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温情敬意读历史

——读《国史大纲》有感

历史舒卷着生命的经脉,散发着一代又一代的磅礴气息,浩瀚的中华历史无须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一册《国史大纲》足矣。

打开黄色封面,飞龙飞蛇的小字映入眼帘。点点笔墨,钱穆老先生的真知灼见跃然纸上,叙说着中国历史的辉煌色彩,用充满无奈和叹息的笔,刺中了无知的人们。

当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在先生的时代,人们早已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历数近代中国之乱象,国人的民族精神丧失殆尽,为了改良,为了救亡,先生以笔为剑,刺破种种怠惰与虚假。先生的《国史大纲》,正如清晨的响钟,让人振聋发聩,一声惊醒梦中人。

先生之书,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中国历史,夏商周的部族演变;春秋的华夷之辩;战国的贵族没落;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画卷先生栩栩如生地描绘在我们眼前。阅读《国史大纲》,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的税制,高者可达良田产量的三分之一,最低也有十六分之一。更不必说兵役的残酷,从杜甫的《石壕吏》便可见一斑。与之相比,现今国家利国利民的新三农政策,实在可称为利民典范。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亿万民众的努力。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民权?在当代社会,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更加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在古代,穷弟子也有机会报效国家,升官发财。从军功制度到检察制度;从九品中正到科举考试,虽然有一些为人诟病的缺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放眼当下,我们应该向过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应该吸收古人的精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国史大纲》时,先生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与启发。先生认为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历史研究。“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温情的历史”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先生或许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我们无疑是相当有诱惑力的。比如,在为一次次正义的农民起义感到震撼时,怎能忘记带给平民百姓的家破人亡的伤痛呢?又比如,在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堪时,又怎能忘记曾经天朝上国的强盛呢?

是啊,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现在对过去的延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使命和使命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流变。“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是巧合,更是传承;是偶然,更是必然。举国皆知,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病痛与灾难接踵而至。我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刚刚打响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又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朝着特殊战场的一次次勇敢“逆行”,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同一个时代的人都在相似的历史使命里做着同又不同的选择。

读《国史大纲》,在无穷的时空里与钱穆老先生的智慧交汇碰撞,不断升华自己对古事的感悟,对现今的思考。这“既无损于历史学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学的尊严”。王立群教授曾经

说过,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历史的记录是节略的,不完美的,是有意图的重新设计与粉饰,当然,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备了无穷探究的意义。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 读书心得五篇 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

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史大纲读后感 孙述鹏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 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

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1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

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及敏锐的历史视角,更多的则是需要一种研究历史的人文情怀。这在钱穆先生列于书前的诸信仰中一条有关,即“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存与敬意。”这种历史情怀只有在国人上才可发掘到,而西人治国史能难有这样一种情怀。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决于一种个人的情怀。就如同面对于黑白两种颜色,有人喜爱白色,竭尽其能去说白色的好。有人喜爱黑色,竭尽其能说黑色的好。而大情怀者则是融黑白于一,但却又不完全囿于黑白之色。 读完此书,我也对于国史之价值进行考量,若谈及狭义的历史,则便是各类历史书籍上分宗列举之实例,而要谈广义上历史,则便是历史背后所蔓延而出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价值。狭义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 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 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 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 元改名穆。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 学名家。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 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 《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 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 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 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 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 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 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 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 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 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 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 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 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10篇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一):中华守望者 宾四先生一生为中华招魂厥功甚伟,徐复观等人以专著批驳他的观点,可民国耆旧从无一人如宾四先生守望中华文脉近百年,以纯粹中华之学术点亮中华文明之孤灯。《国史大纲》成于倭奴犯华间,抱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册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二):中华守望者 宾四先生一生为中华招魂厥功甚伟,徐复观等人以专著批驳他的观点,可民国耆旧从无一人如宾四先生守望中华文脉近百年,以纯粹中华之学术点亮中华文明之孤灯。《国史大纲》成于倭奴犯华间,抱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册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 《国史大纲(上下新校本)》读后感(三):略读国史大纲 原本只是抱着对老先生的崇拜去读的这本书,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又抱起这本厚厚的大部头开始啃,也许是电子书看得多了,对于竖排繁体字看的时候不太适应,总是容易看差行。钱穆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严谨的治史者,他更是一位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文人,没有对自己民族和国家最真挚的情感,是不可能成为历史大家的。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 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 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 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 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 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以上列诸条 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 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这段 话对于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不陌生,开篇便是当头棒喝,给予了当时处在迷茫的青年学子以启迪,这本书原本是作为大学教科书编写的,民国时候的那一代青年,便是日后在中国大地上挥斥方遒,抵抗外辱的那群人。百年的屈辱史中,他们正如天上璀璨的群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了解历史,发展祖国。现在的我们在重新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更是有另一种不同的感觉。拿起现在的教科书,与其对比,《国史大纲》显得是那么生动,不呆板不做作。作为老先生治学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他的治学思想和理念。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1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国史大纲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 孙述鹏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

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 (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 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

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 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

《国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温情敬意读历史 ——读《国史大纲》有感 历史舒卷着生命的经脉,散发着一代又一代的磅礴气息,浩瀚的中华历史无须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一册《国史大纲》足矣。 打开黄色封面,飞龙飞蛇的小字映入眼帘。点点笔墨,钱穆老先生的真知灼见跃然纸上,叙说着中国历史的辉煌色彩,用充满无奈和叹息的笔,刺中了无知的人们。 当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在先生的时代,人们早已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历数近代中国之乱象,国人的民族精神丧失殆尽,为了改良,为了救亡,先生以笔为剑,刺破种种怠惰与虚假。先生的《国史大纲》,正如清晨的响钟,让人振聋发聩,一声惊醒梦中人。 先生之书,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中国历史,夏商周的部族演变;春秋的华夷之辩;战国的贵族没落;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画卷先生栩栩如生地描绘在我们眼前。阅读《国史大纲》,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的税制,高者可达良田产量的三分之一,最低也有十六分之一。更不必说兵役的残酷,从杜甫的《石壕吏》便可见一斑。与之相比,现今国家利国利民的新三农政策,实在可称为利民典范。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亿万民众的努力。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民权?在当代社会,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更加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在古代,穷弟子也有机会报效国家,升官发财。从军功制度到检察制度;从九品中正到科举考试,虽然有一些为人诟病的缺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放眼当下,我们应该向过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应该吸收古人的精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国史大纲》时,先生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与启发。先生认为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历史研究。“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温情的历史”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先生或许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我们无疑是相当有诱惑力的。比如,在为一次次正义的农民起义感到震撼时,怎能忘记带给平民百姓的家破人亡的伤痛呢?又比如,在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堪时,又怎能忘记曾经天朝上国的强盛呢? 是啊,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现在对过去的延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使命和使命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流变。“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是巧合,更是传承;是偶然,更是必然。举国皆知,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病痛与灾难接踵而至。我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刚刚打响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又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朝着特殊战场的一次次勇敢“逆行”,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同一个时代的人都在相似的历史使命里做着同又不同的选择。 读《国史大纲》,在无穷的时空里与钱穆老先生的智慧交汇碰撞,不断升华自己对古事的感悟,对现今的思考。这“既无损于历史学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学的尊严”。王立群教授曾经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纲领读后感(一) 《国史纲领》是一原扼要的外国通史,它取咱们以前所用的学科书模板有很年夜的差别。 以前所用的汗青学科书模板,各人皆没有会很生疏,它根据汗青的开展,分阶段天从政乱辐射到经济文明等多圆里,虽然将一切的事务内容抒发失很明晰清楚明了,但老是陈旧见解,文字荣涩。而咱们老是只能将一些酷寒热的事务从汗青少河外抽没去融会贯通,咱们也不克不及量信书模板原,出有自力考虑,那基本没有是正在教汗青,而是把那种认识状态弱止塞到咱们脑外。那种出有对汗青的深思,尔念,把讲义上的工具忘失再生,咱们也不克不及理解外国怎样样昌隆起去,又怎样样后进高来。像义战团静止,书模板上只说那场静止是若何爱护国家维护主权,若何大张旗鼓,一点出提这些团平易近是若何笨昧,若何残忍。爱护国家维护主权主义学育当然重要,但不克不及感性看待便容难酿成平易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过,没有知咱们怎样给了帝国主义罪过的话柄。

而正在《国史目要》那原书模板的媒介外人民币穆师长教师便曾经指没了,钻研汗青,撰写《外国通史》的目标正在于:(1)能将尔国平易近族以往文明演入的本相大白示人,为正常有志意识外国过去政乱社会文明思维种种演化的人们提求所必要的常识。(2)应能正在旧史统贯外映射呈现古外国种种庞大易解的答习题,为正常有志改造现真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正在于踊跃的供没国度平易近族永恒熟命的源泉,为全副汗青所由鞭策之精力所寄;后者正在于消极天指没平易近族最远病疼的征候,为改良以后计划所原。那也是他撰写此书模板的大旨。该书模板有简有繁,概述了外国从今至古的汗青,重点刻画了各晨的经济、政乱造度及思维情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形成的影响。零原书模板皆突没了他深刻了解原平易近族传统取文明的本性取特点的主弛。那原书模板写没了外国已经的弱衰战病态。战弱衰同样,《国史纲领》一书模板也出格突没了外国汗青上的种种弊端,囊括政乱、经济、思维等等圆里的XXXX些病态的、分歧常理的工具,如书模板外提到的外唐当前外央取处所统乱上的抵触取弊病等。 正在齐书模板的媒介外,师长教师也说的很分明,他否决二种倾背,一是齐盘否认,认为零个外国启修史便是暗中独裁的代名词,出有任何光亮否言;一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 孙述鹏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

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书中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态,而且能回

作文读后感四年级作文大全精选5篇

作文读后感四年级作文大全精选5篇 掌握正确的读后感写作方法,才能取得高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作文读后感四年级作文大全精选5篇,方便大家学习。 作文读后感四年级作文大全1 钱穆先生著书《国史大纲》时,正值抗战时期,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彼时的思潮矫揉驳杂,其中又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的主张为最甚。钱穆不赞成时人“将一切罪恶与弱点诿卸于古人”的做法,于是返寻历史中寻找近代中国积弱的根源。 终于,他找到了根源:近代中国的积弱源于士人阶层的衰败。 上溯到东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衍变和周王朝的式微,各诸侯国林立并起。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倒颇有些类似于民国时期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有着知识学问的平民百姓,流落到各诸侯国内,或应邀为官,或布道讲学,于是便形成了最早的士人群体。后来的秦王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合,睥睨天下,盖也与秦国广泛召集东方诸国的士人为己用脱不了干系。 到了西汉建元年间,汉武帝即位之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任用了一大批富有学问智识的平民百姓——即所谓士人阶层,从此改变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商贾,王贵,武将共掌政权的现象,而这也意味着原先属于王贵的权利逐渐下放,士人阶层逐渐壮大。 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而这间接地导致了原先的士人阶层衍变成为新兴的贵族,从而促使了“世卿世禄”的出现,此或是对于士人阶层的一次危机与挑战。 索性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局面迎来了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即“科举制”的出现。由科举所产生的知识分子群体(士人群体),终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ZZ权力。众所周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而构成“三省六部”的便是士人阶层。由是士人阶层终于拥有了足以制约皇权的新权力——相权。从此,中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十分完美的ZZ结构体系,即黄仁宇提出的“潜水艇面包模型”:皇帝与百姓是外面的两层面包,而士人阶层,则是维系上下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初。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钱和时间用来浪费。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 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姑且借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生于战乱年代,钱穆先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出于对动乱年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先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抱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而作。 从简介中可以见到,钱穆先生通晓中华数千年文化,详知历史脉络。四书五经,先秦各家经典,无不精熟。先生之名无需我等在此褒扬,而今先生的历史地位就是对其成就最好的认可。 不得不说,对于钱穆先生,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仅凭《国史大纲》当然远远不够。未来长途漫漫,又有几人能够继承到先生的“绝学”? 3、信念 而今许多书籍,往往粗制滥造,多为迎合大众审美口味而作,甚至常常显示出曲意逢迎的卑劣姿态。为了博取大众的眼光,标题力求新奇,内容追求通俗怪诞,甚至为了卖书而卖书而不得不将几句简单的论断翻来覆去的陈述,仿佛书籍的主体成了数学考试中的证明题。 《国史大纲》当然不同于许多一般的书籍。

国史大纲读后感300字左右

国史大纲读后感300字左右 (中英文版) "Outline of National History"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offers a concise yet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China"s long history.It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ancient dynasties to modern times.The book delves into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various historical figures.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China"s history.It made m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our past to comprehend the present and shape the future.Moreover,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y and resili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 found inspiring.It instilled in me a sense of pride in our nation"s heritage and a desire to contribute to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国史大纲》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它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书中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从古至今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它深入探讨了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发展以及各位历史人物的贡献。阅读此书后,我对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认识到,了解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塑造未来至关重要。《国史大纲》还强调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韧性,这让我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对我们的国家遗产感到自豪,并激发了我为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一、以史救国: 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 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 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 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 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 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 政治上的三次飞跃: 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 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 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四、《国史大纲》叙述历史的独到之处: 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