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

(一)相关关系

1、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虽然都属于行政行为。但二者也存在本质区别,表现在:

(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委托的组织;而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

(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不能引起行政诉讼。

2、两者的概念和分类不同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

(1)行政处罚。即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有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者所给予的一种法律制裁。如行政拘留、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没收等。

(2)行政检查。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守法情况作单方面了解的行政行为。如海关检查、税务检查、卫生防疫检查等。

(3)行政许可。即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所一般性允许的活动的权利和资格。如颁发许可证或执照。

(4)行政强制执行。即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行政管理相对人履行一定义务的行政行为。如查封、扣押、冻结等。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行政法规的出现。抽象行政行为分为:

(1)羁束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实施行政行为的条件、程序和手续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行政行为。

(2)自由裁量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如何实施行政行为只作了原则性或留有余地的规定,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除遵守这些规定外,还必须根据自己意见来决定的行政行为。

(3)要式行政行为,即符合法律特定方式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法规、行政规章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具体包括:

(1)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

(2)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部门规章的行为;

(3)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规章的行为。

(4)行政机关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诉讼法没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的原因是:

(1)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行政机关监督的方式确保其合法性。

(2)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范围大、不确定,其合法性问题不适合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各类决定的统称。

行政诉讼法没有将这类内部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主要原因是:这类行为往往涉及高度经验性的判断,例如机关领导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态度和水平的印象,需要靠日积月累形成,人民法院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另外,这类行政行为不涉及公民的基本权益。

行政调解。这是指行政机关劝导发生民事争议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一种行政活动。行政调解针对的是发生了民事权益争议的当事人,没有强制性。

仲裁是法定机构以中立身份按照法定程序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有法律拘束力的裁决的行为。

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机关具有行政机关和侦查机关的双重身份,可以对刑事犯罪嫌疑人实施刑事强制措施,也可以对公民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机关以倡导、示范、建议、咨询等方式,引导公民自愿配合而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属于非权力行政方式。其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简便性和经济性。

重复处理行为是指以行政机关根据公民的申请或者申诉,对原有的生效行政行为作出的没有任何改变的二次决定。重复处理行为实质上是对原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的简单重复,并没有新形成事实或者权利义务状态。

三、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可以提起诉讼

一、有确凿的事实证据

这一要件的直接意义,是要求行政决定应当有确实可靠的证据。证据是客观存在的、关联行政的和依法收集和认定的事实。这一要件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出行政决定首先要有事实,即存在需要行使行政职权的客观事实。事实是行使行政职权的第一个法定条件,是判断行政合法性的第一个条件,也是保证行政职权不滥用的第一个条件。否则就无异于放纵任性的行政职权,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就没有安全保障。安全来自于将行政职权联系在一定的事实条件上。没有事实不能行使权力;事实不变,行政决定就不能变。没有充分的证据就不能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没有证据就是违法行使行政权力。事实和证据有约束和稳定行政活动的功能。

第二,事实应当是确实充分的。只是有事实还不够,事实必须是客观的、合法的和与行政相关联的。

对于行政活动中的事实证据问题,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一些重要的制度。第一是证据的法定种类,回答什么属于证据和证据表现为什么形式的问题。第31条规定了七种证据,如果行政机关使用的证据材料不符合该条规定的证据特征和形式,那么在诉讼上就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第二,证据应当是充分的,不是零散的,残缺不全的,能够足以证明采取行政行为是正确合法的。在诉讼中,如果法院认为证据不够,法院有权向当事人、向有关行政机关、其他的公民和组织收集证据。法院还可以组织证据的鉴定。经过取证和鉴定,法院确定行政机关所依据的证据不可靠不充分,就可以判决行政机关败诉。

二、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

第一,行政管理是一种适用法律的国家活动。如果行政机关打算使自己的意志产生预定的法律效果,必须依法处理行政事务。

第二,将法律法规作为处理行政事务的根本准则和依据。行政机关的活动应当服从上级的指示、命令,执行国家发布的关于行政管理的文件,但是根本的依据是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作为处理行政事务的准则和依据,是讲它的最高性,而不是讲它的惟一性。

第三,正确适用还表现于正确把握法律法规与调整对象的联系。法律法规的适用是有条

件的。法律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是适用法律的条件。适用法律不能取决于行政官员的任意和偏好,而必须以法律所要求的事实条件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

第四,只能适用有效的法律。适用法律的含义之一,是对现行有效法律的遵守。已经失去效力的法律和尚没有生效的法律,都不得适用。如果行政机关在上述有关方面有缺陷,法院就可以在行政诉讼中以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撤销行政决定,判决行政机关败诉。

三、遵守法定行政程序

程序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过程中的行政方法和形式。法定程序赋予这些方法和形式以权利义务的法律属性,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成为判断行政行为是否正确合法的重要标准。例如行政决定送达至当事人,是行政决定生效的必要程序。送达之日是行政决定生效之时,生效的内容限于送达的内容。没有完成送达这一程序,行政决定的法律效力就是有缺陷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法定程序是行政行为合法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将程序法提到与实体法同样重要的地位。

行政法中对行政程序规定的比较好的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是行政处罚法。该法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决定程序有简易程序、听证程序和一般程序,这三个决定程序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必须得到满足,即当事人的了解权、陈述权和申辩权必须得到行政机关的尊重。如果行政机关不尊重不满足当事人的程序权利,行政处罚决定就无效。所以这种对程序权利的尊重和满足,具有法律强制性。

四、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除了上面讲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外,行政诉讼法还对行政机关提出了两个禁止性要求,即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可以予以撤销。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简而言之,即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联系: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实际上都是以抽象行政行为为基础的,都是在执行一个抽象行政行为的规定。 区别:1、二者的本质区别。(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不能。2、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不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3、具体行政行为能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直接产生法律后果,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能。4、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一样,都有程序的要求,未经法定程序,其行为无效。但是,在程序的具体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5、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行政许可证、行政强制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裁决书等。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各类规范文件,如法律文本、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措施等。 6、作用不一样。通过具体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特定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抽象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普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7、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具体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运用。 8、法律救济途径不一样。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救济。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有错的,只能对依其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在申请行政复议的同时,提请行政复议机关一并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9、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存续期间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五、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行政行为要成为法律规范,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 1、要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2、要有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应当是合法的。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相对人和行政主体都产生法律拘束力。(1)行政行为生效后,即在相对人心目中确立了行政行为的效力。(2)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可分为外部效力和内部效力两种情况。外部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效力。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行为合法性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根据这一标准,行政行为合法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政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的; 2、行政行为是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3、行政行为是在没有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下做出的; 4、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律允许的界限。五、

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救济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指法律救济的形式和途径,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1)申请复议是最常见的一种救济途径。(2)向上级申请复议也是一种救济方式。(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对于行政行为的形式,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法律规范的形式,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抽象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的,而具体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间接规定的。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主要有: 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等。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立法行为与制定不具有法源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两类。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为等。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划分。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 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划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行政强制行为以及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行为等,是典型的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依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目为标准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等;双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委托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等。这种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行政行为必须征得相对方同意方能成立,即相对方的最后同意是双方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必备条件。 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 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为标准划分。作为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等;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8.授益行政行为与损益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 授益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确认或决定减免税的行为。许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发放救济金或者颁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 损益行政行为,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征税行为、行政收费行为等。 9.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以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行政立法行为,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行为。 提示: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与国家行为属于行政诉讼排除范围。 (1)行政终局裁决行为意味着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排除,剥夺了行政相对人不服裁决的司法救济。 (2)国家行为:如国防和外交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因不服国家行为而起诉。如果行政相对人因国家行为遭受损失,一般可以通过国家补偿的途径得到救济。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在公职类考试中行政法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行政行为。除了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以外还需要掌握行政行为的分类,其中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想做对相关题目,就要理解抽象行为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以及区别点,下面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一、行政行为的概述 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特征:从主体上看,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所做出的。从性质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行为。从方式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而不是双方行为。从效果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抽象行政行为有三个特点: (一)具有普遍效力。它是针对一类事或一类人,而不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作出的,因而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具有往后效力。即它只适用于行政规则制定以后的行为和事件。抽象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还表现为该行为在此后的时空里可以反复适用。 (三)具有不可诉性。就目前行政诉讼制度而言,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因而它具有行政诉讼上的不可诉性。 三、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待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具体行政行为有两个特点: (一)它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它只对业已发生的事件有拘束力,对以后发生的同类事件没有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等等。 例题分析: 1、下列哪项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 A.某市财政局建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政府因合同纠纷起诉某公司的行为 C.某市工商局因王五违法经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

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在我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和概念。因此,何为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学界与实务界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把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还是首先应当把握何为行政行为。理论界姜明安、皮纯协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1],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管理所实施的行为,不是进行行政管理所实施的行为,则不叫行政行为;第二,行政行为是对社会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果行政主体的某个行为,对社会不产生任何影响和效果,如行政事实行为,则不属行政行为;第三,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实施后,对社会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如果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虽然要产生法律效果,但不产生行政法律上的效果,而是产生其他法律的效果,如行政主体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就只产生民事法律上的效果,因而就不属于行政行为。张树义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2].并认为,行政行为要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主体要件、权力要件和法律要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行政行为。张正钊教授较通说的观点是,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的人,对外部采取的能产生直接法律效果,使具体事实规则化的行为[3].并认为行政行为并包括以下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实施者应为行政主体;二是职能要素,即是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三是法律要素,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四是目的要素,即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管理。张利民教授则认为,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为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而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效果的行为[4].其构成要素和张正钊教授的观点基本相同。王连昌、马怀德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5].这一定义在构成要素上,除主体要素、职权要素、法律要素外,还增加了管理和服务要素。实际上,关于行政行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里,因国家结构和国情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则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活动中,在具体场合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行政的权力性行为[6].德国学者则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调整公法领域的具体事件而采取的,对外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命令、决定或其他主权措施[7]. 在司法实务界,最高人民法院原行政审判庭庭长江必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认为行政行为是指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机构或者组织所实施的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8].这个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行为的实施者为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相关、机构或者组织;二是行为的具体内容必须与行政职权有关联;三是必须是能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从法院的行政审判受案范围角度下的意义。 根据以上观点,经分析研究,笔者比较赞同王连昌和马怀德教授的观点,认为,行政行为是指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时所实施的在法律上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主体要素、职权要素、管理服务要素和法律要素。 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而实施的行政行为。也有人认为,

第七章 抽象行政行为

第七章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由于《行政诉讼法》正式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理论界便提出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之相对应。这两类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适用对象,抽象行政行为适用于不特定对象,而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于特定对象;二是适用次数,抽象行政行为一经制定便可反复多次适用直至其失效,而具体行政行为只是一次性的处理,不能多次适用。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概括起来,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对象的不特定性。抽象行政行为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政对象,即它针对的是某一类人或事,而非特定的人或事,所以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 第二,可反复适用性。内容的可反复适用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明显特征,也是区别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不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是目前我国的行政行为的一个特点。随着行政法治化进程的发展,这一特点正在发生改变并将发生深刻改变。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理论界比较认同而且比较方便实用的分类方法,是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与效力等级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即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还有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依授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和依职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等等。 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 关于行政立法行为,按效力等级可分为: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和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从制定的机关来分,则可以分为: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制定、发布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地方政府规章。 第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这一行为是除以上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外,各级各类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针对广泛的、不特定的对象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图表7-1: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目前,关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的构成,得到广泛认同的有三要件说,即行为主体合法、行为内容合法和行为程序合法。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它的合法成立就要遵循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的一般要件,即行为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三个方面必须合法。尽管一些行政法学者也提出过四要件说、五要件说、甚至六要件说,但主要的、实质性的合法要件仍可大致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 二、行政立法行为

行政法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行政法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行政立法行为:是指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不易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力义务为目的进行的活动。 确定力: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具有行政主体方和行政相对人方都不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具体行政行为一旦生效,就具有不再争议、不得更改的效力。 执行力: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按照法定程序,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法的特点: 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并且调整的是行政关系。 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7国际条约和协定 8法律解释 合法行政原则 (一)地位:首要原则,行政活动与民事活动区别的主要标志 (二)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行政制度上的延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性。 行政机关的决定必须守法两层含义: 1.法有规定时,不得违法,包括积极违法和消极违法。(超越职权、违反程序、消极不作为等) 2.法律无规定时,不得做损害相对人的行政。无法律无行政,法无规定即禁止。

两项内容:法律优先:行政立法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律保留:宪法或宪法性法律将某些事项保留给立法机关,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进行规定。而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除非有法律的授权。 合理行政原则: (一)含义: 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性行政活动。 (二)内容 1.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 3.比例原则。行政机关行为的目的和手段之间要确保必要性和适当性 A合目的性原则。是指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能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目的之达成。 B对当事人损害最小原则。是指在合目的性原则已获肯定之后,在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C狭义比例原则。手段应按目的衡量,即任何手段所造成的损害应轻于或小于达至目的所获得的利益。派出机关有:行政公署,区公所,接到办事处 行政机关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对象不同,被授权组织必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非国家机关组织,行政委托的组织包括其他行政机关和组织。 2. 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来源不同。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的委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 3. 行使行政权的方式不同。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基于委托取得的行政权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 4、承担责任的不同,被授权的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责任,被委托的组织由行使行政权力的名义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5、法律地位和行为的后果不同。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做被告或被申请人;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可以 各项法律制定的主体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1年的司法解释) ?(一)具体行政行为是外部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组织所享有的权益,?如果行政行为影响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国家机构体系内部的行政组织或者公务人员而享有的权益的,则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判断: ? 1.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 2.某工商局对该局工作人员王某经营的商店的罚款处罚 ? 3.某市监察局对县土地局干部钱某所做的没收违法所得的决定 ? 4.某区审计局对丙公司法定代表人所作的离任审计决定 ? 5.公务员王某向公安局申请出国探亲护照 ? 6.某外交官员的配偶向外交部申领外交护照 ?审计行为: ?《审计法》第2条: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48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护照法》护照分为普通护照、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 ?第四条普通护照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机构或者公安部委托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和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签发。 ?外交护照由外交部签发。 ?公务护照由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以及外交部委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外事部门签发。 ?第八条外交官员、领事官员及其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和外交信使持用外交护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或者联合国、联合国专门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中国政府派出的职员及其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持用公务护照。 ?(二)具体行政行为是单方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属于单方行政行为。 ?行政合同属于双方行政行为。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职能,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达成一致设立、变更

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是怎样的

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是怎样的 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两种:1、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2、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热门城市:沙河市律师白城律师阳泉律师宁城县律师晋城律师新抚区律师钦州律师邢台县律师旅顺口区律师 现在很多人对行政行为并不陌生,行政行为在大体意义上他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行政行为,另一类就是外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呢是针对内部行政人员的,那么外部行政行为呢,肯定就是针对一般大众的了。那▲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呢?它具体细分为哪些行为?下面我们会针对 这些问题进行详细介绍,请您往下阅读。 ▲一、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原则上自告知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规定时自规定之时起生效。受领之时生效和即时生效的规则,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发生时间,一般为告知之时。这是各国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1、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这是基于行为适用范围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抽象行政行为的种类,可以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自主性几种。 执行性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为执行法律或者上位规则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的行政行为,其特征是不创设新的权利义务。 补充性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根据法律或者上位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对原法律或者上位规则需要补充完善的事项作出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其特征是在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约束下创设一部分补充性的新的权利义务。 自主性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直接对法律或者上位规则尚未规定的事项,在根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管理权限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自主创设权利义务的抽象行政行为。 2、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

行政法名词解释

行政法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4,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5,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机关。6,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7,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8,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9,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0,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11,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12,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13,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14,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5,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16,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7,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法学之名词解释

行政法学之名词解释 1.具体行政行为 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该行为的内容与结果将直接影响该特定对象的权益。 2.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象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3.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指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4.行政复议第三人 是指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行政复议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确认判决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经过对行政案件的审

理,所做出的确认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或违法的判决。 6.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7.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另一方当事人。 8.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又称行政物质帮助,它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等规定赋予一定的物质权益,如金钱,或实物或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10.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指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

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和全能。 1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以强制的方式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 12.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管辖的事项范围内,为适应负责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相对人的同意和协助下,适时灵活的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的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13.行政不当 行政不当又叫行政失当或不当行政,主要指行政主体所做的虽然合法,但却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 14.司法审查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国家司法活动。

行政行为具体论述

行政行为具体论述 1、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一定是行政行为) 1)主体:行政主体的行为。劳动合同争议促裁委员会的决定不服,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原因是主体不合。2)内容要件:与行政管理有关的。3)效力:在行政法上直接或间接发生效力的行为(即必须服从,不服从导致国家强制力)。 2、行政行为的分类: A)最重要的是具体和抽象。区分标准:1)对象,具体针对特定的人,抽象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的人。铁道部作出规定三个铁路局可以涨价,影响到坐火车的人,视作具体行政行为。2)效力:具体行政行为效力向前(如违规导致罚款),抽象行政行为效力向后,针对生效以后发生作用。3)影响:对当事人行为产生直接的、确定性的影响,对当事人产生不确定的、间接的、可能性影响为抽象行政行为。这一点是根本。市政府通告本市四家屠斩场中只有某一家可以杀猪,其他三家不可以,为具体行政行为;市政府通告本市开屠斩场彩招投标方式为抽象行政行为。4)程序不同: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人,最后一个程序为送达。抽象行政行为最后一个程序为公布。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告送达与公布的不同:公布三个月以后生效,公告发布时生效。 B)依申请与依职权:中国行政第一案 C)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D)绝大部分行政接受司法审查,但:抽象行政行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司法解释:国务院、中国军委、国防部、外交部等作出的国家、外交、戒严、紧急状态等行为不具有上诉性,此处的国家行为指国家机关进行的有高度政治性的行为而非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行为)、行政终局行为(分为a.可选择的行政复议决定终局,即不服时可以选择向法院起诉或向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一旦选择行政复议的不再可以诉讼,如对海关作出的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外国公民出入境地管理不服的可以选择向上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起诉;b.不能选择的行政复议决定终局,由省级政府就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作出的复议决定不可诉,分为市政府作出的初步决定经省政府复议及省政府作出的决定经省政府复议的两种,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作出决定最低一级是县政府,县政府的决定经市政府复议的可以上诉;c.国务院各部门、省级政府作出的决定,当事人不服依然到所作决定机关复议,对复议不服可以选择向国务院复议,或向法院上诉,如对国务院的裁决不服不可上诉) 3、行政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 1)成立: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主体,是否有明确的意思表示,是否署名盖章。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成立加上: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处罚法41条) 2)生效要件: 具体行政行为生效:送达之日起生效(主要);规定一个期限,期限到来时生效;即时生效(行政机关一旦作出决定即生效,如紧急情况下,非典的隔离措施) 抽象行政行为生效:公布之日起生效;规定一个日期,日期到来之日生效。 3)有效:判断标准是合法性。具体行政行为判断合法性五个标准:有没有超越职权、有没有滥用职权、主要证据是否充分、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抽象行政行为判断标准:有没有权力制定、程序是否合法、与上位法是否抵触。

行政法考点脉络

行政法考点脉络 一、行政法基本理论 1.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法的合理性原则。 2. 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服务关系、合作关系、指导关系、行政赔偿关系。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法并不对所有行政关系作出规定或调整,只调整其主要部分。因此,行政法律关系范围比行政关系小,但内容层次较高。 3. 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二、行政行为 1. 行政行为的分类 (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2)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请求行政行为。 2. 具体行政行为 (1)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2)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3)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 三、行政立法 1. 行政立法的主体 2. 行政立法的权限划分 四、行政许可 1. 行政许可的设定 2. 行政许可的变更程序

五、行政处罚 1. 行政处罚的种类 2. 行政处罚的设定 3. 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2)一般程序;(3)听证程序;(4)执行程序。 六、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 七、行政裁决 八、行政复议法 1. 行政复议的特征 2. 行政复议的法律关系 (1)行政复议机关;(2)行政复议申请人;(3)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3. 复议管辖 4. 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十、行政赔偿 1. 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2. 行政赔偿的法律关系主体 (1)行政赔偿请求人;(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3. 行政赔偿的范围与标准 (1)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2)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3)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十一、公务员法 1. 公务员的录用 2. 公务员的权利 3. 新陈代谢制度 (1)调任制度;(2)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 4. 激励约束制度 (1)考核;(2)奖励;(3)处分;(4)职务升降;(5)轮换;(6)回避。 5.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

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抽象行政行为关系探讨

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抽象行政行为关系探讨 一般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制定的一种行政规范行为。故,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规范性文件是主体双方关系产生、变更及消灭的前提。也有学者干脆将抽象行政行为称之为“制定法规的行为”,而将具体行政行为称之为“采取措施的行为”。但在实际中,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完全是抽象行政行为很多地方值得争议。尤其我国行政诉讼法上并没有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受案范围中来,所以这种争议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益。 其实,我国行政法学理上就对行政行为的抽象与具体划分有很大的争议。杨解君在《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质疑》一文中就明确反对行政行为的抽象与具体之分。其认为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任何行政行为既是抽象,又是具体的。这两个术语的提出,是借用哲学概念上的错误,在行政实践中容易带来争议。章志远也在其《行政行为概念之科学界定》中认为,行政行为的这种二元的划分在法理逻辑上不通。这种逻辑错误会给司法带来难题。笔者比较赞同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错误的观点。本文试论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抽象行政行为关系,试图说明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很多时候既不是抽象行政行为,也不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借此论证行政行为抽象与具体划分的不科学性。 一、抽象行政行为并不能等同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抽象行政行为,按照一般的含义,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以一般的、不特定的事或人为对象,做出抽象的规定,凡是符合它所规定的,皆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包括不具备法律形式的抽象行政行为,例如以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行政决定、指示等等,但是抽象性的行政行为不能等于与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点整理

一、基础理论 1、行政法上的行政范围 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公共行政。包括国家行政和社会公行政(被授权的组织) 。国家行政包括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通常指公共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决策与调控等活动。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 ⑴、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主体在管理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这是行政关系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一种关系。⑵、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是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 ⑶、行政救济关系 行政救济关系是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作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救济主体包括: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信访机关 ⑷、内部行政关系 指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⑴、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也称依法行政原则,即依照法律实施行政活动,具体是指行政权的存在、

行使必须依据法律,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内容: ①、行政权的来源要合法。行政权必须基于法律的设定和授权才能存在。 ②、行政权的运用要合法。行政职权必须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行使。 ☆符合实体法规范 ☆符合程序法规定 ⑵、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原则亦称行政适当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行政合理原则以控制自由裁量权和自由裁量行为的实施为目的。 具体要求: ①、行政行为的动机应符合立法目的 法律赋予行政主体以自由裁量权的目的,是使行政主体能在法律规定的原则和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更准确地体现法律的意图。 ②、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 (1)相关的考虑,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能忽视法律规定应当考虑的因素。 (2)排除不相关的考虑。如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时,不能因为被处罚的人是高级干部而从轻处罚。 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合乎情理 ⑶、比例原则 行政行为要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以作出最佳利益判断,体现法的实质公平。 比例原则的三项子原则: ☆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能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达到该目的。如果手段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就是违反妥当性原则。比如以轻微罚款无法达到噪音超标污染的整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姜明安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是研究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法律现象的基本部门法学,是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属于行政法学总论,阐述行政法德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是研究行政法学的共性部分;第二部分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程序问题,阐述了行政诉讼法德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通过对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教授,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提高运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1、把握行政的概念、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和特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掌握行政法基本原则以及原则之间的关系。 2、了解我国行政行为的分类、内容和效力。 3、全面认识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的体系结构、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情况。 4、对我国行政行为诸范畴,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合同等全面领会并能够结合上述行政法制度分析中国的行政执法问题。 5、掌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救济制度。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 难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行政诉讼。 四、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姜名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一、行政法研究的核心——行政权 二、行政法的主线——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机关公民 行政主体——管理相对方法人 授权组织其他组织 三、行政法的体系 行政法基础理论 行政主体论 行政法行政行为论 行政救济论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的概念 公共行政 行政 私行政 二、行政法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