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理解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和粉笔。

2. 投影仪和PPT课件。

3. 实验演示装置和试剂。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初步认识。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介绍氮气的化学性质(即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引出“为什么在灯泡中充入氮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等。同时,通过化学实验演示氮气的稳定性,即它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种稳定性使得氮气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制作化肥、灯泡的保护气等。

(2)接下来,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例,介绍它们与水的反应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氮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后可能生成的物质,并引导他们推导出硝酸的化学式。

(3)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硝酸的性质,如强氧化性、挥发性等。之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硝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化肥、药物、炸药等。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硝酸不能用于制作照明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硝酸和一氧化氮制作一种

新型的化肥?”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硝酸的性质以及一氧化氮的化学反应。最后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提出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疑问或困惑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七、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设计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

八、作业布置与辅导

1. 作业布置: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如“硝酸的性质有哪些?”、“一氧化氮的化学式是什么?”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扩展性问题,如“为什么硝酸不能用于制作照明弹?”等。

2.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九、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 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本课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3. 开发利用实验资源:利用实验室中的设备、试剂等资源,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究活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PPT等资源,进行讲解和演示活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与氮的氧化物 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5.2 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氮与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气的性质; (2)了解NO、NO2的物理性质; (3)掌握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 (4)了解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硝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原理,进一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 (2)通过对于光化学烟雾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2. 教学难点 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生成 N2+O2=====放电 2NO(无色气体) 2NO +O2===2NO2 (红棕色气体) 3NO2+H2O===2HNO3+NO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氮: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二氧化氮: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在通常情况下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 +O2===2NO2 二氧化氮:3NO2+H2O===2HNO3+NO O2+4NO2+2H2O===4HNO3 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氮氧化物的来源 氮肥生产、金属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2.氮氧化物的危害 (1)硝酸型酸雨:N 2+O 2=====放电 2N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2)光化学烟雾 (3)臭氧层空洞 3.防治措施 (1)使用洁净能源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2)为汽车等交通工具安装尾气转化装置(2NO +2CO =====催化剂 N 2+2CO 2); (3)对于生产化肥、硝酸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1+、2+、3+、4+、5+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氮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在生物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氮及其化合物是现代工业和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和产品。因此,对于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氮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2.掌握氮气的制备方法; 3.了解氨气、硝酸和尿素的结构、性质及其用途; 4.能够分析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内容 1.氮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2.氮气的制备方法; 3.氨气、硝酸和尿素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4.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液氮的漏斗,通过相变过程向学生介绍氮的冷却效果。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冬天会感觉特别 冷吗?”以激发学生对氮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氮的性质和重 要地位。 步骤二:学习氮的性质和重要地位(15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有关氮的性质和重要地位的教材,了解氮在自 然界和生物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2.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步骤三:学习氮气的制备方法(20分钟) 1.学生了解氮气的制备方法,包括空气的分离、液氮的制备等。 2.学生模仿实验,观察并描述液氮的制备过程。 步骤四:学习氨气、硝酸和尿素的结构、性质及应用(30分钟) 1.教师给予学生关于氨气、硝酸和尿素结构、性质及应用方面 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其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重要性。 2.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验证硝酸和尿素的性质和反应。 步骤五:学习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30分钟) 1.教师以示例和案例的形式给出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引导学 生分析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2.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观察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结果,并记录 实验数据。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案标题: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氮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掌握氮气的制备方法和氨、硝酸等氮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 理解氮循环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氮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如农业、化肥生产等。 2. 提问:你知道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吗?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氮的性质和特点,如氮气的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2. 氮的存在形式,包括氮气、氨、硝酸等。 3. 氮气的制备方法,如空气分离法、铁粉还原法等。 4. 氨和硝酸的基本性质,如氨的气味、溶解性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实验一:氮气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2. 实验二:氨气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3. 实验三:硝酸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氮气、氨、硝酸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氮循环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介绍氮肥的生产和应用。 2. 探究氮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氮资源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氮的同素异形体和氮的应用。 2.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评估: 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 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氮气发生器、试管、试剂等。 2. PPT演示和多媒体资源。 3.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引入氮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4. 拓展延伸法:通过拓展延伸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1. 注意实验安全,确保学生操作正确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理解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和粉笔。 2. 投影仪和PPT课件。 3. 实验演示装置和试剂。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初步认识。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介绍氮气的化学性质(即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引出“为什么在灯泡中充入氮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等。同时,通过化学实验演示氮气的稳定性,即它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种稳定性使得氮气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制作化肥、灯泡的保护气等。 (2)接下来,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例,介绍它们与水的反应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氮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后可能生成的物质,并引导他们推导出硝酸的化学式。 (3)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硝酸的性质,如强氧化性、挥发性等。之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硝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化肥、药物、炸药等。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硝酸不能用于制作照明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硝酸和一氧化氮制作一种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几种氮肥的图片,通过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将氮气转化为NH4+和NO3。 新课讲授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PPT展示】展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价类二维图 【师】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提问】决定氮气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氮气的电子式结构式等信息的书写。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结构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跟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N2可以跟Mg、O2、H2等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 (1)N2与Mg反应:;

(2)N 2与O 2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3)N 2与H 2反应(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注意反应条件,通过氨气的合成历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氮的固定 (1) 定义: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 定,简称固氮。 (2)分类:自然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雷雨天产生NO 气体 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 【PPT 展示】价类二维图,氮气如何转化为硝酸呢?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师】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体 无味 有毒 不溶于水 NO 2 红棕色 气体 刺激性 有毒 易溶于水 【PPT 展示】魔鬼谷的故事 【视频展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时的反应。根据PPT 提供的NO ,NO 2相关性质引导学生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的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并展示部分学生书写的方程式(两种方程式对比展示) 【PPT 展示】模拟演示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数字化实验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氮气氧气放电情况下的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2NO+O 2=2NO 2 【师】生成的NO 2也不是硝态氮肥,还需要发生怎样的反应?雷雨发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氮气的性质及固氮方法。2.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 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约占空气体积的4 5。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他物质难以反应。在放电或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1N 2+O 2=====放电或高温 2NO 。 N 2与镁、氢气反应的方程式分别是:□02N 2+3Mg=====点燃 Mg 3N 2;□03N 2+3H 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氮的固定 (1)定义:使□04游离态的氮转化为□05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类别 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 1.一氧化氮是□01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022NO +O 2===2NO 2。

2.二氧化氮是□03红棕色、有□04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05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63NO2+H2O===2HNO3+NO,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07硝酸。 [特别提醒](1)实验室里收集NO气体是用排水集气法而不能用排空气法。 (2)检验NO气体的方法是向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1.实验室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能否用排水法收集NO2?为什么? 提示:不能。NO与空气的密度十分接近且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般用排水法收集;NO2易与H2O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如何除去NO气体中混有的少量NO2气体杂质? 提示:根据NO2与H2O反应能生成NO,既能除去NO2杂质,又不引入其他杂质,故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水的洗气瓶,然后重新收集气体。 课堂互动探究 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1)操作方法 将充满NO2、NO的试管分别倒置于水槽中,并通过导管通入少量的氧气。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试管充满水需满足的条件 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 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持续通入适量O 2 ,试管内可充满水V(NO 2 )∶V(O2)=4∶1

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氮的性质、来源和用途,掌握氮的存在形式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氮的循环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氮的性质和来源 氮的物理性质:氮的气味、氮的气体性质。 氮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的形式、氨的性质。 氮的来源:空气中氮的含量、腐殖质中的氮。 2.氮的存在形式 氮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氮气的组成和性质。 氮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生物体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3.氮的重要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氨的化合物:氨水、氯胺、尿素。 4.氮的循环和保护 氮的循环:大气中氮的固定、植物的吸收、动物体的摄取与排泄。 氮的保护: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业排放、加强废水处理。 三、教学方法 授课法:通过授课介绍氮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氮的特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氮循环和保护的看法。 案例法: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氮的重要性和环境问题。 四、教学评价 课堂测验: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氮相关 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和科学探究意识。

个人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氮及其化合物》。 实验器材:适量的试剂、试管、烧杯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氮的性质和来源。 第二课时:探究氮的存在形式。 第三课时:研究氮的重要化合物。 第四课时:了解氮的循环和保护。 第五课时:复总结,进行教学评价。 以上是我为您设计的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教学顺利!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一、素养功能定位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课位于新教 材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的第二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通过一些的实例,认识这 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设贴近生活问题的真实情景,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 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价类二维的角度认识元素化合物。 (2)回忆并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氮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合价分析其 氧化物,建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结合实验探究功能,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 性质,感受化学反应变化的奇妙。 (4)把氮的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体会化学科学在保障 人类生产生存等方面做出的价值和贡献。 2.评价目标

(1)结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图归纳氮的价类二维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和物质间转化关系的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预测物质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诊断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的化学思维的构建。 (3)通过对氮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实验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概念归纳能力。 (4)通过对氮的固定的学习和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在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过程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 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干内容,构想教学过程。 1、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大概的化学特征。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1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简单获得3个电子,也不简单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节_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1 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核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元素的存在及氮的固定。

氮及其化合物的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的教案 教案标题:氮及其化合物 教案目标: 1. 了解氮的基本性质、特点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循环。 2. 理解氮的化合物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3. 掌握氮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提出关于氮的问题,如:氮是什么元素?氮的化合物有哪些?氮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知识讲解: 2. 通过投影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氮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如:氮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无臭,不可燃、不支持燃烧等。 3. 探讨氮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循环,如:大气中的氮占比例、氮的固定、氮的释放等。 4. 介绍氮的化合物的种类、结构和性质,如:氨、硝酸盐、氰化物等。 实验活动: 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氮的一些性质,如:氮气的密度、不可燃性等。 6. 引导学生进行氮化合物的实验,如:制备氨气、制备硝酸盐等。 应用拓展:

7. 分组讨论氮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8. 引导学生思考氮化合物的环境影响,如:氮肥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 9.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资源: - 投影仪或黑板 -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 评估方式: -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 学生对于氮及其化合物应用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 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如:氮气的制备和收集、氨气的制备和性 质探究等。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氮循环和氮肥的研究,了解氮肥的使用原理和环境影响。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实地考察,如:化肥厂、农田等。 注意事项: 1. 在实验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完整版】

氮及其化合物一.氮气 1.氮的固定 游离态—→化合态 单质化合物2.化学性质 二.氮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 毒 性密度 溶解 性 NO无色 有 毒比空 气稍 大 不溶 NO2红棕有刺有比空与水

2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4NO+3O2+2H2O===4HNO3 4NO2+1O2+2H2O===4HNO3 3.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①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空气。 ②形成酸雨。 ③破坏臭氧层。 三.氨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 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氨气 2.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法 OH2的混合物 2NH4C+CaOH2错误!错误!错误 !

o·L-1和 2 mo·L-1,取10 mL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设反应中HNO3被还原成NO A.0.448 L B.0.672 L C.0.896 L D.0.224 L 解析:金属和混酸反应通过离子方程式计算比较简便,3Fe+8H++2NO错误!===3Fe2++2NO↑+4H2O铁过量,产物为Fe2+,反应中Fe和H+过量,生成的NO的量以NO错误!为准来计算,共得NO 0.448 L,若只考虑到这一步反应,得答案A是错误的,因为过量的铁还可以和溶液中过量的H+反应产生H2,即有Fe+2H+===Fe2++H2↑,生成的H2为0.224 L,气体体积共计0.672 L,应选B。 答案:B 3.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学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及其氧化物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观察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但是,我们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办法,杜绝污染,还社会一片蓝天净土。 教学重难点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微观探析,“位-构-性”】 思考1:请同学们画出氮原子的原子结构图,并指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得出它的化合价 思考2:写出氮气的电子式和结构简式。 【价维二类,预测性质】 思考1:请同学找出课本12页图5-9中所涉及的氮元素及含氮物质。请大家结合图中的含氮物质和元素化合物常用的价类二维图来绘制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思考2:根据所你绘制的价类二维图试分析各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物质类别、化合价方面进行分析)

思考3:氮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转化为化合态的氮气? 【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 (实验5-5)实验5-5】 ①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 实验现象:。原因解释:。 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NO与O2反应生成,气体变为;振荡后NO2溶于水生成和,气体又变为色,同时气体的总体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及其化合物 1.氮元素概述 (1)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第二周期第V A族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主要化合价:-3价,-2价,0价,+2价,+3价,+4价,+5价 (4)自然界存在形式:主要以游离状态的N2形式存在,在空气约占78%。2.氮气的相关性质 2.1 氮气的结构 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N≡N 2.2 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态,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收集时用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 2.3氮气的化学性质 (1)分子中含有氮氮叁键,通常状况下性质很稳定。 (2)还原性(与O2反应): N2+O2==放电==2NO雷电固氮的原理,光化学烟雾以及硝酸型酸雨的成因 (3)弱氧化性(与H2反应):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工业合成氨的原理,即人工固氮的方法之一(4)弱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如金属Na、Mg、Al) N2+3Mg==点燃==Mg3N2

【拓展】①Mg3N2+6H2O===3Mg(OH)2+2NH3反应剧烈 ②Mg在空气中燃烧会得到2中含Mg产物,MgO和Mg3N2。 Mg+CO2==点燃==2MgO+C2Mg+O2==点燃==2MgO N2+3Mg==点燃==Mg3N2 2.4工业获取 分离液态空气,加压使其变为液态,利用N2和O2的沸点不同,蒸馏分离。 2.5 氮的固定 (1)概念: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2)类型: ①人工固氮:如工业合成氨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②自然固氮:如雷雨天产生N2+O2==放电==2NO ③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促进自身生长。 ④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利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酶的作用,在温和条件下将氮转化为氨。 2.6 氮气的用途 ①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②液氮可作冷冻剂;③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取化肥、炸药等。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2分子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能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2.有关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考前须知。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响,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拟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响条件对反响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洁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响,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复原性。 ①与2H 反响: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响: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响: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