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

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

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结果:经手

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

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

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颅

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

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

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

以及视力下降等。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

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

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

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

12例,IV级10例,V级5例。其中5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瘫、32例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6例患者出血视力下降,13例患者出现眩晕恶心。66例

患者在入院3d内完成3D-CTA和3D-DSA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选用的设备仪器是飞利浦的64层螺旋CT仪器,设置扫

描速度为0.3s,扫描层距为1mm,层厚1mm,设置电流和电压分别是250mA、120kV,在检

测前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1mL·kg-1),要求患者将身体上携带的金属物品全部摘除,如手链、戒指、手表、假牙及发饰等,提前安慰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紧张,对患

者监测心电图,根据具体的监测指标调整合适剂量的注射速度的对比剂,然后在注入0.9%氯

化钠溶液30ml防止伪影的发生,扫描范围从患者颈部主动脉至头顶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

中叮嘱患者不要活动,尽量减少咽部动作,其检查时间控制在6min内,将扫描获取的数据

全部录入工作站,采取容积再现、多平面及曲面重组、遮盖容积重建等操作[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选用的设备是德国的AXIOM Artisd TA造影机,按照Seldinger 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造影,采取斜位、正位及侧位方式进行摄影,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20ml,注射速率为3ml/s,采用240。的旋转角度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5s,然后将原始数据全部传至工作站,使用VRI和MIP技术完成图像重建[4]。

影像检查判断:由我院放射科工作经验满5年以上的2名影像师对图像进行判断分析,统一进行分析讨论后整理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3D-CTA和3D-DSA检查后的检出率和动脉瘤个数,并分析其漏检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整理计算,计数资料的结果用X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

用()表示,结果行t检验,P<0.05说明研究结果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疾病检出率比较

3D-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4例,其检出率为96.97%,而3D-CTA检出例数为62例,检出率为 93.9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显著研究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颅内蛛网膜下,一旦破裂后会发生出血情况,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会引发脑水肿、脑梗死以及积水等病症,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对其生活也造成严重干扰。

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这两种诊断方法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颅内动脉瘤的解剖结构,特别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通过旋转的方式对瘤体、瘤颈以及周围血管解剖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观察,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存在的缺点是对身体有创伤,操作繁琐且价格高昂[5]。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无创伤,检测动脉瘤的方法简单,可以清晰明了的展示动脉瘤的实际分布情况,能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数据,但是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动脉瘤时,因颅底骨骼的影响,此处为盲区,有一定的局限性[6]。从本结果对比得知,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无明显区别,对比数据有研究价值。

综合上述,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选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三维成像(3D-DSA)均有一定的优势,两种方式相结合,能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具体选择可根据临床需要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

参考文献:

[1]伊超,李丹,秦向英,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介入手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

析[J]. 中国医学装备,2017,14(5):69-72.

[2]邓明,林翠君,秦忠宗,等.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41-43.

[3]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等.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1):17-20.

[4]宋泽,张小兵,任洪清,等. 3D-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 江苏医药,2016,42(24):2729-2731.

[5]闵晓黎,曹毅,何敬,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36-38.

[6]孟强,赵洪岩. 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2):171-173.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 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中抽选66例来我院接受诊断检查 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中心,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 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结果:经手 术治疗检查后确证66例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74个病灶,经过3D-CTA诊断后66 例患者中共发现颅内动脉瘤体数为66个,而3D-DSA检查后共发现68个病灶处,其漏诊率 分别是10.81%、8.11%,两组差异无明显区别,研究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颅 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选用3D-DSA的检出率略高于3D-CTA,但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作为该 病的诊断筛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参考数据。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各种原 因所致动脉瘤发生损毁,进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头痛、呕吐 以及视力下降等。诱发此病产生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因素先关,其 临床死亡率较高,临床需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效果[1]。针对此病临床所采取的诊 断方式有CT血管造影、3D-CTA、3D-DSA等,不同的检查方式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本文将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行3D-CTA与3D-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的检查效果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阶段为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研究调查主体,所 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进行诊断检查,接收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49.22±3.84)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22例,III级 12例,IV级10例,V级5例。其中5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瘫、32例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6例患者出血视力下降,13例患者出现眩晕恶心。66例 患者在入院3d内完成3D-CTA和3D-DSA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选用的设备仪器是飞利浦的64层螺旋CT仪器,设置扫 描速度为0.3s,扫描层距为1mm,层厚1mm,设置电流和电压分别是250mA、120kV,在检 测前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1mL·kg-1),要求患者将身体上携带的金属物品全部摘除,如手链、戒指、手表、假牙及发饰等,提前安慰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紧张,对患 者监测心电图,根据具体的监测指标调整合适剂量的注射速度的对比剂,然后在注入0.9%氯 化钠溶液30ml防止伪影的发生,扫描范围从患者颈部主动脉至头顶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 中叮嘱患者不要活动,尽量减少咽部动作,其检查时间控制在6min内,将扫描获取的数据 全部录入工作站,采取容积再现、多平面及曲面重组、遮盖容积重建等操作[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选用的设备是德国的AXIOM Artisd TA造影机,按照Seldinger 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造影,采取斜位、正位及侧位方式进行摄影,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20ml,注射速率为3ml/s,采用240。的旋转角度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5s,然后将原始数据全部传至工作站,使用VRI和MIP技术完成图像重建[4]。

各种血管造影成像区别

三种常用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简介 1、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与CT及常规放射学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MRI成像固有的是生理对比剂。流体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的特征,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方向、流动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参数。 常用的MRA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TOF)法和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法。三维TOF法主要优点是信号丢失少,空间分辨率高,采集时间短暂,它善于查出有信号丢失的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二维TOF法可用于大容积的筛选成像,检查非复杂性漫流血管;三维PC法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二维PC法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成像的病变,如单视角观察心动周期。 2、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像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造影。主要用于:头颈血管、肾动脉、肺动脉、肢体血管等。对中小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均可显示。CTA所得信息丰富,无需插管,无创伤,只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检查;因此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检查方法。CTA 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可获得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同时立体显影。仿真血管内镜可以清楚显示血管腔,可用于主动脉夹层和肾动脉狭窄等。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得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根据将对比剂注入动脉或者静脉而分成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由于IADSA 血管成像比较清楚,对比剂用量较少,是目前主要选用的办法。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对心内解剖结果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对冠状动脉也是最好的显示方法。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清楚,常用于颈段动脉狭窄或者闭塞、颅内动脉瘤、动脉闭塞和血管发育异常,以及颅内肿瘤供血动脉的观察等。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及肢体大血管的检查,DSA同样也有效果。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 应用价值和进展 脑动脉瘤是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后致死、致残率极高,亦是引起非外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它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尤为重要。 随着16、64及以上多层螺旋CT的飞速发展,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angiograghy. 3D-CTA)凭借其无创、检查快速、方便、经济等优点能较好诊断脑动脉瘤,使其 检出率明显增加。日前,3D-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脑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已成为诊断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该文将综述3D-CTA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 关研究进展 1 脑动脉瘤的概述 脑动脉瘤的定义为--脑动脉的局部异常扩张,同时伴有管壁变薄。 以往认为其发生主要由管壁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引起,而有学者则认为,血 流动力学因素(如血流剪切力动脉压力和搏动)均参与脑动脉瘤发生过程。脑动脉瘤首次发 生破裂出血后即约有8%-32%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瘤成为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2 3D-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 2. 1 3D-CTA简介 CTA是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连续薄层扫描,将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工作 站处理,重建脑血管及其颅骨结构的三维立体影像,从而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方法。 1980 年Axel等首先提出CTA,由于当时CT设备扫描速度的原因,CTA只能显示局部小范围的血管影像。随着CT设备的发展,16层、64层及以上的螺旋CT应用于临床,使CTA技术用于显 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结构成为可能。而近些年在多层螺旋CT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新型的后处理 技术:数字3D-CTA(DSCTA),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获取空间数据相同的平扫和增强扫描2个序列 数据,用工作站上常用工具软件进行像素对像素的减影,得到一组去骨(减影)原始数据,再用这组 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DSCTA 图像,进一步提高了颅底区域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特征观察。Zouaoui和Lenhart等报道SAH患者3D-CTA 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8%。 Zouaoui等和Velthuis等报道的SAH病例在3D-CTA发现脑动脉瘤后未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直接手术, 手术结果与CTA完全吻合。 2. 2 3D-CTA的成像技术 3 D-CTA常用成像技术包括, ⑴ VR( volnme rendering,容积重建), ⑵ MIP(maximnm intensity projection,最大密度投影), ⑶ SSD(shaded snrface display,表面遮盖显示) ⑷ MPR(mnLiplannar reformation,多平面重建)。 其中V R技术是最复杂的一种重建技术,它是根据容积数据内象素CT值不同,从观察者的 方向对所有象素进行投影并以不同灰阶的形式显不出来,通过对不同结构的色彩编码和使用 不同的透明度,可同时显不表浅和深在结构的影像,因其能进行多角度旋转,故图像具有很 强的三维立体感[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面解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面解读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英文缩写,其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把血管造影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通俗的讲就是将造影剂注入需要检查的血管中,使血管显露原形。然后通过系统处理,使血管显示更加清晰,便于医生诊断或进行手术。 DSA主要用于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以及为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必备条件。适用于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的检查和介入微创治疗。 特点 DSA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患者X线吸收量明显降低以及节省胶片等优点,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 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两种。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流程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前将平板探测器对准屏对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刺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优势 目前,IADSA对动脉的显示已达到或超过常规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水平,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对直径200μ以下的小血管及小病变,IADSA也能很好显示。而观察较大动脉,已可不作选择性插管。所用造影剂浓度低,剂量少。还可实时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作为功能检查手段。DSA可行数字化信息储存。 IVDSA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即可获得动脉造影,操作方便,但检查区的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迭,造影剂用量较多,故临床应用少,不过在动脉播管困难或不适于作IADSA时可以采用。 临床应用 一、DSA有助于心、大血管的检查。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发育异常和检查肺动脉可用DSA。 二、DSA是显示冠状动脉的金标准。

CTA,DSA;MRA检查区别

你好,CT血管造影即CTA,主要是来观察诊断血管病变的。MRA就是磁共振血管造影,反映了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比CTA更准确。 指导意见: 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主要是对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和治疗做依据。 动脉瘤的复查当然是DSA最精确,但是,如果自身条件所限,也可以做高分辨率的CTA,这个准确度也近乎97%,当然要选择合适的医院,因为原始图像采集是一方面,后期处理制作的技术也很关键。另外对侧动脉瘤没处理是为什么?费用还是手术难度?最好拿片子来我院咨询。我每周一下午出门诊。希望能帮到你。 做DSA一般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有治疗的需要可以来我们广州华侨医院,我们开刀夹闭和介入栓塞都可以。DSA要住院才能做。CTA门诊当天就可以做出来。你来我们医院的话,我帮你安排。DSA要5000左右,CTA要1000左右。 你好 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笑星赵本山二年前在上海郊区拍电影时曾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做了介入栓塞治疗。中国黄种人是世界上脑动脉瘤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动脉瘤复查以MRA 或CTA 为好。一般不需要DSA的全脑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治疗有外科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 脑动脉瘤会逐渐扩大,在咳嗽、打喷嚏、用力大小便是易于破裂;脑动脉瘤是脑子的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成熟,介入是微创伤技术,发现脑动脉瘤主张尽早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单纯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内支架腔内封堵等技术。根据动脉瘤大学、形态、位置不同而科学选择。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 全网发布:2013-04-25 16:25 发表者:赵沃华2793人已访问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 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分辨率也较MRA有所提高,可以作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 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DSA是数字X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血管造影图像具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是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93K1B 褚海涛077118 摘要:骨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Abstract: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均行3D-DSA 及3D-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两者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共发现14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3D-DSA检出139个,检出率97.2%;3D-CTA检出119个,检出率83.2%。对于多发动脉瘤、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两者检出率差异明显,3D-DSA检出率、准确率高于3D-CTA。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精确的标准。 标签:颅内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发病率约为0.9%,约一半以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1]。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随着3D-DSA的广泛应用,医生的诊断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3D-DSA依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2]。近年来,3D-CTA检查凭借费用低、无创、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122例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对比分析3D-DSA 与3D-CTA对多发动脉瘤、不同大小及不同部位动脉瘤检出率,为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并经复查CTA、DSA,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夹闭证实的1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19~71岁,平均49.3岁,Hunt-Hess分级:0级12例,Ⅰ级42例,Ⅱ级39例,Ⅲ级28例,Ⅳ级1例,Ⅴ级0例。 1.2 研究方法 3D-CTA检查: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所有检查患者扫描范围均从第一颈椎下缘至颅顶,分别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自右肘前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100 ml,流率为3~4 ml/秒,延迟时间为20~25秒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280 mA,原始数据以0.625 mm层厚进行重建。将重建的图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后,由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在GE 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工作;主要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 3D-DSA检查:应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 20血管机对患者进行检查。

CTA与DSA诊断40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CTA与DSA诊断40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目的:通过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探讨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CTA和DSA进行检查,观察两者影像下动脉瘤体显示情况,对比分析两者动脉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CTA、DSA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均为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灵敏度(96.9%)低于DSA(100%),诊断特异度(100%)高于DSA(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DSA各部位动脉瘤Ⅲ级形态显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CT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均具备高准确性,但CTA 特异度相对较高,且操作安全无创,可作为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手段,阴性者则推荐以灵敏度相对较高的DSA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标签: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多为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好发于大脑动脉环动脉分叉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因素,短期出血量大者,死亡率高达75%,生存下来的患者也常因并发颅内水肿、脑梗死等留下后遗症,预后效果差[1]。因此,提高颅内动脉瘤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并积极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CTA和DSA是现阶段临床常用血管疾病诊断技术,文章现以2011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例,对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突发性头痛起病,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症,CT扫描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选病例中,男17例,女23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56.4岁。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8例,Ⅳ级3例。 1.2 方法 CTA检查方法:扫描选用仪器GE lightspeed16排CT,层厚1.25 mm,螺距0.75。上机前,叮嘱患者检查时保持头部固定,不要随意移动或做吞咽动作。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取非离子造影剂80~120 ml,高压注射器肘正中静脉注射,浓度300 mgI/ml,注射速度3~4 ml/s,扫描范围颅底至中颅窝,螺旋容积扫描,延迟时间14~20 s。扫描所得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影像科专业医师剪除干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_概述说明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原理概述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通过将两幅连续的X射线图像相互减去来改善血管成像质量的成像技术。DSA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清晰、高对比度的血管显影图像,帮助医生进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首先介绍DSA成像原理,包括对DSA技术及其优势的详细说明。接着解释DSA成像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注射造影剂和数据处理等步骤。然后探讨DSA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包括诊断导航功能、血流动力学分析功能以及术后监测与评估功能。最后总结DSA成像原理及应用前景,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DSA成像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并展示其潜力与前景。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DSA技术以及它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为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并促进DSA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DSA成像原理: 2.1 介绍DSA技术: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对比剂与血管的互动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和评估人体内的血管结构与功能。DSA技术在医疗诊断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领域,在危急情况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 2.2 血管造影的原理: 血管造影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适量的硬化剂或可见光剂,并利用X射线等影像检查设备进行成像。在血管造影过程中,这些造影剂会使周围组织与血流中的血液形成明显的密度对比差异。通过拍摄连续的X射线图像或序列图像,可以观察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中流动,并检测任何异常情况。 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优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较于传统血管造影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a. 较低的辐射剂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DSA可以在相对较低的X射线辐射剂量下获得清晰的血管成像效果。这有助于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带来的风险。 b. 实时影像显示与动态观察:DSA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和显示造影过程中的图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等情况。同时,DSA还可以捕捉和记录关键瞬间,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 1.1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 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

3D-RA 与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对比分析

3D-RA 与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对比分析 杨杰;王娜;付锋;吕惠生;吴顶锋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 )技术与常规DSA技术在颅内 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RA及 与常规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3D‐RA成像与普通DSA的图像对比分析,共发现动脉瘤29粒。应用3D‐RA技术发现常规DSA检查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结论:3D‐RA技术较常规DSA可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数量、部位、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术前评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Objective:To eavaluate the aplication of 3D‐rot ation angiography(3D‐RA) and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Compare and analyze both the DSA and 3D‐RA image data of 36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sults :29 aneurysms were found in 36 patients by both the DSA and 3D‐RA image data .By analysing 3D‐RA information ,We found there were 2 false positive and 2 false negativ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Conclusion :3D‐ro‐tation angiography can clearly depict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hape ,number ,size ,neck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parent artery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aneurysm screening and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6

影像学中的血管影像学技术

影像学中的血管影像学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画像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中,血管影像学技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影像学中的血管影像学技术,包括常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它利用X线设备,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观察血流情况,以检测血管病变。DSA可以快速确定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血管狭窄和血管畸形在内的血管病变。 DSA的工作原理是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静脉或动脉,通过X线成像技术获取不同血管段的影像。 X线透视时产生的大量伪影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抵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血管影像。DSA可以显示较细小血管和微小病变,是诊断血管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生成动态三维血管图像,使医生更容易准确地诊断血管病变。与DSA相比,CTA检查过程更加安全,无需置管或注射直接减影剂,更加适用于需要做大量血管检查的患者。 CTA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和成像设备进行组合成像。使用螺旋扫描技术,将X光束扫描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然后重建成三维图像。在组成的三维图像中,可以准确地显示血管的位置和形态。CTA技术可以快速和准确地检测动脉或静脉内的病变,同时还可以显示微小的血管分支,有助于完成复杂的病变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生成类似DSA和CTA的血管影像。不同之处在于,MRA不依赖X光和放射性造影剂,而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建立成像。MRA不具有辐射危险和过敏反应,广泛应用于儿科、孕妇和对放射性溶剂过敏的患者。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头颈部 3D-CTA与 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头颈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血管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血管进行3D-DSA检查,并将患者3D-CTA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分别将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融合对比,验证CTA与DSA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对照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头颈3D-CTA 融于血管机,利用3D-CTA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相关操作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颈CTA与DSA影像融合与2D、3D-DSA影像的匹配度准确。对照组患者例头颈CTA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3D路图的实时引导,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66.3±5.8)ml和(105.7±11.4)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925.1±97.8)mGy和(1780.0±305.4)mGy。结论:3D-CTA 影像融合技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的准确度高;并且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在提高医师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字:头颈部血管、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神经介入手术 目前我国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非常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中主要的诱因。在我国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摄像血管造影进行血管疏通。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技术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提供主要依据。CTA技术通过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剂,再通过时间优化将多层CT扫描,能够完整地显示主动脉以上的头颈血管影像[1]。本文主要针对在头颈部神经介入手术中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引导前列腺动脉超选择栓塞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引导前列腺动脉超 选择栓塞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前 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103侧髂内动脉 造影和三维重建资料,根据前列腺动脉(Prostatic artery,PA)的起源将PA分为 五型:Ⅰ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与膀胱上动脉共干;Ⅱ型:起源于髂内动 脉前分支,位于膀胱上动脉下并与其平行发出;Ⅲ型:起源于闭孔动脉;Ⅳ型: 起源于阴部内动脉;Ⅴ型:其他起源。结果103侧前列腺动脉纳入分析,最常 见是Ⅰ型37例占35.92 %,Ⅳ型占27例占26.21 %,Ⅱ型占20例占19.42 %,Ⅲ 型占13例占12.62 %,最少的是Ⅴ型6例占5.83 %。与邻近脏器动脉有吻合支者 共有57支(55.3%,57/103):与膀胱下动脉分支吻合8支,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5支,与直肠动脉吻合24支,与阴部内动脉、直肠动脉均有吻合6支,另在前 列腺体内与对侧PA吻合63支。结论旋转DSA技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对 识别PA的起源及其与周围脏器动脉的吻合支有很重要的价值,为PA的精准栓塞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指导信息。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常规DSA检查技术仅依靠正侧位及多个斜位的造影结果来识别靶血管及其邻近动脉的吻 合支,由于盆腔内动脉解剖结构复杂,且前列腺动脉(prostatic artery,PA)解剖的正常变异率较高,常规DSA造影检查技术对显示PA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旋转DSA技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2]在血管成像的同时可获得多个角度观察血管、脏器图像,且能清晰的显示前列腺、直肠、膀胱等组织造影剂的灌注,为识别PA提供精准线索。本文旨在探讨使用旋转DSA技 术和3D DSA三维重建技术在PAE术中识别PA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AE的5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旋转DSA技 术和3D DSA三维重建资料。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中、重度前列腺增生,有外科或微创外 科治疗的禁忌征,或患者不接受外科手术要求行PAE治疗。排除标准:严重髂动脉粥样硬化 合并髂动脉瘤或髂内动脉闭塞,术中肢体不自主活动不能配合介入操作的患者,或因不自主 活动导致图像质量差,不能评价。 53例患者年龄63至89岁,平均(78±9)岁,其中1例患者因患帕金森不配合而剔除,104支PA中,因1侧髂内动脉闭塞而剔除,最终103支PA的旋转DSA和3D DSA三维重建 资料纳入分析。 1.2 设备与技术 使用西门子血管造影机(德国Siemens),盆腔采用8sDR旋转数据采集模式,3D DSA的 图象后处理采用Syngo Workplace软件。术前膀胱内置入1根Foley导尿管,用造影剂、生理 盐水按3:7混合注入球囊。以Seldinger技术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使用5F肝动脉导管(日 本Terumo)或Cobra导管(美国Cook)采用同侧37o斜位,头侧15o分别行左、右侧髂内 动脉造影,对比剂流率4ml/s,总量12ml,注射压力300psi(1psi=6.895kPa),根据髂内动 脉造影结果初步识别PA;在路标图引导下使用2.7F微型导管(美国Boston)超选择插入PA,使用正位PA造影,对比剂流率设定为0.5至1ml/s,总量3至4ml,注射压力300psi;盆腔 采用8sDR旋转数据采集模式,对比剂流率设定为0.5至1ml/s,总量3至4ml,注射压力 300psi;用Syngo Workplace软件进行8sDR的图象后处理,根据三维重建图像从冠状位、失 状位、横断位多个角度了解前列腺、膀胱、直肠等相关组织是否有对比剂的强化,指导PA 超选择是否成功,并在透视下行PAE。 2 结果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A、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为96.97%;CTA误诊1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9135,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33例患者共检查血管370支,其中CTA显示异常的93支血管经DSA检查为86支,符合率92.47%;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8387,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与DSA两种检查方式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CTA相对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脑血管病筛查的首选诊断方法,DSA准确性高,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经颅多普勒(TCD)、CTA、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DSA等[1],各种检查方法各具优势,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一直以DSA检查的结果为准,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2],同时DSA在诊断的同时可行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但DSA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其检查的有创性使许多患者畏而止步,而且DSA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因此一直得不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CTA是临床先进的影像检查工具[3],特别是CTA检查的相对无创性、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费用低等优点,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CAT与DSA检查,对其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经DSA检查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23~79岁,平均(54.5±31.5)岁。其中3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34例患者为缺血性脑病患者。其中22例因突发头痛呕吐入院,10例突发昏迷入院。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螺旋CT检查后再行DSA检查。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检查方法 1.3.1 检查设备Hispeed NX/i 双排螺旋CT(GE公司),软件版本workstation 4.0,层厚2~3 mm,重建层厚1~2 mm,传入AW工作站。DSA检查设备为GE innova 3100IQ。 1.3.2 CA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下而上的扫描方向,扫描范围从颈1至颅顶,使用高压注射器(Medrad,stellant,PA)团注85~100 m1非离子型对

基于3D-DSA与3D-CTA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对比研究

基于3D-DSA与3D-CTA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检查动脉瘤的长径和颈宽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3D-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动脉瘤的长径和颈宽的测量值差异。结果3D-CTA与3D-DSA上动脉瘤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68、5.7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3D-CTA与3D-DSA上颈宽测量均值分别为3.01、2.9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CTA与3D-DSA上动脉瘤最大径与颈宽的测量值均有明显的相关性(r=0.993、0.975,P<0.01)。结论3D-CTA是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描述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measured value in aneurysmal long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by 64-row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and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 Methods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arterial aneurysm examined by 3D-CTA and 3D-DSA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from January 2012 to Nov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difference of measured value in aneurysmal long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by these two method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value of aneurysmal maximum length by 3D-CTA and 3D-DSA was 5.68 mm and 5.72 mm respectively,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102).The mean measured value of neck width was 3.01 mm and 2.92 mm respectively,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1).There was apparent correlation of aneurysmal maximum length and measured value of neck width by 3D-CTA and 3D-DSA respectively(r=0.993,0.975,P<0.01). Conclusion 3D-CTA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describe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arterial aneurysm.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Measured value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病变,据报道成人发病率为1%~5%。在美国每年>20万人发生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1],有文献报道,入院前死亡率达12.4%[2]。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是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侵入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的检查方法,且有一定的风险[3-4]。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显示良好,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颈部、载瘤动脉等,还可进行定量测量,利用这些指标可对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5-9]。本文主要对比3D-DSA与3D-CTA测量颅内动脉瘤的大小。 1 资料与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