结语

UG理论自其诞生起就以解释语言的本质为其终极目标,UG理

论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环境决定论的樊篱,为认识语言本质提供了新的框架。UG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二语习得的研究,但UG理论又不完全适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它必然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基于UG和认知处理的二语习得研究,既强调UG 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又强调了语言信息的认知处理,既重视习得的最终状态,又重视习得的过程,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注释:

1本文所指的认知是Chomsky基于客观哲学主义哲学观的语言理论,即小写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或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它是研究大脑语言机制的学科,关注语言的计算性质和语言

的信息处理。

o这里的分析是指学习者对在感知各种语言输入(如语言知识的表层结构、文本基础和话语情景等)的基础上,在工作记忆力的支配下对语言信息的初步处理,为更高层次的处理做准备。

?有些文献也将这两种处理模型分别称为自上而下处理(up-bottom processing)和向下而上处理(bottom-up processing)模型。应该说, 两组术语的内涵有一定的相同,但并不完全一致。对此,桂诗春(2000)已有详细的讨论。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药学研究主要信息汇总表[1] CTD

注:本信息汇总表与国食药监注[2010]387号文中附件中的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略有不同。本汇总表适用于已经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2提交申报资料的品种。为了提高审评效率,请注册申请人按本汇总表的要求重新整理研究信息并电子提交。 仿制药药学研究主要信息汇总表 原料药 2.3.S.1 基本信息 2.3.S.1.1药品名称 原料药的中英文通用名、化学名 2.3.S.1.2 结构 原料药的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2.3.S.1.3 理化性质 原料药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性状(如外观,颜色,物理状态);熔点或沸点;比旋度,溶解性,溶液pH, 分配系数,解离常数,将用于制剂生产的物理形态(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或水合物),生物学活性等。 2.3.S.2 生产信息 2.3.S.2.1生产商 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与公章名称一致)、地址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 2.3.S.2.2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1)工艺流程图/反应方程式:此处可仅提供反应方程式,标明各步反应的工艺参数、收率、所用溶剂和反应试剂。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2)工艺描述:按反应路线简述各步反应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取代、缩合、烃化、酰化等),各步反应的原料、试剂、溶剂和产物的名称,终产物的精制方法和粒度控制等;特殊的反应条件(如高温、高压、深冷等)应说明。按工艺流程来描述工艺操作,以注册批为代表,列明各反应物料的投料量及各步收率范围。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3)生产设备:提供主要和特殊设备的型号及技术参数。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4)大生产的拟定批量:kg(g)/批。 2.3.S.2.3 物料控制 提供生产用起始物料和重要物料的质量控制信息(包括来源/生产商信息、质量标准等)。注明信息来源的申报资料编号和页码。 2.3.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包括终产品的精制、纯化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并说明关键步骤是如何界定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有哪些研究数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14商贸英语2班15 吴楚楚摘要: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句法重形合,树形结构;汉语句法重意合,线性结构。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为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前言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句子成树形结构,汉语重意合,句子成线形结构。英汉句法结构到底有何不同?两者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对我们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指导意义。 1、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形合,强调句际之间、句内各成分之间要用形式逻辑关系词连接。我们知道,英语句子具有严格的句法结构,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都是把句子连接起来的纽带,由此英语句子在一定的框架内,就形成了以主谓为主干,其他修饰语或限定语成分为旁支的树形结构。因此在汉译英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补充必要的限定语或连接词,保证译出的英语句子是完整的,通顺的。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意合,强调意义关联,以语义为中心,句法结构不必完备,而且也不需要使用诸如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正如申小龙先生所指出,汉语句法特点是重意会、重流动、重具象、重虚实。[3]因而,汉语句子则形成了一种线形结构,没有主谓框架的限制,往往逐步交代,逐层铺开,节奏简洁明快。因而在英译汉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是要尽量符合汉语的特点。 2、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原因 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而思维模式又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句法结构。 大体而言,西方人偏向于抽象思维,逻辑性和分析性强,长于精确,因而英语句子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需要在一定的语法框架内表达,力求客观,理性,精确。而东方人偏爱具象思维,注重直觉和整体性,跳跃性强,因而句子灵活多变,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除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两种语言的影响之外,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也造就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结构。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英语字母—因素组合使得英语的词具有形态发生能力,从而使英语语法结构显性化,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式程式。汉语构词十分方便:可以实现字与字的直接组合,汉字不具备发生形态变化的条件,从而与意义挂上了钩,表义性加强了。”[2] 3、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对翻译的启示 英汉形合和意合之间的转换实际上就是英汉树形结构和线形结构的句法结构的转换。由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译汉时由树形结构向线形结构的转换可初步归纳为一种句子结构的“分散”,即从有主干变为无主干,焦点变为散点,由层层相扣(内包)变为句段相承的疏散铺排。汉译英则相反,是一种句子结构的“聚合”,即变松散为紧密,分主次,抓焦点,将铺排的句读纳入一定的构架之中。[4]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1]

[收稿日期]2000-06-12 [作者简介]庞继贤(1953-)男,浙江宁波市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言学方法论和语言理解的认知理论研究;王敏(1972-)女,陕西安康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 庞继贤,王 敏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在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改变了定量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我国,定性研究也开始逐步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哲学基 础、过程、特点等方面对定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指出定性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关键词]定性研究;二语习得;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 (2001)02-0138-06 Q ualitative R esearch Metho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a Critical R evie w PANGJi 2xian ,W ANG Min (School o 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 Abstract :In the W est ,there is a gradual shift of em phasis from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p 2 plied linguistics.The near dominanc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has thus begun to change.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hina has als o recognized the im portance of this research paradigm.Based on a com 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tw o methods ,the present paper ex 2 amin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search tradition from a philos ophical basis.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qualitative method 2 ology offers an im portant tool in the realm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K ey w ord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已逐渐由简单粗糙的印象型、感觉型的经验总结或主观的思辨性研究转向有数据、有统计、有分析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但是,在一片定量的欢呼声中,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我国应用语言学界更是如此。据统计,在1988-1997年国内四种核心外语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属定性研究的仅占2%[1]。许多人对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种种误解,有人甚至将定性研究方法等同为“非定量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立的非科学的方法。事实上,定性研究是指那些以访谈、观察等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材料性研究(em pirical studies ),同定量研究一样,是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的科学探究方法。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步骤、研究过程及其在外语或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析定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定量研究强调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 第31卷第2期 2001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l.31,N o.2M ar.2001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宴席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4、(英语毕业论文)《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5、(英语毕业论文)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6、(英语毕业论文)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8、(英语毕业论文)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9、(英语毕业论文)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1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6、(英语毕业论文)《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开题报告+论文) 17、(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9、(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开题报告+论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

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 2.3.P.1 剂型及产品组成 (1)说明具体的剂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 (2)包装材料及容器 低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10 mL)、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Ф20mm、抗生素瓶铝塑组合盖(Φ20 mm) 2.3.P.2 产品开发 简要说明产品开发目标,包括剂型、规格的选择依据。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有效成分-甲泼尼龙的前药,甲泼尼龙略溶于乙醇、甲醇、1,4-二氧六环,微溶于丙酮、氯仿,极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水。临床应用的甲泼尼龙有醋酸盐、琥珀酸(钠)盐,主要是由于各种盐的溶解度不一样,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由此造成剂型及临床应用侧重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甲泼尼龙能很快释放出来,但有效药物低,为43.6%。甲泼尼龙醋酸酯静脉给药后,药物吸收很慢(半衰期为69.04h),有效药物为42.7%。因此临床静脉给药通常使用琥珀酸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能很快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起效快,适用于危重病人。而甲泼尼龙醋酸酯主要是能过肌内注射和局部注射,侧重于局部症状,如各种风湿病,胶原性疾病,一些皮肤病、眼科病等。 口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易被胃酸破坏,人体吸收不好,生物利用度低,因而本品宜注射给药。由于琥珀酸甲泼尼龙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在生产注射剂时必须将本品制备成甲泼尼龙琥珀酸的盐,以增加其溶解度。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将本品制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较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甲泼尼龙的前体药物在血浆中会被迅速水解为游离的甲泼尼龙而发挥药效。由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水溶液中较不稳定,不能长时间储存,因此有必要将本品制成粉针剂。 目前,粉针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一种是无菌分装法,一种是将药液冷冻干燥制得。利用无菌分装发制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时,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极易吸潮,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上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规格有20 mg、40 mg和500 mg,主要用于抗炎治疗;用于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免疫综合征;(抑制免疫作用);亦可用于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手术休克等。甲泼尼龙的使用的剂量对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状差别很大,对于哮喘等抗炎使用80-120mg/d,抢救患者或者冲击疗法时,使用250-500mg/d。由于甲泼尼龙抗炎效果较好,毒副作用(钠潴留、浮肿等)远低于其他皮质激素类药品的特点,特别是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起效快,特别适用于短期大剂量使用的冲击疗法。结合用法用量和临床适应症需要,选择先开发40mg规格。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一、简单解释下列术语(40%):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 2.历时与共时研究 3.显性与隐性 4.形合和意合 二、通过汉英版本对比,简略说明汉英中的柔性与刚性的语法特征(15%):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Staying Idle in My Room Letters from my wife and old dreams with her Are both remote and vague. There is only clear autumn To accompany me on my empty bed. With crimsoned trees and Green mosses Under the stepping-stone. I feel solitary during the rain And melancholy under the moon. 三、试用分析下列英汉版本,总结替代和重复在英汉话语组织法方面的特征(15%): 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s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他们注视着那些鱼类好一会儿后,便要我给他们几对不同的鱼,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有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出来,先放在一个让他带回去的容器中,再(…) 装进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儿。“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四、简述下列问题(30%): 1.为什么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英对比研究? 2.如何看待对比分析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doc资料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 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即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方面的实施较少,并且大多的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而取得的。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误区,如:山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学校片面追求名声,热衷于产生轰动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把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扩大化等等。自精英主义倾向: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个别优生的培养,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课题选择上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情趣和生活气息,过于偏重于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