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

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

一、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

注:1.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有无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适抗菌药物。

2. 对青霉素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治疗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3.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72-96小时停药。如遇特殊情况,按照各疾病的诊疗指南执行。

4. 本表未列出的疾病,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或在会诊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药物。

二、心血管内科常见手术和疾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案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AHA心脏植入设备感染处理共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等指导性文件及相关文献的建议和要求,结合我院及本专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注:1.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2010年AHA心脏植入设备感染处理共识)Update o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fec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0, 121: 458-477.

3. 中华医学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08-110

4.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new version 2009) The Task Force on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1)诊断性造影更换鞘管行延迟介入治疗时;(2)有高风险IE患者的复杂手术(有人工瓣膜或人工材料修复心脏瓣膜患者、既往史有IE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复杂性发绀性心脏病、术

后姑息性分流、导管或植入其他假体的患者);(3)怀疑台上有污染(无菌手术中断);(4)分次手术时同侧腹股沟穿刺;(5)通过移植血管行介入手术;(6)使用血管闭合器。

5.《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 XXIII-心胸大血管外科感染的防治. 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5月第44卷第10期:700-702

6. Baim, Donald S. Grossman'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giography, & Intervention, 7th Edition. 2006:52-53.

7.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我院2011年1~6MRSA检出率为55.13%),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8.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BSI)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BSI 按照发病场所可分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按照有否原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照有否复杂因素分为非复杂性和复杂性。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指血培养阳性,无心内膜炎,无人工装置,血培养于治疗后 2~4 日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 内退热,无迁移性感染灶的患者。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BSI 的主要病原菌见表 4-16。 表4-16 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伴随情况 病原感染源及可能的入侵途径、诱因发病场所备注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科伤口,蜂窝织炎,疖,烧伤创面感染等社区或医院医院内获得者多为甲氧 西林耐药株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静脉留置导管,体内人工装置等医院需重视排除污染 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 肠球菌属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腹膜透析伴腹膜炎,泌 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操作后 医院或社区 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社区多于医院 克雷伯菌属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人工呼吸装置,泌尿生殖系 统,腹腔、胆道感染 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医院获得肺炎,人工呼吸装置,复杂性尿路 感染,留置导尿管,烧伤创面感染 几乎都在医院 脆弱拟杆菌等厌氧 菌 腹腔、盆腔感染社区或医院 念珠菌属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广谱抗菌药 物,免疫抑制剂应用,静脉留置导管,胆道、 腹腔、尿道引流管,严重烧伤创面感染 等 医院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 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1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系列讲座”之二十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蒋俊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用药前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 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 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 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 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 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应根据病原 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 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 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 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 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 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药代动力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 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

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 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 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 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 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 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 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 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应 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 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 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 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 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 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 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 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 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

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 给药途径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

效和不良反应。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四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 临床应用领域新方法序贯疗法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就是用抗菌药化疗感染 性疾病的一种新疗法,指有急性或中、重度病毒感染而住院的病人,先胃肠外给与(通常 为静脉给药)抗菌药,等待至临床症状或体征存有明显改善后(通常为3~5天),及时改成 口服抗菌药。通常就是将同一种抗菌药由静脉给药切换为口服给药。也可以就是高级的抗 菌药变为高一级的抗菌药或同一级抗菌药相同药物间的切换,因此序贯疗法又称切换疗法、上行疗法、阶梯疗法、顺序疗法、层流疗法、后继化疗。药物切换时机:临床上化疗 感染性疾病通常分后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化疗最初2~3天,病毒感染病原尚未明晰,此时主要凭经验挑选抗生素,并经静脉给药,以并使药物快速抵达病毒感染部位。② 第二阶段:在起始化疗后4天左右,此时患者临床症状存有提升,致病菌与药敏试验已明晰,可以采用针对性弱的药物稳步静脉给药:例如已给的抗菌药物化疗并使病情转好,在 容许的情况下,若能够口服即为已经开始口服抗菌药物。③第三阶段:经化疗7天左右, 病情已平衡,可以稳步口服抗菌药物,尤适用于于老年患者。对于儿童病人,体温和白细 胞计数就是同意与否实行序贯化疗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静脉抗菌药物化疗48~72小时,90%患儿体温上升,白细胞恢复正常,提示信息可以推行序贯化疗。国外存有学者明 确提出序贯疗法改成口服用药的临床标准:①体温正常至少超过24小时:②与病毒感染 有关症状和体征已获得提升或掌控;③不存有病毒感染的合并症或并发症;④并无细菌耐 药的高危因素:⑤外周血白细胞计类和分类已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⑥并无胃肠道 稀释障碍,包含咳嗽或呕吐等;⑦重新排列用的抗生素并无过敏等禁忌证。后序药物 的挑选:不是所有药物均可做为序贯疗法用药,只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就可以用作序贯 化疗。这些药物还必须具备较好的生物利用度(>50%),在病毒感染部位能够达至有效率 药物浓度,并与静脉制剂存有相同的抗菌五音及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大,价格便宜,还要 存有较好的耐受性与依从性。常用的药物存有氟喹诺酮类:例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康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等;大环内酯类:例如红霉素、阿 奇霉素、克拉霉素;青霉素类:例如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例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益松、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以及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多西环素等,其中以喹诺酮类在临床应用领域最为广为。上述药物中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未有同一种药物的口服制剂,因此分别切换为促进作用相似 的抗菌药物,例如头孢噻肟切换为头孢呋辛酯:头孢噻肟切换为头孢泊肟酯;头孢他啶切 换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切换为头孢克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切换为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抗原虫药物中的氯喹及甲硝唑(也可以做为厌氧菌的化疗),生物利用度 均>90%,也均可做为序贯疗法的采用药物。序贯疗法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于化疗 社区赢得性肺炎、泌尿系统病毒感染、骨髓炎、盆腔炎、腹部和皮肤软组织病毒感染等病症。注意事项:①序贯疗法无法用作所有的中、重度病毒感染,必须严苛掌控序贯疗 法的适应证;化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等不

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

一、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

注:1.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有无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适抗菌药物。 2. 对青霉素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治疗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3.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72-96小时停药。如遇特殊情况,按照各疾病的诊疗指南执行。 4. 本表未列出的疾病,依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或在会诊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药物。

二、心血管内科常见手术和疾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案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AHA心脏植入设备感染处理共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等指导性文件及相关文献的建议和要求,结合我院及本专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注:1.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2010年AHA心脏植入设备感染处理共识)Update o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fec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0, 121: 458-477. 3. 中华医学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08-110 4.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new version 2009) The Task Force on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1)诊断性造影更换鞘管行延迟介入治疗时;(2)有高风险IE患者的复杂手术(有人工瓣膜或人工材料修复心脏瓣膜患者、既往史有IE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复杂性发绀性心脏病、术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医学领域,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控制和治疗感染的关键工具,帮助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抗病原体。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适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不断加剧。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成为确保其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 那么,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能对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所帮助。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并且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要且有效的。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遵循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协议。 2. 调整剂量和疗程: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治疗疗程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来调整合适的剂量,并确定适当的治疗疗程。这样可以避免抗菌药物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过短,从而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3.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

生、临床微生物学家、药师等。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并监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方案,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抗菌治疗效果。多学科合作还可以促进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当使用的行为。 4. 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在使用抗菌药物的也要注意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这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感染的风险。正确地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 持续教育和培训:由于抗菌药物的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应该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了解最新的治疗准则和研究成果。这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率,并减少不当使用的风险。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调整剂量和疗程、多学科合作、遵循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持续教育和培训。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并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它们的使用。 我想强调的是,抗菌药物的治疗应用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抗菌药物是

2019年整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等3部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9日联合向社会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这个指导原则,明确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症。具备指证时可使用抗菌药物,明确规定病毒性感染不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和联合用药等。指导原则明确了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基本原则。分别规定了内科、儿科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同时列举了不宜预防用药的情形。指导原则明确了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肾功能减退患者、肝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新生儿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这个指导原则还明示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等19类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用量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应用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规定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原则。指导原则列举了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急性感染性腹泻和败血症等32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病原治疗方法。 本原则基 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3.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北医三院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管理制度,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治疗性应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 及联合用药;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临床确定适应证后:a.根据经验选药的同时,应尽早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查明感 染病原体,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b.门诊基本不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药物用量一般感染处方三日量,慢性感染二周量,避免长期用药; 2.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还应综合患者的情况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另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价格等也是考虑的因素;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联合用药的指征: 1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应用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需长期用药,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者,如抗结核药物的联合; 6 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特定病原菌非病毒入侵或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感染;不宜长期连续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必须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预防的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三)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物,由于广泛大量地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构成全球性的突出问题。新生产的抗菌药物层出不穷,使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不同品种之间差别更难以把握。因此,本文特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以供临床医生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时参考。 1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1 正确选药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主要为细菌学),测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应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临床药理、适应证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尤其应注意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缺陷、院内外感染、原发基础疾病等患者的用药。 1.2 抗菌治疗方案 1.2.1 经验性治疗在病原菌分离出来之前,或药敏试验获结果前,先根据临床诊断考虑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性治疗。下列情况必须尽快治疗:①感染直接威胁生命时;②如果治疗延迟到获得培养结果后再进行治疗,那么本来威胁不大的感染可能会加剧;③致病菌可预测到,即使治疗失败,所引起的危险性不大。脑膜炎、肺炎患者在取得脑脊液、血及痰培养后即可开始经验性治疗;又如,对1例复发性无并发症性膀胱炎患者,而各方面情况均较健康的年轻妇女,虽然作尿培养十分容易,但考虑感染很可能由大肠杆菌引起,故在获得培养结果前用复方磺胺甲唑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 d,就可成功完成治疗。但由于经验性治疗不具有肯定性,因而对重症病例一般须采用广谱抗菌药物,以覆盖较多的病原菌,如能获良好临床反应,仍可继续进行治疗。 1.2.2 特定性治疗当感染类型已确定,病原菌获得阳性结果,药敏试验已获结果,即可选择抗菌药物进行特定性治疗。这种治疗方案具有肯定性,可结合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药效学、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应用原则 在学习抗菌药物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常用的关于抗菌素药知识的相关术语: 1: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导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简称为化疗。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称为化疗药物。包括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 2:抗菌药:对细菌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其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 3: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生素这一名词最早是由于从微生物提取抗菌素而来,现在己经人工合成大量的抗微生物药,所以这个概念现在很少使用。 4: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的称窄谱抗菌药,如导烟肼仅对结核菌有效。抗菌谱广泛者称为广谱抗菌素,如四环素和氯霉素,不仅对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效。 5: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6: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7:杀菌药:指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8: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有抗菌后效应,抗菌后效应的时间长短反映药物对其作用靶位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的大小,并与药物浓度和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9: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特点:A:当血药浓度超过对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后,其抑菌作用并不随血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第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附表1《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表》。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参见附表2《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1、阳性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思路: (1)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青霉素(氯唑西林)、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2)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方可选择(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磷霉素、抗菌药物。 2、阴性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思路: (1)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呋布西林)、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氧头孢类、单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