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3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教案苏教版2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3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教案苏教版2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1.能以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例,分

析和探讨化学工业对人类健康、社会可

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2。能运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对化学品的

生产和使用进行初步的评估,提出处理

环境污染物的建议。

一、铵盐的性质

1.铵盐:由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3.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①NH4Cl受热容易分解:NH4Cl错误!NH3↑+HCl↑(填化学方程式)。

②NH4HCO3受热容易分解:NH4HCO3错误!NH3↑+H2O+CO2↑(填化学方程式)。

(2)与强碱的反应:

①固体反应:NH4Cl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错误!NH3↑+NaCl+H2O.

②固体反应:NH4Cl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 +Ca(OH)2错误!CaCl2+2NH3↑+2H2O。

③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为NH错误!+OH-错误!NH3↑+H2O。

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为NH+,4+OH-===NH3·H2O。

有两瓶溶液是NH4Cl溶液和NaCl溶液,如何区分?

[提示]取其中一种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溶液为NH4Cl溶液,否则为NaCl溶液。

二、常见氮肥及其使用

1.常见氮肥

性质特点注意事项

铵态氮易溶于水、不稳定、与碱

反应

低温保存,深施盖土,避免受

热;不可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

等)混合使用

2.合理使用化肥

(1)考虑因素:土壤酸碱性、作物营养状况、化肥本身性质。

(2)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①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容易酸化、板结。

②部分化肥随着雨水流入溪水、河水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

微点拨:坚持优先保护环境,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三、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

1.氮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2.主要危害

(1)NO2会形成酸雨。

(2)氮氧化物与臭氧和一些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作用后,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人们称它为光化学烟雾。

3.减少氮氧化物的措施

(1)以甲醇、液化气代替汽油。

(2)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将NO x转化为中性的、无污染的氮气;净化装置中NO、CO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错误!N2+2CO2.

(3)使用以液化天然气(LNG)或高效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新型环保汽车。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铵盐易溶于水,可用作氮肥,贮存时要密封包装且放于阴凉处。(√)

(2)NH4HCO3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错误!+OH-错误!NH3↑+H2O。

(3)检验NH错误!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

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4)颜色、热稳定性是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

2.以下性质不属于铵盐的通性的是()

A.易溶于水B.含有NH错误!

C.可分解放出氮气D.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C[铵盐多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均含有NH错误!,都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A、B、D项属于铵盐的通性.]

3.根据下表中右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其序号填入下表的右栏中。

a.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碳铵)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遇碱时放出氨气;在土壤中不残留有害物质

②硝酸铵(硝

铵)

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遇碱放出氨

气,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

③硫酸铵(硫

铵)

易溶于水,吸湿性小,常温下稳定,

遇碱时放出氨气;长期使用会使土壤

酸化、板结

④硫酸钾易溶于水;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答案]①ab②abc③bd④d

探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素养养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材料11727年,英国化学家哈尔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在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并没有气体放出。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重做这个实验,他采用汞代替水来密封曲颈瓶,即排汞取气法,制得了碱空气(氨气)。

材料21904年,哈伯开始研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1908年,哈伯和助手设计了一种高压罐,将体系加压到200个标准大

气压,并加热到550 ℃,用铀作催化剂,每小时可以生产几百毫升的液氨。哈伯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为表彰哈伯的这一贡献,瑞典科学院把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哈伯.

[问题1]英国化学家哈尔斯的实验为什么没有制得氨气?他的实验为现在实验室中制取氨气提供了哪些启示?

[提示]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只见水被吸入瓶中并没有气体放出。他的实验提示我们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而且将氨气通入水中时要防止倒吸.

[问题2]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制得氨气后研究发现氨可以在纯氧中燃烧,该反应是一个置换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4NH3+3O2错误!2N2+6H2O.

[问题3]根据材料2:分析实验室为什么不选择哈伯制备氨气的方法来制备氨气?

[提示]哈伯制备氨气的方法需要高温、高压,条件较高,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不适合实验室制备。

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

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2NH4Cl+Ca(OH)2错误!CaCl2+2NH3↑+2H2O。

(2)装置:

①发生装置:固体+固体错误!气体,与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②净化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3)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试管口塞一团疏松的棉花团,目的是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以收集到较纯净的氨气。

(4)验满方法:①方法一: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附近,若变蓝,说明已经收集满。

②方法二: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说明已经收集满。

(5)尾气处理:多余的氨气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润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2.实验室快速制氨气的方法

(1)加热浓氨水法: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NH3:NH3·H2O错误!NH3↑+H2O,故可直接加热浓氨水制备NH3。

(2)浓氨水加固体NaOH(或生石灰、碱石灰)法:固体NaOH 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会促使氨水分解,而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Ca(OH)2,同时反应放热,也会促使氨水分解,故可在常温下向固体NaOH或CaO中滴加浓氨水来制备NH3。

反应装置图分别为

1.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B[①中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但在试管口附近两者又能结合生成NH4Cl,所以不能用于制取NH3;②中的漏斗位置过低,不能防止倒吸,漏斗要紧贴水面;③可用于NH3的发生装置,利用浓氨水和生石灰等制取NH3;④中试管口应放一团干燥的棉花,减少NH3与空气的对流。]

2.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取氨气,下图A和B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实验室制氨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若改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制氨气时,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__.

(2)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________做干燥剂(请从碱石灰、浓硫酸、氯化钠中选出一种物质)。

(3)实验室常用________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内),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1)实验室制氨气时利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错误!CaCl2+2H2O +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用的装置是A;若改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制氨气时,由于不需要加热,应选取的装置是B.(2)氨气是碱性气体,因此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碱石灰做干燥剂,氯化钠不能作干燥剂。(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实验室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

内),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水充满集气瓶,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错误!≈0.045 mol/L.

[答案](1)2NH4Cl+Ca(OH)2错误!CaCl2+2H2O+2NH3↑A B(2)碱石灰(3)向下排空气0。045 mol/L

1.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所有铵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是-3价②所有铵盐都溶于水③铵态氮肥不应与草木灰混合使用④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⑤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反应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B[NH4NO3中氮元素有-3价和+5价,①错误;NH4HCO3既能与碱反应,也能与酸反应,⑤错误。故B项正确。] 2.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化肥名称尿

碳酸氢

硫酸

溶液的pH78511该同学最好选用()

A.尿素B.碳酸氢铵

C.硫酸铵D.氨水

C[根据题意应选择水溶液显酸性的化肥。]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氨:NH+4+OH-错误!NH3↑+H2O B.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错误!+OH-错误!NH3·H2O C.氨水中加盐酸:NH3·H2O+H+===NH错误!+H2O

D.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Fe2++2NH3·H2O===2NH错误!+Fe(OH)2↓

C[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B项,加热条件下NH3·H2O应分解为NH3和H2O,离子方程式应为NH错误!+OH-错误!NH3↑+H2O;C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D项,向氨水中滴加FeCl3溶液应生成Fe(OH)3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

4.检验试管中盛有的少量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 A.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试纸是否变蓝

B.将固体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看是否变

C.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

D.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A[检验铵盐的方法:将某固体(或其溶液)与强碱共热,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固体为铵盐。]

5.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

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C.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浓氨水中

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________。

(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

①密度②颜色③溶解性④热稳定性⑤与氧气反应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集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1)加热氯化铵产生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不能制取氨气;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制氨气时,将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更方便操作,而且节约氨水的用量;氨气极易溶于水,若用稀溶液制取,产量较少。(2)根据所给试剂看,不需要加热条件。(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密度、气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与其他性质无关.(4)氨气极易溶于水,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1)B(2)C(3)②④(4)d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总结

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氮的固定.............................................................................................................. - 1 -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 ............................................................................................ - 5 - 第1课时 氨气.............................................................................................................. - 5 - 第2课时 硝酸.............................................................................................................. - 8 - 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 - 10 - 微专题2 化学中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 ............................................................. - 14 - 第一单元 氮的固定 基础知识 一、氮分子的结构 1.物理性质 2.(1)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通过共用三对电子结合而成的,氮气分子的电子式:∶N ⋮⋮N∶,结构式为N≡N。 (2)破坏氮气分子中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氮气分子很稳定。但在高温或放电等特殊条件下,也能与一些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生成含氮化合物。 二、自然固氮 1.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1)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雷雨发庄稼”的原理: N 2+O 2=====放电 2NO 、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 雨水中的硝酸渗入土壤后与矿物质作用生成硝酸盐,其中的硝酸根离子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高中化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教案

Don't preach your own heart everywhere,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in this world who have stories.通用参考模板 (页眉可删) 高中化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教案 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3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发 展 目 标 体 系 构 建 1.能以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例,分析和探讨化学工业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2.能运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对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初步的评估,提出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建议。 一、铵盐的性质 1.铵盐:由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3.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①NH 4Cl 受热容易分解:NH 4Cl=====△ NH 3↑+HCl ↑(填化学方程式)。 ②NH 4HCO 3受热容易分解:NH 4HCO 3=====△ NH 3↑+H 2O +CO 2↑(填化学方程式)。 (2)与强碱的反应: ①固体反应:NH 4Cl 与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4Cl +NaOH=====△ NH 3↑+NaCl +H 2O 。 ②固体反应:NH 4Cl 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 ③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为NH +4+OH - =====△NH 3↑+H 2O 。 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为NH + 4+OH - ===NH 3·H 2O 。 有两瓶溶液是NH 4Cl 溶液和NaCl 溶液,如何区分? [提示] 取其中一种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溶液为NH 4Cl 溶液,否则为NaCl 溶液。 二、常见氮肥及其使用 1.常见氮肥 分类 性质特点 注意事项 铵态 氮肥 易溶于水、不稳定、与碱反应 低温保存,深施盖土,避免受热;不可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2单元第1课时氨气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氨气 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 的主要性质。 2.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无机化合物转化与制备的方案。 1.氨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液化难易 无色 刺激性 气味 比空 气小 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易被液化微点拨: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 2.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 ①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 液呈碱性 3.氨水的性质 (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 NH3·H2O。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 △ NH3↑+H2O。 (2)氨水具有弱碱性,电离方程式是NH3·H2O NH+4+OH-,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根据氨水的性质分析,直接施用氨水作氮肥合理吗?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不合理。氨水易挥发,用氨水作氮肥,肥效低,浓度较大时还会烧伤作物茎叶,必须加大量的水稀释。氨水对眼睛、呼吸道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贮存、运输和施用的要求也比较高。 4.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1)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

(2)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3+HCl===NH 4Cl 。 微点拨:(1)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其离子方程式是NH 3+H +===NH +4。 (2)铵盐大多是无色晶体,运输、储存比较方便,并且都能溶于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固态氮肥已经代替了氨水,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肥。 5.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氨的性质 (1)NH 3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可能的变化是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因此氨气具有还原性。 (2)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 的化学方程式: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mol/L 的氨水中c (NH 3·H 2O)为1 mol/L 。 (×) (2)浓氨水与所有酸的反应过程均可产生白烟。 (×) (3)NH 3可以用水作喷泉实验,说明NH 3易溶于水。 (√) (4)氨水加热可以制NH 3,说明NH 3·H 2O 易分解。 (√) 2.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B .氨及易溶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 .氨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 D .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C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A 项正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 3、HCl 等)可用来做 喷泉实验,B 项正确;氨水不稳定,受热发生分解反应(NH 3·H 2O=====△NH 3↑+H 2O),放出氨气, C 项错误;氨水显弱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D 项正确。] 3.氨水滴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________色,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蓝 NH 3·H 2O NH +4+OH - 探究氨气的性质

《氮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氮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教学设计【高 中化学必修2(新课 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识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硝酸泄漏会有黄色的气体产生 二、讲授新课 (一)硝酸 1、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 HNO 3 的不稳定性 a.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4HNO 3(浓) === △ 4NO 2 ↑+O 2 ↑+2H 2 O b. 贮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并避光放置于冷暗处 (2) HNO 3 的强氧化性 ①与Cu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5-8】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视频】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教学实验】硝酸与铜的反应”。 Cu+4HNO 3(浓) === 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稀) === 3Cu(NO 3 ) 2 +2NO↑+4H 2 O 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2 ,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 ③与非金属反应 C+4HNO 3(浓)=== △ 2H 2 O+4NO 2 ↑+CO 2 ↑ S+6HNO 3(浓) === △ H 2 SO 4 +6NO 2 ↑+2H 2 O 【资料卡片】

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检测题-下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褪去,说明SO2有漂白性 B.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说明部分Na2SO3被氧化 C.向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H4+ D.将少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且有血红色沉淀,说明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2.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CO2B.N2C.SO2D.NH3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的电子式: B.NH3的电子式: C.CO2的结构式:O-C-O D.Na+结构示意图: 4.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氮气跟氢气合成氨B.氨气跟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 C.植物吸收硝酸铵D.氮气由气态变为固态 5.下列检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序 号 检验方法和现象结论 A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2- 4 B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 4

A .A B .B C .C D .D 6.用石灰乳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含NO 、NO 2)可获得Ca(NO 2)2,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吸收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 + NO 2 + Ca(OH)2 = Ca(NO 2)2 + H 2O B .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可提NO 、NO 2去除率 C .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有利于NO 、NO 2的充分吸收 D .若尾气中n(NO 2)∶n(NO)<1∶1,处理后的尾气中NO 含量会升高 7.下列气体呈红棕色的是 A .Cl2 B .SO2 C .NO2 D .CO2 8.若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11.2LH O 含有的分子数为A 0.5N B .7.8g 过氧化钠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A 0.2N C .常温常压下,48gCH 含有的分子数为A 0.5N D .常温下,5.6g 铁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A 0.3N 9.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4CH 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B .HCl 的电子式: C .2-S 的结构示意图: D .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8 7N 10.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氮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B .豆科植物可实现生物固氮 C .氨和铵盐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被还原

2021年高中化学新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专题7 3-2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 教案

专题7 3-2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 教材分析 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主要包括: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预防和控制。教材将此内容受计在本专题最后一部分,学生们此前已学习了氮气及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维护自然界氮循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学生了解到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在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引起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从而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要促进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应用化学技术,并了解化学技术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辩证思想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氮氧化物(NO、NO2)的来源和性质。 2.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核心素养: 1.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重难点 1.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氮氧化物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1.氮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NO、NO2。 2.氮氧化物的来源 3.氮氧化物的危害主要是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雾霾。 (1)酸雨的危害 ①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和植物;②使人类得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的健康; ③腐蚀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

(2)光化学烟雾及危害 ①氮氧化物(NO x)在日光照射下能使氧气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臭氧(O3)。 臭氧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一些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作用后,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人们称它为光化学烟雾。 ②性质与危害: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等都有很大的危害。 二、氮氧化物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1.应用化学反应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转化为无污染的氮气 如,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CO N2+2CO2 2.根据氮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的性质,用碱液吸收工厂排放废气中的NO x,反应原理如下: NO2+NO+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2+NaNO3+H2O 3.使用洁净能源减少尾气的排放,如为减少汽车有害气体的排放,可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1)以甲醇、液化气代替汽油。 (2)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将NO x转化为中性的,无污染的氮气。 (3)使用以液化天然气(LNG)或高效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新型环保汽车。 课后作业: 1. 重点笔记:课件中4、5、9、10 2. 苏教版必修二课本P49:3、4、5 3.专题7-§3-2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等,使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其中的二氧化氮不但能形成酸雨;在日光照射下,二氧化氮还能使氧气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臭氧,臭氧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发生作用后,产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的健康、植物的生长等都有很大的危害;另外,还能破坏臭氧层。学习氮氧化物处理的原理及方法,帮助同学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质量检测卷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专题7质量检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雷雨发庄稼”的原理涉及的第一步反应是空气中N 2和O 2在闪电的作用下生成了下列哪种物质( ) A .NO B .N 2O C .NO 2 D .N 2O 5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显碱性 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 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 +8H ++2NO - 3 ===3Cu 2+ +2NO ↑+4H 2O D .HNO 3―→NO 2―→NO ,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 3.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 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 .NO 、NO 2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可在大气中相互转化 C .可用浓氨水检测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 D .NaNO 2具有氧化性,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 4.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C 、N 、S 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元素均可以和氧元素形成2种或2种以上氧化物 B .实验室用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取NO C .CO 2、SO 2、NO 2都能与H 2O 反应,且原理相同 D .稀硫酸、稀硝酸与铁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 6.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4-2-4.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主备人:田加才 教学课题【必修Ⅰ】§4-2-4.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⑴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⑵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 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⑶掌握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⑷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 力 目 标 ⑴掌握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⑵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⑶ 情 感 目 标⑴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⑵ 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 【复习】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 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 中的化合价 【思考】标出2KBr+Cl2=Br2+2KCl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给了哪种元素,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练习】【学生归纳】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学生归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3.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本质变化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 反应的就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 (4)Fe+CuSO4=FeSO4+Cu (5)CaCO3高温CaO+CO2↑(6)2H2O通电2H2↑+O2↑ (7)NaOH+HCl=NaCl+H2O 【归纳】 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过渡】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我们可用双线桥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师生 互动)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强调】 a、“e-”表示电子 b、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 一种元素 c、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 【引入新课】 那么如何配平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呢? 【阅读】 教材p101 【讲授】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巩固练习] 2、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 移的方向和数目 MnO2+4HCl△ MnCl2+2H2O+Cl2 4NH3+5O2 4NO+6H2 O NH4NO3△N2O+2H2O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学案-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课-含解析

探究项目:实验室模拟硝酸的生产流程 情境创设素养解读 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由于硝酸同时具有氧化性和酸性,硝酸也被用来精炼金属:即先把不纯的金属氧化成硝酸盐,排除杂质后再还原。浓硝酸能使铁钝化而不能继续被腐蚀。还可供制氮肥、王水、硝酸盐、1.素养要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 2.素养目标:通过“实验室模拟

硝化甘油、硝化纤维素、硝基苯、苦味酸等。 硝酸的生产流程”,要求学生通过 自主探究,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完成硝酸的生产,回顾整合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与创新意识。 探究过程 素养评价 【探究任务一:硝酸生产原理分析】 (1)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设计以氨气和空气为基础原料,生产硝酸的过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 (2)思考: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在工业生产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将NO 循环利用。 【探究任务二:实验室模拟硝酸的生产工艺】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和操作 已知:CaCl 2+8NH 3===CaCl 2·8NH 3 实验步骤:按上图所示装置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各仪器中加入相应的试剂;点燃酒精灯,几分钟后,向氨水中鼓入空气,鼓气速度以维持催化剂红热为宜,观察实验现象。 (1)上图中装置A 的作用是什么? 1.科学探究—水平1:能根据教材中给出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科学探究—水平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分析探讨装置的作用,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水平3:能依据“绿色化学”思想科学理 论对某一化学过程进行分析,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决策。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时练习题及专题测验 含解析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氮的固定 ...................................................................................................................... - 1 - 2.氨气 .............................................................................................................................. - 8 - 3.硝酸 ............................................................................................................................ - 13 - 4.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 17 - 专题7综合测验............................................................................................................ - 25 - 1.氮的固定 1.自然界的氮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N2与O2反应生成NO B.②中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③中氮元素被氧化 D.氧元素参与了氮循环 放电C[A对,氮气在足量的氧气中,打雷闪电时涉及的一个反应为N2+O2===== 2NO,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B对,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C错,③中细菌还原硝酸根中+5价 的氮,生成无污染的0价的氮气,所以③中氮元素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D对, 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氧元素参 与反应,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3NO2+ H2O===2HNO3+NO,氧元素参加了氮循环。] 2.下列各项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手册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第1课时铵盐的性质 知识点1 铵盐的概念 通常把由__________与__________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称为铵盐,试着写出五种铵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 铵盐的性质 1.铵盐的物理通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铵盐都能与强碱反应。 将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加热,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某溶液中存在铵根离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 铵盐的用途——实验室制氨气 1.常用的药品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氨气?________________。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氨气。 4.检验一集气瓶中已集满氨气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常见氮肥及其使用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知识点1 常见的氮肥及其使用 1.氮肥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铵态氮肥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七3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1.针对实验室制取氨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KClO3制取O2的装置相同 B.可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 C.氨气的验满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于试管口附近检验D.所用的铵盐不能是NH4NO3,因为NH4NO3受热易爆炸 2.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晶体,可能是铵盐,检验的方法是( )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酚酞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紫色石蕊试剂 3.(双选)下列物质用加热的方法可分离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4.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产品均为离子化合物 5.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6.为落实“五水共治”,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NH+4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设计了如下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1中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 B.X可以是空气,且需过量 C.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 D.处理含NH+4废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NO-2===N2↑+2H2O 7.将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硫酸铵样品13.2 g,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收集到气体4.3 L(标准状况),则该样品内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碳酸氢铵和硝酸铵 B.碳酸铵和氯化铵 C.氯化铵和碳酸氢铵 D.氯化铵和硝酸铵 8.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H2PO4、(NH4)2HPO4、(NH4)3PO4,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恰好作用完全生成正盐,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 ) A.1:2:3 B.3:2:1 C.1:1:1 D.6:3:2 9.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释放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B.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C.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2和NO D.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CO和NO 10.下列物质造成的环境问题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CO2——温室效应

新教材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二册习题-专题7-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含解析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双基巩固学考突破 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 H4+,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①蒸馏水②NaOH溶液③红色石蕊试纸④蓝色石蕊试纸⑤稀硫酸 A.①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② 答案:B 解析:N H4+检验一般是取少量样品与碱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看试纸是否变蓝;也可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看是否有白烟生成。因此④⑤一定用不到。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氯化铵与熟石灰制氨气: N H4++OH-NH3↑+H2O B.NaOH浓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 N H4++OH-NH3·H2O C.氨水中加盐酸: NH3·H2O+H+N H4++H2O D.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Fe3++3OH-Fe(OH)3↓ 答案:C 解析:NH4Cl与Ca(OH)2固体加热,不是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A项不正确;NaOH浓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放出NH3,不能写成NH3·H2O,B项不正确;氨水与酸或盐反应,实质是NH3·H2O电离出的OH-参与反应,NH3·H2O为弱碱应写成分子形式,故C项正确,D项不正确。 3.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制取干燥氨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备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少量水蒸气

C.用装置丙收集氨气 D.用装置丁吸收多余的氨气 答案:D 解析: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共热制氨气,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A项错误;氨气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项错误;收集氨气的烧瓶不应密闭,C项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用水吸收氨气时要注意防止发生倒吸,可用丁装置,D项正确。 4.用加热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 C.氯化铵和氯化钠 D.碘和氯化铵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要考虑铵盐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外,还需考虑其分解产物是否与另一物质发生反应等。铵盐可与碱反应,因此选项A在加 热时发生反应2NH4Cl+Ca(OH)22NH3↑+2H2O+CaCl2,不能用于分离。选项B中的NH4HCO3受热易分解,且产生的H2O和CO2能与Na2O2反应,也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碘在受热时升华,遇冷凝华,NH4Cl受热分解,遇冷重新化合,两者仍混合,故选项D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选项C,NH4Cl受热分解后可从体系中脱离,遇冷又重新化合为NH4Cl晶体,从而达到与NaCl分离的目的。 5.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答案:A 解析:N H4+的检验原理是N H4++OH-NH3↑+H2O,再用试纸或浓盐酸检验氨气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会产生氨气,A项错误。 答案:A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案苏教版必修1〗之小船创作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硫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2)了解二氧化硫、硫酸、氨气、铵盐、硝酸的有关化学性质; (3)认识酸雨的形成过程,工业上制取氨气、硫酸的化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从电子得失、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从电子得失、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运用归纳、演绎的科学方法总结硫及氮的有关物质的性质; (4)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理解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的区别、二氧化硫与氯气漂白原理的不同点、硝酸与硫酸性质的相同点; (5)设计变式问题,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综合性习题的训练,学生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精神; (2)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记忆与运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氮的化合物与硫的化合物的性质、制备与用途。 教学难点

氮的化合物与硫的化合物的性质、制备与用途。 课前准备 相应的PPT文稿和有关习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对本专题的内容作一巩固和练习。 推进新课 一、二氧化硫 [投影] 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二氧化硫的性质(横线部分为所填内容)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颜色:无色 酸性氧化物的性 质与水反应SO2+H2O H2SO3 状态:气体与碱反应,如与NaOH溶液反应SO2+2NaOH===Na2SO3+H2O 毒性:有毒 与Ca(OH)2溶液反应SO2+Ca(OH)2===CaS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如CaO反应SO2+CaO===CaSO3 强还原性如与O2反应SO2+O2===== 催化剂 SO3 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练习] 下列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①双氧水②次氯酸③二氧化硫④活性炭⑤臭氧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分析:SO2的漂白原理是跟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等)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见光、遇热或长久放置又容易恢复原色。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如SO2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它褪色。 HClO、过氧化氢、臭氧、漂白的原理是因为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而使有色物质褪色。 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够吸附有色物质而使之褪色。 [提问] ①将CO2持续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如何? ②将SO2持续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如何? 现象: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2023苏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铵盐的性质 1.(2022辽宁沈阳郊联体联考)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 B.铵盐受热易分解,并且都能产生氨气 C.铵盐能与热的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D.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2021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 B.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还原性 C.实验室里常用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3.(2022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下列关于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Cl固体,此现象与碘升华实验原理相似 A.加热①时,上部汇集了NH 4 B.加热②时,溶液红色变浅,可证明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的漂白性 C.加热③时,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后又变红色,体现SO 2 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题组二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 4.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备NH ,并研究其性质,试管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3

A.NH 4HCO 3 B.CaCl 2和NH 4 Cl的固体混合物 C.NH 4 Cl D.Ca(OH) 2和NH 4 Cl的固体混合物 5.(2022江苏常州期中)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了氨。实验室制取NH 3 时,下列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备NH 3 B.用装置乙干燥NH 3 C.用装置丙收集NH 3 D.用装置丁吸收NH 3 尾气 6.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药品制取氨气。 (1)A中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3)C处是用集气瓶收集氨气的装置,请绘出装置图。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化学(苏教版)第2部分专题4第19讲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基础课)

第19讲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环境保 护(基础课) 1.了解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2.了解环境污染及保护与 绿色化学。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1.分类 氮肥⎩⎨⎧ 铵态氮肥:主要成分含NH +4硝态氮肥:主要成分含NO -3 有机态氮肥:主要成分含尿素[CO (NH2)2] 2.使用注意事项 氮肥 注意事项 铵态 氮肥 低温保存,深施盖土,避免受热;不可以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 硝态 氮肥 NO -3不易被以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粒所吸附,在潮湿的土壤中流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但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生反硝化作用导 致硝态氮肥流失 尿素 在农作物需肥前4~8天施用。由于尿素肥效高、易保存、使用方 便、长期使用对土壤的破坏性小,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氮肥 3.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1)部分化肥随着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 (2)不合理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结构。 常见氮肥及其使用 1.下列有关含氮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合成氨的实现奠定了工业大规模合成化肥的基础

B.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 C.工业硝酸由于含有少量Fe3+而略显黄色 D.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 C[N2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产生NH3,NH3与酸反应产生铵盐,铵盐呈固态,便于储存、运输,可作氮肥,A正确;NO是有毒气体,会对人健康造成危害,但NO是明星分子,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NO极少量时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B正确;工业硝酸中由于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气体溶解其中而略显黄色,C错误;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二者发生反应产生NH3逸出,导致肥效降低,因此二者不能混合使用,D正确。] 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 2.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工艺中吸收过程: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提高尾气中NO、NO2吸收效率 B.为提高Ca(NO2)2的产率及纯度,则n(NO)∶n(NO2)应控制为1∶2 C.滤渣的主要成分为Ca(OH)2 D.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 B[由流程可知,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生成Ca(NO2)2,过量的石灰乳以滤渣存在,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无水Ca(NO2)2。 在上述工艺的吸收过程中,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气体密度小,会向上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