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补体结合是一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过程,是指在生物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特定的补体蛋白会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诱导其他的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杀伤。补体结合在机体内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第一,它改变了特定靶标细胞或物质的表面性质,促进免疫细胞的发现和攻击。第二,它直接杀伤了目标细胞,从而防止其再次威胁生物体。第三,补体结合也参与到其他的免疫和非免疫过程中,如凝集、炎症反应等。

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是,补体蛋白根据不同的识别机制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上,促进补体链反应的启动。补体蛋白可通过三种途径识别抗原,即经免疫球蛋白IgG和IgM介导的经典途径、经甘露糖蛋白(Mannose-binding lectin,MBL)介导的MBL途径以及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中,当相应特异性的抗原IgG或IgM与其结合后,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个识别信号,引起补体分子的紧密接合,产生了反应链(C1-C5)。C1能修饰神经元表面、肝细胞、淋巴细胞表面,结果是中和所标记物质(如细菌),但实际上破坏这些标记物。C1q蛋白的识别区域可在IgG和IgM的Fc区域、病毒、菌体、DNA和RNA内找到。

MBL途径则由甘露糖蛋白复合物在其结合目标的糖部位后介导,类似于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是一条非抗体依赖的途径。它开始于补体依赖蛋白因子B和D以及一个相关的蛋白因子C3b。

在补体反应开始时,最先被激活的是C1q分子。一旦C1q分子结合到目标物表面,C1r/C1s活化酶被激活,并切割C1s。此时C1s释放出C4,C4被切成C4a 和C4b。C4b与C2相结合,形成了C4b2a配体,称之曰传统的C3转化酶。所谓的C3转化酶的形成,随后又引起了C3b的生成,C3b会与C4b2a形成C5转化酶,并激活C5。C5分裂形成C5a和C5b,在C5b的作用下,C6、C7、C8依次加入,最终形成C9从而引起细胞溶解。

此外,在补体系统中还有一些抑制因子,如C1抑制因子、因子H、因子I、膜结合蛋白等,它们可以限制补体反应的范围和时间,避免造成过度的免疫反应。

总之,补体结合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有效的攻击。因此,深入理解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机制,意义重大。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1. 原理介绍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 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 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体内存在 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 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 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 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 2.1 免疫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 咳等。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 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 个领域。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对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和药物敏感性等进行诊断和评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补体结合试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 有其他相关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教学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 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 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它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促进药物研发的进展。然而,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免疫学和临床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动物卫生、微生物学和生化学等领域。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原理 CFT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后是否影响补体作用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抗体的一种免疫学试验。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与补体结合并激活补体,从而引发一系列补体反应。 而在CFT中,引入两种补体成分:被偶联的抗原与补体激活剂(即受体),以及补体底物(即被激活的补体)。被测血清中如有特异性抗体,可与被偶联的抗原发生结合,使得补体激活剂发生变化,无法与补体底物相结合。因此,测得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之间无结合,即补体未被激活,则可证明血清中存在特定抗体。 二、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1)被测血清:取血后离心获取血清; (2)受体:把抗原与抗体偶联在羊红细胞表面,用0.1M苏打缓冲液洗涤去除未偶联的抗原和抗体;

(3)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比如,细菌、病毒、药物等; (4)补体:常见的有裂解法(Lysed Sheep Erythrocytes,LSE)和搅拌法(Z牛补体); (5)试管/小瓶/平板:供反应使用; (6)显微镜、离心机等。 2. 步骤 (1)制备试剂:适量的抗原和抗体分别和受体在适宜条件下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大量受体;另需要制备几重稀有度的抗原和抗体梯度稀释物; (2)标准样品制备:以已知抗体滴定值的血清为标准样品,依据其相对滴定值制成浓度为10U的配制液; (3)加样:将待检血清、标准样品及对照血清加到小瓶中,每组加4支小瓶; (4)加试剂:加入适量偶联抗原及补体; (5)反应:置平板中,在37℃恒温箱内孵育数小时,待反应结束; (6)结果判定: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清和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是否结合,判断血清中抗体是否存在。 三、应用 CFT可以测定某一种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查、病

实验十补体结合反应

实验十补体结合反应 目的要求 1.以鼻疽补体结合反应为例,了解补体结合反应术式的基本环节。 2.能独立运用本血清学反应的知识,作血清学检验。 操作步骤 一、材料准备 (一)溶血素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保存于冰箱中,有效期1年以上,1月之内效价变动不大,1月可以测一次效价。 (二)补体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冻干补体,保存于冰箱,效价可半月测一次。也可以采3~4只成年雄性豚鼠血,分离血清,混合,保存于冰箱或冷处,24小时内应用。若检查材料多,需大量补体时,不从心脏采血,可由颈动脉放血于培养皿中,待血液凝固后移于冰箱次晨分离血清。如当日采血可直接离心分离血清。将混合的新鲜豚鼠血清,加入NaCl 达10%,置于冰箱或冷处,保存期可达数日或1周。 (三)绵羊颈静脉采血,盛于预先加玻珠的玻璃瓶中(或加有5%柠檬酸钠水溶液的玻瓶中),然后,将血分盛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1500~2000转离心10~15分钟,使红细胞下沉,吸弃上清液,加3~4倍生理盐水混合,再次离心,每分钟1500转15分钟。这样经第三次洗涤后,吸弃上清,将下沉的红细胞配成2.5%红细胞悬浮液(或临用前配制)。配制好的红细胞下沉液置5~10℃下保存,24小时内可应用。若发现溶血时需重新配制。 (四)鼻疽抗原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 (五)标准血清鼻疽阴、阳性血清由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 (六)被检血清采取被检动物血清。分离血清后,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加热灭能,以破坏其中补体和其中可能含有的抗补体物质。马血清加热至58~59℃,维持30分钟,骡驴血清加热至63~64℃,维持40分钟。 (七)生理盐水蒸馏水中加入0.85%化学纯氯化钠,经灭菌后使用。 二、预备试验 (一)溶血素滴定将溶血素在水浴箱中加热至56℃、30分钟灭能。用生理盐水配成1:100的基础稀释液(0.1ml溶血素加入生理盐水9.9ml),取10个试管,按表10-1作各种稀释度(1:1000~1:5000)。 然后另取13支试管,按表10-2加入各成分。第11、12和13管分别为溶血素、补体与生理盐水对照管。摇振均匀,置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取出观察结果:若1~7管红细胞完全溶解,8管部分溶解,9~13管不溶解。溶血素的效价为1:3000,即能使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小溶血素量,称为溶血素的效价,亦称为一个单位。当补体滴定、抗原滴定、正式试验时,均用两个单位的溶血素(减少1倍稀释)。 (二)溶血素补体滴定按表10-3加入各成分。混合后置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取出检查结果。 补体、溶血素、生理盐水三个对照管均为不溶血(表10-3中12、13、14管)。 溶血系补体效价在有两个单位溶血素存在时,于37℃10分钟能完全溶解2.5%绵羊红细胞0.5毫升的最小补体量,为一个溶血系补体单位。溶血系补体效价为溶菌系补体测定提供用量的参考。

实验八 补体结合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八补体结合实验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熟悉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2.了解溶血素单位、补体单位、抗原单位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xt ,CFT)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有五种成分参与,分为指示系统和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补体用新鲜豚鼠血清。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未知标本(可能含相应抗体或抗原)充分混合,再加入补体作用一段时间,最后加入指示系统。若待检系统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则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消耗了补体不出现溶血现象,此为阳性;相反,出现溶血则为阴性。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正式试验前需对已知成分作一系列滴定,尤其是补体,应选择适宜的量参与反应,避免假性结果。每次试验尚需同时设立多种对照,以作为判断结果可靠性的依据。 该法对颗粒性或可溶性抗原均适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某些病毒、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感染者血清内的中的抗体,亦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一、溶血素单位滴定 【材料】 1.抗体:溶血素血清。 2.抗原:2%绵羊红细胞悬液。 3.补体:(1:30)取自豚鼠新鲜血清 4.其它:生理盐水、小试管、试管架、吸管、37℃水浴锅。 【方法与结果】 1.按下表8-1于各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的溶血素0.2ml及其成分。 2.充分混合后置于37℃水浴锅中30分钟,然后观察结果。 3.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举例:上表结果表明,第11管(即1:9600倍稀释)0.2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2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抗体识别、鉴定和检测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鉴定抗原,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率。近年来,补体结合试验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本文将就补体结合试验实验做一个综合分析。 第一,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的检测原理是对比吸附试验,也就是免疫吸附试验。它的基本原理是,抗原和补体发生结合反应,利用补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添加抗体,使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抗原达到最大效果。在具体实验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血清进行结合,或者用磷酸二铵结合。 第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内容包括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和补体结合试验测量三个部分。在实验前,先选择抗原基因组,然后添加补体以及测量补体结合试验。其中,补体添加量要和抗原基因组相结合,以保证补体结合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试验的结果,同时研究不同的补体添加量对结果的影响。 第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结果分析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如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等。同时,实验结果分析中还需要注意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如果实验条件不合适或者数据分析方法不当,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实验结果分析应考虑条件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本文综合分析了补体结合试验的技术原理、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为检测抗原提供了重要参考。补体结合试验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高、实验简便、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实验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因素,如实验条件的选择、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时,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管理,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补体结合试验将在生物抗原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实验结果分析中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等因素,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只有把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地检测抗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1.直接法如图2-9所示,该法为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抗原、被检血清和补体,在一定温度下感作一定时间后,加溶血素和红细胞,再感作一定时间后判定结果。直接法又根据试剂量的差异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常量法试剂总量一般为0.5ml。微量法一般为0.125ml。前者在试管内进行,后者在U形底的96孔微量反应板内进行。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补体结合是一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过程,是指在生物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特定的补体蛋白会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诱导其他的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杀伤。补体结合在机体内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第一,它改变了特定靶标细胞或物质的表面性质,促进免疫细胞的发现和攻击。第二,它直接杀伤了目标细胞,从而防止其再次威胁生物体。第三,补体结合也参与到其他的免疫和非免疫过程中,如凝集、炎症反应等。 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是,补体蛋白根据不同的识别机制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上,促进补体链反应的启动。补体蛋白可通过三种途径识别抗原,即经免疫球蛋白IgG和IgM介导的经典途径、经甘露糖蛋白(Mannose-binding lectin,MBL)介导的MBL途径以及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中,当相应特异性的抗原IgG或IgM与其结合后,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个识别信号,引起补体分子的紧密接合,产生了反应链(C1-C5)。C1能修饰神经元表面、肝细胞、淋巴细胞表面,结果是中和所标记物质(如细菌),但实际上破坏这些标记物。C1q蛋白的识别区域可在IgG和IgM的Fc区域、病毒、菌体、DNA和RNA内找到。 MBL途径则由甘露糖蛋白复合物在其结合目标的糖部位后介导,类似于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是一条非抗体依赖的途径。它开始于补体依赖蛋白因子B和D以及一个相关的蛋白因子C3b。 在补体反应开始时,最先被激活的是C1q分子。一旦C1q分子结合到目标物表面,C1r/C1s活化酶被激活,并切割C1s。此时C1s释放出C4,C4被切成C4a 和C4b。C4b与C2相结合,形成了C4b2a配体,称之曰传统的C3转化酶。所谓的C3转化酶的形成,随后又引起了C3b的生成,C3b会与C4b2a形成C5转化酶,并激活C5。C5分裂形成C5a和C5b,在C5b的作用下,C6、C7、C8依次加入,最终形成C9从而引起细胞溶解。 此外,在补体系统中还有一些抑制因子,如C1抑制因子、因子H、因子I、膜结合蛋白等,它们可以限制补体反应的范围和时间,避免造成过度的免疫反应。 总之,补体结合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有效的攻击。因此,深入理解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机制,意义重大。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总的要求: 1.课程编号: 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 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100~110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为7~8个学分〔按每16学时为1个学分计〕 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到达以下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 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别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 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

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 〔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60~70学时,实验课39~42学时〔含实验室考试〕。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 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总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各论部分注意补充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各章的要求 第一部分课堂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及进展〔2学时〕 2、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和兽医微生物学? 〔2〕微生物的主要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3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及其基本结构与特殊构造以及这些构造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大小与分类;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由多种蛋 白质分子组成,包括C1至C9等成分,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检测补体的活性和功能,在实验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补体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的反应机制,这些反应机制包括补体级联反应、抗原/抗体 反应以及炎症过程等。在补体级联反应中,初始激活C1的补体酶产生C4b2a复合物,破坏血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并吸引其他补体蛋白质的加入,形成复合体,从而导致细 胞破裂和溶解。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能够结合特定的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补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诱导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 补体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医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 研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等,帮助医生诊断和治 疗这些疾病。生物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生物膜的破坏机制、免疫细胞的激活与 调节机制、表面抗原的识别与结合等,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补体实验涉及到多个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例如,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对外源红 细胞溶血作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补体的细胞溶解能力;补体结合实验是基于抗原抗体 反应中的补体结合作用,测定补体能否与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凝集实验是 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技术,测定补体是否能够串联反应形成凝集物等。 综上所述,补体实验时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 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帮助科学家 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补体和免疫系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 验数据。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1. 补体的概述 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 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 •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 •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 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嗜血性链球菌感染研究:补体在嗜血性链球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补体与嗜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疾病。 结论 补体是免疫反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补体的实验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1)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少数藻类。(每少一项扣0.5,错6项扣完) 2.动物的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 3.细菌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纤毛等。(每错一项扣0.5) 4.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免疫的特点是细胞免疫、带菌免疫与变态反应同时存在两大特点 5.培养细菌常用的培养基可分为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五种。 6.变态反应的类型包括Ⅰ型(过敏型)、Ⅱ(细胞毒型)、Ⅲ(免疫复合物型)、Ⅳ(迟发型)型。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粗的区别? 答:①T细胞决定簇为顺序决定簇,而B细胞决定簇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②T细胞决定簇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而B细胞决定簇通常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③T细胞决定簇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加工处理,微笑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识别,而B细胞决定簇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2、Ig抗体有哪些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功能? 答:⑴ V H和V L:结合抗原的部位;⑵ C H1C L:遗传标志所在;⑶ C H2(IgG)或C H3(IgM):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⑷ C H3(IgG、IgA)或C H4(IgE):与细胞表面Ig 的Fc受体结合。3、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⑴特异性结合抗原;⑵激活补体;⑶结合F C受体;⑷结合细菌蛋白;⑸穿过胎盘和粘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答:⑴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⑵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⑶炎症介质作用;⑷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⑸免疫调节作用 5、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各自的激活物,C3和C5转化酶是什么? 答: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甘露聚糖结合细菌脂多糖,酵 凝集素)C反应蛋白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 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3bBbP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C3bnBbp 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6、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 答:⑴介导炎症反应;⑵抗病毒作用;⑶调节免疫应答;⑷促进造血功能;⑸参与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 7、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的分布和功能? 答:一、HLA-Ⅰ类分子:㈠分子结构:⒈肽结合区;⒉免疫球蛋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体抗原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体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待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实验方法: 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试管1、5没有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说明其中的抗体抗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消耗了补体;试管2、3、4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说明抗体抗原不对应,没有消耗补体。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实验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实验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实验方法: 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 3.小心吸取淋巴细胞层,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4.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5. 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细胞计数。 实验结果: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试管中可见明显血细胞分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血浆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层、分离层、红细胞粒细胞层。镜下观察淋巴细胞,但并未观察到明显细胞。 结果分析:我们最后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实验失败。原因为我们在向分离液中加稀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直接凝集反应 18.间接凝集反应 19.明胶凝集试验 第6章沉淀反应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

20.沉淀反应 21.絮状沉淀试验 22.免疫浊度测定 23.凝胶内沉淀试验 24.单项扩散试验 25.双向扩散试验 26.免疫电泳技术 27.对流免疫电泳 28.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免疫固定电泳 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补体 32.免疫溶血法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5.超敏反应 36.Ⅰ型超敏反应 37.Ⅱ型超敏反应 38.Ⅲ型超敏反应 39.Ⅳ型超敏反应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

42.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本周蛋白 48.血清区带电泳 49.免疫电泳 50.免疫固定电泳 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免疫缺陷病 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54.肿瘤抗原 55.肿瘤标志物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移植排斥反应 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60.血清学分型法 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

《水产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00) 一、名词解释 1.菌落 参考答案:colony,由一个或同种数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长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微生物独立群体。 2.免疫耐受 参考答案:免疫耐受:指正常情况下可以引起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而不引起免疫应答的现象或不反应状态,包括天然性和获得性两种。 3. 微生物: 参考答案: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的一群生物体。 4.培养基: 参考答案:实验室中按照微生物营养需要配置的人工营养材料,因为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但是基本成分包括蛋白胨、牛肉浸汁、NaCl等 5. 疫苗 参考答案:疫苗(广义):利用动物疾病病原人工制备的可以引起自动免疫用于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品,包括虫苗、菌苗、疫苗(狭义)、用于预防肿瘤和自身免疫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性制剂和生理调控制剂。狭义疫苗指由动物病毒、衣原体等微生物制备的用于相应疫病预防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6.单克隆抗体 参考答案:Monoclonal antibody,McAb,由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只针对抗原物质上某一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具有高纯度、专一性、均质性等特点。 7. 免疫 参考答案:机体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排斥和清除,维持自身内外环境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8. 毒力 参考答案:Virulence或virulent,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9.外毒素: 参考答案: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并释放至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毒性物质,多数

为蛋白质类化合物质。可以引起特定系统的特征性综合病理损害,毒性大,抗原性强,但不耐热。 10.内毒素: 参考答案: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与菌体结合紧密而不释放于外环境中的一种脂类或者糖类毒性物质。毒性较小,抗原性弱,能耐热。 11.抗体: 参考答案: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血清和体液中出现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2.变态反应: 参考答案: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13.非特异性免疫 参考答案: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个体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又称先天性免疫。 14.消毒 参考答案: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 15.抗原 参考答案:Ag,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抗原。 二、填空题 1.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_______、立克次氏体、_________和少数藻类等。 参考答案:细菌、真菌、衣原体、病毒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参考答案:荚膜(糖被)、鞭毛、菌毛、芽胞 3.病毒为_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必须在_____________ 内才能增殖生长。 参考答案:非细胞型,活细胞 4.17世纪,___________ 制造出了显微镜,相继发现鸡霍乱、骨髓炎等病原体,建立病原微生物学说,被誉为细菌学之父,___________是分离鉴定的第一个水生动物病原菌。 参考答案:(安东)列(吕)文虎克、杀鲑气单胞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