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

4.通过历史细节的呈现,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教学难点

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意义和局限性;探索和侵略的交织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注:

本板书“整体沉沦”和“上升因素发展”趋势依据《中外历史纲要》近代史部分主要编写者张海鹏教授的“沉沦”与“上升”理论。张教授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先介绍“容闳”和他的回忆录以及其与该教学

部分的关系;接着以容闳“中国的可悲境况”作为出发

点引起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再引用张海鹏教授的

话,提出“中国人民会进行怎样的奋斗?”开启本课。

与老师进行问答互

动,回顾上节课所学

内容,思考老师提出

的问题。

巩固学生旧

知识,引发学

生思考,吸引

学生学习新

知的兴趣

一、太平天国

运动(一)过程概述

教师根据容闳在回忆录里对于天平天国的大概描

述,以时间轴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太平天国运动的

大概脉络。

(二)原因探究

教师在讲述完基本过程后,以“为何此时会出现太

平天国运动?”的口头问题引起下一部分的学习。而后

出示容闳所说的“基督教事件”得出个人原因,再出示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其他原因。

(三)性质探究

教师根据容闳的回忆录进一步进入到太平天国性

质的探讨,展示唐德刚先生的“四不像结论”引起学生

回忆初中所学,夯实

基本框架和基础知

识;同时感受农民阶

级为挽救国家危亡所

作出的努力和奋斗。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结合教材

进行归纳总结,思考

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探究太平天国发

生的多重原因。

调动学生基

本知识,做好

初高中知识

的衔接,为后

面的学习打

好基础。培养

学生的时空

观念。

引导学生用

唯物史观和

史料实证的

观点来认识

历史事件发

生的复杂性,

探究历史发

生和前进的

本质动力。

二、洋务运动的兴趣,并接着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的原文,以及史景迁和郑师渠有关的研究史料,并带领

学生进行一一分析和互证,得出“四不像结论”。

接着,老师对刚刚所得到的“四不像”结论进行进

一步推进,引导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进步性和局限

性,以及其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四)意义探究

教师以口头语“太平天国的失败虽然是必然性的,

但其对于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入

到意义的探究,再展示有关天平天国意义的以下三则材

料,试着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学生的回答,

给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时代背景

教师根据容闳的回忆录提出“曾国藩为何此时邀请

各大名家前往安庆?”的问题引出“洋务运动”,并根

认真阅读材料,跟随

老师对史料进行一步

步解剖,得出最终的

结论,认识到太平天

国的性质和失败原

因。

阅读材料,试着提取

材料的信息,思考并

进行尝试总结,理解

天平天国运动对于整

个近代中国发展的重

要意义。

引导学生解

析历史史料,

培养学生史

料史证的素

养;同时引导

学生认识历

史本身的复

杂性。

提高学生的

史料阅读能

力,培养学生

的史料实证

素养。

加强不同事

据马工程《中国近代史(上)》的内容得出其发起的原因、事件和目的,与太平天国运动和列强侵略形成联系。

(二)主要措施

教师以“容闳在洋务运动有什么作为?”的口头问题引出容闳的“江南制造总局”前身。并以“除了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还进行了哪些作为?”作为问题,引出对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教育”和“新式海军”的梳理和学习。

(三)必然结果

教师展现容闳回忆录中“教育计划被破坏”,以及《中法战争史》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内容,并提问学生“两则材料表明了洋务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得出洋务运动的发展趋势,并给出洋务运动失败的结果。阅读材料,思考和回

答老师所给的问题,

理解洋务运动出现的

背景、时间和目的。

思考和回答老师的具

体问题,回忆初中所

学知识,阅读老师给

出的历史地图,辨析

和记忆洋务运动的各

项措施。

思考和回答老师的具

体问题,回忆初中所

学知识,记忆洋务运

动的结果和标志性事

件。

件之间的历

史联系,培养

学生的时空

观念。

巩固学生基

础知识,培养

学生的时空

观念。

巩固学生基

础知识,培养

学生史料的

归纳总结能

力。

(五)局限和意义

教师展示与洋务运动有关的两则历史史料,分别以“为什么课文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和“正面‘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邀请学生进行尝试的总结和回答,并给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和先进性之处。最后,教师以“洋务运动有过抵抗列强侵略的成效吗?”的问题引出侵略进一步侵略内容的学习,加强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的进一步联系。回忆初中所学知识,

结合老师所给历史材

料,思考和回答老师

的具体问题,记忆洋

务运动的局限性和积

极性。

培养学生史

料的归纳总

结能力,辩证

思维能力和

提高学生的

事件联系能

力,涵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和历史解释。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西北危机:收复新疆

教师以地图和示意符号以及具体的历史描述文字

相互结合,向学生展示西北内乱和阿古柏侵入新疆以及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具体过程。

(二)西南危机:中法战争

教师以历史地图、示意符号以及具体的历史描述文

字相互结合,向学生展示中法战争的具体过程,

接着老师展示《洋务运动史》中对于洋务运动抵抗

积极调动初中所学知

识,跟随老师进行基

本知识的梳理,加强

对西北危机的知识巩

固,同时感受中华民

族对抗外来侵略的决

心。

跟随老师进行基本知

识的梳理,感受中华

民族对抗外来侵略的

决心,加强对不同事

件的联系认识。

掌握必备基

础知识,培养

学生时空观

念和家国情

怀。

掌握必备基

础知识,培养

时空观念和

家国情怀。

外来侵略的作用,加强“侵略”和“探索”两条线的交织。加强不同事件的联系性。

(三)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探究

教师以容闳的回忆录中“朝鲜问题”、“日本借口与中国开战”、“真理”等字眼为切入点,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探究;并展示《从甲午到七七:日本为什

么侵华》、《田中奏折》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西方列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日本甲午侵华的历史背景。

◆过程探究

教师结合陈锐的《沉没的甲午》一书、历史地图、意符号以及具体的历史描述文字,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描述,适当细讲其中的邓世昌等英雄人物事迹。

◆甲午结果

教师在前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结合容闳的回忆录,探究出李鸿章部分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了李鸿章的无能,还有什么原因?”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的互动之后,给出战败的完整原因。最后根据“战败之辱”一词引出阅读老师所给材料,

调动自身知识,思考

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析和得出日本侵华

的具体时代背景。

积极调动初中所学知

识,跟随老师进行基

本知识的梳理,感受

中华民族对抗外来侵

略的决心。

掌握和巩固

必备基础知

识,提高学生

材料阅读能

力和分析总

结能力;引导

学生从国内

外视角看事

件,涵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掌握和巩固

必备基础知

识,提高学生

历史地图阅

读能力,涵养

学生的时空

观念和家国

情怀。

《马关条约》,为下一个内容做准备。

◆甲午影响

教师呈现《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中条约对于中国的具体影响,最后总结:“(《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接着,教师以《马关条约》中“割台湾给日本”的内容引到“反割台斗争”,向学生展示大陆以《申报》为主的人民对于割台进行斗争的材料和以刘永福为代表的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展示陈孔立的《台湾历史纲要》,得到“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历史结论。

接着,教师再以《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给日本”引出“三国干涉还辽”,从而进一步得出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作为借口,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并给出《哈佛中国史》的国外研究证据。在此基础提问学生瓜分的手段,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结果。最后以“时局图”的瓜分结果结束。阅读老师所给材料,

调动自身知识,思考

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析和得出日本甲午

战败的原因。

阅读老师给出的内

容,认真听讲,理解

《马关条约》各项内

容对于中国的影响和

整体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老师给出的内容

和材料,认真听讲和

思考,感悟海峡两岸

为反对割台进行的各

种斗争,感悟中华民

族的觉醒。

掌握和巩固

必备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

多方面思考

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具体

的条约内容

感受列强侵

华的罪行,从

而培养学生

的家国情怀。

加强历史事

件的联系性,

通过具体的

历史图片和

历史材料,让

学生深入其

中,感受中华

民族不屈不

挠的民族精

神,增强学生

的民族意识,

培养家国情

怀。

阅读老师给出的内容和材料,认真听讲和思考,感悟中华民族的艰苦,树立自身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巩固学生基础,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总体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所讲基

本内容和基本框架,总体理清“探索”和“侵略”的相

互关系,理清近代中国在这段时间“整体沉沦”的历史

趋势和以阶级意识觉醒和民族意识觉醒为代表的上升

因素的发展。并提问:面对民族的日益危亡,中华民族

又进行怎样的枫斗呢?以此引发学生对接下来所学内

容的好奇。

认真听讲、思考和总

结,理清彼此之间的

关系,总好本课的总

结。

总结本课所

学,并为接下

来的教学留

下悬念,吸引

学生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画出本课各项历史事件的关系图。

2.结合所学,尝试论述中国在此阶段整体走向沉沦的论点。

(二)教学评价学业水平层次划分

采取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

层次一:知道晚清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代表的传统社会阶级为挽救国家危亡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以及同一时刻西方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的历史事件;能够概述这段历史的基本进程;能够从本课所学内容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

层次二:能够运用时间轴、历史表格、历史地图等,来梳理本课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和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的过程;能够表述不同时空之下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和西方列强侵略的不同特点;能够辨别不同的历史史料,并从相关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解释出路探索和列强侵华的关系。

层次三:能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本课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能够使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和西方列强侵略加以概括和说明;能够对不同的研究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事作出解释;能够把握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巩固自身民族意识。

层次四:能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本课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 4.通过历史细节的呈现,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教学难点 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意义和局限性;探索和侵略的交织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注: 本板书“整体沉沦”和“上升因素发展”趋势依据《中外历史纲要》近代史部分主要编写者张海鹏教授的“沉沦”与“上升”理论。张教授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先介绍“容闳”和他的回忆录以及其与该教学 部分的关系;接着以容闳“中国的可悲境况”作为出发 点引起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再引用张海鹏教授的 话,提出“中国人民会进行怎样的奋斗?”开启本课。 与老师进行问答互 动,回顾上节课所学 内容,思考老师提出 的问题。 巩固学生旧 知识,引发学 生思考,吸引 学生学习新 知的兴趣 一、太平天国 运动(一)过程概述 教师根据容闳在回忆录里对于天平天国的大概描 述,以时间轴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太平天国运动的 大概脉络。 (二)原因探究 教师在讲述完基本过程后,以“为何此时会出现太 平天国运动?”的口头问题引起下一部分的学习。而后 出示容闳所说的“基督教事件”得出个人原因,再出示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其他原因。 (三)性质探究 教师根据容闳的回忆录进一步进入到太平天国性 质的探讨,展示唐德刚先生的“四不像结论”引起学生 回忆初中所学,夯实 基本框架和基础知 识;同时感受农民阶 级为挽救国家危亡所 作出的努力和奋斗。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结合教材 进行归纳总结,思考 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探究太平天国发 生的多重原因。 调动学生基 本知识,做好 初高中知识 的衔接,为后 面的学习打 好基础。培养 学生的时空 观念。 引导学生用 唯物史观和 史料实证的 观点来认识 历史事件发 生的复杂性, 探究历史发 生和前进的 本质动力。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授课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题目 授课 高一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对象 一、课程标准 (一)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第二课,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与前后两课联系紧密,知识链条和历史脉络间环环相扣。 (二)教材内容 第一子目是“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主要讲述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第二子目是“洋务运动”,主要讲述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第三子目是“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反割台运动等内容,主要讲述列强侵华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第四子目是“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通过上述分析,本课共涉及七大知识要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反割台运动、列强瓜分狂潮。与部编版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晚清政局变化、中法战争和宗藩关系等内容。该课体量偏大,对应初中教材三课的内容。因此,对教师的授课挑战不小,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有的放矢,达成课标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一)授课对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二)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生理特点: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潜能。 心理特点:学生渴望表达,但多有顾虑,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创建民主氛围。(三)学习基础及存在问题 学习基础:本课内容学生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已经有所学习,且对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较为熟悉,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概念。 存在问题:因时间推移,学生对初中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 (四)解决方法 基于学生的生心特点、学习基础和存在问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前运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时间轴,学生能从起因、经过和结果等3个维度,说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等史实。(时空观念) 2.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学生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学生能从1-2个角度,认识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刻体会这一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意识。(家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讲述法、图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设计思路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历史课教案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中历史课教案 课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尝试。 掌握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和加剧的原因。 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通过讨论和研究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 与国家出路探索和列强侵略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研究资料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展示与近代中国国家出路和列强侵略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提出问题,如“近代中国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为什么列强会对中国发起侵略?” 讨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认识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国家出路的探索(15分钟): 介绍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尝试,如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等。 解释这些探索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分析这些探索的成果和局限性。 列强侵略的加剧(15分钟): 介绍列强侵略的背景和原因。 解释列强侵略的重要事件和战略过程。 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国家出路的困境与挑战(15分钟): 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等。 探讨这些困境和挑战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和挑战。 小结和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作文,进一步探讨国家出路和列强侵略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探讨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精品教学设计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的第2课,本课内容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史实,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本课涉及知识点众多,教材简单介绍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简单过程,勾勒出了1851-1900年间政治发展的基本面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掌握了一定史实。但初中重点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介绍,学生尚不能以联系、整体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更深入地探索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重点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理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深刻理解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统治阶级认识到民族危机并主动进行实践的艰难性,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所作努力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以时间线索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性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艰难性和局限性。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繁杂,面面俱到必不能在1课时完成,根据课标“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课通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挽救危局的对比,认识到到内忧外患局势下变动的必要性,以洋务运动的成效串联列强侵略的加剧,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相关图片提问: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新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自主学习——农民阶级的抗争 展示:P96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提问:结合左图与教材,完成以下时间轴。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设计

第 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2课。本课依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学习中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有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四个子目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大致是连接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本科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课,本科将内容高度压缩,在先熟悉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重点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波及 16个省,延续 14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运动中出现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的一种理想追求;而《资政新篇》则体现出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种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尽管洋务运动最终没有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国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并加速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于是引发了中国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新政”后的第一次正面对决,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主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较量,其结果是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从而对战争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甲午战争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撞击,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并引发了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整体设计思路 把本课分为两个部分——寻求出路、列强侵略加剧,以自救和危机两方面处理本课,通过生动、具体、有过程性的历史事件来丰富本课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符合逻辑,有机的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自然地梳理好各个事件的关系。本课内容丰富,学生初中分别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历史认识。对此,本课重点内容围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素”这一主题展开,强干弱枝,重点着眼于两个阶级进行了哪些探索、探索的出路是什么,并评析此出路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个子目的历史事件,在发展时序上相连接,内容上有深刻的逻辑联系,应构建时空框架、理清其内在逻辑关联: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是洋务运动开展的重要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本设计将各个子目关联讲述,从危机与应对的角度突出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掌握本课的大部分史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尚未形成联系、整体的历史思维方式,很难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教师在教学中可呈现一些观点相冲突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为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分为四个子目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子目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而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矛盾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将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的史实,认识到清末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通过文献史料和地图史料,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相互联系的时空框架,生成救国探索与侵略加剧的整体画面,提升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史料探究,正确理解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并通过史料归纳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同做法,对比思考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通过史料分析各阶层失败的原因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培养唯物史观。 4.正确认识到列强侵略之下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存亡的努力,感受近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一、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基础。通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几个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高中阶段再次学习类似的内容,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史料,补充相关历史细节,加大思维深度,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国家出路探索的努力以及探索失败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第2课,教材设置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子目。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相继而起,为寻找国家出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于农民领导阵营内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致力于“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单纯引进西方技术,没有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未能达到目的。同时,列强加紧侵华,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体上,本课处于民族危机继续深化时期,挽救民族危亡越来越成为紧迫的时代主题。 四、单元主旨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围绕“屈辱”、“抗争”、“探索”这三条基本线索,主要突出了“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两个阶段特征。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系列运动。自鸦片战争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同时中国社会也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 五、单课主旨 近代以来,中国迎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巨变,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难点: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时空定位】 【学习流程及内容】 Ⅰ.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区: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掌握洋务运动的原因、成就及影响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原因:资本主义侵略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理论创建:洪秀全提出“拜上帝”主张。 2、过程 )沉重打击了。 (2)引起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官吏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

第二区: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③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的日本,趁机出兵朝鲜,且偷袭清朝运兵船。 (2)过程 (3)《马关条约》内容 ①承认。 ②割让辽东半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反割台斗争 ①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重挫了日本占领军。②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大借外债: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 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2.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法国租广州湾。 3.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 第三区: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Ⅱ.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广东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江南地区实施“应变十策”:安民造册、招辑流亡、管理诉讼、治理土匪、兴办团练、整饬军纪、保障农业、兴修水利、减赋限租、招贤之制。这些举措() A.获得了民众普遍支持B.使江南地区长治久安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史实,以“危机四伏—因时而变—功败垂成”为主线,构建出一幅国人寻求救国道路与列强加剧侵略相交织的整体画面,有较清晰的时间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掌握本课的大部分史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尚未形成联系、整体的历史思维方式,很难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教师在教学中可呈现一些观点相冲突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危机四伏—因时而变—功败垂成”主线的梳理,以时间为线索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 2.利用时间轴整理相关内容,综合利用相关历史资料,联系前后两课的内容,理解各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了解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深刻理解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统治阶级认识到民族危机并主动进行实践的艰难性,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地主主阶级所做做努力的局限性性。 【教学重点】 理清列强侵华相关史实及性质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艰难性和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代以“危机四伏—因时而变—功败垂成”为线索构建国人救国与列强侵略相交织的整体画面。 (二)过程展示 导入 回顾上节课社会各阶级对列强侵略后果认识不足的史事。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也逐步觉醒,从少数知识分子到统治阶级,再到社会各阶级,形成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学生活动】回顾,思考分析。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当时社会各阶级是如何看待列强对华侵略的 【设计意图】联系单元线索,让学生从时间上建立因果联系,体现时空观念素养。 【学习任务】1.危机四伏——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生活动】梳理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的基本概况,认识其影响,交流讨论“海防、塞防之争”。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寻找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归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得出《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以往农民运动的诉求,《资政新篇》则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引导学生将太平天国运动放入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分析得出农民阶级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寻求中国的近代化,从而理解太平天国运动被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原因。 材料120世纪90年代末,复旦大学潘旭澜教授……出版了《太平杂说》书……对太平天国及其领袖洪秀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太平天国是神权统治,它鬼魅横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灾难,而作为太平天国领袖的洪秀全更是“人性异化”“极端主义”的“邪教主”;镇压太平天国,给太平军造反画上句号的曾国藩则为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冯友兰表示“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印少云《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认识由于阶级本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没能改变中国的面貌,也没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第 16 课,主要讲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及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出路而进行的抗争和努力。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既有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也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独特面貌。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历史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来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3.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出路而进行的抗争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列强侵略的关系,以及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出路而进行的抗争和努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 3. 比较法:通过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事件之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西方殖民国家也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随之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抗争。农民阶级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基本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发生分化,其中的洋务派倡导了洋务运动希望利用“中体西用”的思想挽救统治危机。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俄英法日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西北边疆和西南边疆相继出现危机。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更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随后列强又掀起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知识提纲】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地方,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3)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中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农民暴动此伏彼起 (4)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2.重要事件: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了政权 (4)巩固政权:北伐,孤军深入,虽败但为西征和东征奠定基础;西征与东征的成功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5)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6)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暂时稳定局势 (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3.行动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生产资料私有)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劳动产品公有)

高中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直接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3)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4)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民众的大量加人使拜上帝会的力量迅速壮大。 2、经过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

(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 (6)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性文件 (1)《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发展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先进性,但缺乏群众基础) (3)结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充不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练习 一、单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留美博士容闳在1860年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忠王(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有犯其一者,杀无赦”。这表明() A.太平天国运动一定程度上维护民众的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反动统治 C.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2.1887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漠河金矿成功筹办,并制定了相应的公司章程。如:在财政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可兼管钱财,每日所得金沙须由主管刊刻清册,分送各股东审阅核实;在分配制度上,实施“四六分金”,即企业得四成而矿丁得六成,若有盈余,则在厂之人“均沾酌赏”。由此可知,漠河金矿() A.经营理念具有一定近代化特征B.已摆脱封建化的商业管理模式 C.属于半殖民地性质的民族工业D.标志民用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3.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并援引万国公法质疑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清朝据《台湾府志》中的政府公文书,坚持“台湾番地有主论”,强调“万国公法者,乃近来西洋各国编成之物,殊无载我清朝之事,故不引为论辩之用,当以正理熟商”。这说明()A.日本联合欧洲列强共同侵略中国B.清廷据理力争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C.日本极力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D.清王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4.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B.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C.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5.在某次战争的刺激下,“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成为朝堂多见的议论,士大夫们开启了自强以图御 的探索。他们的探索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6.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这一主张()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B.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C.体现了强烈的务实意识D.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愚昧无知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的史实,认识到清末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2.学生能够通过文献史料和地图史料,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相互联系的时空框架,生成救国探索与侵略加剧的整体画面,提升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能正确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特殊性、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正确认识到列强侵略之下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存亡的努力,感受近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晚清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太平天国运动。 (二)教学难点 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感悟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运用语言表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出本课的关键线索,激发学生探求欲的同时,又为本课的深度探究打下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与探索。 1.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3段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的史料,让学生归概括原因。学生活动:,通过3段史料,与教师一起分析太平天国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 (一)太平天国运动--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与探索。 教师活动:借助地图、时间轴,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学生活动:,根椐教材,分析地图,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 设计意图:掌握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涉及的时空观念。 (一)太平天国运动--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与探索。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2、时空观念:梳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史实。 3、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4、史料实证: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由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而无法挽救危局的史实。 5、家国情怀:认识列强侵略加剧的影响,增强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列强侵华相关史实及性质的意义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艰难性和和局限性三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清政府统治腐朽,激化阶级矛盾,列强侵华激化民族矛盾。自然灾害,贸易中心北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1856年后达到全盛,天京变乱,走向衰弱。1864年失败。 3、纲领:(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土地问题,“四有二”的理想社会。绝对平均,空想无法实现。(2)1859年《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因战争无法实现。 4、反思:农民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的指导。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地主势力发展。 二、洋务运动(1860—1895年) 1、背景: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机。(自强、求富)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䜣、张之洞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 4、实践: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事业、海军建设。(具体举例)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课标分析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进一步分析,本课书课标要求即为: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其局限性;了解晚清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危机(边疆危机、瓜分热潮)。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受列强入侵的冲击,晚清社会出现新的变化,表现为:社会的动荡、人民起义不断;东西方思想的交汇,中国在救亡图存运动中开始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课书分为“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子目,是晚清社会最为激荡的四十年。在这一时期里,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有完整的革命纲领,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世界史知识有所欠缺。尽管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但其知识不足以支撑对本课书相关知识的要求。而本课书又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扩张海外市场、转移国内过剩资本,从而开启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从中国朝贡体系的瓦解到边疆危机,直至瓜分中国,表明中国被动地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帝国主义所构建的殖民体系当中。另外,这一时期,日本的兴起也触及到了学生的知识盲区。因此,在讲授过程总,应注意把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认识到他们的阶级局限性。 时空观念:借助地图,知道我国西北、西南、东南等方位出现的边疆危机,并说出大概方位;了解同一时期内世界发展的变化。 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和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全面掌握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史实,体会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感悟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从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到瓜分中国的发展。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局限性;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或影响。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达标练 1.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明定国是”诏书 D.《资政新篇》 “显得落后”可知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平均主义,具有落后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并非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故B项错误;C项是维新变法时期颁布的,与题意不符,故错误;《资政新篇》属于太平天国运动中“适应进步潮流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做工以受其值”。其意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获得西方国家支持 D.挽救太平天国危机 ,面对天京变乱后的乱局,洪仁玕希望以《资政新篇》挽救太平天国危机,D项正确。 3.(2020·山东枣庄高一检测)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A.自强 B.求富 C.海权 D.育人 ,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因此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自强,故选A项;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求富”,排除B项;洋务派筹划海防与海权有关,排除C项;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育人有关,排除D项。 4.下面漫画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现状,其意在揭示()

A.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 C.“中体西用”思想的正确性 D.变革中国封建制度的必要性 ,即落后的封建制度,所以其意在揭示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故选D项;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西方先进技术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原因,排除B项;漫画主旨在于揭示“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项。 5.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 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表明洋务企业对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 6.下面是一位同学历史课堂笔记所写的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历史影响: ①洋务运动破产;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据此推断,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列强的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从中国割占领土,刺激了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据此可知,C项正确。 7.下图是近代某次重要战役示意图,对此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 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 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唯物史观】 通过研究,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 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1 课堂导入】 通过相干图片,导入本课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