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

进入研究生学习,一晃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时间飞逝,可这个学期学到的知识去并不多,原本自己的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过很扎实,也很想计划一个学期的读书生活,争取在第一个学年把自己遗忘的差不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弥补回来,进而打牢自己的历史功底,为以后毕业时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也为以后的实际教学做好扎实的铺垫。于是从领导校园一卡通,可以借书开始,陆陆续续跑图书馆借了不少的书。有些深读过,有些略读之。不论怎样,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学期内节约过这些书: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钱穆《秦汉史》;张正明《楚史》;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学霖《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张广智《西方史学史》;钱穆《国史大纲》

等等一共27本,然这学期以来,精读的历史书并不是很多,在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导下,和吴小红导师的指引下,我精读过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钱穆《国史大纲》等书。

本篇读书笔记就以本学期精读过的一本通史来写,即钱穆《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出版社:商务印刷书馆,出版时间:1994年版,阅读时间:20xx年11月之12月。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是书于1940年6月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1974年由xxxx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订本。1994年6月xxxx 商务印书馆印制修订二版本,后又多次重印。本书亦收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钱宾四先生全集》。

作者钱穆(xxxx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xxxx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xxxx 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xxxx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xxxx新亚书院。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xxxx0万字。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

精神之所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这与其它民族是不同的。钱穆痛切警告: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战国“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第八章西汉“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第十章东汉“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变相的封建势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关于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关于唐代政治机构与社会情态,第三十二章关于北宋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第三十八至四十章关于唐至明代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等,都非常深入,很有见识。本书著者能由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如田制,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

著者扬弃了近代史学研究中的传统记诵派、革新宣传派和科学考订派,分析了其见弊

得失。著者认为,史学不等于技术,不等于历史知识与历史材料,不能纯为一书本文字之学;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研究;史学一定要与当身现实相关,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不是宣传口号与改革现实之工具。他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他主张努力开掘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生机、动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国家民族背后的文化精神,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钱穆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

最后我们不能不指出,由于特殊的抗战背景,本书在布局上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原而略于周边兄弟民族,在取材上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体察著者的初衷,大约他内在的情结是: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尽管我们能同情地理解著者的苦心,然而今天读这部书,我们不能不跳出汉族中心主义、华夏中心主义和正统史观的立场,肯定周边兄弟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民族一道治理国家,给中国历史文化注入了活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读《国史大纲》是也摘录了一些本人认为重要的语句,如下:

(一)引論

1、中國近世史學,可分三派述之。一曰傳統派,二曰革新派,三曰科學派

2、近世國人救國之先後發展形態對史學之認識: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經濟革命

3、然西漢司馬氏尚謂:“文史星?,近乎蔔祝之間,主上一倡優畜之。”此非

憤辭,乃實語。(一七)

4、以政治言,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中央統一之局,其下郡、縣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二一)

5、西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在轉換,而東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則在擴大。(二三)

6、故西方史常見為“力量”,而東方史則常表見為“情感”。(二四)

(二)第一章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1、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可分兩途述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二、傳說神話之審訂。(一)

2、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九)

(三)第二章黃河中下遊之新王朝

1、大體論之,殷商一代年曆,應在五百年左右。最要者,史記所記載,乃為最近新發見之陰虛甲骨文字所證實。(二五)

2、漢人傳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論三代文化特點,雖屬想像之說,然以古人言古史,畢竟有幾分依據。(二九)

3、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魯,一面抱有偉大高遠之理想,而一面又深受周文化之陶冶,極慕周公依賴之政制,切於實際,可見之於行事,遂成中國古代集文化思想大成至聖人焉。(二九)

(四)第三章封建帝國之創興

1、周公攝政七年,而始歸政於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長,乃大局至是定也。),於是周人傳子之制亦因而確定。(四五)

2、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

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絕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此種形勢,正如近代國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斷的一種力量貫徹連係其間也。若此種力量一旦消失,則全體瓦解矣。)。(四五)

3、西周三百年來之力征經營,其面向常對東南,不對西北,幽王遭犬戎之難,見殺於驪山下,似犬戎居地亦在周之東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四七)(五)第四章霸政時期

1、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則為列國內亂。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個現象,則為諸侯兼并。(五四、五五)

2、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恃。當時蓋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五五)

3、霸者標義,大別有四。一、尊王;二、攘夷;三、禁抑篡弒;四、裁制兼并。(五九)

4、其大勢為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六五)

5、此即所謂“國”國有三訓:周禮:“惟王建國”,“以佐王治邦國”,“大曰邦,小曰國”,是也。齊語:......是也。又周禮小司徒:......是也。此三義可會為一義,即一國之限於一城是也。(六五、六六)............等等,不在祥列。

读完这本书之后,本人感觉收获颇多,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也改变了对一些历史的看法与以往固定的思维,以及书中对王国维、郭沫若、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及近代学者们进行了略微的评论,我觉得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值得好好研究。

读了这么多书也开始学会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是学习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学会方法,比学到了知识是更重要的。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想

说学之于知识不如学之于方法。在总结这些学习资料和方法时,本人觉得读书应该要这样读书:

一、一目十行。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

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

二、二分群书。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 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三、利用“三余”。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文豪欧阳修对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当然,“三上”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不足为训,仪以此说明抓紧一切时间是何等重要。

四、读书“四到”。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五、贵在“五用”。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著,成为读书要诀。

六、学避“六蔽”。古人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总之是不好的人。孔夫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好仁不好学,其

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七、“七焚七录”。明代末年有个大学问家叫张溥,他的读书法奇特,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八、“八面受敌”。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著。东坡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辨明九事。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辨明九事:“一日别真伪;二日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日辨章句;五日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日治经宜知家法;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日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十目一行。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长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清代学者陆世仪就是用了“十目一行”读书法取得成功的。

最后,本人想说,书是读不尽的,方法也有很多,在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方法。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精读我所借的书,也没有完全使用到我所讲的学习方法,只想竭尽全力,做的更好,希望在这前两年的时间内打扎实历史功底,为毕业论文和以后教学做准备。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 进入研究生学习,一晃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时间飞逝,可这个学期学到的知识去并不多,原本自己的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过很扎实,也很想计划一个学期的读书生活,争取在第一个学年把自己遗忘的差不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弥补回来,进而打牢自己的历史功底,为以后毕业时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也为以后的实际教学做好扎实的铺垫。于是从领导校园一卡通,可以借书开始,陆陆续续跑图书馆借了不少的书。有些深读过,有些略读之。不论怎样,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学期内节约过这些书: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钱穆《秦汉史》;张正明《楚史》;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学霖《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张广智《西方史学史》;钱穆《国史大纲》 等等一共27本,然这学期以来,精读的历史书并不是很多,在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导下,和吴小红导师的指引下,我精读过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钱穆《国史大纲》等书。 本篇读书笔记就以本学期精读过的一本通史来写,即钱穆《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出版社:商务印刷书馆,出版时间:1994年版,阅读时间:20xx年11月之12月。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是书于1940年6月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二)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史大纲》中上古三代之部。因为我的所见所识有限,所以我就是以整理讨论的知识内容为主,尽量客观反映钱穆先生传达的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一、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话之审订。史前遗物发掘可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以及殷墟之发现。那其中比较有趣和丰富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村被发现,又是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又为黑灰陶文化,已它们的陶器出土颜色为区分。由于此等发现,遂使国人之观念,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而古史则不能脱离神话传说。而在古史中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春秋》,与司马迁之为《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神话”之范围而独立。大体上研究古史,应有其相应之限度,凡及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不够按年逐月推求。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邵雍皇极世经等书,无论其推算不可信,即谓推算无误,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人物个一性一活动之事业尚少,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则仍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套旧观念,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亦不得古史之真相。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之并起,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则不脱汉代学家“三代质文相禅”种种假想之范围,所谓儒者托古改制,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二、殷商时代殷商时期的直接史料为殷墟甲骨文字,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论三代文化特点,虽属想象之说,但也有几分依据。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所谓“忠信为质而文之以礼乐”,周人之“文”,只就夏人之“忠”加上一些礼乐文饰,为历史文化演进应有之步骤。其实西方两民族皆是一种尚力行的民族,其风格一精一神颇相近似。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重实际者迥异。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而商人之祖先独务于教育者,仍见其为东方平原一个文化优美耽于理想的民族之事业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鲁,一面抱有伟大高远之理想,而一面又深爱周文化之陶冶,极慕周公以来之政制,切于实际,可见于行事,遂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成之圣人焉。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也是我再讨论中得到的,那就是商人喜欢做生意,所以后世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注: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战争”与“分裂”。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代的母系社会以及兄终弟及的现象。所谓母系社会,就是指氏族中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那么男子出生后就会离开母亲,去其他氏族,所以兄终弟及的现象就会产生。三、西周兴亡周人起於西方。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中西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常规定义上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但钱穆认为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的观点有些不全面,因为周朝也是有立贤的记载,如舍伯邑考而立周武王。那武王灭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封建。而周公摄政后进行了第二次封建。此时,小国林立。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doc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 读书笔记(.)嗯嗯,好久没更了。今天五四,我们来聊聊先秦的学术思想(会不会有种违和的感觉==)。 首先说说春秋时期。前面说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是个贵族社会,而春秋时期的学术也是贵族特有的(说到这你还不赶紧感谢国家)。然而当时的国家其实就是家族的扩大,古代与学术相关的人和事都是以统治者的家和国为中心的。例如,祭祀是当时封建贵族的头等大事,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就是主持祭祀的人;祭祀的时候有祈祷和盟誓,由此产生的颂词和祷文便成为我们后人看到的历史。当时的学术大概就是指“礼”,而学者则叫“史”(掌管祭祀的人),后来周王室衰微,史官们就逐渐跑到诸侯国讨生活去了。古代的“礼”即为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但后来贵族越来越腐败,一有机会享受便铺张浪费,而有些礼节却又不遵守,因此有了“礼崩乐坏”的说法。当然,贵族阶级里面也还是有些懂“礼”的,不过那些人常常地位比较低(估计是腐败堕落也轮不到他们),相比之下位居高位的反倒大多数不懂“礼”。因此上,贵族之学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形成了百家之学,也就是民间学术。 百家之学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儒学。要说“儒”这个字,的确很有意思,根据《说文解字》,“儒”是术士的意思,而术士因其熟悉六艺(儒家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在那个时候也称艺士。由于贵族家的小孩从小要学艺,术士可利用其知识谋得一教职,贵族家里懂礼的人也因此多了起来。孔子原先家里也是宋国贵族,不过后来逃难到了鲁国贵族门下,孔子就给他们打打杂。不过孔子是好学的,他打杂期间也经常向周围人学习各种礼,所谓“学无常师”。当然,伟大的孔子不能止步于知识的获得,他还有一种别样的理想,就是改革这个世道。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展开全文 对于国史之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然而中国之国民却是极其缺乏历史智识的。所谓历史智识即是让历史材料服务于当今社会,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材料为前人积累,而现代人需挖掘出有补于时代的东西。故先有尚书,后人结合当时所需,又弄出春秋,又弄出左传、史记。事情终是那些事情,而历史智识却大不相同。为什么说现代人缺乏历史智识,就以当今(成书之时,下同)历史诸学派言之: 当前历史学派分为三类,传统派、革新派、考订派。以下分别论述其不足。传统派擅长记诵,与当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至少尚能

修养品性;考订派假借“科学方法”之名割裂史实,以活的人事换死的材料;而革新派,往往急于求智识,怠于求材料,常常用胸中臆测的全史来指导当今的现实。综上,三类史学派并没有推进历史智识。下面以当前最热门的革新派来举例。为了改革政体,提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为了革新学术思想,提出“二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盖。”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历史?分三个主干: 社会经济为其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之结顶,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之干柱。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规律则是,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所进步,因此,在研读历史时,需把握每个朝代进步的重心。例如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学术思想”(例如战国先秦),我即著眼于当时之学术思想而看其如何为变。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社会经济”(例如三国魏晋),我即著眼于当时之社会经济而看其如何为变。 以下分别就政治、学术思想、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历史的进展。 1)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罗马政治为一个中心向周围武力征服,而中国则是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政治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封建变为统一;第二阶段,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阶段,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以专制政体诟病古代政治,没有考虑到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仕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民权宪法不过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宣传而已。 2)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学术很早就从官方的政治中脱离,形成一种平民学术(孔子),而且学术很早就脱离了宗教的羁绊(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学术思想在民间而不再官方,不同于罗马,因此,即使上层统治阶级堕落,中华文化亦能绵绵不绝,即使异族入侵,也能使异族同饮文化的洪流,以灌溉其生机,而浸润其生命。 3)就社会组织而言。中国自秦朝以来,即为中央一统的格局,更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优秀读书笔记5篇八年级下册

优秀读书笔记5篇八年级下册读书是一种获得智慧和丰富内涵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 眼界,增加见识,提高思维能力。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秀 的读书笔记,本文将对其中五篇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维特在追求内心 渴望的自由和幸福时所经历的痛苦和矛盾。通过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幸福不等于得到所有的物质和享受,而是要通过内心的自由和满足来实现。书中的维特通过追求艺术 和自然的美,从而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 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白话散文集,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鲁迅 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点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伟大人物 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痛心。通过他的笔触,我明白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也深受他的批判精神的影响。 三、《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教科书,通过这本书,我系统 地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夏商周时期到现代社会 主义建设,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发展脉络。读完这本书后, 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 活的来之不易。

四、《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本小说集,这本书通过多 个故事展开,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这 本书,我学会了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其中的美与 哲理。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现代文学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现 状的深刻反思。 五、《生活万岁》 《生活万岁》是一本以记录和观察为主的散文集,作者用细腻的笔 触描述了生活中琐碎的点滴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本书,我 反思了自己在快节奏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平凡之美,也让我重新审视了 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生活中的琐碎点滴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和 思考。 以上五本书是八年级下册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读书笔记,每 一本都为我开启了一扇反思和思考的大门。通过这些书籍,我明白了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 知识,更让我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对于幸福的追求。读书的过程中, 我学会了思考和总结,也更加热爱阅读和书写。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和寻求。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体 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 能够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己的思 考能力和创造力。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是2010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1939 年6 月完成的一部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下是一份关于《国史大纲》的读书笔记: # 书籍简介 《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全书共有60 章,从史前时代一直写到清朝末年。作者钱穆先生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 主要内容 1. 历史发展的脉络:《国史大纲》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2. 历史文化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如重视历史、重视家庭、重视道德等。 3.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 # 读书心得

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3. 对历史的态度:钱穆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历史文化遗产。这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本书对我的历史观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中国,她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虽然旧中国已过,但那些震撼中国的历史,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们,无法忘记。 ――题记 《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200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伟大祖国!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3 1、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读历史?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 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 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

读《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500字

读《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500字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

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

读书笔记03387

读书笔记 本学期所读主要书藉: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钱穆《政学私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学期主要读了一下历史书籍,感触颇深,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先谈钱穆先生。钱穆先生说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国史大纲·序》。钱老对本国历史是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其实这段话诞生的时候,正值抗战兵火最旺盛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倭正式交兵。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跟随西南联大众师生一路颠簸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阅尽生灵涂炭,转移到昆明大后方。靠着宜良县长帮忙,总算得以在岩泉禅寺落下脚来。古寺所在地号伏狮山,山峰壁立,清泉淙淙,是修身养性的胜地。当时苦于战难,联大南迁所带图书并不多,若继续研究旧题,找起参考资料来不免捉襟见肘,钱穆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此前断断续续作为笔记摘写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国通史的写作上。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杀青,立时以其博大的体例、细致的考证、迭出的创见成为当时中国各大高校通用的国史讲义,一举奠定了钱穆一代史学大家

的地位。直至今日,岩泉寺依然将“钱穆教授著书处”作为镇院胜迹,立碑纪念。故钱老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自有原因,也实为当下所欠缺。 而黄仁宇黄老先生则着重从技术的层面理想分析历史,《万历十五年》是一本耐读的历史书,黄老是扎扎实实从史料中来,更有横纵向的大历史观察积淀,才发出自己的独特观点来。一方面是怀疑精神、决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另一方面,史家众说纷纭,在读者涉猎多家论说,形成自己的立场之前,也只暂且说是一家之说,真正的、最后能够说服自己的立场形成,也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猎遍去思索了。为什么万历十五年在明朝、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会是如此关键?这1587年的各制度名目各道德风俗,在前朝有何渊源,在后代又是起何影响?……所以接下来的阅读,各家明代史、各朝代史乃至全球史,也无不应包囊其中,以求比照探究。《万历十五年》更像一部小说,纷繁精致,从细节之处全面呈现了明朝的特征。 历史能让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我们祖先撒手的时空,继而了解自己的起点,这对未来非常重要。

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Download tips:After-reading refers to reading a book, an article, a paragraph, a few famous quotes, a piece of music, and then writing the feelings and enlightenment obtained into an article called the after-reading.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is reading notes, which is a commonly used style of applied writing and one of the styles of applied writing research.

正文内容 国史大纲读后感20XX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他在1891年所撰写 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 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 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 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 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 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 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 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 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 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 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 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 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 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 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 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 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 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 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 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国史大纲·引论---钱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一.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

民国纪元二六三三。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三曰纪事本末,此本尚书。其他不胜备举。可看四库书目史部分类。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斗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求人之敬事上帝,必先使知有上帝之存在,不啻当面觌体焉,又必使熟知上帝之所以为上帝者,而后其敬事上帝之心油然而生。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惟人事上帝本乎信仰,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此其异耳。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一、以史救国: 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 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 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 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 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 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 政治上的三次飞跃: 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 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 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四、《国史大纲》叙述历史的独到之处: 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 (页眉可删)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__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诋毁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3

竖排版历史书的读书笔记

竖排版历史书的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20篇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我读了受益匪浅。 此书讲的是中国历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 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它语句轻松幽默,十分搞笑。 把每一个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讲得十分详细。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令我很钦佩。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 他是个一无所有的贫民,是通过造反才有了天下。 他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 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真是逆境出人才啊 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怎样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最后登上成功的彼岸。 下面是我在读书中看到的哲理句: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 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读一本科普书,并作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跪求,大家都来帮帮忙啦 悬赏很高的 科普读物读后感这本《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共分为三章—自然探

索、科学探索和历史探索。 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让读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分为若干节,各节在结构设计上均采用场面宏大的主图以及精彩纷呈的配图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准确的文字描述、严谨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轻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 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 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读书笔记怎么做 不是应付作业。 说一说记些什么格式是什么还有记那些有什么用 以下读书笔记方法,只适用于自学。 教学笔记或课堂笔记请搜索康奈尔笔记法。 那么,首先说文史类读书笔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