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2007-01-03 18:45, 刘逢军教授, 2472 字, 2/294, 原创 | 引用

如果我们离自然太远,那么离病就很近了。

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年是24个节气,身体好的人,懂得修炼的人,节气一变就有感应。还有一些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我们怎么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黄帝内经》所讲的,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方法。韭菜它是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一种不断生发的功能,韭菜阳气很足,松子是在天寒地动当中还郁郁茺茺,它里面焕发着阳气,鸡蛋和其它的鸟蛋实际上是地球的一个缩影,蛋壳就是地壳,蛋青就是地幔,蛋黄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演化出来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到秋冬的时候,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如果便稀的时候,吃点柿子或柿子饼,人很快就不便稀了。秋收是收敛的时候,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到春天的时候,要多走出室外。所以《黄帝内经》把一年四季分成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

春三月人的行为和季节特点是万物推陈出新,天地之间生气勃勃,此时人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头发不要紧紧的扎起

来,到门外去散步,早到什么程度呢?太阳已经离开地面,随着阳气走出去,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抒发你压了一冬天的阳气,如果说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那么到夏天人易感冒。到春天人在行为上要多奖励,少惩罚,所以很多的表彰活动都是在春节以后,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到了夏三月的时候,景象就发生了变化,万物繁荣,此时人应早早的起床,不要嫌天长,使自己情志保持平和,让自己的能量象花苞一样含在里面。此时人应该在树下、在湖边,在宽阔的地方走一走,散散步,这样可以使自己的阳气能够从里透到外,如果在夏天没有把阳气养起来,立秋以后,就会因为里面虚寒而得疟疾一类的病。

到秋三月的时候,万物已经成熟了,这时天高地阔,风也开始急了,此时和春夏不太一样,春夏叫晚睡早起,我刚才为什么没有讲晚呢?古时候晚上9点,一般是8点睡觉,所以我就没有强调晚。到了秋三月的时候,和春夏不一样,春夏是晚睡早起,秋三月应该是早睡早起,为什么要早睡呢?因为秋天来了,室外有杀气,如果睡的太晚易寒邪入体。春夏要把阳气往外抒发,到秋天就要收回来,如没有收回来,冬天就没有什么可藏的了,因为一般阳气没有收回来,人会形成飧泄,吃完晚饭筷子还没来得及放下就想解大手,把阳气泻掉了。

冬三月应该万物闭藏,冰天雪地,此时和秋天不一样了,秋天讲的是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老年人,4-5点钟就去晨练,不懂这个知识,冬天的时候老年人出去锻炼要见太阳,有太阳就出去锻炼,没有太阳就不能出去锻炼。冬天一定使自己的情志叫若伏若匿,就是半睡半醒。因为万物都是这个状态,你就不能醒,你如果醒就会得病,以免阳气走掉。冬三月的时候一定要去寒就温,不要着寒的东西。看到有的老年人,冬天把冰砸碎了冬泳,冬泳是欧洲人的习惯,因为欧洲人几千年来是吃的脂肪和蛋白为主,所以他们形成的形体结构、脂肪等等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几千年来是靠碳水化合物,近10-20年来刚刚吃饱。我今年54岁,18岁当兵的时候,我才吃了顿饱饭,所以我们是吃碳水化合物长大的,我们本来就是虚,冬天不能够避寒就温,春天就容易得病。冬天不但不能够着很冷的水,

就连按摩都不行,冬天按摩后背,春天必然会得病,而且一得病就是一年,因为人的后背是藏阳的地方,如冬天做按摩、桑拿就会扰动了阳气,阳气就过早的走了,所以民间有一句话,叫着“雷打冬,十个牛拦九个空”。在冬天的时候,天响起了雷声,十个牛、九个都得瘟疫死掉了,因为阳气过早的释放了,所以冬天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阳气,尽量的藏。如果冬天伤了肾,春天就会得萎厥,何为萎厥呢?是浑身没有力气,腰腿软。

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没有四季呢?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黄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晚上9-10点钟要睡觉呢?因为9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点是寒冬腊月,如果晚上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因为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志,他说很寒,“我的生活也很悠哉,没有很辛苦的事”。怎么会很寒呢?一问才知道都是晚上12点或一点睡觉,说你干什么,是看电视剧。什么叫寒,有寒必有虚,当你阳气被耗的时候,寒就进来。所以我们应该和天时,应该是对应的,否则,我们就离自然太远,病就很近了。

四时养生与天人相应

如何做到“天人相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您四季养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如春季易发感冒、流感,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好发脑炎、咳喘,冬季则常见中风和冻疮等。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四季养生的作用。 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故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阳春三月,欣欣向荣,在这黄金的季节里,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应该早点起来,到户外去锻炼,活动活动身体,吸收新鲜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四季养生之法

四季养生之法 四季养生之法 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季节 人是天地间的产物,从这点来看,人与一棵落叶树没什么大的差别。我们一年四季的身体状态,正像一棵树,从发芽、繁茂、凋萎到落叶,周而复始。顺四时,就是对季节规律的最具原则的养生把握。 1、温带气候,提醒我们“顺四时” 偌大一个地球,究竟哪里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呢?这是地理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医学对此早有研究。答案是温带。理由:地球上其他地方缺乏明显的四季更替。中医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人在四季更替明显的地区生活,才能做到“顺四时”。 比如南极和北极,由于地处高寒,几乎全年皆为冬天。半年长夜,半年白昼,阴和阳是绝离的,没有一个适时的交替。热带则是一年长夏,同样没有四季,“波澜不惊”。而在温带,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对人类的身体和智力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人对外界气候的应对能力增强。所以,生活在温带的人们应该很自豪、很幸福,因为大自然给予了相对优厚的外部环境。 2、你在不自觉地“反季节”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按“顺四时”这个规律来养生、防病的。比如,夏天时,很多人都喜欢待在室内打开空调,而且,唯恐空调温度不够低,屋子不够凉快;冬天时,很多人则待在室内开暖气,而且,唯恐暖气不够热。这些做法,其实都违背了季节规律。 夏天,不少空调“粉丝”来诊所看病,还疑惑地问:“我怎么浑身都不舒服呢?”我就跟他们说:“该出汗时你不出汗,都在体内憋着。你能舒服吗?”所以,我建议,夏天若是开空调时,多少打开点窗子,以利于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让空气不断循环流动,同时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 无论空调还是电扇,都不要让其对着你直吹,而要让其对着墙或侧面吹,这样可以有一个让空气回旋流动的余地,使人体接受的是温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以促进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中医养生之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自愈能力。本文将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一、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养生强调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饮食习惯。春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人们应多食用新鲜蔬果,如苦瓜、生菜等,以帮助清热去火。夏季炎热,应适当增加清凉水果的摄入,如西瓜、黄瓜等。秋季进入收获季节,应多吃收获的食物,如苹果、扁豆等,有助于补充体力和营养。冬季寒冷,应多摄入温热的食物,如姜、红枣等,以加强体内的阳气。 二、顺应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针对个体特点来调整生活方式。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如寒热虚实等。人们应根据自身的体质来调整生活方式。例如,体虚的人应注意保暖,适於进食温热的食物;体热的人则应多饮水,避免过度劳累。另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也是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三、顺应自然节律,调整运动方式

中医养生注重根据自然节律来调整运动方式。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时间段适合进行不同的运动,如晨练适宜用来调理肝脏,午间适宜用来调理心脏等。此外,中医强调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运动或懒散无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四、顺应自然疗法,草药疗法的运用 中医养生运用自然疗法,如草药疗法,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中草药具有天然草本植物的特点,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效应。根据中医理论,草药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增进气血循环,滋养身体。例如,枸杞子具有养肝明目的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通过合理使用草药,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通过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饮食习惯;顺应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顺应自然节律,调整运动方式;以及顺应自然疗法,运用草药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以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时刻记住顺应自然,才能真正体会到养生之道的奇妙。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 》 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 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 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 《黄帝内经》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 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 后提出的, 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 与天地阴阳保持 协调平衡, 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 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 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 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 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 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 按自然规律 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 提出了“天人相应” 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 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 又是阴阳升降、 寒暑更迭的标 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 ・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和医疗实践中,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年四季 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
1/7

四时养生、药食同源

中医四季养生 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四时自然规律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顺四时综合调养

一、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季的特点:阳气生发,万物始生 春季养生原则:春季养阳 1.春季的五行属性:木 木的生理特点:“木曰曲直”,即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 2.春季的五脏归属:肝 肝的生理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养生谚语:无饥无饱,五脏之葆。 安步当车走,精神加倍有。 一、春季养生——起居(1) 春季养生在起居方面的调养,注重舒展条达,着意疏泄宣发以助阳气之生,不要郁结压抑,以与春天少阳生发之气相应。 1.“春捂”以养阳气:调护阳气,保养正气要重视“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认识各种致病因素以适时趋避。 (一)在水中浸泡贯众。

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 性味:苦、涩,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 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性味: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消灭传染源; 2.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3.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一、春季养生——饮食(2) (1)春季饮食调养原则: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2)春季饮食调养的方法: •1)养阳气: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就是主张用谷、果、菜蔬中具辛温性质者配合。 忌:但此时阳气为少阳,仅宜助其升发,正常情况下不可大温大热的温补,如附片炖狗肉、羊肉之类。 •2)养肝气: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 •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 •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 一、春季养生——情志(3) 情志是人的情绪状态、思维趋向、精神状态的综合反应,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1)春季情志变化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寒温不时,阴晴易变,生机盎然,情愫激发, 人们经 过漫长冬季的郁积,在春天生发之时,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的状态,情绪易变,易被激惹,精神性疾患较多。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2)春季情志调养的主要方法: 1)生发志意: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2)养肝气以调畅情志: 一是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 二是“怒伤肝”,要忍急戒怒; 三是适时运用药物或食物调养肝脏。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一) 四时养生概述 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首先要保持愉快的

《黄帝内经》的智慧: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的智慧: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本段原文强调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生调神,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以确保身心健康。 1.自然界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春三月,天地间万物发动,欣欣向荣,自然界的阳气于此时皆向外舒发,充满了生机,故此时的特点是万物“发陈”。夏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产生了云雨的变化,天地之气相交,万物繁荣秀丽,此时的特点是“蕃秀”。秋三月,天气转凉,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大都由秀丽而结实,到了收成的季节,此时的特点是“容平”。冬三月,天寒地冻,万物生机潜藏,呈现一片萧条景象,一般的昆虫也进入冬眠状态,此时的特点是“闭藏”。 2.人必须顺应四时而调形养神 适应自然界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形体活动和精神调摄两个方面。强调养神的同时,重视形体的调养,进一步阐明《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形与神俱”学术论点。 (1)形体活动 人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特点,适当调节个人生活起居。春夏季节,就要顺从生长的特点,使体内阳气不断的生长;而秋冬季节,就要顺从季节的收藏特点,注意回避秋季肃杀和冬季严寒的气候,不要使体内的阳气发散,即便是取暖,也应注意不要让腠理过分开泄,以免潜藏的阳气外散。

(2)精神调摄 本节用比喻的方法指出,精神的调摄也要顺从四季气候变化。在春天,养生调神的基本原则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要扼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在夏天,要使精神焕发;在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在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应天地交感的规律以保全“生气”的道理 1.指出四时气候变化对生命活动有极大影响。 经文以比喻的手法,假设一个天地混乱而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说明人体适应四时、协调阴阳的重要性,说明人体的确阳气和天地之气一样,即不能停滞,又不能发泄太过,否则机能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 2.强调顺应四时而养生的意义 从自然界来说,若风调雨顺,植物便会生长茂盛;反之气候反常,破坏了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万物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中途夭折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因此而得病。但懂得养生,能通达协调阴阳之理的人,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所以不会有什么病,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违反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故它的生机不会断绝。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化之根本 1.违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 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则生气不竭,苛疾不起。若违反了前面所述的四时养生方法,不注意形体活动和精神的调摄,就会损伤人体的真气,导致阴阳失衡,因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如“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等,此即“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之意。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原文作为适应四时阴阳的养生方法提出,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2007-01-03 18:45, 刘逢军教授, 2472 字, 2/294, 原创 | 引用 如果我们离自然太远,那么离病就很近了。 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年是24个节气,身体好的人,懂得修炼的人,节气一变就有感应。还有一些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我们怎么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黄帝内经》所讲的,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方法。韭菜它是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一种不断生发的功能,韭菜阳气很足,松子是在天寒地动当中还郁郁茺茺,它里面焕发着阳气,鸡蛋和其它的鸟蛋实际上是地球的一个缩影,蛋壳就是地壳,蛋青就是地幔,蛋黄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演化出来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到秋冬的时候,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如果便稀的时候,吃点柿子或柿子饼,人很快就不便稀了。秋收是收敛的时候,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到春天的时候,要多走出室外。所以《黄帝内经》把一年四季分成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 春三月人的行为和季节特点是万物推陈出新,天地之间生气勃勃,此时人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头发不要紧紧的扎起

养生之道?顺应四时

养生之道•顺应四时 养生之道· 顺应四时 今日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冬。霜降之时,草木落黄,“霜叶红于二月花”,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

大自然周而复始,霜降已至,天气渐凉;冬天临近,气候将寒。人们驱寒保暖,重视养生之道。霜降之时,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补冬不如补霜降”,应以淡补为原则,补血气以养胃,多食温和粥汤,健脾养胃;同时注意保暖,健康入冬。 秋凉时节,闲来读书,翻阅十九年前摘编的一本养生笔记。笔记摘编了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比如: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等等,今天读来依旧颇有心得。由此,想到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养生之道在于顺应四时。古人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创立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与方法。顺应四时,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调摄精神。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国养生理论认为: 春阳初升,万物萌发,欣欣向荣,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春天,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春天时节,天气乍寒乍热,要注意保暖。要早睡早起,令身心舒畅,恬愉平和以助阳气的生发。 夏日炎热,阳气壮盛,万物昌茂。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夏日里宜调心息静,心静自然凉,可达到养生的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之养生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四气调神之养生原则。 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古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以延年益寿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易发生疟疾,这是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而且到冬天还会再发重病。 外邪致病 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关键。 暑多兼湿,尤其是南方。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湿邪亦易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为湿邪所遏,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 夏季预防暑湿侵袭是养生防病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在盛夏防暑邪,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清凉通风;在长夏注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五脏养生 夏季养生着重养心。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 饮食宜忌 夏三月暑性温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整个食谱应以清热化湿、祛暑益气、生津止渴、清

浅谈四季养生_四季养生之道

四季的更替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而人心再变,人的行为习惯在变,那么四季如何养生?下面给大家介绍四季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之道顺应四时进行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

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饮、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顺应四时进行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

养生其实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其实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沈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草木生长枝叶。 夏季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很多植物开花结果。 秋季自然界呈现出一派丰收而平定的景象。 冬季是万物生命现象潜藏的季节。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二季注意养生、长之气,从而使心肝两脏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这样,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的环境中,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养生的根本原则,就摧残生命的根本,败坏身体的真气。 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才是决定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生与死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病。 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可以说已经精通养生之道了。 在《黄帝内经》里边,懂得养生规律,善于养生,懂得自然规律,善于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生活的人,这叫做圣人。从《黄帝内经》的整篇文章来看,整篇《黄帝内经》里面涉及到很多天文地理,甚至是算数、星象、人文、历史,还有政治等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主体的内容还是讲养生,讲治病,讲疾病的来龙去脉,是这内容,为什么叫“内”? 指的就是身体内部或者内脏或者是内在这样的意思。那么《黄帝内经》里边讲的圣人,不是说我们所谓的孔子、孟子这种圣人,而是指得就是“得道”之人,这个得道是什么意思呢?叫做符合自然规律,它的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有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这些东西,这些内容都符合于这个道,道是什么? 道简而言之就是自然规律。那么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知道圣人他有一个特点,那么圣人的特点就是一句话,叫做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这个自然规律是什么?春天是少阳之气,夏天是太阳之气,那么都是一个上升。春生夏长,夏天成长、生长、繁茂,都是

中医四季养生论文

数媒1402班,汪斌晨,201426811216 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 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滋养生命。 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一、春季养生之道 春为四季之首,乃万物复苏之时,是万象新一轮生长发展的开始。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畅通舒张的特点,注意保存体内的阳气, 并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对阳气有所阻碍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在情志方面,春在五脏关系中属肝,而肝主升、主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志为怒。因此在春季期间要保持精神心情的舒畅,力戒暴怒抑郁。 在运动方面,应选择可以促进肝气疏泄,生发阳气的锻炼方式,如散步、踏 青、太极拳、八段锦等,与春季节令生发的特点想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宜出汗太过,结束时应擦干汗液,换上干衣物,以防着凉。 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并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

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适合吃春笋、香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应少食黄瓜、冬瓜、 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尽量少吃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寒、肥腻之物。 在起居方面,可引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 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得,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应当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另外,春季传染病多发,消灭传染源,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二、夏季养生之道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的时期,阳气 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中医把夏季分 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当暑邪侵入人体,人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耗气伤津,即见气短口渴、心烦、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烦等症。 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 在情志方面,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要重视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癿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养阳 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 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 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 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 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 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 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 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 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 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 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 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 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动善时”——养生要顺应真气四时运动的规律

“动善时”——养生要顺应真气四时运动的规律“动善时”——养生要顺应真气四时运动的规律 立春以后,就是时令上的春季了。练功时,不知不觉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感到真气总是在四肢、躯干等体表部位徘徊、弥散,而且身体总有一种松软如泥、如同喝醉了酒的感觉。 这种经常持续的感觉引起了我的好奇。 反复体悟之后,终于明白:这是真气顺应了自然界春主生发的特性,在不断向外走呢。身体那种松软感,也是迎合春之生发,腠理开泄、毛孔舒张的结果。 《道德经》说:“动善时”。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都是应时而动的。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不失时机,择时而动。对待所有的事情都应如此,当然对于四时真气养生也是如此。 按照中国传统“道”的哲学,人与自然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界有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真气便也与之相应,在不同的季节里,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变化规律。 当春季来临,万物开始萌动,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开始苏醒的时候,人体真气也开始由冬季的封藏状态,蠢蠢欲动,浮游于表,以迎合春季生发之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做,才算“动善时”,才是顺其自然呢? 我认为,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注意养生,以资助和促进真气在春季运行的生理机制。 其一、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下冬装。 老百姓常说:“春捂秋冻”,这是有道理的。春季,真气向外走,腠理开泄。一旦感寒受凉,身体的卫外机能即刻响应,导致腠理密闭,就会影响真气的生发和毛孔的开合。 其二、早睡早起,多作户外运动、多练动功。

《黄帝内经》对四季养生有详细的论述和指导。关于春季养生,有这样一段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夜间早卧,早晨早起,以蓄养真气。宽衣解带,松散发形,漫步于庭院,以待真气慢慢生发。多练动功,舒展腰肢,以促进气血运行。 三、疏泄肝气,节怒制怒 在五脏中,肝应春季。因为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肝气应春时,易导致肝火旺盛,在情志上易怒,从而影响全身真气气机。 因此,在情绪调节方面,要注意节怒制怒,疏泄肝气,保证肝气的条达。这是保证真气运行畅通的重要生理基础。 总而言之,要使养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就要以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根基,“动善时”,注重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而行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