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

课教案

【教材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讲述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本课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铵和铵盐、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材以文字介绍氮原子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科学史话”,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研究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2.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有本课知识的学习经历,但学习的知识是零星的。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

养。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类比、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准备好实验器材。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元素周期表,引导生查找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师: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在自然界里,氮元素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氮是自然界各种生物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自然界是怎样通过氮的循环为生物体提供氮元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氮及其化合物知识。

板书课题:氮及其化合物

二:讲授新课。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问题:

(1)氮气的物理性质。

(2)氮气的化学性质。

(3)什么是氮的固定?如何固定?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熔点:-210 ℃,沸点:-196 ℃,密度: 1.25 g/L (2)化学性质:由于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法被大多数生物体直接吸收。但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氮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使N≡N断裂,氮气能够与镁、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分别生成氮化镁、一氧化氮和氨气等。

(3)①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②大自然通过闪电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从而实现自然固氮。③人类则通过控制条件,将氮气氧化或还原为氮的化合物,实现人工固氮。最重要的人工固氮途径就是工业合成氨,它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氮元素,而且为其他化工产品(如农药、染料等)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师出示一氧化氮气体,生观察。

2.师讲解归纳:

①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氮的两种重要氧化物。

②一氧化氮是无色的有毒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₂= 2NO₂

3.师引导学生做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1)生边实验边观察,做好记录。

(2)思考讨论问题: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3)师归纳总结:

①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②二氧化氮溶于水时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硝酸。

3NO₂+H₂O = 2HNO₃+ NO

4.思考讨论:实验5-5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如果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上述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三)铵和铵盐

1.师出示铵,生观察铵的物理性质。

提示: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师讲解铵的化学性质:

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因此,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3.师指导学生做实验5-6。生边做边观察记录。思考讨论问题: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师讲解归纳:①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氨溶于水时,会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 ₃. HO),一水合氨中有一小部分电离形成NH₄⁺和OH⁻。

②氨的水溶液(俗称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师出示氮与氮化氢反应视频。

(1)生观察思考: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如氨遇到氯化氢时,会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NH₃+HCI = NH₄CI

(2)师讲解: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氨具有还原性,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如铂)的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6.师指导生做实验5-7。生边做边观察记录。

(1)生小组内交流发现的问题。

(2)师讲解:

①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绝大

多数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会放出氨。

②在实验室中,常利用铵盐与强碱反应产生氨这一性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和制取氨。

7.师出示制取氨的简易装置示意图。生请仔细观察实验装置,思考如何检验试管中已收集满氨,如何吸收处理实验中多余的氨。

(四)硝酸

1.师讲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化学性质:

①浓硝酸见光或者受热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所以一般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②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2.师指导学生做实验5-8,硝酸与铜反应。生观察记录。

师指导:(1)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金属如铁、铝等虽然能与稀硝酸或稀硫酸反应,但在常温下却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这是因为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硝酸或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当加热时,铁、铝金、铂等溶解。会与浓硝酸或浓硫酸发生反应。

3.生思考与讨论: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1)

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五)酸雨及防治

1.生阅读教材,从化学角度思考酸雨形成的原因。

煤、石油和某些金属矿物中含有硫,在燃烧或冶炼时往往会生成二氧化硫。在机动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条件会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它们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会使人死亡。

2.师出示酸雨的形成示意图,生观察,师讲解:

(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小于5.6。

(2)酸雨有很大的危害,能直接损伤农作物,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腐蚀。

(3)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是有用的化工原料,但当它们分散在大气中时,就成了难以处理的污染物。因此,工业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之前,必须进行适当处理,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并充分利用原料。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铵和铵盐

硝酸

酸雨及防治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1+、2+、3+、4+、5+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 课教案 【教材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讲述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本课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铵和铵盐、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材以文字介绍氮原子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科学史话”,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研究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2.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有本课知识的学习经历,但学习的知识是零星的。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

人教版高中2019版化学《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

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课前准备: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关内容,构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课堂投影展示:自然界的氮元素分布。拓展学生视野。 二、氮气 教师讲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强调液氮沸点低。关联液氮的用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设问:为什么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 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干内容,构想教学过程。 1、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大概的化学特征。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1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简单获得3个电子,也不简单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一、素养功能定位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课位于新教 材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的第二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通过一些的实例,认识这 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设贴近生活问题的真实情景,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 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价类二维的角度认识元素化合物。 (2)回忆并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氮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合价分析其 氧化物,建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结合实验探究功能,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 性质,感受化学反应变化的奇妙。 (4)把氮的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体会化学科学在保障 人类生产生存等方面做出的价值和贡献。 2.评价目标

(1)结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图归纳氮的价类二维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和物质间转化关系的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预测物质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诊断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的化学思维的构建。 (3)通过对氮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实验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概念归纳能力。 (4)通过对氮的固定的学习和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在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过程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几种氮肥的图片,通过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将氮气转化为NH4+和NO3。 新课讲授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PPT展示】展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价类二维图 【师】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提问】决定氮气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氮气的电子式结构式等信息的书写。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结构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跟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N2可以跟Mg、O2、H2等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 (1)N2与Mg反应:;

(2)N 2与O 2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3)N 2与H 2反应(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注意反应条件,通过氨气的合成历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氮的固定 (1) 定义: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 定,简称固氮。 (2)分类:自然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雷雨天产生NO 气体 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 【PPT 展示】价类二维图,氮气如何转化为硝酸呢?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师】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体 无味 有毒 不溶于水 NO 2 红棕色 气体 刺激性 有毒 易溶于水 【PPT 展示】魔鬼谷的故事 【视频展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时的反应。根据PPT 提供的NO ,NO 2相关性质引导学生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的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并展示部分学生书写的方程式(两种方程式对比展示) 【PPT 展示】模拟演示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数字化实验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氮气氧气放电情况下的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2NO+O 2=2NO 2 【师】生成的NO 2也不是硝态氮肥,还需要发生怎样的反应?雷雨发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节_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1 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核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元素的存在及氮的固定。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5.2氮及其化合物 学案讲义 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

5.2氮及其化合物 1 氮与氮的氧化物 ........................................................................................................ - 1 - 2 氨和铵盐 ................................................................................................................... - 8 - 3 硝酸、酸雨及防治 .................................................................................................. - 18 - 4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计算和综合实验 .................................................................. - 25 - 1 氮与氮的氧化物 学 习 任 务 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 2的主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 与NO 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氮气及氮的固定 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 (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 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N 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 2)<ρ(空气),难溶于水。 3.氮气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N 2的结构 N 2的结构式为N ≡N ,氮氮键很难断裂,化学性质很稳定。 (2)化学性质 N 2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 2获得足够的能量,使N ≡N 断裂。写出N 2与Mg 、H 2、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②;

高一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_《第二节_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2 氨和铵盐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二课时的内容:氨和铵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氨的化学性质。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氮及其化合 物》第二课时 单元 5 学科化学年级高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氨和铵盐的性质。教材通过浓硝酸的的颜色以及氨的喷泉实验,让我们认识氨的的结构和性质。氨及铵盐是氮组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就是我们身边的元素,我们身边的化肥以及身体中,都有氨及铵盐的影子,通过氨的喷泉实验,引出氨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氨以及铵盐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Vwijb4Hj2 另外,在氨以及铵盐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物。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也要对我们的环境负责。在介绍氨以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时,不止看到化学对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关注化学对我们带来的负面效果。而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还要从化学学科入手,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解决我们的黄精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节安排了“氨-----NH3”,“铵盐”,这两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氮的氨以及铵盐有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氮喷泉实验,了解氨水的化学性质,同事要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对于铵盐,使我们农作物的一种重要的氮肥,要认识铵盐在农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铵盐的使用,要注意使用安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喷泉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 难点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5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2的主 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 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与NO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 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 (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2)<ρ(空气),难溶于水。 3.氮气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N2的结构 N2的结构式为N≡N,氮氮键很难断裂,化学性质很稳定。 (2)化学性质 N2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2获得足够的能量,使N≡N断裂。写出N2与Mg、H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②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 ③N 2+O 2=====高温或放电2NO 。 4.氮的固定: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1)自然固氮:大自然通过闪电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 (2)人工固氮:人类通过控制条件,将氮气氧化或还原为氮的化合物,最重要的人工固氮途径就是工业合成氨。 Mg 在空气中燃烧时可以发生的反应有哪些?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示:2Mg +O 2=====点燃2MgO ,3Mg +N 2=====点燃Mg 3N 2, 2Mg +CO 2=====点燃2MgO +C 。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态 无味 有毒 不溶 NO 2 红棕色 气态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易溶 2.(1)NO 在空气中易转化为红棕色的NO 2,反应方程式为 2NO +O 2===2NO 2。 (2)NO 2与H 2O 反应生成HNO 3和NO ,反应方程式为 3NO 2+H 2O===2HNO 3+NO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属于氮的固定,是化学变化。 ( ) (2)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 ( ) (3)C 易燃烧而N 2需放电才反应,说明C 的非金属性比N 的强。 ( ) (4)N 2的电子式为N ⋮⋮N 。 ( ) (5)2NO +O 2===2NO 2属于氮的固定。 ( ) [答案] (1)√ (2)√ (3)× (4)×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