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自去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立法以来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抗生素的应用制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使用原则如下: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病原体的检测;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必须要有明确的指证,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公布的医生使用抗生素权限,不同级别的医师决定不同级别的抗生素的使用,杜绝越级使用抗生素。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科主任或拥有权限的专科医师经过讨论后方可进行使用,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记载。

(三)应尽量根病原学结果(如各种培养、涂片)选用敏感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必须要有病原学检测,为明确病因提供依据;病原学结果出现后根据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检测报告及时调整抗生素应用。

(四)抗生素的使用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每三天应根据体温、血常规、病人体征等对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或终止抗生素的使用。

(五)我科多为老年卧床患者,多合并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患者;患者多为年老体弱,多功能脏器功能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肝肾功能状况,故应严格控制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范围及选用种类及副作用。针对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根据病情如无必要及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具体药物选择:

1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1.1 青霉素类包括不耐酶青霉素类(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耐酶青霉素类(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假单胞菌类(羧苄西林、呋喃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抗G - 杆菌类(美西林、替莫西林)等

1.1.1.1 青霉素G 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1.1.1.2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1.1.1.3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1.1.1.4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 - 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1.1.1.5 抗G - 杆菌类只用于抗G - 杆菌,对G + 球菌及假单胞菌无效

1.1.2 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1.1.

2.1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ˉ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1.1.

2.2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对G +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ˉ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

1.1.

2.3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肟\克肟等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二代为弱,对Gˉ杆菌包括沙雷菌、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其中头孢他定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地嗪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类肠球菌无效除头孢哌酮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少见

1.1.

2.4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较第三代强,对G+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相当活性对Gˉ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似对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在内的Gˉ杆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对G+球菌的作用明显增强,除黄杆菌及厌氧菌外,对本品均敏感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

1.1.3 新型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定)抗菌谱极广,对Gˉ杆菌、G+球菌及厌氧菌,包括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脆弱拟杆菌均有极强的抗菌活力,对多数耐药菌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氨曲南对多数Gˉ杆菌包括肠杆菌科和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G+球菌及厌氧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

1.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组成的复合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行自杀性结合,从而保护β-内酰胺不被β-内酰胺酶所水解,继续发挥抗菌作用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它们与β-内酰胺类组成复合制剂,对耐药菌株可增强杀菌效果,并可使抗菌谱扩大,常用的品种有安灭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特美汀(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优立新(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舒普深(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和他唑西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

1.2 氨基糖苷类此类属静止期杀菌剂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西索米星及链霉素主要抗Gˉ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不动杆

菌等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G+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对结核杆菌以链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3 大环内酯类属窄谱速效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主要为需氧的G +球菌、Gˉ杆菌及厌氧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部分流感杆菌对此类药物敏感对绿脓杆菌、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无效新大环内酯类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相比,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善和副作用减少是其明显进步阿奇霉素对G+球菌作用比红霉素差,对Gˉ杆菌比红霉素强,尤其对社会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致病菌、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治疗的第一选择

1.4 四环素类属广谱抗生素因常见致病菌多已耐药,现在仅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军团菌感染,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抗菌谱同四环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环素强5倍,米诺环素作用更强,对多数MRSA有效

1.5 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抗菌谱较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氯林可霉素抗菌活性较林可霉素强4~8倍,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

1.6 多肽类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及壁霉素多粘菌素B和E,肾毒性大,疗效差,只用于严重耐药的Gˉ杆菌感染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对包括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粪链球菌等G+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对Gˉ杆菌多数耐药壁霉素抗菌谱与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对表皮葡萄球菌稍差,对肠球菌和难辩梭菌强于万古霉素

1.7 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依洛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雷沙星、芦氟沙星、克林沙星、巴罗沙星、曲伐沙星等抗菌谱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而较广,对Gˉ杆菌抗菌活性较G+球菌强,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相比,新喹诺酮类在保持原有对Gˉ杆菌良好抗菌活性的同时,对G+球菌抗菌活性增强,以克林沙星、曲伐沙星最强;对G+厌氧菌抗菌活性也有所增强,其中曲伐沙星较甲硝唑高10倍以上,被认为是目前喹诺酮类对G+厌氧菌抗菌活性最强者;对其他呼吸科常见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司帕沙星对结核杆菌抗菌活性较环丙沙星强4~8倍,对其他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MRSA均具有相当活性临床上多用于院内感染,尤其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Gˉ杆菌及MRSA感染等近年来,细菌耐药率日益增加,尤其以肠杆菌、MRSA和绿脓杆菌最为显著本类药物可使细菌在各品种间产生交叉耐药,并对其它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故选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喹诺酮类药物新的分类法是将原来的第一、二代合称第一代,代表药物有萘啶酸、吡哌酸,抗菌谱为Gˉ杆菌,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将比较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总称为第二代,代表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为Gˉ杆菌为主,用于各系统感染;第三代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G+球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司帕沙星、帕苏沙星,抗菌谱包括Gˉ杆菌和G+球菌,用于各系统感染;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谱包括Gˉ杆菌、G+球菌和厌氧菌,用于各系统感染第三、四代与第二代相比,主要是增加了对G+球菌、厌氧菌、支原体、结核杆菌、军团菌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的第一线治疗用药

1.8 磺胺类常用的有复方新诺明,多用于轻、中度细菌感染和衣原体感染,是卡氏肺孢子虫病的首选药物

1.9 抗结核药常用的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异烟肼是抗结核首选药物,是一个细胞内外结核菌的全效杀菌剂,对繁殖期细菌效果较好,对静止期细菌效果差利福平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作用在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胞内和细胞外,为全效杀菌剂吡嗪酰胺为细胞内及酸性环境中的强效杀菌剂,乙胺丁醇对繁殖期细菌有抑菌作用异

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组成初始短程化疗方案的最主要药物,乙胺丁醇(或链霉素)可参与短程化疗方案的组成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延缓耐药性产生

1.10 抗真菌药包括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等两性霉素B是最强的广谱抗真菌药,尽管其毒副作用大,但仍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及曲霉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康唑是广谱抗真菌药,对大部分念珠菌属、隐球菌屈和孢子菌属等有高效,但对曲霉菌无效伊曲康唑口服吸收好,抗菌谱广,对曲霉菌也有明显活性,毒副作用小5-氟胞嘧啶抗菌谱窄,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对某些曲霉菌也有一定作用,与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合用,可以提高疗效,防止耐药性产生

1.11 其他抗菌药物如磷霉素,抗菌谱广,但抗菌作用不强,毒性低甲硝唑、替硝唑,对各种专性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疗效明显优于林可霉素,对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无效,可与其它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感染

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1 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 + 球菌或G - 杆菌,这样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ˉ杆菌为主(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ˉ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2.2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 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2.3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ˉ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PAE;碳青酶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ˉ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

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 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

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日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 天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日用量,分2次给药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日应用1次,多数以每12h 给药1次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自去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立法以来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抗生素的应用制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使用原则如下: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病原体的检测;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必须要有明确的指证,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公布的医生使用抗生素权限,不同级别的医师决定不同级别的抗生素的使用,杜绝越级使用抗生素。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科主任或拥有权限的专科医师经过讨论后方可进行使用,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记载。 (三)应尽量根病原学结果(如各种培养、涂片)选用敏感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必须要有病原学检测,为明确病因提供依据;病原学结果出现后根据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检测报告及时调整抗生素应用。 (四)抗生素的使用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每三天应根据体温、血常规、病人体征等对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或终止抗生素的使用。 (五)我科多为老年卧床患者,多合并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患者;患者多为年老体弱,多功能脏器功能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肝肾功能状况,故应严格控制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范围及选用种类及副作用。针对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根据病情如无必要及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具体药物选择: 1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1.1 青霉素类包括不耐酶青霉素类(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耐酶青霉素类(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假单胞菌类(羧苄西林、呋喃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抗G - 杆菌类(美西林、替莫西林)等

神经内科常用药及注意事项

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种类、用途及注意事项 一、脱水药和利尿药 1、20%甘露醇250ml/ 袋 125-250ml/ 次 作用与用途: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把组织中、脑脊液和房水中过多的水吸至血液而起脱水作用。能降低颅内压治疗脑水肿,降低眼内压而治疗青光眼。注意事项: (1)静脉滴注前应仔细检查药物有无结晶,尤其在低温下。如有结晶应加温溶解后使用。 (2)静脉滴注时滴速宜快,〉120滴/分,但老年人及心功能不良者宜适当放慢滴速。( 3)静脉滴注时严防药液外渗,以免引起疼痛甚至组织坏死。 ( 4)长期大量用药者,易引起肾功能损害,应定期监测肾功。 2、速尿20mg/2ml 20-40mg/次 作用与用途: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Cl-的主动再吸收和Na+的被动再吸收, Na+、 Cl -和水的排出增加而利尿。能治疗水肿、防治肾衰、排除毒物、治疗高血压。注意事项: ( 1)长期用药易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导致低钾、低钠、低氯性碱中毒,因此应定期监测血生化,及时对症治疗。 ( 2)禁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以免加重耳毒性,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注:在临床中,甘露醇与速尿常反复交替使用,以增强其疗效。如:甘露醇 bid (8-8) +速尿 bid(2-2) 甘露醇 q8h(8-4-12 ) +速尿 bid(12-8) 3、甘瑞宁 250ml/瓶 4、布瑞得、洛缓 250ml/瓶均为脱水药,与甘露醇相比作用缓慢持久,对肾脏损伤小。 5、七叶皂苷钠 规格: 5mg 10mg 15mg 作用与用途:用于脑水肿、创伤或手术所致肿胀、也用于回流障碍性疾病。促使机体提高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能促进血管壁增加 PGF2勺分泌,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 从而起到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注意事项:注射时宜选用较粗静脉,切勿漏出血管外,如出现红、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治疗疾病的疗效,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 的使用,包括门诊和住院。 第三条北京市卫健委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是抗生素使用管理的 基础,本制度与相关政策和规定抵触的,以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准。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标是提高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对抗 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和理解,规范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降低对抗生素的滥用和临床耐药性的产生。 第五条本制度的原则是抗生素使用频度合理,用药剂量准确,疗程合适,种类规范。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制度、 操作规范以及各项规章。 ......

第二章抗生素使用的级别分类和准入规定 第七条本医院按照抗生素的级别对其使用进行分类,分为限制级、特殊级、一般级和自由级。 第八条抗生素的分级和准入规定需经过临床药师或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 第九条限制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经过临床抗生素使用委员会视察批准,并由指定的药剂师配药。 第十条特殊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由医务人员填写特殊级抗生素使用申请表,并经过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一般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和用药指南填写抗生素使用申请,并经过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自由级抗生素的使用无需额外的申请和审核程序,但医务人员需负责合理使用。 ...... 第三章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和监测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 (一)按照患者病情和用药指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部分 一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因此,除肯定为细菌引起或有细菌继发感染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对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者,有条件时应尽早分离出其病原菌并测定药敏,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尽可能作出病原学诊断,再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完成后再使用抗生素. 4.除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科需要外,应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因其易引起过敏反应和产生耐药菌株,有碍于这些抗生素日后的全身应用. 5.严格控制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的若在于防止某一二种特殊细菌侵入人体或血液循环中而发生感染,可获得相当效果;若其目的在于防止多种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常劳而无功.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6.选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常用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如下. 1青霉素G: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性坏疽,炭疽杆菌、厌氧球菌感染以及梅毒、淋病等. 耐青霉素的半合成青霉素: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肠球菌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2头孢菌素类:对青霉素G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则较差. 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活性外,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扩大,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一般也可有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比第二代头孢抗菌作用更广、更强,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广泛,对绿脓杆菌感染更为有效. 3氨基糖苷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4四环素类:立克次氏体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 5氯霉素类: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病、流感杆菌和各种厌氧菌所致感染. 6大环内酯类: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各种感染、L型细菌败血症、军团菌病. 7多粘菌素类:除变形杆菌外的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绿脓杆菌所致的各种感然.

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引言 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风险。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制定一套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目标 本文旨在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明确的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风险。 规范内容 1. 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抗生素可以治疗的疾病和适应症,并列出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潜在的副作用。 2. 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和疗程:明确不同疾病的抗生素剂量和疗程,以确保足够的治疗效果,并防止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3. 抗生素选择的原则: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和病原体的类型,提供抗生素选择的指导,以确保使用最合适的药物。

4. 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抗生素使用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用药知识和意识。 6. 抗生素使用的风险管理:识别和管理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加强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处理相关问题。 7. 抗生素使用的宣传和宣教:通过宣传和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滥用和误用的行为。 结论 通过制定和执行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风险,提高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同时,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合作是保证规范有效实施的关键。希望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为维护公众健康作出贡献。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文档示例,实际内容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指南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指南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当使用或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抗生素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并遵循以下指南。 一、仅在医生处方下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种处方药物,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来使用。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只有医生能通过对感染的细菌类型和抗生素的了解,才能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因此,从未经医生许可下擅自使用抗生素是不明智的。 二、按照指示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感染的类型来确定的。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须仔细阅读药物标签上的说明书,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降低抗生素的疗效或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三、完成整个抗生素疗程 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在治疗开始后几天内已经缓解。有些细菌可能会在感染症状消失之前仍然存在于身体中,如果中途停药,可能会导致感染再次发作,并且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

四、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过度使用 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没有医生指示的情况下,切勿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例如,不要 将抗生素用于治疗普通的感冒或流感,因为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同时,不要将已经过期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因为过期的抗生素可能会失去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五、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 意观察身体的变化。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皮肤过敏等。如果出现严重的不适或不寻常的症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 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六、预防感染的措施同样重要 除了正确使用抗生素外,预防细菌感染的措施同样重要。勤洗手、 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触,都可以帮助减 少感染的风险。此外,注意饮食均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 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正确使用抗生素是确保其有效性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关键。仅在医生处方下使用、按照指示使用并完成整个疗程,避免滥用 和过度使用,注意副作用,并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 度地利用抗生素的疗效,保护我们的健康。通过正确使用抗生素,我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已经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下面将从正确的适应症、合理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合理选择抗生素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1. 正确判断抗生素的适应症。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感染,不能用于病毒感染。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明确病情是否为细菌感染,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使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有效浓度,从而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高的剂量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疗程使用,不得中途停药或过早停药,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3. 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指在无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或者对抗生素无敏感的情况下,仍然使用抗生素。常见的滥用情况包括感冒、咳嗽、感觉不适等症状没有细菌感染的患者,以及对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广谱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增加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4. 合理选择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高效抗菌谱并对患者耐受性好的抗生素。同时,应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 另外,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规范,不仅需要医生的正确判断和指导,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者更换药物。同时,应按时按量完成疗程,不得中途停药或过早停药。 总之,抗生素的使用规范是保障其疗效、减少耐药菌株出现的重要措施。医生和患者都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和知识,共同推动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然而,由于滥用和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确保其疗效和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以下是抗生素使用的规范: 1.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选用抗生素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其病情和病原菌的敏感性。根据细菌的类型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医院和临床领域都有相应的使用指南,包括具体的适应症、给药途径和剂量等要求。医生应仔细阅读并遵循这些指南,确保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3. 遵守限定化抗生素使用政策:限定化抗生素是指具有特殊疗效和使用限制的药物,如万古霉素等。医生应遵守相关政策,避免过度或滥用这些抗生素。 4. 注意制定合理的疗程:抗生素疗程通常是有限的,对于不同的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治疗时间非常重要。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感染复发,过长的疗程则可能增加耐药性。 5. 掌握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不同的抗生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等。医生应了解这些反应,并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 避免激发抗生素的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世界范围内的严

重问题。医生应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和剂量,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此外,对于已经出现耐药的细菌感染,应正确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7. 增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理解:在公众教育中,应增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人们应了解抗生素中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使用抗生素,以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8. 鼓励开展抗生素研究和开发: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加剧,需要不断开展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寻找新的抗生素。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现有抗生素,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总之,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保护人类健康、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措施。医生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指南,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共同维护抗生素的疗效和防控耐药性的形成。

(完整word版)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完整word版)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山西铝厂职工医院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各科室: 根据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1、耳鼻喉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使用强度为45DDD. 2、妇产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使用强度为30DDD。 3、骨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4、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5、普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6、神经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7、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8、心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9、内分泌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0、老年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1、小儿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12、感染性疾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使用强度为55DDD。 13、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使用强度为30DDD。 15、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16、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500元。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然而,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耐药性的产生和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介绍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以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1. 严格遵守医生的处方。抗生素是处方药,使用前必须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处方。不同的细菌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类型和剂量的抗生素,因此,不推荐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细菌敏感性测试结果,才能确定最合适的抗生素。 2. 严格遵守用药规范。抗生素的用药规范包括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等。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同时,用药时间也很重要,必须按照医生的要求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用药方式也需要注意,有些抗生素需要空腹服用,而有些则需要餐后服用,必须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3. 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感染非常有效,但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感冒、流感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适合使用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在确定是细菌感染后,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 4. 注意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要了解自己是

否对某些抗生素过敏。如果有过敏史,应该告诉医生,以免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在使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告诉医生正在使用的抗生素,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 5. 不要随意更换抗生素。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会因为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而需要更换。然而,不应该自行更换抗生素,而应该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更换,以及更换哪种抗生素。 6. 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好转或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抗生素疗程的设计是为了彻底清除感染的细菌,提高治愈率和预防复发。如果提前停药,可能会导致细菌残留,引起再次感染或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必须按照医生的要求完成整个疗程。 7. 存储和处置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种特殊的药物,使用前需要正确存储和处置。抗生素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过期的抗生素不应再使用,应该妥善处理。在家中使用抗生素时,要将剩余的药物彻底清理,不能随意留存或随意处置。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是保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预防耐药性的产生。正确使用抗生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提高治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合理使用这一宝贵的药物资源。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 为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规范,以加强抗生素之合理使用。 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的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药菌株的早发,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甙类等.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明确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 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试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使抗生素准确有效地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另外,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它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 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抗生素的使用指南

抗生素的使用指南 人们在生病后,第一反应便是服用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而在种类繁杂的药物中,许多患者在生病后的首选药便是抗菌药,但抗菌药并不是万能的,滥用抗菌 药物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作为抗菌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生素能够治疗多种 感染性的疾病,因此许多人便会将抗生素视作万能药,但滥用抗生素会引发许多 不良后果。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应用抗生素呢? 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必须确定患者是被细菌感染时才能使用抗生素,而对病 因的判断需要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再综合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确诊,但同 时也要注意,病毒性感染疾病并不能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发热但却没有细 菌感染征象时,也不具备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2.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药物。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为保证选药的准确性,应进行病因学和药敏试验。如果目前条件不允许,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医疗 经验,尽可能选择对病原菌更敏感的药物,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如果情况允许口服药物,则应首先选择口服药物,最后选择静脉用药方式。 3.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按量服药。服用抗生素药物时,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在规定时间内服用足量药物,不得擅自增减用药剂量和次数,不遵医嘱的服药行 为不能发挥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反而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一般情况下,感染症 状消失后即可停用抗生素,但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为保持治疗效果, 维护患者体内菌群的稳定,症状消失后,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 4.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方法与范围。通常情况下,抗生素药物不能用在预防 性使用中,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部分情况下,因手术原因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药物,也需要严格遵循卫生部所颁布的预防用抗生素应用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定

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定 一、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源诊断,凡怀疑是细菌性感染的病例,应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二、在药敏结果未知晓前或病源菌未能分离而诊断相当明确者,可进行试验性治疗,选用药物时要熟悉所选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不良反应及药源、价格等。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应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为主要依据。 三、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念而合理用药。 四、要防止滥用抗生素: l、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感染者,不宜选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危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选用抗生素,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且确认为非细菌感染应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 3、皮肤和粘膜等局部感染应尽量避免静脉用药,宜多采用主要供应局部的抗菌药物,也要严格管理,掌握适应症。 五、联合使用抗生素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一般是用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较长时问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可以肯定获得协、同作用者、联合后毒性较强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者等,以两联为宜,但要合理掌握疗程。 六、严格控制预防用药,一般情况下,不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疾病、外科手术等不要轻率预防用药。 七、为有效控制感染和防止或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抗生素的用药疗程要足,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抗生素药物最短疗程为5—7日。对一般急性感染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可继续用药2—3日,某些特殊病例和其它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可视情况而定。 八、当抗菌药物使用48—72小时后不显效或病情加重者,要及时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确属抗生素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等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对该细菌敏感性强的药物。 九、抗生素使用率在45%以下,使用抗牛素80%以上者应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十、抗生素的金额占总药品金额的20一30%。 十一、将定期或不定期到病区抽查病历,并把用抗生素不合理情况通报全院。 十二、药事委员会和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巡视病房、门急诊,对用药情况、院内感染、细菌耐药动态进行调查和监督,并严肃处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而引起的医源性疾病。 十三、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以二联为宜,对于严重感染不超过三联,包括各种给药途径,由各科主任临督实施。 十四、凡抽查中发现联合使用抗菌素药超过三种或联合用药产生拮抗现象,药事委员会开会讨论,由院长签字后全院公布。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的全部内容。

山西铝厂职工医院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各科室: 根据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1、耳鼻喉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使用强度为45DDD。 2、妇产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使用强度为30DDD。 3、骨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4、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5、普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6、神经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7、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8、心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9、内分泌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0、老年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1、小儿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12、感染性疾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使用强度为55DDD。 13、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使用强度为30DDD. 15、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16、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I 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500元。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医院抗生素使用制度

医院抗生素使用制度 1、医院对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2、医院对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3、医院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4、医护人员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5、医护人员尽量避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使用时必须有严格的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6、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静脉滴注时,注意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性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的发生。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按其血药浓度和毒性作用而定。 7、医院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种抗生素的消耗量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耐药菌株的耐药情况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疗效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8、医院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

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9、患者发生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后停药。对于急生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明显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的抗菌药物。 10、医院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作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苷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作过敏试验。

医院抗生素使用规范(1)

1. 合理应用的概念 合理使用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这就是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 然而不正确的使用, 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 由于 在临床上应用量大、 品种多、 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益增多,预防用药日益广泛。因此临床上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合理使用需具体病人具体分 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 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 合理使用 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 的临床选择 2.1 首先要掌握的抗菌谱: 各种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的药物 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2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 如根据其药敏试验情况: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 苄青霉素、氨曲南和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3%、86.7%和 76.2%;对氧氟沙星、 泰能、普舒敏感率最高,均为 100%;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敏感率均为 9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交沙霉素、 青霉素、 复方新诺明、 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分别为 87.5%, 86.7%,86.7%,84.7%;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 100%,对丁胺卡那的敏感率为 81.8%。 铜绿假单胞菌对西力欣、先锋霉素Ⅴ号耐药率均为 100%,其次对氯霉素、卡那霉素的 耐药率, 分别为 91.2%、87.5%;对环丙沙星、 普舒的敏感率最高, 均为 100%,对丁胺卡那、 头孢哌酮、复达欣的敏感率,分别为 93.5%、88.9%、83.9%。 以上调查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 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对于早期金葡球菌败血症, 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 孢噻吩高, 其半衰期也较长, 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 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 啉。头孢噻污等。 2.4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 。 2.4.1 吸收过程 口服吸收彻底的有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唑啉、 头孢立新、 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万古 霉素,口服吸收甚少。近年一些新的长效口服如新型头孢霉素(Cefprozil 、 Cefpodoxime 、Carbaceplem )、新大环内酯类(Clarithromycin 、Azithromycin );还有第 4 代 喹诺酮类: 妥舒沙星、 斯帕沙星、 左氟沙星等抗菌谱广、 活性强、 组织渗透性好的品种上市。 2.4.2 分布 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 霉素、 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 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