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

D.大街上张贴着《歌女牡丹红》的电影海报

7.“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电视选秀节目近年来风靡全国,这些节目体现了电视的哪一种功能?()

A.资讯传播B.新闻报道

C.大众娱乐D.艺术鉴赏

8.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是()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焦点访谈》等新闻类栏目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9.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 311万增长到 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微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网络的即时性应用得到了加强

B.互联网可以实现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C.用户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D.微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报刊业的衰落

10.下列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众传媒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复杂而矛盾②有新闻导向的作用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④有利于社会化程度的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注:1898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前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材料四中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材料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可以说,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网络文化产业同时具备了庞大的民间诉求和目标明确的政府支持,一个以网络文化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已经凸显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注定将异军突起。

——《发展网络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

材料三根据最近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广东省网民数量为4 554万人,遥遥领先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广东省网站数也成为国内网站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数据都表明,广东省蕴藏着巨大的网络草根力量。

材料四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广泛地与互联网“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沉湎到网络中去。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博客,在那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看法。毋庸置疑,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在真实地折射着现实世界。但是,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缺少了一种完善和健全的规则约束,使得人们一方面在这里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食粮,另一方面又在经受种种干扰、困惑,乃至各种不良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人趁机造谣、攻讦,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往往人们在听到某个消息时,心存怀疑地问一句:“是网上的吧?”色情文字、图片乃至网站等在互联网上暗流涌动,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恶劣,令家长叫苦不迭,又苦于无方,只好简单地禁止孩子上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着人们享受健康、文明、快乐的生活,也制约着互联网本身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搞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三个时代”的说法?

(2)互联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第四媒介”?

(3)透过上述材料,请分析网络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你认为应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A解析:材料中提及的是我国报纸的发明历程,唐代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晚清时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邸报”的创办者是谁,所以C项不正确;D项明显错误。

2.C解析:报纸没有直接减少文盲的作用,减少文盲是教育的作用。

3.B解析:注意紧扣题目,报纸的功能很多,但从题目中对巴黎和会的报道,主要还是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

4.D

5.B解析:《申报》刊登了西洋影戏的广告,说明当时在上海已经出现了电影,在题目材料中并不能说明上海开风气之先,也不能说明当时的报刊业发达和电影进口到中国。

6.D解析:电影《歌女牡丹红》是在1931年公映的,因此D项不正确。

7.C8.A9.D

10.A解析:此题需要注意的是①项,大众传媒对人的思想产生两方面的影响,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又有评价各异的局面。

11.(1)特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暂;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主要内容。

(2)成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

(3)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

想路线。

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报刊业的独立与繁荣发展。

12.(1)这个说法阐述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某些重要成果,铁路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火车的问世),高速公路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的问世),宽带网络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信息产业经济)。

(2)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因为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介。

(3)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政治透明度、促进军事创新,方便和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要成为网络的主人,不要成为网络的奴隶。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 1.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考]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这说明当时报纸有何功能? 提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社会功能。 ②[思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https://www.doczj.com/doc/3019254252.html,。“1905”有何寓意? 提示: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进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 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核心素养聚焦 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 高一新授课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强化: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2.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3.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5.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后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万立玲审稿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答案 C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答案 C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4.(2021·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5.(2021·北京海淀二模)下图为1907年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馀,初十傍晚,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此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①戊戌变法②晚清教育③辛亥革命④报刊传媒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 B 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 C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 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 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说课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基础掌握】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3)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3)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 2、发展: 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于一体,还能模拟 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课时作业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 ①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邸报只是供官吏士大夫阅读,而没有说明它是由谁创办的。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2.报纸所具备的社会功能有( )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D 4.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B项“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史实不符;D项“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不符合史实;该广告的右侧是对产品功效的介绍,故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C项正确。 答案:C 5.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风云儿女》 D.《定军山》 解析:《渔光曲》是近代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答案:B 6.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电影主题。

专题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讲)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

【课堂讲解】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 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 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拓展】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提醒注意,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秋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74“学思之窗”,思考: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提示】除技术因素外,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高质量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

3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解读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的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影视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余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情传天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搞教育、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聊大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国丛报》D.《昭文新报》2.(原创)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3.(原创)在新民民主主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 ..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A.《解放日报》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4.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 5.(原创)下图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的剧照,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影片名称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 奖 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谢晋、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

浙江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3.繁荣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纵横】 (教材第73页)本段文字阐述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几个标志性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历史纵横】 (教材第74页)本段文字阐述了广播的发展历史。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种,20世纪早期,最先出现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广播是人们获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