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标题: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作者周克任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235,论文页数63~65页1999年1999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而无需赘述。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

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上述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共存、共同发展已经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形成了众多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过去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二者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公有制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宏观环境。这表现在:一是几十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巨额物质财富为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是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他们中的不少人离开了公有制经济单位,受雇于私有制经济组织,有的甚至直接成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这表明,公有制经济也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主观条件;三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提供的利税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使国家能够采取种种优惠政策,促进私有制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私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的体制条件,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制经济承担了主要的改革成本。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这种牺牲和贡献,市场经济体制将难以建立,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其次,私有制经济重新兴起和发展也为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表现在:一是私有制经济的产权安排和市场经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二是各种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经济体系中新成长起来的经济成份所创造的新增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为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从而避免和减轻社会动荡,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三是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行为规范;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存量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三、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渗透

过去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只能独立存在。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二者不仅可以并存,还可以相互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经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合作、联营、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等。这些经营形式既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也适用于私有制经济。而当它们运用这些形式时,就会出现相互渗透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企业层面上,渗透的基本途径是要素间的相互渗透,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本的相互渗透。例如,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新的经济实体、公有制企业吸收社会个人或私有制经济主体投资入股、私有制经济主体的部分资产所有权被公有制经济主体收购等,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相互渗透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渗透,一是实现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二是为调动公有制主体和私有制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为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成份相互促进、相互借鉴提供了条件;三是扩大了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通过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公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的新型所有制类型——混合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经济综合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混合所有制的形成还表明,在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二者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这个中介实现相互共存、相互促进,甚至可以实现由此达彼的相互转化。

四、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相互转化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间不仅相互对立、相互共存、相互渗透,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的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宏观上地位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首先表现在量的变化上,最后会导致地位和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避免上述转化是我们必须提高重视的关系我国历史命运的大问题。但是,在宏观上保持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承认、允许甚至鼓励在局部范围内两者所占比重的大小可以改变甚至相互转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之前,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国有经济占了很大比重,私有制经济几乎等于零,但却使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改革开放后,我们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甚至在某些地方和某些产业,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大于公有制经济,占了主体地位。这种变化和转化符合中国的国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强综合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微观上地位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也即企业性质的转化,就是公有制企业转变为私有制企业或私有制企业转化为公有制企业。比如,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或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转化为私有控股企业等,都是公有制企业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表现;而个体工商业者通过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被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组织收购兼并,则是非公有制企业转化为公有制企业的表现。正确认识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企业性质的公私转化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完善的必要途径;其二,可以消除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既然这种转化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是正常的,那么某个企业由公有变成了私有便是正常的,因而没有必要将其视为“私有化”而加以阻止。同样,某个企业由私有变成了公有也是正常的,因而也没有必要将其视为社会主义改造而恐惧。

总之,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转化目前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才能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五、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制约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而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是我国在相当长历史阶段内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我们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还要看到二者相互制约。所谓相互制约,就是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支配、规范、制约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私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过来影响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对私有制经济的支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首先要在量上其占用的资产要在全部社会资产中占有优势、其产值要在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占有优势,这是公有制经济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就全国而言,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有控制力和竞争力;三是公有制经济通过其上层建筑,主要是国家政权,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私有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

私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前文已有说明。消极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的盲目性比较大;二是经营行为不够规范;三是内部劳资矛盾比较突出等。这些消极影响的存在表明,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但也要注意引导。这就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对私有制经济必须起支配、制约、规范等作用,以

便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下健康、稳定发展。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的关系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消灭剥削,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由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日趋完善,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主要有股份制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在我国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目前我国除了上述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以外,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并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经济基础,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吸引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股份制是公有制或私有制吗? 程波 记得在最近的一张复习卷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其中有一个选项是“股份制分为公有制或私有制”,有很多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对课本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句话,特别是“公有性”这三个词的理解出现偏颇之故。 应该说股份制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具有所有制属性,它的核心问题是由“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来决定企业法人产权的归属,所以,股份制与公有制不是一回事,不过股份制有很强“粘贴性”,既可以“粘贴”到私有制上,也可“粘贴”到公有制上。但两种不同的“粘贴”法,结果也便大相径庭。若在公有制基础或主体的社会环境下,国家或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则反之。 那么“公有性”便是“公有制”吗?应该说,“公有性”并没有对一个实体进行所有制归属上的清楚界定,它只是指出了该实体性质上的倾向性特征。而“公有制”则不然,一旦带上“制”这个字,那么该实体的所有制界定便“一是一,二是二”了,如果是公有制实体的,那么该实体内必须全部是公有成份,而不允许有任何非公有成分;反之亦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说一个班级共有55位同学,其中男生50人,女生5人,那么我可以这么说,这个班级

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但是我不能说这个班级全部都是男生,或是男生制班级。学生笑了,这也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 股份制已被实践证明为发展经济的有效形式,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特别是国有、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效地盘活一大批活力不强的国有独资企业,增强公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控制力,从而对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巨大作用。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论“公有制公平,私有制不公平” 人是渴望平等自由的,但人的这种渴望永远不能摆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学家如法国的卢梭等人都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而提出用公有制来取代私有制,这种观点是完片面错误的。他们不懂得人对自由的渴望是不能摆脱自然法则的制约的。 私有制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吗?不是!社会的不平等是由自然法则即物质规律决定的。 自然法则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生产领域的平等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赋予人们在谋求私利和幸福方面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另一种是分配平等,分配平等是指社会在分配生活财富方面实行人人平等。自然律决定了这两种平等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实行机会平等就意味着在分配方面不平等,实行分配平等就意味着在机会方面不平等,因此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其实,私有制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前面说了,平等有两种即一种是机会平等,另一种是分配平等。两种平等各有利弊。机会平等认为人们在追求私利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成员的享受应视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来决定,实行机会平等,能调动人们工作劳动的积极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发展有利,不利的方面是会造成贫富极化,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不利。分配平等则认为不论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实行平等,实行分配平等会助长不劳人们而获的懒惰思想,

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不利,但在利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这两种平等的相互关系是反比的关系:如果实行分配平等,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贡献小、少的人侵占对社会贡献大、多的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如果实行机会平等,则必然会导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这两种平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讲,人们只能择其之一,不能同时兼得。实行机会平等能够激励人们对社会贡献的积极性,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有利,而实行分配平等则只能助长人们的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的懒惰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不利,因此人们只有在总体上择取机会平等才是正确的。 私有制是一种机会平等的具体形式。那种把资产阶级说成是依靠生产资料进行剥削,不劳而获的说法是武断片面的,因为资本家经营资本,组织生产,承担风险,对产品的走向进行决策,比起工人的直接劳动来说,显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劳动,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报酬是合理的,是符合机会平等的按劳取酬原则的。 如同打蓝球的规则并没有使人们产生对矮个子不平等的感觉而要废除它一样,私有制如同一种游戏规则,只要平等的展现在社会所有成员面前,那么就不存在是否平等的问题。经营资本组织生产和销售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分工,现代的任何社会都离不开这一分工。这一分工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的,例如同行业的企业中,为什么有的效益好有的效益不好甚至破产,其原因就在于经营管理资本者的知识和能力不同。在机会平等的私有制机制下,经营资本如同其它的社会分工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资本的经营管理者,这里关键是看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愿望决心,抓住市场机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实行公有制,其实,历史上以国家或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重读这些史实,对正确认识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企业等新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奴隶社会算是私有制社会,但也有公有制的成分,确切地说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我国西周和春秋前期的工商业就掌握在官府手里,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所谓“处工就官府”、“工商食官”正是这一特征的反映。这种工商业是官办的,就是公有制。井田制就更一大二公了,从后来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看,井田制当然属公有制。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得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蓬蒿藜荻”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逐渐得到垦辟,成为“庐田庑舍”。由于奴隶没有这种积极性——“民不肯尽力”,井田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七十年代在农村有社员锄地只锄地头的现象,生产队长和社员的矛盾也很紧张,生产队里的牲口到春天就缺草少料,这些现象类似于“民不尽力”的井田。当然,如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旺,社员都象英雄小姐妹一样热爱集体,生产队长都像史来贺一样关心社员,也就不需要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了。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途径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瘐积,场工未毕”(庄稼烂在田里无人收割,堆在场头没有碾打完毕)的“公田不治”的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于是出现了大量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大跃进时就出现庄稼烂在地里的现象,因为收回来的和不收回来的都一样吃公社食堂的大锅饭。现在国有资产流失的企业的老总们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当然,这并非有意贬低奴隶社会公有制的作用,因为,这种制度的选择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集体的大规模的奴力劳动,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金字塔、空中花园、罗马大剧场等等都是奴隶劳动的硕果。应该说明的是,两种所有制的选择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受各种社会力量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哪种所有制方式有生命力,哪种所有制方式更能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会选择那种所有制。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也是这样。 西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专山泽之饶”〔《盐铁论·禁耕》〕,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物。 汉武帝死后第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这次会议由桓宽作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汉武帝的官营政策作了限制和修改。这可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第一次争论。 东汉时期,除了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的个体经济之外,还有大量的国家所有制经济。封建国家不仅掌握着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泽,并且还直接经营许多生产事业。特别是手工业方面的经营,更多的集中在封建国家手里。 东汉政府的很多部门,都直接经营生产事业,以供皇帝和整个贵族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的生活享受。在东汉的政府机构中,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仆所掌管的全部税收收入外,它所管理的主要生产事业,是屯田。东汉时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在沿边地区,还有募民屯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论文

中国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联系与发展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从建国以来初始的完全公有制到后来的公私结合,这之中的发展甚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一般说来都不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以某个所有制形式为主公有制就是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体现个人价值的分配制度。私有制则是一种以个人价值为基础,体现社会价值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马哲三规律公有制私有制联系与发展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私有制:资本归个人所有。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人所有制”。这句话体现了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所以和一切对立统一体一样,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由于所有制必须含有的排他性因素,任何公有制都只能是有限制的公有,它以排斥一个集团之外的其他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因而并非该集团内外人们的公有。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它们对立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是互相补充的。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如拉法格所说:“个人财产是在原始公有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不仅不与原始公有制相矛盾,像经济学家所说那样,而且是它的必要的补充。”以1958年至1960年间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为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说这生产力有所提高吧,实际上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失去了竞争和奖励机制,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到最后形成了某些合作社“船漂出三十多里没人管,耕牛出去三十多里没人找,社内耕牛死亡占百分之六十”的奇观,农副产品产量一落千丈,最后按刘少奇的话来总结:“我们一搞社会主义,反而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加入公社之后劳动时间大大提高(这也是毛泽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之一),农民怨声载道,说入社不如去劳改,劳改还有星期天。一方面每天遵从公社的安排按时下地,一方面又没有劳动积极性,结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每天都在田里混日子。可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合理认识贷款消费。 (1)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贷款消费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经济角度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明显。在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中,贷款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费者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贷款消费,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消费者在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按时还贷是贷款消费的基本要求,也是贷款消费能够存在的基础。在贷款消费时,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3)不能简单地认为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如果对自己收入能力的判断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够一次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采用这种消费形式就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无力还清贷款却硬要崇洋消费、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4)贷款消费的特点 ①贷款消费是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机构之间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②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 ③消费者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A、是什么公有制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公有的资本如何组织、管理、经营) 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①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②股份制具有其他经营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C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的性质? (1)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2)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可以用股份制,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 (3)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不能笼统说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公有制控股,则具有公有性,私有制控股,则是私有。 (4)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1)

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答: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1.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中,使他同公有制经济一起为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5.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的所有制改革,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做法: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以这个为前提,即使国民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的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应当多元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规律的生产要求,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 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 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 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 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上述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共存、共同发展已经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形成了众多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过去我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二者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公有制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

谈谈你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谈谈你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答: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1.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中,使他同公有制经济一起为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5.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的

所有制改革,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做法: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以这个为前提,即使国民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的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应当多元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规律的生产要求,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论公有制与私有制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上各有千秋。例如: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则采取了私有制的经济。无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公有制与私有制没有哪个更有先进之说。那么两者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呢? 公有制,想必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深深的体会吧。所谓公有制,分为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全民所有制也叫国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全国人民所有,其利润归国家所有,其亏损也归国家承担。集体所有制是指一个企业的资产归一个集体或群体所有,亏损由该集体或群体承担。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指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与经营。其中包括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而乡镇企业与人民公社则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国采取的是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公有制带来的好处有: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经济是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各种的私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物质的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与流通。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

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标题:论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论文作者周克任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235,论文页数63~65页1999年1999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贯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据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由于从所有权角度看,多种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的关系概括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本文拟就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作些探讨。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这个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得较多,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无根本分歧,大都主张公有制经济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从属地位。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而无需赘述。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济成份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我国所有制结构到底应该如何演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与消亡,最终都取决于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如果公有制经济的确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它会靠自身的力量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在实践上片面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甚至禁止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目前虽已无多大市场,但有迹象表明,它并没有从人们的观念中彻底消除。我认为,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统一的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统一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不过,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有如下特点:一是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二者的共存都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即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互并存、独立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大都表现为国有经济。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微观上实现了共存,即在一个企业内共存。这时,企业的性质虽然可以按公、私投资主体投资额的多少来区分,但实际上企业是公私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设立的某些由国家持有相当部分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把公有制和私有制当作两个绝对对立的事物来看待,所以在实践上只发展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单纯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由国有制经济包打天下的局

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无产阶级利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公有制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还在不断完善中。 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二,国有资本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必须适合内容, 为内容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利用。 现代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也可以有多元化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 股份制只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只有产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股份制企业, 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果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过程中, 就很可能走上私有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生产资料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公有制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租赁或者承包经营等方式。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 然而,我国在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道路上,还需注意一下几点: (1)应当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公有制是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具体体现。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公有制要正确体现就必须找到适合的实现形式。合适的实现形式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不合适的实现形式会起到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效果。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民经济发展并不适合,以至于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在一些国民经济领域,由于公有制经济采用不正确的经营形式,造成“垄断”的格局,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打压、削弱,引起“与民争利”的矛盾;公有制分配形式尚不完善,公有制经济劳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十一、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00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的政治科目考试大纲中新增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考点。对于这个考点,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区分三个概念:公有制、股份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是反映资本所有权的问题,它是指资本归公共所有。这里的“公共所有”既包括国家所有,也包括集体所有。股份制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即资本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到社会生产中去,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我国现在采用的股份制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公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的问题。它既可以直接由公有资本的所有者(国家或集体)直接经营,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也可以交给社会进行社会化经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 可见,公有制、股份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二、我国对“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实践、理论的探索 股份制最早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我国是从1984年在国有企业中开始试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肯定了股份制的积极作用,作出扩大试点的决定;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明确区分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两个概念,这是我党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2002年党十六大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的重大理论突破,它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对股份制企业性质的认识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力量。 四、消除对股份制认识的误区 1、股份制就是公有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不等于是公有制企业,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集体控股,也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 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

01.2我国的公有制经济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3分钟) [提问]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引言]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而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上。 第二环节新授课(40分钟) 第二节我国的公有制经济 一、国有经济(20分钟) (一)国有经济的含义 [讲解] 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采取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形式。 国有经济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的范围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草原和其他陆海自然资源,还包括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铁路、邮电和银行等。 (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阅读、问答] 1.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基础;国家物质产品、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领导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2.你能举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事例吗? 3.国有经济为什么能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拥有现代机器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支配着主要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 4.你对“阅读与思考”一文中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逐步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质上提高了

材料二: 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产业。 [归纳]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二、集体经济(7分钟) (一)集体经济的含义 [点拨]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一般说来,它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阅读、问答] 1.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有五点作用。 2.说一说农村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中主要的所有制形式,农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分钟) [阅读、点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0分钟)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 [讲解]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表现 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制等。股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及若干争论(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和意识形态领域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莫过于私有制。反对或坚持私有制常常成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乃至左派和右派的分水岭。通过私有制在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回顾及对若干争论的分析表明,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只有跨越私有制的藩篱,才能进入思想解放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私有制;所有制;公有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后私有制在我国的发展 (一)中共中央关于私有制认识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共中央,1984)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首先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分开来,并被赋予了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三年之后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却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意味着私营经济尽管还带有雇佣劳动的属性,但已被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私有制经济就由原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私营企业家界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宪法关于私有制规定的演变。1978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或农村的基层组织统一安排和管理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1982年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按当时的政策,个体经济只允许雇工7人以下,限制了个体经济的发展。1988年的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私有制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强调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