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

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主动脉夹层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进行常规DSA和3D-DSA检查,对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37例(70%)阳性病

例和50例(95%)阳性病例与周围血管显示清晰。结论 3D-DSA能多方位观察病

变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

要补充。

【关键词】DSA 三维重建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47-02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GE公司Innova 3100及3100IQ Advantage Workstation 4.4工作站。主要用于二维血管造影图像系列上再现血管网络的三维(3D)模式。其中:主动脉夹层5例,头颈部血管造影48例。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19-72岁。

2 结果

常规DSA明确诊断的主动脉夹层3例,头颈部造影34例。常规DSA影像不

能显示或通过3D-DSA丰富、改变影像学诊断的主动脉夹层2例,头颈部造影13例。1例患者在3D-DSA造影过程中不能配合,采集图像不符合诊断标准。一例脑血管缺血性患者,左椎动脉开口MRA提示狭窄,常规DSA正斜位不能排除狭窄

病变,3D-DSA通过多角度观察确定狭窄程度,并通过后处理系统确定斑块位置、范围、软硬性质,为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一例主动脉夹层常规位置无法显示破口,通过3D-DSA在RAO 8°确定破口位置,清晰显示破口和大动脉的关系,指导

并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策略。

3 讨论

随着CTA、MRA的无创性血管成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其饱和作用,

血管的扭曲、分叉及局部狭窄可导致信号丢失,容易使狭窄程度、范围出现夸大

现象。在有血管病变的情况下,仍然需进一步DSA检查。本组28例病人均先行CTA或MRA造影。头颈部的血管走行变异较多,血管分支、病变血管和正常血管扭曲段常发生相互重叠,很多临床患者,因多方原因呈现多个血管异常,有时病

变段较长,扭曲也较多,常规DSA的正侧位评价病变处血管有其局限性,使得腔

内介入治疗存在不确定性。不规则、扭曲性狭窄则由于显示角度的影响,使得病

变血管的诊断难以全面、准确,在保守、手术、介入等临床治疗中难以取舍。一

直以来DSA都是评判血管病变,尤其是狭窄的“金标准”,我们目前使用的带有平

板功能影像增强器的血管造影机,其后处理工作站的 3D仿真图像可以360。显示病变血管,当病变段出现不规则、偏心、夹层等狭窄时,可使我们可以通过3D

仿真图像结合常规图像,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异常,客观、全面地制定下一步的治

疗方案[1-2]。

3.2 文献研究报告,应用3D TOF MRA是显示动脉瘤的首选技术,对直径5mm 以上的动脉瘤,MRA基本上能检出,造成动脉瘤漏诊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瘤较小所

致[3]。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2D-DSA成像质量稳定,合适角度可以明确反映

动脉瘤的血流动力信息,但正常血管、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重叠,

曲折的动脉袢常被误诊为动脉瘤。较小的动脉瘤还易因遮盖而漏诊,有 SAH常规DSA阴性,影响了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而3D-DSA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

优于常规DSA,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判断具有优势,可通

过多角度的观察排除血管返折或重叠等因素造成的假阳性,明显提高了动脉瘤诊

断的阳性率和准确率。本组48例全部行3D-DSA,39例2D-DSA显示为动脉瘤,7

例经3D-DSA明确诊断微小动脉瘤,2例阴性。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高死亡率的血管疾病,传统主动脉置换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已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目的就是将血管真假腔之

间的裂口(通常是原始破口)用支架移植物来封闭,使进入假腔的血流被完全阻断,因而裂口位置的判断是术前评估中最重要的内容,螺旋CT血管成像比较准确,但有时受呼吸、心跳、主动脉舒缩、摄片层距的影响,对小裂口的显示可能

有一定困难,所以DSA成像显示裂口的数量、大小、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

于小裂口和隐匿性破口,我们要根据对CT、MRA图像及病史提供的信息,如夹

层的假腔和撕裂口显示不佳,可考虑对病变段进行三维DSA造影,3D-DSA对此

种空间关系的立体显示为腔内隔绝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3]-[4]。其主要价值

在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在不同角度被充分显示,夹层的撕裂口得到进一步确认,一些病例图像在动态回放时可清晰看到破口处对假腔的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

形态、性质有了充分认识,丰富对夹层的了解[5]。

常规血管造影技术,通过正侧位及多个斜位的投照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三维血

管解剖,检查的效果是有限的。利用三维成像解决了很多问题,大大提高诊断准

确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使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更加安全、有效[6]。

3D-DSA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剂量,尽管三维成像需要造影剂一次用量

高于常规DSA造影,但常规DSA需要做正、侧位,必要时需加照某些特定位置来分辨是病变还是血管扭曲重叠,患者造影剂的使用量,X线剂量和手术时间均会

增加。因此,三维成像总的效率是有所提高的。

参考文献

[1]陈左权,顾斌贤,张桂运,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1):79-83

[2]宁丹,李彩霞,李春海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

值的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4):403-406

[3]Abe T,Hirohata M,Tanaka N,et al.Clinical benefits of rotational 3D anjiography

i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J]. AJNR,2002,23(4):686-688.

[4]Villablanca JP,JahanR,HooshiP.Detection and charactcrization of 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 by using 2D and 3D helical CT angiography [J].Am J

Neurorakiol,2002,23(8):1187-1198.

[5]何玉圣,吕维富,鲁东,等.平板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

的价值.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等,2008,5(2):102-106.

[6]胡立斌,刘瑞宏,张思迅,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1):79-83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 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 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结果:经手 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 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 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颅 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 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 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 以及视力下降等。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 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 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 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 12例,IV级10例,V级5例。其中5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瘫、32例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6例患者出血视力下降,13例患者出现眩晕恶心。66例 患者在入院3d内完成3D-CTA和3D-DSA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选用的设备仪器是飞利浦的64层螺旋CT仪器,设置扫 描速度为0.3s,扫描层距为1mm,层厚1mm,设置电流和电压分别是250mA、120kV,在检 测前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1mL·kg-1),要求患者将身体上携带的金属物品全部摘除,如手链、戒指、手表、假牙及发饰等,提前安慰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紧张,对患 者监测心电图,根据具体的监测指标调整合适剂量的注射速度的对比剂,然后在注入0.9%氯 化钠溶液30ml防止伪影的发生,扫描范围从患者颈部主动脉至头顶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 中叮嘱患者不要活动,尽量减少咽部动作,其检查时间控制在6min内,将扫描获取的数据 全部录入工作站,采取容积再现、多平面及曲面重组、遮盖容积重建等操作[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选用的设备是德国的AXIOM Artisd TA造影机,按照Seldinger 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造影,采取斜位、正位及侧位方式进行摄影,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20ml,注射速率为3ml/s,采用240。的旋转角度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5s,然后将原始数据全部传至工作站,使用VRI和MIP技术完成图像重建[4]。

3D—DSA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3D—DSA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于1980 年始用于临床,是常规X线血管造影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应用DSA的部位是头颈部。早在1983年,已有相关的临床报告。我国开始引进DSA 设备是在1984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并是在1985年初,从1986年开始国内陆续有文献报道。 脑血管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头颈部血管检查手段中,DSA被公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术前评估和评价的”金标准”,因其在血管形态方面和反应动态血流情况具有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敏感性高的特点,DSA检查头颈部血管最常用的是正侧位造影。常规DSA正侧位由于受到多支血管重叠成角及摄影角度选择不当等的影响,往往会使部分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清,甚至部分血管狭窄会被遮挡而遗漏。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 )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 3D-DSA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常规DSA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三者结合的基础上,是在球管旋转两次的基础上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资料,经工作站处理并快速重建成三维血管影像。文献显示,3D-DSA技术在神经介入诊治中的价值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 2 3D-DSA图像对于血管性疾病的意义 3D-DSA图像对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相结合的结果。3D-DSA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更准确的观察血管影像和显示血管狭窄;可从任何空间视角观察动脉瘤,避开其他血管的重叠,清楚显示动脉瘤及其颈部,更明确血管间的毗邻关系、瘤体和载瘤动脉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找出瘤体、瘤颈显示最好的角度;可准确测量靶血管的直径、动脉瘤颈部宽度和瘤囊的最大深度和宽度,助医师选择更优的治疗方式及操作路径[2]。 在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颈动脉狭窄,尤其是在复杂的病例的的诊断与治疗中,3D-DSA以其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3]。但3D-DSA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造影条件、三维重建后处理及患者配合等人为因素都会影响成像质量,故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作为一种客观的指标。3D-DSA技术的局限性使其只能作为常规DSA检查的重要补充,不能代替常规DSA检查[2]。 3 3D-DSA技术的全面应用必会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增加 3D-DSA技术的全面应用必会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增加。电离辐射作用于人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 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DSA检查,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 查清晰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 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度较高,可显著提升介入治 疗精准率,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76-02 肝脏肿瘤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变 进行判断,但是该方法图像质量不佳,整体判断精准率较低,对病变的判断造成 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检查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成像技术研究的进步,三 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成为肝脏肿瘤介入诊疗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以实现肿 瘤检查的整体进步,为后期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1]。本文对旋转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 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 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为(46.21±13.67)岁;观 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为(46.32±3.56)岁。两组患 者ECOG评分均为0~2分,预计存活期为2个月以上,符合上述治疗条件,并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使用医院专用数字平板血管机,进 行股动脉穿刺后将5F鞘留置,结合目标血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造影导管,使 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肿瘤相关血管,先后确定适宜的造影剂量及流速进行造影,形成X线荧光图像,图像形成后 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视频图像,之后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除去骨骼、肌肉等,获得血管图像,并经显示器 显示,从而观察肝脏肿瘤病变的供血情况[2]。 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对照组基本操作 基础上,保持导管位置不变,指导患者将双手举高,进行DSA检查,进入到3d 模式,定位后进行正位定位、侧位定位,之后使用曝光键进行操作闪烁,并且进 行旋转测试,期间可进行旋转区域物品的碰撞测试,防止出现碰撞[3]。在操作期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 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主动脉夹层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进行常规DSA和3D-DSA检查,对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37例(70%)阳性病 例和50例(95%)阳性病例与周围血管显示清晰。结论 3D-DSA能多方位观察病 变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 要补充。 【关键词】DSA 三维重建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47-02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GE公司Innova 3100及3100IQ Advantage Workstation 4.4工作站。主要用于二维血管造影图像系列上再现血管网络的三维(3D)模式。其中:主动脉夹层5例,头颈部血管造影48例。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19-72岁。 2 结果 常规DSA明确诊断的主动脉夹层3例,头颈部造影34例。常规DSA影像不 能显示或通过3D-DSA丰富、改变影像学诊断的主动脉夹层2例,头颈部造影13例。1例患者在3D-DSA造影过程中不能配合,采集图像不符合诊断标准。一例脑血管缺血性患者,左椎动脉开口MRA提示狭窄,常规DSA正斜位不能排除狭窄 病变,3D-DSA通过多角度观察确定狭窄程度,并通过后处理系统确定斑块位置、范围、软硬性质,为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一例主动脉夹层常规位置无法显示破口,通过3D-DSA在RAO 8°确定破口位置,清晰显示破口和大动脉的关系,指导 并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策略。 3 讨论 随着CTA、MRA的无创性血管成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其饱和作用, 血管的扭曲、分叉及局部狭窄可导致信号丢失,容易使狭窄程度、范围出现夸大 现象。在有血管病变的情况下,仍然需进一步DSA检查。本组28例病人均先行CTA或MRA造影。头颈部的血管走行变异较多,血管分支、病变血管和正常血管扭曲段常发生相互重叠,很多临床患者,因多方原因呈现多个血管异常,有时病 变段较长,扭曲也较多,常规DSA的正侧位评价病变处血管有其局限性,使得腔 内介入治疗存在不确定性。不规则、扭曲性狭窄则由于显示角度的影响,使得病 变血管的诊断难以全面、准确,在保守、手术、介入等临床治疗中难以取舍。一 直以来DSA都是评判血管病变,尤其是狭窄的“金标准”,我们目前使用的带有平 板功能影像增强器的血管造影机,其后处理工作站的 3D仿真图像可以360。显示病变血管,当病变段出现不规则、偏心、夹层等狭窄时,可使我们可以通过3D 仿真图像结合常规图像,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异常,客观、全面地制定下一步的治 疗方案[1-2]。 3.2 文献研究报告,应用3D TOF MRA是显示动脉瘤的首选技术,对直径5mm 以上的动脉瘤,MRA基本上能检出,造成动脉瘤漏诊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瘤较小所 致[3]。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2D-DSA成像质量稳定,合适角度可以明确反映 动脉瘤的血流动力信息,但正常血管、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重叠,

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优势

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优势 黄荣珍;姚秀华;王儒发;岑建 【摘要】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 3D 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 技术与2D- 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2D- DSA 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 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 与3D-DSA 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3D-DSA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 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DSA 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2 【总页数】3页(P195-197)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三维重建 【作者】黄荣珍;姚秀华;王儒发;岑建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 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 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 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

dsa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DSA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1. 什么是DSA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介 入性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脑血管、肾血管、肺血管等进行血管造影,帮助医生检测血管病变、异常和疾病的诊断。 2. DSA的原理 DSA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血管造影 在进行DSA之前,需要先在患者体内注射一种特殊的对比剂。对比剂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管系统,然后被血液携带到需要研究的血管区域。 2.数字图像采集 使用X射线机器和电子感应器对患者进行影像扫描,将血管内的对比剂映射为数字图像。 3.数字减影(Subtraction) DSA在数字图像采集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血管外的组织结构消除。首先,通过在对比剂注射前和注射后分别获取两幅图像;然后,将对比剂注射后的图像减去对比剂注射前的图像,得到的结果即为数字减影图像。 4.图像重建和显示 经过数字减影后,可以对数字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和重建,然后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数字减影图像,诊断血管病变和异常情况。 3. DSA的临床应用 DSA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DSA可以提供对脑血管病变的准确诊断。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通过观察数字减影图像,医生可以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类型以及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颈动脉狭窄的检测 DSA可以用于检测颈动脉狭窄,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需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等手术治疗。通过对数字减影图像的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狭窄的位置、程度和形态特征。 3.器官移植的血管供应评估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DSA可以评估供血血管的通畅性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血管吻合方式。通过数字减影图像的观察,医生可以检测供血动脉和供血静脉的血流情况,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4.介入治疗的指导 DSA可以提供介入治疗的指导,如血管扩张术、栓塞术等。通过DSA的准确诊断,医生可以确定治疗部位、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是DSA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的相关内容。DSA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诊断工具,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DSA图像质量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重要参数,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影像设备本身、患者因素、操作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中,DSA图像质量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研究DSA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 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1. 影像设备本身 DSA图像的质量受到影像设备本身的影响。设备的分辨率、对比度、噪音水平等因素 都会直接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和真实性。医疗机构需要及时更新检验设备,确保设备的高 质量,以保证DSA图像的高质量。 2. 患者因素 患者的身体条件、血流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到DSA图像的质量。如患者的心率不稳、 呼吸不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DSA图像的清晰度。在进行DSA造影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 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造影时间和方式,以减少因为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 降。 3. 操作技术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操作步骤、不合理 的设备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DSA图像的质量。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操作 技术,以确保医疗检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二、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旋转DSA造影技术是DSA技术的一种重要改进,它是通过旋转检查台,以一定的角度 扫描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相比传统的DSA造影技术,旋转DSA造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造影速度、更少的造影剂用量等优势,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提高诊断准确性 旋转DSA造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造影速度,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 清晰的血管影像,这对于病变血管的检测和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旋转DSA造影 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等血管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 更加可靠的依据。

DSA的特殊功能

在CT诞生之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就很快地进人了人们的视野,并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诊断,目前已完全代替了AOT、Puck电影等,广泛地应用于介人放射工作,成为主要的导向设备及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设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影像增强器已被平板探测器替代;精尖复杂的X射线系统得到简化,这就使得DSA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近几年,DSA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新功能及特殊功能己经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一些新的特殊功能在临床应用方面作一说明。 旋转DSA 旋转DSA是利用血管造影机的C臂旋转来达到检查要求的新技术,理论上可以多方位显示血管解剖。它利用C臂的两次旋转动作,第一次旋转采集一系列蒙片像,第二次旋转时注射对比剂,在相同角度采集的两幅图像进行减影,以获取序列减影图像。旋转DSA的优点是可获得不同角度的多维空间血管造影图像;增加了影像的观察角度,能从最佳的位置观察血管的正常解剖和异常改变,提高病变血管的显示率。该技术实际上是对正侧位DSA 检查的重要补充,而旋转起始位置及方向的设定、旋转角度的设定、对比剂注射参数及总量与旋转角度匹配等都影响病变血管的显示效果,而旋转速度的大小与图像质量有关系。 对于旋转DSA的临床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 (1)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应用旋转DSA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2)胸腹部血管病变的明确诊断,尤其是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应用此项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肝脏肿瘤的供血动脉; (3)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由于能清晰显示病变,利于导管的超选择性到达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内,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提高了超选择性插管操作的准确性。 3D—DSA 3D—DSA是近几年在旋转DSA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旋转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作用原理为通过二次旋转化DSA采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次重建(VR).多曲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方法主要是针对要显示的部位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观察,特点是能较常规DSA提供更丰富有益的影像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血管结构更迭的问题,可任意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 (1)脑动脉瘤的治疗.可提高其确诊率,减少假阳性率,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瘤颈,并可提供填塞治疗的工作位。 (2)可清晰判断脑动脉狭窄。 (3)对胸、紧盆部用器肿瘤的供血动脉可清晰显示,并可显示一些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形; (4)对于腹部一些血管的狭窄及变异亦可清晰显示,并可指导介入导管的临床使用; (5)清晰显示骨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组织及病变与骨骼的关系,对栓塞治疗有利,更为外科医生提供一直观的影像,利干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使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更为彻底。 岁差运动 岁差运动是相对于旋转DSA的另一种运动形式,利用C臂支架两个方向的旋转,精确控制其转动方向和速度,形成了X射线管焦点在同一平面内的四周运动,增强器则在支架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头颈部 3D-CTA与 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头颈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血管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血管进行3D-DSA检查,并将患者3D-CTA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分别将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融合对比,验证CTA与DSA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对照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头颈3D-CTA 融于血管机,利用3D-CTA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相关操作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颈CTA与DSA影像融合与2D、3D-DSA影像的匹配度准确。对照组患者例头颈CTA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3D路图的实时引导,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66.3±5.8)ml和(105.7±11.4)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925.1±97.8)mGy和(1780.0±305.4)mGy。结论:3D-CTA 影像融合技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的准确度高;并且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在提高医师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字:头颈部血管、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神经介入手术 目前我国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非常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中主要的诱因。在我国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摄像血管造影进行血管疏通。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技术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提供主要依据。CTA技术通过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剂,再通过时间优化将多层CT扫描,能够完整地显示主动脉以上的头颈血管影像[1]。本文主要针对在头颈部神经介入手术中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 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梁吉廷;刘嵘;施惠斌;胡佳妮;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的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应用Siemens Artis DTA或Philips Allura F20 DSA机行靶血管的三维旋转DSA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常规二维DSA进行对比。结果:25例患者中肝动脉瘤8例,脾动脉瘤10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三维旋转DSA 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三维旋转DSA和 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直径、瘤颈和瘤腔等解剖学信息。 25例患者共发现30个动脉瘤。常规二维DSA仅明确诊断了30个动脉瘤中的27个,而且15个动脉瘤瘤颈由于动脉瘤瘤腔较大重迭或靶血管扭曲未能清楚显示。结论:与常规二维 DSA相比,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能更精确地显示内 脏动脉瘤的解剖信息,特别是对瘤颈的显示,从而可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图像。 【总页数】4页(P688-691) 【作者】梁吉廷;刘嵘;施惠斌;胡佳妮;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5 【相关文献】 1.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J], 林拥华;章宝燕;李新丰;刘德鑫;周志平;洪本祖;叶超平;黄启明 2.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对内脏肿瘤辅助治疗的价值研究 [J], 任献玲;刘伟宾;杨钧;邱威;李硕 3.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刘军;李海青;李守强;徐微尘;王琳;王锦庆 4.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J], 戚春厚;赵庆花;李明军;李俊;黄兆栋;宗焕波 5.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J], 程钢戈;张宝国;朴龙松;董连强;杜庆广;张晖;武琛;刘智良;马宏伟;黄永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探究三维 DSA与 MRI或 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给予三维DSA和MRI或CT进行影 像融合的应用。方法:共纳入40例肝脏肿瘤患者,开始时间为2020年09月, 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进行诊疗,并对 其结果做详细分析。结果: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 治疗中的结果良好,病灶及病灶周围供血造影清晰。结论: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患者,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对病灶内部供血、周围组织 供血状况检查结果明确。 【关键词】三维DSA;MRI;CT;影像融合技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 肝脏肿瘤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肝脏内细胞以及其他器官的癌症转移,作为恶性 病变,病情会出现进行性加快,且在其发病早期极易因临床表现不够明显而被忽略,因此一般在确诊发现时就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故而临床生存率极低[1]。肝 脏肿瘤介入治疗在临床中主要是通过切除达到治疗效果,然后通过全面综合的手 术为患者完成治疗,而对于因身体、年龄因素影响的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但仅可采用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为防止破坏患者病灶周围组织供血以及病灶内 部血管,通常会先采用三维DSA重建技术进行探查[2]。对于部分肝脏肿瘤患者来说,只用一种影像检查的手段并不能有效地给出治疗手段,从而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所以采用影像融合技术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检查,既可以了解各种影像的优势,又能给患者的治疗提供大量的信息[3]。 为进一步了解三维DSA与影像的技术融合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展开了试验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一、简介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质量不断提升,医学影像 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三维 重建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二、三维重建技术的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指通过多幅二维医学影像进行计 算机算法处理,最终生成一个三维物体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如下: 1.数据采集: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依赖于二维图像数 据的。医学影像学家们利用X射线、MRI、CT、超声等技术将需 要成像的部位进行扫描,得到大量的二维图像数据。 2.图像数据预处理:将获取的二维图像进行去噪、增强等处理,使得数据清晰、准确。 3.图像配准:将多个二维图像进行配准,确保它们处于相同的 坐标系和比例尺度。 4.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算法对配准后的二维图像进行处理, 生成三维立体图像,并将其进行渲染和显示,最后供医生进行诊 断和治疗。

三、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1.CT三维重建: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三维重建技术中应用最广 泛的一种。它可以将CT扫描出来的大量二维图像进行快速准确的三维重建,用于医生进行骨折、肿瘤、血管及器官的诊断和治疗。 2.MRI三维重建:MRI三维重建技术也比较常见,它主要应用 于脑部检查,可用于脑肿瘤、神经病变等的诊断和治疗。 3.超声三维重建:超声三维重建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对所需要成 像的组织、器官进行扫描,生成二维图像,并通过计算机算法将 其转化为三维图像。这一技术在产前检查中也有重要应用。 四、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趋势 1.机器学习在三维重建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在 更快速地分析和诊断。 2.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将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在 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演示,提高了治疗效果。 3.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三维重建技术更加简单快捷,对医疗影像的管理和诊断也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五、结论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在未来的 医疗领域,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引导前列腺动脉超选择栓塞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引导前列腺动脉超 选择栓塞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前 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103侧髂内动脉 造影和三维重建资料,根据前列腺动脉(Prostatic artery,PA)的起源将PA分为 五型:Ⅰ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与膀胱上动脉共干;Ⅱ型:起源于髂内动 脉前分支,位于膀胱上动脉下并与其平行发出;Ⅲ型:起源于闭孔动脉;Ⅳ型: 起源于阴部内动脉;Ⅴ型:其他起源。结果103侧前列腺动脉纳入分析,最常 见是Ⅰ型37例占35.92 %,Ⅳ型占27例占26.21 %,Ⅱ型占20例占19.42 %,Ⅲ 型占13例占12.62 %,最少的是Ⅴ型6例占5.83 %。与邻近脏器动脉有吻合支者 共有57支(55.3%,57/103):与膀胱下动脉分支吻合8支,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5支,与直肠动脉吻合24支,与阴部内动脉、直肠动脉均有吻合6支,另在前 列腺体内与对侧PA吻合63支。结论旋转DSA技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对 识别PA的起源及其与周围脏器动脉的吻合支有很重要的价值,为PA的精准栓塞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指导信息。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常规DSA检查技术仅依靠正侧位及多个斜位的造影结果来识别靶血管及其邻近动脉的吻 合支,由于盆腔内动脉解剖结构复杂,且前列腺动脉(prostatic artery,PA)解剖的正常变异率较高,常规DSA造影检查技术对显示PA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旋转DSA技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2]在血管成像的同时可获得多个角度观察血管、脏器图像,且能清晰的显示前列腺、直肠、膀胱等组织造影剂的灌注,为识别PA提供精准线索。本文旨在探讨使用旋转DSA技 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在PAE术中识别PA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AE的5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旋转DSA技 术和3D DSA三维重建资料。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中、重度前列腺增生,有外科或微创外 科治疗的禁忌征,或患者不接受外科手术要求行PAE治疗。排除标准:严重髂动脉粥样硬化 合并髂动脉瘤或髂内动脉闭塞,术中肢体不自主活动不能配合介入操作的患者,或因不自主 活动导致图像质量差,不能评价。 53例患者年龄63至89岁,平均(78±9)岁,其中1例患者因患帕金森不配合而剔除,104支PA中,因1侧髂内动脉闭塞而剔除,最终103支PA的旋转DSA和3D DSA三维重建 资料纳入分析。 1.2 设备与技术 使用西门子血管造影机(德国Siemens),盆腔采用8sDR旋转数据采集模式,3D DSA的 图象后处理采用Syngo Workplace软件。术前膀胱内置入1根Foley导尿管,用造影剂、生理 盐水按3:7混合注入球囊。以Seldinger技术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使用5F肝动脉导管(日 本Terumo)或Cobra导管(美国Cook)采用同侧37o斜位,头侧15o分别行左、右侧髂内 动脉造影,对比剂流率4ml/s,总量12ml,注射压力300psi(1psi=6.895kPa),根据髂内动 脉造影结果初步识别PA;在路标图引导下使用2.7F微型导管(美国Boston)超选择插入PA,使用正位PA造影,对比剂流率设定为0.5至1ml/s,总量3至4ml,注射压力300psi;盆腔 采用8sDR旋转数据采集模式,对比剂流率设定为0.5至1ml/s,总量3至4ml,注射压力 300psi;用Syngo Workplace软件进行8sDR的图象后处理,根据三维重建图像从冠状位、失 状位、横断位多个角度了解前列腺、膀胱、直肠等相关组织是否有对比剂的强化,指导PA 超选择是否成功,并在透视下行PAE。 2 结果

DSA的成像方式及其应用

DSA的成像方式及其应用 DSA是继CT之后的又一个人体脏器成像装置,近几年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DSA 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简称,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血管造影进行数字化处理,没有用的图像删除掉,保留下所需要的图像。DSA的分辨率是非常高的,它可以清晰的 呈现出病变血管部位的图像并准确的定位到血管内的狭窄部位,为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进 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DSA主要适用于人体内的血管类疾病以及肿瘤的治疗。曾经广泛 被应用AOT、Puck电影检查技术,现在已基本上被DSA所取代,再加上近几年技术的进步, 大量的影像增强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最近被广泛推广的平板探测器。在这之前,X 射线设备使用起来比较繁琐,而这几年也得到了简化,这几方面的改观扩大的DSA的适用范围。本文就DSA的成像方式及其应用做一个讨论。 一、DSA的成像原理 DSA是用X射线机对患者进行扫描,然后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血管内,用探测器在患者 的对侧接收X射线机发出的射线,将不可观察的X光以光学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只是 模拟图像,必须要经过计算机的处理才能识别,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其中主要有两个步骤,即增强器的增强和摄像机的扫描,然后就形成了一组图像信号,需要用模/数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后进行储存,再用计算机处理其造影剂注射前后所获得的图像,对其进行减影处理, 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字信息进行数据式相减,可以消除使用造影剂前后所获得的图像的重合 部分,消除后所剩余的部分就是注入造影剂的血管部分。 二、DSA的成像方式 1.图像的采集:DSA设备有很多种,对不同的患者,应先根据具体病情确定对患者所要 实施的DSA检测方式,不同的减影方式其操作规范和步骤也不相同,操作必须要熟练掌握其 特点,并且还要仔细阅读患者的病例,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因为操作者对其掌握不够熟练而造 成意外的发生;其次,操作者可以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以选择与病人身体 状态最适合的DSA减影方式。 2.确立对比剂的注射参数:对比剂的浓度与剂量直接决定着观察的效果,因此确立其注 射参数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其浓度和注射深度的把握必须要非常精准,因为浓度过高或过 低都会影响观察结果,有的对比剂浓度过高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静脉DSA对比剂的浓度为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这个要按照对比剂在患者血管内的行程来选 择稀释程度的,不同的静脉法其注射浓度也不一样,对比剂的用量是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 算的,成年人一次使用的对比剂剂量为1.0ml/kg,儿童一次使用的对比剂剂量为1.2ml/kg左右;而到了实际的操作中,对比剂的剂量是不能仅仅根据这几个因素就可以确定的,还要考 虑许多因素,如造影部位、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3.注射的压力:对比剂在进入血管后自己是无法平稳的流动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压力来 维持,这个压力就是导管内部的压力和血液提供的压力。一般来讲,操作者要根据患者的造 影部位和病变程度来确定压力大小的,然后根据确定的压力去选择导管型号。 4.导管位置的选择:导管的位置的正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倘若导管位置选择不当或者 不是非常贴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成像不清晰,此外,还会影响到对比剂浓度和使用剂量 的判断,因此,操作者在操作前,务必要根据注射压力的大小把导管的型号以及插入位置确 定清楚。 5.DSA的成像:目前临床上有静脉DSA和动脉DSA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使用范围 是不一样的,由于近几年介入放射学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目前临床上大部分使用动脉DSA, 其实在一开始研发DSA技术的时候,是打算在静脉进行注射对比剂来观察患者血管的,在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 用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行薄层连续容积扫描,并采取多平面重组(MPR)以及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后处理。结果本组患者中内膜钙化内移者8例,血栓形成14例,显示内膜破口10例,假腔周围性钙化5例,显示真假腔22例,主动脉广泛性/局限性增宽1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全面显示夹层动脉瘤解剖信息,临床对于瘤体分型、范围有更为清晰的掌握,并可明确鉴别真假腔,为本病诊断以及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充分支持。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多排螺旋CT;诊断;容积再现技术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疾病中较为凶险的一种,死亡率极高,对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胁。据统计,患者入院48 h内死亡率为68.2%[1]。因此需找一种能确定夹层范围、部位及分支是否受累的诊断方法并选择最为科学的治疗方案对降低AD的死亡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组患者均经过三维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排除标准:①感染;②冠心病、心肌病等其他类型心脏病;③患病前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医源性血管损伤;⑤凝血指标异常。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1.4±4.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胸痛或后背痛。按照国际公认AD 临床分型Stanford 分类法[2]将患者分为:A型主动脉夹层与B型主动脉夹层,各15例。 1. 2 方法 1. 2. 1 三维CT血管造影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剂量按 1.5~2.0 ml/kg,注射速率 2.5 ml/s,延迟时间15~20 s,扫描时间17~25 s。3D-CTA图像后处理:将原始图像传输至ADW4.4工作站进行重建。扫描所得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曲面重建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双斜位多平面重建技术观察局部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 2.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本次所用检测仪器为GE Inn-ova3100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 技术对患者左肱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

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胡小明;赖贤良;罗来树;李梅芳;段居合;夏丹 【摘要】目的探讨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膨大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及分析,明确其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我科造影检查及治疗的20例疑似动脉瘤病例,通过3D重建功能分析,结合临床,确诊动脉瘤及动脉膨大的分类.结果采用DSA3D重建确诊动脉瘤12例,膨大8例,诊断率明显提高(P<0.05)尤其是对血管复杂及重叠较多、显影模糊的后交通动脉瘤,在诊断上更具明显优势.结论 DSA3D重建功能可有效、快速区分后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膨大的分类,提高了临床检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满意的影像依据,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期刊名称】《江西医药》 【年(卷),期】2018(053)007 【总页数】2页(P762-763) 【关键词】DSA;3D重建功能;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膨大 【作者】胡小明;赖贤良;罗来树;李梅芳;段居合;夏丹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 [1]。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好发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支的远端,常合并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是造成蛛网膜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位居第三位;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40%。后交通动脉膨大是指后交通动脉起始部膨大,远端血管纤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检查20例疑似后交通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膨大病例,均行DSA检查,进行3D重建,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检查的20例疑似后交通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膨大患者(其中女11例、男9例,全部为成年患者,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60岁)。CTA提示后交通动脉瘤可能,但不排外后交通动脉膨大。 1.2 方法所有患者经影像学CTA和(或)MRA检查,提示难以明确诊断后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膨大病变;患者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Seldinger技术常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根据患者年龄及体型大小,选择不同的穿刺器械;一般成年人选用5F穿刺套管,女性及小儿一般采用4F穿刺套管,配合同型号单弯导管,采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导管在透视下经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至胸主动脉弓部;分别至左、右颈内动脉;左、右椎动脉(必要时做左、右颈外动脉)造影;若年龄在60岁以上或缺血病人,原则上先行主动脉弓造影,以明确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位置关系及开口情况;将4F或5F单弯置于颈内动脉行正侧位造影。采用markV porvis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注射速率以3ml/s、总量7-9ml、压力150-300Pis采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