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实验培训讲义五六年级年级

小学科学课实验培训讲义五六年级年级

小学五、六年级科学实验培训讲义

永安小学李玉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而观察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在小学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我认为教师都要事先亲自做一做,观察一下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实验时间是否充足,活动材料是否科学,实验难度是否合适,知识储备是否充足,因为课程中的实验往往有理想化的倾向,而教师凭着生活中的经验对要做的观察实验定势化,势必会造成实验的不成功或部分成功,从而影响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次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的科学老师提供一个熟悉并熟练对各种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像我们的学生一样,认真的去完成每一个实验,同时,我们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结合我们的平日教学对实验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或者是在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搜集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做法,我们不妨做以交流,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五年级上册教材:

1、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作用。

3、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分组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16粒;塑料种植杯8个;标签8张;塑料勺1个;纸巾8块;滴管1支;可密封的塑料袋1个;大头针或剪刀1个;不透明的盒子1个;烧杯2个;一些水、土壤;

实验分析:

本课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三个主要活动内容。而在这三个活动中,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有些条件便于控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书本第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改变土壤这个条件,我们认为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除它。另外,也有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养分这两个条件,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引导的问题。在学生将小组的想法变成文字,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并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前,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实验的效果怎样的关键所在。

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1、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里而不是土壤里。

2、“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

“适量”是多少?我们在教学时,有学生思考了一下说“很少是5滴,适量是30滴”,但因为垫上了厚厚的纸巾5滴和30滴都是有问题的,学生是预计不到的。另外是用滴管还是其它器材要控制,也要引导学生计划好。

也有些小组有可能会提出,对照组不浇水,或是其中一组把种子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需要?其它不改变的条件也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如怎么让两组种子处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下?

3、“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常温是指室内的温度,低温是指低于室内的温度。于是碰到了如何创造低温环境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冰箱的冷藏室,很可能教室中没有冰箱,如果让学生把实验带到某位家中去操作,便又碰到了怎样让小组其他成员也参与实验观察的问题,这些教师事先都应该有打算和安排。最后,要让学生明确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操作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这里要注意一点,放在冰箱中的绿豆是处于黑暗中的,所以对比组也要处在黑暗中。

4、“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在这一实验中,改变光照的条件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水和温度”两个不变条件在实验过程中较难把握好。教师用书中提示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南边的窗下,其中要求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要用盒子罩住。在具体操

作时,教师事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到晒在阳光下实验器材中的水可能会被晒干而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这时的实验盒应该选择大一些的,纸巾也要多垫一些,并随时注意水分蒸发情况。

5、如果有小组提出要研究土壤,我们觉得是有价值和可行的。

教材上的图提示了实验所需器材及配备的过程。盒子可以发动学生收集大一些的果冻盒,但为了体现实验的公正性,同一组对比实验的盒子应该相同。

在动手之前,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如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等等,再开始动手实验。

如果只凭两粒种子的实验现象,很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材提示每个盒子里种两粒绿豆,要分别标注上1号和2号,便于观察与记录,这个1 和2怎么标上去?怎么才能保证两组器材不会因为疏忽而搞混?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提前想清楚。

当一切准备妥当后,再让学生参照教材第4页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多少时间观察一次?有学生说1小时,也有说1天的,除了刚种下去的第一个小时,绿豆的变化快一些外,之后的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早、中、晚及临睡前观察4次差不多。另外,晚上怎么办,也要由教师向学生事先解释清楚。

2、观察的过程将持续4-5天,在此过程中,水会蒸发,要提示学生及时补充水分,但除研究水的小组外,两组绿豆补充的水分必须是相同的。

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需要学生从播种起,经常地观察后记录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从试验的情况看,当室温在25℃左右时,播种1个小时后就可以观察到绿豆种子胚芽处膨胀并起泡,6-7个小时可以见到胚根,个别种子24小时时胚根可长达1CM左右,种皮开始开裂。4天左右可见真叶。

2、绿豆芽的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目的:通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 (根的向水性)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需材料:培养皿1个、纸巾1块、绿豆种子5颗、滴管1支、一些水;

实验分析:

这个实验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3-5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在向学生演示该实验时,可以拿一组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观察,也可以让每小组都有一组,然后再介绍实验的方法: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操作提示:

1、纸巾要垫的稍厚一些,如果太薄滴少量水后就会全部阴湿;

2、可在滴水前将培养皿一端垫高一些;

3、发芽的绿豆种子在摆放时应注意方向及位置。

3、蚯蚓的选择

实验目的:1、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2、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5条、小铲子1个、湿巾1块、干土、湿土;

实验分析:

在《蚯蚓的选择》一课中,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实验步骤: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操作提示:

1、涂成黑色的纸盒可用空的“光学实验盒”替代。

2、盖上盖子后可用不透明物品(如书本)盖住盒子的一半。

3、操作时注意不要让学生把光源挡住。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步骤:找一个盒

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多做几次。

操作提示:

1、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能让他们对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前有所了解。

2、干湿土要界线分明,不宜提前铺装;

3、课前应做好珍爱生命教育,保护好还未实验的蚯蚓。

4、影子的特点

实验目的:1、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验材料:手电筒25个、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25个、屏25个、铅笔25支、尺子25个;

实验分析:探究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光和影》一课的教学重点,该活动分为三个小的活动,教科书P25页分别用图和文字说明了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1、“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实验方法: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操作提示:

l 只改变光源的方向和位置(照射的角度),不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远近;

l直射时如果看不见影子,把物体稍微提起来一点,这时影子最短。

2、“影子的大小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的实验方法: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的三个木块。在墙面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

3、“影子的形状和物体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系”的实验方法: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它们在墙上或桌面上的影子。

操作提示:

1、实验用的小木块可用“厘米立方体”替代。

2、可换用其它物体再做实验,影子会更加生动有趣。

5、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的:推测和验证光直线传播的特点,然后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实验材料:手电筒25个、同样大的卡纸100张、空心弯管和直管各2 5个;剪刀25把、美工刀25把、铅笔25支

实验分析: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的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2、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现象: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在记录纸上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3、把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现象: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4、用其他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操作提示:

1、如果没有夹子可以通过折叠的方法让卡纸立在桌面上。

2、画光前进的路线可让学生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

3、做验证实验时要注意,不论是直管还是弯管,不能用内壁反光强的器材,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目的:观测认识光的强弱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分析:要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首先得解决怎么得到强弱不同的光的问题。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将阳光发射到纸上(或者是墙面上),这样就得到明亮程度不同(也就是强弱不同)的光斑。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采用的方法是用温度计测量。

实验观察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这一点可通过目测比较光斑的明暗,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出

它们的温度。进行这个对比实验,可以有多种安排,比如分别设“不用镜子组”“一面镜子组”“三面镜子组”“五面镜子组”,各组先把本组数据记在教科书的表格中,然后收集其他组的数据也记在表格中,最后根据大家的数据画出柱状图。也可以在一组中进行两种情况的对比,比如两面镜子和四面镜子。

注意事项:

1、不管哪种方式,几个对比组的镜子数差异大一些较好。

2、实验的成果影响到结论的得出,因此要确保实验的成功。首先是器材的准备,关键是温度计。学生用的温度计一般有些差异,教师要事先经过挑选和配对,使对比实验中的温度计对同一温度的显示要基本一致。

3、选择观测的地点最好是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有一面或几面较长的背阴的墙面,能容纳全班所有的实验组,这样的条件比较一致,也便于教师的巡视和管理。

4、学生的分组分工相互合作非常重要,比如要让4个或5个学生每人手拿一面镜子把光集中到一点,没有很好的合作是不行的。

5、为了便于把光集中到一点,可在镜后站硬纸片,让学生能立在地上,先大致对准某一点,然后再适当地调整角度使光斑重叠在一起。

6、进行本课教学按进度应该是在10月中旬以后,天气比较凉爽,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建议上课时间选择在上午且阳光明媚的日子进行。

7、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目的:从物体颜色和受光照射角度探究怎样才能获得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袋各1个、黑色纸做成的纸袋3个、温度计8支。

实验分析:

这个实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方法是把不同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比较它们的升温情况。由于是对比实验,要求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探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方法是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那个升温快。同样这也是对比实验,要求三个纸袋除了摆放的角度不同外,其他条件要尽量保持一致。

操作提示:

1、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就要注意对相同条件和不相同的条件的控制。

2、在一组实验中几只温度计对相同温度的显示情况要相同。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对温度计进行挑选。方法是:把温度计放在同一杯热水中或者是阳光下的同一地点,隔一段时间(比如10秒钟)看温度上升情况,挑选比较接近的5支或3支为一组。

3、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纸袋制作的大小、纸的薄厚对升温情况也有影响,所以在选材上教师要更加注意,尽量保持一致。测量不同颜色的纸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中,可以采用包装温度计的外壳(涂上不同的颜色)来代替纸袋。由于它的形状、大小、厚薄、材质相同,温度的变化就只能是由于颜色不同造成的。自己动手制作的纸筒很难保证一致性。

8、模拟地球的内部运动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

实验材料:几块颜色不同的毛巾和橡皮泥、长条形泡沫塑料块

实验分析:

这个实验是在讲解地壳的板块运动时,由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而做的一些模拟实验。

1、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模拟实验的方法是,把不同颜色的毛巾叠在一起,用手从两边往中间推,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实验中的毛巾也可以用报纸裁成长条形摞成一叠来代替。

2、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比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模拟实验的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从中间往两边拉伸,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或用一块长条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错位方式,从而形成悬崖、峭壁、瀑布、湖泊等不同地形。

9、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目的: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25块、酒精灯25个、镊子25、烧杯25、水、石膏粉适量、豌豆种子50颗、小碗或盘子25、带盖塑料瓶25、碎砖块适量。

实验分析:

教科书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这三个模拟实验,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寻找证据的过程,难度有所不同。

“冷和热的作用“的实验方法: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流水的作用”的实验方法: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内剧烈晃动。

“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方法是:将石膏糊倒入一杯中,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里,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

注意事项:

做这几个模拟实验,选材很重要,实验中所需的岩石质地不能太硬,可以选用风化了的岩石,或者砂岩(磨刀用的),实验效果会好一些,此外还可选用坚硬的花岗岩,只要反复几次,手就能把它剥落下来,也可以选用砂岩,它在冷热作用下容易破碎;

做“冷和热的作用”这个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烫伤,观察时不要凑太近,以免加热时爆出的岩石颗粒溅入眼睛,同时要有耐心,岩石加热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然后马上放入水中冷却,再加热再冷却,多反复几次,我们就可以看到水中会有许多岩石的颗粒。另外实验前要注意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用镊子夹住岩石时,注意使用的力度大小。

做“流水的作用”这个实验时,选用沉积岩或碎砖块放到塑料瓶中摇晃,既不会担心打破瓶子,又能很快看到岩石被磨下的细细的沙粒,水变浑浊了,岩石棱角变光滑的现象。

“植物的作用”这个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现象即可。

10、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下雨,观察雨水对土地侵蚀。

实验材料: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两个、小铲子1把、降雨器1个、水、接水容器(烧杯)2个

实验分析:

这里的模拟实验如何操作教材上(P55页)作了详细地指导。实验方法如下:

在一个长方形塑料盒中用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堆一个斜坡地形,并用小铲子稍稍拍紧,再在

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另准备一个饮料瓶,在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饮料瓶中装满水,盖上瓶盖。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纸上铺塑料模,并把盒子的一端垫高。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注意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观察“雨水”降落到“地形”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一是观察雨前的土地和雨后的土地有什么不同,二是观察径流与雨水有什么不同。雨后的土地表面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较大的颗粒,那些黏土、细沙等较小的颗粒被雨水带走了,而径流与雨水相比,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水里含有大量的土壤颗粒,水非常混浊,这两种现象都证实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提示:这个实验和后面几个实验中所用降雨器可用饮料瓶制作、有孔塑料水槽可用一次性餐盒或大盘子替代。还可以选用装实验器材的盒子如磁铁实验盒、电流实验盒等等,把它们在角落边穿一个洞即成。

11、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量大、土地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造成土地严重被侵蚀的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1块、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两个、小铲子1把、降雨器1个、水、接水容器(烧杯)2个

实验分析:

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试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实验所用的器材、装置其实和上面“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差别不大,所不同的是实验要设两个组,各组选择的研究课题不一样,因此器材的数量和种类略有差别。

实验前,要注意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研究计划操作,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具体情况是:

“植物的覆盖”实验中,土地的坡度、降雨量的大小要相同,不同的是一块土坡上无植物覆盖(实验组),另一块土坡上有植物覆盖(对照组)。

“坡度的高低”实验中,两块土坡的土质一样且都没有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一样,不同条件是两块土坡的坡度,一个放置的倾斜些,即坡度大一些(实验组),另一个放得平缓一些,即坡度小一些(对照组)。

“降雨量的大小”实验中相同条件是两块土地的坡度一样,且都没有植物覆盖,不同条件是降雨量的大小,让一个度坡上的降雨量大一些(实验组),另一个土坡上的降雨量小一些(对照组)。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开始后就不要动土地模型,注意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现象。

2、实验器材的准备上,降雨量和斜坡坡度这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有植被覆盖的斜坡要麻烦一些,需提前准备,比如在斜坡上栽种植物或播撒种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挖取一块草皮来替代。

12、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河流的实验,了解河流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了解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

实验材料: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1块、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两个、小铲子1把、降雨器1个、水、接水容器(烧杯)2个、尺子1把、饮料瓶1个

实验分析:

教材中对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的模拟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说明(P60)。实验步骤如下:

1、在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稍微拍紧。注意空出盒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

2、在塑料杯子底部侧面扎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小孔,用木块垫在杯子下方,使出水孔对准河道。用大饮料瓶装满水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保持杯内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处准备用桶接住流下来的水。

3、水流出来了,河流形成了。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及地形的变化,当一瓶水倒空了,河流不再流动时,仔细观察河道和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用的土最好是混有少量沙的土,这与前一课的实验一样,为便于观察到实验现象,堆成的斜坡要有一定的弧度,呈圆弧形,有陡坡,有缓坡,使流水在上下游的流速有所变化。实验时,在向河流注水时,要确保杯子的出水口对准河道,注水开始后,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确保水的流量不变。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实验时间可以长一些,一瓶水后可接着再到一瓶水。实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观察什么,该怎样记录实现象,这些在教材中均作了提示,尤其是怎样记录,教材中以图画和符号的形式作了具体指导。

13、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实验材料: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小铲子1把、降雨器1个、水、接水容器1个、建造模型房屋的材料、绿色植物等

实验分析: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但从全班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这个家园要尽量减少暴雨对土地的侵

蚀和引起的灾害。各组的设计和制作是不同条件,而相同条件是什么呢?教材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相同的应该是降雨的多少和强弱,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器材上想办法:用相同的喷壶,装的水一样多,喷壶的孔数一样多,孔的大小相同,这样或许相对能更公平些。当然,如果有较大的喷水装置,把各组的模型放在一起,集中淋雨,那效果就更好了。

14、安装动力小车

实验目的: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实验用小车27辆、粗线25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回形针弯制)25个、铁垫圈若干、橡皮筋50根、气球(气球嘴带活塞)25个、组装支架用的铁皮条和螺丝钉25

实验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第四单元前三课的内容,分别是:安装一个小缆车并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安装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安装的方法都很简单,强调几点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在做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的实验中,拉力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实验时,可用秒表测量小车每次从起点到终点用的时间,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由于一般的绳子穿过夹子运动时有较大的摩擦力,导致实验有一定的误差。钓鱼线的表面光滑,可以改善这个缺点。(此

外,钓鱼线在做滑轮和轮轴的实验中也可使用,特别是在做滑轮组的实验时,由于绳子来回绕的次数多,摩擦力很大。如采用一般的棉线,在滑轮组的实验中,在动滑轮上挂4个钩码50克的钩码,在定滑轮挂1~3个也能保持平衡。但是钓鱼线也有一定的摩擦力,当钩码加到6个以上,实验就有一定的误差。)

在“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的活动中,教材图文结合,指导得更具体,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时,可以按教材的图上的方法,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头固定在车轴上,为防止橡皮筋打滑,可以在车轴上缠上一些胶布。在计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圈数时,可以双手捏住两个车轮,甩动小车,计数更方便些。当橡皮筋绕的圈数较多时,因为小车自身太轻,车轮容易打滑,需要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

安装驱动气球小车的注意要点是在轮子旁边安装挡板,以避免气球接触到轮子而影响小车的运动。

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很多,除了用垫圈、橡皮筋、气球(重力、弹力、反冲力)之外,还可以推、拉,或者安装电动机、螺旋桨,放在斜面上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小车用了力,小车是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

15、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知道力是可以测量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25个、钩码25盒、

测量物体重力要注意的三点:第一点只要求检查,强调检查测量工具的意义,如果指针没有指0,教师调节即可,避免学生乱调指针。第二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相同。第三点是让学生明白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值会损坏测力计。为避免损坏测力计,要教给学生方法:测力时要慢慢提起重物,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值但重物仍没有提起时,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测量物体摩擦力要注意的是,测量时要匀速、缓慢地移动,注意读测力计读数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教材:

16、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学会用切分的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材料:水槽25个、橡皮25块、胡萝卜、白萝卜、苹果各5个、回形针25盒、3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25组、小刀25把

实验分析: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

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把橡皮和胡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2、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再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通过橡皮和萝卜的实验,学生会初步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变的。同样,做回形针和木块的实验是对前一部分的逆向思考。通过实验学生会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增大,它们的沉浮状况也不会改变。

把这两个实验连起来观察,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可见,这部分内容隐含着材料本身的质地(物质的密度)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关系的道理。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是轻轻的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2、胡萝卜不能浮在水面上,可用苹果或白萝卜等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替代。

3、在切分橡皮和胡萝卜时应注意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桌面。

小学科学培训讲义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培训讲义 2019 年秋教师继续教育《小学科学》培训讲义第一讲培训时间: 2019、11、5 培训地点: 教师办公室主讲教师: 陈华培训内容:2019 年秋教师继续教育《小学科学》培训讲义第一讲培训时间: 2019、11、5 培训地点: 教师办公室主讲教师: 陈华培训内容: 2019 小学科学新课标内容(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培训过程: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1 / 18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小学科学课实验培训讲义五六年级年级

小学五、六年级科学实验培训讲义 永安小学李玉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而观察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在小学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我认为教师都要事先亲自做一做,观察一下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实验时间是否充足,活动材料是否科学,实验难度是否合适,知识储备是否充足,因为课程中的实验往往有理想化的倾向,而教师凭着生活中的经验对要做的观察实验定势化,势必会造成实验的不成功或部分成功,从而影响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次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的科学老师提供一个熟悉并熟练对各种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像我们的学生一样,认真的去完成每一个实验,同时,我们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结合我们的平日教学对实验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或者是在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搜集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做法,我们不妨做以交流,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五年级上册教材: 1、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作用。 3、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分组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16粒;塑料种植杯8个;标签8张;塑料勺1个;纸巾8块;滴管1支;可密封的塑料袋1个;大头针或剪刀1个;不透明的盒子1个;烧杯2个;一些水、土壤; 实验分析: 本课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三个主要活动内容。而在这三个活动中,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有些条件便于控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书本第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改变土壤这个条件,我们认为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除它。另外,也有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养分这两个条件,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引导的问题。在学生将小组的想法变成文字,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并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前,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实验的效果怎样的关键所在。 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验

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能够发现科学的奥妙、培养观察、探究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简单而有趣的科学 实验。 实验一:水的“魔力” 材料:透明玻璃杯、水、牛奶、食盐、砂糖、溶解了的小苏打粉末、柠檬汁 步骤: 1. 将透明玻璃杯分为五个部分,标记为A、B、C、D、E。 2. 在杯A中倒入适量的水。 3. 在杯B中倒入牛奶。 4. 在杯C中加入一小勺食盐搅拌均匀。 5. 在杯D中加入一小勺砂糖搅拌均匀。 6. 在杯E中加入一小勺溶解了的小苏打粉末,稍作搅拌。 7. 每个孩子都可以品尝一下每个杯子里的液体。 8. 每个孩子喝完后,可以用柠檬汁漱口。 观察与记录:

1. 记录每个杯子的液体的味道和口感。 2. 观察每个杯子的液体有无气泡或颜色变化。实验结论: 1. 水:无色、无味。 2. 牛奶:白色、微甜。 3. 含食盐的水:咸味。 4. 含砂糖的水:甜味。 5. 含小苏打粉末的水:有气泡、微咸味。 实验二:水在油中的变化 材料:透明玻璃杯、水、食用油、食盐 步骤: 1. 在透明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 2. 慢慢倒入食用油,填满杯子。 3.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和油的分层情况。 4. 撒入一小勺食盐,观察变化。 观察与记录: 1. 水和油的分层情况。

2. 食盐与油的接触是否会引起颗粒沉降。 实验结论: 1. 水比油密度大,所以水下沉于油的底层。 2. 食盐与油无明显交互作用,但会引起微小的颗粒沉降。实验三:观察植物生长 材料:水培植物、泡沫板、剪刀、水杯、水 步骤: 1. 用剪刀将泡沫板切成适合放置水培植物的尺寸。 2. 将水培植物放入泡沫板中,确保根部处于水中。 3. 将泡沫板插入水杯中,保证水培植物竖直稳定。 4. 在观察期内,每天检查并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 观察与记录: 1. 观察植物是否有新的叶片生长。 2. 观察植物的叶片颜色、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3. 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根部状态等。 实验结论: 1. 植物在水中生长需要养分和适当的光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 及对自然界的兴趣与好奇心。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五年级下册冀人版科学全册编写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科学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和掌握五年级下册冀人版科学全册中的各个知识点,包括动物体内的结 构和功能、人体健康与保健、物体的运动和能量转化等。 2. 过程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难点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式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 学生教材、教师讲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科学图片、PPT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应准备好实验台和教学工具,并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教学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与本课相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扩展背景知识(10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知识讲解(25分钟) 依次讲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注重讲解清楚概念、原理和实验步骤,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4. 实验展示(15分钟) 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实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讨论和练习(2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并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重点实验

五年级《科学》重点实验 1-1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实验 器材: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 2-2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内容: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器材:简易日影观测仪(工具箱内有)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内容: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器材:(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2-5光与热 实验内容: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器材:(每组)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内容:设计并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器材:(每组)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实验内容:探究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器材:(每组)较小的岩石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装半杯水1个、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内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 器材:(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实验内容: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器材:(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皮尺1根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实验内容: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器材:(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4-4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内容: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器材:(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内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器材:(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实验内容: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器材:(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4-6滑动与滚动 实验内容: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器材:(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实验用小车1辆、胶带 六年级《科学》重点实验 1-2杠杆的科学 实验内容: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器材:底版1块、长支架1噶、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学具中有)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实验内容: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 器材:撬盖的铁片(螺丝刀)、开瓶器、夹子(镊子)啤酒瓶 1-4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 实验内容: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器材:轮轴1个、销子1个、钩码24个、棉线2段、底版1块、长支架1个(学具或机械实验盒中有)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实验内容: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实验 器材:定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实验内容:研究动滑轮作用的实验 器材:动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秤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1-6滑轮组 实验内容: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 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各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秤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1-7斜面的作用 实验内容:研究斜面作用的实验 器材:1块搭斜面的平面板状材料(五上工具箱中有)、1个垫斜面的小物品、1盒钩码、1辆小车、1个平板弹簧秤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 器材:添加4个不同高度垫斜面的小物品、其余同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对比实验”专题讲解(人教版科教版通用)

小学《科学》“对比实验”专题讲解 一、背景分析 通过这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不断的改革变动,慢慢发现小学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不仅仅是科学这个科目,很多科目都不再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学生动手实践+感知+觉悟”的一套学习方式,这也无形之中把实验课的重要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体现和实践出来。所以说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实验不仅是学好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人,他们是主体,教学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过程。 实验课的作用至少有这几方面: 1、课改需要,符合教育思路和教育政策; 2、激发学生兴趣,实验是促进教学的强心剂; 3、实验课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学的知识; 4、实验课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少在团结协作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作业毋庸置疑; 5、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排疑固论”的有效方法; 6、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升华至所有学习之中去。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实验活动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儿童,使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给他们更多的主动动力,是体现探究式学习的一种运用。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或讲解,学生动手很少,这很“理论”,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缺少实践检验,没有具体的体验,无法深刻理解并熟练应用,进而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现在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完全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科学实验活动是社会最需要的创新能力。总之,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设置合理恰当,我们要充分应用。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说道,“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科学,用科学,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仅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实验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实验 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实验课上,学生们将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一系 列的实验,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将 介绍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有趣科学实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科学 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实验一:浮力的探究 材料:一个装满水的盆子、不同重量的坚果(例如核桃、榛子、开 心果) 步骤: 1. 在盆子中放入一些坚果,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2. 分别将不同重量的坚果放入盆子中,观察它们的浮力表现。 3. 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坚果会有不同的浮力。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坚果在 水中的浮沉情况来发现,相同体积但不同重量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浮力。这是因为浮力是由被液体排斥的物体所产生的,并且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实验二:种子发芽的条件 材料:小花盆、土壤、各种植物种子(例如豌豆、向日葵、水稻)步骤:

1. 将土壤填入小花盆中。 2. 在每个花盆中分别种下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 3. 给每个花盆适量浇水,并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室内、室外、 光照充足的地方等。 4.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部、茎和叶子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环境因 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进一步认识到光照、水分和温度对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三:酸碱中和反应 材料:醋、小苏打、柠檬汁、红色、蓝色酸碱指示剂 步骤: 1. 将红色酸碱指示剂滴在一碗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2. 用滴管分别将醋、柠檬汁、红色酸碱指示剂和蓝色酸碱指示剂滴 入不同的杯子中。 3. 将小苏打逐渐加入醋的杯子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4. 重复步骤3,但这次加入小苏打的量不同,观察颜色变化的不同。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他们可以通过观 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以及酸碱反应对指示剂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上,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三个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水的气体状态 材料: - 一个烧杯 - 一张塑料袋 - 一盆水 - 水龙头 步骤: 1. 将烧杯放在盆中,盖住烧杯的口部。 2. 打开水龙头,让水流进烧杯里面。 3. 注意观察,你会发现烧杯里面逐渐出现一层白色的气体。 解释: 这个实验可以展示水的气体状态。当水受热时,其中的水分子变得非常活跃,一部分水分子脱离液体,形成了水的气体状态,也就是水

蒸气。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受热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通过烧杯 的口部进入塑料袋,最终形成了我们观察到的白色气体。 实验二:电路的连接 材料: - 一个电池 - 一个电灯泡 - 两根导线 - 一个开关 步骤: 1. 将一个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灯泡的底座。 2. 将另一个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灯泡的灯丝,另一端连接到开关上。 3. 打开开关,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解释: 这个实验展示了电路的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产生了电势差,也就是电压。当两个导线连接到电池时,电压就可以沿着导线流动, 形成了电流。当电流通过电灯泡的灯丝时,灯丝发热并发光,我们就 看到了亮起的电灯泡。而通过开关的控制,我们可以开关电流的通断,从而控制电灯泡的亮灭。

实验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材料: - 一株绿色植物(如小白菜或花卉) - 一瓶水 - 太阳光或人工光源 步骤: 1. 将绿色植物置于光源下,让它暴露在阳光下或人工光源的照射下。 2. 观察植物的变化,例如叶片的颜色和形态。 解释: 这个实验可以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能 量制造食物,并产生氧气。在实验中,当植物置于阳光下或人工光源 的照射下时,它可以吸收光能,并在叶片中进行光合作用。通过这个 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在光照下叶片变得绿油油,这是因为叶绿 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了阳光中的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原理,获得科学知识。这些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为将来的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 知识,并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作者为您带来了5篇学校六班级上册科学教案,盼望能够给您供应一些关心。 学校六班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缘由、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讨论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预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预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静静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似乎被窗外的某种力气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同学思考,可以有少部分的同学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老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熟悉和怀疑?请同学们沟通。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同学争论后沟通。老师记录同学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讨论成果,关心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讨论、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毕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准时排解,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讨论。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行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推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行能是风刮斜的。由于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看。 记录同学最终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全部的猜想都进行探究,由于时间、力量、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经常借助他人的讨论成果来关心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六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还有其他方法吗?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言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用电器2个(小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一节;电池夹一个;导线至少3条。 实验步骤:(1)将小电珠装入电珠座。(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 (2)用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 依次首尾相连。(如图) L1 L2 (3)检查无误后将电池放入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小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 L2不亮。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 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小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而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2不亮。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1也不亮。我们发现各个用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用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一起,(包括用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 A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 C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 2、实验题目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玉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并联电路

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一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首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一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一端安装一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一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小电珠,再用一根导线将两个小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一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当其中一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一个灯泡依旧亮着。这就是由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的并联电路。 另外,若想,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可以在开关与电珠中间分别接入两个开关,这个装置相当于家里的总阀门与分开关的关系,总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用电器,分开关控制着与着相连接的用电器,以上就是我组装的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并联电路的优点:每个用电器都可独立完成工作,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出现故障不影响另一个用电器工作。 并联电路的缺点:各处电流加起来才等于总电流,由此可见,并联电路中电流消耗大。 以上就是我的实验操作,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以防考官提问(并联:各支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各支路电压相等) 注意:应该适当板书,可以把如下的两幅图画在黑板上,在总结实验时可以按照黑板讲解。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8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本文为您带来的8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老师出示两种材料,(简单介绍凡士林)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铜条中,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二 一、直接导入 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细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够给您供应一些帮助。 篇一: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相识什么是健康,确定探讨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四周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育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相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打算: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老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视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沟通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挚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状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老师巡察指导。 3、小组探讨。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觉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缘由吗? 学生代表沟通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探讨主题。(老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其次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探讨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相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留意熬炼、仔细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心情急躁摔书本、擅长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留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缘由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分,特殊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其次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探讨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探讨影响健康因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试验

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7.声音的产生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 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 现象。 3.在小鼓鼓面上放一部分塑料小球,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4.安装好音叉,用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去握住音叉,感受一下; 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5.将气球吹满气,突然松手,观察现象;再把气球吹满气,松手时,用手捏住气球口 的一半,感受一下。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抖动。 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塑料小球上下跳动。 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发麻的感觉;音叉接触水面, 有水珠溅起。 4.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气球口在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 1.橡皮筋要绷紧。 2.严禁将音叉碰击在水槽上,防止打碎水槽。 实验答疑: 怎样全面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我们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可用三种形态来分析。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在振动;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小球,松手是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也能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探究金属的特点 课题名称:17.金属 实验名称:探究金属的特点(必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铜铁铝等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

科学六年级上册讲义

六上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1、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 2、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简单机械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简单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类型。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A.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如:开瓶器、剪刀、羊角锤、核桃夹等。 B、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如: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C、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又叫(等臂)杠杆。如:跷跷板、普通订书机、天平等。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杠杆尺平衡条件:(钩码的克数相同时,左边的够码数乘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格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一、举例 省力杠杆: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核桃夹、尖嘴钳、园林剪等; 费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机等。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为了(方便使用)如:(镊子、钓鱼竿等)。“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运用了(杠杆省力)的原理。 二、问答 1、“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是什么? 答:“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省力)的原理。杆秤提绳处是(支点),秤砣处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2、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应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水龙头、汽车方向盘、门把手、辘轳、扳手、钥匙)等。 3、轮轴有(省力)的作用,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能(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会(费)力。 4、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它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这样在使用时手握在(刀柄)上就会比较省力。 5、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8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一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

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4)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五、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 绿豆种子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可以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方向生长。(根的向水性;茎、叶具有向阳性。)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1)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2)当然生物也能改变环境。比如,我们人类活动就改变了很多环境。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如:草→兔→鹰 “→”表示谁被谁吃,如上面食物链就可以说:草被兔子吃,兔子被老鹰吃;“→”也可以理解成草被兔子吃进了肚子,那么草所携带的能量全部都流到了兔子体内。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消费者。消费者一般指动物。 10.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一般”不能说成“都是”, 因为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还有一些硝化细菌和光能合成自养型的细菌:如蓝藻、绿藻,含有叶绿素的藻类,但不是绿色植物) 特例:猪笼草。它是绿色植物,可以光合作用,通常是生产者,但是当它捕食昆虫的时候,又是消费者。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 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 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讲义—大水塘小学左金荣

2017-2018学年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聚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凸透镜的作用是(聚光、成像、放大)。 2、放大镜具有(中间厚或凸起)、(边缘薄)、(透明)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6、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

造,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它的(脚上有绒毛),所以在玻璃上不滑落。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得(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像(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但(玻璃、琥珀、珍珠、松香)等不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肉眼)可见,有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列如:(花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