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常用于检测某种物质对于免疫反应的影响,通常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结合。以下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步骤:

1. 准备试剂:包括抗原、抗体、补体、底物等。

2. 样本处理:如果需要检测某种样本中的特定抗原,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比如离心去除沉淀物。

3. 制备试管:将适量的待测物/正常对照物添加到试管中,通常每组设立多个试管重复实验。

4. 添加抗体:将待测物加入试管后,加入特异性抗体,使其与待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

5. 添加补体:将适量的补体加入试管中,使其与待测物-抗体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

6. 孵育反应:将试管置于恒温孵育条件下,使其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反应。

7. 增加底物:在反应结束后,添加适量的底物。补体结合活性较高的试管中,底物被完全反应,出现显色或荧光信号。

8. 结果分析:通过测量底物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待测物与抗体及补体的结合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补体结合试验的步骤可能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有所调整和变化,上述步骤仅供参考。实验中应遵循相关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注意操作安全。

第五章 补体参与的反应

第五章补体参与的反应 内容 一、溶血试验 二、补体结合试验 一、溶血试验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即(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方法】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 溶血试验加样表(表2—1)单位ml 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 1 0.5 0.5 0.5 0.5 2 0.5 0.5 - 1.0 3 0.5 - 0.5 1.0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 3、结果观察: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分析结果及其意义,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二、补体结合试验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分别是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抗体结合的结果。补体结合试验,则是基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的原理,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否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有两个系统共五个成分参加:检测系统的已知抗原(或抗体)与持检抗体(或抗原)、补体、指示系统的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依次加入检测系统成分与补体作用后再加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即为补体试验阳性,表示检测系统中抗原抗体相对应(待检标本中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形成抗原体复合物并结合了补体,指示系统因缺乏补体而不发生溶血;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试验阴性,表示检测系统的抗原抗体不对应(持检标本中无相应抗体或抗原),不能结合补体,游离的补体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 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检测梅毒,立克次体病和病毒感染等患者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以辅助诊断,还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但本试验操作繁琐,影响因素甚多,各种参与成分均需适量(在正式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预备试验来滴定补体、溶血素、抗原或抗体的单位,以确定其使用量),并需设立多种对照和使用洁净试管等,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近年来其应用日趋减少,而为其它新的免疫学方法所取代。 【材料】 1、抗原:(已知,并已经滴定调定)。 2、灭活的持检血清。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56℃×30' 灭活)。 3、补体(2个使用单位)。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实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实验 补体结合实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映系统抗原或抗体的实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映。这一传统的实验经不断改良,除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和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若是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解决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解决红细胞膜,致使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实验中有5种成份参与反映,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映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实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路,形成致敏红细胞。反映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映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缘。 若是反映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映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映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阳性。若是反映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实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实验示用意 二、实验方式 补体结合实验的改良方式较多,较常常利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实验顶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利用粗制抗原时,须经一样处置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份的非特异性反映。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实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1. 原理介绍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 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 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体内存在 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 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 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 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 2.1 免疫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 咳等。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 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 个领域。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对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和药物敏感性等进行诊断和评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补体结合试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 有其他相关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第十一章血清学试验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是应用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致敏红细胞(溶血系统或称指示系统),既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体称为补体结合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E和IgA 通常不能结合补体。通常是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一、基本原理 本试验包括两个系统共五种成分:一为检测系统(溶菌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被检的抗体(或抗原)和补体;另一为指示系统(溶血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和补体。抗原与血清混合后,如果两者是对应的,则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这时如果加入补体,由于补体能与各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而被固定,不再游离存在。如果抗原-抗体不对应或没有抗体存在,则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补体后,补体不被固定,依然游离存在。 由于许多抗原是非细胞性的,而且抗原、抗体和补体都是用缓冲液稀释的比较透明的液体,补体是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肉眼看不到,所以还要加入溶血系统。如果不发生溶血现象,就说明补体不游离存在,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它们所组成的复合物把补体结合了。如果发生了溶血现象,则表明补体依然游离存在,也就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不相对应,或者两者缺一,不能结合补体(图11-7)。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过程及应用 试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反应系统作用阶段,由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加最适浓度的抗原和补体。混合后37℃水浴作用30~90min或4℃冰箱过夜。第二步是溶血系统作用阶段,在上述管中加入致敏红细胞,置37℃水浴作用30~60min,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若最终表现是不溶血,说明待检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了,反应结果是阳性;若最终表现是溶血,则说明待检的抗体不存在或与抗原不相对应,反应结果是阴性。 补体结合反应操作繁杂,且需十分细致,参与反应的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比例。特别是补体和溶血素的用量。补体的用量必须恰如其分,例如,抗原抗体呈特异性结合,吸附补体,不应溶血,但因补体过多,多余部分转向溶血系统,发生溶血现象。又如抗原抗体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不结合,不吸附补体,补体转向溶血系统,应完全溶血,但由于补体过少,不能全溶,影响结果判定。此外,溶血素的量也有一定影响,例如阴性血清应完全溶血,但溶血素量少,溶血不全,可被误以为弱阳性。而且这些因子的量又与其活性有关:活性强,用量少;活性弱,用量多。故在正式试验前,必须准确测定溶血素效价、溶血系统补体价、溶菌系统补体价等,测定活性以确定其用量。

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一定比例结合,因而应通过试验选择适宜的浓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试剂:稀释液(0.85%生理盐水)、补体、溶血素、抗原(由生物制品厂或所提供)、阴阳性血清、2.5%绵羊红细胞悬液、受检血清。(共七种) 材料准备: 1、稀释液(0.85%生理盐水)的配制:8.5g氯化钠加蒸馏水至1000ml。 2、绵羊红细胞悬液的配制:由健康成年公绵羊颈静脉采血,流入灭菌含 玻璃珠的玻璃瓶内,混摇15—20分钟,脱除纤维,使其失去凝固 性。将脱纤血移入离心沉淀管中,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混匀, 以每分2000转的速度离心沉淀10分钟,使红血球下沉,吸弃上 清液,再加生理盐水用玻棒搅匀再离心沉淀,反复三次,直至上 清液透明为止,最后吸弃上清液,所剩沉淀即为红细胞。 按每2.5毫升的沉淀红血球加入到97.5毫升生理盐水中的比例制备,便为2.5%绵羊红细胞悬液。此液配制后在5—100C下,24小时内 可应用。若发现有溶血时,需重新配制。经常做补体结合试验, 就迫切需要能将红血球保存。方法是:将无菌的脱纤维蛋白的绵 羊血与无菌的等量的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混合于三角瓶中(用 三角瓶有利于扩大血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置冰箱中冷藏可保存 达两个月。需用时将血球离心洗涤后即可应用。 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配法:葡萄糖24.60克,氯化钠5.04克,柠檬酸

钠(含2分子的结晶水)9.6克,蒸馏水1200毫升,10磅10-15 分钟高压消毒后保存。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补体、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受检血清的收集和处理:以常规方法采血和分离血清,若发现血清混浊或有血细胞混在时,离心沉淀,每分1000转后将上清液分离出来, 然后用稀释液将血清作1∶10稀释,按下表规定的水浴灭能。 操作方法:1.将1∶10稀释经灭能的受检血清加入2支三分管内,每管 0.5ml。 2.其中一管加工作量抗原0.5ml,另一管加稀释液0.5ml。 3.上述2管均加工作量补体,每管0.5ml,震荡摇匀。 4.置37℃~38℃水浴20分钟,取出放于室温(22℃~25℃)。 5.每管各加2单位的溶血素0.5ml,和2.5%红细胞悬液0.5ml, 充分震荡摇匀。 6.再置37℃~38℃水浴20分钟,之后取出立即进行第一次判定。

实验八 补体结合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八补体结合实验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熟悉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2.了解溶血素单位、补体单位、抗原单位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xt ,CFT)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有五种成分参与,分为指示系统和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补体用新鲜豚鼠血清。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未知标本(可能含相应抗体或抗原)充分混合,再加入补体作用一段时间,最后加入指示系统。若待检系统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则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消耗了补体不出现溶血现象,此为阳性;相反,出现溶血则为阴性。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正式试验前需对已知成分作一系列滴定,尤其是补体,应选择适宜的量参与反应,避免假性结果。每次试验尚需同时设立多种对照,以作为判断结果可靠性的依据。 该法对颗粒性或可溶性抗原均适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某些病毒、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感染者血清内的中的抗体,亦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一、溶血素单位滴定 【材料】 1.抗体:溶血素血清。 2.抗原:2%绵羊红细胞悬液。 3.补体:(1:30)取自豚鼠新鲜血清 4.其它:生理盐水、小试管、试管架、吸管、37℃水浴锅。 【方法与结果】 1.按下表8-1于各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的溶血素0.2ml及其成分。 2.充分混合后置于37℃水浴锅中30分钟,然后观察结果。 3.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举例:上表结果表明,第11管(即1:9600倍稀释)0.2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2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1.直接法如图2-9所示,该法为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抗原、被检血清和补体,在一定温度下感作一定时间后,加溶血素和红细胞,再感作一定时间后判定结果。直接法又根据试剂量的差异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常量法试剂总量一般为0.5ml。微量法一般为0.125ml。前者在试管内进行,后者在U形底的96孔微量反应板内进行。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项将蛋白质与特定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起来的 实验,它可以用来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并了解他们在免疫学机制中 的作用。补体结合试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容易地了解病毒和细菌的特征,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十分重要。本文将对一系列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原理及过程: 实验的主要原理是,当病毒和细菌以补体抗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会引发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对补体的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步骤包括: 1.将赖氨酸核酸按照一定比例溶解于酸性溶液中。 2.然后将解决的RNA/DNA配制到细胞表面,并结合补体。 3.在细胞表面与补体反应后,检查细胞表面的反应特征,以确定细胞表面的反应情况。 4.最后用荧光共振能谱仪(FRET)将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 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在完成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后,我们发现,RNA/DNA 补体反应特征表明,RNA/DNA分子与补体结合之后可以很好地结合在细胞表面上,且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反应的强度随着补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在FRET实验中,我们发现,当补体浓度提高时,与细胞表面结

合的赖氨酸核酸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表明补体的浓度和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补体结合试验的可行性,表明它可以作为免疫补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是有效的,能够有效地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的特征,为疾病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补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免疫学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学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是一种检测补体系统功能的试验,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破坏率来确定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制备红细胞悬液、制备补体、进行补体实验。以下是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步骤 1. 制备红细胞悬液 选用新鲜牛血约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心2min后吸取上清液,加入生理盐水至 10ml。然后分别加入1ml 3%和3%的甲醛水溶液,轻轻混匀,4℃下保存过夜后,放置室温30min,过滤除膜杂质,于4℃下保存备用。 2. 制备补体 将需要检测的血清裂解于37℃下,待其充分裂解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再将免疫球蛋白IgG免疫到5mg/ml,加入已离心的新鲜兔血清中,混合后再离心,得到抗毒血清,保存于-80℃下。 3. 进行补体实验 (1)将红细胞悬液按比例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生理盐水中,制备成1%悬液。取1.0ml 1%红细胞悬液,加入平底试管中。 (2)将0.5ml的生理盐水和0.5ml的抗毒血清混合后加入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均匀。将试管孵育于37℃恒温水浴(或水槽)中预热10min后,向其中滴加补体,并同时也向管中滴加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然后孵育45min处理。 (3)观察各组现象。合理的补体测试要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照测试。由于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下,样品中的溶解效率不同,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测试时间。 二、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各组红细胞的溶解情况来判断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 1. 原白细胞悬液组(对照组) 在体外条件下,红细胞不会自行破裂。因此,如果滴加生理盐水并进行孵育处理,红细胞不会产生溶解现象。如图1所示。 2. 抗毒血清孵育组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体内是否存在补体结合抗原或抗体。该实验基于补体系统的特性,通过补体的激活和结合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免疫反应机制和评价疫苗效果等。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分子主要由补体蛋白C1至C9及其他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关键的酶解反应包括: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补体蛋白C3和 C5的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等。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需要检测的抗原和抗体与补体体系相结合,利用补体活性变化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沉淀法和溶血试验两种方法。 免疫沉淀法是在试验体系中加入补体体系和待检测的抗原抗体反应物质,通过观察补体的激活和沉淀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一般使用的试剂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盐缓冲液(VERONALTAMATE)和尿话藤素盐酸盐(PORCIMAERIN HYDROCHLORIDE)。实验中,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沉淀形成。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程度,可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溶血试验是通过测量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程度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情况。在试验中,

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加入补体体系和靶标红细胞,补体激活后会引发红细胞溶解现象。通过测量补体激活所导致的红细胞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的阳性与否。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医学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补体结合实验常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乙型肝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定。同时,补体结合实验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补体结合情况,来判断药物或疫苗的治疗效果。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免疫反应机制、筛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 总之,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利用补体激活和结合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通过该实验方法可以诊断疾病、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补体结合实验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体抗原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体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待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实验方法: 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试管1、5没有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说明其中的抗体抗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消耗了补体;试管2、3、4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说明抗体抗原不对应,没有消耗补体。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实验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实验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实验方法: 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 3.小心吸取淋巴细胞层,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4.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5. 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细胞计数。 实验结果: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试管中可见明显血细胞分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血浆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层、分离层、红细胞粒细胞层。镜下观察淋巴细胞,但并未观察到明显细胞。 结果分析:我们最后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实验失败。原因为我们在向分离液中加稀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一、溶血反应 免疫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血球、细菌及其组织细胞)相遇,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出现溶细胞反应。依抗原、抗体的种类不同可有溶血反应、溶菌反应等。 溶菌反应只在某些细菌中出现(如霍乱弧菌)。应用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反应中不可少的因素。溶血反应是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并吸着了补体,而使红血球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溶解,于是产生了溶血现象。 1、材料 (1)抗原:2%绵羊红血球; (2)抗体:溶血素; (3)补体:取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4)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2、方法

(1)取小试管3只,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为毫升); (2)将上述3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15—30分钟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试管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 1 0.5 0.5 0.5 0.5 2 0.4 0.5 —— 1.0 3 0.5 ——0.5 1.0 二、补体结合反应 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 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 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 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 特异性的结合。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 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由于参与本反应的各种成分间有着一定量的关系,因此在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预备实验来确定各成分的使用量,故本反应的 实验方法较为复杂。 本次实验以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其相对应的抗原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1、材料: (1)抗原:伤寒的抽出液; (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交叉配血常用方法 引言: 交叉配血指的是将供体的血液与受体的血液进行混合实验,以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适的情况。交叉配血方法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用于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引发免疫反应。本文将介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及其原理。 一、直接交叉试验法 直接交叉试验法是最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直接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溶血等反应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血液和一滴受体血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血液,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 3. 若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二、间接交叉试验法 间接交叉试验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受体血清与供体红细胞混合,然后使用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受体血清和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凝集反应。

4. 若出现异常凝集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三、补体结合试验法 补体结合试验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交叉配血方法,可用于检测更为稀少的抗体。该方法利用抗人球蛋白血清中的补体与供体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滴供体红细胞悬液和一滴受体血清,放在玻璃片上。 2. 轻轻混合两滴液体,使其充分接触。 3.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观察是否出现补体结合反应。 4. 若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四、试管法 试管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交叉配血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血型鉴定。该方法通过将供体红细胞与受体血清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定量的供体红细胞和受体血清,分别加入试管中。 2. 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若出现凝集现象,则表示血型不合适,不适合进行输血。 结论: 交叉配血是血液配型的重要步骤,通过对供体血液与受体血液进行混合实验,可以判断血型是否合适,从而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包括直接交叉试验法、间接交叉试验法、

实验十 补体结合反应

实验十补体结合反应 目的要求 1.以鼻疽补体结合反应为例,了解补体结合反应术式的基本环节。 2.能独立运用本血清学反应的知识,作血清学检验。 操作步骤 一、材料准备 (一)溶血素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保存于冰箱中,有效期1年以上,1月之内效价变动不大,1月可以测一次效价。 (二)补体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冻干补体,保存于冰箱,效价可半月测一次。也可以采3~4只成年雄性豚鼠血,分离血清,混合,保存于冰箱或冷处,24小时内应用。若检查材料多,需大量补体时,不从心脏采血,可由颈动脉放血于培养皿中,待血液凝固后移于冰箱次晨分离血清。如当日采血可直接离心分离血清。将混合的新鲜豚鼠血清,加入NaCl 达10%,置于冰箱或冷处,保存期可达数日或1周。 (三)绵羊颈静脉采血,盛于预先加玻珠的玻璃瓶中(或加有5%柠檬酸钠水溶液的玻瓶中),然后,将血分盛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1500~2000转离心10~15分钟,使红细胞下沉,吸弃上清液,加3~4倍生理盐水混合,再次离心,每分钟1500转15分钟。这样经第三次洗涤后,吸弃上清,将下沉的红细胞配成2.5%红细胞悬浮液(或临用前配制)。配制好的红细胞下沉液置5~10℃下保存,24小时内可应用。若发现溶血时需重新配制。 (四)鼻疽抗原从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 (五)标准血清鼻疽阴、阳性血清由兽医生物药品厂购买。 (六)被检血清采取被检动物血清。分离血清后,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加热灭能,以破坏其中补体和其中可能含有的抗补体物质。马血清加热至58~59℃,维持30分钟,骡驴血清加热至63~64℃,维持40分钟。 (七)生理盐水蒸馏水中加入0.85%化学纯氯化钠,经灭菌后使用。 二、预备试验 (一)溶血素滴定将溶血素在水浴箱中加热至56℃、30分钟灭能。用生理盐水配成1:100的基础稀释液(0.1ml溶血素加入生理盐水9.9ml),取10个试管,按表10-1作各种稀释度(1:1000~1:5000)。 然后另取13支试管,按表10-2加入各成分。第11、12和13管分别为溶血素、补体与生理盐水对照管。摇振均匀,置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取出观察结果:若1~7管红细胞完全溶解,8管部分溶解,9~13管不溶解。溶血素的效价为1:3000,即能使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小溶血素量,称为溶血素的效价,亦称为一个单位。当补体滴定、抗原滴定、正式试验时,均用两个单位的溶血素(减少1倍稀释)。 (二)溶血素补体滴定按表10-3加入各成分。混合后置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取出检查结果。 补体、溶血素、生理盐水三个对照管均为不溶血(表10-3中12、13、14管)。 溶血系补体效价在有两个单位溶血素存在时,于37℃10分钟能完全溶解2.5%绵羊红细胞0.5毫升的最小补体量,为一个溶血系补体单位。溶血系补体效价为溶菌系补体测定提供用量的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