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

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

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它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促进药物研发的进展。然而,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免疫学和临床

诊断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工具和方法。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实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实验 补体结合实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映系统抗原或抗体的实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映。这一传统的实验经不断改良,除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和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若是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解决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解决红细胞膜,致使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实验中有5种成份参与反映,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映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实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路,形成致敏红细胞。反映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映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缘。 若是反映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映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映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阳性。若是反映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实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实验示用意 二、实验方式 补体结合实验的改良方式较多,较常常利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实验顶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利用粗制抗原时,须经一样处置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份的非特异性反映。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实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1. 原理介绍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 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 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体内存在 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 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 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 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 2.1 免疫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 咳等。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 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 个领域。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 对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和药物敏感性等进行诊断和评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补体结合试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 有其他相关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 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 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它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促进药物研发的进展。然而,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免疫学和临床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动物卫生、微生物学和生化学等领域。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原理 CFT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后是否影响补体作用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抗体的一种免疫学试验。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与补体结合并激活补体,从而引发一系列补体反应。 而在CFT中,引入两种补体成分:被偶联的抗原与补体激活剂(即受体),以及补体底物(即被激活的补体)。被测血清中如有特异性抗体,可与被偶联的抗原发生结合,使得补体激活剂发生变化,无法与补体底物相结合。因此,测得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之间无结合,即补体未被激活,则可证明血清中存在特定抗体。 二、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1)被测血清:取血后离心获取血清; (2)受体:把抗原与抗体偶联在羊红细胞表面,用0.1M苏打缓冲液洗涤去除未偶联的抗原和抗体;

(3)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比如,细菌、病毒、药物等; (4)补体:常见的有裂解法(Lysed Sheep Erythrocytes,LSE)和搅拌法(Z牛补体); (5)试管/小瓶/平板:供反应使用; (6)显微镜、离心机等。 2. 步骤 (1)制备试剂:适量的抗原和抗体分别和受体在适宜条件下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大量受体;另需要制备几重稀有度的抗原和抗体梯度稀释物; (2)标准样品制备:以已知抗体滴定值的血清为标准样品,依据其相对滴定值制成浓度为10U的配制液; (3)加样:将待检血清、标准样品及对照血清加到小瓶中,每组加4支小瓶; (4)加试剂:加入适量偶联抗原及补体; (5)反应:置平板中,在37℃恒温箱内孵育数小时,待反应结束; (6)结果判定: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清和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是否结合,判断血清中抗体是否存在。 三、应用 CFT可以测定某一种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查、病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第十一章血清学试验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是应用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致敏红细胞(溶血系统或称指示系统),既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体称为补体结合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E和IgA 通常不能结合补体。通常是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一、基本原理 本试验包括两个系统共五种成分:一为检测系统(溶菌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被检的抗体(或抗原)和补体;另一为指示系统(溶血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和补体。抗原与血清混合后,如果两者是对应的,则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这时如果加入补体,由于补体能与各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而被固定,不再游离存在。如果抗原-抗体不对应或没有抗体存在,则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补体后,补体不被固定,依然游离存在。 由于许多抗原是非细胞性的,而且抗原、抗体和补体都是用缓冲液稀释的比较透明的液体,补体是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肉眼看不到,所以还要加入溶血系统。如果不发生溶血现象,就说明补体不游离存在,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它们所组成的复合物把补体结合了。如果发生了溶血现象,则表明补体依然游离存在,也就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不相对应,或者两者缺一,不能结合补体(图11-7)。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过程及应用 试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反应系统作用阶段,由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加最适浓度的抗原和补体。混合后37℃水浴作用30~90min或4℃冰箱过夜。第二步是溶血系统作用阶段,在上述管中加入致敏红细胞,置37℃水浴作用30~60min,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若最终表现是不溶血,说明待检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了,反应结果是阳性;若最终表现是溶血,则说明待检的抗体不存在或与抗原不相对应,反应结果是阴性。 补体结合反应操作繁杂,且需十分细致,参与反应的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比例。特别是补体和溶血素的用量。补体的用量必须恰如其分,例如,抗原抗体呈特异性结合,吸附补体,不应溶血,但因补体过多,多余部分转向溶血系统,发生溶血现象。又如抗原抗体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不结合,不吸附补体,补体转向溶血系统,应完全溶血,但由于补体过少,不能全溶,影响结果判定。此外,溶血素的量也有一定影响,例如阴性血清应完全溶血,但溶血素量少,溶血不全,可被误以为弱阳性。而且这些因子的量又与其活性有关:活性强,用量少;活性弱,用量多。故在正式试验前,必须准确测定溶血素效价、溶血系统补体价、溶菌系统补体价等,测定活性以确定其用量。

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实验八 补体结合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八补体结合实验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熟悉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2.了解溶血素单位、补体单位、抗原单位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xt ,CFT)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有五种成分参与,分为指示系统和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补体用新鲜豚鼠血清。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未知标本(可能含相应抗体或抗原)充分混合,再加入补体作用一段时间,最后加入指示系统。若待检系统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则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消耗了补体不出现溶血现象,此为阳性;相反,出现溶血则为阴性。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正式试验前需对已知成分作一系列滴定,尤其是补体,应选择适宜的量参与反应,避免假性结果。每次试验尚需同时设立多种对照,以作为判断结果可靠性的依据。 该法对颗粒性或可溶性抗原均适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某些病毒、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感染者血清内的中的抗体,亦可用于某些病毒的分型。 一、溶血素单位滴定 【材料】 1.抗体:溶血素血清。 2.抗原:2%绵羊红细胞悬液。 3.补体:(1:30)取自豚鼠新鲜血清 4.其它:生理盐水、小试管、试管架、吸管、37℃水浴锅。 【方法与结果】 1.按下表8-1于各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的溶血素0.2ml及其成分。 2.充分混合后置于37℃水浴锅中30分钟,然后观察结果。 3.凡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可呈现完全溶血者为一个单位。举例:上表结果表明,第11管(即1:9600倍稀释)0.2毫升溶血素为一个单位,在溶血反应中常用0.2毫升中含有2个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抗体识别、鉴定和检测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鉴定抗原,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率。近年来,补体结合试验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本文将就补体结合试验实验做一个综合分析。 第一,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的检测原理是对比吸附试验,也就是免疫吸附试验。它的基本原理是,抗原和补体发生结合反应,利用补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添加抗体,使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抗原达到最大效果。在具体实验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血清进行结合,或者用磷酸二铵结合。 第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内容包括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和补体结合试验测量三个部分。在实验前,先选择抗原基因组,然后添加补体以及测量补体结合试验。其中,补体添加量要和抗原基因组相结合,以保证补体结合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试验的结果,同时研究不同的补体添加量对结果的影响。 第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结果分析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如抗原基因组、补体添加量、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测量结果等。同时,实验结果分析中还需要注意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如果实验条件不合适或者数据分析方法不当,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实验结果分析应考虑条件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本文综合分析了补体结合试验的技术原理、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为检测抗原提供了重要参考。补体结合试验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高、实验简便、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实验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因素,如实验条件的选择、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时,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管理,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补体结合试验将在生物抗原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实验结果分析中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等因素,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只有把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地检测抗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1.直接法如图2-9所示,该法为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抗原、被检血清和补体,在一定温度下感作一定时间后,加溶血素和红细胞,再感作一定时间后判定结果。直接法又根据试剂量的差异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常量法试剂总量一般为0.5ml。微量法一般为0.125ml。前者在试管内进行,后者在U形底的96孔微量反应板内进行。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补体结合是一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过程,是指在生物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特定的补体蛋白会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诱导其他的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杀伤。补体结合在机体内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第一,它改变了特定靶标细胞或物质的表面性质,促进免疫细胞的发现和攻击。第二,它直接杀伤了目标细胞,从而防止其再次威胁生物体。第三,补体结合也参与到其他的免疫和非免疫过程中,如凝集、炎症反应等。 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是,补体蛋白根据不同的识别机制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上,促进补体链反应的启动。补体蛋白可通过三种途径识别抗原,即经免疫球蛋白IgG和IgM介导的经典途径、经甘露糖蛋白(Mannose-binding lectin,MBL)介导的MBL途径以及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中,当相应特异性的抗原IgG或IgM与其结合后,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个识别信号,引起补体分子的紧密接合,产生了反应链(C1-C5)。C1能修饰神经元表面、肝细胞、淋巴细胞表面,结果是中和所标记物质(如细菌),但实际上破坏这些标记物。C1q蛋白的识别区域可在IgG和IgM的Fc区域、病毒、菌体、DNA和RNA内找到。 MBL途径则由甘露糖蛋白复合物在其结合目标的糖部位后介导,类似于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是一条非抗体依赖的途径。它开始于补体依赖蛋白因子B和D以及一个相关的蛋白因子C3b。 在补体反应开始时,最先被激活的是C1q分子。一旦C1q分子结合到目标物表面,C1r/C1s活化酶被激活,并切割C1s。此时C1s释放出C4,C4被切成C4a 和C4b。C4b与C2相结合,形成了C4b2a配体,称之曰传统的C3转化酶。所谓的C3转化酶的形成,随后又引起了C3b的生成,C3b会与C4b2a形成C5转化酶,并激活C5。C5分裂形成C5a和C5b,在C5b的作用下,C6、C7、C8依次加入,最终形成C9从而引起细胞溶解。 此外,在补体系统中还有一些抑制因子,如C1抑制因子、因子H、因子I、膜结合蛋白等,它们可以限制补体反应的范围和时间,避免造成过度的免疫反应。 总之,补体结合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有效的攻击。因此,深入理解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机制,意义重大。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一、溶血反应 免疫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血球、细菌及其组织细胞)相遇,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出现溶细胞反应。依抗原、抗体的种类不同可有溶血反应、溶菌反应等。 溶菌反应只在某些细菌中出现(如霍乱弧菌)。应用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反应中不可少的因素。溶血反应是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并吸着了补体,而使红血球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溶解,于是产生了溶血现象。 1、材料 (1)抗原:2%绵羊红血球; (2)抗体:溶血素; (3)补体:取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4)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2、方法

(1)取小试管3只,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为毫升); (2)将上述3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15—30分钟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试管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 1 0.5 0.5 0.5 0.5 2 0.4 0.5 —— 1.0 3 0.5 ——0.5 1.0 二、补体结合反应 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 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 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 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 特异性的结合。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 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由于参与本反应的各种成分间有着一定量的关系,因此在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预备实验来确定各成分的使用量,故本反应的 实验方法较为复杂。 本次实验以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其相对应的抗原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1、材料: (1)抗原:伤寒的抽出液; (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1. 补体的概述 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 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 •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 •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 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嗜血性链球菌感染研究:补体在嗜血性链球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补体与嗜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疾病。 结论 补体是免疫反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补体的实验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篇一: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

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二、试验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 较好。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 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体内是否存在补体结合抗原或抗体。该实验基于补体系统的特性,通过补体的激活和结合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免疫反应机制和评价疫苗效果等。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补体分子主要由补体蛋白C1至C9及其他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关键的酶解反应包括: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补体蛋白C3和 C5的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等。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需要检测的抗原和抗体与补体体系相结合,利用补体活性变化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沉淀法和溶血试验两种方法。 免疫沉淀法是在试验体系中加入补体体系和待检测的抗原抗体反应物质,通过观察补体的激活和沉淀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一般使用的试剂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盐缓冲液(VERONALTAMATE)和尿话藤素盐酸盐(PORCIMAERIN HYDROCHLORIDE)。实验中,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沉淀形成。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程度,可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溶血试验是通过测量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程度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情况。在试验中,

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加入补体体系和靶标红细胞,补体激活后会引发红细胞溶解现象。通过测量补体激活所导致的红细胞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的阳性与否。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医学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补体结合实验常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乙型肝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定。同时,补体结合实验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补体结合情况,来判断药物或疫苗的治疗效果。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免疫反应机制、筛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 总之,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利用补体激活和结合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通过该实验方法可以诊断疾病、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补体结合实验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C3含量最高。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而在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H50。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S形曲线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即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二、CH50测定方法 1.红细胞浓度的调整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体抗原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体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待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实验方法: 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试管1、5没有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说明其中的抗体抗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消耗了补体;试管2、3、4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说明抗体抗原不对应,没有消耗补体。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实验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实验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实验方法: 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2000rpm,离心20min。 3.小心吸取淋巴细胞层,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4.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2000rpm,离心10min。 5. 弃上清,加入2ml Hank’s液,细胞计数。 实验结果: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试管中可见明显血细胞分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血浆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层、分离层、红细胞粒细胞层。镜下观察淋巴细胞,但并未观察到明显细胞。 结果分析:我们最后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实验失败。原因为我们在向分离液中加稀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由多种蛋 白质分子组成,包括C1至C9等成分,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检测补体的活性和功能,在实验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补体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的反应机制,这些反应机制包括补体级联反应、抗原/抗体 反应以及炎症过程等。在补体级联反应中,初始激活C1的补体酶产生C4b2a复合物,破坏血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并吸引其他补体蛋白质的加入,形成复合体,从而导致细 胞破裂和溶解。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能够结合特定的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补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诱导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 补体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医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 研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等,帮助医生诊断和治 疗这些疾病。生物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生物膜的破坏机制、免疫细胞的激活与 调节机制、表面抗原的识别与结合等,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补体实验涉及到多个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例如,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对外源红 细胞溶血作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补体的细胞溶解能力;补体结合实验是基于抗原抗体 反应中的补体结合作用,测定补体能否与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凝集实验是 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技术,测定补体是否能够串联反应形成凝集物等。 综上所述,补体实验时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 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帮助科学家 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补体和免疫系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 验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