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文字素材1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文字素材1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素材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

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专制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伦理,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仅从戊戌政治运动中认清了反动派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戴逸:《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 (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3.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 (2)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名师点拨] 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知识点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活动 ①担任《时务报》主笔。 ②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2)主张 ①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响。以下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公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公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公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公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二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 4.(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

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提示】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提示】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 1.原因 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 (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2.积极影响 (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习思考”,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第二,要掌握改革领导权和重视人才培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史学界就基本方面来说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一般认为,面对19世纪末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不避斧钺,不畏艰险,奔走呼号,矢志改革,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变法救亡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这次运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就把这次运动与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史三次革命高潮的第二次高潮来论述。但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估价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维新运动进步作用的高低程度估价也很不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 1.国际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 (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 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文字素材1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素材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重点)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①成立地点:北京。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 1.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2.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二、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 (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 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 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 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 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1)形成原因 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 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 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

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发动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结果: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解散。 [名师点拨] 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戊戌变法的舆论准备 1.变法宣传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课文注释: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1/ 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六、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考点梳理]: 一、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 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 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 (1)、戊戌六君子: (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 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教训: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

高二历史选修1-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今文经学,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种见解由来已久,而且流传很广。近年有的学者重申,康有为正是汲取了今文经学“变”的哲学糅合了“三统”、“三世”说,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认为康“借用儒家今文学说,制造出一套变法维新的理论”。同时康有为又利用今文经学“穷变通久”说,论证政治制度的可变性与改革的合理性。(汤志钧:《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进化论学说,今文经学只不过是这种理论的中国式外衣。应该肯定维新派利用今文经学发动改革运动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今文经学与进化论分属两个不同的思想范畴,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虽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仍然是去完成对封建蒙昧主义的自我批判,而维新派学习和吸取的西方进化论学说,则是近代资产阶级的理论规范和思维方式。有学者指出,“进化论大大地开拓了维新派的眼界,使古老的‘三世’说不再是‘一治一乱’的僵化公式,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社会进化历程,以此为核心的群学(社会学)也就成为维新派组织力量、革新社会政治的实施学理。”(陈旭麓:《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社会观──群学》,载《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2期) 第三种见解认为,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已越过了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河流,而走向“全变”进化论的新岸。学术界有人把康有为的进化论称为“庸俗进化论”,对此,有学者指出,康有为确实受过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但“从其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判断,他主张渐进,但不反对飞跃,他从局部改革入手,最终走向全变的震撼”。应该承认,在“学问饥荒”的戊戌年间,西方创造的各种理论是“师范”,中国人是学习和接受这些理论的“学生”,维新派既无时间亦无能力分辨进化论的各种流派,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难免出现饥不择食、生吞活剥的弊病。(何金彝:《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和创造进化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 1/ 1

第6课 戊戌变法备课素材

第6课戊戌变法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建议 1. 讲述“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目时,播放有关公车上书的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这一事件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感受和体验历史。 2.可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3. 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后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时,与李鸿章等守旧大臣论战的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变法必要性的理解。 4.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

故事导入 讲解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学过的洋务运动的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为此,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新的探索,以康、梁为首开始试图实行变法,这一运动被称为“戊戌变法”。由此导入新课。 对点链接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材P28) 1.康、梁三上书 在古代,凡是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都是由各省派送的,有乘公家车辆赴京的惯例,所以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称为“公车”。 康有为在创立万木草堂和中举之前,曾经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救国,这是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