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治疗、护理,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

三、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改善医患关系

健康概念的改变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WHO

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

第二阶段——个人卫生:母婴保健、围产期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

第三阶段——行为卫生;改变有损健康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现代病”。

(健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提高诊疗水平

降低医疗费用

临床疾病谱

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1/3

中国

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4-5%,约7千万抑郁症患者,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

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1/5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

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

改善医患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

四、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医学心理学是19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

德国哥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洛采(Lotze)于1852年出版了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

六、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实验法

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

抽样研究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二认知过程

1.1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

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

1.2 心理现象的分类

个体心理

2 认知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1 感觉

感觉(sensation):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

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2 知觉(perception)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区别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不能完全分开。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

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

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

上述例子说明,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知觉的恒常性

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

视知觉错觉最多。

2.3 记忆(memory)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Ebbinghaus 的遗忘曲线

干扰理论

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动机性遗忘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

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

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4 思维(thinking)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

②问题情景的特点

③定势

④认知结构的限制

⑤功能固着

2.5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三情绪与意志

什么事情会引发情绪?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情绪怎么来?

事件想法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1.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Emotions

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

生变化。

情绪的成因

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

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

3. 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情绪的组成

(1)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

(2)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

(4)行为倾向

情绪的解读

正确性:60%

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

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

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

脸部表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

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

1.2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

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

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

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

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

1.3 情绪的作用

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

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良好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

(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张情绪已消除。

(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

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

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

猴子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步骤1:把一只猴子放在铜条里,双脚绑在铜条上,然后给铜条通电。猴子挣扎乱抓,旁边有一弹簧拉手,是电源开关,一拉就不痛苦了,这样猴子一被电就拉开关,建立了一级反射。然后每次在通电前,猴子前方的一个红灯就亮起来,多次以后,猴子知道了,红灯一亮,它就要受苦了,所以每次还不等来电,只要红灯一亮,它就先拉开关了。这就建立了一个二级条件反射。预备试验完成。

步骤2:正式试验:在这个猴子的旁边,再放一猴子,与第一个猴子串联在铜条上,隔一段时间就亮红灯,通电,每天持续6小时。第一只猴子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看到红灯就赶紧拉开关,第二只猴子不明白红灯什么意思,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过了二十几天,第一只猴子就死了。

第一只猴子是为什么死的呢?科学家发现,它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实验之前体检它没有任何胃病,没有溃疡,可见这是二十几天内新得的病。

第一只猴子要工作,他的责任重,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它的消化液和各种内分泌系统紊乱了,所以就会得溃疡。

由此说明,不良的情绪会产生过高的应激值,将严重损害身体的健康。

某医学研究报告:患有严重胃溃疡的75个病人中,竟然有63人曾经有长期的紧张情绪经验;

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

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情绪障碍Affective Disorder

Mood disorder 心境障碍

2 意志(WILL)

2.1 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意志(will):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 2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点: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

四人的心理现象

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整体性——“分裂人格”

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

(二)人格的心理结构

1. 人格倾向性

2. 人格心理特征

3. 自我调节系统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 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 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人格特质理论

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2. 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3. 大五人格理论

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

乐群性怀疑性

聪慧性幻想性

情绪稳定性世故性

恃强性忧虑性

兴奋性激进性

有恒性独立性

敢为性自律性

敏感性紧张性

2. 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三因素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1947,1967)

外倾性:内倾外倾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

3. 大五人格理论

I.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II.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二、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三、气质与性格

气质(temperament)——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活泼好动——安静稳重

粗枝大叶——细腻

特点: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性格(character)——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诚实——虚伪、勇敢——怯懦

谦虚——骄傲、轻信——多疑

勤劳——懒惰、果断——忧柔寡断

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影响。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的李逵。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情绪情感易生易变,体验不强,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寡言少语、善于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如《水浒传》中的林冲。

抑郁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体验深刻、高度敏感、观察细致、情绪不易外露,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A-B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 型人较A型人更适合,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四、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intelligence,智力

特殊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

关系: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瑞文推理测验举例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液体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20岁以后到达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日渐平缓。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cognition ability)——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

操作能力(operation ability)——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sociability)——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心理学理论

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conscious)

意识层次论-是个人所觉知的部分,只占心灵总体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

无意识储存了个人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被压抑的需求和动机。它无法直接观察,但可由梦、催眠、等得知有关无意识的线索。

前意识(preconscious)

人格理论

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安全感和信任

肛门期(1-3岁):自我控制

前生殖器期(3-6岁):性别认同、性取向

潜伏期(6-11岁):探寻外在世界

青春期(11岁开始):被同龄异性所吸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使当事人处于松弛的状况下,立即说出当事人心中所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经过意识的审察。

梦的分析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梦为通往无意识的王道,人一切无意识的欲望、需求和恐惧都会在梦中以歪曲形式间接出现。透过梦的解析能够揭露当事人的无意识,让当事人获得内省某些问题的机会。

梦的机制

Condensation\displacement\象征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合理化拒绝投射转移升华退行反向形成

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述评:有很深、很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1878 ~1958),在1913 年所创立。

行为主义的主张

1.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

强化

泛化

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

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理论意义: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心理或意识。

应对环境刺激(S)与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应(R)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S-R)。

强化对行为的养成很重要。

华生

“恐惧实验”

阿尔伯特

反思

操作条件反射

研究起源——桑代克猫的研究

代表人物斯金纳(B. F.Skinner)及其“斯金纳箱”学习实验

Trial and Error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

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

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行为学习理论的意义

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人类的异常行为多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心理创伤体验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

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

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人是具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尊严。

人有能力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核心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注重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困扰产生的原因

婴幼儿从重要照顾者(父母)内摄(introjection)入外界的评价,并内化之形成自我评价,当父母亲给予有条件的接纳时,婴幼儿便形成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不是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不能完全接纳他人;

当现实环境的经验与内在的评价抵触时,个体感受到受威胁,焦虑便产生,防卫也因之而起。

内摄(introjection)

硬生生地吞进外界标准,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不承认的人格属性加诸别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对方当成过去曾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将情绪投注于对方。

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潜能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Ellies的ABC理论

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个体本身的信念、解释与想法。

强调人的思考是决定困扰发生与否的最大关键。

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潜能,人有保护自己、追求爱、价值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也有毁灭自己、逃避责任、扭曲现实、自责的倾向。

人会犯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必须完美。

人的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创造。

人有能力改变信念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带来愉快的情绪及适应的行为表现。

Ellis' Irrational Beliefs

一、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生活中所有重要他人的喜爱和赞许。

二、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的人才有价值。

三、坏人都应该受到惩罚。

四、事情不如我们预期的发生,那就很糟糕、很可怕。

五、不快乐、不幸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个人无法控制。

六、我们应该非常挂心危险或可怕的事,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

七、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如逃避来得容易省事。

八、一个人应该要依靠别人,并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九、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并且是永远无法改变。

十、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十一、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美的解答,如果得不到将是很糟糕的事。

非理性公式比较

非理性/理性信念性质对照表

叙述一:

贝克的认知歪曲

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一种反应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为反应,取决于当事人内在如何思考。

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

任意的推断

例如,你觉得你们领导对你有看法,因为你上次跟他打招呼的时候没有清晰地称呼他,他不再把某个工作交给你—

—但事实上,他不把某件事情交给你,可能有很多别的原因。

选择性概括

如:我们平时说话都很好,就一次说话不好,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失败的一次上,让自己抑郁。

过度引申

例如:一个人有几次在会议演讲时口吃了,他结说:“我是个无能的人,我连话都没办法好好说”,而不是说:“我演讲时候不那么顺畅”。”

夸大或缩小: 会夸大自卑而缩小好的方面

夸大的例子:一位口吃毕业的学员有一次又口吃了,他想:“我今天又口吃了,我的口吃好不了了”;缩小的例子:一位口吃学员说“尽管我今天练习很好,我感觉到进步,可还是不够,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因此,这两位都抑郁着。

“全或无”的思维( )

如:除非我考试得100分,否则就是失败。除非我说话完全没有一点障碍,否则我就是有病

不良的认知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时,成了自动化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贝克认为不良认知指的是“不正确的结论”,比“非理性信念”涵盖更广

六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1985)

心理健康概述

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

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P1-P6 (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P7-13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知、情、意) 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1.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 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体与 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重要 概念、研究领域以及应用。 一、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理、病理与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 关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及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医学 心理学寻求为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 二、重要概念 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可以引起心理变化,反之亦然。例如,患者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加重,而身体疾病的状况也会对 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 应激与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 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应对应激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探讨 适应机制。适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作出的调整和变化,有助于保持身 心健康。

3. 心理干预:医学心理学强调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善身心健康。心理干预可以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法,旨在帮助 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以下几个重 要方向: 1. 生理、病理与心理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 的影响,探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它关注慢性病、疼痛、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与心理之间的关联,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心理与健康行为: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以及心理干预对改善健康行为的作用。它关注吸烟、饮食、锻炼等健 康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预后: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 预后的影响。它关注社会支持、应激事件、心理态度等因素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旨在改善患者的病程和康复效果。 四、应用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 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应用: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在 心理治疗中,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第四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 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名解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心理学与医学间的交叉学科,其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学科。下面是医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退化。 2.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自由联想。注意“属于”的有:(1)冲击疗法;(2)前提控制;(3)系统脱敏;(4)厌恶疗法。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不间断发泄。注意“包括”的有:(1)矫正不良习惯;(2)心理护理;(3)药物缓解症状;(4)自我心理调节。 4.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过程不包括——信念。注意“包括”的有:(1)思维;(2)记忆;(3)感觉;(4)想象。 5.冠心病病人不应有——过分依赖他人。 6.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被动调节。注意“包括”的有:(1)心身统一;(2)个性特征;(3)情绪作用;(4)社会影响。 7.青春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不包括——学习与恋爱。注意“包括”的有:(1)独立与依赖;(2)本我与超我;(3)理想与现实;(4)交往与封闭。 8.认识过程不包括——情绪、情感。注意“包括”的有;(1)感觉、知觉;(2)想象、记忆;(3)思维;(4)注意。 9.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实验法。注意“包括”的有:(1)会谈法;(2)调查法;(3)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 10.既想参赛锻炼自己,又怕成绩不好被人讥笑,此时的动机冲突——趋避冲突。 11.“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感觉适应。 12.健康咨询原则不包括——权限责问。注意“包括”的有:(1)鉴定需求和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2)建立友好关系;(3)移情;(4)调动参与保守秘密。

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作为执业医师,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执业医师应该了解的医学心理学知识点,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患者情绪和心理问题。 一、心理发育和心理健康 心理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变化过程。执业医师需要了解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发育特点,以便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此外,医生还应具备判断和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以及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二、应激与适应 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挑战时对身心所造成的一种紧张反应。执业医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应激反应,如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并学会评估患者的应激水平和适应状况。医生还需要具备提供应激管理和适应性训练的技能,以帮助患者有效地应对各种应激源。 三、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执业医师需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便理解患者在家庭、职业和社交关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医生还应具备解决患者社交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试和观察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系统的测量和分析。执业医师需要了解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如症状自评量表、心理测验等,并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心理问题。医生还需要学会与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心理诊断和治疗。 五、心理治疗与干预 心理治疗是通过不同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过程。执业医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离曝光疗法等,并能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医生还应具备与患者建立良好工作联盟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危机干预是指在患者处于危险或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干预的过程。执业医师需要具备判断患者危机风险的能力,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此外,医生还应了解和掌握自杀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及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杀预防工作。 七、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 医学伦理是指医学职业中,医生在面对伦理和道德问题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执业医师需要了解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尊重患者

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6)

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 of thinking form):思维障碍的一种。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症状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包含过多、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云集、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声化、思维扩散、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观念等。 思维属性障碍(disorder of thinkingattribute):亦称“思维控制障碍”、“思维占有障碍”。思维障碍的一种。表现为患者感到思维不受自己控制,或者体验到思维不再属于自己,而受外力控制。表现形式包括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播散。其本质为思维的“自我”属性丧失,将自我与环境分开的界线破裂,并将其归咎于外力、他人或某些仪器或方法影响的结果。有人称其为思维异化,这种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包含过多(over inclusive thought):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的特点是不能排除多余的外界刺激,把不属于此概念但与此概念有关的内容也包含在其中,使概念的内容过度膨胀,思维活动变得无条理、不连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包含过多,既涉及抽象概括过程障碍,也与病人的信息输入、加工过程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具有妄想的患者多表现出思维包含过多的特点。 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基本症状。也见于器质性痴呆状态。其表现类似思维迟缓,但两者本质上并不相同。其特点是思维空虚,概念和词汇十分贫乏,对一般性询问无明确的应答反应,或仅回答“不知道”、“没什么”。此类患者一般不主动说话,常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没什么想的也没什么说的,且对此现象泰然处之。 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亦称“强制性思维”。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患者的思想不受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无章且多出于患者意料之外,有时甚至是患者所厌恶的信息。多以突然出现、快速消失的形式发生。 思维中断(blocking of though):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无意识障碍或明显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思路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中断不受患者的意愿支配,常有明显的不自主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声化(thought-hearing):亦称“有声思维”、“思维鸣响”、“思维回响”。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思考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发出了声音,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实为幻听。一些学者按思维声化出现在思维前后将其分为思维鸣响、思维回响和读心病等。此症状在精神分裂症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插入(insertion of thought):亦译“思维植入”、“思维塞入”。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典型的精神自动症症状。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头脑中的某些思想并不是自己的,而是由别人通过某种手段强加于他的,即别人的思想借用他的脑袋在活动,或头脑中充塞着异己的思想。 思维被夺(deprivation of thought):亦译“思维被抽取”,亦称“思维被窃”。思维障碍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无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不自主地感到思维突然停顿,好像思维被“夺走了”一样。患者感到有人或外在力量将自己原有的想法或观点抽取或窃走,而自己却不能加以阻止。此症状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The reality is this shore, the ideal is the other shore, separated by a turbulent river, and the action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同学们学习了《医学心理学》,以上10个基本知识你掌握了吗?如果掌握了,说明你上课很认真,是一个热爱学习,自我努力的人。如果你还没有掌握,也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复习,勤奋好学,不懈努力,仍然能够取得良好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1、个性: 2、感觉: 3、知觉: 4、成瘾: 5、记忆: 6、心理应激: 7、心理健康: 8、情绪:

9、心身疾病: 10、心理治疗: 1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12、心理过程由哪三部分组成? 13、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哪四大类? 1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三个方面?。 15、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 16、试举出五种心身疾病 17、说出五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18、医患关系通常有哪三种? 19、如何诊断心身疾病? 20、如何诊断成瘾? 复习方法是:由粗到细,掌握概念,优先重点,实例入手。 首先是由粗到细,也就是先有一个框架,然后再慢慢的填充内容。在复习开始前,要对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进行宏观的了解。可以看目录和考试大纲,对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做到大体了解基本框架结构,

对于重点的章节进行标记,将部分章节进行分类,如:医学心理学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部分、临床基础应用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临床部分包括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患者的心理问题。 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大体的分类,因为每个章节都会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分类只是便于学员的理解记忆,在基础部分,记忆性的概念比较多,因此要加强记忆,而对于临床部分的知识,虽然也有记忆性的,但是理解性的比较多,它是对医学心理基础知识与心身相关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讲解。 在对这两科进行复习时要避免对细节问题上的过多,过深的研究,毕竟我们是应试的复习,如果这样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很大影响,也会产生问题抽象与学习疲劳的现象。 其次,掌握概念,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常以A1型题目出现在试卷中,说明这两科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除了代表性人物外还有常见的概念性的知识,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这样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记忆时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还是建议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后,在做题时才会更的灵活,更准确。 再次,优先重点,对于我们参加医师考试的学员来讲,这两科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很深入的熟知各种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引言: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旨在探索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将围绕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的重点知识展开叙述,通过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医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身体健康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等领域。 二、生理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身体功能与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荷尔蒙等方面的知识。健康心理学则关注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因素。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激与适应 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适应则是个体对应激的反应和

调整过程。医学心理学研究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应对和适应应激。适应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心理学在此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方法。 四、心身疾病与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心因性疾病等。医学心理学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身体康复。心理治疗的形式多样,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解决问题疗法等。 五、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医学心理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致力于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预防。通过心理教育、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手段,医学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结论: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的重点知识涵盖了医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通过深入探讨生理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应激与适应、心身疾病与心理治疗,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将为临床实践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1_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一单元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人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不要求) 人格: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1.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主要的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联觉 感觉补偿 掩蔽 感觉后像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同时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几种主要的知觉 ①空间知觉 ②时间知觉 ③运动知觉 ④错觉 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种。 (2)记忆系统: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输入到提取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同。 可以把记忆分为3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3)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想象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促进智力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三)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分类和作用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和作用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四)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定义、内容 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部分心理学书籍,也把个性翻译为人格。个性是复杂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2.个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 (2)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3)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下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个体差异很大,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并且贯穿于全部行动之中。个体一时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其性格特征,只有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