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试剂:稀释液(0.85%生理盐水)、补体、溶血素、抗原(由生物制品厂或所提供)、阴阳性血清、2.5%绵羊红细胞悬液、受检血清。(共七种)

材料准备:

1、稀释液(0.85%生理盐水)的配制:8.5g氯化钠加蒸馏水至1000ml。

2、绵羊红细胞悬液的配制:由健康成年公绵羊颈静脉采血,流入灭菌含

玻璃珠的玻璃瓶内,混摇15—20分钟,脱除纤维,使其失去凝固

性。将脱纤血移入离心沉淀管中,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混匀,

以每分2000转的速度离心沉淀10分钟,使红血球下沉,吸弃上

清液,再加生理盐水用玻棒搅匀再离心沉淀,反复三次,直至上

清液透明为止,最后吸弃上清液,所剩沉淀即为红细胞。

按每2.5毫升的沉淀红血球加入到97.5毫升生理盐水中的比例制备,便为2.5%绵羊红细胞悬液。此液配制后在5—100C下,24小时内

可应用。若发现有溶血时,需重新配制。经常做补体结合试验,

就迫切需要能将红血球保存。方法是:将无菌的脱纤维蛋白的绵

羊血与无菌的等量的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混合于三角瓶中(用

三角瓶有利于扩大血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置冰箱中冷藏可保存

达两个月。需用时将血球离心洗涤后即可应用。

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配法:葡萄糖24.60克,氯化钠5.04克,柠檬酸

钠(含2分子的结晶水)9.6克,蒸馏水1200毫升,10磅10-15

分钟高压消毒后保存。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补体、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受检血清的收集和处理:以常规方法采血和分离血清,若发现血清混浊或有血细胞混在时,离心沉淀,每分1000转后将上清液分离出来,

然后用稀释液将血清作1∶10稀释,按下表规定的水浴灭能。

操作方法:1.将1∶10稀释经灭能的受检血清加入2支三分管内,每管

0.5ml。

2.其中一管加工作量抗原0.5ml,另一管加稀释液0.5ml。

3.上述2管均加工作量补体,每管0.5ml,震荡摇匀。

4.置37℃~38℃水浴20分钟,取出放于室温(22℃~25℃)。

5.每管各加2单位的溶血素0.5ml,和2.5%红细胞悬液0.5ml,

充分震荡摇匀。

6.再置37℃~38℃水浴20分钟,之后取出立即进行第一次判定。

7.每次试验需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抗原、溶血素和补体对照。

被检血清和对照血清均应灭能,要注意的是各材料(特别是补体),

从预备试验到正式试验,所用的溶血素、血球、补体、抗原、已

知阳性血清及已知阴性血清,都必须是同一批,决不能中途更换

另一批,所用补体如为新鲜的豚鼠血清,则从预备试验到正式试

验必须在24小时内做完,以免补体失效。主试验各要素添加量和

顺序如下表:

布鲁氏菌病补体结合试验

每做一个被检血清,就要做三管(即表中的1、2、3管),其中1是正式管,结果应是:

判断被检血清的结果,就是看第1管,但是有一先决条件,即2-18各对照管均合理想,如表中各对照管应有结果所表示的才行。

第二管是检查被检血清是否抗补体,这管中没有抗原,所以无论什么血清都不能结合补体,补体应余留下来给溶血系而引起溶血,若这一管不溶血,而溶血系又是没有问题的,说明这个血清有抗补体作用,这个血清不能用,或者将血清再加热或进行其他处理,使该血清的抗补体作用消失后再用。

第三管是检查被检血清是否溶血,其中只有血清、血球、盐水,应不溶血,若溶血而生理盐水又没有问题,说明血清本身就能引起溶血,这个血清不能用。

4-18管是各项对照管,无论做多少个被检血清都得做这样的一套对照管(共计15管),其中4-6管是已知阳性血清的对照,7-9管是已知阴性血清的对照,4、7两管性质与1管相似,5、8两管性质与2管相似,6、9两管性质与3管相似,10管是溶血系健全与否的对照,11管是抗原抗补体与否的对照,12管是抗原溶血与否的对照,13管是补体溶血与否的对照,14管是盐水溶血与否的对照,15管是溶血素本身(在没有补体的情况下)是否能引起溶血,16、17、18管是不同补体量的对照。

第一次进水浴箱前,所有试管均内含1.5毫升,第二次进水浴箱前

每管均内含2.5毫升。进水浴箱前看一看,量过多或过少的管子,都说明操作时有问题,及时找得出原因的改正,找不出原因的重做。

第二次进水浴箱前,各管红血球一定要完全混合好,混合不好得不出正确结果。

水浴箱温度要正确,取试管架出水浴箱时不能将水滴在箱内的其他试管,水一进试管,试管内的血球就可能溶解,结果便不可靠。

第二次置水浴箱中30分钟后取出,先检查对照管,若对照管结果与表中所述完全相符,可作正式试验的第一管的第一次检查,再置室温12小时(避免日光、灰尘、振荡)作第二次检查,检查时与标准溶血管作比较(标准溶血管配法见后)。第二次检查时由于未溶解的血球下沉,上液的溶血程度能做较好的判断。但夏日室温高,经静置12小时后管内可能发生溶血,尤其是底部更明显,这点因素一避免,应置于冷处,或将试管架浸于冷水中。

标准溶血管的制备:应在进行本试验的同时配制,所用试验管的管径大小和管壁厚薄,以及各种成分,都必须与本试验时使用者相同。

2.5%溶血红细胞液的配制:取沉积红细胞2.5毫升加于47.5毫升蒸馏水内,使红细胞完全溶解后,添加1.7%盐水50毫升,制成2.5%溶血红细胞液。然后再用生理盐水稀释5倍,即成0.5%的溶血红细胞液。为方便计,也可将当日测定补体及溶血素时,完全溶血的各管溶液收集起来,供作配制标准比色管用。

5%红细胞液悬浮液的配法:取2.5%的红细胞液2.5毫升,加生理

盐水10毫升即成。

按下表配制各浓度的标准比色管,摇匀后放置室温下,供第二天终判时比色用。

标准比色管的配制

标准比色管的配制方法及反应判定标准

标准溶血管的制备:

1.取沉淀血球1.25毫升加于蒸馏水98.75毫升中,使血球完全溶解,再

加入氯化钠0.85克,制成1.25%生理盐水溶血液。

2.取沉淀血球1.25毫升加于0.85%生理盐水98.75毫升中制成1.25%生

理盐水红血球悬浮液。

3.按下表加入各成分,即成不同溶血百分率的标准溶血管,并与正式试

验管同置室温12小时,然后与试验管比较。

标准溶血管的制备表

判定标准:

++++:无溶血,红细胞沉于管底或为悬浮。

+++:25%溶血。

++:50%溶血,上清随不同程度溶血,成不同深浅颜色。

+:75%溶血,透明度亦不同。

—:100%溶血,上清透明,呈深红色。

为防止判定错误,可配制溶血标准管。

40%溶血判为阳性反应,50—90%溶血判为可疑反应,100%溶血判为阴性反应。牛、羊和猪补体结合反应判定标准均相同。

血清稀释度

第五章 补体参与的反应

第五章补体参与的反应 内容 一、溶血试验 二、补体结合试验 一、溶血试验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即(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方法】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 溶血试验加样表(表2—1)单位ml 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 1 0.5 0.5 0.5 0.5 2 0.5 0.5 - 1.0 3 0.5 - 0.5 1.0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 3、结果观察: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分析结果及其意义,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二、补体结合试验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分别是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抗体结合的结果。补体结合试验,则是基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的原理,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有两个系统共五个成分参加:检测系统的已知抗原(或抗体)与持检抗体(或抗原)、补体、指示系统的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依次加入检测系统成分与补体作用后再加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即为补体试验阳性,表示检测系统中抗原抗体相对应(待检标本中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形成抗原体复合物并结合了补体,指示系统因缺乏补体而不发生溶血;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试验阴性,表示检测系统的抗原抗体不对应(持检标本中无相应抗体或抗原),不能结合补体,游离的补体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 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检测梅毒,立克次体病和病毒感染等患者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以辅助诊断,还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但本试验操作繁琐,影响因素甚多,各种参与成分均需适量(在正式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预备试验来滴定补体、溶血素、抗原或抗体的单位,以确定其使用量),并需设立多种对照和使用洁净试管等,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近年来其应用日趋减少,而为其它新的免疫学方法所取代。 【材料】 1、抗原:(已知,并已经滴定调定)。 2、灭活的持检血清。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56℃×30' 灭活)。 3、补体(2个使用单位)。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1. 原理介绍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 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 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体内存在 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 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 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 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 2.1 免疫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 咳等。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 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 个领域。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对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和药物敏感性等进行诊断和评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补体结合试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 有其他相关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 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 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它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促进药物研发的进展。然而,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免疫学和临床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C3含量最高。 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C2a 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胞过程的裂解片段,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补体系由非均一的细胞群体产生,在排除补体消耗太多的前提下,补体缺陷也可反映这些细胞的状态。体内合成补体成分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以红细 CP-CH50 。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S形曲线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动物卫生、微生物学和生化学等领域。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原理 CFT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后是否影响补体作用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抗体的一种免疫学试验。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与补体结合并激活补体,从而引发一系列补体反应。 而在CFT中,引入两种补体成分:被偶联的抗原与补体激活剂(即受体),以及补体底物(即被激活的补体)。被测血清中如有特异性抗体,可与被偶联的抗原发生结合,使得补体激活剂发生变化,无法与补体底物相结合。因此,测得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之间无结合,即补体未被激活,则可证明血清中存在特定抗体。 二、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1)被测血清:取血后离心获取血清; (2)受体:把抗原与抗体偶联在羊红细胞表面,用0.1M苏打缓冲液洗涤去除未偶联的抗原和抗体;

(3)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比如,细菌、病毒、药物等; (4)补体:常见的有裂解法(Lysed Sheep Erythrocytes,LSE)和搅拌法(Z牛补体); (5)试管/小瓶/平板:供反应使用; (6)显微镜、离心机等。 2. 步骤 (1)制备试剂:适量的抗原和抗体分别和受体在适宜条件下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大量受体;另需要制备几重稀有度的抗原和抗体梯度稀释物; (2)标准样品制备:以已知抗体滴定值的血清为标准样品,依据其相对滴定值制成浓度为10U的配制液; (3)加样:将待检血清、标准样品及对照血清加到小瓶中,每组加4支小瓶; (4)加试剂:加入适量偶联抗原及补体; (5)反应:置平板中,在37℃恒温箱内孵育数小时,待反应结束; (6)结果判定: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清和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是否结合,判断血清中抗体是否存在。 三、应用 CFT可以测定某一种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查、病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试剂:稀释液(0.85%生理盐水)、补体、溶血素、抗原(由生物制品厂或所提供)、阴阳性血清、2.5%绵羊红细胞悬液、受检血清。(共七种) 材料准备: 1、稀释液(0.85%生理盐水)的配制:8.5g氯化钠加蒸馏水至1000ml。 2、绵羊红细胞悬液的配制:由健康成年公绵羊颈静脉采血,流入灭菌含 玻璃珠的玻璃瓶内,混摇15—20分钟,脱除纤维,使其失去凝固 性。将脱纤血移入离心沉淀管中,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混匀, 以每分2000转的速度离心沉淀10分钟,使红血球下沉,吸弃上 清液,再加生理盐水用玻棒搅匀再离心沉淀,反复三次,直至上 清液透明为止,最后吸弃上清液,所剩沉淀即为红细胞。 按每2.5毫升的沉淀红血球加入到97.5毫升生理盐水中的比例制备,便为2.5%绵羊红细胞悬液。此液配制后在5—100C下,24小时内 可应用。若发现有溶血时,需重新配制。经常做补体结合试验, 就迫切需要能将红血球保存。方法是:将无菌的脱纤维蛋白的绵 羊血与无菌的等量的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混合于三角瓶中(用 三角瓶有利于扩大血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置冰箱中冷藏可保存 达两个月。需用时将血球离心洗涤后即可应用。 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配法:葡萄糖24.60克,氯化钠5.04克,柠檬酸

钠(含2分子的结晶水)9.6克,蒸馏水1200毫升,10磅10-15 分钟高压消毒后保存。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补体、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受检血清的收集和处理:以常规方法采血和分离血清,若发现血清混浊或有血细胞混在时,离心沉淀,每分1000转后将上清液分离出来, 然后用稀释液将血清作1∶10稀释,按下表规定的水浴灭能。 操作方法:1.将1∶10稀释经灭能的受检血清加入2支三分管内,每管 0.5ml。 2.其中一管加工作量抗原0.5ml,另一管加稀释液0.5ml。 3.上述2管均加工作量补体,每管0.5ml,震荡摇匀。 4.置37℃~38℃水浴20分钟,取出放于室温(22℃~25℃)。 5.每管各加2单位的溶血素0.5ml,和2.5%红细胞悬液0.5ml, 充分震荡摇匀。 6.再置37℃~38℃水浴20分钟,之后取出立即进行第一次判定。

实验八 补体结合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八补体结合实验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熟悉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2.了解溶血素单位、补体单位、抗原单位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xt ,CFT)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有五种成分参与,分为指示系统和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补体用新鲜豚鼠血清。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未知标本(可能含相应抗体或抗原)充分混合,再加入补体作用一段时间,最后加入指示系统。若待检系统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则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消耗了补体不出现溶血现象,此为阳性;相反,出现溶血则为阴性。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正式试验前需对已知成分作一系列滴定,尤其是补体,应选择适宜的量参与反应,避免假性结果。每次试验尚需同时设立多种对照,以作为判断结果可靠性的依据。 该法对颗粒性或可溶性抗原均适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某些病毒、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感染者血清内的中的抗体,亦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一、溶血素单位滴定 【材料】 1.抗体:溶血素血清。 2.抗原:2%绵羊红细胞悬液。 3.补体:(1:30)取自豚鼠新鲜血清 4.其它:生理盐水、小试管、试管架、吸管、37℃水浴锅。 【方法与结果】 1.按下表8-1于各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的溶血素0.2ml及其成分。 2.充分混合后置于37℃水浴锅中30分钟,然后观察结果。 3.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举例:上表结果表明,第11管(即1:9600倍稀释)0.2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2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理解: 1.补体的概念和性质 2.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基本原理 掌握: 1.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 2.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 3.各种补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一、补体性质与活化途径 (一)二、补体的概念 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级联酶促反应特征、不耐热的糖蛋白,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成分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如C1(q、r、s)、C2、C3……C9 补体调节蛋白: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 补体受体:C3R,CR1,CR2等 (三)补体的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活化途径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毒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C3b、iC3b、C4b 3.炎症介质作用:C3a、C5a、C567 生物学检测:总补体活性检测、单个补体活性检测 免疫学检测:单个补体成分检测、补体受体成分检测 二、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 1.补体总活性测定原理 反应系统的组成:抗原+Antibody->活化补体 ↓↓↓ 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待检测补体 ↓ 溶血反应 (1)溶血反应: 通过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作用于致敏红细胞,使红细胞表面形成若干孔,水分等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的肿胀破裂而溶血 (2)CH50检测原理 在溶血反应中,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补体含量为横坐标,溶血程度对补体含量依赖呈特殊的S型曲线

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试验(CH50) (3)CH50(50% complement hemolysis): 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补体50%溶血试验(CH50) 2.实验材料 (1)绵羊红细胞 ①使用等量或两倍的阿氏保存液混合,便于抗凝和储存 ②临用前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 ③使用浓度一般为2~5% (2)配制50%溶血标准管 ①2%SRBC悬液0.5ml+2.0ml蒸馏水使其溶解 ②加入2.0ml1.8%NaCl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 ③加入2%SRBC溶液0.5ml,即为50%溶血状态 (3)溶血素(抗SRBC Ab) ①用SRBC免疫家兔得到兔抗SRBC血清 ②试验前应预先加热(56℃,30min),灭活补体 ③滴定溶血素的效价:产生完全溶血的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的效价 (4)缓冲液 ①磷酸盐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 ②pH应调至7.2-7.4之间 ③适量氯化钠保持等渗 ④并适量加入一些Ca2+和Mg2+ (5)补体 ①作为待检对象:标本必须新鲜 ②作为主要试剂(单个补体检测):多采用豚鼠血清,必须新鲜 -70℃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 存在个体差异, 三只以上血清混合使用 3.CH50检测方法 判定标准与计算 标准:选择溶血程度与50%溶血的标准管相近的两管,以溶血程度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终点管 计算: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参考范围:50-100 U/ml 4.临床意义 CH50主要检测的是经典途径的补体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 测定值过低或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血清中C4、C2、C3、C5等单个成份的含量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抗体识别、鉴定和检测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鉴定抗原,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率。近年来,补体结合试验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本文将就补体结合试验实验做一个综合分析。 第一,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的检测原理是对比吸附试验,也就是免疫吸附试验。它的基本原理是,抗原和补体发生结合反应,利用补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添加抗体,使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抗原达到最大效果。在具体实验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血清进行结合,或者用磷酸二铵结合。 第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内容包括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和补体结合试验测量三个部分。在实验前,先选择抗原基因组,然后添加补体以及测量补体结合试验。其中,补体添加量要和抗原基因组相结合,以保证补体结合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试验的结果,同时研究不同的补体添加量对结果的影响。 第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结果分析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如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等。同时,实验结果分析中还需要注意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如果实验条件不合适或者数据分析方法不当,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实验结果分析应考虑条件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本文综合分析了补体结合试验的技术原理、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为检测抗原提供了重要参考。补体结合试验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高、实验简便、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实验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因素,如实验条件的选择、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时,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管理,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补体结合试验将在生物抗原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实验结果分析中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等因素,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只有把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地检测抗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技术。 本标准规定的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乳牛全乳环状试验适用于家畜布病田间筛选试验和乳牛场布病的监测及诊断泌乳母牛布病的初筛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适用于诊断羊种、牛种和猪种布病感染的家畜。 本标准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不适用于犬种和绵羊副睾种布病感染家畜的检疫。 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2.1 材料准备 2.1.1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2.1.2 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2.1.3 洁净的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2.1.4 吸管或分装器,适于滴加0.03mL。 2.1.5 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2.2 操作方法 2.2.1 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受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血清0.03mL。 2.2.2 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2.2.3 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2.2.4 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2.3 判定 2.3.1 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3.2 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3 乳牛布病全乳环状试验 3.1 材料准备 3.1.1 布病全乳环状抗原 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3.1.2 乳样 3.1.2.1 受检乳样须为新鲜的全乳。 3.1.2.2 采乳样时应将母畜的乳房用温水洗净、擦干,然后将乳液挤入洁净的器皿中。

3.1.2.3 采集的乳样夏季时应于当日内检查;保存于2℃时,7d内仍可使用。 3.2 操作方法 3.2.1 取乳样lml,加于灭菌凝集试验管内。 3.2.2 取充分振荡混合均匀的全乳环状抗原1滴(约50ul)加人乳样中充分混匀。 3.2.3 置37℃一38℃水浴中60min。 3.2.4 加温后取出试管勿使振荡,立即进行判定。 3.3 判定 标准分为: a)强阳性反应(+++),乳柱上层乳脂形成明显红色的环带,乳柱白色,临界分明; b)阳性反应(++),乳脂层的环带呈红色,但不显著,乳柱略带颜色; c)弱阳性反应(+),乳脂层的环带颜色较浅,但比乳柱颜色略深; d)疑似反应(±),乳脂层的环带颜色不明显,与乳柱分界不清,乳柱不褪色; e)阴性反应(—),乳柱上层无任何变化,乳柱颜色均匀。 4 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验 4.1 材料准备 4.1.1 稀释液 0.5%石炭酸生理盐水。检验羊血清时用含0.5%石炭酸的10%盐溶液,如果血清稀释用含0.5%石炭酸的10%盐溶液,抗原的稀释应用含0.5%石炭酸的10%盐溶液。 4.1.2 抗原、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4.1.3 凝集试验管(三分管)、试管架、吸管及温箱。 4.2 操作方法 4.2.1 按常规方法采血分离血清。 4.2.2 运送和保存血清样品时防止冻结和受热,以免影响凝集价。若3d内不能送到实验室,按每9mL血清加1ml 5%石炭酸生理盐水(徐徐加入)防腐,也可用冷藏方法运送血清。 4.2.3 受检血清的稀释 以羊和猪为例,每份血清用4支凝集试管。 4.2.3.1 第一管标记检验编码后加1.15mL稀释液。 4.2.3.2 第2—4管各加入0.5mL稀释液。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1.直接法如图2-9所示,该法为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抗原、被检血清和补体,在一定温度下感作一定时间后,加溶血素和红细胞,再感作一定时间后判定结果。直接法又根据试剂量的差异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常量法试剂总量一般为0.5ml。微量法一般为0.125ml。前者在试管内进行,后者在U形底的96孔微量反应板内进行。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引言: 交叉配血指的是将供体的血液与受体的血液进行混合实验,以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适的情况。交叉配血方法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用于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引发免疫反应。本文将介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及其原理。 一、直接交叉试验法 直接交叉试验法是最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直接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溶血等反应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血液和一滴受体血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血液,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 3. 若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二、间接交叉试验法 间接交叉试验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受体血清与供体红细胞混合,然后使用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受体血清和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

4. 若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三、补体结合试验法 补体结合试验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交叉配血方法,可用于检测更为稀少的抗体。该方法利用抗人球蛋白血清中的补体与供体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和一滴受体血清,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 4. 若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四、试管法 试管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交叉配血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血型鉴定。该方法通过将供体红细胞与受体血清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定量的供体红细胞和受体血清,分别加入试管中。 2. 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若出现凝集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结论: 交叉配血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通过对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进行混合实验,可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从而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包括直接交叉试验法、间接交叉试验法、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体抗原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体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待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实验方法: 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试管1、5没有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说明其中的抗体抗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消耗了补体;试管2、3、4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说明抗体抗原不对应,没有消耗补体。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实验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实验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实验方法: 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 3.小心吸取淋巴细胞层,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4.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5. 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细胞计数。 实验结果: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试管中可见明显血细胞分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血浆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层、分离层、红细胞粒细胞层。镜下观察淋巴细胞,但并未观察到明显细胞。 结果分析:我们最后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实验失败。原因为我们在向分离液中加稀

补体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2009-05-24 14:15:36 相关论文相关书籍 Tags:溶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学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二.补体结合反应 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参与 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特异性的结合.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由于参与本反应的各种成分间有着一定量的关系,因此在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预备实验来确定各成分的使用量,故本反应的实验方法较为复杂。 本次实验以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其相对应的抗原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材料: 1. 抗原:伤寒的抽出液 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

3. 补体:豚鼠血清 4. 溶血素:抗绵羊血细胞的兔血清 5. 2%绵羊红血球 6. 小试管、试管架、水浴锅。 方法: (一)预备试验(示教说明) 预备试验包括溶血素效价的滴定,补体效价的滴定,抗原效价的滴定及被检血清的处理。 (1)溶血素效价的滴定 按照下表加入各物 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依上表结果第10管(即1:4000倍稀释)0。5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5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素单位的溶液,所以试验时应取1:2000倍稀释的溶液。

(2)补体单位滴定 能引起完全溶血的最小补体量称为准确单位,上表中第3管(即0.3毫升),但因补体的效价可能有部分损失,故普通稍高的一管为实用单位,实际试验时须用两个实用单位. 上表的结果为: 补体标准单位:0。3毫升 补体实用单位:0.35毫升 补体两个实用单位:0。70毫升 因试验时是两个实用单位的补体0。5毫升,可依下列比例关系换算: 20:0.7=ⅹ:0.5 ⅹ= 14。3 即须将补体稀释14.3倍,用0.5毫升则含有两个实用单位. (3)抗原的滴定 在用已知抗原测定未知抗体时,必须先滴定抗原效价以决定本试验时所需抗原的最适浓度(反之用已知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是一种检测补体系统功能的试验,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破坏率来确定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制备红细胞悬液、制备补体、进行补体实验。以下是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步骤 1. 制备红细胞悬液 选用新鲜牛血约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心2min后吸取上清液,加入生理盐水至 10ml。然后分别加入1ml 3%和3%的甲醛水溶液,轻轻混匀,4℃下保存过夜后,放置室温30min,过滤除膜杂质,于4℃下保存备用。 2. 制备补体 将需要检测的血清裂解于37℃下,待其充分裂解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再将免疫球蛋白IgG免疫到5mg/ml,加入已离心的新鲜兔血清中,混合后再离心,得到抗毒血清,保存于-80℃下。 3. 进行补体实验 (1)将红细胞悬液按比例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生理盐水中,制备成1%悬液。取1.0ml 1%红细胞悬液,加入平底试管中。 (2)将0.5ml的生理盐水和0.5ml的抗毒血清混合后加入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均匀。将试管孵育于37℃恒温水浴(或水槽)中预热10min后,向其中滴加补体,并同时也向管中滴加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然后孵育45min处理。 (3)观察各组现象。合理的补体测试要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照测试。由于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下,样品中的溶解效率不同,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测试时间。 二、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各组红细胞的溶解情况来判断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 1. 原白细胞悬液组(对照组) 在体外条件下,红细胞不会自行破裂。因此,如果滴加生理盐水并进行孵育处理,红细胞不会产生溶解现象。如图1所示。 2. 抗毒血清孵育组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病毒的检测方法

1.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是于有血细胞凝集活性的病毒悬液中,加入特异性的病毒抗菌素血清,再加入适宜种类运动的红血球细胞,并在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孵育。由于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的有血细胞凝集活性的表面蛋白质(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可抑制血细胞凝集反应发生,这是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现象。利用这一现象所设计的血凝抑制试验是鉴定血细胞凝集性病毒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灵敏,除披膜病毒(Togavirus)以外,对于其它的病毒都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方法简单、迅速、实验成本低。在试验时,抗血清必须经56℃、30分钟预处理,以除去非特异性抑制物。 2. 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病毒免疫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试验。在病毒的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性质上建立,即某些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作用后,能够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这类病毒抗体叫作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bs)。病毒的中和作用不但表现在质的方面,即一种病毒的感染性只能被特异性的抗体中和,而且还表现在量的方面,即中和一定量病毒的感染性必须有一定效价的病毒抗血清。中和试验仍是以测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进行,因此又有不同的方法。 3.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assay)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病毒抗体的存在。补体的作用为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抗原单独结合,也不

易与抗体单独结合;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它也能与红细胞和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则不会产生溶血现象;若血清中无病毒抗体,补体与红细胞结合则会引起溶血。此反应即为补体结合反应。补体结合实验操作繁杂,且需十分细致,反应的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比例。 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酶催化的颜色反应指示抗原抗体的结合。ELISA 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植物病毒检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 A 蛋白酶联吸附(SPA-ELISA)、斑点免疫吸附(DIBA)、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IDDTB)、伏安酶联免疫分析、快速ELISA 等。 5.免疫沉淀(Immunoprecipation)和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免疫沉淀反应主要用于抗原或者抗体的定性检测。其原理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按适当比例所形成的可见沉淀物现象。据此现象设计的沉淀实验主要包括絮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4. 补体结合反应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参与本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为待检系统,即为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抗体(或抗原); 另一个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和其相应的溶血素。待检抗原、抗体和补体作用后,再加入指示系统。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后激活补体,补体被消耗。再加入的指示系统无补体结合,不出现溶血;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不对应或缺少一方,补体不被激活,当指示系统加入后,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溶血现象。 5. 空斑形成实验 是一种体外检测IgM、IgG类型抗体产生细胞的实验方法,又称空斑形成细胞(PFC)测定。可作为评估药物影响抗体产生水平以及临床筛选抗肿瘤新药的重要依据。 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一定量的绵羊红细胞混合后,抗体形成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一个空斑即代表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一、SRBC的制备 (一)无菌抽取绵羊血 1.手术剪减去绵羊颈部毛发备皮,止血带扎住颈部,碘酒消毒,酒精棉球再擦拭。 2.抽取一定量的绵羊血,注入无菌玻璃瓶,轻轻摇晃获得抗凝绵羊血,摇晃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SRBC破裂。 (二)绵羊红细胞的制备 1.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5ml抗凝绵羊血于试管中,共4支试管。 2.配平后对称放入离心机中2000rpm离心10分钟。 3.4支试管,胶头滴管吸去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后轻轻摇晃混匀。 4.再次配平后,2000rpm离心10分钟,2-3次。 5.吸去上清液,获得绵羊红细胞。 (三)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1.20%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2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再加入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 2.2%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 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1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量筒量取49m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锥形瓶,混合均匀。 二、溶血素的制备 (一)免疫接种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