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

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DSA检查,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

查清晰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

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度较高,可显著提升介入治

疗精准率,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76-02

肝脏肿瘤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变

进行判断,但是该方法图像质量不佳,整体判断精准率较低,对病变的判断造成

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检查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成像技术研究的进步,三

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成为肝脏肿瘤介入诊疗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以实现肿

瘤检查的整体进步,为后期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1]。本文对旋转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

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

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为(46.21±13.67)岁;观

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为(46.32±3.56)岁。两组患

者ECOG评分均为0~2分,预计存活期为2个月以上,符合上述治疗条件,并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使用医院专用数字平板血管机,进

行股动脉穿刺后将5F鞘留置,结合目标血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造影导管,使

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肿瘤相关血管,先后确定适宜的造影剂量及流速进行造影,形成X线荧光图像,图像形成后

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视频图像,之后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除去骨骼、肌肉等,获得血管图像,并经显示器

显示,从而观察肝脏肿瘤病变的供血情况[2]。

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对照组基本操作

基础上,保持导管位置不变,指导患者将双手举高,进行DSA检查,进入到3d

模式,定位后进行正位定位、侧位定位,之后使用曝光键进行操作闪烁,并且进

行旋转测试,期间可进行旋转区域物品的碰撞测试,防止出现碰撞[3]。在操作期

间注意患者造影剂使用剂量,确保造影剂流速为12ml/s,旋转阶段则保证造影剂流速为16ml/s,曝光延时为1.0s,对图像进行处理;在造影结束后使用对图像进行采集,以曝光键按置开始进行,围绕目标血管进行数据采集,在采集完成后将数据输送至专业图像采集站中,在图像采集过程中所有图像按照最初标定进行自动校正,通过改进的滤波后投影锥形束算法对图像进行增强,之后按照旋转中心预先确定的默认体素进行图像重建,进而通过医生交互式观察初始重建体,对图像容积以及最大密度位置的投影进行重建,从各个角度观察血管形态,对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4]。—对数据采集及图像处理进一步详细明确说明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清晰度评价等级包括:甲级片,摄取位置部位无丢失,清晰度良好,对比度良好,组织层次清晰,位置正确、无伪影。乙级片:摄取位置无丢失,检查位置完整,组织层次不清晰。丙级片,摄取位置完整,出现异物影以及伪影。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者检查清晰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详见表。

3.讨论

DSA技术在肝脏肿瘤的介入诊疗中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但是进行检查过程中,由于肝脏肿瘤部位供血动脉出现前后血管的重叠,因此辨认难度较大,需要对检查方法进行改进,提升检查质量[5]。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检查清晰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原因为: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中采用三维图像采集技术,在血管造影曝光时进行数据采集,并且进行旋转,将探测器、X线管进行同步操作,对血管进行更加全面角度的观察,在数据采集结束后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血管整体状态进行重建,将数据图像进行重新处理,进而清晰展示肿瘤动脉结构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个检查过程更加精准,提升检查清晰度[6]。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度较高,可显著提升介入治疗精准率,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涛.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患者的效果观察[J].医疗装

备,2017,30(21):90-91.

[2]林剑菲,郑晓靖,陈崇翔,等.肝脏肿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7):3952-3955.

[3]尹红军,余杰,欧阳华忠.多层螺旋CTA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2):83-84.

[4]杨俊杰.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

疗,2016,27(04):712-713.

[5]刘利,李芳.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瘤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03):191-192.

[6]李海波,耿丽莉,郭群.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01):95-97.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参考模板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 用价值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DSA)相比的优势。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 DSA和3D 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2D 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2D 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 DSA 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 <0.05)。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 DSA 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结论 3D 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成像,三维;脑血管造影术

To evaluate 3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2D DSA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 Both 3D DSA and 2D DSA were performed on 53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suspected as cerebra1 aneurysms by CT. Results In the 2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positive rat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respectively 84.5% (49/58), 86.8%(46/53), 92%, and 81.8%. In the 3D DSA group, the accurate rate and positive rate were 100%(58/58) and 94.3%(50/53),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both 100%. By 2D DSA, 23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were clearly shown, and 22 cases displayed the source vessel, however, by 3D DSA, 58 cases of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56 cases of source vessels were clearly show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2D and 3D DSA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mean radiation dose and contrast medium of 2D DSA were (178.32±17.39) mGy and (74.57±11.95)mL, while those of 3D DSA were (99.81±9.48) mGy and (54.15±7.05) m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s The neck of the aneurysm and source vessel are clearer in 3D DSA than in 2D DSA,also the radiation and contrast medium doses are much lower in 3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面解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面解读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英文缩写,其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把血管造影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通俗的讲就是将造影剂注入需要检查的血管中,使血管显露原形。然后通过系统处理,使血管显示更加清晰,便于医生诊断或进行手术。 DSA主要用于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以及为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必备条件。适用于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的检查和介入微创治疗。 特点 DSA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患者X线吸收量明显降低以及节省胶片等优点,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 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两种。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流程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前将平板探测器对准屏对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刺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优势 目前,IADSA对动脉的显示已达到或超过常规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水平,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对直径200μ以下的小血管及小病变,IADSA也能很好显示。而观察较大动脉,已可不作选择性插管。所用造影剂浓度低,剂量少。还可实时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作为功能检查手段。DSA可行数字化信息储存。 IVDSA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即可获得动脉造影,操作方便,但检查区的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迭,造影剂用量较多,故临床应用少,不过在动脉播管困难或不适于作IADSA时可以采用。 临床应用 一、DSA有助于心、大血管的检查。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发育异常和检查肺动脉可用DSA。 二、DSA是显示冠状动脉的金标准。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 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DSA检查,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 查清晰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 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度较高,可显著提升介入治 疗精准率,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76-02 肝脏肿瘤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变 进行判断,但是该方法图像质量不佳,整体判断精准率较低,对病变的判断造成 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检查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成像技术研究的进步,三 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成为肝脏肿瘤介入诊疗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以实现肿 瘤检查的整体进步,为后期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1]。本文对旋转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 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肝脏肿瘤 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为(46.21±13.67)岁;观 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为(46.32±3.56)岁。两组患 者ECOG评分均为0~2分,预计存活期为2个月以上,符合上述治疗条件,并在了解实验基本信息后,签署研究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使用医院专用数字平板血管机,进 行股动脉穿刺后将5F鞘留置,结合目标血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造影导管,使 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肿瘤相关血管,先后确定适宜的造影剂量及流速进行造影,形成X线荧光图像,图像形成后 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视频图像,之后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除去骨骼、肌肉等,获得血管图像,并经显示器 显示,从而观察肝脏肿瘤病变的供血情况[2]。 观察组则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对照组基本操作 基础上,保持导管位置不变,指导患者将双手举高,进行DSA检查,进入到3d 模式,定位后进行正位定位、侧位定位,之后使用曝光键进行操作闪烁,并且进 行旋转测试,期间可进行旋转区域物品的碰撞测试,防止出现碰撞[3]。在操作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 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DSA是数字X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血管造影图像具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是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93K1B 褚海涛077118 摘要:骨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Abstract: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 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主动脉夹层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进行常规DSA和3D-DSA检查,对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37例(70%)阳性病 例和50例(95%)阳性病例与周围血管显示清晰。结论 3D-DSA能多方位观察病 变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 要补充。 【关键词】DSA 三维重建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47-02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GE公司Innova 3100及3100IQ Advantage Workstation 4.4工作站。主要用于二维血管造影图像系列上再现血管网络的三维(3D)模式。其中:主动脉夹层5例,头颈部血管造影48例。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19-72岁。 2 结果 常规DSA明确诊断的主动脉夹层3例,头颈部造影34例。常规DSA影像不 能显示或通过3D-DSA丰富、改变影像学诊断的主动脉夹层2例,头颈部造影13例。1例患者在3D-DSA造影过程中不能配合,采集图像不符合诊断标准。一例脑血管缺血性患者,左椎动脉开口MRA提示狭窄,常规DSA正斜位不能排除狭窄 病变,3D-DSA通过多角度观察确定狭窄程度,并通过后处理系统确定斑块位置、范围、软硬性质,为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一例主动脉夹层常规位置无法显示破口,通过3D-DSA在RAO 8°确定破口位置,清晰显示破口和大动脉的关系,指导 并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策略。 3 讨论 随着CTA、MRA的无创性血管成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其饱和作用, 血管的扭曲、分叉及局部狭窄可导致信号丢失,容易使狭窄程度、范围出现夸大 现象。在有血管病变的情况下,仍然需进一步DSA检查。本组28例病人均先行CTA或MRA造影。头颈部的血管走行变异较多,血管分支、病变血管和正常血管扭曲段常发生相互重叠,很多临床患者,因多方原因呈现多个血管异常,有时病 变段较长,扭曲也较多,常规DSA的正侧位评价病变处血管有其局限性,使得腔 内介入治疗存在不确定性。不规则、扭曲性狭窄则由于显示角度的影响,使得病 变血管的诊断难以全面、准确,在保守、手术、介入等临床治疗中难以取舍。一 直以来DSA都是评判血管病变,尤其是狭窄的“金标准”,我们目前使用的带有平 板功能影像增强器的血管造影机,其后处理工作站的 3D仿真图像可以360。显示病变血管,当病变段出现不规则、偏心、夹层等狭窄时,可使我们可以通过3D 仿真图像结合常规图像,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异常,客观、全面地制定下一步的治 疗方案[1-2]。 3.2 文献研究报告,应用3D TOF MRA是显示动脉瘤的首选技术,对直径5mm 以上的动脉瘤,MRA基本上能检出,造成动脉瘤漏诊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瘤较小所 致[3]。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2D-DSA成像质量稳定,合适角度可以明确反映 动脉瘤的血流动力信息,但正常血管、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重叠,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 邹城市人民医院273500 【摘要】目的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 断的价值。方法选择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前采 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 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对比诊 断准确性、纠纷事件、操作时间、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准确性优于对照组,组 间数据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 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 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纠纷事件 的发生,缩短检查操作时间,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复杂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准确性 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该病的致 残率与死亡率水平普遍较高[1]。本文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 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 以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 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8例;

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9±0.5个月;年龄39-75岁,平均46.9±6.8岁; 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6±0.7个月;年龄 38-79岁,平均46.5±6.3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获取供、受区域范围内的CT图像: 应用我院现有的多层CT扫描仪,实施头 部CT增强扫描。参数水平分别设定: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分别设置为100kV和 130mAs,并选择自动剂量调控技术; 层厚与层间距水平均设置为0.625 mm,矩阵 面积调整为512×512,FOV值设定为320平方毫米,扫描时间控制在8-10s之间; 选择碘海醇作为非离子型造影剂,通过注射方式给药,剂量标准350mgI/100m1, 通常情况下建议将注射速度控制在5ml/s。以透视触发扫描法,对需要检查的血 管予以确定,并连接好高压注射系统,在对比剂注射完成15s之后,开始实施连 续扫描,并进行旋转摄片操作,观察发生病变的血管区域显影,当该位置动脉显影,并密度水平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延迟3s实施扫描操作。以计算机通过工作站,对三维图像虚拟模型进行重建,依据阈值不同选择重建图像。 1.3观察指标 (1)病情诊断准确性;(2)纠纷事件发生情况;(3)检查操作时间;(4)检查方案满意度。 1.4评价标准 准确性:(1)误诊率和漏诊率;(2)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 满意度:通过满分为100分的我院自拟问卷,在治疗期间利用病房随访机会 进行调查,<60分不满意,<80分且≥60分基本满意,≥80分满意[2]。 1.5数据处理方法 以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和计量资料进行 X2和t检验,以[n(%)]和(±s)表示。

【精品】DSA的成像原理、方法与处理方式

【精品】DSA的成像原理、方法与处理方式 DSA成像技术是一种介入性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在数字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的血管造影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高质 量的血管造影图像。 DSA的成像原理 DSA使用的是数字减影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1. 显影:选择适当的透明剂,将其注射入体内,它会随着血流进入到人体的血管内,从而达到显示血管图像的目的。 2. 消影:根据选择的透明剂,设定一个相应的透明度阈值,将其高于该阈值的区域 设为不透明,并制作出重建图像。 DSA工作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 前期:透明剂以常规方式注射入血管内,X光机记录得到血管显影图像,系统先将所 记录的所有图像存储在数字图像储存器(DIS)中。由于透明剂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所得到的图像中,血管构造毫无疑问是相当清晰的,试图将它们直接打印出来,是在 清洁方法降低对图像分辨率的影响下正常进行,但这依然会使图像失真。 后期:系统将选择消除影像中骨骼和其他组织的扰动,消影就是减去在血管区域之外 检测到的所有组织的影像。为此选择了一个透明度笼罩,它被设为一定值,对于透明度小 于该值的区域,将其设为0,从而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图像的处理能够使图像变得更加 清晰与真实,方便医师做出准确的诊断。 DSA的成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当的透明剂,将其注射进入血管内。 2. 使用X光机或CT扫描仪记录得到全流量或局部的血管造影图像,存储在数字图像 储存器中。 4. 获得满意的数字血管造影图像。 1. 阈值处理:对于相同的病情,应选择相同的阈值,以获得相似的影像。阈值选取 有多种方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以便进行疾病诊断。 2. 扩散处理:透明剂注射到血管内时,其流速会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流速不够时 影像会出现模糊,此时可以进行扩散处理,适当增加阈值,使得影像趋于清晰。

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介入医学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丝、导管等专用器械对病变组织或器官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新兴学科,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势。 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肿瘤的一线治疗手段,是目前恶性肿瘤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诊疗对象,可将其归为针对恶性肿瘤本身的治疗、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症的治疗以及其他辅助诊疗技术。 一、肿瘤血管介入治疗 1.1动脉灌注化疗 动脉灌注化疗是通过皮下置入动脉泵或者直接经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肿瘤反应,同时降低化疗药物在体循环中的浓度,减少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动脉灌注化疗最早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目前在肝癌、肺癌、胰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未接受过化疗的不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全身化疗可使有效率提高到92%。 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HAIC的中位生存期为7.6~17.6个月。 目前,亚洲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已将HAIC纳入晚期肝细胞癌标准治疗方案中。 在日本,采用低剂量顺铂联合氟尿嘧啶(FP方案)的持续给药时间长达5d,临床上常采用经股动脉皮下置入动脉泵的方式给药,随后在门诊完成多个周期的HAIC。

近年来,以奥沙利铂为主的HAIC方案成为肝癌研究领域的热点,HAIC在中国多使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FOLFOX方案),一般需要持续给药46h,由于每次置管时需要重新调整导管尖端的位置,并避开栓塞后再通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一般采用皮下置入导管的方式给药。 1.2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TAE是运用栓塞材料将肿瘤供血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主要用于不适合给予化疗药物的实体肿瘤的介入治疗。 其在肝癌、肾癌、胰腺癌、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以及肿瘤大出血的止血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用于肿瘤的术前栓塞以及术中保护性栓塞。 临床上常用的栓塞材料有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聚乙烯醇颗粒、碘油、微球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 TAE术中应综合考虑肿瘤血供、血管解剖和造影结果等合理地选择栓塞材料。 1.3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TACE在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的同时,运用栓塞材料阻断供血血流,从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 TACE是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载药微球作为一种新型栓塞材料,可负载阿霉素、多柔比星和伊立替康等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肝癌TACE术中。 常用的载药微球包括DC-Beads、HepaSphere、LCbead、Tandem以及国产的CalliSphere等。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_概述说明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概述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通过将两幅连续的X射线图像相互减去来改善血管成像质量的成像技术。DSA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清晰、高对比度的血管显影图像,帮助医生进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首先介绍DSA成像原理,包括对DSA技术及其优势的详细说明。接着解释DSA成像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注射造影剂和数据处理等步骤。然后探讨DSA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包括诊断导航功能、血流动力学分析功能以及术后监测与评估功能。最后总结DSA成像原理及应用前景,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DSA成像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并展示其潜力与前景。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DSA技术以及它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为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并促进DSA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DSA成像原理: 2.1 介绍DSA技术: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对比剂与血管的互动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和评估人体内的血管结构与功能。DSA技术在医疗诊断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领域,在危急情况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 2.2 血管造影的原理: 血管造影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适量的硬化剂或可见光剂,并利用X射线等影像检查设备进行成像。在血管造影过程中,这些造影剂会使周围组织与血流中的血液形成明显的密度对比差异。通过拍摄连续的X射线图像或序列图像,可以观察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中流动,并检测任何异常情况。 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优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较于传统血管造影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a. 较低的辐射剂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DSA可以在相对较低的X射线辐射剂量下获得清晰的血管成像效果。这有助于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带来的风险。 b. 实时影像显示与动态观察:DSA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和显示造影过程中的图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等情况。同时,DSA还可以捕捉和记录关键瞬间,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

DSA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DSA设备论证报告 一、申请设备的技术发展前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是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 DSA有以下主要优点: 1、对比度分辨率高。DSA血液中造影剂浓度达5%即可显影,而常规胶片一增感屏血管造影则需30%-40%的浓度才能显影。 2、减去了血管以外的背景,尤其使与骨骼重叠的血管能清楚显示。 3、由于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可选用较细的导管,损伤小,比较安全,对肝、肾功能的要求较常规造影放宽。 4、节省胶片使造影价格低于常规造影。 5、DSA具有多种图象后处理功能,特别是能够行三维血管重建。 二、配置DSA对临床、科研工作的作用: DSA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及骨骼系统等的肿瘤和其他疾病的诊断。在介入治疗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经皮

血管内导管治疗是介入放射治疗的主要部分,现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肿瘤,动脉栓塞治疗大出血和血管畸形、血管溶栓术、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撑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在常规血管造影设备下进行介入治疗远不如在DSA系统下操作方便。由于DSA实时观察到造影结果、动态观察导管、导丝和造影剂等的行程,可反复重放,另外还有路图技术,大大方便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可以节省常规造影需要的洗胶片时间,减少导管在动脉内停留,从而缩短了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时间,减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同时DSA造影剂用量小、浓度低,减少了造影副反应。 若我院配置一台DSA设备,会对脑病病人的诊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会对脑病专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人员资质要求: 由于DSA作为当今先进诊疗设备,对技术要求较高,我院需配备相关临床大夫及专业医学影像医师,结合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应注意相关人员培养。 四、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目前市场价计算,一台DSA价格约900万元左右,配置DSA 后,检查治疗按平均每年480人次计算,平均每人以3600元计算,每年累计收入约180万元左右。 若每年损耗维修、维护成本为80万元,则每年DSA直接收入扣除成本后利润约100万元;每年配套治疗收入约为160万元,按30%利润计算约等于50万元,两项利润共计150万元,预计6年多可收

DSA的特殊功能

在CT诞生之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就很快地进人了人们的视野,并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诊断,目前已完全代替了AOT、Puck电影等,广泛地应用于介人放射工作,成为主要的导向设备及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设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影像增强器已被平板探测器替代;精尖复杂的X射线系统得到简化,这就使得DSA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近几年,DSA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新功能及特殊功能己经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一些新的特殊功能在临床应用方面作一说明。 旋转DSA 旋转DSA是利用血管造影机的C臂旋转来达到检查要求的新技术,理论上可以多方位显示血管解剖。它利用C臂的两次旋转动作,第一次旋转采集一系列蒙片像,第二次旋转时注射对比剂,在相同角度采集的两幅图像进行减影,以获取序列减影图像。旋转DSA的优点是可获得不同角度的多维空间血管造影图像;增加了影像的观察角度,能从最佳的位置观察血管的正常解剖和异常改变,提高病变血管的显示率。该技术实际上是对正侧位DSA 检查的重要补充,而旋转起始位置及方向的设定、旋转角度的设定、对比剂注射参数及总量与旋转角度匹配等都影响病变血管的显示效果,而旋转速度的大小与图像质量有关系。 对于旋转DSA的临床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 (1)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应用旋转DSA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2)胸腹部血管病变的明确诊断,尤其是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应用此项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肝脏肿瘤的供血动脉; (3)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由于能清晰显示病变,利于导管的超选择性到达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内,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提高了超选择性插管操作的准确性。 3D—DSA 3D—DSA是近几年在旋转DSA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旋转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作用原理为通过二次旋转化DSA采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次重建(VR).多曲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方法主要是针对要显示的部位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观察,特点是能较常规DSA提供更丰富有益的影像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血管结构更迭的问题,可任意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 (1)脑动脉瘤的治疗.可提高其确诊率,减少假阳性率,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瘤颈,并可提供填塞治疗的工作位。 (2)可清晰判断脑动脉狭窄。 (3)对胸、紧盆部用器肿瘤的供血动脉可清晰显示,并可显示一些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形; (4)对于腹部一些血管的狭窄及变异亦可清晰显示,并可指导介入导管的临床使用; (5)清晰显示骨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组织及病变与骨骼的关系,对栓塞治疗有利,更为外科医生提供一直观的影像,利干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使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更为彻底。 岁差运动 岁差运动是相对于旋转DSA的另一种运动形式,利用C臂支架两个方向的旋转,精确控制其转动方向和速度,形成了X射线管焦点在同一平面内的四周运动,增强器则在支架

DSA路径图技术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价值

DSA路径图技术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DSA路径图技术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外周介入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借助DSA路径图技术进行外周介入术,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对比剂用量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透视曝光时间和总介入手术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果表明,将DSA路径图技术应用到外周介入术中,可以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降低风险,因此,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DSA路径图技术;外周介入;应用价值 临床上,DSA路径图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和省时省力的立体成像技术[1]。这一技术可以准确的观察到病变部位的位置和具体情况,使进行手术的视野更加清晰。因此,将该技术运用到外周介入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常规的外周介入工作中,通常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药物灌注栓塞和球囊扩张等手术操作,应用DSA路径图技术可以准确的确定病变区的血管走向和病变范围等,可以有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因此,本文对80例进行外周介入术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介入诊疗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28-80岁之间,其中子宫肌瘤患者5例,膀胱癌患者5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例,脾栓塞的患者7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29-82岁之间,其中子宫肌瘤患者4例,膀胱癌患者4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例,脾栓塞的患者10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例。另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上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设备 在本研究中,应用到的主要仪器和设备主要有LCE和血管造影机(美国GE 公司),MARK V型高压注射器,以及各种型号的导管和超滑泥鳅导丝(日本Terumo公司);另外,还有造影机使用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碘海醇注射液。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外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实验组,在外周介入术中引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 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梁吉廷;刘嵘;施惠斌;胡佳妮;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的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应用Siemens Artis DTA或Philips Allura F20 DSA机行靶血管的三维旋转DSA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常规二维DSA进行对比。结果:25例患者中肝动脉瘤8例,脾动脉瘤10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三维旋转DSA 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三维旋转DSA和 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直径、瘤颈和瘤腔等解剖学信息。 25例患者共发现30个动脉瘤。常规二维DSA仅明确诊断了30个动脉瘤中的27个,而且15个动脉瘤瘤颈由于动脉瘤瘤腔较大重迭或靶血管扭曲未能清楚显示。结论:与常规二维 DSA相比,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能更精确地显示内 脏动脉瘤的解剖信息,特别是对瘤颈的显示,从而可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图像。 【总页数】4页(P688-691) 【作者】梁吉廷;刘嵘;施惠斌;胡佳妮;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5 【相关文献】 1.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J], 林拥华;章宝燕;李新丰;刘德鑫;周志平;洪本祖;叶超平;黄启明 2.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对内脏肿瘤辅助治疗的价值研究 [J], 任献玲;刘伟宾;杨钧;邱威;李硕 3.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刘军;李海青;李守强;徐微尘;王琳;王锦庆 4.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J], 戚春厚;赵庆花;李明军;李俊;黄兆栋;宗焕波 5.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J], 程钢戈;张宝国;朴龙松;董连强;杜庆广;张晖;武琛;刘智良;马宏伟;黄永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DSA图像质量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重要参数,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影像设备本身、患者因素、操作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中,DSA图像质量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研究DSA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 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DS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1. 影像设备本身 DSA图像的质量受到影像设备本身的影响。设备的分辨率、对比度、噪音水平等因素 都会直接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和真实性。医疗机构需要及时更新检验设备,确保设备的高 质量,以保证DSA图像的高质量。 2. 患者因素 患者的身体条件、血流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到DSA图像的质量。如患者的心率不稳、 呼吸不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DSA图像的清晰度。在进行DSA造影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 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造影时间和方式,以减少因为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 降。 3. 操作技术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操作步骤、不合理 的设备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DSA图像的质量。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操作 技术,以确保医疗检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二、旋转DSA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旋转DSA造影技术是DSA技术的一种重要改进,它是通过旋转检查台,以一定的角度 扫描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相比传统的DSA造影技术,旋转DSA造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造影速度、更少的造影剂用量等优势,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提高诊断准确性 旋转DSA造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造影速度,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 清晰的血管影像,这对于病变血管的检测和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旋转DSA造影 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等血管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 更加可靠的依据。

探究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探究三维 DSA与 MRI或 CT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在肝脏肿瘤介入诊疗中,给予三维DSA和MRI或CT进行影 像融合的应用。方法:共纳入40例肝脏肿瘤患者,开始时间为2020年09月, 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进行诊疗,并对 其结果做详细分析。结果: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 治疗中的结果良好,病灶及病灶周围供血造影清晰。结论: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 疗患者,采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对病灶内部供血、周围组织 供血状况检查结果明确。 【关键词】三维DSA;MRI;CT;影像融合技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 肝脏肿瘤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肝脏内细胞以及其他器官的癌症转移,作为恶性 病变,病情会出现进行性加快,且在其发病早期极易因临床表现不够明显而被忽略,因此一般在确诊发现时就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故而临床生存率极低[1]。肝 脏肿瘤介入治疗在临床中主要是通过切除达到治疗效果,然后通过全面综合的手 术为患者完成治疗,而对于因身体、年龄因素影响的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但仅可采用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为防止破坏患者病灶周围组织供血以及病灶内 部血管,通常会先采用三维DSA重建技术进行探查[2]。对于部分肝脏肿瘤患者来说,只用一种影像检查的手段并不能有效地给出治疗手段,从而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所以采用影像融合技术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检查,既可以了解各种影像的优势,又能给患者的治疗提供大量的信息[3]。 为进一步了解三维DSA与影像的技术融合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展开了试验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碘油沉积检查、肝脏DSA造影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44例患者进行DSA造影检查,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少于CT扫描检查的结果(P<0.05)。12例患者由于腹腔干狭窄而无法进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经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44例患者中,32例患者由于肝癌的供血血管比较细小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12例患者由于大病灶对小病灶的遮盖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检查中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肝癌;介入治疗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完全可靠、经济直观等特点,并且患者在检查时受到的辐射较小,而且对动脉壁以及周围的结构组织可以清晰的显示。在肝癌的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可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媲美。笔者对永煤集团总医院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7.77±10.85)岁;其中32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结果明显升高,12例患者的AFP<100ng/ml,8例患者的AFP为100~200 ng/ml,12例患者的AFP>200ng/ml。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碘油沉积检查、肝脏DSA造影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1.2.1 肝脏DSA造影检查 肝脏DSA造影检查均使用东芝公司生产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穿刺选择Seldinger法,由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经皮穿刺,然后将5F导管缓慢送至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内,向动脉内注入25~3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 ml/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