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的行政对象进行处理时,不直接针对具体的个体、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行政行为。它以一般性的标准、原则和规范为依据,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决策和执行,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首先,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性。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个体、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是适用于一类或多类相似的情况。通过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能够适当地向不同的行政对象作出统一的处理,保证行政活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抽象性。它以一般性的标准、原则和规范为依据,不涉及具体的细节和情况。抽象行政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给出一些笼统的、抽象的指导性意见或要求,需要行政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细化和操作。

再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在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时,必须依法行事,并以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定依据为依据。它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遵循法律的程序和要求。抽象行政行为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形式,具有与其他行政行为一样的合法性和效力。

最后,抽象行政行为具有灵活性。在特定的行政情况下,抽象行政行为能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改进和适应变化,使得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应对行政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行政对象时所采取的一种行政行为形式。它具有普遍性、抽象性、法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通过对一类或多类相似情况的统一处理,提高行政效率,维护行政公正。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题库 2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22.国家行政机关,又叫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 23.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24.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25.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指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2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2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23.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4.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25.行政程序是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的表现形式,具体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2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 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组织。23.比例原则,是指政府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而且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 24.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2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2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2.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3.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 24.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是指依据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国家机关。 2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1.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 1

行政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2、公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行政主体做出,不论是否合法或存在瑕疵,即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3、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 4、行政裁决: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5、行政强制执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6、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7、行政强制:在行政过程中出现违反义务或者义务不履行的情况下,为例确保行政的实效性,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由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及人身、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 8、代履行:行政强制机关代替履行法律规范直接规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确立的相对人的作为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 9、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层级监督关系或法律的规定,主要通过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为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法律救济。 10、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发生争议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行政相对人的主张是否有法律和事实依据,然后作出裁判的一种活动。 11、行政法:调整国家机关在行使其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行政法律要素 13、行政主体: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14、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刑事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简答: 简述当场处罚程序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当场处罚程序是相对普通程序而言的程序,其主要针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明确的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其主要特点在于“当场决定并当场处罚”。 适用条件:1、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3、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4、对于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罚款,当事人无异议的,可以当场予以收缴罚款。 简述比例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适当性手段的选择、保障公共利益和相对人权益的均衡,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而这处于适度的比例。 简述适用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有法定依据 3、较小数额的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简述人民法院作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条件 1、行政行为合法的; 2、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理由不成立的; 3、原告申请被告履行给付理义务由不成立的; 4、被诉行政行为合法不合理的,但未达到滥用职权或明显不当程度的; 5、其他应当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需要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裁量。 1

行政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听证制度:是指政府组织在直接涉及公众或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的规范性程序设计。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3、行政主体概述: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4、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事项而不特定的相对人实施的行政行为。 5、具体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6、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其职权,而无须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就能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 7、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8、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对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实施该行政行为的原则、幅度、精神、条件等,行政机关依据这些原则、幅度、精神、条件等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9、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具有不可变更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变更或撤销。 10、行政行为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即对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的效力,不能再做出与行政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的相关要求的行为。 11、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否则,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12、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14、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处罚。 15、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这一原则并不是具有“以罚代刑”的意思,因为行政处罚折抵刑罚仅仅是在“执行”上的折抵,而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代替了刑罚。 16、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17、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简答题: 1、行政处罚的种类: 自由罚: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 行为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五、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行政行为要成为法律规范,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 1、要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2、要有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应当是合法的。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相对人和行政主体都产生法律拘束力。(1)行政行为生效后,即在相对人心目中确立了行政行为的效力。(2)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可分为外部效力和内部效力两种情况。外部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效力。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行为合法性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根据这一标准,行政行为合法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政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的; 2、行政行为是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3、行政行为是在没有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下做出的; 4、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律允许的界限。五、

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救济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指法律救济的形式和途径,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1)申请复议是最常见的一种救济途径。(2)向上级申请复议也是一种救济方式。(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对于行政行为的形式,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法律规范的形式,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抽象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的,而具体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间接规定的。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 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3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本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4、行政不当: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5、被追偿人:实施是加害行为的行政机关下作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2.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 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3.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命令,通知、通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 5.司法机关的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到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的诉讼毋求,依照法定的审判取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怪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2.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3.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通常以具体、完整的行政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4.行政监察,是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5.行政机关救济,是指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 政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在我国,行政机关的救济主要是通过行政复议实现的。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指以行政机关名义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处理决定等行政行为。简称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行政处理行为,即行政机关对具体事项或案件所作的裁决与处理的行为;行政指导行为,即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行政目标,根据自己的判断,适用自由裁量权直接影响相对人的行为;其他抽象行政行为,如对外签订的协议、契约等。 现代西方行政法学中,普遍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最重要的行政行为类型。它构成了行政权力的最基本内容,并且使行政行为体系化。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立法行为。这种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立法机关将其准备做的行政行为转化为法律规范的行为,它表现为立法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行政处理行为。这种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领域的事项进行处理时作出的决定、命令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即对具体事项或案件所作的裁决与处理的行为。它们虽然也属于行政行为,但其具有不同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据此,行政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是正当的,不违法。只有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行政处理决定时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的地位不同于作为自然人的行政主体,其地位只能是抽象行政主体。如果这样的行政主体拒绝履行被监督机关(主要指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时,行政机关就可以对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权是上级行政机关行使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下级行政机关行使的监督职权。即使这些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不是行政机关,而是单位或者个人,那么对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还应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通知其开户银 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存款,但对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的,可以由行政机关直接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行政法学 名词解释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行政法领域的行政:是指国家与公共事务的行政,通常称为“公共行政”,以此区别社会组织、企业的“私人行政”。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部门法之一,它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法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理原则的重要内容,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第二章 行政主体:是指想过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优益权: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行政权限: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界限。行政主体行使职权超越改“限度”,便构成行政越权,视为无效。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行政机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各单位,它是为行政机关行使政权服务的,对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发布决定和命令。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 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担负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身份保障权:身份保障权亦称职业保障权,即实行职业常任制,其基本含义是指公务员一经任用,非因重大过失,不受免职或者开除等处分。 行政相对人:或称行政相对方,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 第三章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主体享有获得社会协助权:即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有协助执行或者提供方面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改变)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

行政法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所有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权利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也就是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要依据法律,不能够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决定不仅要合法,而且要行为要合乎法律的精神、公平正义。 1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国家行政机关:自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选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责都赋予一人承担的制度。17.委员会制:委员会议集体决定并承担的制度。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范围大体相同。 20.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1.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基于职务同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2.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23.行政委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24.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25.行政法律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为所进行的监督。 26.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7.行政行为的内容: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法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28.行政立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订规章和法规的活动。 29.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到实际生活的活动。30.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 方来裁决双方纠纷的活动。 31.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定方式、 形式进行才能产生生效的行为。 32.不要式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特定 形式或特定程序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33.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 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 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主体有明显 或者重大违法的情形,自始自终不发生 法律效力的行为。 36.行政行为的撤消:对于已经发生法 律效力的行为,有一般违法或者不当的 情况下,申请后,被有权机关撤消的活 动。 37.行政行为的废止:已经发生法律效 力的行为,因为某种法定情形而被依法 宣布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 38.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 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 行政规章的活动。 39.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 情报、资料和对于行政立法计划的解 释、说明等,不涉及到国家秘密,任何 公民都是可以去了解的制度。 40.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取得行政立法 法,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机 关。 4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主体依照 法定的权限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必 须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42.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 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 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 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 体行政行为。 43.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使行政许 可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主体。 44.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 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 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45.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 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 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 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6.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 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 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 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7.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 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 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8.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住体通过间 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当履行的法 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 的行政强制措施。 49.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 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 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 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 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 制执行措施。 50.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 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 方不履行义务的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 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1.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 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 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 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 与义务的协议。 52.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 体和行政相对方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 理的目的,依照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 确立、变更或者消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的协议。 53.行政合同的变更:行政主体对于现 有的合同主体、客体或者内容所作出的 相应的修改、限制的活动。 54.行政合同的解除:在合同尚未履行 或者完全履行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提 前结束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 55.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 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 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 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 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 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 管理行为。 56.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 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 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57.申诫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 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 上的谴责和警戒。 58.人身罚: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 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 59.行为罚: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 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处罚形式。 60.财产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 为人给与的剥夺财产的处罚形式。 61.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 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 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62.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 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 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 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 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 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63.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 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 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 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64.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于 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经济 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的客 观评价和报告的监督活动。 65.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 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 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66.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 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 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 合理。 67.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 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 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 定性的法律后果。 68.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 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 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 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 合法权益。 69.行政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 请,作为有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主 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的救济 途径。 70.司法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 请,作为人民法院对于行政主体的行为 予以纠正并追究其责任的救济途径。 71.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 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 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 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 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 处理决定的活动。 72.复议申请人: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 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 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 73.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 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 7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特 定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作出的影响其 权益的决定。 75.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不 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决定和命令的行为。 76.行政复议管辖:不同行政复议机关 之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分工。 77.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关内部 设置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 78.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 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 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 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79.危险责任原则:又称无过错原则, 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 务是侵犯了向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 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 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80.行政先行原则:指在行政赔偿请求 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 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 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81.行政赔偿: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工作 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 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 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8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 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 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 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83.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 院和诉讼参加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在审理行政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 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84.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 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 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 的基本准则。 85.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 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 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 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 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 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 民法院起诉。 86.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 人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 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8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 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 政争议的范围。 88.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 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 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89.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 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 的管辖法院。 90.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 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1.级别管辖:是指在人民法院组织系 统内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 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2.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 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 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 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93.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 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 的人。 94.行政诉讼当事人:事指因具体行政 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 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法律裁判约 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 关。

行政法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1.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职权而产生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监督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3.行政合理性原则:亦称行政适当原则,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还应当客观、适当、合乎理性。 4.行政主体: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的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5.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6.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以其名义代行行政职权,该行为效果仍属于委托组织的活动。 7.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8.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 9.具体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10.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1.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 12.行政裁决: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明确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有关的非合同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断的活动。 13.行政强制措施: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或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14.行政征收: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定标准和条件,向公民、法人等强制地无偿的征收实物或货币的行政行为。 15.行政赔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一定损害,依法所应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名词解释】 1、行政,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 活动。 2、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 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比例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4、信赖保护原则:是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 反复无常。 5、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主执法的规定而设置的形式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 关。 6、行政主体:指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 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自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指依据具体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 非国家机关组织。 8、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9、行政相对人: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 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10、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11、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12、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13、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指行政行为已经做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 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非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14、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所有个人、组织 都要受该行为约束,履行该行为确定的义务,不得作出与该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的有关要求的行为。 15、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

行政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现实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够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3、行政委托:是指为了实现特定行政目的的需要,行政主体依法将其职权的一部分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行为。 4。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5、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6、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行为。 7、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强制的方式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包括行政征税、行政收费、公益征收。 8、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9、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于违法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0、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或实现行政目的,强制形成行政上必要的状态的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11、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作为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按照一定的准司法程序对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民事争议进行协调或裁决的行政行为。 12、行政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使职权侵害或将要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权国家机关提出申请,有权国家机关通过制止或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排除侵害并填补因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或损失而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救济的行为。 13、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撤销、变更违法行为或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请求,复议机关依法受理申请、经审查作出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救济制度。 简答题 1、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①许可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的具体化,《行政许可法》第4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第5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便民与效率原则:第6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④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⑤限制转让原则:是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⑥监督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2、代执行与执行罚的区别: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1、行政法 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 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 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 即行政法的渊源 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 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 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 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也称行政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 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 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 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 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 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 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 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 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 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 准则的法理。 11、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 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 是国家行政政权的表现形式 是行政主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 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 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任何 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 必须同时履行职责。行政职责随行政职 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在相应变化。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14、国家行政机关 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 依照宪法和有 关法律的规定 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 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行政法名词解释

行政法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4,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5,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机关。6,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7,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8,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9,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0,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11,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12,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13,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14,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5,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16,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7,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1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 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所有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权利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也就是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要依据法律,不能够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决定不仅要合法,而且要行为要合乎法律的精神、公平正义。 1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国家行政机关:自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选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 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责都赋予一人承担的制度。 17.委员会制:委员会议集体决定并承担的制度。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范围大体相同。 20.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1.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基于职务同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2.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23.行政委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24.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25.行政法律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为所进行的监督。 26.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7.行政行为的内容: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法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28.行政立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订规章和法规的活动。 29.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到实际生活的活动。 30.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来裁决双方纠纷的活动。 31.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定方式、形式进行才能产生生效的行为。 32.不要式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33.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3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主体有明显或者重大违法的情形,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36.行政行为的撤消: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有一般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况下,申请后,被有权机关撤消的活动。 37.行政行为的废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因为某种法定情形而被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 38.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9.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和对于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不涉及到国家秘密,任何公民都是可以去了解的制度。 40.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法,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机关。 4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42.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43.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使行政许可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主体。 44.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45.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6.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7.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8.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住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 49.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 50.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的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1.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52.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者消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3.行政合同的变更:行政主体对于现有的合同主体、客体或者内容所作出的相应的修改、限制的活动。 54.行政合同的解除: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完全履行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提前结束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 55.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56.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57.申诫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上的谴责和警戒。 58.人身罚: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 59.行为罚: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处罚形式。 60.财产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与的剥夺财产的处罚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