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上)

第五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上)

第五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上)
第五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上)

第四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对比分析法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一、对比分析法与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法

1、简介

盛行于1940---1950年。

对比分析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所以要将两种语言做科学的、系统的分析,通过两种语言的对照,来预测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它主要的观点就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根本在于要克服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这一观点被称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从一种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转移的过程。只要知道了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以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出现什么偏误,而一旦产生偏误,也可以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出分析和解释。

L1:L2

2对比分析的两个假设

I、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L2-L1=难点

类似母语的部份就比较容易学,不同的部份就比较难学。

Lado:我们可以把学生要学的语言及其文化,和他们自己的母语及文化拿来作系统化的比较,就可以预测及描述出容易学习及不易学习的句型。

母语迁移假设

II、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难点-错误

3.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得林(Odlin)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

1

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

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

I、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II、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回避

过度使用

如何评价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重难点,补充相关的练习,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纠错等。有利于选择测试题目。可以依靠对比分析为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编制考试大纲,设计不同的测试题。

第二,有利于发现单语研究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并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思路。

第三,对比分析所强调的对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的细致分析,是每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语言

2

教学的资源和背景。

目前也有人进行语用上的对比。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称赞语和回应语的对比研究等等。

局限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而事实上,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二者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差异 = 难度?

语言学心理学

实践也如此:

汉语声调一般来说,阳平上声很难习得、阴平去声较易习得。

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母语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1960年,Brooks ;Dulay&Burt 1973,1974

导致偏误的四种原因:

3

母语 3%

第一语言发展类型偏误 85%

类型混淆的偏误

特殊类型的偏误 12%

P 35 不同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迁移类型偏误的统计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这是不全面的。

第四,它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只是进行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

因此,对比分析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有一定的地位,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但又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

国内对比分析/迁移理论研究成果

《汉韩姐妹排行称谓对比》安国峰《汉语学习》2008.6

刘曼:中英日称赞语对比浅析

4

二、偏误分析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一)国外理论

1 偏误、偏误分析的定义及其分析程序或步骤

I、什么是偏误?

偏误(Error)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目的语规范、规则乃至用法限制的现象。

注意把偏误和失误区分开来:失误指的是偶然产生的笔误或口误。比如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疏忽而说成了“乙”。

失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即使是操本族语者也经常出现。说话者一旦意识到了失误一般情况下都会马上自我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由于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所以不在偏误分析讨论的范围之内。

II、什么是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译为“错误分析”,指的是对偏误现象进行分类描写并展开归因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其来源,提炼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偏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偏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讲偏误分析,并在80年代初出版了专著《偏误分析与中介语》。

偏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它除了提供中介语发展情况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生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偏误分析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高了错误的地位,转变了我们对错误的看法。

5

以前人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错误是十分有害的东西,应尽量避免。中介语和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错误是学生第二语言习得取得进展的具体表现。

2 偏误分析的程序或步骤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偏误的鉴别;

●偏误的描写;

●偏误的解释;

●偏误的评价。

语言样本的收集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I、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II、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III、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共时)与纵向(历时)。

语言偏误的鉴别

问题之一:“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题

鉴别困难的原因: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在形式上明显不合目标语语法;隐性偏误在表面形式上合乎语法,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

I、表层特征分类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

Ⅱ、表层策略分类法:“表层策略”是指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分类和描写。

省略、附加、类推、错序等。

6

是学习者对语言的操作策略,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

描写方法的局限性:如果这些表层策略并没有反映学习者实际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描写方法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Ⅲ、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A.前系统偏误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B.系统偏误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C.后系统偏误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需要进行访谈。

笼统、操作性不强。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程。

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是目前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Richard (1971) 干扰偏误

语内偏误(过渡泛化)

发展偏误(错误的假设)

干扰偏误——--语际偏误

那个鸡很胖。

语内偏误(过度泛化)

发展偏误(错误假设)——语内偏误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7

Schachter &Celce-Murcia (1977) 迁移偏误(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

探讨偏误来源的比例。

Ellis(1994)大量的偏误来自语内,而不是语际。

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

I、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II、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

III、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母语者认为偏误会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更重要,而非母语者认为语法更重要。

(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研究

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外国人学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语出版社 1988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

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偏误》《汉语学习》1993年第1期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1期

中介语产生的因素:

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

8

2.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3.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

4.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影响;

5.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

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的语音、词语、语法、语用等偏误。

1.语音偏误分析

(1)产生原因:

①母语的负迁移

用母语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最直接表现。

比如,外国人学汉语发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时发生的困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si往往被发成sei、se,shi可能发成she、shei、shir等。

用母语中的近似音直接代替汉语的音素。声调对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生是有困难的,他们往往把声调与母语的语调相混。

英语学生把汉语的不送气清塞音b、d、g读成浊塞音。

②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中偏误可以被称作“过度泛化”。

比如汉语的三声变调是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单独发三声多在教师领读半三

9

声或三声连读时,都没有问题,但只要自己念,就把半三声变成全三声,或把连续的几个三声一律读成全三声。原因就是学生按照直感对三声总结出他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三声或三声连读上。

③训练问题

由于教材或教学过程中的揭示不够严密,或该讲而没有讲,或训练方式不当而使学生发生偏误。

重音和语调是教学的难点。汉语有词重音和句重音,句重音的规律与英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词重音则不同。如果在教学上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母语干扰。举例说明。

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或教材的任务,不仅是要指出汉语有语调和汉语语调与学生母语语调的共同点,更重要的是指出汉语语调的特点。

2.词语偏误分析

(1)发生情况:

①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在意义上互有交叉。而学习者往往简单地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词。

比如,在一些教材中,“知道”和“会”都注为to know,在一定情况下,to know 可以和这两个词对应,如“我不知道”,“我不会”,都可以译为I do not know.学习者往往误认为“知道”和“会”是一样的意思。当我们问他:“小王今天为什么没来?”他可能回答:“我不会。”

知道得知

②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常常把

母语中某个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套到目的语中的对应词上。

10

比如,有个学生称赞老师唱的歌很“漂亮”,显然,他把beautiful 和song 的搭配关系用到了“漂亮”和“歌”上,而不了解汉语的漂亮只限于跟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清新新鲜新颖

③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不同。外国学生往往把母语中词的用法加在汉语的词上。

如“这”和“那”与英语的this和that

S1,这就是……

S1,that is

④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语,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场合等方面有差别。这方面造成的偏误,常使说出的话不得体,引起听话的人误解。

(2)引起上述偏误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语言学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教的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教指课堂教学和教材两方面。在讲解方面容易诱导偏误的几种情况:

第一,简单化的或生硬的对应。

第二,堆砌对应词。

第三,释义繁琐,主要表现在词语例解中。

(3)建议:

11

①要消除学生的对等词观念。

②要重视汉英对比研究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

③处理词语时,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

④给对应词语时,应能限制词义。

⑤要区别情况,分别处理:生词表、词组、注释、词事例解,是对词语处理的不同层次。

学生偏误

1.我终于希望找得到真爱,不管怎么找能找到。

2.我从来一直想对自己的事。

3.我从来对将来要跟什么样的人嫁给,还没想。

4.当我们得知爱情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了。

胡文静《从外国学习者偏误看“比”字句教学》

(三)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1.更加重视分辨偏误产生的原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一。

2.更加重视区分偏误的类型。从多个角度对偏误进行分类,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偏误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12

3.要求偏误根据不同的类型区别对待,否定有错必纠或放任自流的极端态度。

4.它是研究学习过程的捷径,也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因而也成为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它对偏误进行的细致的描写和解释,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并为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

局限:

1.偏误分析虽然对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但当解释具体的偏误产生的原因时,还是会有困难,因为它常常不是非此即彼的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也可能因人而异。

2.偏误分析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但将具体的偏误进行归类时,也会遇到麻烦,因为它还没有对每种类型的偏误做出一个量化的标准。

3.由于产生偏误原因的复杂性,在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偏误这一点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王建勤,P45)

1.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13

2.证明语际迁移并非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偏误分析虽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但是偏误分析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偏误分析的局限概括地说,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分析方法上弱点:语料收集不自然

二是研究范围的局限:只考察错误的部分,忽视正确的部分、以及回避的部分。

偏误分析在让我们了解学习者产生了哪些语言偏误的同时,却不能告诉我们学习者的哪些语言是正确的。“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其结果,只能了解学习者未掌握的部分,而不能了解学习者已掌握的部分。这就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的发展轨迹。”(刘珣2000)

这些问题在每一个分析步骤都存在。由于偏误分析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落。

对上次课的总结

成人如何学会第二语言?

对比出难点——大量的语言对比分析(例外:差异并不是难点)

改正偏误——大量的纠错练习(例外:错误并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还存在大量的回避的情况)

1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 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1.纵向研究 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横向研究 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通过对21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验证了Brown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 1.习得过程(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习得次序(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 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 1.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Dulay and Burt (1974) 被试:两组6---8岁的儿童,一组是60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调查内容:英语11个功能词。 结果:母语为粤方言与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两组儿童,对英语的11个虚词的习得顺序是相似的。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3.Bailey, Madden and Krashen (1974) 被试:73名说不同母语的成人。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 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也非常相似,说明母语差别不影响语素的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doczj.com/doc/b316818207.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就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得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就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得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得语:也称“目标语",一般就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得语言、它强调得就是学习者正在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得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得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得第一语言之外得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得。强调得就是语言习得得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得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得语言获得。“习得"通常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得语言获得。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得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得就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得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得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就是指“有意识”得语言知识得获得。外显学习就是在有意识得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得就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得语国家学习目得语。学习者所学得目得语在目得语国家就是公认得交际工具,当然也就是学习者用来交际得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本国不就是作为整个社团得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得语言主要就是在课堂学习得。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得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自然得社会环境下发生得。 11.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得。 12.语言能力:就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得心理表征构成得。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得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得合语法性得直觉判断依据得就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就是关于语言得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得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得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关于语言运用得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得背景 对比分析得语言学理论基础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得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得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得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得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得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得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得目得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摘要:本人从教至今,曾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从事汉语教学。在教学期间,经过对比发现汉族学生学英语和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其实都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体会到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之处及互补之处。随着英语学习的白热化,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必需工具。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借鉴英语学习方法极为重要。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英语 一、当今社会汉语学习及英语学习现状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的问题较大。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这一“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时达到汉族中学二年级的汉语水平,入大学后可直接用汉语听课”标准实际上尚未达到。主要问题是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直接用汉语听课用汉语思维的程度。为了尽快地

缩小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大力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教学。几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采取了积极措施,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有所提高。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自治区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应尽快地掌握汉语,否则就无法摆脱“语言障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双语化。在新疆这个多名族聚集的地方,无论何种名族都要学习汉语,以之成为重要的生活工作的基本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汉语言的学习,母语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和民汉杂居区,汉语为主的地区汉语能力及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别,随着中央对新疆的关注与支持,汉语学习在少数名族地区推广及普及,双语教学更是源远流长,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大力倡导和鼓励少数名族学习汉语,新疆也掀起了汉语学习的新热潮。但是由于汉语教学出台不久,因此在系统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许多孩子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汉语学习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于此同时,伴随着升学、求职的压力,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本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班级:12对外汉语姓名:韩瑞晶学号2012034107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者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二语言在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1)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律要讲的精炼、简明、扼要,教师适当的讲授理论知识和与语言规律,这是对成人学校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要目的,要层次、反复的操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 鉴于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缴械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的情况,调整讲和练的层次。并提高学生们的技能,这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语用规律、话语规律和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2)动机诱导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学习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 (4)交际性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师应当努力将交际引入课堂。 (5)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是基础,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为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额,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对比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课程名称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研究方法

课程名称: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研究方法 总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 教学目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教学法、教材、大 纲、课程等)、教师研究等选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使汉语国际教育专 业硕士能进行比较科学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为完成合格的 学位论文及入职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帮助,从而将研究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能及发 展相关联。 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报告撰写方法;在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研究选题进行实 际操作、讨论,从而具备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与实施、正确评价他人研究设计 的能力。 主要章节: 第一章:研究设计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论文特点与选题 §. 研究设计中的常用概念 §. 应用型研究的设计 第二章: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 面向教学的语言学习常见专题: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学习者 §. 语言学习研究的设计与数据收集方法 §. 实验研究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 非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章: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研究 §. 教学法研究

§. 教材分析与评估 §课程与大纲研究 第四章:教师研究 §. 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 教师能力认证与标准 §. 师资培训研究 §. 行动研究 第五章: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 量化数据整理与分析 §. 质性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六章: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 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结构 §. 优秀学位论文示范 §. 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程序与方法 教学方式: 讲授、实践、讨论、报告、文献阅读与自主学习考核方式: 考勤、作业、研究设计 教材及参考文献: 1. . . 2. . . 任课教师: 教师团队 大纲撰写人: 冯丽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 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 )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 (performance )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语言能力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 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 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 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 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 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 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 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 习效果通常不佳; 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 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 (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 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 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 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 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四、母语与第一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通常情况下,母语=第一语言 区别:非典型情况下,母语不是第一语言。 Eg: (1)父母皆华侨,孩子的母语为汉语,因父母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首先会接触当地语言,则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当地语言。 (2)父母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则孩子的母语为父母语,第一语言可能是父母语的任意一方。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doc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