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话语分析方法。该方法旨在透过表面文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本文将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应用实践,并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语言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角色。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建构的重要手段。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中隐含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进而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

话语收集: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话题相关的文本,包括书籍、报刊、电视节目等。

话语筛选:筛选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文本,排除不相关或重复的文本。话语提取:从筛选出的文本中提取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关键话语。

话语转录:将关键话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以便进行深入分析。

话语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转录后的关键话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来探究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本文选择以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主要是因为新闻报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人们的认知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这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改进新闻报道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量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刻板化的性别角色描述:在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刻板的语言来描述男性和女性,如“男性以理性著称”、“女性以感性为特点”等。这些描述不仅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也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差异。

强调性别差异: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归为不同的类别,并强调他们在兴趣、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强调不仅无助于全面认识一个人,也加深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

男性中心主义: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威和地位,而女性则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陪衬。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忽略了女性的能力和贡献,也阻碍了社会的平等发展。

性别歧视语言: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性语言,如性别歧视词汇、对女性外貌的评价等。这些语言不仅伤害了女性的感情,也限制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新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新闻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交织。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新闻翻译背后这些复杂因素的工具。在新闻翻译中,转述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形式,它通过第三方的话语来传达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文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新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是语言使用中的权力、不平等和意识形态。在新闻翻译中,原文的转述话语往往反映了原文作者的意识形态和立场,而

译者的翻译则可能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识形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取动态的翻译策略。译者要对原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全面分析,理解其语境、动机和目的。译者要原文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转述话语的接受程度。译者应根据原文的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新闻翻译中,转述话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文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等因素,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批评性话语分析提醒我们新闻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现象,鼓励译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推动全球的平等与公正。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闻翻

译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通过转述话语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为了提高新闻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翻译实践,以实现更为准确、公正和平等的新闻传播。

求职类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旨在帮助求职者展示自身能力和特点,并为企业提供选拔人才的平台。然而,在中外求职类节目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话语,严重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和社会价值。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外求职类节目中的冲突话语进行深入探讨。

求职类节目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求职类节目可以追溯到2002年播出的《绝对挑战》。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求职类节目开始涌现,例如《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这些节目通过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平台,帮助双方实现互选,提高人才的利用率。

在现有的研究中,学界对求职类节目的主要集中在节目形式、内容、受众等方面,而对于节目中的冲突话语研究较少。冲突话语是指节目中出现的争议、矛盾和冲突性言论,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和讨论。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中外求职类节目中冲突话语的种类、特点进行分析;利用语料库分析法对冲突话语的起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观众调查法了解观众对冲突话语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对中外求职类节目的分析,我们发现冲突话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节目环节设计:部分节目为了制造“看点”,提高收视率,会刻意安排一些冲突环节,如“现场撕逼”、“毒舌评委”等。

语言表达:求职者或企业代表在表达过程中使用不恰当的措辞,如攻击性言语、嘲讽等。

价值观冲突: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求职者和企业代表之间可能存在价值观冲突。

这些冲突话语的起因主要是由于节目组为了制造“看点”而刻意安排,或是由于语言表达和价值观差异所致。然而,这些冲突话语并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冲突,实现成功求职,从而提高节目的质量和社会的认可度。

为了化解冲突,实现成功求职,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借鉴:

节目组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为了制造“看点”而刻意安排冲突环节。

求职者和企业代表应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和修辞,避免使用攻击性言语和嘲讽等不恰当的措辞。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背景和文化下的价值观差异,为求职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中外求职类节目中的冲突话语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冲突话语主要集中在节目环节设计、语言表达和价值观冲突等方面。为了化解冲突,实现成功求职,建议节目组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刻意安排冲突环节;求职者和企业代表应注重语言表达技巧和修辞,尊重和理解不同背景和文化下的价值观差异。这些建议对于提高节目的播出效果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主要是为了用来揭示在语言当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和霸权。概括地介绍了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 向度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及作为其理论来源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及物性;情态;互文性 1 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由Roger Fowler等于1979年在他们的专著《语言和控制》中首次提出。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处在不断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建立了作为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国际声誉。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重新连接被作者改变或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使相互之间晦涩的关系明朗化。它关注的话题除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上的不平等、法庭等等外,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于 他们各自的研究中。 2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他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他对于“什么是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首先,社会生产的状况及其阐释。其次,生成的过程和阐释。最后,前两个阶段的产品,文本。 Figure 3-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 上图清楚地说明了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它包括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对于Fairclough来说,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 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 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Fairclough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它是分析的第一层,分析的目标是文本。阐释阶段主要关注的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或将文本作为生产过程的产物,或作为阐释的来源。解释阶段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9153410.html,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张平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0期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背景揭露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进而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即定义、批评话语分析中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功能语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语言权力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定义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CDA旨在研究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的特点及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不容易被读者感知的各种假设和信念以及这些假设和信念是如何隐藏在语言之下的。 二、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由于CDA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揭示意识形态和探索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者是CDA重要的三个概念,因此需要详细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Althusser(1984)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意识形态不只是指个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而是指参与者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的过程。意识形态在控制个人或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常识假设进行语言交流,但往往很难注意到这一点。这种基于常识的假设就被称为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所想所说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因此,意识形态的功效在不被发觉时才能达到最大的效力,如果被发现了,则不再具有维护不平等权力的能力。 检验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语言。Fairclough (1989)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多地通过意识形态,特别是通过语言的意识形态方式实现。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存在于词汇、语法、句法和语义等多个层面。 Foucault(1980)指出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也就是说,权力通过话语实现,而话语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某些权力关系可能隐藏在话语之中。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 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 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话语分析方法。该方法旨在透过表面文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本文将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应用实践,并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语言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角色。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建构的重要手段。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中隐含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进而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 话语收集: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话题相关的文本,包括书籍、报刊、电视节目等。 话语筛选:筛选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文本,排除不相关或重复的文本。话语提取:从筛选出的文本中提取出与目标话题相关的关键话语。 话语转录:将关键话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以便进行深入分析。

话语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转录后的关键话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结构。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来探究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本文选择以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主要是因为新闻报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人们的认知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这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改进新闻报道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量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刻板化的性别角色描述:在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刻板的语言来描述男性和女性,如“男性以理性著称”、“女性以感性为特点”等。这些描述不仅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也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差异。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福科的“知识是纯粹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知识和权力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特殊权力体制的结果。另一方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广告通过话语实施隐性控制,分析话语有助于了解其权力建构机制。本文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探讨了广告话语的特点、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最后以“科技以人为本”为例对深度阐释型批评话语分析做了探索。 [关键词]广告话语;批评话语分析;深度阐释 林长洋(1977-),男,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江西吉安343009)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告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项目编号:YY1121)的阶段性成果。 一、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或批评语言学,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话语分析新方法,其主要倡导者有福勒、威多森和费尔克劳等。批评话语分析中“话语”的含义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言学。费尔克劳将“话语”界定为“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使用”,相当于索绪尔的“言语”。这既是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传统,也是对福柯不关注具体语篇的批评;另一个是福柯话语理论。费尔克劳不是在语言内部研究话语意义,而是从语言、社会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研究话语变化,探讨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在外延上大于福柯的“话语”,但就分析的对象和视角而言,两者基本接近。虽然批评话语分析“原则上关注任何种类的话语”,但其特别关注大众语篇、官方话语以及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话语。由于大众媒体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核心的作用,大众传播话语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对象。其中,新闻话语是其迄今最主要的分析对象,广告话语则在近年来开始受到关注。 所谓批评分析,并非“吹毛求疵”,而是揭示隐蔽的联系和原因,通过文本分析来探索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出发点,而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研究目的。它关注三大问题:(1)话语与意识形态。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意识形态和话语的组合。社会通过语言向其成员灌输意识形态,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被社会主体所熟悉并接受。这种意识形态最终将合法化和自然化,成为一种常识。批评话语分析重点揭示常识中隐含的意识形态;(2)话语、控制和权力。所有语篇都受到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批评话语分析不仅揭示意义,而且揭示意义如何形成、如何隐蔽地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3)话语与社会。话语不仅反映社会过程和结构,也巩固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话语还与霸权关系密切。霸权巩固要依靠现有的自然化话语,而霸权的斗争则要让现有话语规范非自然化,再以新的话语规范取代之。通过分析话语变化可以揭示社会的变迁。 费尔克劳认为: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视为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的三维体。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而话语实践(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消费)则是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见图1)。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分三步展开:(1)“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包括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2)“阐释”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消费过程,即语篇表现谁的形象、由谁制作、由谁接收、接收者如何解读等;(3)解释话语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以语篇描写为基础,其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共性,探讨语言的句子层面,认为语言独立于语境存在。然而随着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话语的研究向社会实践方面发展,注重语言使用的语境,强调语言在构建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关注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新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 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而批评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反映与构建社会结构。批评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外表,还研究语言的内涵,不仅对语篇的意义感兴趣,还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批评性话语分析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另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特的权力话语理论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个人通过教育接收一定的意识形态,并在参与社会实践时,通过语言以个人见地的方式表现出意识形态。福柯的核心理论是“权利话语”。他认为话语是用来表征某一历史时刻特有话题的陈述。在反映世界同时也蕴藏着社会权利形态。话语赋予主体身份和位置,主体可以按照话语行使权利,但是权利是指限定于话语规定的范围内。话语和权力是辩证且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是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基础上,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韩礼德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等系统思想,没有把语言看成由规则组成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当做意义的来源,认为语言是一套与使用环境相关的系统。强调语言与社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学科,并非对传统话语分析的全面否定,而是把自身看作是传统话语分析的延伸和扩展,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标签:批评话语;实证;认识 近来,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的青睐。批评话语分析通常會以新闻话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进行,具体对应该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闻语篇的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批评性阅读和批评意识具有传导作用。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翻译。 本文采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政治新闻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新闻语篇中潜在表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关系。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在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有利于交流的沟通方式。并对中文新闻语篇英译方式进行分析,对新闻语篇的翻译提高进行探索。 二、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 1.国外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也被称作批评语言学,这种研究方法最初由语言学家罗杰·富勒、巩特尔·克雷斯和罗伯特·霍奇所提出,具体理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体现。由克雷斯和霍奇编著的《语言意识》中提到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他们的研究。在国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对象是政治新闻语篇,研究方法是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及物性、情态系统和转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 中国语言学家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陈中竺发表过一篇论文《批评语言学述评》之后,批评语言学渐渐兴起。学者辛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批评语言学》,书中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介绍。这本书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的起源性作品。国内有关话语分析主要集中于理论综述和方法论的总结,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例句分析和政治新闻语篇英汉翻译表达的对比,这些研究简要表明了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的理解和翻译的启示作用。 三、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政治新闻语篇

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在新闻评论研究中的应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在新闻评论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在新闻评论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本论文通过考察我国新闻评论研究方法的变迁和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面临的新形势,发现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研究存在研究方法较少,视角单一并缺乏批评性研究等问题,这对新闻评论研究者提出了开发引进新的研究方法的要求。 笔者经过对当今中外新闻学研究方法的考察,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可 以应用到对新闻评论语篇的研究中来,并在理论上对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中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分类分析和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具体方法在新闻评论研究 中的可应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之后又结合实例对分类分析法和历史背景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昀后,为了放心地把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介绍到新闻评论研究中来, 笔者以纽约时报 2007 年涉华社论为研究对象使用批评性话 语分析方法进行了一项尝试性和验证性的研究。至此,本论文从理论上和实践 上论证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可以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应用这一命题。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新闻评论研究 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rgument the validity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in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By studying the issues and the methods of China's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 I found it lack of new methods and critical attitudes, and it’s a new problem for the Chinese news commentaries researchersIn this article I argued the validity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in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 and demonstrated, not only on theory but also on practice, that the three approaches of CDA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classification analys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alysis ,are valid in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After demonstrating the validity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 I analyzed ,by this analysis approach, the New York times’s editorials about China in 2007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ews Commentaries Analysis2 目录 引言 1 第1 章我国新闻评论研究呼唤新的研究方法2 1.1 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问题及方法的变迁 2 1.2 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面临的新形势5

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在过去几十 年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政策话语体现了“精 英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权威部门的控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政策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政策话语听取“教育民意”。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人为本;教育民意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学者们 也都从未停止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从纵向的角度看,研究主 要集中在政策文本的归纳和梳理,教育历程和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未来趋势 的展望。祁占勇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教育管理机制明确 权责划分、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将提高民众参与度、政策的实施过程将强 化监督与保障[1]。横向来看,国内外职业教育政策的对比也是一个热门 研究领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政策的优劣,提供改革思路和措施。张宁通 过对比认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思想上崇尚 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被误认为是学历教育,而非真正含義的职业教育[2]。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理论,分析政策价值,阐述其意义,而本 文则基于批评性话语理论对近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政策重新解读,视角独特,不但有助于把握政策变迁逻辑及其走向,同时揭示了话语文本所蕴含 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权力关系。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coureAnalyi)源于国外,发展至今有30多年历史,它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形成了独有的话语分析理论,其目的是透过话语文本挖掘符号资源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文本中进行解读,如政治话语、政策话语、广告话语、经济话语等多个领域。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体系中,费尔克劳及其话语分析模式比较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及使用。费尔克劳将文体理论和霸权理论融入话语理论之中,提出了话语分析三维概念[3]。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者并非静态孤立,而是动态互动。文本是一种话语实践,话语实践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的核心是话语实践和社会结构的辨证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是支配人们语言活动的主要因素,它扎根于社会结构,隐含在话语符号里面,通过对话语实践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而解读话语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动态辨证关系,展现其中的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4]。政策话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职业教育政策话语文本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有助于理清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并窥探政策背后所反映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一)政策与经济 “十五”期间(2001-2005):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势头迅猛,毫不逊色于本科教育。2002年,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达1300所,2004年招生数量突破237万。职业教育在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在探索特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学习和进步的需求。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尹雪蕾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2期 尹雪蕾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都是对语篇进行的批评性研究。一些学者认为批评语言 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是同一个概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这两个 术语在语篇研究中经常被交替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初学者对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产生误解。本文试图分析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从而对二者进行区分。 关键词:语篇;话语;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 DOI:10.16083/https://www.doczj.com/doc/d219153410.html,ki.-1296/G4.2015.02.058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33—02 收稿日期:2014—09—21 作者简介:尹雪蕾(1989—),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对语篇进行的批评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关注的是非文学话语,其中以新 闻话语为主要的分析对象。“批评”是这类研究的核心,从词源学来说,“批评”有分析和评 判之意。[1]对于“语篇”的定义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语篇是书面语,而话语是口头语。Crystal曾指出,话语是自然发生的口头语言结构,诸如会话、访问、评论等;语篇则指书面 语言结构,比如论文、通知、路标等。但范·戴克则认为语篇是在话语中实现的抽象的理论结构。韩礼德把语篇定义为任何长度的完整片段,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2]语篇的批评性研究旨在通过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语篇 的批评性研究中,一些学者一直使用术语“批评语言学”,如廖益清、辛斌;也有一些学者, 如刘立华、张德禄、刘秀丽等在研究中交替使用“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我们也 发现,随着语篇批评性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如王晋军、纪卫宁、李桔元等逐渐地倾向于使 用“批评话语分析”来代替“批评语言学”。事实上,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之间是存在 一定区别的,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二、批评语言学 批评语言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萌芽,随着《语言与控制》(Fowler,1979)一书的 出版,该术语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语言与控制》的作者将批评语言学定义为“语言学方 法在调查语篇意识形态中的运用”。[3]批评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通过对文本的话语进行分析,从语言的视角对社会中诸如歧视和不公平等问题进行研究。批评语言学将语言看作一个供选择的系统,将语篇视作语言使用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 两方面共同选择的结果。[4]批评语言学建构了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报道者用不同的报道方式表达不同的含义: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述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

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模态中的平面公益广告,既有文字又有图片。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可以发现:(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和符号学;(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言语、隐喻、身份、手势语、系统功能语法、语境和视觉;(3)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静态多模态话语中的视觉和语言模态。虽然相关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1)忽视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动态操作和多模态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2)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3)静态研究偏多,动态研究较

批评性话语分析三分法[从话语分析到权力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三分法[从话语分析到权力分析] 福柯话语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早期的“知识考古学”转向了后期的“权力谱系学”,作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过渡,就是福柯在1970年就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所发表的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而在此之前,福柯已发表了《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知识考古学》四部著作,在法国及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的话语分析模式探究了临床医学话语、精神病学话语、心理学话语、语言学话语等的来源、构成以及社会历史效应,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视角对“知识”的构成及演变过程进行“考古学”的分析,因而“话语”这一术语在《知识考古学》中也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话语的秩序》一文标志着福柯的研究进入了“谱系学”阶段,福柯的话语分析工作的重点也由此转向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及其与话语之间关系的探讨,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权力与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为其研究领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在这个假设之后,福柯紧接着又指出“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用来“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基本程序,这些程序由一系列的约束规则所构成,这些规则可总结为“话语的外部规则”、“话语的内部规则”以及“话语主体的使用规则”。福柯从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影响话语秩序的各种因素,对话语的控制使得话语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在特定的规则下有序进行。 一 福柯从话语的外部环境入手,揭示影响话语的生产、流通、分配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话语的排斥机制,这种“社会排斥”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