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行政行为(1)

抽象行政行为(1)

抽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并非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概念。对抽

象行政行为在学术界的不同的表述,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

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制定和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1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面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即制定行政规则

的行为。○2有的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3作者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

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对象的普

遍性。抽象行政行为以普遍的、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政对象,适用于

所有符合条件的某一类人或事。(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抽象行

政行为具有普遍性的效力,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并且,抽象

行政行为具有持续性。其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而这种规则一般

不溯及既往,但对于往后的同类事件具有反复性。(3)准立法性。抽

象行政行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但它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

性的法律特征,并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

发布等一系列程序,类似于立法。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受理之外,但随着法治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抽象行政行为比具体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深、更广,更为严重的是它杜绝了行政相对人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极

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抽象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

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

司法审查中,以保证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依据

作者认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范围应从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与司法审查的可行性这几个方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1、宪政基础。从表面上看,现行宪法没有直接规定以诉讼的方式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没有将此审查权赋予人民法院,但是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只能规定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上看它实际上蕴涵了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依据。首先,从民主的角度上看,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者检举的权利。”这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显然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这里的“违法失职行为”也应包括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这一法条的宪法精神在于它没有否定公民对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其次,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显然,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果违反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加以追究。这一宪法原则的意义就在于排除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受法律控制的可能性,为以后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提供了依据。最后,宪法的内容并非都是抽象的原则,很多内容如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都具有较强的司法适用性。由宪法所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实践中也可能会受到行政机关所实施的具体的或抽象的行政行为的侵害,如果公民在受到侵害后在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不能对那些内容上明显违背宪法关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规定相抵触的法规、文件进行审查,则宪法的权威也很难得到维护。

2、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权行使的必然结果,从这种公权力本身的属性上看,它是一种凭借物

质力量在一个有序结构中运行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强制力,具有较

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就决定了,如果不给这种权力在法

律上设定边际,它将很容易发生膨胀。从而导致权力无法控制的滥用,必然将成为社会秩序的最大障碍。“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

的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行政权准确地实现自身的目标是的有条

件的,而非无条件的,这就让我们在对待公权力和其控制之下的行为

的时候,与其假定它们是准确的,不如假定它们是错误的,基于此种

假定,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与之独立的权力去制约这一权力的发展。

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的,它的行使程序更为复杂和

严格,更能体现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更有规范性,针对的对象更

普遍,有效力上的反复适用性,影响的范围的广泛性。这就决定了如

果某个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或者说损失将是具体行

政行为所不能比拟的。针对这样的行为,单凭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

肯定难以发挥作用的。这就需要有司法审查的介入。所以,对抽象行

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是不应该有排除因素的,它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

可诉的必要性。

3、法治原则。赋予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主权在民思

想的体现。即是抑制权力,保障权利,“权力是权利的衍生状态,公

民权利是国家权力存有基础和赖以产生的源泉,也是国家权力配置和

运作的实际指向和界限”。○4在西方,法治观念源远流长,法治主义即为控制和防止行政权恣意滥用、保障国民的自由而创设的,并作为

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而得以发展。在法治思想渐入中国之后,虽历经磨难,但最终得以确立,法治行政也成为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要

求行政必须要依法而为:一方面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行政权力,

使其治理国家和社会;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

遵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不管是实施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

为都必须依法进行。

(二)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

从“有权力就有救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

平等的权利受平等的保护,这种平等既包括实体权利享有的平等,也

包括实体权利受保护的平等。这是宪法与其它法律所确立的一项原则。作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来讲,法律给它们设定了相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就没有理由为这种权利在受到同样侵害时实施不同的保护手段。

1、实现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相衔接的法制的统一。《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

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造成损害的,有

权请求赔偿。”也就是说,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的侵害是由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行政行为造成的,则不得提起行政侵

权赔偿之诉。《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则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

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显然,“违法行使

职权”既包括违法行使的是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使抽象行

政行为。可见,国家赔偿法所确立的行政侵权范围大于行政诉讼法所

确定的行政侵权赔偿范围,这就使得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侵权赔偿案

件时陷入两难的困境。如果依据行政诉讼法则会使大量的行政侵权赔

偿请求投诉无门;如果依据国家赔偿法,则会增加诉讼成本,同时法

院的承受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行政诉讼法应尽快把对抽

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中,实现两法的统一与

衔接。

2、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来说,任何实质上

或事实上非法权益,都应当由国家相关机关通过民事的、行政的或刑

事的手段加以否定。抽象行政行为制定公布后即具有约束力,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法与之对抗。该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并通

过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法院也无权对其效

力加以否定,○5由此容易助长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现象,相对人的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护。而且为逃避法院的监督,行政机关有可能

采取以抽象行政行为代替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侵害相对人的权益,法

院却无法介入。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使抽象行政行为实际享有“司法

豁免权”,人民法院无权用判决的形式否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这

势必助长行政机关作出抽象行政行为时恣意妄为的心态。长期以来,

制定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管理文件已成为近年来行政机关滥用职权

的普遍现象。政府的行为无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都必

须有法律上的依据,合乎法的目的、精神、原则,否则必须要负法律

责任。现实中,有些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行政机关,并没有将相

对人的利益保护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是受地方

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专

横任性,随意扩张本部门、本地区的行政职权,以制定抽象行政行为

的方式曲解或公然违反法律、法规,而依据这些不合法的抽象行政行

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然是违法,这就利用具体行政行为掩盖了抽

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性,显然背离了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使行政机

关侵害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法治行政的要求。

3、实现依法治国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将抽象行政行为

纳入受案范围,是依法治国的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民主

法治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我国的司法审查必须以

是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为标准来处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

“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具有普遍约束力,且可反复适用的所谓抽象行政行为受到了行政机关

的重视,甚至有借用抽象行政行为来延伸和扩张其行政职权的现象。

这就有可能成为违法行政、越权行政、滥用职权的主要方式和来源。

因为行政行为的普遍针对性和反复适用性,其产生的影响大于具体行

政行为。这种情况下,行政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公民的

权利则没有保障,依法治国和建设民主法制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

的司法审查权,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并规定当事人在

司法审查中的地位平等,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实现依法治国。(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针对不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弊端产生的不利于法治建设的问题提

出的解决途径,即对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后政府、社会将面

对的行政执法问题。

1、关于原告主体资格的问题。有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总是针对特

定的对象作出的,因此,这个“特定的对象”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

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提起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同,它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作出的,那么究竟谁有权起诉则难以确立。○6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必须对原告的主体资格加以

确认。首先,原告必须是与抽象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人,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而不应把原告主体资格仅限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中,否

则就会歪曲立法本意,不利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

行保护,也无法解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诉讼。随着行政审判的发展,

在原告资格界定问题上,“管理相对人说”已逐渐被“直接利害关系说”所代替,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害关系的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原告主体资格作适当扩大,行政行为受司法审查

的机率相对应提升,已成为当今各国的通行标准。其次,必须是原告

认为其权利“可能”受到损害。这是因为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具有未

来性,而不是立即对相对人的权利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所以不能以

相对人的权利“可能”受到影响为前提。再次,受到侵害的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单个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

能成为原告,如果原告的数量过多,可推荐诉讼代表进行诉讼。最后,相对人的权利受到损害依法属于受案范围的可诉事项,把抽象行政行

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存有无法确立原告的。行政活动具有公

共性的特征,即行政活动是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的每

一个人都与行政活动相关,如果不加以限制,行政诉讼的原告就会漫

无边际,这样就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诉讼。○7只有赋予受害人以原告资格,才能实现行政诉讼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目的,从而有效地

纠正行政机关的渎职或失职行为。○8

2、行政机关的适应问题。对于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有人提出,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使得行政机关的行为几乎

全部置于司法监督下,有碍行政效率的提升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将会

使行政机关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片面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当

然要追求效率,但这个效率的提升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如果

抽象行政行为偏离了这一前提,难以想像其所追赶求的效率还有何意义。行政管理的实现与抽象行政行为接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并不矛盾,相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的范围,能更好地实现

行政管理的目标。对于合法、合理的行政行为,能很好地运用司法权

力予以维护。

3、人民法院的承受能力。有司法实践中,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顾虑:行政诉讼的开展使人民法院遇到了前所未有考验,而且几年来的司法

实践也反映了人民法院所遇到的阻力重重;如果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

入司法审查,不仅加重了人民法院的负担,而且有可能破坏现已取得

的成绩和开创的局面。作者认为,多年的行政诉讼司法实践让人民法

院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行政审判人员的专业水平较行政诉讼初期

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我国几年大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

为人民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合法与否提供了立法依据上的有利条件。引起行政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往往与被管理者的相对人的权益有直

接利害关系,在规范性文件中往往设定、变更或消灭相对人的权益,

其合法性有待探讨。我国的国家机关授予了审判机关具有独立审判权,必然要秉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审理诉讼案件,不能因为有可能会加重

负担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之外。将抽象行政行

为纳入司法审查,人民法院必然要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总不能因为

惧怕适应而使国家的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三、国外对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制度的相关规定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比较法的角度略作分析。从国外的立

法和司法实践来看,在行政诉讼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西方国家,通常

只把行政立法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而对于抽象行政

行为,从“有权利就有救济”的行政法原则出发,大多数国家将其纳

入诉讼范围之中。○9

(一)美国

在美国行政机关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在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之内,行政

立法必须符合不得越权原则和行政行为合理性原则。根据美国法律的

规定还将法院对违宪审查的原则和制度运用到了对行政或执行机关的

立法审查活动中。抽象行政行为被作为普遍受审查的行为,但并不是

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都受司法审查,法律规定不予司法审查的行为和

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不在可诉范围之内。行政行为可以受司法审

查的原则,排除审查则是例外,而且即使是排除审查的行为,相对人

亦可以滥用自由裁量权或侵犯宪法为根据提请司法审查。⑩“一切行

政行为都可以接受司法审查,无须法律明文规定。在法律有规定时,

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法定的审查。在法律无规定时,进行非法定的审查”。⑪

(二)英国

在英国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只要其超越了法律规定的权限,法院就可

以行使审查权。法官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除不能否定议会法,只能通过解释议会法去控制行政权外可以根据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相关

公平正义的观念,对议会授权法进行广泛的解释,甚至可以挖掘出比

立法意图更深更广泛的立法意图。英国对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是

非常广泛的。

(三)法国

在法国,行政诉讼范围由判例而不是由成文法来确定。法国对授权立

法进行监督主要是通过宪法委员会和行政法院来实施的,法国宪法委

员会是根据1958年宪法设立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的的基本保

障机构。法国授权立法是由宪法明确划定的。宪法委员会采取事前审

查方式,对议会授权法进行监督,法律获得颁布之前,总统、总理、

众议院和参议院议长或60名参众议院议员将议会通过的、有合宪性争

议法律、包括授权法提交宪法委员会审查。法国行政法院有权对行政部门基于议会制定的法律、条例进行审查,这种审查既包括事前审查又包括事后审查。

从以上考察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表现形式不一致,但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之处:第一,外国法院都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同时指明了并非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第二,通过最高立法机关予以确定——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审查权。

相比这下,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第十二条规定的法院不受理行政诉讼的情形把抽象行政行为也归纳进去。这实际上就使部分行政权游离于法院监督的范围,存有着司法审查上的空白,为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提供保护伞。借鉴国外对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应如何构建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制度提供思路。

四、构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制度的思路及设想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实质上就是法院监督行政行为的范围,它体现了一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完善,目前我国受案范围还比较小,这反映了我国行政权较强,而立法、司法权相对薄弱的国情现状。⑫因此,为平衡我国的权力分工,建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良性互动机制,就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适当扩大司法权的范围。作者认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越小,司法审查的空白就越大,反映行政权在实质上大于司法权,这势必导致权力制约机制的失衡。我国行政诉法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实际上是对审查权的限制,几年来的审判证明,现有的审判监督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一步完善。

(一)确定具有可诉性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必须确立相对应的审查范围,否则必然会出现随意性,从而影响审查的法律效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看,似乎将所有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才合理,才能更加完整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且,作

为“法律帝国首都”的法院也应该对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有监督权,不过世界各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并非行政机关的全部抽象行政行

为都是可诉的。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对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离,

就必然有一部分行政权游离于法院监督的范围。因为过份侵略性的司

法审查会因为民主的特质而受批判,当法院侵略性地使用它们的审查

权力时,它们有可能破坏行政机关对公民的愿望作出合法反应的能力。⑬所以对行政机关实施的高度政治性和政策性的行为,法院保持

一定的克制和尊重是必要的,故将所有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

案范围并不科学也不现实。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立法法》只

就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定了违反宪法、法

律的审查程序,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违反上位法的规定,缺乏一

个有效的启动程序。而将其都集中到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解决又不现实,也容易造成宪法和法律的落空,不利于对公民权益的保护,所以将规

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才是最大限度地保护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促使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

范性文件。

将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与其自身的特

点紧密相关。与规章相比之下,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规章的制定往往有法律依据,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往往根据上级政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其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的制定程序不如规章严谨;其三,规章的发布一般向社会公开,具有

较高透明度,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按内部文件下发,缺乏透

明度;其四,规章有较完整的备案审查监督制度,而规章以下的规范

性文件则缺乏监督;其五,享有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主体

更多,范围更广,与相对人的关系更密切,存有的问题更突出。因为

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这些特点,加上越往基层的行政机关工作人

员的法制观众念越淡薄的现实,它常常成了行政机关用在地方和部门

保护主义以及其它违法行政行为的工具,违法了却不容易得到及时有

效的制止或制裁。现实中大量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正是这些规章

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将规章以下的文件纳入受案范围是必要的。

(二)确立有效的诉讼管辖。抽象行政行为较具体行政行为涉及面较广、影响大,属重大和疑难案件,对其执行审查稍有不慎会就会严重

危害行政秩序。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诉讼管辖,人民法管辖主要包括

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抽象行政行为的级别管辖,是指哪一级别的人

民法院有权对哪一级别的行政机关实施的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并进行处理,作者建议,级别管辖应坚持层级效力原则,即各级人民法院有权

对本辖区本级及本级以下地方人民政符及其工作部门制定、发布的行

政规章、决定和命令等地行审查,确认其是否违法并予以处理,但本

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实施的抽象行政行为,本级法院仅有审查权而无裁

判处理权,如果审查发现上级行政机关作出的抽象行政为确有错误,

则可逐级报请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抽象行

政行为是随具体行政行为一并提出的,则接受报送的上级人民法院在

对本级行政部门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后,可依据审查结是对具体

案件进行审查,而不必退回原审法院。对于地域管辖,应坚持效力范

围原则,即只要抽象行政行为发生效力地区的,对应地区的人民法院

即有管辖权。

(三)审查结果。法院经过审查可以对抽象行政行为做出两种判决:

其一,抽象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予以改变或撤销。对于当事人因适用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失的,可适用《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但当事人必须在有效索

赔期内提出赔偿请求,否则视同放弃了赔偿请求权,无权再提出索赔

申请或就抽象行政行为有违法和不当再行提起诉讼。

(四)建立违法抽象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对抽象行政行为因其违

法应首先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否认违法行政

规范性文件的赔偿责任,但没有完整的责任制度。因此,在违法行政

规范性文件的国家赔偿责任方面,应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范围。

在我国,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低于法律,在它们出现违反法律的

情况并造成损失时,国家原则上应承担相对应的赔偿责任。但是,鉴

于国家财力有限性的制约因素,赔偿范围不宜过宽。具体的说,对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因违法直接造成财产损害的,必须是损害严重并且不具有普遍性,国家才可以赔偿,而对于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违法造成损害的,应扩大赔偿范围,确立基本由国家赔偿的制度。

综上所述,从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关系来看,行政诉讼建立了一种权力制约机制。审判权对行政权监督范围的大小,实质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文明水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越小,司法审查的空白就越大,反映行政权在实质上大于司法权,这势必导致权力制约机制的失衡。我国行政诉讼法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实际上是对审查权的一种限制,几年来的审判实践证明,现有的审判监督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从这可以看出赋予抽象行政行为以可诉性不仅是必要而且合理,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还是社会发展上看,处于行政权的司法审查制度都应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该种制度更为健全和发达。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才能充分实现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平衡状态,使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已成为现实的要求和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抽象行政行为

电大形成性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答案(1、2、3、4、5)

第一次考核测验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0题,共30分)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 A.行政相对方总是公民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答案:B 2.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被称为()。 > A.行政法律关系 B.行政法关系 C. 行政关系 D.行政法律行为 答案:A 3. 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事实前提是()。 A.行政法律规范B.行政关系 C.行政行为D.行政法律事实 答案:D 4.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 A.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B.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 C.中央行政法与地方行政法 D.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 答案:A 5.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

B.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 C.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 答案:C [ 6.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灵活原则 D.行政信赖保护原则 答案:A 7.以下说法不属于行政程序合法内容的是()。 A.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 > B.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案件时不能偏听偏信 C.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情合理 D.决定对当事人不利事务时,应预先通知并给其发表意见的机会 答案:C 8. 下列关于行政法的特点,错误的是()。 A.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C.行政法规范不易变化 D.行政程序性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答案:C 9.行政合理性原则基于()产生。 A.行政合法性原则

论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百度版

论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作者:李仁喜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它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一种,相对于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其制定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具有对象普遍性、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准立法性及不可诉性等特点。“行政救济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并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予以消灭或变更的一种法律补救机制(《行政法学》,叶必丰著,22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是行政救济的一种,也即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主体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并对违法或不当抽象行政行为予以撤销或变更的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为什么要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救济?因抽象行政行为与人们社会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抽象行政行为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制定过程受制因素较多,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在其应用于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其难以达到

合法、合理的标准时,就必须对其实施行政救济,使其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一、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救济的必要性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上明确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强调依法治国是发展 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依法行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具有庞大的行政机构,每年各级行政机关产生数以万计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并依据此产生大量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调整着最广泛的社会群体,与人民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行政法律关系是最广泛的法律关系之一。二是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实施法,是实施有关现代国家机构之间关系的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具有保障和监督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行政管理的作用,是实施宪法确定的各项国家政策的主要法律,其它法律无与伦比,正因在如此,有不少学者称行政法为“小宪法”,西

2020法考备考考点:附带审查抽象行政行为(最新)

附带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政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1.审查的范围 除国务院规定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但不能直接针对规范性文件提起诉讼。 2.启动审查的方式 依据原告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请求一并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依申请)。 3.管辖法院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一并请求对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审査的,由行政行为案件管辖法院一并审查。 4.请求审查的时间 根据《行诉法适用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I请求人民法院一并审查《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第一审开庭审理前提出,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出。 5、审查的程序 (1)人民法院在对规范性文件审查过程中,发现规范性文件可能不合法的,应当听取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意见。 (2)制定机关申请出庭陈述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3)行政机关未陈述意见或者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不能阻止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査。 6.审查的内容 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并审查时,可以从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是否超越权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等方面进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规范性文件不合法”:

(1)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范围的。 (2)与法律、法规、规章等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的。 (3)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者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4)未履行法定批准程序、公开发布程序,严重违反制定程序的。 (5)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规定的情形。 7.处理程序 (1)合法 法院经审査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合法的,应当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不合法 经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并可以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机关。| 具体分为以下步骤:①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向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修改或者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建议。②规范性文件由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向该规范性文件的主办机关或者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建议。接收司法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司法建议之日起6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情况紧急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制定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立即停止执行该规范性文件。③人民法院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应当在裁判生效后报送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备案。涉及国务院部门、省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司法建议还应当分别层报人民法院、髙级人民法院备案。④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规范性文件合法性认定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规范性文件合法性认定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题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题 一、单选 1、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B、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D、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2. 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县公安局对李某寻衅滋事给予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本案中,县公 安局是行政主体。 B.某村委会调解一起邻里纠纷,该村委会是行政主体。 C.某交警处理交通违章,该交警是行政主体。 D.某市工商局租用酒楼对职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市工商局是行政主体。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时,(),行政处罚无效。 A、没有法定依据或不遵守法定程序 B、行政相对方有从轻情节 C、被处罚的人没有财产 D、被处罚的人态度好 4、某市林业局在某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对过往木材进行检查并行使行政处罚权。检查站应当以( )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 A、市人民政府 B、林区木材检查站、 C、市林业局 D、市政府法制办 5、派出机构是指由政府工作部门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管理某项行政事务的机构,以下不属于派出机构的是:() A、沱河公安水上派出所 B、东方镇治安联防队 C、开发区税务所 D、北城区工商所 6、下列()是我国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A、某县卫生局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B、某市工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某省政府颁布的行政规章 D、行政判例 7、因消费者举报某百货商场售假,县工商局即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封涉嫌违法物品,后经查实,作出如下处理决定:(1)罚款1000元;(2)销毁假冒产品,并赔偿消费者损失500元。县工商局作出上述处罚决定,应适用()。 A、简易程序 B、一般程序; C、听证程序 D、当场决定程序 8、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有权实施行政许可。 A、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C、受委托组织 D、公用企业 9、以下制度中主要目的在于保障程序公正原则得以实现的是()。 A、回避制度 B、表明身份制度 C、简易程序的适用 D、时效制度

(完整word版)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之概念比较(word文档良心出品)

行政法概念辨析 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其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法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别: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行政主体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它仅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严格的说,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才具有真正的行政主体地位)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其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学理概念,后者是法律概念;行政机关一经成立即成为当然的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除包含行政机关外,还包括得到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的其他组织。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的联系和区别类似于民法中的法人和公司的关系。此外,行政机关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在参与民事活动中也有可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是平等关系,并不享有任何法律上的特权。 三、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 派出机关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区域内设立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是人民政府派出的国家行政机关,而派出机构是政府职能部门派出的从事某种专门职能的机构)。 派出机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亦称分支机构或驻地机构派出机关派出机构 设立机关不同某级政府政府的工作部门、某级政府 种类多少不一不同级别的3类种类众多: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等 法律地位不同行政主体地位一般无行政主体地位;在法律、法规授权的 情况下,可成为行政主体。 四、授权组织与受委托组织 行政授权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规章除外)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组织。 行政委托组织指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机关系统外的社会组织行使某种行政职能、办理某种行政事务。 行政机关被授权的组织受委托组织 权力来源宪法组织法法律、法规行政机关的行政委托 是否行政主体是是不是 行为后果自己自己委托行政机关 行政委托不同于法律、法规授权。法律、法规授权,被授权组织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由自己对行使被授权行为负责,从而自己就是行政主体;而对于行政委托来说,受委托组织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由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的行为负责,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委托行政机关。 五、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和执法人员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和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

第四章 抽象行政行为练习 (1)

第四章抽象行政行为练习 一、单选 1.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是( )。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各部委 D.省级权力机关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乡政府不能作出抽象行政行为B.行政规定不是抽象行政行为 C.一切行政机关都可以制定行政规章D.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4.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5.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 )签署。 A.总理 B.主管部长 C.秘书长 D.国务院法制局局长 二.多选 1.下列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 A.某大桥桥头有一牌子,上写“6:00—21:00,非机动车辆不得上桥”,落款为该市公安局B.某公安局对违反规定驾驶人力三轮车上大桥的人员处以50元罚款。 C. 某劳动局规定其辖区内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应报经该局鉴证 D.某劳动局对辖区内某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合同予以鉴证。 2.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本条例“实施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各省级人民政府依此制定的实施办法的行为属:( )。 A.授权立法 B.地方行政立法 C.执行性立法 D.试验性立法 3.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规章的机关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省级人民政府 5.抽象行政行为具有的特征有:() A.不可诉性 B,行政性 C.准立法性 D.单方性 6.以下关于行政立法表述正确的是() A. 行政立法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 B.行政机关制定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也是行政立法行为。 C.行政立法的特征之一是准立法性。 D.行政立法行为的表现形式是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7.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以下是规章的制定主体的有() A.国务院各部委 B.中国人民银行C.审计署 D.国务院办公厅 8.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应当报请备案的机关有() A.市人民代表大会B,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省人民政府 9.下列有关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行政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或公民的意见 B.行政法规的起草工作可以由国务院确定由一个部门具体负责。 C.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 D.国务院法制机构对行政法规送审稿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 10.有权撤销县人民政府所作违法或不当抽象行政行为主体是()。 A.县人大常委会 B.县人民政府 C.该县县委 D.上一级市人民政府

真题考试:2020 行政法学真题及答案(1)

真题考试:2020 行政法学真题及答案(1) 共46道题 1、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中的较小数额罚款,是指对公民罚款在(单选题) A. 20元以下 B. 50元以下 C. 100元以下 D. 200元以下 试题答案:B 2、代履行属于(单选题) A. 直接强制执行措施 B. 间接强制执行措施 C. 刑事强制措施 D. 行政强制措施 试题答案:B 3、下列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是(单选题) A. 行政许可 B. 行政奖励 C. 行政立法 D. 行政处弱 试题答案:C 4、下列关于行政合同的表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 行政合同属于单方行政行为 B. 行政合同订立后,行政机关在任何情形下都无权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

C. 行政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司法救济解决 D.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行政机关因公共利益解除合同,行政相对人没有损失补偿请求权 试题答案:C 5、《行政处罚法》第38条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这属于行政程序法的(单选题) A. 回避制度 B. 说明理由制度 C. 合议制度 D. 听证制度 试题答案:C 6、下列属于行政确认的是(单选题) A. 通令嘉奖 B. 授予商标专利权证书 C. 授予“英勇市民”称号 D. 颁发医师执业证书 试题答案:B 7、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是(单选题) A.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B.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C. 民事法律关系 D. 刑事法律关系 试题答案:B 8、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属于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途径的是(单选题)

行政法讲义(王旭)

知识体系 中国行政法学由行政法总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与行政救济法四个部分构成。司法考试的重点集中在后面两个部分。其中行政救济法(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行政行为法中的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都必须放在法律条文中来讲。 在司法考试中,如果不算论述题,行政法学的分值为全卷的10% 第一编行政法总论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1.行政的概念 (1)基本属性:公共行政 (2)基本背景:宪政结构 (3)基本类型: 实质意义上的行政VS形式意义上的行政; 高权行政VS服务行政; 公行政VS国库行政 2.行政法的概念 (1)比较法上的概念 (2)我国的概念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服务论 3.行政法的渊源 (1)定义行政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 (2)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国际条约和协定 4.行政法的特点 (1)形式上没有完整的法典 (2)实体法与程序法没有明确的界分 (3)行政诉讼与行政法规范密不可分 (4)在内容上变化非常快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说 2.合法性原则 (1)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法无明文规定不可行(2)法律优位原则:行政活动不能在内容上与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相违背

3.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活动符合理性人的标准 (1)比例原则:行政权的运用要符合适当与符合目的 ①必要性原则②适当性原则③均衡原则 (2)诚信原则:内容、判断标准与立法 4.责任原则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 1.概念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2.要素主体(行政主体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相对人与利害关系人)、客体、内容、法律事实 3 分类内部法律关系VS外部法律关系;实体法律关系VS程序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VS第二性法律关系(行政监督关系与行政救济关系) 4.特别权力关系:传统上由于公民的特定身份而与国家产生的一种特别关系,往往不受到法律的监督。 第四章行政程序 1.程序与行政程序 2.行政程序的意义 (1)对行政的控制 (2)对行政效率的追求 (3)对立法的意义 3.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参与原则 (4)公开原则 (5)公正原则 (6)效率原则 4.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1)调查与决定制度(治安管理处罚法) (2)告知与说明 (3)陈述与申辩 (4)回避制度 (5)听证制度 第二编行政组织法 第一章行政主体 1.概念与意义: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1)必须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指以行政机关名义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处理决定等行政行为。简称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行政处理行为,即行政机关对具体事项或案件所作的裁决与处理的行为;行政指导行为,即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行政目标,根据自己的判断,适用自由裁量权直接影响相对人的行为;其他抽象行政行为,如对外签订的协议、契约等。 现代西方行政法学中,普遍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最重要的行政行为类型。它构成了行政权力的最基本内容,并且使行政行为体系化。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立法行为。这种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立法机关将其准备做的行政行为转化为法律规范的行为,它表现为立法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行政处理行为。这种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领域的事项进行处理时作出的决定、命令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即对具体事项或案件所作的裁决与处理的行为。它们虽然也属于行政行为,但其具有不同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据此,行政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是正当的,不违法。只有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行政处理决定时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的地位不同于作为自然人的行政主体,其地位只能是抽象行政主体。如果这样的行政主体拒绝履行被监督机关(主要指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时,行政机关就可以对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权是上级行政机关行使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下级行政机关行使的监督职权。即使这些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不是行政机关,而是单位或者个人,那么对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还应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通知其开户银 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存款,但对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的,可以由行政机关直接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考任务网考判断正误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考任务网考判断正误题题库及答案 一、判断正误题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可以分为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正确答案】错 2.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并不必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即并不必然是行政主体。() 【正确答案】对 3.在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正确答案】对 4.在我国,行政法还不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正确答案】错 5.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中行政主体的意志和行为具有单方性。() 【正确答案】对 6.授权行政主体行使的行政职权是一种固有的职权,即按照宪法、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应该由它们来行使的职权。() 【正确答案】错 7.职权行政主体的设立,需要经过必要的公告程序。() 【正确答案】对 8.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依法拥有和行使行政职权,并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其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机关和组织。() 【正确答案】对 9.行政主体的行为并不全部都是行政行为,只有那些能对外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才是行政行为。不能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单纯的报告、通知、调查及其他事实行为,也是行政行为。() 【正确答案】错 10.行政主体资格消灭与行政主体资格变更基本相同。() 【正确答案】错 11.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 【正确答案】对

12.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和行使行政职权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 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任何违法行政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正确答案】对 13.行政法律事实又称为法律行为,是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 的客观现象。() 【正确答案】错 14.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正确答案】错 15.行政法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正确答案】对 16.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撤销或变更之前,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以及其他国家机 关都具有拘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 【正确答案】对 17.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正确答案】对 18.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的人,对外部采取的能产生直接 法律效果,使具体事实规则化的行为。() 【正确答案】对 19.行政行为的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 【正确答案】对 20.行政行为通常具有以下法律效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正确答案】对 21.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正确答案】错 22.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 行为。 () 【正确答案】错 2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并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公布。()

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历年真题和答案

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历年真题和答案 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题库【历年真题(部分视频讲解)+章节题库+考前冲刺】 内容简介 在准备“法考”的过程中,刷题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近年来法律更新过快,解析变动处也较多。因此,对每一个真题根据新大纲进行解析尤为重要。否则,考生做的题越多,记住的旧知识点就越多。刷题不仅没用,反而有害。为此,我们根据2021年的考试大纲、辅导用书和最新法律法规编写了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题库。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一种包含高清视频课程的可互动学习的题库,是用“高清视频”和“传统题库”两种方式结合详解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科目历年真题、章节习题的题库【题库+高清视频课程】。本题库提供传统题库做题模式,包括近年真题及详解,同时也提供2010~2013年真题的部分高清视频讲解。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历年真题(部分视频讲解)。精选2010~2019年的考试真题(其中2010~2013年真题提供部分高清视频讲解),系统自动评分。学员可以熟悉考试真题的特点,测试自己的水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8~2019年真题为考生回忆版,本题库对其进行了精细的解析,观点争议之处,也予以注明。但

司法部自2018年起不再公布真题和答案,因此无论是真题题干,还是本题库给出的答案,仅供学员学习、交流和使用。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章目编排,根据考试大纲对“客观题卷一”部分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了详细解析。该部分不仅选有经典的历年真题,还包含大量典型习题供学员练习。无论是题目的数量,还是题目的质量,都足以让学员针对自身薄弱点进行充足的练习。 第三部分为考前冲刺。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命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基本保持一致。通过考前冲刺的练习,学员既可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其中,冲刺(一)主要根据近年真题的出题风格而定,紧跟近年的热点、重点进行命题;冲刺(二)主要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回顾,对“法考”中的“重者恒重”进行考查;冲刺(三)主要对最新法律或法律修改处进行出题,对“法考” 中的“新法必考”进行考查。 •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部分视频讲解) •2019年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23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主观题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2023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主观题题库附答案 (基础题) 大题(共10题) 一、案情:王某于2009年12月15日向卫生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涉及公开职业病会诊所需检查项目及标准等事项。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针对上述申请于2009年12月31日作出答复。王某不服,于2010年1月18日向卫生部申请行政复议,卫生部行政复议办公室于当日收到王某的行政复议申请,但一直未作出复议决定。王某不服,于2011年9月14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主张卫生部的不作为给其健康权造成了侵害而请求赔偿。卫生部辩称王某的起诉期限已经超过。问题:1.本案应由哪个法院管辖? 2.王某的复议申请,卫生部何日受理的?为什么? 3.卫生部的辩称是否成立?为什么? 4.王某的赔偿请求是否应当得到支持? 5.受诉法院应当如何判决? 【答案】 二、案情:王某涉嫌资助恐怖组织被A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侦查过程中王某逃跑,后侦查机关迅速决定对王某进行通缉,并直接发布了通缉令。后查明王某跑到了美国。但是,王某涉嫌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A市公安机关将案件移交给A市检察院审查起诉,A市检察院发现案件确实属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于是A市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本案,后王某被一审缺席判处12年有期徒刑。问题:1.侦查机关的做法是否正确?2.本案缺席判决有无问题?缺席判决的情形有哪些?3.缺席判决中被告人的辩护权如何保障?4.对缺席审理的一审判决能否上诉,上诉的主体有哪些?5.出现何种情形,法院应当重新审理本案? 【答案】 三、甲被检察机关指控犯有三项罪行:第一项,伪造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章的批文。第二项,持该伪造批文和所谓中国石材进出口公司出口业务合同,到某石材加工厂对该经理乙谎称能联系出口香港地区的石材业务。然后以虚构的香港地区某公司的名义与石材厂签订了500万吨石材的购销合同,收取合同定金50万元后即不见踪影。1年后,公安机关将甲抓获,发现甲已将50万元定金挥霍一空。第三项,审讯中甲还主动交代以下犯罪事实:甲曾说服在国有银行某营业所工作的业务员丙、丁二人,在丙、丁值班时由甲前去营业所假装打劫,共同分赃。丙、丁同意。某日,在只有丙、丁值班时,甲冲进营业厅,用仿真手枪指向丙、丁。丙、丁假装害怕,将预先准备好的100万元巨款放入甲的提包中,甲携款逃走。之后甲、丙、丁三人平分赃款。请回答下列问

行政法1——公考笔记

行政法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 【注意】 ②“村委会”“居委会”不是行政主体,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的对象;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的种类 1.声誉罚(申诫法)——警告; 2.财产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3.行为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暂扣许可证或执照; 4.人身自由罚——行政拘留(公安;一个行为被拘留最多15天,因为多个行为被拘留, 最长20天) (二)行政处罚的适用 1.不予处罚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 (2)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4)超过追责时效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2.一事不再罚

对一个行为,任何机关不得以同一事由做出两个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 (1)特点:一人执法;当场决定;当场送达。 (2)条件: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2.一般程序 (1)调查取证: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2)决定处罚: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或集体讨论决定。 (3)处罚送达: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不在场,7日内送达。 3.听证程序(“大、吊、停”)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四)行政处罚的执行 1.罚缴分离 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2.当场收缴 依据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四、行政强制 (一)行政强制措施 ①概念 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预防性、暂时性) ②种类“先封洞口”) 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3.扣押财物; 4.冻结存款、汇款; 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之责任追究一

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之责任追究一 提要从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与议会立法行为的区别,政治责任和违宪责任的相关理论,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原理入手,可以揭示出,违法行政文件制定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在性质上应当属于具体的法律责任。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和理论,尽快建立起我国对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确立人民法院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制度和违法文件制定者的个人责任追究制度,对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的行政立法和理论中,一种普遍性的观点是将行政行为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笔者不同意这种划分。但是,本文还需借用“抽象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的内容,而冠之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之名(它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为论证的目的不在于对这两类行为进行划分,而是旨在探究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一)几则案例 案例1,违反宪法:《中国青年报》2002年1月9日、11日连续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市分行年初在媒体上刊载招聘通知,对报考职员的身高作出限制性规定,要求男性身高不得低于1M68,女性身高不得低于1M55,引起四川大学一副教授代理求职学生提起诉讼,状告银行的招聘通知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平等权。 案例2,违反刑法:80年代后期,昆明市官渡区副区长储某在为四川攀枝花市驻昆明办事处协助办理征地事项的过程中,收受该办事处送给的彩电等物品,被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两审依据刑法认定构成受贿罪。而1991年底,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决定再审,判决上述被告人无罪。理由是:上述被告人收受财物的依据是中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下发的[86]40号文件。该文件规定,为使攀枝花市驻昆办事处能够顺利设立,应对当地有关干部给予协助,对有贡献者可以作出不同程

行政法复习(完整版)

一、行政法学上的行政 含义: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务组织为了公共利益而作出的执行和管理行为,它是行政执法、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的总称,包括行政管制行为、公务行为和援助私人行为三种类型。 二、行政法 1、含义:是关于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授予和分工、行政权力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并进行救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点: ①行政法是创设和规范行政主体的法。 ②行政法是授予行政权力和对行政权力进行分工的法。 ③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权力的法。 ④行政法是监督行政权力行使的法。 ⑤行政法是对行政权力行使进行法律救济的法。 3、内容: ①无法制定统一行政法法典,但有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典。 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③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行政救济法。 三、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制定法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条约与协定。 2、非制定法法源:法律解释;判例;习惯和惯例、行政法理。 四、行政法基本原则 1、含义: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律规范之中,指导行政权的获得、行使及对其监督的基本准则,也是提示行政法基本特征并将其与其他部门法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包括规则、原则和基本原则。 2、特点: ①它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中,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 ②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和行政争议处理的基础 性规范。 ③是一种基础性规范和抽象性规范。 3、作用: ①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 ②有助于理解行政法或对行政法做出解释。 ③指导行政法的实施。 ④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

4、内容: ⑴依法行政原则 1、含义:行政主体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取得和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2、内涵: ①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②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 ③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 ④任何违法行政活动,非经事后法律认可,均得以宣告为“无效”。 ⑵合理行政原则 1、含义:合理行政原则指行政行为要客观、公正和符合理性。 2、要求: ①行使权力的动机应符合法律授予该权力的宗旨。 ②行使权力的行为应当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 ③行使权力的内容和结果应当公平、适度,合乎情理,具有可行性。 ④符合比例原则(必要、利益平衡、损害最小)。 ⑤符合先例原则。 ⑶行政公开原则 1、含义:行政公开原则指行政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允许新闻媒介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 2、意义: ①行政公开是行政权力膨胀的必然结果。 ②预防和控制行政权力滥用。 ③满足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 ④提高行政行为可接受性。 3、内容: ①行政立法公开:制定行政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公开(公布草案、听证、 征求意见等);行政法律规范性文件公开。 ②行政信息、情报公开:行政机关职能配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相对人 办事需提供资料公开;行政机关掌握的信息公开。 ③行政执法行为公开:向行政相对人公开;向社会公众公开。 ⑷行政效率原则 1、含义:行政效率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员和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要求:

(在线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可以利用编辑——查找功能(或ctrl+f)查找题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题目(仅供参考) 参考一: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属于()。(2分) A.非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抽象行政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标准答案:C 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2分)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标准答案:D 3.“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警句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2分)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标准答案:B 4.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 )。(2分) A.民法 B.刑法 C.经济法 D.行政法 ★标准答案:A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2分)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标准答案:B 6.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 )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分) A.改革创新 B.自强不息 C.爱好和平

D.求真务实 ★标准答案:A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2分)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诉讼代理人 ★标准答案:D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2分)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标准答案:D 9.法律部门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法的是()。(2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标准答案:B 10.根据我国民法有关规定,14岁的人属于()。(2分)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 ★标准答案:B 11.婚姻自由的内容其中包括()。(2分) A.恋爱自由和订婚自由 B.结婚自由和同居自由 C.订婚自由和结婚自由 D.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标准答案:D 12.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2分) A.职业道德 B.家庭美德 C.社会公德 D.因个人而定 ★标准答案:C 13.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旗开得胜,有的人屡屡败北;有的人顺顺当当,有的人一波三折;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往往有顺境和逆境的交替。对于逆境,正确的人生态度是( )。(2分) A.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B.大胆正视,积极应对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玩世不恭,虚度光阴 ★标准答案:B 14. 不属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