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6课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6课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清朝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并且被人们所接受。A 项说法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D

2.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刊物的种类急剧增加,而不是有所减少。

答案:C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红色中华》②《新华日报》③《解放日报》④《文汇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红色中华》等报刊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畴内,而《文汇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报纸。

答案:A

4.下列影视作品中,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是()

A.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A

5.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6.以下有关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信息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解析: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各有各的特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着替代关系,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的,故D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7.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活动: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与此对应的说法,只有B项是吻合的。

答案:B

8.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

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10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6分)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和作用。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内容提炼材料,原因要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背景回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第(2)问,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报刊的核心内容,特点要依据材料中的

“报刊约120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南……”“推动……促进……”等信息分角度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问题的几个限制词,“综上材料”“自办”“当时”,回答意义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响。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练习题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 一、单选题 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如图是1887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出的社会新闻绘画。对图中事物,时人或以“今则乘气球者,非从前所谓腾云乎?”加以评议,或以《庄子》的“列子御风而行”抒发观感,甚至以《山海经》中的“奇肱国飞车”想象未来的空中飞行物。此类评论在当时较为多见,表明当时 A.图文并茂的报道推动科学常识的普及 B.以文学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风气 C.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近代科技的认知 D.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3.据统计,1902—1904年中国共译西方书籍533种,英文、德文、法文书共约占40%,日文书约占60%。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327种,约占总数的61%;自然科学112种,应用科学56种,分别约占总数的21%、11%。据此可知,在此期间A.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学B.西学知识开始广泛传人中国 C.西学观念已成社会共识D.社会科学书籍译书比重加大 4.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2019秋人教版_2019_历史必修同步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 存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 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 2.陈旭麓评价某场战争时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 敌人。”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而中国则仍是封建社会,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政府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故A项正确。 3.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 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赔款2 100万银元 B.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C.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列强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冲击了广州的地位,故C项正确;其他各项与上海的经济发展并无 直接关系,故排除。 4.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 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虎门条约》

“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可知为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 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 6.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 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得永久居住权 B.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要打开中国市场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通商口岸便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而割地是为了获得永久居住权,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便于西方商品输出,而未涉及战争赔款,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可知便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输出,从而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依所学,英国通过倾销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7.“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约增开沿海沿江十一处通商口岸,反映了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故B项正确。 8.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而北京是清政府的统治中枢,故B项正确。 9.林则徐开启了近代我国向西方学习的先例,主要是因为他()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6课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6课欧美的工业革命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死亡率的急剧衰落,中产阶级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婴儿的出生率相应下降,将妻子们从无休止的怀孕负担中解放出来。这时,省力的新式家电出现了,它还可以减轻家务的负担。材料表明工业革命 A.推动了妇女的政治意识的觉醒B.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 C.有利于女性投身公共社会事业D.促进了新式家电的普及 2.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价格革命"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3.下图是英国羊毛和棉花消费趋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快速增长

B.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毛纺织业快速衰落 C.1820年后英国棉纺织业增长依旧缓慢 D.英国毛纺织业逐步被棉纺织业所取代 4.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到了最前面,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工业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这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在英国确立 B.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 C.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英国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 5.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它国家产量的总和。这可以说明英国当时 A.垄断了蒸汽机的生产 B.取得了世界工厂地位 C.控制了国际经济秩序 D.完成了议会民主改革 6.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与之相适应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 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C.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7.下图反映了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教材分析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上承《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我国古代的各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赋役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两个子目之间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介绍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赋税制度。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古代部分赋税制度有所了解,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协定关税”等内容有过了解。但本课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科差”、个人所得税等,对学生来说则显得相对陌生,学习难度较大。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有了较深的认知,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3.学习兴趣:个人所得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赋税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一“公路”是指() A.长城 B.直道 C.灵渠 D.五尺道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开始修筑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直达九原,被后人称为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高速公路”的要求,故排除;五尺道是在南方,故排除D项。 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故错误;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故错误。 3.据《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4.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 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 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C.改革开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 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 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 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种状况开始于( ) A. 20世纪初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90年代 D. 21世纪初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 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 ) A.《商报》 B.《戏报》 C.《人民日报》 D.《中国教育报》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选择性必修二的第五单元,共有两课内容,第一课主要介绍古代和近代东西方交通运输的变迁以及交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课主要介绍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以及交通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两课内容按照时空线索理清了古今中外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二、单元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交通运输与社会会变迁之间相互推动的关系这一单元主题展开,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东西方交通的相关资料,认识丝绸之路是链接东西方的主要贸易通道, 了解近代西方开始主导建设环球交通网络;通过梳理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 的史实,认识科技进步推动交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作用,认识世界联系增强的历史 发展趋势。 2、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发展,梳理现代交通运输工具进步的表现,认 识科技推动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认识交通对社会生活改变和对生活品质改变的提 升。 3、在了解古今中外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从古至今交通运输取得的巨大进 步,以及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 抓住两条线索:(1)水陆空交通的变迁;(2)交通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交通运输的变化 1.过程: (1)第一阶段: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的交通处于原始阶段,主要原因是科技落后。 ①交通:原始社会的交通依靠的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秦朝时,修筑了全国统一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向外辐射的驰道,汉朝出现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486年中国开凿了古老的运河邗沟,至秦朝又为粮运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成为水路自身联运的创举。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濒临地中海的希腊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较领先。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都推动了水上运输的进步。但运输工具的动力还仅靠畜力、人力和风力。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缘于( ) A.长期以人丁为基准的赋役制度 B.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 C.重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的影响 D.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 ,可知我国古代的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所以对人口的统计和记录比较详细,故A项符合题意;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而不是传统生育观念、宗法观念的影响,更不是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排除B、C、D三项。 2.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示意图。这一制度( ) A.以财产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 B.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有效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 D.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可知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该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故D项正确;A项是两税法的内容,排除;租庸调制是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该制度并未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3.下面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表中所示变化情况可知,当时的北宋( )

(单位:万贯) A.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赋税收入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说明当时 赋税征收多元化,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不再是农业,故C项正确;北宋时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赋税征收来源的多元化,而不是政府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仅凭题干表格中的数据不能说明赋税收入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4.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 (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 ,一概征银,这意味着农民上交赋役就必须拥有白银,农民为获 得白银就必须把大量农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故选C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问题在封建社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故排除A项;这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双基巩固学考突破 一、选择题 1.下面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古代一只商队即将到达马里国古城的情景。该古城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廷巴克图是马里国古城,故选A项;B项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都城;C项开罗是埃及的都城;D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 2.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下列农作物中由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的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故选B项。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C项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D项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地区。 3.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下列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故选C项。 4.下列古代非洲国家与其所在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北非——津巴布韦 B.东非——桑海 C.南非——阿克苏姆王国 D.西非——加纳 答案:D 5.古代玛雅人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这一状况说明玛雅国家( )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国家的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这说明玛雅国家具有氏族部落的特征,故选C项。 6.“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花生、南瓜、马铃薯、辣椒、可可、香兰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答案:A 解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7.在南美洲居民中,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水上“浮动园地”,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的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故选A项。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下列有关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故选D项;印加帝国没有分封土地给封建领主,故A项错误;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故B项错误;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没有实行租庸调制,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二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练习卷 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练习卷 一、单选题 1.1898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汴洛、道清、胶济,江南的沪宁、沪杭、萍株、株长,华南的广九、潮汕、漳厦,西南的滇越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达9292千米,其中自建铁路达5574千米。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B.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2.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鸦片战争后,现代交通在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下列相关成就在中国的出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唐胥铁路建成①京张铁路竣工①“黄鹄号”试航成功①轮船招商局成立 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 3.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有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米迪运河————极大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C.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西欧和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4.如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D.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5.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奉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