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维新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维新运动尽管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的思想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从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

道路。后来的形势表明,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失败了,自下而上的革命却从此迅速展开。维新运动是辛亥革命中的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思想先驱。民主革命时期抵制外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以至立宪运动都是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20世纪初年的立宪运动可以说是戊戌变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和发展。

戊戌维新作为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又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维新派广泛介绍和宣传西方培根、笛卡尔、康德、孟德斯鸠、霍布士、边沁、达尔文、斯宾塞、马尔萨斯、亚当·斯密的学说,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生物进化论、庸俗进化论、科学的方法论、天赋人权说,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这对于年轻的中国资产阶级无疑是个法宝。他们紧握这个武器向封建统治冲击,使古老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社会思想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学习小结 一、如何全面理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3.原因 (1)康有为出身于世代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康有为游历了香港、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深厚,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造成巨大阻力。 (4)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从小游历各地等原因,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背景 (1)必要性: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 (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

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及作用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④奖励科学著作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史学界就基本方面来说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一般认为,面对19世纪末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不避斧钺,不畏艰险,奔走呼号,矢志改革,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变法救亡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这次运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就把这次运动与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史三次革命高潮的第二次高潮来论述。但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估价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维新运动进步作用的高低程度估价也很不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考点解析

五、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时代背景: (一)国际: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二)国内: 1、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维新思潮: (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进步的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二)康、梁维新思潮 1、康有为: (1)内容(特点):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 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2)原因: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 C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 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

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 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3、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4、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宣扬西方进化论和西方资产 阶级的学说;奠定了维新变法理论坚实的基础,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三)影响:宣传了西方的政治学说,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三、维新变法(广义)的过程 (一)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梁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 运动从理论走向爱国救亡的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创办近代报刊、组织新式学会、兴办新式学堂,争取更多人支持参与变法; (1)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 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强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1897年,陈宝箴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2、与顽固派论战 (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康向光绪呈《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方案,成为资产阶级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维新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维新运动尽管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的思想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从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

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问目标: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自主学习】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一)新旧势力的概念 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见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进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 1.慈禧解除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为直隶总督,中心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_________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________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缘由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变法失败的缘由: 1.根本缘由:__________力气过于弱小。 2.具体缘由: (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3)存在依靠幻想:寄期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 (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5)变法手段单一:实行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政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揭开了中国_________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2)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__________的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_______的兴起开拓道路。其解放思想、建社团、办报刊等举措,是中华文明进展史上的贵重财宝。 【合作探究】 1.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 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气、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缘由。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 ( ) 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2.英、日等国都曾示意情愿挂念中国变法的主要缘由是 ( ) A.挂念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 3.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缘由是 ( ) 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接受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 4.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白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供应的最重要的历史阅历 是 (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政治改革,发生于公历1898年。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腐败和思想落后已成为局面,国家面临着多 重内外压力。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春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为代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教育、文化、军事改革来引 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引起了 康有为等人的逃亡。尽管这次变法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仍然是 不可忽视的。 第一,戊戌变法反映了中国思想的转变。自清朝开始,中国一 直与外面的世界相对隔绝,尤其在思想方面,中国保持着传统的 儒家思想,知识分子认为唯有依靠自己打破这种思想藩篱,才能 振兴国家。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在思想方面试图引进西方思想,特 别是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可以说,戊戌变法奠定了 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戊戌变法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对于中国传统的观 念一直以来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清朝之后。而戊戌变 法的推动者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重新定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未来。尽管变法失败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未来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三,戊戌变法带来了对民主制度的探讨。作为一次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官员的任用制度和政治体制, 以实现官员任用的科举全面改革。这种改革也涉及到民主体制的 观念。虽然当时中国的民主观念并没有完全成熟,但这次变法确 实奠定了中国后来的民主改革基础。 第四,戊戌变法引发了对于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在此之前, 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化,而并没有将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进行比较。但是,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希望通过引入外来文明来打 破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在中华文化之外,人类文明也曾经有过 伟大的发展。从这层意义来看,戊戌变法为中国思想范畴的扩张 提供了新的视野。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影响了中国在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层次,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思想和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很多现 代中国的挑战恰恰源于众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于中国即 将面临的未来,我们需要从历史典籍中学习,思考并掌握经验教训,以及坚定信念和行动力去应对现实的挑战。

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戊戌变法的重要性。 一、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1. 政治开明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开启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过程。在变法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严重落后,国家内部腐败,群众生活贫困。变法为中国政治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2. 经济转型 变法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铁路建设、金融重组、工商业改革等等。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经济从封闭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 转型。 3. 文化启蒙 变法期间,中国社会倡导文化启蒙,提倡知识分子的平等地位。在历史传统中,知识分子几乎是一种与庶民世界毫无关系的社会 群体。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知识分子受到政治、社会、文学、历史等各领域内的关注,带领群众逐渐走向文化的现代化。 4. 社会政策改革 变法时期,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改革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 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变法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宽政政策,如放宽监禁制度、特赦囚犯等等。同时,推进了婚姻自由、继承 权等社会改革,这些改革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都有 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 开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 戊戌变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 开始。戊戌变法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奠定了 基础,使得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谋求中国强大的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次谋求中国强大的探索。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亡 之中,国家内部陷入瘫痪状态,而且受到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威胁。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为中国寻找出路。 3. 启发现代化思潮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启发了现代化思潮。变法时期,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进步。现代化思潮也从中 国开始传播到了东亚、亚洲和世界各地,推动了许多国家进入现 代化的进程。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初三历史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其历史意义深远而广泛。本文将从国家整体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变革、启示与反思等方面,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进行论述。 一、国家整体发展 戊戌变法是清朝政府为了振兴国家、抵御外敌入侵而实施的一项变革。通过改革派官员推进,此次变法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初步起步。虽然由于内外因素种种原因,变法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尝试以现代化手段解决国家治理之道。 二、政治文化 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变革,尤其是对皇权的挑战。此次变法尝试建立立宪政府,让政治权力不再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而是分散到各级议会和政府中。这一新的政治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政治参与、权利分配以及科学的治国理念,为中国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三、社会变革 戊戌变法也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一方面,变法运动促进了西方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基层农民也起到了警醒作用,

提醒他们觉醒、争取权益的重要性。这使得大量的农民积极参与到社 会进步的潮流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启示与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与反思。这次变法充分 暴露出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僵化,也揭示出中国实现真正现代化的 道路上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寻 求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同时,戊戌变法也提醒我们,只有真正意识 到自身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在国家整体发展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和挑战。 总结起来,戊戌变法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国 家整体发展,推动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革。然而,这次变革的失败 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只有不断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国家的现代 化和繁荣。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戊戌变法练案(带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课戊戌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光绪帝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机四卿” 2.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3.表面支持和保护光绪帝,背地却出卖维新派的历史罪人是 A.袁世凯 B.奕诉 C.陈宝箴 D.翁同龢 4.下列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杨锐 D.林旭 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后 A.完全被废除 B.保留了绝大部分内容 C.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 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 6.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 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强化提高 7.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 8.戊戌变法的结局表明 A.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B.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C.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D.维新派幻想得到的支持 9.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 1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粱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的重要社会基础。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具体表现。 (3)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几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努力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