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理论在

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四气调神之养生原则;

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古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以延年益寿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够效法于自然界事物阴阳

变化之道,并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教导他的人民:都告诉他们对外界足以致病的不正常气候,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随时注意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这样的话疾病哪里还会发生呢

中古时代有一种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积精全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这是一类能增益寿命而自强不息的人;

有称作贤人的,他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大自然有四季;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提出了五脏与四时阴阳相应的理论;如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通过养神把四时摄养功夫做好,则心肺肝肾四脏之气和适,脾土居于中央自能有所寄托而五脏安和;同时强调以春之“养生”,供奉夏长之令;以夏之“养长”,供奉秋收之令;以秋之“养收”,供奉冬藏之令;以冬之“养藏”,供奉春生之

令,诸脏相生,更具生生不息之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生活起居应顺应四时;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后面还将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古人先贤的论述对后世的四时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对我们做好四时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四时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二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

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理在于:

1.顺应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总规律,而养生者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此时,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谓之“春夏养阳”;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谓“秋冬养阴”;如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说:“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这说明“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借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2.调节阴阳虚实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仲景从临床辨证论治角度指出夏天阳气在表,冬天阳气在里,临床当依此特点用药施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临床验证,这些论述都很符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认为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阴虚内热盗汗症;一般来说,有余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良法;临床上常于春夏用辛热之方剂扩阳,以得“养生”、“养长”之功;于秋冬之季,用寒凉方药育阴,以收“养收”、“养藏”之效,这种顺时令而治之法是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的;

3.说明阴阳互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四季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春之“养生”以供奉夏长之令;夏之“养长”,以供奉秋收之令;秋之“养收”以供奉冬藏之令,冬之“养藏”,以供奉春生之令;张景岳在类经中又进一步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又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症;这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法则;

五“春捂秋冻”

春秋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古人根据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

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较强烈,所以养生家认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燕息亦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季的气候特点为天气多变,温差幅度较大;俗话说,“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或许阳光曝晒,气温骤升;但下午可能寒流突袭,气温骤降;故衣服要随时增减,同时注意毛衣不可脱得过早;孙思邈指出:“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元·丘处机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综上所述,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为防春寒,气温骤降,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之后,北风吹来,驱散了暑气,天气变凉;常言道:“一阵秋风一阵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l℃,而且一日之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这样天气虽凉未寒,一般认为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御寒能力,有利于冬季预防感冒;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此时若能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

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能有所增强;

六慎避虚邪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原则,是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必须遵循的;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已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气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人们就必须重视对六淫邪气的抗御;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对于圣人来说,不主张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预防;假使等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才去治疗,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打井,不是太晚了吗

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必须及时地躲避它;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之时,更容易感邪发病;天有所变,人有所应,特别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对人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此时尤应注意慎避虚邪;

三、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季寅卯辰,也就是农历一、二、三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发陈,

为一年之始;发陈,为藏久外达之势,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该逐渐减少睡眠,晚睡早起,起来之后在门前院中昂首阔步,头发散乱,穿着宽松,以使志气外达,勇于任事;这个时候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愿望,都应该尽量满足,使生长、渴求、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一切所求如愿;这是春气仁性好生的体现,属于养生之道;如果与之相逆就会伤肝,到夏季不能化火,造成心气内寒,供奉夏季生长壮大的资源就缺少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萌动,因此从春季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养生方略,为保全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春大致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春季主生、养阳,万物生发,是调养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在饮食上可适当地选择温补类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鸡肉、鳝鱼、海虾等,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不宜多用,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经过冬季长时期的进补,此时就不宜再吃油腻的食物,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要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糙米等;另外蔬菜类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以平抑肝火;

按照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相对应,肝在志为怒;春季养肝护肝是重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宜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芍药花等,宜遵医嘱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同时要减少肝脏的负担,要做到少饮酒,多饮水;多在室外做运动,多赏颜色鲜艳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中医认为“怒伤肝”,立春时节调神养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立春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理,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最好的时间段是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因此应该继续“春捂”,不可迅速换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议大家多伸伸懒腰,这个动作可以把更多

的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使大脑接受更多的氧气,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赶走困意;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一月养肾防寒

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养肾防寒

注意锻炼:多散步,慢跑,同时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忌: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应注意缓补;

二月阳气生发适当春捂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适当春捂

饮食宜忌: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阳气初生,应多食辛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养肝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春养肝

饮食宜忌:多食甜,少食酸,春季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春季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四、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

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季巳午未,也就是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蕃秀;蕃者,繁衍茂盛之象;秀者,精气外达之象;此时地气上交于天,万物开花结果;人与夏气相应,应该晚睡早起,尽量接受阳光的照耀,不要过分贪阴;要使情志舒畅,不要郁结成怒;要像花开结果一样,令生气能够外达;要像所爱之物在外一样,尽量早出晚归;这是夏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长之道;不能顺应夏气的成长则伤心,秋天会发为寒热往来之病,供秋气收敛的精微就少了,到冬季就会发为内虚的重病;

夏季,草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前后,夏季主长,养阳;对人体而言,夏季也是生长的最佳时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分泌会相对较多些;这时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习惯以素食为主,但素食营养元素较为单一,所以要适当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营养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选用滋阴清火、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等;忌食味重油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温热助火之品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凉后食用,具有健脾、驱暑功效;夏季补水极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饮水量在200ml左右,切记不要等口渴时再想到喝水,当您感到口渴时,您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所以,

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B 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夏属火,与心相对应,心在志为喜;夏季应心而养长,与人心气相应,应注意清心;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着重调养心脏;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生存篇中有:“赤当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红色的食物养血,吃“苦”养心;夏季补血养心的红色食物有红豆、枸杞、西红柿、山楂、葡萄、苹果等;针对夏季心火旺盛,可以食用苦瓜、苦菜、荷叶等;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风寒;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夏季应保持情志舒畅、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夏季由于白昼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不可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使皮肤疏松;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大暑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四月调节阴阳

养生原则:调节阴阳

养生关键: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打太极拳,饮食方面需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少吃辛辣,油腻,大寒之物等;

五月关注心脏

养生原则:中医理论认为“立夏”前后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

饮食宜忌:宜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

六月晚睡早起

养生原则: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养生关键: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饮食宜忌:饮食清补为原则,忌辛辣油腻之品;

五、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秋季申酉戌,也就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容平;容者,土之德也,厚德载物之象也;平者,金之势也,心平气和之象也;容则宽绰有余,平则神不躁扰;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人在这个季节,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气的肃杀顺生水气也,令心之神气收敛内藏,使秋气得以平和顺承火气也;不要志向外露,以使肺气清明,这是秋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收之道;不能顺应秋气的收敛则伤肺,金伤则不能生水,肾气不藏,冬季变为飧泻,顽谷不化,令奉藏的精微稀少;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立秋大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前后,秋季主收,养阴;秋季应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饮食调节方面,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尽快排除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秋属金,与肺相对应,肺在志为悲;秋应肺而养收,气候凉爽,与人体的肺气相应,应注意润肺;肺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饮食中多选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嗽、益气滋阴的功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杏仁、川贝等,以缓解秋燥;秋季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

秋季早晚气温低,白天气温高,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量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此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当然“秋冻”也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秋冻”要注意不“冻夜”,不“过冻”,不“冻病”;

七月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养生原则:保护阳气

养生注意: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充足睡眠,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注意使用物理降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人员多饮水;

饮食宜忌: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油腻之品;

八月神志安宁

养生原则:防暑降温

养生注意:“秋老虎”属秋燥,损害人体津液,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咽干,眼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

精神调养:立秋后的精神调节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伤,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起居:生活上应开始早睡早起,与鸡俱兴;

九月阴平阳秘防秋燥

养生原则: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饮食宜忌:宜食西洋参,沙参,百合,杏仁,川贝,冬瓜,黄瓜等;忌食:鱼虾,海腥,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辣椒等;

六、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冬季亥子丑,也就是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闭

藏;闭者,敛也,阴气内收阳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阳气内收阴气外敛之象;阳气入于阴中,潜藏于内,在卦为坎,外阴而内阳,正潜龙勿用,养精蓄锐之时也;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令自己的志向内藏,像潜伏隐匿一样不露于外,像秘密隐私一样不示于人,像已经获得想要之物一样不再外出寻觅;一定要注意保暖,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令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这是与冬三月气机相应的养藏之道,如果不能顺应,与之相逆,则会损伤肾中阳气,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则筋失所养,痿软弛纵,用来上奉生机的精微就不够了;

冬天草木凋零,万物伏隐深藏,人类也应关闭开泻的气机,养精蓄锐,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调养;立冬大致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前后,冬季主藏,养阴;小雪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变暖的好方法;我们应多吃一些能够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桂圆、萝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而使机体产热能量减少,因此建议女性冬季多食用动物血、蛋黄、猪肝、牛骨、黄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铁质的食物,这对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大有帮助;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进补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虚不受补”;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当归等,但这些补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冬属土,与肾相对应,肾在志为恐;冬应肾而养藏,与人体肾气相应,应注意暖肾,在五色配属中,冬亦归于黑;用黑色食品补养肾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带、黑木耳、甲鱼、乌鸡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同时宜多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补以外还要注重“精神养生”,冬季容易使人焦虑紧张、心怀恐惧,而负面的情绪易导致肾气受损;在冬季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恐伤肾”;

在寒冷的冬季,睡眠养生提倡“早睡晚起”,在每晚11点到次日的凌晨1点之间应进入熟睡状态,因为这一时间段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所以在此时保持高质量的睡眠,对养阴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建议在冬季每晚坚持中药泡脚20分钟,让中药成分通过足部的穴位直达五脏六腑,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

十月控制情绪养阴精

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以保养阴精为主;

精神调养:注意控制情绪,避免伤感,多做开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态,秋季对应的脏器是肺,所以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

饮食宜忌: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鸡肉,鱼肉,牛肉,山药等,少吃辛辣之品;

十一月早睡晚起保护阳气

养生原则:养精蓄锐增强体质

精神调养:精神养生在十一月应做到精神安静,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保持良好的心态;

起居:生活中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饮食上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

饮食宜忌:多食牛肉,羊肉,豆浆,牛奶,萝卜,少食寒性之品;

十二月适度进补动静结合

养生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进补;

养生重点:养宜适度,动静结合,精神上积极向上,保持乐观,切忌过补,急补;体质好的人则要平补,不要过食油腻之品,以防产生内热;

饮食宜忌:可多食羊肉,牛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忌生冷,如海鲜等大寒之品及冷饮;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 》 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 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 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 《黄帝内经》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 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 后提出的, 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 与天地阴阳保持 协调平衡, 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 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 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 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 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 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 按自然规律 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 提出了“天人相应” 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 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 又是阴阳升降、 寒暑更迭的标 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 ・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和医疗实践中,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年四季 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
1/7

四时养生、药食同源

中医四季养生 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四时自然规律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顺四时综合调养

一、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季的特点:阳气生发,万物始生 春季养生原则:春季养阳 1.春季的五行属性:木 木的生理特点:“木曰曲直”,即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 2.春季的五脏归属:肝 肝的生理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养生谚语:无饥无饱,五脏之葆。 安步当车走,精神加倍有。 一、春季养生——起居(1) 春季养生在起居方面的调养,注重舒展条达,着意疏泄宣发以助阳气之生,不要郁结压抑,以与春天少阳生发之气相应。 1.“春捂”以养阳气:调护阳气,保养正气要重视“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认识各种致病因素以适时趋避。 (一)在水中浸泡贯众。

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 性味:苦、涩,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 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性味: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消灭传染源; 2.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3.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一、春季养生——饮食(2) (1)春季饮食调养原则: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2)春季饮食调养的方法: •1)养阳气: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就是主张用谷、果、菜蔬中具辛温性质者配合。 忌:但此时阳气为少阳,仅宜助其升发,正常情况下不可大温大热的温补,如附片炖狗肉、羊肉之类。 •2)养肝气: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 •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 •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 一、春季养生——情志(3) 情志是人的情绪状态、思维趋向、精神状态的综合反应,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1)春季情志变化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寒温不时,阴晴易变,生机盎然,情愫激发, 人们经 过漫长冬季的郁积,在春天生发之时,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的状态,情绪易变,易被激惹,精神性疾患较多。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2)春季情志调养的主要方法: 1)生发志意: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2)养肝气以调畅情志: 一是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 二是“怒伤肝”,要忍急戒怒; 三是适时运用药物或食物调养肝脏。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籍详细的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讲究根据人体的不同的体质来养生,对症下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希望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

《黄帝内经》的智慧: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的智慧: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本段原文强调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生调神,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以确保身心健康。 1.自然界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春三月,天地间万物发动,欣欣向荣,自然界的阳气于此时皆向外舒发,充满了生机,故此时的特点是万物“发陈”。夏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产生了云雨的变化,天地之气相交,万物繁荣秀丽,此时的特点是“蕃秀”。秋三月,天气转凉,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大都由秀丽而结实,到了收成的季节,此时的特点是“容平”。冬三月,天寒地冻,万物生机潜藏,呈现一片萧条景象,一般的昆虫也进入冬眠状态,此时的特点是“闭藏”。 2.人必须顺应四时而调形养神 适应自然界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形体活动和精神调摄两个方面。强调养神的同时,重视形体的调养,进一步阐明《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形与神俱”学术论点。 (1)形体活动 人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特点,适当调节个人生活起居。春夏季节,就要顺从生长的特点,使体内阳气不断的生长;而秋冬季节,就要顺从季节的收藏特点,注意回避秋季肃杀和冬季严寒的气候,不要使体内的阳气发散,即便是取暖,也应注意不要让腠理过分开泄,以免潜藏的阳气外散。

(2)精神调摄 本节用比喻的方法指出,精神的调摄也要顺从四季气候变化。在春天,养生调神的基本原则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要扼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在夏天,要使精神焕发;在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在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应天地交感的规律以保全“生气”的道理 1.指出四时气候变化对生命活动有极大影响。 经文以比喻的手法,假设一个天地混乱而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说明人体适应四时、协调阴阳的重要性,说明人体的确阳气和天地之气一样,即不能停滞,又不能发泄太过,否则机能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 2.强调顺应四时而养生的意义 从自然界来说,若风调雨顺,植物便会生长茂盛;反之气候反常,破坏了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万物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中途夭折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因此而得病。但懂得养生,能通达协调阴阳之理的人,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所以不会有什么病,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违反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故它的生机不会断绝。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化之根本 1.违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 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则生气不竭,苛疾不起。若违反了前面所述的四时养生方法,不注意形体活动和精神的调摄,就会损伤人体的真气,导致阴阳失衡,因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如“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等,此即“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之意。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原文作为适应四时阴阳的养生方法提出,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法则

四季饮食法则 一、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肝气 天气逐渐转暖时,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所以在膳食上应该多食维生素和无机盐丰富的食物,如小白菜、油菜、番茄、胡萝卜、卷心菜菜花、柑橘、柠檬、芝麻等,另外,随着气候变暖,阳气渐升,温补也应该逐渐减少,所以像桂圆、红枣、栗子、荔枝、山药、猪肚、牛肉、鸡肉、鹌鹑也是不错的选择。二、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心气 中医认为,夏季气温高,人体喜凉,应以清补为主,建议可以使用寒凉的食物,例如大麦、小麦、绿豆、百合、黄瓜、菠菜、白菜、豆芽、芹菜、水萝卜、竹笋、茄子、鸭肉、牛乳、鸡蛋及新鲜水果等。另外凉拌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肺气 《饮食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 可多吃些滋阴润燥,养肺的食物,例如芝麻、雪梨、荸荠、龙眼肉、蜂蜜、银耳、苹果、香蕉、葡萄、菠萝、萝卜、藕、百合和豆制品等,最后还要注意秋季气候,由于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人体消耗也会逐渐减少,这时人的食欲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在膳食上要尽量选择一些进补的食物,例如谷、豆、署、菜、果、鱼肉等,注意一-定要新鲜,在膳食调配上要尽量做到全面均衡。 四、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肾气 隆冬时节,无论是对于动物还是人类来说都是最难挨的季节,天气寒冷袭人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三大供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加速,较多的热量散失于体外,其他营养素的消耗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抗病能力减弱,耐力减弱,所以冬季的饮食一定要格外注意中医指出冬季是补肾的最好

时机,由于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固实肾气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 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生活在自然中 ,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所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就是告诫人们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 ,适应周围环境 ,使机体与大自然谐调 ,以健康长寿。 据统计 ,城市室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 ,有阴离子 40- 50个 ,森林中可多 达 10万至 100多万个。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阴离子少于 25个时 ,人体就会感到疲倦 ,阴离子含量陡然下降时 ,人们会出现头昏头痛、胸闷、关节痛、疲倦等症状。相反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变得非常活跃。“中国长寿王后金手杖”荣誉称号的 124岁老人孔英 ,就是粤西北怀集县怀城镇的山区老妇。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 ,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故而顺应四时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 ,乃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防病复发 寒冬已过 ,万物复苏 ,阳气升发 ,一派生机 ,人们养生也应适应春天的时光。其做法是 :春捂秋凉、和日春游、春季调食、防病复发。 夏季不贪凉 艳阳夏日 ,酷暑外蒸 ,人体阳气在外 ,阴气内伏 ,养生尤应注意 :夏不贪凉、夏当静心、夏季防暑、夏调饮食。 秋季谨慎起居 秋季转凉 ,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 ,景物萧条 ,人也应随之奉收养生。做法是安神宁志、谨慎起居、饮食调节、秋季药补。 冬季避寒就温 冬季闭藏 ,阴盛阳衰 ,草木凋零 ,所以冬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潜藏。其做法是避寒就温、冬季进补、锻炼强身。 回避自然界的贼害之气 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 ,还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 ,所谓“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有太过或不及对人体不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四气调神之养生原则。 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古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以延年益寿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以下将人体在各个季节的不同养生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1 春季养生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万物苏醒,天地自然均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利于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应注意顺应春阳生发之气,可多进行户外运动,从而使人的精神愉快,阳气畅达;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还寒之际要注意衣着保暖,防止感冒;春季的饮食应以辛甘等发散之品为主,不宜食用酸涩之品,如此以辛助阳之生发,而以甘养脾气,寓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过补脾气的方法,防止肝木太盛克制脾土[1];春季阳气的升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应的在运动上亦应以轻柔舒缓的户外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气血调畅。 2 夏季养生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虽生于春而极于夏,而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此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要求精神外向,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使人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卧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饮食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腻之品,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以避暑热,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3 秋季养生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始生,这个季节的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因时养生的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

四时养生法

四时养生法 因时进补,对养生是重要的一环,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养生原那么。唐代药王孙思邀着?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人热那么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茂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那么止。此法终身常尔,那么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例证。 1.春季药食养生法 春天要考虑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的食物,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黄帝内经?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所以,春天要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草药和食品。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假设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那么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截米、云获、党参。中草药可以选用构祀子、郁金、丹参、麦冬、何首乌、元胡等。食品

可选择辛温散发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蒜、姜等。参考中医药学中的草药和营养学,灵活应用可以到达很好的食疗效果。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天气暖和是调养胃的好季节。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役功能,可以防老抗衰。饮食以新鲜蔬菜,多吃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吃油腻之物品,以免助阳外泄,否那么肝木生发太过,那么克伤脾上。雨季食物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豆苗、筒篙、算菜、春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甘蔗等。中药选择脾胃升降和生化机能来调补脾胃,如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朴中益气汤等。同时也可以选用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以朴虚损、壮筋骨降血压、凉血止血等的成效。 2.夏季药食养生法 中医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那么兼扶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而在夏季不发作,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夏季进补,常选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参茂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菩白术散等中成药。此外,夏季由于寒凉之物食之较多,易伤胃气,故应在补气生津之时,还要注意健脾胃。气候过湿,常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生病。根据研究发现,“高湿度〞人体容易引起以肌梗死、多发性关节炎,胃溃疡等疾病。所以,夏季人体要“宜泄阳气,防范风热之邪〞。此时生活起居应该晚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广步于庭(3),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7)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9)。 夏三月,此谓蕃秀(10),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8),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20),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1),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2),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3),奉生者少。 【注释】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一、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十二时辰养生 何为天?一日曰天! 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 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 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

2017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2017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谓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四时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四时养生法的介绍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说,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今人若想养生,自当先从四时养生之理查之。传统养生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述,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这四个季节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

24节气中医养生

24节气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有着24节气的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4节气中医养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4节气中医养生 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

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

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 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 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 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热水洗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