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括5层含义: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具有主观性。

2.感觉的种类

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内感觉、外感觉和本体感觉。

3.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过程的结果。

(3)感觉后像: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然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的单一感觉的现象。

(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知觉(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与感觉的比较

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6.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对象和背景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记忆和思维

1.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和再现,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2)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时的生理状态(觉醒状态、意识状态等)、心理需要、兴趣、目的任务、理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复习等。

(2)保持和遗忘:保持即信息的储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有错误。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抵制遗忘的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对已识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形成的概念,要由一定的外部条件引起;再认与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积极的思维活动。

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5.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作媒介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概括性:是指人脑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关系。

6.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成年人进行思维时,往往是三种思维相互联系来解决问题。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类

习惯性思维,或称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7.思维的过程

(1)概念: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用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2)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

第五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与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态度的内心体验。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3.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型,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把快乐、悲伤、愤怒、恐惧作为基本情绪。

(2)情绪状态

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

道德感指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指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美感指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4.情绪的功能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5.情绪的调节

改变认知方式;调整期望目标;改变环境;心理应对与防御;求助与咨询;此外,适当的宣泄、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具有好的效果。

6.意志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活动,遇到困难需要毅力和决心克服困难,坚强不屈实现目标。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7.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有目的.的行动,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行动,基础是随意行动。

8.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品质;与之相反

的是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出决定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韧性: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叫坚定性或顽强性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4)自制力:是指意识行动中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任性。

9.行为

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10.人类行为的特征

人们说的与做的,一种以上测量尺度,可观察与记录,对环境的影响,受规律支配,公开或隐蔽。

11. A型行为

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12. B型行为

与A型行为相反的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13. C型行为

特征为过度的性格压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第六章人格

1.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习惯将这些内容成为个性心理特征。

2.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倾向性。

3.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的范畴比能力小,能力包含了人的整体的功能,而只能更多偏向于脑的功能,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智力的衡量

通常采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衡量,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间接的推测和评估。

5.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6.气质类型

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

7.气质的意义

(1)任何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2)气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3)在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4)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确有一定的影响。

8.性格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9.性格的特征

(1)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2)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意志特征;

(3)在对情绪的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情绪特征;

(4)在认知活动的特点与风格方面,表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2)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安全的需要(回避危

险和恐惧等)→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

(3)不同年龄段需要的主题不同,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而后这种需要逐渐减弱,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依次递升,尊重的需要日渐强烈,到青年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是一种波浪式的递进。

11.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12.动机的分类

(1)生物性动机:也称原始动机或生理性动机,与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需求有关,常常与生俱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2)社会性动机:也称继发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与心理和社会需求有关,通过学习获得。

13.动机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是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

(2)双避冲突:指两种目标都是个体力图避免的,但是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必然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时表现出的心理冲突,「后有追兵,前有大河」。

(3)趋避冲突:指某个目标对个体即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个体对该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14.人格形成的特点与标志

(1)人类有较长的生理不成熟期,需要依赖他人的生活;

(2)人格的发展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存在某些「关键期」;

(3)人类行为的主要是社会行为;

(4)人格形成的关键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自我意识使人们对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认识;

社会化是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

15.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遗传潜能。

(2)共同经验:即不同的个体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所接受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

(3)独特的经验。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 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体与 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重要 概念、研究领域以及应用。 一、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理、病理与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 关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及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医学 心理学寻求为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 二、重要概念 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可以引起心理变化,反之亦然。例如,患者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加重,而身体疾病的状况也会对 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 应激与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 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应对应激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探讨 适应机制。适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作出的调整和变化,有助于保持身 心健康。

3. 心理干预:医学心理学强调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善身心健康。心理干预可以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法,旨在帮助 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以下几个重 要方向: 1. 生理、病理与心理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 的影响,探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它关注慢性病、疼痛、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与心理之间的关联,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心理与健康行为: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以及心理干预对改善健康行为的作用。它关注吸烟、饮食、锻炼等健 康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预后: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 预后的影响。它关注社会支持、应激事件、心理态度等因素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旨在改善患者的病程和康复效果。 四、应用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 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应用: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在 心理治疗中,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第一单元心理学基础知识 细目人的心理现象 要点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经历不同)、能动性(即有选择地反映外界事物),不是对所有外界事物都反映 要点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感觉 概念特点 当刺激连续作用时,感觉随时间延续逐渐发生变化,感受性降低甚适应 至消失的现象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颜色可以引起温度觉 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过度进行补偿。例如,失明补偿 的人触觉一般都很灵敏

掩蔽 当不同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时,一种感觉使另一种感觉感受性减 低的现象。如一些牙科诊所利用音乐镇痛 后像 刺激消失之后感觉暂时存留的现象。如在夜晚关灯之后,视觉仍然 能暂时存留灯亮时的形象 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 A.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主现想象的反映 D.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人的心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知觉 知觉的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

概念映(苹果的知觉反映其形状+颜色+气味等) 知觉的 特征 选择性(现在你能分辨出我和环境的杂音) 整体性 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地、整体地予以反映的特性(找 物与物的关系) 理解性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 义(对X线检查结果主任和我理解程度不同) 恒常性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或不变性 整体性。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地、整体地予以反映的特性(找物与物的关系) 中间是什么?如果你从左往右看,会把中间的知觉为B,如果你从上往下看,,则会知觉为13,这说明对个别物体的知觉依赖于对整体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 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6、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别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掌握: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 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3、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 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开设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2、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内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1)死亡顺位与疾病谱的变化2)预防战略的转变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认知过程 掌握: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5、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6、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7、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信息加工方式和保持时间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9、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10遗忘的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短有关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11、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方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熟悉: 1、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后像3)感觉的适应4)感觉对比 5)联觉6)盲人感觉的补充 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组织性4)知觉的理解性 5)知觉的恒常性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6页 2、思维的过程:20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可打印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的适应:感觉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象仍保持不变 错觉:对客观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只有在感官层面,如不注意,转瞬即逝,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形象性,信息存储时间极短,仅0.25~2秒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创克,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及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有时间长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再认: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回忆):人们过去经验过和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 注意: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解决一个问题时,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积极思考,找出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解决方法或结论的一种思维 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身心变化 心境: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变时,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倾向性:是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格心理结构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在后天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包括需要、动机、兴奋、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 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 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 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对立。2、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动物是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3、意识离不开语言,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语言。4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6、意识的功能:1意觉知功能2意识的能动性功能(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前进性)3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 能。 第四章注意3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外部注意: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也称知觉注意。内部注意: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3、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 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后种定向反射。 5、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6、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5)

注意障碍(attention disorder):心理障碍的一种。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三方面: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注意增强、注意涣散、随境转移、注意迟钝、注意狭窄、注意固定。 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注意障碍的一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如具有妄想观念的患者,总围绕着一个有系统的妄想,过分地注意着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甚至对某些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另一种是指向患者某些生理活动,如有疑病观念的患者常过分地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情多不易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因性障碍(psychogenic disorder):亦称“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的一种。由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的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三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表现为木僵呆滞,意识蒙胧;心境低沉,反复出现与刺激情境有关的情感体验,甚至幻觉与妄想。 焦虑性障碍(anxiety disorder):心理障碍的一种。以焦虑作为最突出特征。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强迫障碍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心理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缺陷或异常。 记忆障碍(memory disorder):心理障碍的一种。个体记忆机能的失调或失控。是精神疾患尤其是脑器质性疾患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一般情况下,记忆障碍可以在识记、保存、回忆等不同阶段发生,各个阶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记忆障碍的表现通常有记忆增强、记忆减退、记忆错乱、遗忘症等。 记忆增强(hypermnesia):记忆能力病理性亢进的现象。患者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多见于系统妄想症和轻躁狂。 记忆减退!(hypomnesia):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现象。患者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也可以是这四个环节中某一个环节受到严重破坏而导致整个记忆能力的减退。表现为近事记忆减退,也可表现为远事记忆减退;但从发展上看则常常表现为由近事记忆减退开始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减退。极端表现是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progressive amnesia):遗忘持续进行的过程。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患者,如老年痴呆患者,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会进行性地加重,并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其突出表现是回忆和再认的严重障碍。遗忘一般持续进行,日趋严重,多由近事遗忘开始,逐渐发展到远事遗忘。 遗忘症(amnesia):记忆障碍的一种。暂时或永久性的记忆的丧失。因导致遗忘的因素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1)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损害而导致。包括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2)由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 汇总-心理学篇 ★心理 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研究对象: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3.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提出“心身统一论”,批评“还原论”、“心身二元论”。 4.心理学分支:临床,咨询,异常,健康,行为,心身,心理生理与生理心理学,神经,护理。 5.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认知评价,主动适应与调节,情绪因素作用,个性特征作用。 6.实验法: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效果最好,最难实施。 7.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疾病根源: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治疗:自由联想+释梦。 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最先提出条件反射);心理疾病根源: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得的条件反射。治疗:系统脱敏(多接触,恐惧症)、厌恶疗法(恋物癖、戒烟酒)。 9.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心理疾病根源: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治疗:倾听,真诚一致为最基本条件。 10.心理生理学派:坎农;心理必须通过生理中介才能产生。生理中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11.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 1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 13.心理是脑的功能,发展快速期:5~6岁,13岁。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14.认知过程:感觉(个别属性,感觉的适应),知觉(整体属性,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