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构与美育的渗透——以广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例

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构与美育的渗透——以广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例

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构与美育的渗透——以广州大学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例

罗洪;吴思宇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22()15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学生,让这些学生走出本学科舒适圈,迈向多元艺术学科。广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以本土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为主、综合类艺术课程为辅,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输入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艺术作品的赏析;由师生在基础知识、技能考核中进行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最后在艺术实践、艺术体验等系列活动中不断输出,深入领悟艺术的美,完成从关注形式美到主动欣赏内容美的过渡。现阶段,学校课程体系始终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而体系乃是为学生而设立,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只有体系建构与美的氛围创建双管齐下,学生才能在课程实践中、在美育的渗透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形成个人的独特审美形态,由此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罗洪;吴思宇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05

【相关文献】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以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比较研究为例

2.论公共艺术的美育功能--以苏州园区金鸡湖周边公共艺术为例

3.城市文化建构与公共艺术发展——以芝加哥城市公共艺术为例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以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比较研究为例

5.公共艺术课程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理论思考——以音乐美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精品文档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芷处在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进一步推进这种教育的工作中,加快构建符合其要求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已势在必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这一指导思想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方面加以渗透、贯彻。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的确立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且先开什么、后开什么,怎样把科学系统的艺术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论证。只有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才符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

任何层次、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有相对的课程设置标准与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与任务的要求,甚至还会出现与教育目标相悖的结果。目前,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在课程标准方面要想达到完全统一,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也会在课程标准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现阶段一些综合性大学,设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众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必然给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又有别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教学中面对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韵力价值,思维创新与个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学科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文化与弘扬民族艺术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现阶段,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课程标准前,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结合各校的实际,制定符合客观可行,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与课程目标相偏离、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教学内容松散、不具体或过深、过浅的现象,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质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从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学思维、优化师盗结构、革新课程体系 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教育;普通高校;课程设置; 一.艺术教育概述 艺术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和传播美 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学 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追求一般的教育学功效。从概念中可知,艺术教育主要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普通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的 公共艺术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质以及 创新能力。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不够深入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美 术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渴望学习美术知识,追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以积累学分或者以娱乐消遣 为目的。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于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只需要交一篇论文就可 以轻松取得学分。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他们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由于公共艺 术教育课程为公选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美术基 础性教育,这导致其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单纯地 欣赏艺术作品或画几幅画。这难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2.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内容不合理 首先,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保证公共课 程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由 专业的美术教师兼职担任。一些专业的美术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专业技巧的相关 教学,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美术课程教授,忽视了公共美术课程的育人 理念。 其次,教学内容深度不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不仅注重对艺术创作技法、艺术风格演变历史的教学,而且关注对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教学。但部分教师在 实际教学中多以篇章或专题的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多注重对透视、色彩、构图等 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对作品或作者的相关人文价值介绍,较少关注作品本 身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教学的深度。最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目前,部分教师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考核采用让学生上交论文或课堂演讲汇报等形式,考核 形式单一,与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这样,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难以达成预期 的学习目标。 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编排缺乏科学性 首先,课程开设类别单一。美术学科具有广泛性,按照具体门类可划分为剪 纸艺术、书法、素描、陶艺、服装设计、摄影等。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 面仅开设了书法教学与美术鉴赏课程等较为基本的课程,课程类别单一,难以较 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部分高校的课程内容与高中美术课程存在重复或断层的问题。在教学 大纲的编排上,部分高校忽视了高中艺术教育的大纲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高中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的重要性-精品文档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的重要性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

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

提升大学美学教育水平

提升大学美学教育水平 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新时代更加重视高校美育教育。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美育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是学生在接受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历年增加,所以美育不仅会影响到每个青年人的个性和生活,也会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创新资源的驱动力。 我国高校美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研究处于零散和薄弱的阶段,不同层次美育教育实效参差不齐。一是功利化。高校美育是个人美育认知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为学生提供审美判断的工具以及价值体系。但是,很多学校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指标而开设美育课程,而不是从美育教育目标出发,这种携带功利主义的、异化的美育教育,很难达到教育目的。二是狭隘化。美育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审美教育过程,它是由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许多教育传授者和接受教育者将美育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性课程,这种狭隘的认知会遗漏美育中最核心的理念,造成学生美感的单一与偏颇,甚至会造成偏见,没有充分实现审美教育的功能。 美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是联动整个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桥梁,可以说美育课程的构建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现存问题一是边缘化。高校在具体落实美育政策中不够明确,导致美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高校公共必修课中没有直接对应于美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缺失,开设了美育课程的高校也很少会组建专门的美育教学研究机构,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二是趋同化。现阶段具备开设美育课程的高校中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多效仿国内重点高校美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缺乏个性。三是形式化。美育课程中涉及多种艺术门类,高校美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绘画、音乐、文学、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中包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能够欣赏自然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与严格秩序的美,会发现社会生活的人、事、物中所能展现出来的和谐美。但现阶段大多数美育课程缺少高质量的、系统性的、艺术基础知识普及和鉴赏,课程缺乏传递艺术美育思想认知。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构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构摘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环,美育理想的背后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力量与文化话语权。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形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STEAM教育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指导意义,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该文通过分析当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探讨STEAM教育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构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STEAM;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STEAM教育是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用作指导学生探究、对话和批判性思考的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此模式由STEM教育(STEMEducation)发展而来。进入21世纪,艺术在工程与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STEAM教育用跨学科的方法教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2017年11月15日,由世界STEAM教育联合会(WorldSTEAMEducationUnion)主办的世界融合创新教育大会(WorldSTEAMConference,WSC大会)首度对STEAM教育进行了定义:STEAM教育即融合创新教育,是一种基于现行教育与

未来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需求,以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问题为目的,将科学、技术、工程、人文、数学等多学科充分融合,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运用情景式、任务型的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升直观发散思维和融合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 一、STEAM理念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大高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强调技术性融合与跨学科综合性教育的STEAM模式无疑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山东科技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之一。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环节相对薄弱。截至2018年6月,山东科技大学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34项。其中,科学发展与技术革新类课程105项,管理类课程48项,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仅19项,仅占全部开设通识课的8%。针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开展调查问卷,抽取文科、理工科与艺术专业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分析山东科技大学为例的综合类大学STEAM教育模式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存在的问题(表1)。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小学(52%)和中学(37%)阶段开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建构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建构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日渐规范,教学设施投入也稳步增加。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逐渐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 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目标设计单一、局限化 对教学目标有了基本的定位之后还应该有对目标的基本阐述。美术类人文课程的设立旨在教育学生对视觉艺术的看法和思考,同时参与对其批判和讨论等活动;音乐相关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向学生渗透更丰富形式的东西方音乐,培养学生对西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熟悉西方音乐管用手法。语言类课程的设计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字敏感度和文学素养。 2.课程内容单一 目前看来,国内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不够宽,对艺术学科知识内容的关注过度,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和国际普遍关注课题的引入不足,导致艺术课程结构不合理,不够独立。国内目前公共艺术课程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绘画、戏剧、舞蹈、雕塑、影视等几大块,以此作为主体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方面,同时还包括一些艺术相关跨学科内容。 3.教学模式不明确 教学方式比较少,手段单一缺乏,深度不够。国内的公共艺术教育和国外相比存在着理念上的落后和手段上的不足。相关资料显示,哈佛大学的授课讲求个性化,讲究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各尽其才,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对话方式、启发方式等。哈佛的公共艺术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讲授,而是维持热烈积极的讨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课题各抒己见,自由平等的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渐澄清辩证的过程,逐渐发现谬误,接近真理。而国内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念主要停留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只有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才会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教学除了采用传统音像设备之外,对多媒体的应用也较为理想。 4.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 我国相关学者在2005年提出了档案袋评价方法,通过把学生的艺术作品、意念来源、探索过程和图像资料等整理手机,对学生学习进行整体的评价。一些高校则采用了通过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考察体系,通过多种指标的结合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国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国内的公共艺术教育咋经过了同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对比之后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且通过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内的公共艺术体系改革拥有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点。 1.课程更加丰富 随着对艺术内涵的丰富理解,艺术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艺术课程的门类也逐渐被充实,《审美教育导论》《书法与篆刻》《京剧艺术欣赏》等即包括传统艺术,也包括新型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被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近年来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例行化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往往是例行化的,大多数学生都要经过相同的课程,听相同的老师上课,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例行化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强,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职业化导向 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过于局限于了学科本身的范畴,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成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才算是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职业化导向,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关注于专业性教育,缺乏对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3、乏味的课程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许多课程形式枯燥乏味,逐渐被学生所抵触,无法引起学生的浓烈兴趣。同时,课堂教学也往往缺乏互动性,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4、学科交叉不够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交叉的程度不够,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特点,其中文学、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学科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增强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 二、思考 1、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我们需要分析目标群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形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不同学生的认知和表现。例如:针对感性学习者,可以设计更多的视觉化、动态音乐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针对思维型学习者,可以设计更加系统的、理性的、知识化的教学策略。 2、注重公共艺术的全面性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注重公共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育应该努力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综合别的领域的学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和各种艺术形式和语言,鼓励学生有机地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艺术,打造多样化和更加创新性的艺术形式。

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群建设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主要分析了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从“大美术”理论的视角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群具体的改革内容及对策建议,对合理发展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

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探析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探析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张良 摘要: 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艺术教育,更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完善学生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目前来看,高职类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课程建设不力、艺术实践薄弱、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了高职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位。学生中“高分低能、高分低质”现象凸显,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类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出发,研究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 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第一次正式将普通高等学校(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冠以“公共艺术”的称谓。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它公共课程同样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可以说,公共艺术课程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 审美价值 艺术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几千年来人类对美的探索、追求和表现,辉煌的音响、丰富的线条和色彩,细致入微的内心世界变化的模拟,艺术可以把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描摹客观世界,也可以再现人的主观心理世界,既可以展现个人对美的认识,也可以展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还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这也是将艺术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孕育创新能力的价值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在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首先,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作品产生过程都离不开创新,其次,艺术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作品,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艺术的这一特征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次,艺术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因此,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传递信息和表现自己,许多信息和感受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有其局限性,人类的许多心理感受和情绪、情感发展变化程度无法用语言充分的表达,而音乐和美术在这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特征和内容,它是为数不多的会对学生自我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的课程之一。 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是指通过艺术活动把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伦理、价值判断、生活形式、哲学意识等内容使参与者接受、吸取或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比如尊重生命、敬畏

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育又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 标签:艺术教育;审美素质;公共课 1美育的发展与内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毕达哥拉斯晚年定居在克罗托内,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提出了“公正、智慧、坚强、克制”的希腊四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然而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他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黑格尔认为艺术应通过美的感性形象去显现理性的真理,从而使人受到形象的吸引和感化,领悟到其中的深刻意蕴,达到改善人类的目的。“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的目的”。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第一次系统提出了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同时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艺术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审美与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 我国近现代文学家、考古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吸收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后,首次肯定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直觉主义的教育家,并在中国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为促进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在总结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本纲要适用于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专科院校可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美育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成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 二、工作原则 ——坚持育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遵循美育特点,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面向全体。高等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搭建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平台,完善面向人人的高等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大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加强各学科的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服务。 三、课程目标 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新局面。 四、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可开设艺术导论、美学概论、中西方美术史、中西方音乐史、文艺理论等课程;艺术鉴赏和评论类可开设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戏曲、舞蹈、书法、设计等的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艺术体验和实践类可开设艺术相关学科的体验和实践活动类课程,艺术体验和实践活动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职业院校要将

美育课程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引导

美育课程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引导 摘要:美育课程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教学和审美鉴赏等环节实现的。美育课程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美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引导,发挥其在美育中的积极作用。然而,高校美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影响。高校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提出改进措施,在美育课程中加入审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进美育课程教学方法,丰富美育课程考核方式等,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大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高校美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在实施美育课程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美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美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美育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大学生对美的认识水平不高。 使得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影响。高校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提出改进措施,在美育课程中加入审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进美育课程教学方法,丰富美育课程考核方式等,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一、美育课程的内涵 美育课程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它以美的规律为依据,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实践、艺术创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校美育课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美育课程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质。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系统审思及优化策略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系统审思及优化策 略 摘要: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美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审美意识,建立适 应社会现代发展需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从课堂教学、日 常生活、美术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 味与需求。本文通过剖析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探讨高校美育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关键词:美育教育;高校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前言:近年来,美育素质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政府与高校联手,从物质资源、资金来源、思想观念等方面着手改善美育素质教育状况,加强高校学生素质 教育培养。丰富高校美育教育形式,培养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 1.高校美育课程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1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较于枯燥无味、条条框框的传统理论模式,美育文化可以使人们对思想道 德认知的方式有纯理性慢慢演变为感性的色彩,这就好比由黑白世界一下子到了 多姿多彩的彩色世界,不管是从视觉还是从身心的思想体感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美育文化真正将思想道德认知具体化、形象化和艺术化了,并以生动活泼地 方式把思想政治内容展现出来,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更愿意主动 接受教育。将理论知识生动化,把书本文字可视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用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1.2美育文化可以激发品格思想,培养文化素养 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被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和追求,我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渴望永远在路上,没有停过,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就是用来检验真理

的一把尺度,在培养人的阶段,我们要不断加强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 培养自身好的品德修养,发展人生道德情感,而情感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 变的,因此,道德感情是理论向实践不断优化的一种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社会的道德情感上,我们拥有善良和美丽的一面,相反,还有丑恶的一面。在 我们的情感处于善与美的时候,它可以无形中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程度,使我们 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反之,当我们的情感处于恶和丑的时候,它可以把我们的 道德情感深陷于黑暗的地狱之中,不得动弹。而美育文化正是作为一种高尚的道 德情感,使高校大学生以“真善美”的道德教育方式来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的品德素养。 1.3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美育与其他教育相比,侧重学生精神、情感方面的熏陶,一般通过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进行自我美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将这种力量用于学生的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说过:“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颐养性情,可以帮助我们完 善道德基础。”美育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活动,可以 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和性格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具有丰富充实的灵魂。 1.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形 成了社会创新创业热潮,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校人 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根据生物学相关理论研究,人的左脑负责语言、记忆、逻辑 推理等抽象思维,人的右脑负责想象力、图像等形象思维,我国教育侧重学生的 智力开发,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通过美 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右脑的形象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 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 2.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优化策略 2.1整合资源,优化路径

公共美术课程改革研究

公共美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从三方面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2019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美术课程的发展及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该文件,全国84.6%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有13年。已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打下坚实基础。《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宣布,未来三年,全市所有高校应要求提供公

共艺术指导并记入学分,每个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参加1~2门艺术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的通知》文件,要确保在2017年底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与此同时,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学分,大学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其专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目前参照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机构,每名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部的下属“211工程”学校和省重点学校应开设上述课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其他院校尽快开设。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特色等的优势,提供任意艺术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介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公共艺术课程是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