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一、以史救国:

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

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

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

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

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

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

政治上的三次飞跃:

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

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

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四、《国史大纲》叙述历史的独到之处:

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二)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史大纲》中上古三代之部。因为我的所见所识有限,所以我就是以整理讨论的知识内容为主,尽量客观反映钱穆先生传达的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一、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话之审订。史前遗物发掘可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以及殷墟之发现。那其中比较有趣和丰富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村被发现,又是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又为黑灰陶文化,已它们的陶器出土颜色为区分。由于此等发现,遂使国人之观念,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而古史则不能脱离神话传说。而在古史中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春秋》,与司马迁之为《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神话”之范围而独立。大体上研究古史,应有其相应之限度,凡及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不够按年逐月推求。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邵雍皇极世经等书,无论其推算不可信,即谓推算无误,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人物个一性一活动之事业尚少,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则仍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套旧观念,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亦不得古史之真相。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之并起,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则不脱汉代学家“三代质文相禅”种种假想之范围,所谓儒者托古改制,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二、殷商时代殷商时期的直接史料为殷墟甲骨文字,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论三代文化特点,虽属想象之说,但也有几分依据。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所谓“忠信为质而文之以礼乐”,周人之“文”,只就夏人之“忠”加上一些礼乐文饰,为历史文化演进应有之步骤。其实西方两民族皆是一种尚力行的民族,其风格一精一神颇相近似。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重实际者迥异。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而商人之祖先独务于教育者,仍见其为东方平原一个文化优美耽于理想的民族之事业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鲁,一面抱有伟大高远之理想,而一面又深爱周文化之陶冶,极慕周公以来之政制,切于实际,可见于行事,遂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成之圣人焉。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也是我再讨论中得到的,那就是商人喜欢做生意,所以后世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注: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战争”与“分裂”。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代的母系社会以及兄终弟及的现象。所谓母系社会,就是指氏族中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那么男子出生后就会离开母亲,去其他氏族,所以兄终弟及的现象就会产生。三、西周兴亡周人起於西方。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中西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常规定义上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但钱穆认为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的观点有些不全面,因为周朝也是有立贤的记载,如舍伯邑考而立周武王。那武王灭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封建。而周公摄政后进行了第二次封建。此时,小国林立。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doc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 读书笔记(.)嗯嗯,好久没更了。今天五四,我们来聊聊先秦的学术思想(会不会有种违和的感觉==)。 首先说说春秋时期。前面说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是个贵族社会,而春秋时期的学术也是贵族特有的(说到这你还不赶紧感谢国家)。然而当时的国家其实就是家族的扩大,古代与学术相关的人和事都是以统治者的家和国为中心的。例如,祭祀是当时封建贵族的头等大事,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就是主持祭祀的人;祭祀的时候有祈祷和盟誓,由此产生的颂词和祷文便成为我们后人看到的历史。当时的学术大概就是指“礼”,而学者则叫“史”(掌管祭祀的人),后来周王室衰微,史官们就逐渐跑到诸侯国讨生活去了。古代的“礼”即为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但后来贵族越来越腐败,一有机会享受便铺张浪费,而有些礼节却又不遵守,因此有了“礼崩乐坏”的说法。当然,贵族阶级里面也还是有些懂“礼”的,不过那些人常常地位比较低(估计是腐败堕落也轮不到他们),相比之下位居高位的反倒大多数不懂“礼”。因此上,贵族之学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形成了百家之学,也就是民间学术。 百家之学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儒学。要说“儒”这个字,的确很有意思,根据《说文解字》,“儒”是术士的意思,而术士因其熟悉六艺(儒家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在那个时候也称艺士。由于贵族家的小孩从小要学艺,术士可利用其知识谋得一教职,贵族家里懂礼的人也因此多了起来。孔子原先家里也是宋国贵族,不过后来逃难到了鲁国贵族门下,孔子就给他们打打杂。不过孔子是好学的,他打杂期间也经常向周围人学习各种礼,所谓“学无常师”。当然,伟大的孔子不能止步于知识的获得,他还有一种别样的理想,就是改革这个世道。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 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 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 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 元改名穆。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 学名家。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 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 《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 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 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 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 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 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 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 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 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 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 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 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 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展开全文 对于国史之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然而中国之国民却是极其缺乏历史智识的。所谓历史智识即是让历史材料服务于当今社会,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材料为前人积累,而现代人需挖掘出有补于时代的东西。故先有尚书,后人结合当时所需,又弄出春秋,又弄出左传、史记。事情终是那些事情,而历史智识却大不相同。为什么说现代人缺乏历史智识,就以当今(成书之时,下同)历史诸学派言之: 当前历史学派分为三类,传统派、革新派、考订派。以下分别论述其不足。传统派擅长记诵,与当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至少尚能

修养品性;考订派假借“科学方法”之名割裂史实,以活的人事换死的材料;而革新派,往往急于求智识,怠于求材料,常常用胸中臆测的全史来指导当今的现实。综上,三类史学派并没有推进历史智识。下面以当前最热门的革新派来举例。为了改革政体,提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为了革新学术思想,提出“二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盖。”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历史?分三个主干: 社会经济为其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之结顶,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之干柱。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规律则是,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所进步,因此,在研读历史时,需把握每个朝代进步的重心。例如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学术思想”(例如战国先秦),我即著眼于当时之学术思想而看其如何为变。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社会经济”(例如三国魏晋),我即著眼于当时之社会经济而看其如何为变。 以下分别就政治、学术思想、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历史的进展。 1)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罗马政治为一个中心向周围武力征服,而中国则是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政治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封建变为统一;第二阶段,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阶段,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以专制政体诟病古代政治,没有考虑到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仕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民权宪法不过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宣传而已。 2)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学术很早就从官方的政治中脱离,形成一种平民学术(孔子),而且学术很早就脱离了宗教的羁绊(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学术思想在民间而不再官方,不同于罗马,因此,即使上层统治阶级堕落,中华文化亦能绵绵不绝,即使异族入侵,也能使异族同饮文化的洪流,以灌溉其生机,而浸润其生命。 3)就社会组织而言。中国自秦朝以来,即为中央一统的格局,更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治史三书读后感_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后感_读书笔记 篇一:治史三书读后感郝伟强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 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 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 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 篇二:治史三书读后感王思桐 严耕望先生在学界一直以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著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就是严先生传授治史经验的三本小书的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读《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500字

读《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500字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

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一、以史救国: 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 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 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 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 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 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 政治上的三次飞跃: 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 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 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四、《国史大纲》叙述历史的独到之处: 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是2010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1939 年6 月完成的一部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下是一份关于《国史大纲》的读书笔记: # 书籍简介 《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全书共有60 章,从史前时代一直写到清朝末年。作者钱穆先生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 主要内容 1. 历史发展的脉络:《国史大纲》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2. 历史文化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如重视历史、重视家庭、重视道德等。 3.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 # 读书心得

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3. 对历史的态度:钱穆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历史文化遗产。这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本书对我的历史观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感触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感触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感触1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

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感触6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大学读书笔记 《秦汉史》 钱穆

会员评价:(共0 条)参与评论 原书名:秦汉史——钱穆作品系列 原出版社: 作者:钱穆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书号:7108020666 出版日期:2005-3-1 开本: 2 页码:328 版次:点击: 419 本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第一节春秋 以下政治社会学术之剧变 春秋时代中国疆土:西到秦,达陕西之东南部。南到楚,达湖北之西北部。北到晋卫诸国,晋达山西南部,卫达河南的北部。东到齐鲁,统治 并没有及于东海。 当时所谓一国,其意义仅属于一城。一国就是一个大宗族的异称。国际间的往来,也就是几个大宗族间的家庭宴会,诸侯通过这种途径来沟通 政治。 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在国家。平民耕地纳税和服役。山川沼泽,渔猎采伐 所得的收入均归国家所有。 当时政教不分,官师合一,政治历史宗教三者混而不别。 春秋历经240多年,社会变动不已。到战国时,先是诸侯兼并,随后是大夫篡权,春秋时那种一姓一宗封建世袭的诸侯逐渐消亡,君主国家逐渐形成。这种军政国家对内开辟耕地,对外则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时已经遍设郡县以直辖于中央。

各国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突破原先封土的限制。耕者不定于百亩,而民 田也可以自由买卖。井田制废除,土地所有权自封建君主转入庶民手 中。同时山泽解禁,自由工商业兴起。大都市兴起,邯郸临淄数百里相 望。国家开始扩充军队,筑成开渠,建设宫室,制造兵器,不得不大量 奴役百姓。游侠和学者穿梭与各国,各国君主和贵族也争相招养食客。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剧变最为瞩目的是学术的勃兴。当初由各国控制的学 说转为民间的诸子。当时各国学术高下差异很大。大体上说,东方先进, 西方落后。秦自吕不韦后才有著述,而吕不韦也是东方人。首先兴起的 是儒墨,孔子和墨翟都是鲁国人,他们的影响也主要在齐鲁东方。接着 兴起的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如吴起、商鞅和张仪等,多是三晋之士。从 学风上讲,有东西的差别。东方齐鲁文化,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 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其议论思想不是从国家富强为出发点,而是注重 对人生的探讨。至于三晋之士,学术往往局限于一国,仅以国家富强为 基准。 此(吕氏春秋)明讥秦政……不韦书成,布诸咸阳市门,而其言犹如此。则当时吕氏宾客,口谈议论,其所不见于文字者,又当如何乎。凭此推想,则无怪不韦之终必招忌贾祸矣。旧史述不韦事迹,其实多可疑处。最著者如称秦始皇为吕不韦子,其说实无根。同时楚相春申君见杀,而杀之者楚幽王悼,亦流言是春申君子。其情迹与吕不韦大体相似。同时发生此二怪事,较之古史传说,桀纣暴行,先后相类,更为出奇。……东方宾客在文化的见地上轻傲秦人,而秦人对东方文化亦始终不脱其歧视与嫉视之意,则为吕氏取祸之最大原因也。 ……(李斯焚书之论)其背景实即战国以来齐鲁学与三晋学之冲突也 (汉初)学风则大抵可论,治黄老则主清静无为,治申商则务循名切实。要之沿袭秦廷以古非今之禁,卑之无甚高论,求为当身之可行则止。至于其变而渐趋于复古,则其动机似先发于王国,而犹不在中朝。

厉以宁读书笔记

厉以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是哪些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 文学类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红楼梦鲁迅选集四世同堂围城笑傲江湖平凡的世界莎士比亚全集浮士德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战争与和平泰戈尔诗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年孤独历史类史记从 -战争到五四运动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万历十五年剑桥中国史历史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哲学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周易外传老子新译庄子集释孙子兵法坛经校释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大同书胡适文存孙文学说理想国忏悔录新工具 余冠英中国社科院胡云翼吴楚材,吴调侯罗贯中曹雪芹鲁迅老舍钱钟书金庸路遥朱豪生译郭沫若译 司马迁胡绳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黄仁宇费正清汤因比吉尔伯特。 罗兹曼 杨伯骏杨伯骏王夫之任继愈郭庆藩郭沫若慧能朱熹吴光,钱明康有为胡适孙中山柏拉图奥古斯汀培根 悲剧的诞生科学革命的结构单向度的人西方哲学史思想录文化、教育类中国文化要义傅雷家书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爱弥儿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艺术、美学类美学散步谈艺录艺术哲学美学的历史艺术的问题经济类资本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原理通向奴役之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现代化的陷阱社会学江村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类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自卑与超越 尼采库恩马尔库塞罗索帕斯卡尔 梁漱溟傅雷丹尼尔。 贝尔阿伦。

布洛克马克思。 韦伯卢梭 宗自华钱钟书丹纳贝尼季托。 克罗乔苏珊。 朗格 卡尔。 马克思亚当。 斯密保罗。 萨穆尔森,威廉。 诺德豪斯斯蒂格利茨曼昆哈耶克熊彼特贝克尔道格拉斯。 诺斯厉以宁吴敬琏张维迎伍丁丁 - 费孝通波普诺 D。 P。 约翰逊巴克 马斯洛 A。 阿德勒 快乐的人生,美好的人生性爱与文明现代心理学 卡耐基弗洛依德张春兴 有什么有意义的书 有意义有很多种,你所说的有意义是哪方面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50位北大教授推荐的影响人生的书单。 一、袁行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陶渊明集》 2.《老子》(袁行霈与叶自成教授共同推荐) 3.《论语》(袁行霈、任光宣、昌增益、张祥龙、罗志田教授共同推荐) 4.《东坡乐府》 5.《狄德罗哲学选集》 二、严绍璗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6.《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 (页眉可删)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__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诋毁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3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他在1891年所撰写 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 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 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 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 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 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 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 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 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 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 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 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 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 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 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 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 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 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 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 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

竖排版历史书的读书笔记

竖排版历史书的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20篇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我读了受益匪浅。 此书讲的是中国历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 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它语句轻松幽默,十分搞笑。 把每一个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讲得十分详细。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令我很钦佩。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 他是个一无所有的贫民,是通过造反才有了天下。 他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 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真是逆境出人才啊 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怎样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最后登上成功的彼岸。 下面是我在读书中看到的哲理句: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 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读一本科普书,并作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跪求,大家都来帮帮忙啦 悬赏很高的 科普读物读后感这本《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共分为三章—自然探

索、科学探索和历史探索。 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让读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分为若干节,各节在结构设计上均采用场面宏大的主图以及精彩纷呈的配图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准确的文字描述、严谨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轻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 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 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读书笔记怎么做 不是应付作业。 说一说记些什么格式是什么还有记那些有什么用 以下读书笔记方法,只适用于自学。 教学笔记或课堂笔记请搜索康奈尔笔记法。 那么,首先说文史类读书笔记。

优秀读书笔记5篇八年级下册

优秀读书笔记5篇八年级下册读书是一种获得智慧和丰富内涵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 眼界,增加见识,提高思维能力。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秀 的读书笔记,本文将对其中五篇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维特在追求内心 渴望的自由和幸福时所经历的痛苦和矛盾。通过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幸福不等于得到所有的物质和享受,而是要通过内心的自由和满足来实现。书中的维特通过追求艺术 和自然的美,从而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 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白话散文集,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鲁迅 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点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伟大人物 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痛心。通过他的笔触,我明白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也深受他的批判精神的影响。 三、《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教科书,通过这本书,我系统 地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夏商周时期到现代社会 主义建设,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发展脉络。读完这本书后, 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 活的来之不易。

四、《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本小说集,这本书通过多 个故事展开,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这 本书,我学会了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其中的美与 哲理。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现代文学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现 状的深刻反思。 五、《生活万岁》 《生活万岁》是一本以记录和观察为主的散文集,作者用细腻的笔 触描述了生活中琐碎的点滴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本书,我 反思了自己在快节奏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平凡之美,也让我重新审视了 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生活中的琐碎点滴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和 思考。 以上五本书是八年级下册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读书笔记,每 一本都为我开启了一扇反思和思考的大门。通过这些书籍,我明白了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 知识,更让我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对于幸福的追求。读书的过程中, 我学会了思考和总结,也更加热爱阅读和书写。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和寻求。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体 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 能够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己的思 考能力和创造力。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