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巧红 730070)

摘要: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需要更高生产关系的成熟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构成了公有制代替私有的必备前提条件。关键词:私有制公有制生产力

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出消灭私有制时,同样也论述了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条件即“两个绝不会”,它作为“两个必然”思想的重要补充,证明了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是一个科学辩证的理性过程。

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生产力的高级自由的发展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绝对必须的前提条件。恩格斯曾说:“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1他认为所有制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来决定,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的时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时间就会到来,但是时机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下子废除私有制,就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现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2,它是一个不断促进生产发展和创造必须物质资料,进而消除的过程,所以说要想以一种新的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2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239页

会制度代替另一种旧的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只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的这一过程状况为依据。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既然一切的生产关系都是以现存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那就意味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会决定出现不同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却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就为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被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公有制社会形态所取代提供了根本的矛盾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是摆脱贫困普遍化的必经之路。“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的结果,而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进行,不然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资源浪费和极端赤贫的出现,更糟糕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深,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当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还在发挥着生产力发展的助力的时候,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没耗尽资本主义所有优势的时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不科学的。

3

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成熟

私有制既然是伴着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走向灭亡,代之以更高生产力发展而来的公有制,而这一历史的必然结果必须是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发展同时进行着并且相互促进。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为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创造出社会发展条件。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制度保障。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私有制关系,从而决定这些关系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的而又最完备的表现。”4而在未来社会建立起的公有制社会则是“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5在这里财产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失掉了它以前的阶级性质,代之而来的是公有制的性质。在适应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公共制的社会保障下,生产力的发展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必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使得未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成为不远的事实。

第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阶级基础。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旧社会关系里蓬勃发展的同时,旧社会腐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09,第4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朽退化也正在加剧。随着旧社会矛盾的凸显和资产阶级的日益萎缩,无产阶级作为新生的力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成长为代替资产阶级私有制最有力、最彻底的革命力量,他们即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完成社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无产阶级性质的分析对他们寄予了无比厚望,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组建起自己的组织机构,形成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6建立起公有制的社会。只有当无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思想理论极大发展和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革命使命。

三、人与社会高度协调发展

关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重要社会历史前提这一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直接论述,但是从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中可以得到。随着未来社会阶级和国家的消亡,社会的发展达到了统一的存在,与此相适应人的发展也破除了所有的依赖关系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这说明新的社会所有制关系的建立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成熟,同时也需要在它们之上的社会和人的协调平衡的发展。

一方面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为生产力的更高发展铺平了路段。主体性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承担者。人只有掌握了物质生产资料在意识的指导下,作用于客观的存在对象的时候才能起到改造社会的作用。如果人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发展程度不进行自身的发展,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09,第41页

那么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将永远的静止在那个状态。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发展是以对社会发展的继承基础为前提,人的发展只能在现有社会的发展中进行,是不能越过社会发展的事实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不自由、“异化”了的畸形发展正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失去平衡性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进程,只有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和协调,才能加速生产力的大发展,进而加快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步伐。

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为公有制社会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马克思坚决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7。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畅想不仅需要人得到自由,更需要由自由发展着的人所创立的自由发展着的高级社会。他将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完全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自由自在发展着的人和发展而来的高级社会的双向互动才能为公有制社会的建立提供优越的环境。因此,在当前社会,生产力还较低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还不完善时,只能不断地去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为未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创造必备的社会环境。

总之,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有它必备的物质和历史前提的,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在奔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减少绕道,才能在

7

现下静心静气的搞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专题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4]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09.1.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消灭剥削,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由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日趋完善,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主要有股份制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在我国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目前我国除了上述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以外,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并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经济基础,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吸引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人是渴望平等自由的,但人的这种渴望永远不能摆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学家如法国的卢梭等人都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而提出用公有制来取代私有制,这种观点是完片面错误的。他们不懂得人对自由的渴望是不能摆脱自然法则的制约的。 私有制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吗?不是!社会的不平等是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决定的。 自然法则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生产领域的平等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赋予人们在谋求私利和幸福方面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另一种是分配平等,分配平等是指社会在分配生活财富方面实行人人平等。自然律决定了这两种平等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实行机会平等就意味着在分配方面不平等,实行分配平等就意味着在机会方面不平等,因此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其实,私有制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前面说了,平等有两种即一种是机会平等,另一种是分配平等。两种平等各有利弊。机会平等认为人们在追求私利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成员的享受应视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来决定,实行机会平等,能调动人们工作劳动的积极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发展有利,不利的方面是会造成贫富极化,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不利。分配平等则认为不论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实行平等,实行分配平等会助长不劳人们而获的懒惰思想,

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不利,但在利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这两种平等的相互关系是反比的关系:如果实行分配平等,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贡献小、少的人侵占对社会贡献大、多的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如果实行机会平等,则必然会导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这两种平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讲,人们只能择其之一,不能同时兼得。实行机会平等能够激励人们对社会贡献的积极性,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有利,而实行分配平等则只能助长人们的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的懒惰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不利,因此人们只有在总体上择取机会平等才是正确的。 私有制是一种机会平等的具体形式。那种把资产阶级说成是依靠生产资料进行剥削,不劳而获的说法是武断片面的,因为资本家经营资本,组织生产,承担风险,对产品的走向进行决策,比起工人的直接劳动来说,显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劳动,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报酬是合理的,是符合机会平等的按劳取酬原则的。 如同打蓝球的规则并没有使人们产生对矮个子不平等的感觉而要废除它一样,私有制如同一种游戏规则,只要平等的展现在社会所有成员面前,那么就不存在是否平等的问题。经营资本组织生产和销售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分工,现代的任何社会都离不开这一分工。这一分工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的,例如同行业的企业中,为什么有的效益好有的效益不好甚至破产,其原因就在于经营管理资本者的知识和能力不同。在机会平等的私有制机制下,经营资本如同其它的社会分工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资本的经营管理者,这里关键是看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愿望决心,抓住市场机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1979年初,邓小平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呢?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其他一切私有制社会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 会公平比所有制更重要。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意义,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蜕化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实际上,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所谓的社会公平就其实质来说是对现存经济社会关系内在要求的合理化和正当化。没有以公有制以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真正的社会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因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把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不恰当地对立起来了。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正是因为公有制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调控,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国家从社会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有利于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维 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程波 记得在最近的一张复习卷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其中有一个选项是“股份制分为公有制或私有制”,有很多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对课本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句话,特别是“公有性”这三个词的理解出现偏颇之故。 应该说股份制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具有所有制属性,它的核心问题是由“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来决定企业法人产权的归属,所以,股份制与公有制不是一回事,不过股份制有很强“粘贴性”,既可以“粘贴”到私有制上,也可“粘贴”到公有制上。但两种不同的“粘贴”法,结果也便大相径庭。若在公有制基础或主体的社会环境下,国家或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则反之。 那么“公有性”便是“公有制”吗?应该说,“公有性”并没有对一个实体进行所有制归属上的清楚界定,它只是指出了该实体性质上的倾向性特征。而“公有制”则不然,一旦带上“制”这个字,那么该实体的所有制界定便“一是一,二是二”了,如果是公有制实体的,那么该实体内必须全部是公有成份,而不允许有任何非公有成分;反之亦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说一个班级共有55位同学,其中男生50人,女生5人,那么我可以这么说,这个班级

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但是我不能说这个班级全部都是男生,或是男生制班级。学生笑了,这也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 股份制已被实践证明为发展经济的有效形式,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特别是国有、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效地盘活一大批活力不强的国有独资企业,增强公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控制力,从而对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论文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从建国以来初始的完全公有制到后来的公私结合,这之中的发展甚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一般说来都不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以某个所有制形式为主公有制就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体现个人价值的分配制度。私有制则是一种以个人价值为基础,体现社会价值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马哲三规律公有制私有制联系与发展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私有制:资本归个人所有。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人所有制”。这句话体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所以和一切对立统一体一样,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由于所有制必须含有的排他性因素,任何公有制都只能是有限制的公有,它以排斥一个集团之外的其他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并非该集团内外人们的公有。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它们对立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补充的。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如拉法格所说:“个人财产是在原始公有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不仅不与原始公有制相矛盾,像经济学家所说那样,而且是它的必要的补充。”以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为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说这生产力有所提高吧,实际上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失去了竞争和奖励机制,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到最后形成了某些合作社“船漂出三十多里没人管,耕牛出去三十多里没人找,社内耕牛死亡占百分之六十”的奇观,农副产品产量一落千丈,最后按刘少奇的话来总结:“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加入公社之后劳动时间大大提高(这也是毛泽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之一),农民怨声载道,说入社不如去劳改,劳改还有星期天。一方面每天遵从公社的安排按时下地,一方面又没有劳动积极性,结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每天都在田里混日子。可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 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 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 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 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上述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共存、共同发展已经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形成了众多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过去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二者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公有制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

公有制为主体

讲授新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 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不难,可采用阅读讨论法。) 1)个体经济(板书) (提问)你能举出几种个体经济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如服装加工部、自行车、手表修理部,早点服务部,小饭馆,弹棉花加工部,小日用杂品店,小副食店,蔬菜水果小摊贩等。(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正确。个体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小手工业、零售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 ( 1)含义: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特点: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 2)地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提问)日常生活中,个体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3)作用:个体经济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可谓“船小好掉头”。现阶段,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品生产、发扬和发展传统技术、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个体经济发展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板书) (1)私营经济的含义;我国私营经经济的地位、作用。 (学生看书后回答) ( 2)私营经济的含义: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提问)在我国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这是它们的共性。它们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又是主要劳动者,收入来源主要是个体经济者得家庭成员的劳动,有的也雇少量学徒、帮工,但数量少,一般一、二人,起帮工或助作用。私营经济中,雇工数量多(八人以上),雇佣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是企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的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企业也有明显的区别;我国的私营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私营企业主的剥削程度是受限制的;私营企业中的经济关系、管理方式、分配原则、福利制度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影响,其原料来源程序、能源供给、产品销售、定价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上各有千秋。例如: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则采取了私有制的经济。无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公有制与私有制没有哪个更有先进之说。那么两者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呢? 公有制,想必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深深的体会吧。所谓公有制,分为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全民所有制也叫国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全国人民所有,其利润归国家所有,其亏损也归国家承担。集体所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资产归一个集体或群体所有,亏损由该集体或群体承担。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指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与经营。其中包括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而乡镇企业与人民公社则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国采取的是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公有制带来的好处有: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经济是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各种的私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物质的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与流通。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基础知识导引 1.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什么说它的集体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经济不等同于公有制经济? 重点难点解析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1)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我国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中退出,进入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中去,国有经济的比重会相对降低,但只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2)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2.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3)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公有制为主体与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关系是什么? 教材对于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为主导各自含义与内容的分析是清楚完整的。但是“主体”和“主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1)两者在内容上是统一的、一致的。公有制为主体涵盖着国有经济为主导:①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中包含着国有资产; ②国有经济为主导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涵义之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然包含着国有经济为主导。 (2)两者的标准有所区别。①公有制为主体确立的标准是质与量两个方面。从量上说,它要求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处于优势的比重;从质上说,它要求公有资产的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国有经济要占领国民经济中的关键性领域和重要的产品生产,国有经济要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②国有经济为主导确立的标准则主要是质的方面,即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总体态势的控制力上,而不在于它的比重的多少,只要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占领了关键领域,把握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控制力和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标题: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作者周克任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235,论文页数63~65页1999年1999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而无需赘述。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和意识形态领域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莫过于私有制。反对或坚持私有制常常成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乃至左派和右派的分水岭。通过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回顾及对若干争论的分析表明,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只有跨越私有制的藩篱,才能进入思想解放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私有制;所有制;公有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后私有制在我国的发展 (一)中共中央关于私有制认识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共中央,1984)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首先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分开来,并被赋予了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三年之后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却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意味着私营经济尽管还带有雇佣劳动的属性,但已被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私有制经济就由原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私营企业家界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宪法关于私有制规定的演变。1978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或农村的基层组织统一安排和管理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1982年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按当时的政策,个体经济只允许雇工7人以下,限制了个体经济的发展。1988年的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私有制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强调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Q: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A:首先国家政权是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银行、金融基本属于国有。首先货币只有国家才能发行。然后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但是不能形成垄断地位,就是公有制经济还是主体。 Q: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光有数量优势还不行,国有经济必须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对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界定。就公有资产本身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Q: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A: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存的关系。它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轴,实现效率与公平最佳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只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又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论那种经济发展的速度快慢,都不是问题,它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最佳的生产关系,因此,不存在它在国民经济中谁轻谁重的地位问题。 从资本市场层面中国的重要项目比如民生中的水务、基建中的高速等如全部掌握在外资手里会怎样;中国的上市企业全部由外资投行帮助上市会怎样,财务全部由外资会计事务所审计会怎样;在外投资全部受制于国外投行会怎样;国内重要支柱产业全部由外资领导会怎样。等等等等。如果这些一起发生,那无异于中国又陷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边缘,存在巨大的国家危机。 美国《外交》杂志评中国利用外资的利与弊 【内容提要】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7、8月号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国外理论动态》给予转载。该文作者以他自己的视角对我国十多年(1993~2003年)经济发展背后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策是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的。虽然该文作者是站在维护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做文章,对我国经济制度,特别是公有制经济有某些攻击与歪曲,但从中也可以促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经济如何健康发展与保证经济安全的问题上,有某些借鉴和思考。古人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转发这篇文章,用意就是这里。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获得的战略利益。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

对消灭私有制的看法

共产党的主要组成是广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一切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资本家占有社会中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对广大无产阶级进行剥削。无产阶级要真正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手段,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需。 “消灭私有制”是指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而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消灭私有制”并不是要剥夺公民个人的私有合法财产;“消灭私有制”的目的是建立“共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1.不能随意解释《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著作中的某些段落和概念。经典的意义在于原创的伟大意义,它的缺点已经属于历史。 2。“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措施和过程,“消灭”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扬弃”。从哲学上讲,私有制经济如果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已经不是理论高次方,那么私有制经济就被扬弃了,或者说被消灭了。这时候,它作为一个经济因素在新的发展体系中,也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今天看来,这句话等价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消灭私有制建设公有制是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他们之间的比例任何,取决于在整体上又好又快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决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消灭私有制”(学习通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概括地提出一个基本理论,即“消灭私有制”。正确理解这个科学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宣言》第二章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过去人们往往离开了这句话开头所说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是就把“消灭私有制”作为一个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孤立的原理到处生搬硬套。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分散的手工劳动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在生产力还很低 下的情况下,就急于消灭私有制、建立“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当时我们这样做自以为是贯彻和实现了《宣言的原理。事实证明,我们的理解是不对的,实践也是不成功的。《宣言》所强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关键的前提。从这句话的前后文所述,可以看出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定会发展到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那时“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私人资本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这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不断变更。“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例如历史上封建主私有制取代了奴隶主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又取代了封建主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最后而又最圆满地消灭私有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封建主私有制,其产品生产和占有远不完备,那么就不可能最后消灭私有制。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意义上说的。以上这三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最后一点最为重要。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是何涵义呢?这句话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品生产不像从前的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教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黄梦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特点、地位,作用及国家对它的方针。 2、理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3、明白评判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 4、了解我国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辩证地看问题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并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难重点: 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难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设疑、讲授、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什么? 教师归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提问:那在我国现阶段得社会经济中就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吗?还存在着哪些经济呢?同学们想想看自己身边的人是做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单位的性质又是什么? 学生:批发日用杂品店,开小饭馆,日用杂品店,蔬菜水果小摊贩,有的是外出打工进电子厂,手袋厂等。 教师归纳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工作是靠着自己的劳动直接获得全部的成果的,也就是个体经济,而有些是通过雇佣别人才完成的,就做私营经济。而这些个体或者私营经济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非公有制经济。我们百姓通过发展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提高了生活水平,所以,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教师归纳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我们身边的人都在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有个体,有私营等等,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这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公有制经济了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现在来了解一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 一、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板书) 1、个体经济(板书) 2、私营经济(板书) 材料1:有对夫妇筹资开了个小饭店,夫妻俩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他们把农民卖不出去的小南瓜加工成美味食品,远近闻名。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俩开起了连锁店,取名为“小南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