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一:引言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的行政对象进行的具体处理

的活动。在行政管理中, 行政行为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体行政

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

对特定事项采取的确定性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行政机关对一

类事项采取的一般性规定。本文将对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进行比较和区分。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个体、特定事项作出具体决

策和处理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如下:

1. 针对特定个体或特定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具体的个人、组织或特定事件。

2. 决策的确定性:具体行政行为通常是行政机关根据已有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的确定性决策。

3. 具体性和局部性:具体行政行为通常是对某个具体事项或个

体进行的具体处理,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一类事项采取的一般性规定,具

有普遍适用性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的特点如下:

1. 针对一类事项: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是一类具有相似性质的

事项,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或事件。

2. 规范性和普遍适用性:抽象行政行为通过一般性规定,对一

类事项做出普遍适用的规范。

3. 法律效力: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适用于所有

符合该类事项条件的个人和组织。

四: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

1. 对象不同: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个体或特定事项,而抽象

行政行为针对一类事项。

2. 决策形式不同:具体行政行为是具体决策的产物,而抽象行

政行为是通过一般性规定进行的决策。

3. 适用范围不同: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局部性,只对特定个体或

特定事项产生效力;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所有符

合条件的个人和组织。

4. 法律效力不同:具体行政行为由于其具体性,具有可操作性

和适用性;抽象行政行为由于其普遍适用性,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的行政对象进行的具体处理的活动。

2.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特定个体、特定事项作出的具体决策和处理的行为。

3.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一类事项采取的一般性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为。

行政行为

第五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行为概念因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诉讼制度的需要而衍生。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国家由于不存在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因而其行政法著作中鲜有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讨论。印度法学家赛夫在比较法视野下指出:“严格说来,普通法没有制定出任何象在德国法律中发展起来的行政行为这个概念。”1因此,行政行为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基础性概念,在英美法系的行政法理论中没有它的位置。 不应将德国行政法上的对行政行为的各种表述与普通法中行政行为概念混淆起来。严格说来,普通法没有任何像在德国法律中发展起来的行政行为这个概念。在普通法中,行政机关的行为普遍地被划分为三种形式:即行政行为、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根据普通法的这个划分方法,一切不属于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范围的行政机关的行为,都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普通法对行政机关的这种分类方法,既使行政行为的范围广大无边,也比德国法上行政行为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2 行政行为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托·迈耶最先进行提炼和概括的。奥托·迈耶将行政处分定义为“行政向人民就什么是个案的法所为的高权宣示”,3这个定义直到今天还是有其一定影响作用。“行政行为”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行政法。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德国,并发展成为德国的行政法概念。最初,行政行为包括根据公法或私法采取的一切行政措施。后来,行政行为的范围逐步限定于在公法领域中采取的行政措施。4例如德国行政程序法第35条规定,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调整公法领域的具体事件而采取的,对外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命令、决定或其他主权措施。台湾行政程序法第9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的行政处分,系指行政机关就公法上的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他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力之单方行政行为。 注意:德国行政行为概念和台湾行政处分概念并不能与我国行政行为概念相等同,其涵义至多相对于我国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台湾通说所谓的行政行为,是一个内容包含行政命令(即法规命令和行政规则)、行政处分、行政契约等等各种行政机关所为的行为。 之所以有必要建构行政行为这一概念,主要是认为借助其执行、落实一般抽象行政法规、确定具体个案权利义务状态的特征,不仅可以方便国家处理大量行政事务,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明确界定国家与人民间的法律关系,而有利于法安定性与人民利益的维护。在实体法上,行政处分就具有明确界定国家与人民权利义务关系,以提升法安定性的功能,在(行政)执行法上则有充当执行名义的功能。至于其在行政救济法上发挥的则是提请救济的前提要件的功能。 因行政权的外在表现主要集中于行政行为,而且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行政行为得以形成,所以,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学的基础性核心概念,是构成和发展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联结点。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围绕着行政行为建立的。 我国有关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系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1[印]赛夫著:《德国行政法》,周伟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效公司1991年版,第85页。 2[印] M.P.赛夫著:《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Ein der Verwaltung zugeh?riger obrigkeitlicher Ausspruch,der dem Unterthanen gegenüber im Einzelfall bestimmt,was für ihn Rechtens sein soll》. 4[印]M.P.塞夫著,周伟译:《德国行政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五、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行政行为要成为法律规范,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 1、要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2、要有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应当是合法的。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相对人和行政主体都产生法律拘束力。(1)行政行为生效后,即在相对人心目中确立了行政行为的效力。(2)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可分为外部效力和内部效力两种情况。外部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效力。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行为合法性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根据这一标准,行政行为合法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政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的; 2、行政行为是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3、行政行为是在没有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下做出的; 4、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律允许的界限。五、

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救济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指法律救济的形式和途径,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1)申请复议是最常见的一种救济途径。(2)向上级申请复议也是一种救济方式。(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对于行政行为的形式,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法律规范的形式,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抽象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的,而具体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间接规定的。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主要有: 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等。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立法行为与制定不具有法源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两类。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为等。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划分。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 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划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行政强制行为以及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行为等,是典型的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依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目为标准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等;双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委托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等。这种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行政行为必须征得相对方同意方能成立,即相对方的最后同意是双方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必备条件。 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 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为标准划分。作为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等;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8.授益行政行为与损益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 授益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确认或决定减免税的行为。许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发放救济金或者颁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 损益行政行为,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征税行为、行政收费行为等。 9.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以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行政立法行为,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行为。 提示: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与国家行为属于行政诉讼排除范围。 (1)行政终局裁决行为意味着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排除,剥夺了行政相对人不服裁决的司法救济。 (2)国家行为:如国防和外交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因不服国家行为而起诉。如果行政相对人因国家行为遭受损失,一般可以通过国家补偿的途径得到救济。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在公职类考试中行政法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行政行为。除了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以外还需要掌握行政行为的分类,其中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想做对相关题目,就要理解抽象行为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以及区别点,下面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一、行政行为的概述 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特征:从主体上看,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所做出的。从性质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行为。从方式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而不是双方行为。从效果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抽象行政行为有三个特点: (一)具有普遍效力。它是针对一类事或一类人,而不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作出的,因而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具有往后效力。即它只适用于行政规则制定以后的行为和事件。抽象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还表现为该行为在此后的时空里可以反复适用。 (三)具有不可诉性。就目前行政诉讼制度而言,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因而它具有行政诉讼上的不可诉性。 三、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待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具体行政行为有两个特点: (一)它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它只对业已发生的事件有拘束力,对以后发生的同类事件没有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等等。 例题分析: 1、下列哪项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 A.某市财政局建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政府因合同纠纷起诉某公司的行为 C.某市工商局因王五违法经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七章 抽象行政行为

第七章象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由于《行政诉讼法》正式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理论界便提出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之相对应。这两类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适用对象,抽象行政行为适用于不特定对象,而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于特定对象;二是适用次数,抽象行政行为一经制定便可反复多次适用直至其失效,而具体行政行为只是一次性的处理,不能多次适用。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概括起来,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对象的不特定性。抽象行政行为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政对象,即它针对的是某一类人或事,而非特定的人或事,所以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 第二,可反复适用性。内容的可反复适用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明显特征,也是区别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不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是目前我国的行政行为的一个特点。随着行政法治化进程的发展,这一特点正在发生改变并将发生深刻改变。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理论界比较认同而且比较方便实用的分类方法,是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与效力等级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即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还有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依授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和依职权制定行为规则的行为;等等。 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 关于行政立法行为,按效力等级可分为:制定行政法规的行为和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从制定的机关来分,则可以分为: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制定、发布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地方政府规章。 第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这一行为是除以上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外,各级各类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针对广泛的、不特定的对象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图表7-1: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目前,关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的构成,得到广泛认同的有三要件说,即行为主体合法、行为内容合法和行为程序合法。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它的合法成立就要遵循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的一般要件,即行为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三个方面必须合法。尽管一些行政法学者也提出过四要件说、五要件说、甚至六要件说,但主要的、实质性的合法要件仍可大致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 二、行政立法行为

具体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1.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虽然都属于行政行为。但二者也存在本质区别,表现在:(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委托的组织;而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 为不能引起行政诉讼。 2.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1)行政处罚。即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有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者所给予的一种法律制裁。如行政拘留、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没收等。(2)行政检查。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守法情况作单方面了解的行政行为。如海关检查、税务检查、卫生防疫检查等。(3)行政许可。即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所一般性允许的活动的权利和资格。如颁发许可证或执照。(4)行政强制执行。即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行政管理相对人履行一定义务的行政行为。如查封、扣押、冻结等。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行政法规的出现。抽象行政行为分为:(1)羁束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实施行政行为的条件、程序和手续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行政行为。(2)自由裁量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如何实施行政行为只作了原则性或留有余地的规定,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除遵守这些规定外,还必须根据自己意见来决定的行政行为。(3)要式行政行为,即符合法律特定方式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4)不要式行政行为,即无须以特定的方式就可成立的行政行为。 3.判定及其区别 1、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不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所谓对象,即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即作为单个或数个独立主体身份明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其独有的名称、地址、活动范围、单位性质、资产、权利义务而与其他主体相区别。特定事项是指特定的行政管理内容,即行政行为解决或处理的内容,是行政管理活动范围内一项独立具体的法定事务,如依法给予某一主体一项权利或剥夺、限制某一主体一项权利,依法赋予某一主体一项义务或减轻、免除某一主体一项义务。特定行为、事项当然也是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行为,总是行政执法机关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而为的行政行为。对象不特定,行政许可对象不清,就没有明确的许可权利人,行政处罚确定的法律责任就无人履行。行政强制,行政征收也就只是纸上谈兵。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同,它不是针

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在我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和概念。因此,何为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学界与实务界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把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还是首先应当把握何为行政行为。理论界姜明安、皮纯协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1],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管理所实施的行为,不是进行行政管理所实施的行为,则不叫行政行为;第二,行政行为是对社会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果行政主体的某个行为,对社会不产生任何影响和效果,如行政事实行为,则不属行政行为;第三,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实施后,对社会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果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虽然要产生法律效果,但不产生行政法律上的效果,而是产生其他法律的效果,如行政主体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就只产生民事法律上的效果,因而就不属于行政行为。张树义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2].并认为,行政行为要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主体要件、权力要件和法律要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行政行为。张正钊教授较通说的观点是,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的人,对外部采取的能产生直接法律效果,使具体事实规则化的行为[3].并认为行政行为并包括以下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实施者应为行政主体;二是职能要素,即是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三是法律要素,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四是目的要素,

即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管理。张利民教授则认为,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为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而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效果的行为[4].其构成要素和张正钊教授的观点基本相同。王连昌、马怀德教授认为,行政行为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5].这一定义在构成要素上,除主体要素、职权要素、法律要素外,还增加了管理和服务要素。实际上,关于行政行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里,因国家结构和国情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则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活动中,在具体场合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行政的权力性行为[6].德国学者则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调整公法领域的具体事件而采取的,对外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命令、决定或其他主权措施[7]. 在司法实务界,最高人民法院原行政审判庭庭长江必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认为行政行为是指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机构或者组织所实施的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8].这个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行为的实施者为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相关、机构或者组织;二是行为的具体内容必须与行政职权有关联;三是必须是能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从法院的行政审判受案范围角度下的意义。 根据以上观点,经分析研究,笔者比较赞同王连昌和马怀德教授的观点,认为,行政行为是指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在行使

行政诉讼名词解释

一、一事不再罚: 1、同一行政主体对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即不能重复处罚;但同一行政主体可以给予两种不同类型的处罚;不同行政主体对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 2、在构成犯罪时,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行政机关不能在给予人身自由的处罚。 3、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二、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1、对象: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是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项做出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反复适用:具体行政行为是一次性的;抽象行政行为可反复适用。 3、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益,形成法律关系;抽象行政行为作出后,并不一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益,有些需要通过做出具体的行政行为。 4、是否可诉:具体行政行为可提起诉讼;抽象行政行为不予受理 三、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 1、职权来源不同:委托来源于实施法律的行政机关;授权来源于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由法律法规加以规定。 2、成立前提不同:委托的成立须经受托人的同意;授权则是制定法律、法规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不需要有授权人的同意,被授权人不得拒绝。 3、被委托组织和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同:委托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其行为后果也由委托机关承担;授权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由自己承担法律后果。 四、撤诉的条件: 1、人民法院准许原告自愿申请撤诉的条件:(1)申请撤诉是原告的专属权利,被告或第三人均不得提出撤诉请求;(2)撤诉申请必须是自愿并明确提出;(3)申请撤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原告撤诉不能规避法律,也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人利益;(4)撤诉申请提出必须是在判决、裁定宣判前;(5)撤诉必须经人民法院准许。 2、视为申请撤诉的条件:(1)原告或者上诉人经两次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2)原告或者上诉人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 五、公务员回避:公务员回避是为了保证公务员执行公务不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在法律上对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限制规定的制度。 1、任职回避:(1)亲属回避: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统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2)特殊回避: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现实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够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3、行政委托:是指为了实现特定行政目的的需要,行政主体依法将其职权的一部分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行为。 4。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5、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6、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行为。 7、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强制的方式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包括行政征税、行政收费、公益征收。 8、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9、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于违法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0、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或实现行政目的,强制形成行政上必要的状态的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11、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作为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按照一定的准司法程序对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民事争议进行协调或裁决的行政行为。 12、行政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使职权侵害或将要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权国家机关提出申请,有权国家机关通过制止或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排除侵害并填补因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或损失而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救济的行为。 13、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撤销、变更违法行为或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请求,复议机关依法受理申请、经审查作出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救济制度。 简答题 1、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①许可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的具体化,《行政许可法》第4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第5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便民与效率原则:第6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④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⑤限制转让原则:是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⑥监督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2、代执行与执行罚的区别:

行政行为具体论述

行政行为具体论述 1、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一定是行政行为) 1)主体:行政主体的行为。劳动合同争议促裁委员会的决定不服,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原因是主体不合。2)内容要件:与行政管理有关的。3)效力:在行政法上直接或间接发生效力的行为(即必须服从,不服从导致国家强制力)。 2、行政行为的分类: A)最重要的是具体和抽象。区分标准:1)对象,具体针对特定的人,抽象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的人。铁道部作出规定三个铁路局可以涨价,影响到坐火车的人,视作具体行政行为。2)效力:具体行政行为效力向前(如违规导致罚款),抽象行政行为效力向后,针对生效以后发生作用。3)影响:对当事人行为产生直接的、确定性的影响,对当事人产生不确定的、间接的、可能性影响为抽象行政行为。这一点是根本。市政府通告本市四家屠斩场中只有某一家可以杀猪,其他三家不可以,为具体行政行为;市政府通告本市开屠斩场彩招投标方式为抽象行政行为。4)程序不同:具体行政行为针对特定人,最后一个程序为送达。抽象行政行为最后一个程序为公布。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告送达与公布的不同:公布三个月以后生效,公告发布时生效。 B)依申请与依职权:中国行政第一案 C)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D)绝大部分行政接受司法审查,但:抽象行政行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司法解释:国务院、中国军委、国防部、外交部等作出的国家、外交、戒严、紧急状态等行为不具有上诉性,此处的国家行为指国家机关进行的有高度政治性的行为而非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行为)、行政终局行为(分为a.可选择的行政复议决定终局,即不服时可以选择向法院起诉或向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一旦选择行政复议的不再可以诉讼,如对海关作出的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外国公民出入境地管理不服的可以选择向上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起诉;b.不能选择的行政复议决定终局,由省级政府就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作出的复议决定不可诉,分为市政府作出的初步决定经省政府复议及省政府作出的决定经省政府复议的两种,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作出决定最低一级是县政府,县政府的决定经市政府复议的可以上诉;c.国务院各部门、省级政府作出的决定,当事人不服依然到所作决定机关复议,对复议不服可以选择向国务院复议,或向法院上诉,如对国务院的裁决不服不可上诉) 3、行政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 1)成立: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主体,是否有明确的意思表示,是否署名盖章。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成立加上: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处罚法41条) 2)生效要件: 具体行政行为生效:送达之日起生效(主要);规定一个期限,期限到来时生效;即时生效(行政机关一旦作出决定即生效,如紧急情况下,非典的隔离措施) 抽象行政行为生效:公布之日起生效;规定一个日期,日期到来之日生效。 3)有效:判断标准是合法性。具体行政行为判断合法性五个标准:有没有超越职权、有没有滥用职权、主要证据是否充分、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抽象行政行为判断标准:有没有权力制定、程序是否合法、与上位法是否抵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