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

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一切都将过去”“破财免灾”“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刺激,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

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体位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

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内容】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

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 》 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 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 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 《黄帝内经》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 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 后提出的, 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 与天地阴阳保持 协调平衡, 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 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 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 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 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 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 按自然规律 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 提出了“天人相应” 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 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 又是阴阳升降、 寒暑更迭的标 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 ・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和医疗实践中,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年四季 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
1/7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 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四气调神之养生原则。 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古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以延年益寿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 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 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 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 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 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 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 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 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 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 《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 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

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中医时令养生的原则

中医时令养生的原则 中医时令养生源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遵循养生的三大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即饮食起居符合自然规律、保持平和的心态、随时调整身体的失衡,来调动自身免疫系统的潜能,达到保持和恢复身心健康之目的。其中,“顺四时而适寒暑”占养生的70%,“和喜怒而安居处”占养生的20%,“节阴阳而调刚柔”占养生的10%中医时令养生师所做的只是帮助顾客调理身体的失衡,占十分之一。 因此,在调理过程中需要顾客配合养生师共同探索健康的方法,同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事宜: 坚持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一天同样也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也是一天中阳气变化的四种形态。人的行为只有与阳气的变化和谐才会健康。 “惊蛰”起,“立冬”睡 凌晨5点是一天的“惊蛰”,万物复苏。“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5点起床,做适当的运动,阳气才能生发。否则,人的阳气会匮乏,久则易病。21点是一天的“立冬”。冬主藏,人应进入“冬眠”状态休养生息。如果冬不入眠,甚至做剧烈运动,就会破坏阳气的潜藏,使人体出现亏空(京外地区按时差计算出“惊蛰”和“立冬”时间,国外按所 在国时间确定)。如果晚睡晚起,既耗损了阳气,又扼杀了阳

气,久之必酿成病。许多人做不到按上述时间起、卧,但是一定要知道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尽量向其靠拢。 饮食要与气候变化相应 气候大体上分为气盛和气衰两种情况,气盛时宜吃平性、寒凉性食物,气衰时宜吃温热性食物。如果在气盛时空吃温热性食物,气衰时空吃生冷及寒凉性食物,人会无疾自病。所以,顾客应及时关注中医时令养生提示,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饮食原则: Part 1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引导语:中医养生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些养生很多精华内容就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些《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言。 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40句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40句 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3、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4、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5、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6、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__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8、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10、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冬去春来,气候多变,季节变化,凉增热减,养生贴士,永记心间,早睡早起,多做锻炼,身体强壮,快乐无限,温馨祝福,开心无边,祝你健康,幸福永远。 13、春天到,春意闹,万物复苏春光好,养生保健很重要,发条短信您记牢,多吃主食脾胃调,多菜少果把肝保,多奶少肉不“三高”,多水少油毒不要,身康体健*安到。 14、598春眠不觉晓,身心易疲劳;走*大自然,免疫会提高;多吃绿果蔬,强身亦健脑;出门多锻炼,身体会更好;祝君身心健,万事乐逍遥! 15、春来养生有妙招,我发短信报一报,温差大要防感冒,多补水分防干燥,少酸多甜脾胃保,心境*和别烦躁,早睡早起身体好! 16、捕一捕春天的身影,展一展疲倦的身板;听一听春天的喧闹,尝一尝果蔬的新鲜;嗅一嗅春天的微寒,穿一穿厚点的衣衫,短信奉上,愿你春日健康永伴,幸福快乐无边。 17、用春寒“冻凝”烦躁的心情,用燥气“包围”寒冷的感觉,让“好春”的敌人都“自相残杀”,只有健康欢乐两兄弟“活命”,祝您春天美好快乐! 18、冬寒犹可*火,火在表也;夏热必纳凉,凉入里也。 19、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 20、苦茶久食益意思。 21、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李时珍 22、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张从正 23、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养生原则:“和喜怒而安居处”

养生原则:“和喜怒而安居处” 《黄帝内经》中讲“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就是要求我们修养意识,心态平和,保持健康和谐的心态;安居处居住环境祥和、稳定、起居有常、知足常乐。这是心理和环

境两个要素共同作用下,使人心态平和的这么一种状态。 人的精神对人的生命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积极的正能量、一个消极的负面思想都可以导致生理活动出现明显变化。比如一件尴尬的事情,每每想起,我们都会脸红心跳。瞬间产生这样的效果,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而已。我们想要健康长寿,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内心的愉悦,建立健康的情绪。 修养意识,要注意保持愉悦而宁静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可以使人体气血和畅。气血和畅,我们意识的生机密意得以展现;我们在意识中排除外界的种种扰动,在虚灵明静的状态下行驶自己的职能。如果这些都做到的话,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充斥全身各部的内在喜悦。 何谓安居处?一方面是告诉人们要有安定的住所,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更是告诉人们心要安定,知足常乐,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纠

结自己的生活比不上别人。 现在人们因各种原因,常常不在固定的住所和环境中生活。比如工作原因要出差,全国各地的跑;还有热爱旅行的“驴友们”,更是常常在不同的地方落脚。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就说时辰养生法,21:00~23:00是安歇睡眠的时候,最好在22:00就进入睡眠,身体、意识都要处于睡眠状态。现在的生活节奏,23:00以后才准备睡觉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如果经常出差、旅游,到处跑,生活就没有了规律,白昼颠倒也是常事,还如何谈养生? 养生中,最难做到的还不是生活习惯上的要求,而是修心、养心。为什么人们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搞养生,甚至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人的意识已被物欲、人物所牵,一刻不得安宁,这就是心不安定。每个人长大后,在很多方面已使意识扭曲,失去了平衡,形成了习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好的性格与习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50句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50句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黄帝内经》养生原典

《黄帝内经》养生原典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1 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