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过程是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雷雨肥田的过程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进入土壤后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植物茂盛。

【答案】A、D、E

【例2】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解析】根据火箭喷出大量红烟这一明显现象可推知应为NO2,因此答案为B。

【例3】将盛有12ml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是()

A.1.2ml B.2.4ml C.3.6ml D.4ml

【解析】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情况:

(1)NO2或NO2与N2(非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依据:3NO2 + H2O 3HNO3+NO,利用气体体积差值进行计算。

(2)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4NO2+ O2+2H2O 4HNO3可知,当体积比V (NO2):V(O2)

= 4 :1,恰好完全反应

> 4 :1,NO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 4 :1,O2过量,剩余气体为O2

(3)NO和O2同时通入水中时,其反应是:2NO+O22NO2,4NO2+O2+2H2O 4HNO3,

总式为:4NO+3O 2+2H 2O 4HNO 3

当体积比V (NO ) :V (O 2)

= 4 :3 恰好完全反应

> 4 :3 剩余NO

< 4 :3 剩余O 2

(4)NO 、NO 2、O 2 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可先按(1)求出NO 2与H 2O 反应生成的NO 的体积,再加上原混合气体中的NO 的体积即为NO 的总体积,再按(3)方法进行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4NO 2 + O 2和4NO +3O 2从组成上均相当于N 2O 5的组成。即(2)(3)二式的方法,也为上述问题的解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利用混合气体中的N 、O 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判断:

< 2 :5 O 2剩余

N :O = 2 :5 完全反应

> 2 :5 剩余NO

本题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4NO 2 + O 2 +2H 2O 4HNO 3

3NO 2 + H 2O 2HNO 3 + NO

设O 2的体积为x ,剩余的气体有两种可能:

①若剩余O 2,则V 剩= 2)12(41=--

x x ,得x=4。 ②若剩NO ,则V 剩=

2]4)12[(3

1=--x x ,得x=1.2。 【答案】A 或D 夯实双基

1. 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

A .NO 2

B .NO

C .O 2

D .Cl 2

2.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 )

A.CO B.SO2C.NO2D.Cl2

3.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

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4.盛满等体积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完毕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

A.1/2 B.1/3 C.2/3 D.5/6

5.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氮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6.据估计,高空大气中的O2吸收紫外线可生成臭氧,臭氧可分解:O3O2 + O。

臭氧与大气污染物之一的NO发生反应:NO+O3=NO2+O2,NO2+O=NO+O2,纵观这些反应可以看出NO是作()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干燥剂

7.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工业上就是利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大量氮气的。查阅物质的沸点表,得到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沸点如下:N2(—196°C)O2(—183°C)Ar(—186°C) CO2(—78°C)

(1)若将空气深度冷却液化,然后缓慢升温,沸腾分离,则最先分离出来的气体()A.氮气B.氧气C.氩气D.二氧化碳

(2)若实验室中需制备少量的氮气,应该用氧化剂氧化下列哪种物质得到?()A.氨气B.一氧化氮C.二氧化氮D.硝酸

8.将充有20mlN2和N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残留气体1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是()

A.1 :1B.1 :2C.1 :3D.2 :3

9.关于氮族元素(用R代表)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最高化合价是+5B.氢化物的通式为RH5

C.非金属性由上到下递增D.其含氧酸均为一元强酸

10.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NO分子中有极性共价键B.NO造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之一

C.NO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这一D.NO分子所含电子总数为偶数

11.起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B.NO与O2反应生成NO2

C.NH3催化氧化生成NO D.由NH3制NH4HCO3和(NH4)2SO4

12.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13.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

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14. 1.92 g铜和一定量浓HNO3反应,随着铜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也逐渐变浅;

当铜全部反应时,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L,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是()

A.0.12mol B.0.1mol C.0.11mol D.0.2mol

15.一氧化氮气体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近年来,发现少量的一氧化氮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一

氧化氮亦被称为“明星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对环境的危害在于()A.破坏臭氧层B.高温下能使一些金属被氧化

C.产生酸雨D.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2)在含Cu+的酶的活化中心,NO-

2可转化为一氧化氮,写出Cu+和NO-

2

在酸性水溶

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常温下,把一氧化氮气体压缩到100atm,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容器里加热到50°C,

发现气体的压力迅速下降,压力降到略小于原压力2/3就不再改变,已知其中一种产物

为N2O,写出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变化(3)中为什么最后的气体压力小于原压力的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2、HCl、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

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气口一端出来的气体颜色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

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试管里仍然充满液体。由此可知:

(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

(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_____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

能力提高

1.火箭起飞时看到一级火箭的中部会冒出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为了保证贮箱安全,由保险

门自动开启所排出的部分氧化剂变化而来的。用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以下反应可能发生的

是 ( )

A.N2 + O2 = 2NO 2NO + O2 = 2NO2

B.N2O42NO2

C.N2 + 4CO2 = 2NO2 + 4CO

D.N2 + 4H2O = 4H2 + 2NO2

2.将amLNO、bmLNO2、xmLO2混合于同一试管里,将试管口倒插入水中,充分反应后试管内

气体可全部消失,则x 对a 、b 的函数关系式)],([b a x f 是 ( )

A .2)(b a +

B . 3)2(b a +

C . 4)3(b a +

D .5

)4(b a + 3.在标准状况下,将O 2与NO 按3 :4体积比充满一干燥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瓶

中液面逐渐上升后,最终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接近于 ( )

A .0.045mol •L -1

B .0.036 mol •L -1

C .0.026 mol •L -1

D .0.030 mol •L -1

4.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二次

污染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如2NO + O 2 = 2NO 2就是二次污染物,由NO 2导致的污染就是NO 的二次污染。下列物质:①SO 2;②NO ;③NO 2;④HCl ;⑤CO 2

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④和⑤

D .只有④

5.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

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 )

A .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

B .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 .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

D .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6.汽车尾气(含烃类、一氧化碳、无色气体与二氧化硫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

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参与大

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 2NO= N 2 + 2CO 2

B .此方法的缺点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大大提高空气的酸度

C .为减少污染应开发新能源

D .汽车尾气中有两种气体会遇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7.20世纪初,随着电影业、石油开采加工业、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城市面积、人口、汽

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空气污染日益严重。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化学过程是:当汽车尾气产生的NO2在日光照射下分解成NO和O时,即开始光化学烟雾的循环,不断地产生O3,这个循环包括下列3个化学方程式,请补充化学方程式②。

(1)①NO2 =NO + O2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O + O2 = O3

(2)写出以上三个化学反应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甲、乙两同学分别做实验制取A、B两种气体。由于两人都用错了收集气体的方法,结果甲同学收集到气体B,乙同学收集到气体A。试推断这两种气体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高考聚焦

1.(04-广州)用仪器A、B和胶管组成装置收集NO气体(①仪器A已经气密性检查;②除水外不能选用其他试剂)。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氮及化合物学案(一)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1.B 2.C 3.B 4.B 5.C 6.C 7.(1)A,(2)A 8.C 9.A 10.D 11.A 12.A 13.B 14.C 15.(1)ACD (2)C u+ + NO2-+ 2H+ == C u2+ +NO + H2O (3)3NO==N2O +NO2(4)生成的二氧化氮又发生如下反应:2NO2 N2O4而使压力略小于原来的2/3 16.(1)NH3CO2 NO;NO2 HCl H2 (2)NO CO2; 2:3

能力提高:1.B 2.C 3.C 4.C 5.A 6.B 7.(1)2NO + O2 = 2NO2 (2) 3O2 = 2O3 8.A是NO,B是NO2;2NO + O2 = 2NO2 , 3NO2 + H2O = 2HNO3 + NO (注:A是NO2 B是NO也可)

高考聚焦: 1.在A中加满水,盖上瓶塞,用胶管连接b和c的接口,由a导入NO气.,水通过b和c排入B中。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020年必修一人教版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氮气和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 化氮 一、选择题 1.氮气能大量存在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是() A.氮气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B.氮气比空气轻且不溶于水 C.氮气分子中两个氮原子结合很牢固,分子结构稳定 D.氮气既无氧化性,也无还原性,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解析N2性质稳定,但高温下可与O2等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氮气比空气轻且不溶于水并不是N2能大量存在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N2能大量存在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是氮气分子中两个氮原子结合很牢固,分子结构稳定。 答案 C 2.下列各项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肥料 B.合成氨制取氮肥 C.豆科植物的根瘤将氮气转变成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D.仿生固氮 解析A、B两项是化合态氮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氮的固定;C属于自然固氮,D属于人工固氮。 答案 C 3.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①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NH3 ②NO2和H2O反应生成HNO3和NO ③Mg在N2中燃烧生成Mg3N2 ④NO被空气氧化为NO2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答案 C 4.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色物质,产生红色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答案 B 5.对3NO2+H2O===2HNO3+NO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2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N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在反应中若有6 mol NO2参与反应时,有3 mol电子发生转移 答案 A 6.按图进行实验。试管中装有12 mL NO,然后间歇而又缓慢地通入8 mL O2,下列是有关最终状态的描述: ①试管内气体呈棕色②试管内气体呈无色③试管内液面不变④试管内液面上升⑤试管内气体是O2 ⑥试管内气体是NO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⑤ C.②④⑥D.②③⑤ 解析根据4NO+3O2+2H2O===4HNO3可得,剩余气体应为NO,体积为4 3mL,试管内液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1+、2+、3+、4+、5+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案标题: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氮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掌握氮气的制备方法和氨、硝酸等氮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 理解氮循环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氮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如农业、化肥生产等。 2. 提问:你知道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吗?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氮的性质和特点,如氮气的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2. 氮的存在形式,包括氮气、氨、硝酸等。 3. 氮气的制备方法,如空气分离法、铁粉还原法等。 4. 氨和硝酸的基本性质,如氨的气味、溶解性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实验一:氮气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2. 实验二:氨气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3. 实验三:硝酸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氮气、氨、硝酸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氮循环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介绍氮肥的生产和应用。 2. 探究氮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氮资源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氮的同素异形体和氮的应用。 2.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评估: 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 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氮气发生器、试管、试剂等。 2. PPT演示和多媒体资源。 3.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引入氮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4. 拓展延伸法:通过拓展延伸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1. 注意实验安全,确保学生操作正确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考纲和考情分析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第四节,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内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与考试内容的载体。高考考试大纲要求:①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②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根据平时练习和考试情况,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不清楚 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有遗忘 3、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不够系统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特性、周期律表、反应原理来认识物质性质的模型。 (2)通过对近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突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归纳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必备核心知识,提升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近几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四、教与学方式 1、通过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填写学案、观看实验视频,自主复习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实验,让学生课前绘制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思维导图。 2、通过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听写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反应方程式,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3、通过对近几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突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归纳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必备核心知识。 4、平板实时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使课堂评价更及时、直观。 五、教·学·评过程 【学习任务1】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理解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硝酸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和粉笔。 2. 投影仪和PPT课件。 3. 实验演示装置和试剂。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初步认识。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介绍氮气的化学性质(即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引出“为什么在灯泡中充入氮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等。同时,通过化学实验演示氮气的稳定性,即它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种稳定性使得氮气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制作化肥、灯泡的保护气等。 (2)接下来,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例,介绍它们与水的反应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氮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后可能生成的物质,并引导他们推导出硝酸的化学式。 (3)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硝酸的性质,如强氧化性、挥发性等。之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硝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化肥、药物、炸药等。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硝酸不能用于制作照明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硝酸和一氧化氮制作一种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 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干内容,构想教学过程。 1、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大概的化学特征。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1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简单获得3个电子,也不简单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一、素养功能定位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课位于新教 材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的第二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通过一些的实例,认识这 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设贴近生活问题的真实情景,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 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价类二维的角度认识元素化合物。 (2)回忆并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氮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合价分析其 氧化物,建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结合实验探究功能,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 性质,感受化学反应变化的奇妙。 (4)把氮的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体会化学科学在保障 人类生产生存等方面做出的价值和贡献。 2.评价目标

(1)结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图归纳氮的价类二维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和物质间转化关系的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预测物质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诊断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的化学思维的构建。 (3)通过对氮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实验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概念归纳能力。 (4)通过对氮的固定的学习和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在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过程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几种氮肥的图片,通过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将氮气转化为NH4+和NO3。 新课讲授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PPT展示】展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价类二维图 【师】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提问】决定氮气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氮气的电子式结构式等信息的书写。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结构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跟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N2可以跟Mg、O2、H2等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 (1)N2与Mg反应:;

(2)N 2与O 2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3)N 2与H 2反应(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注意反应条件,通过氨气的合成历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氮的固定 (1) 定义: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 定,简称固氮。 (2)分类:自然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雷雨天产生NO 气体 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 【PPT 展示】价类二维图,氮气如何转化为硝酸呢?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师】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体 无味 有毒 不溶于水 NO 2 红棕色 气体 刺激性 有毒 易溶于水 【PPT 展示】魔鬼谷的故事 【视频展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时的反应。根据PPT 提供的NO ,NO 2相关性质引导学生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的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并展示部分学生书写的方程式(两种方程式对比展示) 【PPT 展示】模拟演示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数字化实验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氮气氧气放电情况下的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2NO+O 2=2NO 2 【师】生成的NO 2也不是硝态氮肥,还需要发生怎样的反应?雷雨发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及其化合物 1.氮元素概述 (1)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第二周期第V A族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主要化合价:-3价,-2价,0价,+2价,+3价,+4价,+5价 (4)自然界存在形式:主要以游离状态的N2形式存在,在空气约占78%。2.氮气的相关性质 2.1 氮气的结构 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N≡N 2.2 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态,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收集时用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 2.3氮气的化学性质 (1)分子中含有氮氮叁键,通常状况下性质很稳定。 (2)还原性(与O2反应): N2+O2==放电==2NO雷电固氮的原理,光化学烟雾以及硝酸型酸雨的成因 (3)弱氧化性(与H2反应):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工业合成氨的原理,即人工固氮的方法之一(4)弱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如金属Na、Mg、Al) N2+3Mg==点燃==Mg3N2

【拓展】①Mg3N2+6H2O===3Mg(OH)2+2NH3反应剧烈 ②Mg在空气中燃烧会得到2中含Mg产物,MgO和Mg3N2。 Mg+CO2==点燃==2MgO+C2Mg+O2==点燃==2MgO N2+3Mg==点燃==Mg3N2 2.4工业获取 分离液态空气,加压使其变为液态,利用N2和O2的沸点不同,蒸馏分离。 2.5 氮的固定 (1)概念: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2)类型: ①人工固氮:如工业合成氨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②自然固氮:如雷雨天产生N2+O2==放电==2NO ③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促进自身生长。 ④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利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酶的作用,在温和条件下将氮转化为氨。 2.6 氮气的用途 ①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②液氮可作冷冻剂;③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取化肥、炸药等。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2分子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能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2.有关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氮的性质、来源和用途,掌握氮的存在形式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氮的循环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氮的性质和来源 氮的物理性质:氮的气味、氮的气体性质。 氮的化学性质:氮氧化物的形式、氨的性质。 氮的来源:空气中氮的含量、腐殖质中的氮。 2.氮的存在形式 氮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氮气的组成和性质。 氮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生物体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3.氮的重要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氨的化合物:氨水、氯胺、尿素。 4.氮的循环和保护 氮的循环:大气中氮的固定、植物的吸收、动物体的摄取与排泄。 氮的保护: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业排放、加强废水处理。 三、教学方法 授课法:通过授课介绍氮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氮的特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氮循环和保护的看法。 案例法: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氮的重要性和环境问题。 四、教学评价 课堂测验: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氮相关 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和科学探究意识。

个人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氮及其化合物》。 实验器材:适量的试剂、试管、烧杯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氮的性质和来源。 第二课时:探究氮的存在形式。 第三课时:研究氮的重要化合物。 第四课时:了解氮的循环和保护。 第五课时:复总结,进行教学评价。 以上是我为您设计的高中化学必修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Ⅰ 非金属元素 氮及其化合物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一氮气 1.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所以N2最丰富的来源是。 2. N2是一种色、无味、(水溶性)、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 2.由于N2的独特结构,通常情况下N2的性质较稳定,常做保护气,N2的电子式是:结构式是: 3.将游离态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写出人工固氮的化学方程式;写出自然固氮的方程式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多种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哪些 2.NO是无色、毒、(水溶性)的气体 3.NO在常温下很容易与氧气化合,化合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室制备NO的离子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法收集 5.NO2是色、味、有毒、密度比空气、易液化、(水溶性)的气体。 6.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 7.NO和O2按体积比_________混合时可保证被水完全吸收,化学方程式为 8.将装满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若有气体剩余,该气体可能是或者 9.将SO2和NO2同时通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10.实验室制备NO2的离子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法收集 11.装有NO2的烧瓶内颜色随温度而改变,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12.和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NO x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哪些 。 12.对于硝酸工厂的尾气,一般用溶液吸收,吸收N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氨气铵盐 1.工业上用和直接合成氨。NH3的电子式为 2.NH3是无色、味、有毒、密度比空气的气体。易液化,液化之后得到的液体叫做可做 制冷剂,因为,(1:700),可由喷泉实验证明,形成喷泉的根本原因是。 3.氨的水溶液叫,呈性,因为氨在水中可发生系列反应, 氨水的组成有NH3、NH3·H2O、NH+4、H2O、OH-、H+(极少量),其中NH3·H2O是一元可溶性弱碱,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分解化学方程式为;氨水易挥发,质量分数越大,其密度越。 4.氨水是一种很好的沉淀剂,能使Mg2+、Al3+、Fe3+等转变成氢氧化物沉淀,氨水与Fe3+产生色沉淀,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的现象是,写出用氨水和可溶性铝盐制备Al(OH)3的离子方程式。 5.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时,氨水做反应物时写成NH3·H2O,做生成物时注意反应条件,如为NaOH稀溶液与NH4Cl稀溶液反应时离子方程式为,在加热条件下或反应为浓溶液时该反应生成物写成 6. NH3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氨气是一种性气体。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装满氨气的集气瓶瓶口有产生,其化学方程式 7.用浓氨水检验Cl2管道是否泄漏,利用了氨的______________性和是碱性气体的性质,若观察到检测处(有水蒸气 存在)出现白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 不同条件下NH3与O2反应所得产物也不同,写出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是和水 9 .NH3通过热的CuO后,固体变红且得到无毒气体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课程模块及章节:高三复习第四章第四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描述: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水平,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世纪金榜》,教材主干回顾、考点研析梯级演练三个内容安排,在复习的时候还需结合《必修1》教材相对应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复习资料实行学习。在主干知识回顾中已将所有知识点以填空形式和图示表现,基础梳理部分对氮元素的单质、氧化物和酸的知识实行梳理,考点研析主要分析了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硝酸的强氧化性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有内容融合分为两课时实行梳理,第一课时梳理氮气、氧化物和硝酸,第二课时梳理氨和铵盐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对于高一学习的本节内容早已遗忘怠尽,特别是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更是困难重重,所以,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本节内容无论是性质还是应用均需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现,引导学生从氮单质转化为氧化物继而转化为酸及盐的过程,理解氮元素在各步转化中的条件及产物。其次,本节内容中涉及的应用和现象解释的识记知识,须协助学生整理出知识点并以问题形式学习与识记。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2.能说出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3.能准确书写由氮气转化为硝酸中的三步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碳 与浓硝酸、实验室制备氨气、氨的催化氧化、铵根离子的检验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分析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各装置作用及注意事项; 5.能说出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和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能准确书写氮气转化为硝酸中的三步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碳与浓硝酸、实验室制备氨气、氨的催化氧化、铵根离子的检验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氨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氮气转化为硝酸中的三步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碳与浓硝酸、实验室制备氨气、氨的催化氧化、铵根离子的检验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必修1》教材、《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世纪金榜作业与测评》,集体备课复习课件。 教学手段: 1.反复要求学生实行书写与表达训练,由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整合知识梳理与考点研析实 行知识梳理,对重难点知识采用对比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和书写方程式的方法,对特殊反应的

高中化学_氮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氮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2017年是山东省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一年,2018年本届学生面临第一次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没有以往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完化学必修1、2以后,为备战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又是在复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之初是而开展的一堂课,目的为后续的复习提供一种可操作的课堂授课模式。同时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需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的传递开始转变,关注到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地位,建立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性地接受知识的丰富生动的新模式,基于此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分布广、琐碎,学生常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学的很吃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具体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呢?本节课设计了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为载体,通过构建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二维图,希望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模型,让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含氮元素的典型物质对应的物质类别和所有的化合价建立坐标系,坐标系的象限中标出的是元素某价态和种类共同对应的物质化学式,形成一幅常见类别、常见化合价的物质图,形成一个初步静态的二维图;第二步,在不同含氮物质之间建立转化关系,形成以物质类别转化为线索的复分解体系和以价态变化为线索的氧化还原分析体系,从而建立一种认识、分析物质性质的动态的二维体系。第三步,从研究具体的物质抽取概括,形成建立其他物质的二维图一般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在遇到陌生的具体物质时,能自觉地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与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该物质的性质。 本节课同时还是一节针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课,因此在构建了认识物质性质二维体系后,后半部分基于此重点开展了物质性质的应用的教学。以一道物质转化框图推断题为根本,分析明确氮及其化合物是物质结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环境化学等系列问题考查的重要载体。最后以近三年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真题和针对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知识点的练习题进行五个活动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对本节课重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节课采取学案导学的方式,设计导学案。并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复习并且有疑问的地方在学案上标记出来,然后根据重点和疑点实施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化学知识点:氮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氮及其化合物 氮及其氧化物 1.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和氮的固定 2.N2的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__4 5__左右。 3.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NO NO2 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红棕色毒性有毒有毒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 应 3NO2+H2O===2HNO3 +NO 与人体、环境的关 系 ①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②转化成NO2,形成酸雨、光化 学烟雾 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 氨、铵盐1.氨的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700)。 (1)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NH +4+ OH -,氨的水溶液叫氨水,呈弱碱性。 (2)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工业制HNO 3的基础反应) (3)与酸反应 与氯化氢反应:NH 3+HCl===NH 4Cl , 现象:产生白烟。 应用:用于NH 3与挥发性酸的互相检验。 2.铵盐的性质 铵盐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属于离子化合物 (1)不稳定性:NH 4Cl=====△NH 3↑+HCl ↑, NH 4HCO 3=====△NH 3↑+CO 2↑+H 2O 。 (2)与强碱反应:NH 4Cl +NaOH=====△NH 3↑+NaCl +H 2O 。 应用于NH +4的检验和NH 3的制取。 3.NH 3的制取原理 (1)工业制法: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实验室制法: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 硝酸 硝酸是易挥发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水互溶。 1.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①与除Au 、Pt 外大部分金属反应(如Cu): 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 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 ②常温下浓HNO 3使Fe 、Al 钝化。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教案人教版必修一3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二)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1.氨分子的结构 写出氨的化学式、电子式和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氨分子氮的化合价为____,分子中含有________〔极性、非极性〕键,键角为_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氨分子为_________〔极性、非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没有颜色、有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____体积氨。证明氨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是___________。3.氮的喷泉实验 〔1〕实验操作: 〔2〕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3〕为什么[实验1]能形成喷泉? 当挤压滴管的胶头,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氨迅速溶解,使烧瓶内______减小,在______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4.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NH3•H2O。NH3•H2O可以部分电离生成______

和______,所以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请写出有关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与酸反应 [实验2] 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论:挥发性的强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便产生_________的现象,如HCl,HBr, HI、HNO3等遇氨气均有该现象产生,而H2SO4、H3PO4无此现象。 〔3〕氨的还原性 工业上利用氨在催化剂〔如铂等〕存在的情况下跟氧气反应来制取硝酸。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见的铵盐有:______、______、______。铵盐是____溶于水的____色晶体。 〔1〕铵盐的受热分解 氯化铵、碳酸氢铵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特别是碳酸氢铵在______以上即可分解,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铵盐与碱反应 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I.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II.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