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示范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

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

此处使用平台资源【地理探索】草原长调音频

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

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

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

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

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出示图片:中国地域文化空间分布图

师:草原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不同地域依据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正如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板书)地域文化

出示图片:山峦云海、瀑布等自然景观图

师: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地域景观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类,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自然景观。

出示图片:俄罗斯教堂、江南丘陵等人文景观图

师: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例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出示图片:上海外滩、周庄、拓荒牛雕塑

师:结合教材P43页文字资料,说一说它们代表的地域文化。

生:(可能的答案)外滩象征了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展现了曾经外交的繁荣;周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建筑颜色与当地环境融为水墨画;拓荒牛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圳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师: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出示图片:浙江金华八卦村、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窑洞

师:这三张图片分别属于乡村聚落、城镇聚落和典型民居,它们又代表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呢?

生:(可能的答案)八卦村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威尼斯水网密布,主要交通工具以船为主,多拱桥连接河两岸的交通,建筑临水而建;窑洞是反映当地降水稀少,黄土深厚,就地取材的典型民居,显示出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因此我们发现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影响。

板书:城乡景观

出示图片:红河哈尼梯田所在位置图、景观图、景观剖面示意图

师:位于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集中体现了生态和谐、山水秀丽、古老农耕文明保护完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请大家阅读教材P43-44页活动中的图文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梯田景观属于什么类型的景观?

生:(可能的答案)人文景观、乡村景观。

2.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山地多,平地少。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A.生产活动

B.用水、用地制度

C.价值观、审美情趣

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活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用水、用地制度:①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②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价值观、审美情趣: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生:(可能的答案)据材料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知,地域文化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但伴随经济发展,原有生产方式可能需要调整。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差异显著,梯田文化很难传播,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可以传播。

5.该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可能的答案)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不要生搬硬套……

师: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红河地区的地域文化就蕴藏在哈尼梯田景观中,可见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地域文化影响景观形成,景观又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

板书:由“地域文化”到“城乡景观”之间绘制双向箭头,“地域文化”到“城乡景观”箭头上写“影响”,反向箭头上写“反映”

出示:婺源月亮湾景观图

师: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农田分布在相

对较低平的平坦区域。阅读图文资料,思考在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有何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师:乡村中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特征影响明显,因此乡村景观能够更加直接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人地和谐理念。月亮湾的村落与农田的位置关系就能很好的反映出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这也是地域文化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

板书:空间格局

出示图片:土楼景观图、土楼剖面示意图

师: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阅读图文资料及教材P45永定土楼介绍,思考城堡式的建筑土楼有何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师:可见,土楼这一典型民居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关系、精神追求。所以地域文化还会深深影响乡村聚落中的典型民居。

板书:民居

出示图片:安徽宏村格局示意图

师:阅读“宏村平面图”和教材中案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宏村利用主干道水系统,将流水引导各家各户。请分析宏村构建村落水系的价值。

生:(可能的答案)不仅能够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气候,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能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2.以宏村中的具体建筑为例分析乡村景观如何体现地域文化?

生:(可能的答案)树人堂、承志堂、敬德堂等建筑体现家风传承,南湖书院体现耕读文化……

3.请以宏村为例,说明应该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景观。

生:(可能的答案)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和古老的村落水系,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态环境,保持村落文化的记忆,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

出示图片:爨底下村景观图、山地三合院、高于地面房屋

师:在北京京西地区有一处非常知名的古村落——爨底下村,该村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村里建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读图思考:

1.山地三合院建筑中什么地方体现了地形、气候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地形起伏较大,所以院落狭窄;为接受光照,房屋坐北朝南;冬季气温较低,院落较封闭……

2.建筑房屋时抬高地面的目的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防洪

出示图片:苏州、丽江古城、凤凰古城景观图

师:城镇与乡村相比,无论在其规模上,还是服务设施、功能等各方面,都比乡村大得多,齐全得多。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一样,也同样受到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出示图片:苏州历史街区鸟瞰图、山塘街景观图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苏州城镇的案例来了解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阅读教材P48 “人家尽枕河”案例,思考:

1.“人家尽枕河”的意思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居民房屋都临河建造。

2.苏州的自然特征与当地“人家尽枕河”景观之间的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临河设镇,方便取水和航运,建筑材料也多用砖石和木材,建筑颜

色多白色和青色,整体色彩基调与周围自然山水和谐相生,融为一体。

3.建筑的粉墙黛瓦体现的文化含义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苏州多河流,居民临水而居,粉墙黛瓦互相辉映。建筑本身用白灰抹墙,用黑瓦遮盖住房顶,这种黑白的建筑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相似,更适合江南水乡的气质和神韵。

4. “人家尽枕河”景观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苏州城市建筑的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对它的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城镇景观价值的认识、保护和利用,从而使建筑和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广泛关注。

5.苏州改造、整治、修复山塘历史街区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广?

生:(可能的答案)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同样会对城镇的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出示图片:北京道路交通图、紫禁城鸟瞰图

师:紫禁城在北京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和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形状能够反映出什么地域

文化含义呢?

生:(可能的答案)皇权至上,天圆地方。

师:大家答得非常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天圆地方,北京城市的整体形态及道路格局皆为方形。紫禁城内部的道路和建筑也都呈方形,坐北朝南。城市布局也是以象征皇权的紫禁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出示:莫斯科市区道路布局图、市中心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景观图

师:与北京的文化不同,在莫斯科有许多东正教特色的圆形宗教建筑。其道路布局也呈现圆形。城市布局以教堂为中心向四周拓展。

板书:空间格局

师:课程开始时我们提到位于南美洲太平洋东岸智利的瓦尔帕莱索,该城市依山而建,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在大洋彼岸的意大利,我们在海边的五渔村也发现了同样五颜六色的房屋,你知道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生:(可能的答案)两地都是港口,颜色鲜艳的房屋能够从远处看到;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师:可见,地域文化也会影响到城镇建筑的色调。

板书:色调

师:地域文化对城镇中的民居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课下我们做了调查和研究。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

生:分组汇报(制作PPT)

汇报内容包括:四合院的平面图、特色、历史发展沿革、各建筑功能、影响其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目前使用和保护状况,并依据调查结果总结四合院体现的地域文化内容,最后为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

师: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其布局也深受北京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随之时代的发展,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调查研究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保护情况,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民居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域文化的概念,然后从很多具体的城乡景观案例中了解到地域文化会影响到城乡景观的形成,同样城乡景观也在反映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无不展现着人与自然和和谐共处。最后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市四合院的布局、开发与保护现状活动,地域文化的角度认识到保护传统民居的重要性。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案:第2章_附2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_word版有答案

附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重难点) 2.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重点)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1)不同文化区乡村景观格局不同(例证) (1)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的产物。() (4)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客家土楼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提示:(1)×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4)√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合作探究·攻重难]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思考交流】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归纳总结]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提高 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一、地域文化 1.文化 (1)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文化具有地域性。 (3)分类? ????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1.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地域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等。 3.自然环境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对乡村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乡村景观各不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景观,我国南北方的民居各具特色。 4.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如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2)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如以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城市建设和欧洲国家的城市景观大不相同。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示范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 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 此处使用平台资源【地理探索】草原长调音频 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 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 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 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 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出示图片:中国地域文化空间分布图

【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一课时 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人文地理》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设计理念 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0版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兴趣。用案例——问题的教学方式,层层深入进行问题探究,深化问题理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 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需达到要求水平所采取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通过具体实例指出某一城镇或乡村的景观如何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 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城乡景观。 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本课是高中地理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必须以第一册自然地理的学习为基础,也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是对大尺度结构良好的理论模型的地理问题应用到小尺度实际地理问题迁移;同时也是"区位因子分析"和"区域发展"的基础。 教材内容本科包含三个子目,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是后面两个子目的基础知识,具有递进的关系,后面两个子目具有平行并列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地理知识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正处于独立思考和逻辑能力较强的阶段。 地理素养该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大致地分析区域特征,综合素质相差不是很大,但形象思维总体有所欠缺。同时由于缺乏亲身的文化体验,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城镇化过程与特色地域景观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朗,更多基于感性的理解,停留在审美认知层面,对景观背后象征的文化意义分析不足。 应对策略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注重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 观以绿洲文化、玉文化为例,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领会城乡景观是地域文化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19)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城镇和乡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乡空间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难度,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 3.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及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对地域文化进行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 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 信。 【板书设计】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自然环境 形成地域影响城乡传承 文化体现景观发展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之小船创作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地域文化的特点:具有地域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地域文化景观: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1.村落景观:依据当地条件的不同,村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不同的生产活动,乡村可分别形成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进而形成不同的村落景观。 2.房屋建筑景观: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影响。 3.土地利用景观: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同类生产活动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1)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空间布局表现为城市中心为古老的教堂、城堡等,城市中心区外围为后建起的高层建筑。 (2)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2)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3)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 一、判断题 1.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 ) 2.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族风情。( ) 3.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 4.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是为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 1.结合篁岭的乡村景观,归纳篁岭的乡村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能够解释篁岭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如何造就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篁岭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与特色晒秋文化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上饶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作为高一的学生,对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城乡景观这个抽象的大范围的概念,定位比较困难,而且受年龄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实际接触认识各地的城乡景观是很少的。如果不以生动的实例讲述,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案例——篁

岭晒秋,能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家国情怀。本节课以篁岭游览的时间线索串联课程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有哪些因素。本次授课我们以一道2016年的高考题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篁岭的乡村景观,感受它的地域文化,让同学们做到“沉浸式体验”,再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到课堂开始的题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设计的地理要素。 教学难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地域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地域文化体现在城乡景观之中,从城乡景观之中能感受到地城文化及其影响。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标题。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在第一、三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文化与城乡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通过所学知

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综合思维: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者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实例,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制案例。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域文化差异,世界各地城乡景观体现的区域文化差异,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中去。 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ppt课件;生收集本地区地域文化和城乡景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2)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本章共分三节,分别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一节主要从学生有感性认知的土地利用空间差异人手,引导学生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节主要从时间的视角,分析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三节主要从景观层面分析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认知: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综合思维: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舍夫沙万是位于北非国家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市内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像童话中的世界一般。 这个蓝色小城的形成反映了当地具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呢? (起因之一:二战时被迫害的犹太人逃到了这里,他们将象征着和平与天堂的蓝色涂在房屋外,渐渐的,舍夫沙万成为了一座蓝色的梦幻之城。)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 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景观依其所受影响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其中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如农田、村落、纪念碑、岩画等,其中农田和村落属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产物,纪念碑和岩画属于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化景观不等同于文化现象,文化现象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探究活动】 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是农业活动区域,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其景观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如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农业生产景观,福建永定土楼——乡村聚落景观。 在丘陵地区民居往往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利于防洪;农田分布在低地,便于灌溉。 福建土楼的构造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镇一般从聚落发展而来,许多城镇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镇景观。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景观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成形,独特的城镇景观又加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乌镇,粉墙黛瓦。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建筑粉墙黛瓦,白墙利于反射阳光,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佛罗伦萨,黄橙交织。古代工匠们烧制橘黄色的陶瓦建造房子,到了现代,很多建筑已经改用水泥来制作屋顶,但仍然会模仿陶瓦而涂成橘黄色。 瓦尔帕莱索,黄橙交织。作为港口城市的瓦尔帕莱索,经过停泊的船只维修保养,经常需要给船体涂抹油漆,用剩的油漆,工人就会拿回家去,顺手涂在自己家的屋顶和外墙上,久而久之,这个城市就变得五彩缤纷。 城市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某种用途,或是反映某种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或是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课本上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含义 (2)特点 (3)体现:城乡景观的差异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南方传统土楼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1)城镇的色调和色彩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城镇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城镇的空间格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说明: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特色民居建筑——某某客家土楼”有哪些地域文化特点? 特点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外墙内墙

筑 体现了迁徙文 化的特征 建筑选 址 建筑景 观 建筑造 型 土楼作 用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 “东辣西酸”蕴含的地域文化 中国饮食口味,除南甜北咸之外,还有东辣西酸之说。这里的“东”是指太行山以东,“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一)东辣的地理成因 我国东部地处沿海,包括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另外,地处非“东”之地的潮湿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喜食辣,如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素有“某某人不怕辣、某某人辣不怕,某某人怕不辣”之说。如今,人们除了管某某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也基于此。某某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某某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某某的太阳,某某的风,某某的下雨像过冬”;二是“某某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 人无三分银”。这两句话里反映出了某某的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涉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两个核心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由于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时间形成的,其特征突出表现在城乡景观上,城乡景观也更容易观察。因此,本条要求实质是从城乡景观上感悟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景观可从城市建筑的高度、代表建筑、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环境风格等方面观察。乡村景观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影响,形成渔村、牧区、农村等差异显著的特色景观。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案例,也可搜集学生身边生活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案例。行为动词是“说明”,处于知识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条内容后,能够解释城乡景观差异,结合具体案例证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具体表现。 三、教材分析 1.宏观结构分析 在《地理1》(人教版)中,该内容位于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本章第一节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本节旨在落实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本节是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以及“城镇化”学习基础上的提升,对必修1教材第二章内容的整合与提升,也为后面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基础。 2.图文结构分析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包括“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教学因子,可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个教学因子由3段正文、7幅图、1个活动组成,重点是理解人文景观是感受地域文化的主要切入点。第二个教学因子由2段正文、5幅图、1个案例组成,教学重点应放在乡村景观所体现出的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也就是文化内涵。第三个教学因子由4段正文、3幅图片1个案例及1个活动组成,教学重点是城镇景观所蕴含的、更为突出的人文底蕴。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 观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学习要点 1.重点: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通过地理环境对 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学习过程 一、地域文化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

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的城镇与乡村造就了景色各异的景观。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村子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地势、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村中有承志堂、乐叙堂等祠堂,以及南湖书院等,这些建筑组合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达标检测 1.江南园林建筑以黑白为主色调,是为了( ) (1)显示园主的荣华富贵 (2)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需要 (3)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4)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研究主题:第二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研究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重点)。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重难点)。 【突破心法:回归教材、生成知识、查缺补漏】 一、地域文化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其自身和特点 2、什么是地域文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可以是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饮食),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例如:西北广袤的草原——畜牧业——游牧文化(蒙古舞) 3、地域文化的特点 (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独特性(3)多样性 (4)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可能会发展变化。 4、.地域景观分类 ①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②人文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③城乡景观:聚落整体及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风貌;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特点及举例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景观特点及举例

四.世界城镇景观差异 五、补充教学 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镇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人口居住郊区化形成条件 (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镇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 (3)现代交通通信信息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学案-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二-含解析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课本上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地域文化概况 (1)含义 (2)特点 (3)体现:城乡景观的差异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南方传统土楼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的色调和色彩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城镇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城镇的空间格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说明: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有哪些地域文化特点?特点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外墙内墙 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建筑选址 建筑景观 建筑造型 土楼作用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 “东辣西酸”蕴含的地域文化 中国饮食口味,除南甜北咸之外,还有东辣西酸之说。这里的“东”是指太行山以东,“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一)东辣的地理成因

我国东部地处沿海,包括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另外,地处非“东”之地的潮湿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喜食辣,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也基于此。贵州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贵州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的下雨像过冬”;二是“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两句话里反映出了贵州的雨多,而且下雨时特别阴冷,空气湿度大,生活在贵州而又在北方度过冬天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北方天再冷,风再大,只要是穿好衣服,带好围巾就不会感觉到冷了,但是在贵州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去湿。 (二)西酸的地理成因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食醋等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而山西的老陈醋同样驰名中外!——3年陈酿、5年陈酿,甚至10年陈酿。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语。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案例探究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方法建议 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导入

2019年暑假期间,北京某中学去往华东地区开展研学旅行,那里既有古镇周庄又有现代化国际都市—上海,还有极具南方特色的苏州园林。组织学生思考,在华东地区研学期间,体验到的景色与北京一样吗? 【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我国华东地区景观图 教学精讲 ◆任务一地域文化◆ 活动1:以南北方景观差异为例探究地域文化的形成 结合华东地区景观图片,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P43图2.31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并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南北方景观差异 1.周庄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什么思想? 2.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与什么有关?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教师总结:周庄的景色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19世纪时,上海外滩曾是西方各国在中国的租界,各国领事馆在此集中,因此建筑风格多样。苏州园林讲究不对称美,而北京的园林处处对称且方正。 教师:这些景色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民居、饮食、服饰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42—43,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域文化 1.什么是地域文化? 2.什么事物最能直观体现地域文化?举例说明这类事物该如何进行分类?教师总结: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不同,形成的人文景观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调查武汉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现状。(地理实践力) 【教学资源开发】 需要使用到的教学资源:瓦尔帕莱索景观与我国江南粉墙黛瓦景观视频、课前学生收集的不同地区特色建筑照片、北京四合院的介绍视频、苏州山塘文化景观的资料等。 开发思路及理由:以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均基于教材素材的扩展和延伸,教材提供的素材内容因版面篇幅和纸质局限,呈现的资源质量难以创设更加真实、容量更大的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前可利用网络媒体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到课件之中,对下载的相关视频进行剪辑处理,精减冗余信息。此外,需要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手机不同地区特色建筑的照片,然后发给教师筛选整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整体构思】

出问题,分析问题文化 与城 镇景 观 出的问题,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播放北京 四合院的介绍视频,提出以下问题: 1.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什么样 的价值观和制度? 2.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哪些因 素影响? 3.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居相比有何异 同? 看视频,自 主思考回答 形成相应答 案进行全班 交流 材 , 多 媒 体 景历史 文化思 考影响 北京四 合院的 建筑风 格的因 素 生们较为熟悉, 但具体并不真 正了解,学生对 探究北京四合 院的文化内涵 很感兴趣,通过 这个案例,让学 生感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魅力 和区域文化特 色对景观形成 的影响。 总结提升分析 思路 总结 通过以上实践体会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 总结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一 般思路: 在教师的指 导下总结、 记录分析思 路,为迁移 运用做好准 备。 多 媒 体 总结记 录分析 思路, 以备迁 移运用 学生通过鲜活 的案例情境感 悟地域文化和 城乡景观,在感 性认识的基础 上及时整理思 路升华理性思 考,实现思维的 结构化。 迁移运用案例 研 讨: 人家 尽枕 河 教师提供关于苏州山塘文化景观的资料, 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山塘街被游客认为是苏州最值得去的 五条街之一,原因是什么? 2.苏州传统民居大都临水而建,形成这种 景观的原因是什么? 3.武汉有像苏州一样营造城市景观的规 划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 进行小组讨 论 多 媒 体 先分析 建筑风 格特 点,再 思考其 形成原 因,体 现文化 独特性 帮助学生区分 文化景观与地 域文化的区别 和联系,在分析 教材案例后,还 应迁移到学生 熟悉的地区,分 析当地城镇规 划如何体现地 域文化,有利于 培养学生热爱 家乡的情感。 课堂小结整合 评价 反思 指导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填写自我评价单 并一键回收,统计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 果。 对照学习目 标任务,反 思是否达 成,及时写 下自己的疑 惑和问题, 提交给老 师,在平板 电脑上绘制 思维导图与 同学交流共 平 板 电 脑 自主进 行反 思,记 录尚未 解决的 问题 利用多媒体人 机交互、人人交 互的便捷性,促 进学生的反思 和自我评价,学 生间通过多媒 体进行交流分 享,也能够从多 方面建构对知 识的认识,帮助 教师及时了解

新教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2章 附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Word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附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重难点) 2.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重点)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1)不同文化区乡村景观格局不同(例证)

(1)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的产物。() (4)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客家土楼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提示:(1)×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

相融合的结果。 (4)√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合作探究·攻重难]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思考交流】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归纳总结]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下图所示: 2.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其次册教案其次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能素养对标 【必备学问一:地域文化】 地理事实 文化犹如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制造的文化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共性。 核心概念 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制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 【必备学问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地理事实 1.乡村景观能够表达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才智。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浇灌。 2.乡村景观能够表达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以圆楼和方楼为主的大型民居建筑,这表达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核心概念 乡村景观: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 【必备学问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地理事实 (1)城镇的色调、颜色表达当地文化底蕴,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城镇建筑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如北京城的四合院在建筑时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君主至上的思想。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表达敬重自然、追求社会公正、增加社会福利和制造绚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核心概念 城镇景观:包括城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中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其次局部: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课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表达〞。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表达,其方法是“结合实例〞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人口?和其次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第2节的内容之后,争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城乡景观是城乡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局部,城乡景观的开展变化表达了城镇化的进程,但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乡景观被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本节主要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第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