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详细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详细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百日新政基本内容,戊戌政变。

②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③运用: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概括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掌握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国人艰难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从维新变法的这段历史,学会尊重他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并汲取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维新思潮及百日维新。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以及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甲午震憾

教材以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为坐标,阐释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视清高、鄙视日本的心理;以及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憾,以及震憾之后,民族的觉醒。此部分重点强调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可参考必修(I)教材中《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有关内容。

2维新思潮的兴起

教材介绍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介绍了两个时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思想特点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教师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2)康有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教材介绍了康有为的简单生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著作。康有为的思想强调“变”,且提倡“托古改制”。他根据公羊“三世”之说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并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破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并非都是孔子所作,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故意这样说的),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贤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这既反映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3)其它代表人物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都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他们在维新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维新思想各有侧重点,教材分别介绍了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活动。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严复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深谙西方,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3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政治活动,教材介绍了公车上书的由来,公车上书的经过和影响。公车上书的直接导火线是《马关条约》的草案被披露。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的主要内容: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改革内政等措施。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闻风而动,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4强学会与《时务报》

公车上书之后,为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康有为等人开始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团体和报刊分别是强学会和《时务报》。

(1)强学会。创办时间是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了翁同稣、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主要活动:每十日聚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了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结果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中外纪闻》,还是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制。

(2)《时务报》。强学会解散后不久,梁启超等人以《时务报》为中心,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活动。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时务报》的主要活动:捕捉热点问题反映民众呼声,以包含激情、痛快淋漓的文字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时务报》的作用:短短两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5百日新政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国亡无日”,于是上书光绪,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保国会的成立。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成立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在保国会的推动下,一时社会风气大变,对戊戌变法的实现,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定国是诏》的颁布及变法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这是应给予肯定的。但法令中为减少变法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可见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较变法之前退步了,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戊戌变法失败

教材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

(1)新旧势力冲突尖锐。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从变法开始就阴谋策划反扑,加紧政变准备。他们首先控制了京畿地区的军政实权,罢黜了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稣的职务,任命慈禧的亲信荣禄为为直隶总督,在人事部署上为政变作了准备。后来又与荣禄密谋,加紧策划政变。

(2)戊戌政变。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而又被袁世凯出卖。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危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7维新时期的遗产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遗产:首先,产生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同时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其次,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第三,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最后,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四、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情景再现、老师层层设问、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播放影片《甲午风云》片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导入,刺激学生感观,激发学习兴趣。日本以“弹丸之地”的小国打败已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震憾”部分作为戊戌变法的背景资料,由屏幕展示《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和《时局图》,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总结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已产生,因此介绍“维新思潮的兴起”一目时,教师明确指出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用讲述法讲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特点。

介绍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时,可利用媒体辅助和层层设问的形式突破难点。媒体辅助:屏幕显示康有为照片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书影。设问一:从名称上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历史考证的学术文章,但其实质内容是什么?设问二: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设问三: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介绍其他维新派代表人物时,媒体辅助:梁启超及《变法通议》,谭嗣同及《仁学》,严复及《天演论》等图片,教师逐一介绍。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可用情景再现,“考考你”,竞猜抢答等方式进行。媒体辅助:播放有关“公车上书”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知识分子爱国的热情。教师强调“公车上书”的影响。媒体辅助:大屏幕显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可在示意图上设计几个关于学会、学堂、报馆、维新人物的填空。

百日新政。媒体辅助:屏幕显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教师询问学生,它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哪一方面的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对百日新政的理解是本课难点,教师可采用层层设问,同学讨论的方法突破。屏幕显示新政内容(课本表格),设问一:法令中布新的内容实施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设问二:法令中改革旧制的内容触及哪些人的利益?设问三:百日新政有何局限性?通过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了解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确变法中新旧势力分别是哪些人的代表。

“无力回天”部分是教学中的一处难点,教师可用两种方案解决。

方案一:讨论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假设分别代表新旧两种势力,先让代表旧势力的同学讨论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再让代表新势力的同学找出自己针锋相对的措施,然后再让同学从课本中找出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验新旧势力的交锋,明确双方斗争的焦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明确斗争中双方的态势是新势力处在弱势。利用课本中那幅慈禧的照片,让

学生对慈禧的政治手腕有个感性认识。最终让学生明确新势力的力量弱小,在当时根本不是旧势力的对手,而其根源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由此认识到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然后播放影片《戊戌政变》中的片断。

方案二:角色扮演法。课前让学生阅读《戊戌百年祭》(李济琛著,华文出版社)等图书,观看相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浏览网络资料,在情景再现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光绪帝、慈禧、谭嗣同、袁世凯、荣禄、康有为、梁启超,表演一段戊戌时期的历史短剧,体验慈禧的专横,光绪帝的怯弱,袁世凯的两面派,谭嗣同的壮怀激烈等。最后提示同学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评价设计

1维新派代表人物多、思想活动各有侧重,可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看维新风云人物”,由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最终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2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相互继承和不存在继承关系。教师可举行一次辩论会,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围绕辩题“洋务运动是否为戊戌变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展开辩论。(提示:不存在继承关系可从两场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存在继承关系可从学习西方的层次、经济发展的继承性等方面分析)

3本课内容涉及的地区比较广,可让同学帮助旅游公司设计一条由北京到海南的旅游路线,沿途旅客可参观五至六处有关戊戌变法遗址的旅游景点。(提示:北京强学会、保国会遗址,天津《国闻报》馆遗址,上海《时务报》馆遗址,长沙南学会遗址,广州万木草堂遗址等)

4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道路的异同。(提示: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讨论,由老师在课堂上点评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改革背景、进程及结果方面来比较。)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 问题导学 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 材料四 (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

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详细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百日新政基本内容,戊戌政变。 ②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③运用: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概括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掌握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国人艰难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从维新变法的这段历史,学会尊重他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并汲取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维新思潮及百日维新。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以及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甲午震憾 教材以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为坐标,阐释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视清高、鄙视日本的心理;以及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憾,以及震憾之后,民族的觉醒。此部分重点强调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可参考必修(I)教材中《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有关内容。 2维新思潮的兴起 教材介绍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介绍了两个时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思想特点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教师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2)康有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教材介绍了康有为的简单生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著作。康有为的思想强调“变”,且提倡“托古改制”。他根据公羊“三世”之说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并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破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1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1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4.1.3学时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 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活动2【讲授】一、历史背景 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教案第15课戊戌变法2

姓名王妮妮单位山东省平度一中 讲课方案 讲课主题戊戌变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历史上重要改革回眸》的15课戊戌变法,本节课的知识与必修联系特别亲密,戊戌变法也是我们高中阶段学习的要点知识。 讲课要点与难点: 要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新旧权益的交手。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由和历史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波及的历史事件比好多,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因此在设计中我要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纳分组讨论,学生解说、分角色饰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课,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迪学生对戊戌政变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虑和讨论,建立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打破要点和难点。 针对变法的失败及原由,我采纳视频的方式来打破,此后再联合资料让学生充分理解失败的原由。 三、讲课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百日维新后新旧权益的交手,失败的过程和原由意义,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过阅读资料和观看影像资料,培育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正确讨论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纳分组讨论,学生解说、分角色饰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讲课,教师层层 设疑,深入浅出地启迪学生对戊戌政变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虑和讨论,建立师生互 动的学习共同体,来打破要点和难点。 三、感神情度与价值观 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进一步认识维新志士所肩负 的救亡图存的责任,感觉维新志士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惊。 四、讲课环境 □简单多媒体讲课环境□交互式多媒体讲课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讲课环 境□挪动学习□其余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讲课环节怎样使 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见效是?)200字 1、课前展现戊戌六君子的图片,衬着学习气氛。同时播放歌曲《找寻》,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2、以中国梦导入新课,播放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志士仁人为了拯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有关图片、有关视频。 3、播放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有关视频,理解变法失败的原由。 4、课尾承接导入的中国梦来结束,播放自制的视频,加强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认识到此刻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高中历史 第14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14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直接原因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① ② ③ ④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名称: 地点: 创办人: 成员组成: 主要活动: 结果:

3、意义: ① ② (四):高潮――百日维新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② ③ (3)光绪帝: 2、时间: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2014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学 案岳麓版选修1 课型:新授编号:1401 使用范围:选修 编写:吕红卫审核:梁咏春时间:2014、1 【合作探究】探究题一: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材料三 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运动,它具有维新和救亡双重性质。你认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题二: 阅读课本108页百日维新的内容(1)从内容上看百日新政有什么特点?

康有为在《救亡决论》中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在《请定宪法开国会折中建议》中说:“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维新派的什么弱点? 探究题四: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这样说过:“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也有学者假设:如果专横的慈禧能早死或放权,或者光绪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那么戊戌变法也许最终能取得成功,而中国的近代史将重新改写。然而社会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的变迁也绝非一人一力作用的结果,权力之争的背后必定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请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你从中得什么教训。 戊戌变法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

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提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发生了公车上书,两次鸦片战争后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2、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公车上书主要内容,设计一个小活动,请学生上台完成(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上达光绪帝,但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无职无权的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学生回答。再问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准备人才,凝聚力量。) (二)百日维新 1、背景:拓展“巨野教案”,德国抢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5.激发学生对改革与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入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 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甲午战败、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等。重点解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新政四项基本原则、各项改革措施等。 3.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 4.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5.综合评价 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展示对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

1.课本:世界历史教材、中国历史教材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相关案例和资料:戊戌变法的史料、研究成果等。 七、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个人或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把握和表达能力。 3.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印记。 2.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外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同时,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改革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 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光绪新政、西学东渐; 3. 戊戌变法的影响: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4. 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 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2. 教学难点

- 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分析。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对 中国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展开思辨和互动。 3.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戊戌变法因素,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本课程相关章节; 2.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课件:准备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和文字等。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练:设计适当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帮助学生 复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3.个人写作:布置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作文,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活动 1.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影片,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史; 3.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展览,亲身感受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活动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参与度较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互动。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它的实施对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教案进行 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背景 翻开中国历史的篇章,我们可以发现戊戌变法之前,清朝面临着许 多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外国列强的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而国内政治 腐败、经济停滞、社会不公等问题也严重困扰着人民的生活。为了挽 救国家危局,清廷决定推行一系列的变革政策,以期重振中华。 二、教案概述 戊戌变法的教案,作为变法运动的重要方案之一,主要包括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措施。 1. 政治教案 政治教案主要涉及清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问题。其中包括:(1)设立内阁:改廷臣议政制为内阁制度,以加强政府的决策效 率和执行力。 (2)设立议会:明确国家权力来源,增加民主议政的成分。 (3)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整顿官场风气。 2. 军事教案

军事教案主要针对清朝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 (1)改革军制: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组织和制度,提高作战能力。 (2)引进先进武器:引进西方军事科技,提升军事实力。 (3)改进军事教育:加强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3. 教育教案 教育教案着重于对中国教育体制和内容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新学制:推行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改革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2)兴办新学校:建立民办学校,提供更多教育机会。 (3)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促进教育现代化。 4. 经济教案 经济教案旨在解决清朝经济停滞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改革税收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2)发展工商业:通过鼓励私营经济和引进外资等措施,推动工商业的繁荣。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详细指什么人? 同学可能不会马上答出,老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学问分子有机会参加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进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加国防力气等 这时,老师引导同学回答书中的思索题。答案略。 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同学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关心同学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熟悉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勇敢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老师最终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丢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忱,为变法就往而奔跑呼号,殚精竭虑,他们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 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戊戌变法一等奖教案

戊戌变法一等奖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史实,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作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加深对戊戌变法内容的认识,培养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教学重难点】 1.“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

间,传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 300多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它印发传播,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地位。 (3)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严复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2.百日维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