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的一种行为形式,它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与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无关。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行政行为形态,具有明确的制定目标、制定方法和制定程序,对于行政行为规范、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制定过程、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一种基于普遍原则和规则的行政行为形式,它与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无关,具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抽象行政行为强调对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的遵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质。

二、特点

1. 高度抽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质,不针对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而是关注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的适用。

2. 普遍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基于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制定的,具有普遍性适用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当前特定情况,更适用于类似情况的处理。

3. 原则性:抽象行政行为着重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公正、公平、

合理、效能等,具有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要求。

4. 稳定性: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一般不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保持相对稳定的适用性。

三、制定过程

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发现、目标设定、制定方法、程序审查等多个环节。

1. 问题发现:行政机关首先需要识别存在的问题,发现需要采取行政行为进行处理的事项。

2. 目标设定: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明确需要达到的效果。

3. 制定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目标的要求,制定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的方向。

4. 程序审查:确保制定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和程序要求,进行相应的程序审查和合法性审核。

四、法律保障

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法进行,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1. 法律依据: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

支持,明确了行政机关的行为权限和范围。

2. 程序保障:法律规定了制定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要求行政机关进行合法性审核、听证等程序环节。

3. 法律效力:依法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具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力和执行力。

五、总结

抽象行政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行政行为,具有高度抽象、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通过制定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来指导和规范行政行为,对于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需要经历问题发现、目标设定、制定方法和程序审查等过程,同时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抽象行政行为的健康发展对于有效推进政府管理和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六、抽象行政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抽象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通过制定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 统一决策标准: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性适用的特点,可以统一决策标准,避免因个案行政行为的不一致性而造成的不公

平和混乱。

3. 提高行政效能:抽象行政行为具有稳定性和效果确定性的特点,可以提高行政效能,减少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时间和成本,提升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保障公共利益:抽象行政行为以普遍原则和规律为基础,注重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5. 防止行政滥权:抽象行政行为通过明确的制定方法和程序,规范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有效防止行政滥权和不当干预的发生。

八、抽象行政行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发展较为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平衡问题: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具体行政行为的支持和执行。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与具体行政行为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法律保障不完善:虽然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法律细则和标准,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保障还有待完善。

3. 制定过程不透明:当前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过程相对封闭和

不透明,缺乏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容易导致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4. 适用范围狭窄:目前我国的抽象行政行为主要集中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对于其他领域的抽象化制度和规则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抽象行政行为的适用范围,以更好地推动行政管理现代化。

九、完善抽象行政行为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和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要求,提高法律保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抽象行政行为的改革创新,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抽象行政行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 将透明度和公众参与作为重要原则:提高抽象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使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4. 加强培训与人才建设: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推动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抽象行政行为的国际化。

十、结语

抽象行政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行政行为,具有高度抽象、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通过制定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来指导和规范行政行为,对于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需要经历问题发现、目标设定、制定方法和程序审查等过程,同时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抽象行政行为的健康发展对于有效推进政府管理和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完善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加强法律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培训与人才建设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抽象行政行为的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

行政法

第三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力在形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 1.行政管理关系。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系的双方只能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二是行政主体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指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救济关系。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作出向行政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4.内部行政关系。指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二)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就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一般地,我们将其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两大类。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l)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2)其他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三)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l)行政法在实体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可以有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调整对象的确定性。行政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它的调整对象和范围是确定的,始终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2)内容的相对易变性。相对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3)内容上的广泛性。国家行政管理内容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行政行为理论是全部行政法学理论的精髓和柱石。 (二)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的4层含义 1、主体要素 2、职权要素 3、法律要素 4、外部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执行性 (二)行政行为的单方性 (三)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四)行政行为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形式与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是指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的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杯管理者是否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所进行的检视、调查、查验。 (三)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法者的惩戒制裁,它是在行政监督检查后的一种行为方式。(四)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便于日后作出行政决定或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 (五)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特点 1.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它组织。 2.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3.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5.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与强制性。 行政征收主要有以下几类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的一种行为形式,它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与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无关。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行政行为形态,具有明确的制定目标、制定方法和制定程序,对于行政行为规范、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制定过程、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一种基于普遍原则和规则的行政行为形式,它与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无关,具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抽象行政行为强调对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的遵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质。 二、特点 1. 高度抽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质,不针对具体的对象、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而是关注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的适用。 2. 普遍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基于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制定的,具有普遍性适用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当前特定情况,更适用于类似情况的处理。 3. 原则性:抽象行政行为着重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公正、公平、

合理、效能等,具有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要求。 4. 稳定性: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一般不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保持相对稳定的适用性。 三、制定过程 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发现、目标设定、制定方法、程序审查等多个环节。 1. 问题发现:行政机关首先需要识别存在的问题,发现需要采取行政行为进行处理的事项。 2. 目标设定: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明确需要达到的效果。 3. 制定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目标的要求,制定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的方向。 4. 程序审查:确保制定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和程序要求,进行相应的程序审查和合法性审核。 四、法律保障 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法进行,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1. 法律依据: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

行政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听证制度:是指政府组织在直接涉及公众或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的规范性程序设计。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3、行政主体概述: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4、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事项而不特定的相对人实施的行政行为。 5、具体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6、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其职权,而无须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就能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 7、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8、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对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实施该行政行为的原则、幅度、精神、条件等,行政机关依据这些原则、幅度、精神、条件等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9、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具有不可变更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变更或撤销。 10、行政行为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即对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的效力,不能再做出与行政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的相关要求的行为。 11、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否则,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12、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14、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处罚。 15、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这一原则并不是具有“以罚代刑”的意思,因为行政处罚折抵刑罚仅仅是在“执行”上的折抵,而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代替了刑罚。 16、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17、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简答题: 1、行政处罚的种类: 自由罚: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 行为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

行政法复习资料总结

行 政 法学 复 习 资 料

目录 一、名词解释 (3) 二、简答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5)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 (5) 第三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6) 第四章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8) 第五章行政相对人 (8) 第六章行政行为 (9) 第七章行政程序 (9) 第八章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9) 第九章行政立法 (9)

第十章行政给付与行政奖励 (11) 第十一章行政征收、行政征用与行政补偿 (11) 第十二章行政确定与行政裁决 (11) 第十三章行政许可 (11) 第十四章行政处罚 (12) 第十五章行政强制 (12) 第十六章行政合同、行政指导与行政事实行为 (12) 第十七章行政仲裁、行政调解与行政信访 (13) 第十八章监督行政 (13)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法:指调整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配置、规范行政权和确认、保障公民等一方权益为核心而规定各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指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主要有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5、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只想的对象或标的;包括:物、智力成果、人身、行为和行政权力。 7、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行政法规范及行政法律制度应以保障公民等一方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和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确认并保证公民等一方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8、信赖保护原则:也称为“禁止反言”或“不准翻供”;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更改,不得反复无常。 9、依法行政原则: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该依法而设,受法的拘束。

国家司法考试行政法复习指导—具体行政行为

目录 国家司法考试行政法复习指导—具体行政行为 司法考试资料《行政法》行政行为概述 国家司法考试行政法复习指导——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构成要素有: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是行政法上的意志行为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处理,与行政事实行为和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区分开来。行政事实行为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也可以是实际操作。如设置交通安全指示标志,销毁伪劣产品。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涉及到一些行政监督监察活动。 2、具体行政行为是对特定人与特定事项的处理。第一是就特定事项对特定人的处理;第二是就特定事项对可以确定的一群人的处理。第三是根据特定事项对不特定人的处理。 3、具体行政行为是单方行政职权行为。具有命令服从性质,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 4、具体行政行为是外部性处理。没有外部性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依职权和须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开始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前者不需要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2、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羁束的程度,行政机关采取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是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是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

3、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的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为当事人授予权利,利益或者免除负担义务的,是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当事人设定义务或者剥夺其权益的是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 4、要式和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发愤标准式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具备法定的形式。需要具备书面文字等其他特定意义符号为生效必要条件的是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书面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意义符号就可以生效的,是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存在。成立的一般条件是: 1、主体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实施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人员意志健全具有行为能力; 2、在内容上,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具有效果意思的表示。效果意思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所希望达到的法律效果,即设立、变更和消灭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在程序上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送达。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拘束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生效后行政机关和对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成员必须予以尊重的效力。对于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但对方当事人应当接受并履行义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更改而且其他国家机关也不得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再次受理和处理同一案件,其他社会成员也不得对同一案件进行随意的干扰。 2、确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再争议,不得更改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因此无的不可撤销行。 3、执行力,是指使用国家强制力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权利义务安排的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开始、停止和终止】 条件 开始具备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存在无效因素 停止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终止没有违法因素的情形具体行政行为为其设定专属权益或者义务的自然人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不复存在;自然人放弃具体行政行为赋予的权益;具体行政行为规定的法律义务已经履行完毕或者有关客观事实已经消失,新的立法规定取消已经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其他行政管制项目,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废止, 有违法因素的情形: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和严重的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普通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或者行政机关承认可以予以撤回的具体行政行为。客观事实和立法变化导致的具体行政行为与现行法律的冲突可以由行政机关予以废止。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在公职类考试中行政法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行政行为。除了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以外还需要掌握行政行为的分类,其中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想做对相关题目,就要理解抽象行为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以及区别点,下面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一、行政行为的概述 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特征:从主体上看,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所做出的。从性质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行为。从方式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而不是双方行为。从效果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抽象行政行为有三个特点: (一)具有普遍效力。它是针对一类事或一类人,而不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作出的,因而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具有往后效力。即它只适用于行政规则制定以后的行为和事件。抽象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还表现为该行为在此后的时空里可以反复适用。 (三)具有不可诉性。就目前行政诉讼制度而言,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因而它具有行政诉讼上的不可诉性。 三、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待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具体行政行为有两个特点: (一)它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它只对业已发生的事件有拘束力,对以后发生的同类事件没有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等等。 例题分析: 1、下列哪项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 A.某市财政局建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政府因合同纠纷起诉某公司的行为 C.某市工商局因王五违法经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七章 抽象行政行为

第七章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由于《行政诉讼法》正式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理论界便提出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之相对应。这两类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适用对象,抽象行政行为适用于不特定对象,而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于特定对象;二是适用次数,抽象行政行为一经制定便可反复多次适用直至其失效,而具体行政行为只是一次性的处理,不能多次适用。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概括起来,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对象的不特定性。抽象行政行为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政对象,即它针对的是某一类人或事,而非特定的人或事,所以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 第二,可反复适用性。内容的可反复适用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明显特征,也是区别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不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是目前我国的行政行为的一个特点。随着行政法治化进程的发展,这一特点正在发生改变并将发生深刻改变。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理论界比较认同而且比较方便实用的分类方法,是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与效力等级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即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还有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依授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和依职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等等。 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 关于行政立法行为,按效力等级可分为: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和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从制定的机关来分,则可以分为: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制定、发布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地方政府规章。 第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这一行为是除以上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外,各级各类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针对广泛的、不特定的对象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图表7-1: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目前,关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的构成,得到广泛认同的有三要件说,即行为主体合法、行为内容合法和行为程序合法。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它的合法成立就要遵循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的一般要件,即行为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三个方面必须合法。尽管一些行政法学者也提出过四要件说、五要件说、甚至六要件说,但主要的、实质性的合法要件仍可大致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 二、行政立法行为

行政行为

第六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4、行政行为的行为方式多样。 二、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1、主体——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 2、本质——行政行为的本质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 3、客观——行政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所包含的意思及其要达到的目的。 行政行为的法律意义就在于设定、变更或消灭一定的行政法律关系,因此,其内容总是与权利、义务有关。 1、设定权利义务 2、实现权利义务 3、剥夺、限制权利和减、免义务 4、确认和恢复权利、义务 5、确认法律事实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广泛、不特定的对象设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行政活动。 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各种规范性文件等。 抽象行政行为基本属于行政立法活动。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具体适用法律规范所作出的、只对特定对象产生约束力的行为。 包括针对具体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所作出的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基本上都属于行政执法活动和行政司法活动。 二、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本机关内部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行政行为。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一、行政法概述 1、行政并不指一般行政,而是指公共行政;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中大部分是形式意义上的行政,如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但也有实质意义上的立法活动,如制定法规、规章;还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司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另外,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还可能包括其他社会组织依授权或委托从事某些行政活动。行政法上的行政以行政机关的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为主体,以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为补充。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责任行政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责任行政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行政活动的责任状态,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监察、行政赔偿都是实现责任原则的必要的法律制度。 合理性原则包括:符合法律的目的,具有合理的动机,考虑相关的因素,符合公正法则。 3、公正标准可以概括为:同等情况下,同等对待;遵循比例法则;遵循惯例;前后行为一致。 4、行政法的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除了上述基本法源外,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协定;法律解释。 5、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城市包括: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倾倒、无锡、淮南、洛阳、邯郸、本溪、淄博、经济特区(深圳、厦门、汕头、珠海)。 二、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地位的法律表述。 行政主体是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是能够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效果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包括被委托的组织)。 2、政府机关内部的协调机构不是行政主体,非行政机关的社会团体可能成为行政主体。 3、部门权限行政机关受一般权限行政机关领导。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是派出机关,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是派出机构。内部管理行政机关通常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4、行政主体的种类包括:地域性行政主体(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性行政主体(其职能部门);实质行政主体(具有法人资格)与形式行政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国家是公法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各行政机关不具有法人资格。国家是实质上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是形式上的行政主体。 5、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包括: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站、高校);社会团体(注册会计师协会);基层群众性组织(居民委员会);企业组织。 6.、受委托组织要满足的条件: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具有熟悉业务的人员;有条件组织技术检查和鉴定。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和某些私人组织(有条件的饲养户或单位)。 7、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中的人员不是公务员,行政机关的工勤人员也不是公务员。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第一、主题要素。即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的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组织或个人。第二、权力要素。即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工商行政机关依法维护市场活动秩序、环境保护机关依法防治各种环境污染等都是职权行为,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但这些机关采购办公用品、组织进行卫生扫除、接受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等属于民事行为,不是行政行为。 第三、法律要素。即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和产生行政法律效力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只要是在宪法、组织法或者其他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而无需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不仅表现在行政主体依职权进行的行为,也体现在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申请而实施的行为。虽然行政主体在相对方提出申请的前提下作出行政行为,但行政主体是否满足行政相对方的申请,却不取决于相对方的请求。行政主体无需与相对方协商,而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条件,自行决定是否作出某种行为。即使在行政合同行为中,也存在着单方意志性。 2.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事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在未被国家有权机关依法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行政机关本身和行政相对方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行政行为的效力先定是事先假定,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必定正确、合法、不可否定,不过要经国家有权机关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审查认定。这种效力先定性源于行政行为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3.行为强制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故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必须强制实施,只是概括地阐明行政行为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以保证其得以实施的性质。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行政主体为行使其管理职能,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和管理手段。行政主体行使职能的行为如遇到障碍,在没有其他途径克服时,可以运用行政权力和手段,或依法借助其他国家机关的强制手段,消除障碍,保障行政行为的实现。 4.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由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行政行为不同于立法行为,立法行为是创制法律规范,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规范。行政机关虽然也可以创制行政性规范,但行政性规范只是从属于规范,是为执行法律规范而制定的规范。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doc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行政法学学科所涉及的各主要领域的行政法制和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全面教学与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介绍、分析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问题,以期为中国的行政法治化提供建设性对策。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学的内容、特点,能够以行政法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社会实践问题,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掌握行政关系的概念,弄清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掌握行政法的特点;理解行政程序的重要性;掌握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行政与行政法 第二节:行政法源第三节:行政程序第四节:本章实务讨论 第二章:行政法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行政法理论基础涵义,弄清控权论、服务论、平衡论、协调论的主要观点;明确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本章实务讨论 第三章行政法主体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行政法主体的概念;掌握确立行政主体的重要性;掌握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和特征;了解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地位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组织的地位;了解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范围和监督内容;明确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行政主体 第二节:行政机关 第三节:其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 第四节:行政相对人 第五节: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第六节:本章实务讨论 第四章公务员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公务员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外国公务员的范围;弄清公务员职务关系内容,明确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国家公务员概述 第二节:行政职务关系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本章实务讨论 第五章:行政行为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行政行为的涵义、特征和分类,明确行政行为的内容、效力,弄清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掌握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行政行为的效力第三节: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 止第三节:本章实务讨论

行政法

一、行政法基本理论 行政法概述: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三、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 (1) 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注意立法行为与行政行为的区别,立法行为是创制法律规范而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规范。 (2) 裁量性:行政行为具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3) 单方意志性:行政主体可以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行政行为,而无需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 (4) 效力先定性: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事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 (5) 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四、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五、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③征求意见;④审查;⑤通过与签署;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立法民主原则;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立法的分类:(1)依据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2)依据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3)依据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 六、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 3)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4)行政监督 5)行政处罚 七、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002213200 适用专业:法学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4课时:68(60+8)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关于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的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使学生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学生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能够依法行政或者依法维权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 单元一:导论(2课时) 1.教学内容 [1]课程简介; [2]教材;

[3]参考书目; [4]课程框架(重点); [5]学习要求; [6]课程考核(重点)。 2.课后学习 无课后学习。 单元二:行政法概述(8课时) 1.教学内容 [1]行政法的理念、价值和结构; [2]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3]行政法的法源(重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4]行政法的特点; [5]行政法律关系(重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重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7]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自学)。 2.课后学习 [1]不定项选择题。从近5年司考真题中选3道关于行政法法源的不定项选择题进行改编后作为课后作业; [2]补充课后学习资源:自学行政法和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单元三:行政法主体(10课时) 1.教学内容 [1]行政法主体概述; [2]行政主体(重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3]公务员(重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4]行政相对人(采取案例教学法); [5]行政法制监督主体(自学)。 2.课后学习 [1]不定项选择题。从近5年司考真题中选5道关于行政法主体的不定项选择题进行改编后作为课后作业; [2]论述题:1道关于西方公务员之分类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的论述题。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说理充分,层次清晰,文字通畅,不少于500字。 单元四:行政行为概述(4课时)

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

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

法律常识 宪法 一、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本质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所谓政治力量对比包括: 1.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 2.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四)选举制度 凡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均应列入选民名单,对于因患有精神病者不能行使选举权的公民,经确认后不列入选民名单。 (3)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五)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类,单一制是指若干普通地方或自治地方组成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3.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 四、国家机构 (一)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农村和城市居民居住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不属于国家机关,但于基层政权有密切关系。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或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性质、地位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二者共同构成国家的司法机关。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并报告工作。 民法 一、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私法; 2.民法是任意法; 3.民法是人法; 4.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民事权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1)财产权与人身权;(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3)绝对权与相对权;(4)主权利和从权利。 刑法 一、刑法概念 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生效时间 (1)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刑法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刑法公布之后经过法律规定的一段时间再生效。 二、犯罪 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而实施的。如果防卫目的是为保护非法利益,则是一种非法行为,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 (2)防卫必须针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不法侵害行为。“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其根本目的是阻止不法侵害行为的继续。 (3)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一是指不法侵害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不是主观的想像和推测;二是指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 (4)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及于未实行不法侵害的第三者。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另外,对于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可以采取无过当防卫。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所制定的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而不是直接对个人和组织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处理。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更具一般性和普遍性,它通常以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和使行政管理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常常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办法、规范和政策等,这些都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抽象行政行为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宪法和法律是抽象行政行为得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依据,行政机关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必须基于合法性,并且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这是保障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保证。 其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适用性。与具体行政行为相比,抽象行政行为更具一般性和普遍性,它的适用对象通常是广大的公众和各种利益相关方。例如,政府发布的一项经济政策,虽然它不直接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具体利益问题,但却涉及到广大公众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再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抽象行政行为往往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例如,政府发布的一项环保政策,虽然对个人和组织没有直接操作,但它通过规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对具体的环保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最后,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潜在的争议和讨论性。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往往会引发各种争议和讨论。例如,政府发布了一项教育政策,虽然它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争议和困难。这就需要行政机关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不断完善和改进抽象行政行为。 总之,抽象行政行为是现代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对具体行政行为起到了引导、规范和指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抽象行政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依法合规性、普适性和合理性等。因此,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时,应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满足广大公众和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实施难度。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在法律、利益平衡以及社会公众的声音等方面进行权衡。 首先,抽象行政行为需要依法合规。行政机关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确保其合宪、合法和合规。法律是国家行政行为的基本规范,任何抽象行政行为都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同时,行政机关还应该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即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形成科学、公正的决策。 其次,抽象行政行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行政机关在制定抽象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法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等级效力,行政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区别,行政法各基本原则的内涵。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法理论和基本原则分析判断行政法相关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行政行政法 第二节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种类 第三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第二章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公务员的概念。 理解: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国务院行政机构的种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与编制,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区别,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基本管理制度。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组织法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机构的性质、行政职权的合法性和公务员的行政纪律责任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行政组织法概述 行政组织法的概念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中央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概述国务院机构的种类 第三节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 第四节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第五节公务员 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义务对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抽象行政行为 基本要求: 了解: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慨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