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一)溶解

1、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2、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3.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氯化钠(NaCl)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水能溶解很多物质,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叫水溶液。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指水溶液。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名称溶质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碘I2 酒精C2H5OH

4.导电性:如果溶液中有可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能导电,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可移动的离子。

5.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6、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浓稀的物理量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ω)

(3)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7、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

只有指名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中,饱和溶液最浓。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⑴、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意义:例:在20℃时氢氧化钙Ca(OH)2的溶解度为0.165克,表示的意义为:20℃时氢氧化钙Ca(OH)2在100克水中溶解0.165克后,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⑵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溶物质”。大于10g,易溶;大于1g,可溶;小于1g,微溶;小于0.01g,难溶。难溶物质习惯上看成“不溶物质”。

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碳酸盐碱溶钾钠铵,硫酸盐难溶钡和铅。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步骤:

⑴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⑵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⑶、有关计算:

例1: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该温度下,将15gNaCl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若将20gNaCl放入水中,充分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形成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曲线:

①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是温度,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表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得到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②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如图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Ⅰ.A、C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Ⅱ.A、B 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Ⅲ. 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B>A

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P点意义: t2时,A、C物质溶解度相等。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

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硫酸锂。

开汽水瓶盖,有大量CO2气体从水中逸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气压减少而减小;人喝了啤酒(或饮料)后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6.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增大压强使气体溶解度增加,升高温度使气体溶解度减小。

7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固体物质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物质——蒸发的方法(如上图中B物质)

②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如上图A物质)。

8、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⑴、适用范围:结晶法适用于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其中一种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另一种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小(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

⑵、操作步骤:①配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物质(硝酸钾)的热的饱和溶液。②冷却结晶。③过滤。

(三)乳化作用: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不稳定。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是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是乳化作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意:物质的分散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溶液的特征:(用来判断是否是溶液的依据,三个特征需同时具备才是溶液) ①均一性:溶液中任何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即浓度和密度相同); ②稳定性:当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不会自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③混合物: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3.溶液的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液、固三种状态); ⑴宏观组成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通常为液态,如水、乙醇等)。 ⑵微观组成:溶液中含有溶质或溶剂的离子和分子(如盐酸中含有H2O分子、H+离子、Cl+离子)。 4.对溶液认识的易错点: ⑴溶液都是均一的、稳定的,但均一的、稳定的不一定都是溶液(比如水); ⑵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 ⑶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⑷没有被溶解的物质不算溶质,即不属于溶液的成分; ⑸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即m液=m质+m剂),但V液≠V质+V剂,m液=ρ液·v液 5.物质的溶解性实验 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但不溶于汽油; ⑵碘不溶于水(溶液呈棕红色),但能溶于汽油。 结论1: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结论2: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结论3: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溶剂的性质也有关。 6.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⑴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做溶质,量多的做溶剂; ⑵当溶液中有水时,水做溶剂,其他物质做溶质;(如75%医用酒精、98%的浓硫酸中溶剂均是水) ⑶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即溶剂是水。 7.溶液的读⑴简称:溶液的名称后加溶液,如氯化钠(NaCl)溶液、硫酸铜溶液; ⑵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NaCl)的水溶液。 8. 22 即得到的是Ca(OH)2 的水溶液; ⑵有些物质相互反应,生成物是溶质:如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如果是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如果HCl过量,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HCl和CaCl2。 9.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⑴有些物质溶解的时吸热过程大于放热过程,总体表现为放热、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后温度升高; ⑵有些物质溶解的时放热过程大于吸热过程,总体表现为吸热、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后温度降低; ⑶有些物质溶解的时吸热过程等于放热过程,总体表现为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后温度无明显变化。 10.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⑴乳浊液的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⑵乳浊液的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固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判定溶质、溶剂 1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2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样量多的作为溶剂 3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不管水多少,水一样作为溶剂(98%浓硫酸) 3、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固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4、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阻碍因素 1、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2、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改变温度 三、溶解度 1、定义:在定温下,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 单位:g/100g水 气体的溶解度:在标准大气压、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 2、阻碍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 外因: 1、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NaCl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Ca(OH)2 夏日夜晚鱼、虾浮在水面换气 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 3、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 0—0.01g:难溶 0.01—1g:微溶 1—10g:可(能)溶 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 4、依照溶解度的运算 原则:温度一定、饱和状态 公式:s/100=m质/m剂、s/100+s=m质/m液 四、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中考初三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中考初三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一、溶液 (一)溶解 1、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4、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5、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名称溶质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水H2O 碘酒碘I2酒精C2H50H 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①) (3)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 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考点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五.溶解度知识点 概念: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一. 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按照溶剂的性质不同,溶液可 分为水溶液、非水溶液和固溶液。 1. 水溶液: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常见的水溶液有盐水、糖水等。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溶剂,因其具有极性,能够溶解许多离子化 合物和极性分子。 2. 非水溶液:以非水溶剂(如醇类、醚类)为基础的溶液。非 水溶剂通常用于溶解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有机溶剂用于溶解油脂。 3. 固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中,溶质以分子、离子 或原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溶质通常为固体,而溶剂可以 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 最大质量或最大摩尔量。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溶质 溶解的限度。 2. 饱和溶液:当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 更多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3. 稀溶液和浓溶液: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不同,溶液可以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当溶质含量较低时,溶液通常被 认为是稀溶液,反之则是浓溶液。 三.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1. 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是指在一定数量的溶剂中溶质的质量。 通常以质量溶质含量与体积溶剂的比值表示,单位为g/mL或g/L。 2. 体积浓度:体积浓度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常 用表示方法为摩尔浓度、密度和容积分数。

3.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 之比。常用单位为mol/L,也可用mol/dm³表示。 四. 溶液的稀释计算 稀释是指在已知浓度的溶液中加入溶剂,使其体积增加而浓度 降低的过程。根据稀释定律,可进行溶液的稀释计算。 稀释定律公式为:V₁C₁=V₂C₂,其中V₁、C₁为初始溶液 的体积和浓度,V₂、C₂为最终溶液的体积和浓度。 五.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电解质的溶液能够导电,根据离子电导性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 质和弱电解质。 2. 非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产生离子的物质。非电 解质通常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具备导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九章溶液 一、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如:色拉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②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 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例3、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 (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 (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初三化学溶液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必考学问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留意: a、溶液不肯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推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肯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依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

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 由于外表活性剂的作用,使原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外表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肯定温度下,向肯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连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连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推断〔方法〕:连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连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肯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肯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肯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溶解的过程:a、扩大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确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之一。下面将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中关于溶液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溶质与溶剂 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在溶液中,溶质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被溶解在溶剂中。一般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而溶剂的量较多。 二、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量。它是衡量溶液中溶质溶解能力的重要指标。溶解度的大小受到温度、压力及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 三、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

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如果在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会导致溶液过饱和,此时溶质不能再溶解。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稍加扰动就会产生结晶现象。 四、浓溶液与稀溶液 根据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多,而稀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少。浓度可以利用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或摩尔浓度等来表示。 五、溶液的净化和分离 溶液既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净化,也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净化。常见的溶液净化方法有过滤、蒸发和结晶等。过滤可以用来分离固体颗粒,蒸发可以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结晶则是通过使溶质重新结晶出来分离纯净溶质。 六、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温度、溶质的粒径和溶 液中溶质的浓度。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粒 径越小,则溶解过程越容易进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溶解 度越大。 七、酸碱中的溶液 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的溶液起着重要的作用。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而中性溶液则是指酸碱的浓度相等,即酸性和碱 性相互平衡。 八、溶液的应用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饮料、药品、化妆品等都是溶液的形式存在。此外,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合成反应中的溶剂等也需要通过溶液来实现。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中关于溶液的总结。通过对溶质与 溶剂、溶解度、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溶液 的净化和分离、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酸碱中的溶液以及溶液

2022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溶液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章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考试要求: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乙醇、汽油等常见溶剂 考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 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考试要求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特别注意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关溶解度曲线:能看得懂溶解度曲线图,能根据图上的数据进行计算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 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 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完整版)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 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一)溶解 1、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2、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3.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氯化钠(NaCl)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水能溶解很多物质,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叫水溶液。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指水溶液。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名称溶质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碘I2 酒精C2H5OH 4.导电性:如果溶液中有可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能导电,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可移动的离子。 5.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6、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浓稀的物理量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ω) (3)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_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溶液 【考点1】溶液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物质。水是最常见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二、溶液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 (2)均一稳定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叫做溶剂,量少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质量。 ⑦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 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物质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不溶解是相对.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 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溶剂 c、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溶剂体积 d、溶液名称:溶质溶剂溶液(如:碘酒——碘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叫悬浊液。 【考点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集成大油珠,这些细小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 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

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 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 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 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