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好体魄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好体魄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

好体魄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

好体魄

坏习惯软饮2018-10-05 08:01:00

凡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懂得顺应四时节令变化,适应气候的寒暑,调节喜怒的情绪,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掌握了这四条原则,四时不正的邪气就难以侵袭身体,从而获得长寿而不易衰老。

一.那什么是顺应四时?顺应四时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目的,这是《黄帝内经》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应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也有一定的季节性。

二.养生要调节情绪,为什么?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中也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食泄,故气上矣”的说法。国外还有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够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很多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像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癌症等许多疾病,都与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极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恐怖、焦虑、愤怒等会使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内分泌激素增加,因而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肠蠕动减慢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疏泄,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就难以恢复正常,时间长了必然会引起疾病。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益于健康。如高兴、愉快、欢乐等都是积极的良好情绪,它们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机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下列途径将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

1.加强思想修养,用理智代替感情,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打消不合现实的想法与要求。

2.尽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

3.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4.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一旦发生急剧反常的情况应迅速用转移法转移。

5.积极参与正当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

6.坚持身体锻炼。俗话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体格强壮,才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三.养生要饮食有节

调节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法则。“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阴受之,则人五脏。”讲述了饮食不加节制的严重后果。

我国有关专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生命早期过度进食,会促进早发育早成熟;而成熟后的过度进食,可增加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等,从而危害健康,缩短寿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近10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25个国家的1250名百岁以上的老人中,70%以上的老人有节制饮食的习惯,而且具有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以摄取清淡和低热能膳食为主的特点。由此表明,节制饮食有益健康长寿。在肉丰鱼盛粮菜充裕的生活环境中,节制饮食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则显得更为重要。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阿鲁恩·鲁伊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如果人类采取“少吃”的饮食模式,能使概率寿命增加20%~30%。节食能使人健康长寿的事实,还引起老年医学和老年生物学家们的重视。营养学家麦卡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能摄入,长期处于微饥饿状态者的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的寿命长20%以上。

英国营养学家提出了用低热量膳食来抑制与发育有密切关系的酶的活性,使酶的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变化速度,从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学说。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让老年人胃肠经常保持在微饥饿状态,对大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并促使体内的循环得到调和与平衡,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更有利于延年益寿。

四.养生要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只有阴阳衡了,人才会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一

种协调的状态。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包括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阴阳平衡的四大特点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阴阳平衡的三大具体表现是:生命活力强、生理功能好、心理承受力强。说具体一点儿,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之所以要维持阴阳平衡,是因为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呵护,一旦养生不慎,就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而危害健康。

中医治病就是通过辨证论治,明确人体是哪一脏器或哪一部分阴阳失调,然后用药物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病就可以好了。

最后小编希望喜爱养生的朋友,注重养生四宝之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中的每一个小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来,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还自己和家人一个健硕的体魄。

24节气养生知识

24节气养生知识 一、立春(2月2日—5日) 1、饮食调养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后,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也就随之开始。立春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春天,肝气旺盛,要避免肝气过盛导致脾胃虚弱,所以要吃些温和清补的食物。适合吃的食物有红枣、蜂蜜、香椿、芥蓝、韭菜、春笋、豆芽、菠菜、香菜等。不宜吃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辣椒、螃蟹等。 2、穿衣助手 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宜立即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要审慎,不可骤减。避免受寒、引起感冒、发烧。 3、起居作息 在作息时间上,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春困”,使自己的身体、精神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 4、精神调养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同时,春季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增强,应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5、养生关键点 在养生方面,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养肝护肝。

6、立春应该吃什么 立春吃红枣:有助养脾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立春吃蜂蜜:清肺解毒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立春吃春芽:顺应时节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立春吃韭菜:保养阳气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立春吃春笋:顺应时节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

24节气中医养生学知识

二十四节气养生 立春养生篇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雨水养生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重视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顺应自然节气: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休息、运动等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味平衡。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补充营养,调养身体。 4.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动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5.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保持舒畅的情绪对身体有益。通过调节情绪、避免压力等方式来维护身心健康。 6. 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养生效果。 7. 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医养生还可以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

的。 8. 中草药养生:中医养生常采用中草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草药进行调理养生。 9.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常使用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身体功能。 10. 精神调养:中医养生注重修养身心,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练习,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 11. 避免过度用药:中医养生强调尽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促 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恢复。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12. 慎用火热物品:中医养生建议慎用火热物品,减少烟酒刺激,避免过度的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脏腑功能。 13. 均衡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偏好,合理摄 取各种营养物质。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14. 增强免疫力:中医养生重视增强免疫力,通过调节饮食和 生活习惯,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 总之,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情绪

中医养生与美容

中医养生美容 养生,是采用多种方法或手段,保养正气,维护身体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以达到强身延寿的目的。养生之术,也是美容之术。养生防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和西医学思想相吻合。养生保健可以预防疾病,抗衰老,同时能使人保持青春健美。中医养生起源悠久,内容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四时 (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人体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有密切关系。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中,顺时养生十分重要。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1.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维持人体健美容貌与体态。 2.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要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新陈代谢相对减缓,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以防阴气耗损。3.人的面部暴露于外,易受邪侵,故易发生美容问题。春天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夏天阳气最盛,秋天阳气降而阴气升,冬天阳气沉伏于内,阴气最盛。故人体夏季脏腑功能旺盛,阳气发散,阴液易耗,使面部肌肤营卫失调;冬季脏腑功能减退,阴气凝结,阳气易损,面部颜色呈现苍白或青紫,甚至发生冻疮。所以四时气候的变化与美容关系密切,因此“因时美容”应当成为人们在美容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人体阴阳昼夜消长规律。 1.自然界阴阳随昼夜更替变化而有升降盛衰的变化。 2.昼为阳,夜为阴;人体阴阳在一天之中也有升有降,这种升降是随自然界阴阳升降同步进行的。 3.因此,人体白天阳气盛,脏腑功能旺盛;夜间阴气盛,阳气衰,脏腑功能减退,正气相对虚弱。 二、适应寒暑 1.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 2.正常的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不会导致疾病发生。只有在气候变化异常时,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如春有乖乱之邪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之气,乘人体之虚,作为邪气而致病,损害人体健美。 3.但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人都发病,能够适应异常变化者就不发病。 4.根据中医理论,人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 (1)比如冬日防寒,外出活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衣着要厚、软、轻、暖,加强锻炼。 (2)素体阳气亏虚、阴精不足者,可采用食补、药补的方法补偏救弊。 (3)若防寒不力,可致气血凝滞,发生耳、面、手部冻疮等。 (4)夏日避暑,衣着应少,宜穿散热、透汗、舒适、凉爽的服装,不能赤裸身体。 (5)居室宜通风、宽敞,可酌情服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等清凉生津解潟之品。 (6)若避暑无方,风热郁于皮肤,可致痱子、日光性皮炎、面部色斑等。 三、劳逸适度

四时养生、药食同源

中医四季养生 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四时自然规律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顺四时综合调养

一、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季的特点:阳气生发,万物始生 春季养生原则:春季养阳 1.春季的五行属性:木 木的生理特点:“木曰曲直”,即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 2.春季的五脏归属:肝 肝的生理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养生谚语:无饥无饱,五脏之葆。 安步当车走,精神加倍有。 一、春季养生——起居(1) 春季养生在起居方面的调养,注重舒展条达,着意疏泄宣发以助阳气之生,不要郁结压抑,以与春天少阳生发之气相应。 1.“春捂”以养阳气:调护阳气,保养正气要重视“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认识各种致病因素以适时趋避。 (一)在水中浸泡贯众。

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 性味:苦、涩,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 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性味: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消灭传染源; 2.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3.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一、春季养生——饮食(2) (1)春季饮食调养原则: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2)春季饮食调养的方法: •1)养阳气: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就是主张用谷、果、菜蔬中具辛温性质者配合。 忌:但此时阳气为少阳,仅宜助其升发,正常情况下不可大温大热的温补,如附片炖狗肉、羊肉之类。 •2)养肝气: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 •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 •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 一、春季养生——情志(3) 情志是人的情绪状态、思维趋向、精神状态的综合反应,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1)春季情志变化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寒温不时,阴晴易变,生机盎然,情愫激发, 人们经 过漫长冬季的郁积,在春天生发之时,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的状态,情绪易变,易被激惹,精神性疾患较多。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2)春季情志调养的主要方法: 1)生发志意: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2)养肝气以调畅情志: 一是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 二是“怒伤肝”,要忍急戒怒; 三是适时运用药物或食物调养肝脏。

24节气养生法

一、王彤版本图书目录 引言顺四时、适寒暑养生就是养四季 第一篇春季养生法 一立春助阳生发 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头痛发热伤于风,按摩食疗得健康 春来痔不来,春去痔无踪 立春水痘发病高,清热解毒是关键 【附录】正月立春保健法 二雨水谨防湿邪 雨水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 早春“捂一捂” ,有量也有度 肝脾相利,养肝莫忘调脾胃 补肾兼健脾,五更不再泻 【附录】正月雨水保健法 三惊蛰顺时养阳 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 背痛脚凉者,补足阳气以健身 惊蛰到,防“虫”扰 春练宜从惊蛰始,缓和运动最健康 【附录】二月惊蛰保健法 四春分要防旧疾发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春分时节,如何铲除精神分裂这个“恶魔” 春分性欲旺,房事当有度 【附录】二月春分保健法 五清明当防高血压 阳春三月好踏青,过敏也来凑热闹 清明高血压复发,调畅肝脏可减压 “女人味”上身,提醒您该清热去火了 春来困不醒,提神有妙招 【附录】三月清明保健法 六谷雨适时调情志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 肝郁两肋痛,推搓两肋养护肝 莫走“桃花运” ,谨防“桃花癣”伤身 走出情绪低谷,与春季抑郁说再见 【附录】三月谷雨保健法 第二篇夏季养生法 七立夏养心正当时 夏季心火旺,养心败火最安全 三豆苡仁粥防疰夏,会吃保养精神足

“蚂蚁窝”痒上手,立夏注意湿热 立夏起居养生,汤水先行防“上火” 【附录】四月立夏保健法 八小满除湿正当时 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 夏季人体多内热,千金难买六月泻 红豆薏米粥,除湿好帮手 情绪中暑的防治:心病还需心药医 【附录】四月小满保健法 九芒种谨防梅雨伤 黄梅时节家家雨,不妨借用五枝汤 中午眯一会,不怕“夏打盹” 防治空调病,多备藿香正气水 芒种时节,防止传染病 【附录】五月芒种保健法 十夏至日吃补 夏至气温高,“三高”老人警惕“热中风”来闹痱子恼人,消除暑热痱毒 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 睡觉一样有学问,夏日提倡“子午觉” 【附录】五月夏至保健法 十一小暑避暑湿 谨防暑湿致水肿,健脾祛湿是关键 减苦增辛,夏季也要养肺气 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 避免宫寒对女性的伤害,切记夏天勿贪凉 【附录】六月小暑保健法 十二大暑防中暑 大暑来临,如何打开您的胃口 大暑,怎样远离阳暑 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暑期湿气重,当心起脚癣 【附录】六月大暑保健法 第三篇秋季养生法 十三立秋养脾胃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立秋遭遇“秋老虎” ,体弱须防中“阴暑”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附录】七月立秋保健法 十四处暑防温燥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科学睡眠防秋困 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 口干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 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 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3.积极面对问题: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好体魄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 好体魄 顺应四时、调节情绪、饮食有节、阴阳平衡之养生四宝给你个 好体魄 坏习惯软饮2018-10-05 08:01:00 凡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懂得顺应四时节令变化,适应气候的寒暑,调节喜怒的情绪,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掌握了这四条原则,四时不正的邪气就难以侵袭身体,从而获得长寿而不易衰老。 一.那什么是顺应四时?顺应四时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目的,这是《黄帝内经》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应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也有一定的季节性。 二.养生要调节情绪,为什么?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中也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食泄,故气上矣”的说法。国外还有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够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很多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像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癌症等许多疾病,都与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是很有启发的,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更是数之不尽。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精华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

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 《黄帝内经》为首部中医理论经典,堪称中医药奠基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养生学理论的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养生学在脾胃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对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描述,而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 1.“四时理论”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核心。“四时五脏阴阳”是贯穿《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主线,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赖天地之气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这一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即人体生命

活动的整体性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需同步协调统一,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方面,要随时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即所谓“天人相应”,则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比如“冬病夏治”理论,就充分利用了“春夏养阳”,自然界伏天阳气最盛的机会,为身体储备阳气,防病治病。 2.《黄帝内经》中的脾胃学说 《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的认知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糜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藏别论》亦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胃主受纳和降,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升清,人们从自然界摄取的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后生成水谷精微,再经脾的升清运化而输布全身,濡养五脏六腑,脾胃共同维系人体气血津液之充實,保持正常的水液输布和气血运行。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功能正常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正常之基础,脾胃功能失调则引起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与人们饮食起居、情志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预防疾病,增强 身体健康的方法。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华民 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六大基本原则,帮助读者 了解中医养生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一、平衡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人体也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 立又相互依赖的方面所构成,如阳在上、阴在下,阳胜则盛,阴胜则亏。中医养生强调平衡阴阳,即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使身体能够保 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节等。 二、调和五行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中医 养生强调调和五行,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五行的平衡,以达到身体健 康的目的。不同的五行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通过饮食、起居、情志 等方面的调节,可以促进五行的协调运行,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养心安神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心理健康,认为情志平和对健康至关重要。过度 的情绪波动,如愤怒、忧虑、悲伤等,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 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安神,即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通过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式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

四、适度运动 中医养生主张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舒缓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等。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强壮脏腑器官,增强体力,还可以调整情绪,提高 免疫力。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 泳等,但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五、合理饮食 中医养生强调合理饮食,即根据个体的体质、气候季节和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食物,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中医养生认为,饮食要有节制,食物要多样化,注重荤素搭配,适量进食。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按 时进餐,慢咀嚼,不暴饮暴食,拒绝过多的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维 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六、调节作息 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作息,认为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可以维持身体 的正常功能,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中医养生提倡早睡早起,保持充 足的睡眠时间,充分利用白天的阳光和空气,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 息时间。此外,适度的午休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人体 恢复体力,提高精神状态。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的六大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调和五行、养心 安神、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和调节作息。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 以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免

中医养生秘籍让你的身体更加健康

中医养生秘籍让你的身体更加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中医养生方法逐渐受到人们 的关注。中医养生秘籍融汇了中医学的精髓,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与活力。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中医养生秘籍, 让您的身体更加健康。 一、五脏六腑的调养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每个器官都有其对应的生理功能与 特点。通过调养五脏六腑,可以增强器官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 能力。 1. 肝:肝主疏泄,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十 分重要。中医养生建议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缓 解情绪压力,保护肝脏健康。 2. 心:心主血脉,调节心理状态。强调情感的宣泄、保持心情愉悦,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等,对心脏健康有益。 3. 脾:脾主运化,调节消化系统。中医养生建议定期按摩腹部,促 进脾脏功能,同时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 饮食习惯。 4. 肺:肺主呼吸,调节呼吸系统。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吸入 污浊空气、吸烟等有害习惯。此外,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 拳等,能够增强肺活力。

5. 肾:肾主生殖,调节生殖系统。养生方法包括适量饮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对肾脏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饮食调养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饮食在中医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滋养身体,提高免疫力。 1. 食物的选择:中医饮食强调平衡,推崇多样化的食物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养生茶饮:中医药理论表明,茶饮对于身体有益。例如,绿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黑茶有抗氧化的功效。因此,适量饮用茶饮在养生中是非常好的选择。 3. 调味品的使用:中医养生饮食注重调味品的选择。例如,生姜有辣味,可发散寒邪,适量加入饮食中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三、适度运动 中医养生提倡适度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改善身体机能,还可以调节身心健康。 1. 气功养生:气功具有很高的保健效果,可以调整呼吸、调节身心情绪。常见的气功技术包括太极拳、五禽戏等,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气功练习。 2.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包括推拿、拔罐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可以选择专业的中医机构,接受专业的按摩治疗。

春分养生原则

春分养生原则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所以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之说。因此,春分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功能、调和气血的重要时机。 1. 起居方面 春分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或打太极、八段锦,让人体气血流通起来,放松形体,情绪舒畅。晚上11点前入睡,不要熬夜。中午,为缓解春困,可适当午睡一会儿,打个盹,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以内即可。 2.运动方面 运动以适量温和的运动锻炼为首选。除了踏青、登山外,还可以选择做操、散步、打太极拳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出去,走向户外,户外运动可以改善体温调节功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气温。但也要注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免交叉感染。

3.情绪方面 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安养神气,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适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 4.饮食方面 春分时节,不主张大量的进补,适合清补,因为清补有利于阳气的通畅,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不适合饮用过于肥腻的汤品。 (1)多吃时令蔬菜,我们常说养生要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这是因为顺应每个季节气候条件生长的时令蔬果营养价值很高。例如豆芽,豆苗,莴苣等,有助于活化身体生长机能;桑葚、樱桃、草莓等,可以帮助滋养肝脏。 (2)注意养护肝脏,春季肝脏比较活跃,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候。甘味食物可以帮助补肝,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等。喝酒伤肝,春季还是尽量少饮酒,可以泡点菊花茶,薄荷水等帮助清除肝热。 (3)均衡饮食,补充营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的三大宏量营养素。春分时节,我们要适当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鱼肉、牛肉、大豆制品、牛奶、驼奶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非常适合春季食用。 《饮膳正要》曾记载:“骆驼乳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强筋

中医养生饮食与情绪的平衡

中医养生饮食与情绪的平衡 中医养生一直强调食物与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人 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情绪。因此,合理的饮食 习惯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维持身 心平衡。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养生饮食与情绪之间的 关系,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养生建议。 食物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身体能量需求的来源,更是对身体各 种功能起到调理作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食物性味对人体脏腑有着不 同的影响,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情绪作为人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样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如果食物摄入不当,容易导 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情绪的平衡。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养”。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饮食平衡的重要性。五谷类食物主要提 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五果类食物帮助滋补身体的气血,五畜类食物则 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五菜类食物则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只 有将这些食物搭配得当,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保持身体健康。 情绪的平衡同样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认为,七情六欲 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失衡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持情绪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适当的调节情绪,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有利于身体各个脏腑功能的协调。

中医养生饮食与情绪的调节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情绪的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1. 合理搭配饮食: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具体情况,合理搭配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保证各种营养的全面供给。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脾胃虚弱,影响情绪的稳定。饮食应当细嚼慢咽,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3. 调理情绪: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 精神刺激,可以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平衡。 4. 饮食起居的调整: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和作 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结语 中医养生饮食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合理搭配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调理情绪,调整饮食起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 康和情绪的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养生的饮食 调理和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这些方面的调养,为身体健康和 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字数:710】

中医健康养生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健康养生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时节 顺应时节,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这要求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 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 二、调节情绪 调节情绪,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情绪调节,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首先,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备。”认为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而静养之要,重在节欲,即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达到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医学入门·保养说》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所欲不遂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恼怒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只有少私寡欲,心静神藏,才可使脏腑气血和调,气机调畅,抗病力强,有利于延年益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太上老君养生诀》则提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究其实质,都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减少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当然,中医养生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灵枢·师传》已认识到:“百姓人民,皆

《内经》论四时养生

《内经》论四时养生 *导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论述四时养生的重要篇章,意指要顺应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调神,此处的神是指广义之神,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现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论述四时养生的重要篇章,意指要顺应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调神,此处的神是指广义之神,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现象。具体表现人们的日常活动、各种行为和精神情志等各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指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养生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法于阴阳是《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指出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顺应规律而调神呢?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论述。 *睡眠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人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特点,适当调节个人生活起居。春季应夜卧早起,顺从生的特点,使体内阳气不断的生发。夏季宜应夜卧早起,但应较春季更早起床,顺从长的特点,使体内阳气不断地旺盛。而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从收的特点,回避肃杀的气候,避免使体内的阳气发散,但需防止收散太过。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顺从的藏特点,因为冬令夜愈深则寒气愈重,早睡可以使人体阳气免受阴寒的侵扰;待日出再起床,就能避开夜里的寒气,以自然界的阳气助长机体的阳气,是人们防寒保温的基本措施,即便是取暖,也应注意不要让腠理过分开泄,以免潜藏的阳气外散。 *运动 《内经》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但动应有度,应顺应四时变化规律,春季应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告诫我们要披散头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公园中信步慢行,以利于春阳的生发,不可久坐不动,久视不移,久睡不起,但不宜运动过度,过多劳累,以免阳气生发太过而产生病理变化。夏季为阳气旺盛之季,虽然赤日炎炎,也应顺应夏季之势,无厌于日,尽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

女性保健养生,把握春天好时光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此时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积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能使人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呵护女性健康的公益平台——彩虹沙龙本期将告诉你春天如何保健养生,免受疾病的骚扰。 春回大地,万物生辉,我们在经历了一个漫长冬天的蛰伏、等待之后,又处在一个阴阳交替、季节变换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渐生,新陈代谢、生理机能逐渐旺盛。但春光明媚的季节也是许多疾病的多发期和敏感期,稍有不慎就会患病。如有很多女性在春天莫名地出现心情不好、眼睛肿痛,还常爱流眼泪,皮肤、指甲没有光泽,长出肌瘤、囊肿等,有的女性还容易“春困”,常会出现脸色潮红、失眠多梦、掉发、心烦、燥热等症状。另外春天气温、气压、气湿等变化无常,容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产生疾病。而在季节变化,冷热交替的时候,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会变差,不能迅速适应外界的变化,让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疼痛、皮肤过敏等疾病,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有机可乘。 要想远离疾病,保持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在春天的时候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健养生。 一、调肝护阳,养足精、气、神。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旺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遵循肝的生理特点,注意调肝养肝、固护阳气,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有助于肝气与春阳生发相统一,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戒忧郁、忿怒,养足精、气、神。 二、不要忽视“春捂”。俗话说“春捂秋冻”,“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天虽然天气逐渐暖和,但春天天气变化大,冷热骤变,常常有“倒春寒”,这对人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这时也应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不要急着收起过冬的衣物,晚上睡觉也要盖好棉被。 三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每天最好在11点之前入睡,这个时间有了充分的睡眠,机体在新的一天才能正常运转,能够让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动作协调、办事效率提高。 四、饮食均衡,有营养。春季天气逐渐暖和,此时阳气升发,肝气旺盛,饮食上要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少吃酸,多吃甜的,可以多食豆腐、鸡肉、瘦猪肉、鱼类、蛋类、黑芝麻、山药、红枣、核桃、银耳等;冬天吃多了肥厚油腻食品的人们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如春笋、油菜、菠菜、芹菜、荠菜等,可以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等作用。春天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以及患有子宫肌瘤、痛经、盆腔炎等疾病的人,一定要忌口。 五、适当运动,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生发阳气、增强体质,并促进新陈代谢。如慢跑、骑车、仰卧起坐、打羽毛球,趁着暖和的天气到公园散步、郊游等。 中医对四时保健养生的研究由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也应当遵守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天时,协调阴阳,养生保健。女性在春天遭遇疾病、健康问题时,不妨采用中医方法进行调理,其通过养护肝脏、调理脾胃、滋补肾阴等,常能使人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