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一体案

济阳一中王亭祥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自主学习提纲

三.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戊戌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过程开始: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发展: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④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结果 :失败. 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

上而下的方式;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⑤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影响: 积极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四.课中及课后习题答案

1、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1)维新派和帝党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

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我测评:

1、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补充: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其它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群众;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五.同步反馈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争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4.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无关的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思想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加深

5.下列属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是: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郑观应⑤谭嗣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C.②④ D.②④⑤

6.18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8.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

A.倡民权 B.托古改制 C.社会进化 D.反对专制

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10.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创办 D.《定国是诏》颁布

11.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保国会的成立B.公车上书 C.颁布变法法令D.强学会成立

12.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学会的有: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1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16.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17.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系列主张,在“百日维新”中,真正得以实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18.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0.戊戌变法中的文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废除科举制度

2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22.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

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

23.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24.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①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②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①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②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

①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②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

践具有进步意义。

26.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维新派有哪些主张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提倡新学,兴民权,这些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3)变法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又寄希望于袁世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失败了。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教学过程】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 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 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秩序。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 (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 (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 四、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五、戊戌变法的影响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 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 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

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编号:6 使用时间:2012.2 评价: 课题:戊戌变法 编写人:朱丽平 审核:高二历史组 班级: 姓名: 号数: 第 组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合作探究一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一体案 济阳一中王亭祥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自主学习提纲 三.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戊戌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过程开始: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发展: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④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结果 :失败. 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 上而下的方式;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⑤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影响: 积极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四.课中及课后习题答案 1、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1)维新派和帝党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二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 4.(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

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提示】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提示】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 1.原因 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 (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2.积极影响 (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习思考”,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第二,要掌握改革领导权和重视人才培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史学界就基本方面来说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一般认为,面对19世纪末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不避斧钺,不畏艰险,奔走呼号,矢志改革,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变法救亡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这次运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就把这次运动与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史三次革命高潮的第二次高潮来论述。但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估价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维新运动进步作用的高低程度估价也很不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 1.国际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 (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 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维新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维新运动尽管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的思想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从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

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 D.主张救亡图存 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C.废八股 D.裁汰绿营 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 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 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 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D. “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 6.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8.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①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①获得列强的支持 ①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10.如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暑假作业:(9)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暑假作业 (9)戊戌变法 一、单选题 1.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2.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贡献是( )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 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开始组织官派留学教育 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3.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需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用特行申谕,嗣后内外臣工,务当清白乃心,一化新旧之见。” 表明慈禧太后( ) A.允许推行部分维新措施 B.告诫臣工和维新派划清界限 C.顽固守旧,拒绝维新变法 D.正式开始垂帘听政 5.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 这说明( ) 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 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 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 6. 1898年“…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进行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六、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考点梳理]: 一、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 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 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 (1)、戊戌六君子: (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 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教训: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

选修 第15课戊戌变法

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 一.变法的背景 1.试从社会根源、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几个方面概括变法的背景。 2.维新思潮的兴起 1.概括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各举实例说明。 3.百日新政的背景、施政纲领各是什么? 4.结合百日新政的内容分析其进步性?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实际上比维新派的宣言落后了?其原因是什么? 5.维新变法运动的历程:(根据变法历程找出对应的时间和事件) 揭开序幕——变法新局面形成——提出施政纲领——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变法高潮——变法失败 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 思考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用史实说明。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思考 (1)材料四是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答案(1)角度: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2)据材料,思考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地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遗产 1.依据教材概括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派没有主持变法的实权; 2)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失误——措施不当、急于求成、贪大求全、四面突击、树敌太多;3)·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4)·维新派力量弱小,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条件不成熟。 3.自主学习教材P111下面“知识链接”有关“清末新政”的内容。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祝学长学业有成,取得好成绩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九)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地区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 益 江苏南部1。34 浙江杭州2。79 广东汕头1。56 湖北广济2。05 山东莱州0.83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3.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 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第15课 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 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3.维新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超然一部历史选修复习学案(009) 戊戌变法 编写:彭逸雪审核:李志武 2011、2、28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宏观把握】民族危机加深维新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自主梳理】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课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国际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国际潮流(工业文明的冲击) 2、国内局势 (1)社会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结合梁启超这段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对产生的影响。(3分) (2)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继续传入 【课标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1、早期维新思想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和 ,产生了以、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 ②结合课本104页第一二段概括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及评价(5分)

依据上表概括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3分) 政治: 经济: 文教: 【课标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过程 (一)兴起——公车上书(时间) (1)原因:草案传回,各省举人联名拒签合约。 (2)内容: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 B、变法从、、、方面入手,引进西方的 制度。 (3)结果:由于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表达了 揭开了 此后 , (二)传播——强学会与《时务报》 (2)影响: (三)高潮——百日维新 1、诱因: 2、具体准备:(1)1898年康有为上书《》,成为维新派的 (2)1894、4,康有为在发起组织 ,宗旨:、、 ,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实施: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历时103天,称“百日维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