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

一、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作用规律的交叉学科。

研究范围:1.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学科性质:交叉、基础、应用学科。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整体观

社会/国家宇宙

文化/亚文化地球

社团气候

家庭水、空气环境

两人动、植物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心理生理

行为基因/分子

感受蛋白人

认知细胞

个性/经验器官

系统/神经

理论新观点:1.系统整体观;2.心身统一观;3.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4.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的构成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注意、语言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忧、思、悲、恐、惊等)

理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等)

现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

点、信念等)

象个性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生物学基础);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社会学基础)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又称为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头脑加工处理支配

外界信息心理活动行为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一定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值:能引起某种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绝对感觉阈值: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感觉的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

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因为需要感受性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可得到提高;(6)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2)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3)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4)恒常性:人在知觉事物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记忆: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1)识记: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阶段。分类:有意识记(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和无意识记(有选择性地,选择与需要

和兴趣密切联系的内容,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留下深刻印象),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和意义识记(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识记);(2)保持:将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储存和保持的阶段。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①该信息对个体的意义②是否反复应用;(3)再认与再现:将储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之中的过程。保持的相反过程——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表现: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基本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动作、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时程的长短

外界信息输入瞬时记忆注意一分钟短时记忆不被重复遗忘

刺激物作用停 0.25 重复 1min

以上

止,印象消失 -2秒数日数月数年

遗忘长时记忆遗忘再现

重复终生

永久记忆

思维: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想象: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情绪的功能:是适应生存的工具、行为动机、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人际交往的手段。

意志:指热门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特质理论: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外内向维度(E)和情绪维度(N)。人格测验问卷(EPQ)。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说必备的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指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方面,通常所指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智力: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

能力。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现代心理学将气质理解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是较多地受稳定的个体生物因素制约的。

较为流行的气质类型是在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健康心理学。它指运用心理学上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保持并促进精神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能准确反映事物。(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行为反应适度。(4)人格完整。(5)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6)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7)人际关系和谐。(8)适应能力强。(9)心理行为特点符合生理年龄特征。(10)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得到满足。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培养与维护:

(一)孕期心理卫生:1.婚配关系 2.妊娠年龄 3.孕妇情绪4.孕妇营养5.孕妇的身体状况6.孕妇服药7.父母的不良习惯8.胎教:包括音乐胎教、抚摸胎教等。

(二)乳儿期(0-1岁)1.心理发展特点:动作发育迅速,感觉迅速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对外界刺激是被动、防御性的;2.心理健康:(1)供给充足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满足情感需要—爱抚、依恋(4)断奶的心理卫生(5)注意动作和感官的培养(6)经常与乳儿言语交谈(7)矫正不良行为(三)婴儿期(1-3岁)心理健康1.心理发育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动作发展非常迅速,感知觉发展,辨认颜色、声调;

2.心理健康:营养1.促进脑的发育,加强躯干和四肢的锻炼,游戏—知识教育、训练各器官功能、促进观察力、注意、记忆、思维发展 2.口头言语训练(言语发育的重要时间),大小便训练

3.培养良好习惯,作息训练,进食习惯

4.不要吓唬小孩

5.运动技能训练

6.开展早期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塑造良好个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言传身教

(四)幼儿期心理健康(3-6岁)1.心理发育特点:有了较多的语言,有初步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情绪易变,个性初步出现,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的愿望 2.心理健康:(1)开展游戏活动,训练运动技能(2)口头言语训练,培养书面用语(3)社会化训练:游戏、交往、合作、分享(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5)正确对待咬手指、偏食等。

(五)童年期(6、7~11、12岁)1.心理发育特点: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性强;个性全面发展,性格可塑性大;智力发育最快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情绪直接、外露,情绪波动比较大,但已经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心理健康(1)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2)认知能力的发展:开拓创造思维,不要培养标准儿童(3)社会化训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会替他人着想等(4)加强意志、自觉性、自制力、独立能力、集体观念、高尚风格、“情商”等的培养。(5)纠正不良行为:偷窃、说谎

父母心理健康对儿童的影响:1父母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2儿童通过感知父母的情绪学习3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孩子的观点和行为。父母的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大于教育。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如果不犯错误,他就失去了通过犯错的经验去学习、应对和成长的机会。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正确”模式,有效才最重要。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孩子越不听话。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而非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活在书本里,而实用的东西会在生活里展示它的生命力。

(六)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少年期:12-14岁;青年期:15-35岁)1.心理发育特点:(1)躯体发育提早,心理发育相对不足,其行为出现与成人意识之间的差异。(2)认识活动:智力趋向成熟,易导致盲目空想,为“第二反抗期”,出现与父母意愿之间矛盾。(3)情绪情感:暴风骤雨式的心理动荡期,“哥儿义气”。(4)意志活动:倔强性与懦弱性并存的矛盾心理。(5)个性变化:具有倾向性,又出现闭锁心理。(6)性心理特点;2.心理卫生:(1)注意适当的性教育(2)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机。(3) 注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4)注意用脑卫生,注意学习的心理卫生。(5)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6)培养坚强意志,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七)中年期心理卫生(35-60)中年期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较稳定,各方面均已有积累,进入生命的鼎盛期,但压力大。注意:1.劳逸结合,有规律地安排生活2.适当的体育锻炼3.情志保持乐观愉快,克服虚荣心,增强自信和成就感4.搞好家庭的心理卫生和单位的人际关系

(八)更年期的心理卫生:(女:45-55岁;男:55-60岁)1.特点:更年期是生理衰老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很大。女性出现月经和生殖系统的变化;男性出现性功能的变化;两者均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症状。2.心理障碍的原因:(1)生理(3)生活环境刺激(2)认知(4)人格因素;3.自我保健与治疗:(1)主动学习更年期保健知识;(2)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3)降低生活和社会压力;

(4)积极有效地进行生理和心理的锻炼;(5)积极进行治疗。4.社会的保健与治疗服务:(1)普及更年期科学知识,加大保健服务;(2)临床治疗;(3)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九)老年期心理卫生:特点:认知功能减退、情绪变化、人格特征。心理卫生:1.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2.保持社会接触和社会生活。3.不断学习新知识,预防和延缓心理衰老。4.注意脑功能锻炼。5.适当的身体锻炼,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身健康。6.防治老年性痴呆。

异常心理:又称“病理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态,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四、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主要内容:①早期经验决定论:成人的人格是由各种幼年时期的经验所形成的;②心理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意识:个体所能清晰感知到、注意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活动,不允许潜意识心理活动进入意识层面;③人格理论:本我:处于潜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自我:处于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调控个体的行为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处于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由道德、良心、约束和规范组成,遵循至善原则;④性心理发展理论⑤自我防御机制:

*行为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创始。内容: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形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行为: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狭义:个体活动

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广义: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三个重要现象: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泛化: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作为反复强化的一种结果。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四个类型:①正强化:行为的结果是积

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R→S

积极↑→R

促进

);②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

强(R→S

消极↓→R

促进

);③消退: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

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R→S

积极↓→R

减弱

);④惩

罚: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R→S

消极↑→R

减弱

)。

(三)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尼尔·米勒(美)。传统观点:内脏反应不能随意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内脏学习实验: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而改变。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是为生物反馈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学习理论,创建者班杜拉(美),班杜拉认为,在

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学会的。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是指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行为的习得与表现:观察学习:①观察“示范者”的行为②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行为的习得和表现应当分开①无论有无强化作用,一个人都可以习得一种新的行为②至于他是否会表现该项行为,就得看有没有强化作用存在。意义:解释了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为示范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生理学理论①心和身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生理因素)②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心身问题。创立人坎农(美,情绪的丘脑假说)、塞里(加拿大,应激学说),赫斯(情绪中枢),

认知心理学理论创立人西蒙、奈瑟:1967年《认知心理学》。(1)认知就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或物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物的见解等等。(2)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3)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对其情绪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 A.)、罗杰斯(Carl Rogers)。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等方面为主题。马斯洛理论体系罗杰斯的理论体系

1.人有实现倾向,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全地了解自己,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要以当事人为中心。

十二、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干预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朝向预期目标发生变化的过程。

心理三级干预1、一级干预:健康促进(普通人群)2、二级干预:预防性干预(高危人群)3、三级干预:治疗性干预(发病人群)

心理咨询模式:1.知识获取型(健康心理咨询)2.治疗康复型(康复心理咨询)3.交流互动型(交流、倾诉)。心理咨询种类:

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治疗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与方法,改善被治疗者的心理条件与行为,调整与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心理治疗的概念:1、理论基础2、治疗关系3、目标:改善心理与行为,调整平衡。

心理治疗的特点1、自主性2、学习性3、实效性

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1、治疗师方面: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2、被治疗者方面:具备正常自知力3、治疗过程:按一定的程序进行4、治疗环境:独立、安静、舒适

心理治疗的原则1、和谐性①病人、医生、治疗方法之间的和谐②环境与整个治疗之间的和谐2、针对性根据病情及治疗师对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方法3、计划性有计划地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4、综合性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5、保密性尊重病人的隐私,替病人保守秘密6、灵活性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采用和调整治疗方法7、中立性在治疗中保持中立、审慎、客观的态度8、回避性

心理治疗的分类1、按理解分类:广义、狭义2、按对象分类:个体、集体3、按场所分类:家庭、社会4、按患者的意识范围分类:觉醒治疗、催眠治疗5、按理论学派分类: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

十三、心理干预各论

精神分析疗法:①该疗法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创立的。该理论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②使用自由联想等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在意识层面加以分析和澄清,让病人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使病人重新认识,并改变原来的心理行为模式,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具体治疗方法:ⅰ自由联想ⅱ梦的分析ⅲ移情分析ⅳ阻抗分析ⅴ阐释和疏泄

*行为疗法:①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的行为(正常和异常)都是学习的结果。②病人的异常行为既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应该能够通过另一种学习使之消失。③行为治疗通过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或通过改变或消除原来的学习过程来对异常行为加以矫正。

具体治疗疗法:1、外显异常行为矫正①系统脱敏疗法②冲击疗法③厌恶疗法④行为塑造法(奖励法)⑤示范法;2、内部自我调整①松驰疗法②生物反馈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1、原理:①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当出现刺激情境时,会出现恐惧、焦虑反应,这是他们不能控制的,但身体的放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做到。②系统脱敏疗法就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用自身可以控制的行为,如身体放松,去消除自身不可以控制的情绪症状,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症状。2、步骤:①划分焦虑等级②松弛训练③系统脱敏训练3、适应症:恐惧症、强迫症。

(2)冲击疗法(满灌疗法):1、原理:让病人长时间地暴露在使病人感到强烈恐惧的刺激性情境中,让他们面对恐怖情境,这样就能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2、适应症严重的恐惧症患者(广场恐惧、动物恐惧、登高恐惧等)3、注意事项患者须身体健康,没有某些怕受刺激和惊吓的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以免实施治疗时出现危险和意外。

(3)厌恶疗法:1、原理(惩罚):厌恶疗法是将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与想要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结合起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2、适应症药物成瘾、酗酒、吸毒、吸烟、赌博、同性恋及其他性变态等3、注意事项厌恶疗法会给病人带来很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因此不宜多用。使用之前,要向病人解释清楚,并且征得病人同意(医学伦理)。

(4)行为塑造法(奖励法):1、原理:正强化: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R→S积极↑→R促进)2、适应症不良行为的矫正(新行为替代旧行为)。

(5)示范法:1、原理:示范疗法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人类大量的行为就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到的2、适应症不良行为的矫正。

*(6)松弛疗法:1、松弛疗法是指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来访者通过各种固定程式作反复训练,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及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宁静状态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2、该疗法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疼痛等3、方法包括静默法、气功、瑜珈、坐禅、自发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7)生物反馈疗法:①个体通过对这些反馈出来的生物活动变化的信号加以认识和体验,学会有意识地自我调控这些生物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②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内脏反应的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①认知就是指人们对事或物的认识和看法。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成长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各种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③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于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⑤认知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因为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可以影响他们保持内心和谐,并导致不良情绪反应或行为。认知疗法原理:①认知活动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以及行为;②认知活动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③通过认知的改变可以达成情绪的调整和行为的改变。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 (Activating event)某一激发事件;B (Belief)信念: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 (Consequence)后果:情绪和行

为。

理性情绪疗法的完整治疗模式:A诱发事件;B信念;C情绪和行为结果;D(disputing)质疑和辩论;E(effect)治疗效果;F(feeling)新感觉。

(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疗法:该疗法建立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基础上。罗杰斯认为人有积极的巨大潜能,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只要治疗师给予来询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做到尊重、真诚和共情,来访者就能发现自己的力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条件和氛围:①真诚,产生效果:信任②无条件积极关注,产生效果:安全③共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产生效果:理解接纳。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重点概念:感觉知觉。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重点概念:记忆、注意、思维、意志。问题:1.记忆的过程及三种记忆系统2.注意的功能的分类 3.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4.意志的特征)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知觉前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 感觉记忆的特征:1.时间:0.25-2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 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 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nk 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语义和表象)3.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 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 (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 (1)系统整体观 (2)心神统一观 (3)社会影响观 (4)主动调节观 (5)情绪影响观 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 (1)加强基础理论 (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

(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 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验法 (4)实验法 (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 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 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 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 (1)口欲期:0—1.5岁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2)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 (3)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 (4)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 (5)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第一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演化过程: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组织性 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语义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信息在脑中存留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区别表格) 5、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6、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8、思维的分类: (1)按思维方式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按思维的指向性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3)按思维的独立程度分: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9、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10、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见42页表) 1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可以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1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 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 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可分 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 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6)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能力ability: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8)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 “性情”、“脾气”、“秉性”。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9)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P.S.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10)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比较。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有哪些? (1)生物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不关注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疾病的发生与三种因素均有关系。该模式认为心身是统一的,是相互影响的。 (3)整体医学模式: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是引起现代疾病的主要因素,只有提高整体健康素质才能防治现代疾病。 第二章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意识分区理论○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里活动;○2潜意识:是指个体当时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能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代表着人类生物性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是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3超我: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性发展理论○1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个体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2肛欲期:一岁半到两岁,个体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得到快感;○3性器期:三岁到五岁,个体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潜伏期:六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生殖器性期:青春期。 (4)防御机制理论○1压抑:把不能被超我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中,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2否认:指有意或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3投射: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4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5转移:把不能直接发泄的情绪,发泄到另一个目标上,以安全的释放或满足冲动;○6合理化: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7补偿: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8升华:将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9反向形成:被抵制的欲望或冲动,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而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5)释梦理论: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制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分为隐梦和显梦两部分。 2.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形式 (1).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最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通过行为结果的奖赏来增强行为或反应发生的频率、速度和强度。 (3).观察学习班杜拉进行了玩偶实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基本机制是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 3.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规律 (1).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率的过程; (2).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泛化和分化:泛化是指条件反应由刺激物自然的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分化:指将一反应只限于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的考试中,性心理发展理论是重点章节,针对这个问题,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先来看这道题目! 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 1.【答案】D。 总结知识点如下。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腔期:又称口欲期,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

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②肛门期: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蕾欲期: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名词

2023年医学心理学重点归纳笔记

2023年医学心理学重点归纳笔记 单选题(共80个,分值共:) 1、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 A以经验为标准B社会适应性标准C病因和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D以上都对[答案]D 2、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 A自然需要B生理性需要C社会性需要D精神性需要[答案]C 3、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是:() A给予适宜的刺激B给予充足的营养C给予有效免疫力D给予温暖的母爱[答案]D 4、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如果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处在:() A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B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C高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D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答案]A 5、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A心理神经内分泌学B心理神经免疫学C现代分子生物学D以上都是[答案]D 6、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要包括:() A个人经验B认知者的性格特点C认知者的个人需要D以上均是[答案]D 7、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A生活事件B抑郁症状C心理症状D焦虑症状[答案]B

8、医学模式是:() A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答案]A 9、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答案]D 10、关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晤谈法,正确的是:() A晤谈法是与来访者交谈、并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B晤谈法可应用于心理评估、诊断、治疗、咨询各领域 C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D以上都对[答案]D 11、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C 12、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人际和谐B情绪稳定C身体强壮D人格完整[答案]C 13、用某评定量表测定抑郁症患者,两名评定者结果截然相反,说明该量表:() A一致性检验系数低B重测信度系数低C分半信度系数低D正副本相关系数低[答案]A 14、会导致攻击行为的不良情绪是:() A焦虑B抑郁C愤怒D恐惧[答案]C 15、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的一项是:() ASCL-90BMMPICSDSDSAS[答案]B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 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 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 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 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 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 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注意 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思维 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 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 2。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情绪和情感 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 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6.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医学心理学重点笔记

1、医学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和医学间的交叉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试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4、弗诺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5、行为学派(华生、巴甫洛夫)认为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6、人的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7、记忆的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遗忘。 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则是人所特有; ②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情感则多和社会的需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 ③情绪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的变化,情感则无上述明显变化; ④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影响,冲动性也较小。 9、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不良的意志品质: 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动摇、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性及首创精神。 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 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虎头蛇尾。 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 10、马斯洛认为人存在5个层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层发展,称为需要层次论。其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11、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据此将人的气质分为四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12、A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 C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各种癌症的行为模式。 13、心身疾病的诊断应除外:精神病、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14、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会谈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15、控制心理应激的方法:①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或用乐观、心胸宽大的态度处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1.医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2个性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B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种医学模式(按时间顺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阶段。 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气味、软硬、轻重等)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一块方方的物体上写字。在感觉阶段还不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什么。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方方的物体”即黑板上写字。在知觉阶段已经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黑板了。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只选择刺激物中的少数作为知觉对象,其它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军事伪装、找不出熟悉文章的错别字);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看成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如:有柄的杯子打掉了柄,我们还是认为他是杯子);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回答知觉的事物是什么。如:根据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等表征,概括出“感冒病”。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了变化,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不变。如:在5米和10米看同学,感觉不出身高体型等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P51 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识记(信息编码过程,据目的分无意、有意;据材料分机械、意义)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识记与保持的表现及结果。按照提取信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是有意的(随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不随意的)。 分类:按照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记忆信息的加工方式或保持的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三阶段模型 ♦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以保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错觉:对外界事物所发生的歪曲感知,是部正确的知觉,生理、心理性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5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101心理复习重点(终结版)(1)

101期药学院医学心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定义?P1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填空基本必考)P5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曾掀起有关生物医学模式必须转变的大讨论,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变问题,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3)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4)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许多试验和临床数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上述种种分析表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更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 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是不可避免。所以,Engel G. L. 认为生物—医学—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能出简答)P1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①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1-9,可能出简答)P2 ①①临床心理学②咨询心理学③异常心理学④健康心理学⑤行为医学 ⑥心身医学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⑧神经心理学⑨护理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5、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R。个性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填空很可能考,图2-1能背下来最好) 6、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