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此为先生“为万事开太平”之宏图大愿所致。

不同于对待人物、事件的简言,先生对待历史兴衰动乱处尤多着墨。目的无非是述说兴旺的原因、指陈动乱的缘由,借以警示后人——国家兴亡皆在人事,而非天命。既然在人事,则皆有可努力之处,人事的好坏又出于精神、或心态。无论是武人或农夫甚至是外族掌权,无不需要仰赖士人阶层,也就是读书人治国。除了统治阶层的独大专权之外,读书人的精神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治乱兴衰。独夫掌权一旦确立难以更改,农民团体若非到了彻底绝望的地步,绝没有主动求变的动力和意愿。但是读书人团体作为肩负自身使命的力量,向上监督权力,向下治理民事,他们一旦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支撑,这个国家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明白了先生的意图之后,则无需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之处。只需“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

6、附会

《国史大纲》有一个伴随本——《中国通史》。出自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封页上打着“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旗号。

我是出于对《国史大纲》的畏惧心理而购买了这本书,目的是将其当作阅读原文本的辅助工具,但是读过之后,发现辅助完全不成其为辅助,最终我得到了一个定论——附会之作,几十块钱打了水漂。

所谓课堂版,不过是极其简略粗糙的遗漏版。动乱兴衰关键之处被删减,仅列各朝代的简单变迁,流水账一样的文本,嚼之索然无味。其实细想可知,这本来就是钱穆先生嚼透了历史之后通过口头宣讲的

文本,凭借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的没的记下几笔,嚼了又嚼的东西,索然无味成了理所应当。

这也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读书读原作。即便是《国史大纲》也是经过钱穆先生对古人著作拣选后呈现出的一家之见。

可见,在读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呦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二)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史大纲》中上古三代之部。因为我的所见所识有限,所以我就是以整理讨论的知识内容为主,尽量客观反映钱穆先生传达的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一、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该要有一明了之见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话之审订。史前遗物发掘可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现,以及殷墟之发现。那其中比较有趣和丰富的就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村被发现,又是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又为黑灰陶文化,已它们的陶器出土颜色为区分。由于此等发现,遂使国人之观念,渐渐脱离了三皇五帝之旧传说,转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寻,此不可不谓是近六十年来吾国人古史知识上的一大进步。而古史则不能脱离神话传说。而在古史中最著者莫如孔子之作《春秋》,与司马迁之为《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已为一部极谨严的编年史,历史观念至是已绝对超出“神话”之范围而独立。大体上研究古史,应有其相应之限度,凡及年历、人物、制度、学术等等,过细推求,往往难得真相。一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不够按年逐月推求。后世如刘歆三统历以下迄皇甫谧帝王世记、邵雍皇极世经等书,无论其推算不可信,即谓推算无误,亦往往历数十百年无一事可考,岂不于研治古史仍属徒劳。二则因古代文化演进尚浅,人物个一性一活动之事业尚少,若事从人物言行上研求古史,则仍是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套旧观念,不免多带有神话与教训之意味,亦不得古史之真相。三则古代文化之演进尚浅,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之并起,若从此方面研寻古史,则不脱汉代学家“三代质文相禅”种种假想之范围,所谓儒者托古改制,亦不能得古史之真相。二、殷商时代殷商时期的直接史料为殷墟甲骨文字,殷商一代年历,应在五百年左右。殷人居地,大率似在东方。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论三代文化特点,虽属想象之说,但也有几分依据。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所谓“忠信为质而文之以礼乐”,周人之“文”,只就夏人之“忠”加上一些礼乐文饰,为历史文化演进应有之步骤。其实西方两民族皆是一种尚力行的民族,其风格一精一神颇相近似。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重实际者迥异。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而商人之祖先独务于教育者,仍见其为东方平原一个文化优美耽于理想的民族之事业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鲁,一面抱有伟大高远之理想,而一面又深爱周文化之陶冶,极慕周公以来之政制,切于实际,可见于行事,遂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大成之圣人焉。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也是我再讨论中得到的,那就是商人喜欢做生意,所以后世把善于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注: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战争”与“分裂”。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商代的母系社会以及兄终弟及的现象。所谓母系社会,就是指氏族中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那么男子出生后就会离开母亲,去其他氏族,所以兄终弟及的现象就会产生。三、西周兴亡周人起於西方。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中西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即封邦建国。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常规定义上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但钱穆认为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的观点有些不全面,因为周朝也是有立贤的记载,如舍伯邑考而立周武王。那武王灭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封建。而周公摄政后进行了第二次封建。此时,小国林立。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 读书心得五篇 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

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doc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之先秦学术思想 读书笔记(.)嗯嗯,好久没更了。今天五四,我们来聊聊先秦的学术思想(会不会有种违和的感觉==)。 首先说说春秋时期。前面说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是个贵族社会,而春秋时期的学术也是贵族特有的(说到这你还不赶紧感谢国家)。然而当时的国家其实就是家族的扩大,古代与学术相关的人和事都是以统治者的家和国为中心的。例如,祭祀是当时封建贵族的头等大事,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就是主持祭祀的人;祭祀的时候有祈祷和盟誓,由此产生的颂词和祷文便成为我们后人看到的历史。当时的学术大概就是指“礼”,而学者则叫“史”(掌管祭祀的人),后来周王室衰微,史官们就逐渐跑到诸侯国讨生活去了。古代的“礼”即为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但后来贵族越来越腐败,一有机会享受便铺张浪费,而有些礼节却又不遵守,因此有了“礼崩乐坏”的说法。当然,贵族阶级里面也还是有些懂“礼”的,不过那些人常常地位比较低(估计是腐败堕落也轮不到他们),相比之下位居高位的反倒大多数不懂“礼”。因此上,贵族之学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形成了百家之学,也就是民间学术。 百家之学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儒学。要说“儒”这个字,的确很有意思,根据《说文解字》,“儒”是术士的意思,而术士因其熟悉六艺(儒家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在那个时候也称艺士。由于贵族家的小孩从小要学艺,术士可利用其知识谋得一教职,贵族家里懂礼的人也因此多了起来。孔子原先家里也是宋国贵族,不过后来逃难到了鲁国贵族门下,孔子就给他们打打杂。不过孔子是好学的,他打杂期间也经常向周围人学习各种礼,所谓“学无常师”。当然,伟大的孔子不能止步于知识的获得,他还有一种别样的理想,就是改革这个世道。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1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

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及敏锐的历史视角,更多的则是需要一种研究历史的人文情怀。这在钱穆先生列于书前的诸信仰中一条有关,即“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存与敬意。”这种历史情怀只有在国人上才可发掘到,而西人治国史能难有这样一种情怀。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决于一种个人的情怀。就如同面对于黑白两种颜色,有人喜爱白色,竭尽其能去说白色的好。有人喜爱黑色,竭尽其能说黑色的好。而大情怀者则是融黑白于一,但却又不完全囿于黑白之色。 读完此书,我也对于国史之价值进行考量,若谈及狭义的历史,则便是各类历史书籍上分宗列举之实例,而要谈广义上历史,则便是历史背后所蔓延而出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价值。狭义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 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 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著者钱穆(1895.7.30- 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 元改名穆。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 学名家。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 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 《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 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 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 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 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 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 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 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 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 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 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 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 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展开全文 对于国史之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然而中国之国民却是极其缺乏历史智识的。所谓历史智识即是让历史材料服务于当今社会,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材料为前人积累,而现代人需挖掘出有补于时代的东西。故先有尚书,后人结合当时所需,又弄出春秋,又弄出左传、史记。事情终是那些事情,而历史智识却大不相同。为什么说现代人缺乏历史智识,就以当今(成书之时,下同)历史诸学派言之: 当前历史学派分为三类,传统派、革新派、考订派。以下分别论述其不足。传统派擅长记诵,与当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至少尚能

修养品性;考订派假借“科学方法”之名割裂史实,以活的人事换死的材料;而革新派,往往急于求智识,怠于求材料,常常用胸中臆测的全史来指导当今的现实。综上,三类史学派并没有推进历史智识。下面以当前最热门的革新派来举例。为了改革政体,提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为了革新学术思想,提出“二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盖。”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历史?分三个主干: 社会经济为其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之结顶,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之干柱。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规律则是,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所进步,因此,在研读历史时,需把握每个朝代进步的重心。例如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学术思想”(例如战国先秦),我即著眼于当时之学术思想而看其如何为变。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社会经济”(例如三国魏晋),我即著眼于当时之社会经济而看其如何为变。 以下分别就政治、学术思想、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历史的进展。 1)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罗马政治为一个中心向周围武力征服,而中国则是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政治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封建变为统一;第二阶段,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阶段,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以专制政体诟病古代政治,没有考虑到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仕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民权宪法不过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宣传而已。 2)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学术很早就从官方的政治中脱离,形成一种平民学术(孔子),而且学术很早就脱离了宗教的羁绊(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学术思想在民间而不再官方,不同于罗马,因此,即使上层统治阶级堕落,中华文化亦能绵绵不绝,即使异族入侵,也能使异族同饮文化的洪流,以灌溉其生机,而浸润其生命。 3)就社会组织而言。中国自秦朝以来,即为中央一统的格局,更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最近,读了《中国古代简史》,收获很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演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多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把学到的和大家分享。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前身就是猿人,随着猿人能力行走,独立劳动,慢慢学会制造工具,随之形成了部落、社会。 奴隶社会,经历由夏商时期——西周时间——东周时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汉(秦国、西汉、东汉)——三国两晋(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间——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近代。 我们从上面的时代变迁,能够简单的对我们老祖宗发展变迁有个初步认知和了解。正如《三国演义》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的国家由分分打打,到最后大一统,以至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并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知道,毛泽东嗜书如命,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 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 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 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马背上读书,行

军中读书,吃饭前后读书,夜深人静时读书,病魔缠身时读书,罹患眼疾时还“听”书。 毛泽东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毛泽东不仅自己重史、读史,还号召和带领全党学习历史。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延安时期,他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号召全党“都要读历史”,并多次强调,“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

消沉,底层政治黑暗。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 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范文个人书评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范文个人书评 一腔热忱的挑读一本繁体版的国史,还不是白话文,有那么一瞬间自 己都觉得自己好神气儿。其实好多字不认识,没关系度娘来帮忙,好多句 子超级干涩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开始就继续,知道多少算多少吧! 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其实这些早都记不住了,一点点的看,刚好理一理朝代的 顺序。书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个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详细的事 迹记载,尚书为最早的史书,有缺失,春秋为最早的编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传,以记载列国会盟与战争为主,再接着有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再 有汉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正史。自己看的最乱的是春秋与战国,一会这 个兴起一会那个灭亡一会又是吞并,愣是没理出来个头绪。愚昧的以为春 秋有五霸,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国。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特别多,“围魏救赵、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睚眦必报、烽火戏诸侯。”好 多好多,有的是战略部署,有的是隐忍为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 的也是时局所迫。历史的遗留以各种姿态存在,不止于物,哈哈,呜呼再叹:“中国文化,精深博大,中国成语,乾坤雾里!”没有点历史文化你 是听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学习国史吧。 学术在上古时期,仅仅是贵族阶级所特有的,即祭礼。巡狩、封禅都 为古帝王的大礼,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都是主持这些名分的人。 颂词、祈祷文、誓书的保存便形成了历史。宗庙祝史兼掌占星气侯,使民 间依时耕稼。随着周天子的衰败,史官流散到诸列国,得以学术的扩散, 祭礼带有宗教意味与政治作用,,宗、政、学三者可以说为混为一体。坠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是2010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1939 年6 月完成的一部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下是一份关于《国史大纲》的读书笔记: # 书籍简介 《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全书共有60 章,从史前时代一直写到清朝末年。作者钱穆先生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 主要内容 1. 历史发展的脉络:《国史大纲》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 2. 历史文化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如重视历史、重视家庭、重视道德等。 3.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 # 读书心得

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服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3. 对历史的态度:钱穆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历史文化遗产。这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本书对我的历史观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 (页眉可删)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__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诋毁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3

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Download tips:After-reading refers to reading a book, an article, a paragraph, a few famous quotes, a piece of music, and then writing the feelings and enlightenment obtained into an article called the after-reading.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is reading notes, which is a commonly used style of applied writing and one of the styles of applied writing research.

正文内容 国史大纲读后感20XX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

2019高考历史42题与钱穆《国史大纲》国史大纲·引论---钱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一.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

民国纪元二六三三。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三曰纪事本末,此本尚书。其他不胜备举。可看四库书目史部分类。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斗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求人之敬事上帝,必先使知有上帝之存在,不啻当面觌体焉,又必使熟知上帝之所以为上帝者,而后其敬事上帝之心油然而生。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惟人事上帝本乎信仰,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此其异耳。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

读《国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国史大纲》心得体会 翻开《国史大纲》,顿时傻眼,竖排版,很多是繁体字,只能边查字边看,有些章节一页要看10来分钟,听了朱端强教授的导读课,终于对此书有了大概的了解。 朱教授的PPT竟有90多张,解读的非常详尽。随后朱教授以“民族文化自信,社会和平发展”为主题,从推荐缘由、作者生平和著述、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创新与局限、阅读难点和办法以及引论几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一、推荐缘由: 《国史大纲》是民国时期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之一,其学术价值一直得到普遍肯定。此书中有作者对中国历史多有独到见解和精审的考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全书坚持“民族文化自信,社会和平发展”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值得深入研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在国家危亡时候,担起树立历史精神和文化 继承的任务。 二、作者生平: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是靠自学成才的大学者。中学毕业后,在故乡教小学七年、教中学十年。不断自学和发表文章。他在《东方杂志》发表《论民国今后之外交政策》;出版《先秦诸子系年》,在《燕京学报》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驳倒康有为等认为"二刘伪造经书"之说,影响更大!他从中学教师直接聘为北京大学副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主讲《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后升为教授。1938年,随北大等三校经长沙"临大"转至昆明"西南联大"。主讲《中国通史》等,教学效果极佳。1947年,再度来滇,应聘为昆明五华学院教授,同时在云南大学兼课,主讲《中国思想史》等。一年后离昆。先后执教于无锡江南大学、苏州河南大学等。1949年,随私立华侨大学迁往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学院(后改称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之一)。此后,应邀执教、讲学、著述于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等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1990年,在台北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三、写作背景: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5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500字 平常我喜欢看书,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看钱老的书。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者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 -,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对比现今政府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 中国社会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

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 1、缘起 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2017年初。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钱和时间用来浪费。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 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姑且借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一、以史救国: 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 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 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 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 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 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 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 读本民族的历史。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 政治上的三次飞跃: 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 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 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四、《国史大纲》叙述历史的独到之处: 2、注重挖掘中国历史的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