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例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与文明的起源》为例 一、单元大概念的提出 1.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规定是:“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课标归纳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为教师指明了本单元的教学方向。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起点: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本单元距今年代久远,需要老师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引导。 3.核心问题的提出与单元大概念的提炼 在史前时期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问题:史前时期,中华早期文明起源具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实际由以下五个问题组成。 1.我们了解史前时期人类历史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我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演变脉络是什么?

4.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分布区域上看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这五个问题为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录,探究方法主要是 考古发现和传说相互印证,就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对“化石、遗址、神话与传说” 的理解;从分布特点来看,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特点;从生产力角度来看, 劳动工具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金石并用的趋势,食物来源从狩猎采集——农耕经济出现——农业发展;社会结构从群居——氏族——部落联盟(禅让制)这样一个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演变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单元大概念: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化的 特征。 4.本单元内容进行如下整合:从考古维度把第1.2课整合为本单元第一课: 早期人类的起源(1课时),从传说维度确定本单元第二课:早期文明的产生(1 课时)。 5.学习目标的制定与核心素养的落实 见下图:

七年级历史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远古的传说教案人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炎黄联盟、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介绍,使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补充。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持。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控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掌握课堂。 3.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原创】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创】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核心素养】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神话传说、遗址遗物的史料价值,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甲骨文、传世文献、图表等材料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人类的起源”情境视频导入,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讲解新课。 1.旧石器时代 (1)出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阅读课本P2,完成下列表格。 2.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1)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吗?” (2)出示《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阅读课本P3,完成下列表格。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的 实施路径探究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大单元教学,不仅能 让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单元整体学习方向,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让学 生实现健康成长。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 施路径,以期能够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引言:中学历史新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 结构化、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单元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 学思路。因此,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还可 以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该模式具有以下几 个优点:一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便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这些优点为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1]。其次,中学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的发展。由于每个大单元都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增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这 种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最后,中 学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每个大单元都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大单元教学还允许教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更好的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罗家平智慧教学 案列

“三环四步”智慧课堂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七上《中国早 期的人类代表一北京人》为例 高县硕勋中学罗家平 为更好地落实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七上《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一北京人》为例的智慧课堂。学生在“三环四步”智慧课堂模式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展开学习,在课中进一步开展情景化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开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与素养。 本课的设计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展开一一课前、课中、课后。 一、课前阶段一一以学情分析为核心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的播放5分钟左右的教材解读微课推送给学生,将本课的基础知识初步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生端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的内容并做好标记。在此基础上,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以上表格后,将其发送到教师端。通过课前阶段,学生能够对本课的基础史实有所了解,以便在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中能对史实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查阅,可以做到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以学定教。这也是智慧课堂优于传统课堂的地方,正如专家们指出的在传统课堂的课前阶段“学生的预习就是自学教师布置的教材内容,无法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课前的讨论交流。智慧课堂课前教学准备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 二、课中阶段一一以问题探究为关键,分为四大局部: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本课小结、课堂检测。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利用教师端播放视频:《进击的智人》中描述北京猿人的片段。学生利用学生端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北京猿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是不是野蛮而愚蠢的?”并利用互开工具回答教师的提问。由于视频中的观点明确告诉学生们,北京猿人并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而且还处于野蛮而愚蠢的阶段。学生们可以直接答出这两个问题。教师通过教师端又发送新问题: “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北京猿人?视频中提出的观点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教师向学生指出:历史讲求论从史出,任何对历史的解释都必须以史料为依据,要有理有据。提醒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要特别留意一些材料,看看哪些能够支持或反驳上述观点。这也是从历史的第一课就让学生们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植根心中。 接着进入新课讲授环节,为突破本课重难点,在本环节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主要设置三个探究活动。 问题探究一:通过考古发现和化石等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师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发布问题:“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位置?遗址的分布上的特点?”学生们观察地图并运用工具在学生端上进行圈画,并从中发现早期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这一特点。在此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升了动手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观察地图和从中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此外,教师通过教师端补充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了解时远古时期的遗迹发现主要是通过考古与化石。目

(备好课)《远古的传说》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①了解华夏族的形成和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 ②知道尧舜禹的禅让制,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认识到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帝和炎帝的发明、禅让制。 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那些远古的传说。 环节二: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五六千年前,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根据课本目录,找出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部落首领人物。 答案提示:炎帝、黄帝、尧、舜、禹。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自主学习:你知道史前时期的这些神话与传说么? 答案提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神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2、自主学习:当时黄河流域比较有名的部落有哪几个?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并,请根据课本P14-P15,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1)部落:炎帝、黄帝、蚩尤 2)战役 ①阪泉之战:结果:黄帝胜影响:炎黄联盟形成。 ②涿鹿之战:结果:炎黄联盟胜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指导:“《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由多种动物的一部分组合而成,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学历案)-2020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教学设计+测试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学历案设计】 【学习主题】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复习课(1课时)。 【设计者】 杨东源 【课标要求】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及发现的意义。(学习目标一)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学习目标二)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学习目标三) 4.通过史料,知道化石是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学习目标四) 【评价任务】 1.自主学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巩固夯实基础知识(检测目标一) 通过检测目标一,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一—三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部分的习题。以此来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检测目标二) 通过检测目标二,能够落实学习目标四能力思维的拓展。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梳理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课后练习,对接中考,了解本单元在以往中考中的比重以及命题方向。(检测目标三) 通过检测目标三,能够了解本单元在中考中的比重以及出题形式。同时能够做到检测当堂学习情况的落实情况。 【学法建议】 1.本节课在中考中的分值相对较低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所以主要采用自学为主。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方法。并通过整体认知,了解考古的方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具有科学性的方式之一。 3.在历史研究方法中,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够了解神话传说或者考古发现等历史研究方法哪一种更具有客观真实性。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②通过史料实证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③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难点:通过史料信息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答案提示:古猿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的远古人类。 环节二: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2,找出古人类遗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哪些? 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通过对这三个早期人类的学习,我们能知道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如何活动的。 2、问题探究:观察图片,早期人类遗址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a数量:多; b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教师指导:由此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且古人类遗址大多聚集在大江大河流域,这是因为大河附近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人类生存,有利于诞生早期人类文明。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元谋人 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 ①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②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③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④生活状况:会制造并使用工具;知道使用火 教师指导:注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可能还有比元谋人更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而已,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问题探究: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思考人类从古猿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 答案提示:逐渐直立行走、学会制作工具;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核心素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根据这些史料可以推断出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 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属于直立人 石器——会制造并使用工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双减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样例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第1课 北京人

1本份作业设计根据题目考查内容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需表现的各种能力,概括为三个学业水平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掌握重要的历史史事。第二个层次,初步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第三个层次,初步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以此评估学生在完成课时学习后的学习表现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4.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你认为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认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第1课课后活动2 拓展性 作业(选做)1.材料: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 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 烧骨,经过研究证实了距今约170万年,这里生活着 古人类。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说的化石是怎样形成 的?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 学业水平要求,能够以可信史 料为基本依据,对历史现象形 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 认识其意义和影响;考查学生 “唯物史观”、“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 心素养。 来源: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 史》(七上)第1课问题思 考 2.如图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你认为这些石器有什么 用途?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 学业水平要求,能够以可信史 料为基本依据,对历史现象形 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 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 “唯物史观”、“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 心素养。 来源: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 史》(七上)第1课课后活 动1 3.材料: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发现 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世界。周口店遗址的价 值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北京人化石 的发现,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人发现以来直立人究 竟是猿还是人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直立人阶段在人类 发展中的地位”。北京人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理 论提供了很重要的直接证据,而且将人类演化的历史 记录向前推进了大约40万年,被尘封几十万年的人 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三个层次 学业水平要求,能够以可信史 料为基本依据,对历史现象形 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 认识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同 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 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七年级历史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主要学习三局部内容:第一局部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二局部是北京人的发现,第三局部是北京人的特征。第一局部内容与第二、三局部内容是包含关系,因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三局部是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再根据出土的北京人遗址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最后总结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通过考古开掘,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 全国20多个省,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 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我国境内 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与现代人最为相近的是山顶洞人,最著 名的早期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 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 供了有力证据。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刚进入的新生,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 的好奇心,但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缺 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引 导,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元 谋人和北京人所用工具的根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了 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 大意义。 2.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等,掌握识图的根本方法,培 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比照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 头骨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比拟、分析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生活, 培养独立思考和比照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 发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周口店北京人遗 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 的意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理念】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着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通史的框架,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子目中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②“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关系 这一目内容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阅读教材文本并通过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①各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文明发展表现。 ②自然环境与各个地区文明发展特点之间的联系 ③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