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1:

在社交媒体上,有许多针对政治人物和公众人物的批评

话语。这些话语可能是通过评论或个人帖子表达的,可能是在论坛或讨论组中发表的,也可能在聚会和社交场合中发表的。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批评话语都是一种社交行为,它允许人们表达他们对某个特定问题或人物的看法。然而,批评话语也可能会带来阴暗面,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贬低、侮辱和歧视。

在一些情况下,批评话语被视为对人权的侵犯。举个例子,一些人利用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来攻击特定的人物。这种做法不仅显得不负责任,而且也会造成伤害和痛苦。许多人认为,这种方式的批评话语影响到人们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因此应该避免使用。相反,批评话语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它应该表达对问题的担忧和对改变的期望。

然而,在处理批评话语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假信息和虚

假言论。一个人在表示自己的担忧时,可能会有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来源或者持有误解,这可能导致错误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对批评话语的回应不应该是反扑或批判,而应该是通过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正,确保公众正确地了解事实。

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需要遵守社交规范,当我们

表达批评话语时,应该有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批评话语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所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准确性。

批评话语分析2:

网络上的批评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好处和坏处。对于一些

事实问题和社会问题,批评话语经常会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地了解和讨论。可以说,批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

然而,批评话语同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批评话

语没有任何建设性,只是键盘侠在网络“呐喊”,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影响到被批评的人的情绪和心理。更有甚者,一些批评话语会发展到个人攻击和言语暴力,给社交媒体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遵守网络社交规范,让批评话语更具有

建设性。一方面,我们应该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记住,对于批评话语的回应也需要有建设性。如果我们不能得到一个建设性的回复,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可能是对方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激化争端,相反,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和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超越批评话语,寻求更深入和建设

性的交流。我们应该注意到,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是我们的权利,但也需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更为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并促进理解和合作。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探索人类思维与语言交流的一面镜子 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通过思维交流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意见表达等各种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话语作为 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流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满、指责和质疑。然而,批评如何进行、何时合适、如何处理批评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本 文将尝试分析批评话语的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批评话语的特征。批评话语通常具有负面情绪,包括不满、不悦、指责等情感色彩。这是因为批评往往是针对他 人的行为、言论或态度的质疑和否定,而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然的情 感反应。此外,批评话语还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的。通过批评, 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引起对方的反思、改变其行为、推动社 会进步等。因此,批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调整行为的意图。 其次,批评话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 批评话语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情绪波动。由于批评常常以负面情绪为主,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话语时,可能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失去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自责等负面情绪。同时,批评话语也可能影响到个体 的行为和决策。有些人可能因为批评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些人 可能出于逆反心理而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产生相反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批评话语还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 是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批评话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群体对立和冲突。批评话语的传 播还可能导致舆论倾向的形成,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 法和评价。 然而,对于批评话语的合理应对是非常重要的。在接受批评时, 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来应对。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 理性,客观分析批评的内容,深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次,我们 可以主动寻求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表达不满、批评或 反对他人的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学问。批评性话语分析 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应用,并且在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新闻报道为例,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具有专业性、实时性、客观 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但是,新闻报道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批评性话语,这些话语通常是对某一事件、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和反对,反映 了社会舆论的态度和观点。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用来探究新闻报道 中的批评性话语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的 语言特点和传播效果。 首先,批评性话语的结构特点是多样化的。批评性话语可以用 肯定词加否定前缀“不”、“非”、“无”等构成,也可以用一些 贬义词汇或形容词来表达不满或反对,例如“荒唐”、“糟糕”、“可笑”等。同时,批评性话语可以采用反问、比较、打比方等修 辞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 其次,批评性话语的语义特点主要体现在情感和价值方面。批 评性话语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愤怒、不满、失望等,表 达出发布者对某一事件、事物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同时,批评性话 语涉及到某些价值观的嵌入,例如公正、正义、民主等,展示了发 布者对社会价值观的关注和担忧。

最后,批评性话语的语用特点在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原则,批评性话语的使用需要谨慎处理。批评性话语在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引发读者情绪的波动,因此,发布者需要在语用上进行控制,避免对读者进行过度影响。 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话语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而更好地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和传播效果。在新闻报道中,发布者需要注意批评性话语的使用,避免影响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读者也应该对批评性话语进行辨析,理性看待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话语,不被情绪所左右。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2篇 批评话语分析1: 在社交媒体上,有许多针对政治人物和公众人物的批评 话语。这些话语可能是通过评论或个人帖子表达的,可能是在论坛或讨论组中发表的,也可能在聚会和社交场合中发表的。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批评话语都是一种社交行为,它允许人们表达他们对某个特定问题或人物的看法。然而,批评话语也可能会带来阴暗面,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贬低、侮辱和歧视。 在一些情况下,批评话语被视为对人权的侵犯。举个例子,一些人利用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来攻击特定的人物。这种做法不仅显得不负责任,而且也会造成伤害和痛苦。许多人认为,这种方式的批评话语影响到人们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因此应该避免使用。相反,批评话语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它应该表达对问题的担忧和对改变的期望。 然而,在处理批评话语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假信息和虚 假言论。一个人在表示自己的担忧时,可能会有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来源或者持有误解,这可能导致错误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对批评话语的回应不应该是反扑或批判,而应该是通过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正,确保公众正确地了解事实。 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需要遵守社交规范,当我们 表达批评话语时,应该有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批评话语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所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准确性。 批评话语分析2:

网络上的批评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好处和坏处。对于一些 事实问题和社会问题,批评话语经常会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地了解和讨论。可以说,批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 然而,批评话语同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批评话 语没有任何建设性,只是键盘侠在网络“呐喊”,这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影响到被批评的人的情绪和心理。更有甚者,一些批评话语会发展到个人攻击和言语暴力,给社交媒体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遵守网络社交规范,让批评话语更具有 建设性。一方面,我们应该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记住,对于批评话语的回应也需要有建设性。如果我们不能得到一个建设性的回复,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可能是对方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激化争端,相反,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和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超越批评话语,寻求更深入和建设 性的交流。我们应该注意到,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是我们的权利,但也需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更为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并促进理解和合作。

批评式课堂话语分析

批评式课堂话语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课堂上的话语在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也在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堂话语,许多学者在探讨它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批评式课堂话语。因此,本文将对批评式课堂话语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学生影响。 首先,什么是批评式课堂话语?其定义是在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话语,旨在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激励他们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督促学生不断提高的工具,从而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批评式课堂话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首先,它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动力去改善自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做更多,并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批评式课堂话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可以获得自信心,从而更有信心去完成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自信心的增强,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从而取得更佳的成绩。 然而,过多的批评式课堂话语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生可能会受到情绪上的打击,因为太多的批评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无助。其次,过多的批评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他们的学习表现。 虽然上述分析显示,批评式课堂话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有必要注意它们的正确使用。首先,教师应该注意他们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方式。他们不应该太过尖锐或刻薄,应该表达比较中肯的

建议和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到鼓舞。其次,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多夸赞学生,而不是只是批评,以便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综上所述,批评式课堂话语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成绩的有用工具。然而,其正确使用也十分重要,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地指导学生,同时也要多夸赞他们,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 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 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

基于语料库的“俄乌战争”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俄乌战争”新闻语篇的 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俄乌战争自爆发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中 西方媒体视野中对“俄乌战争”的新闻报道有何异同,及其各自背后有着怎样的 意识形态,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之展开实证研究。而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批评话 语分析可以同时展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从而产生研究方法上的协同增效作用,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典范。本文将从世界三大主流媒体BBC、CNN和Chinadaily中 选取“俄乌战争”的新闻语篇为语料,自建“俄乌战争”新闻语篇语料库,并运 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语料的关键词、高频词等进行解读,力求从实证角 度揭示世界三大主流媒体对俄乌战争报道的话语表征,以及这些话语表征背后所 隐藏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俄乌战争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国家和地区军事动荡,战争也因此 此起彼伏。俄乌战争作为近年以来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之一,其中所 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值得关注与研究。俄乌战争正式爆发于2022年2月24日, 直到如今仍在上演,对全球政治和战略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世人的高度 关注。自俄乌战争爆发起,国内外媒体便就此事件争相报道并热烈讨论其内涵。 然而,各国媒体究竟关注“俄乌战争”的哪些方面?中西方媒体对“俄乌战争” 的阐释又有何异同?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实证分析。本文拟从英国媒体BBC、美国媒体CNN和中国媒体Chinadaily中任意收集自2022年2月24日至12 月24日对俄乌战争的相关报道,自建语料库,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助Antconc语料库软件,通过词频、关键词等语料库手段,分析世界三大主流媒体对“俄乌战争”的报道文本,以此揭示各国在对“俄乌战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述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

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模态中的平面公益广告,既有文字又有图片。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可以发现:(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和符号学;(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言语、隐喻、身份、手势语、系统功能语法、语境和视觉;(3)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静态多模态话语中的视觉和语言模态。虽然相关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1)忽视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动态操作和多模态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2)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3)静态研究偏多,动态研究较

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在过去几十 年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政策话语体现了“精 英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权威部门的控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政策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政策话语听取“教育民意”。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人为本;教育民意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学者们 也都从未停止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从纵向的角度看,研究主 要集中在政策文本的归纳和梳理,教育历程和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未来趋势 的展望。祁占勇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教育管理机制明确 权责划分、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将提高民众参与度、政策的实施过程将强 化监督与保障[1]。横向来看,国内外职业教育政策的对比也是一个热门 研究领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政策的优劣,提供改革思路和措施。张宁通 过对比认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思想上崇尚 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被误认为是学历教育,而非真正含義的职业教育[2]。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理论,分析政策价值,阐述其意义,而本 文则基于批评性话语理论对近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政策重新解读,视角独特,不但有助于把握政策变迁逻辑及其走向,同时揭示了话语文本所蕴含 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权力关系。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coureAnalyi)源于国外,发展至今有30多年历史,它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形成了独有的话语分析理论,其目的是透过话语文本挖掘符号资源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文本中进行解读,如政治话语、政策话语、广告话语、经济话语等多个领域。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体系中,费尔克劳及其话语分析模式比较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及使用。费尔克劳将文体理论和霸权理论融入话语理论之中,提出了话语分析三维概念[3]。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者并非静态孤立,而是动态互动。文本是一种话语实践,话语实践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的核心是话语实践和社会结构的辨证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是支配人们语言活动的主要因素,它扎根于社会结构,隐含在话语符号里面,通过对话语实践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而解读话语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动态辨证关系,展现其中的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4]。政策话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职业教育政策话语文本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有助于理清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并窥探政策背后所反映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一)政策与经济 “十五”期间(2001-2005):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势头迅猛,毫不逊色于本科教育。2002年,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达1300所,2004年招生数量突破237万。职业教育在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在探索特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学习和进步的需求。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广告通过话语实施隐性控制,分析话语有助于了解其权力建构机制。本文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探讨了广告话语的特点、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最后以“科技以人为本”为例对深度阐释型批评话语分析做了探索。 [关键词]广告话语;批评话语分析;深度阐释 林长洋(1977-),男,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江西吉安343009)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告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项目编号:YY1121)的阶段性成果。 一、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或批评语言学,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话语分析新方法,其主要倡导者有福勒、威多森和费尔克劳等。批评话语分析中“话语”的含义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言学。费尔克劳将“话语”界定为“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使用”,相当于索绪尔的“言语”。这既是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传统,也是对福柯不关注具体语篇的批评;另一个是福柯话语理论。费尔克劳不是在语言内部研究话语意义,而是从语言、社会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研究话语变化,探讨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在外延上大于福柯的“话语”,但就分析的对象和视角而言,两者基本接近。虽然批评话语分析“原则上关注任何种类的话语”,但其特别关注大众语篇、官方话语以及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话语。由于大众媒体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核心的作用,大众传播话语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对象。其中,新闻话语是其迄今最主要的分析对象,广告话语则在近年来开始受到关注。 所谓批评分析,并非“吹毛求疵”,而是揭示隐蔽的联系和原因,通过文本分析来探索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出发点,而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研究目的。它关注三大问题:(1)话语与意识形态。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意识形态和话语的组合。社会通过语言向其成员灌输意识形态,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被社会主体所熟悉并接受。这种意识形态最终将合法化和自然化,成为一种常识。批评话语分析重点揭示常识中隐含的意识形态;(2)话语、控制和权力。所有语篇都受到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批评话语分析不仅揭示意义,而且揭示意义如何形成、如何隐蔽地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3)话语与社会。话语不仅反映社会过程和结构,也巩固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话语还与霸权关系密切。霸权巩固要依靠现有的自然化话语,而霸权的斗争则要让现有话语规范非自然化,再以新的话语规范取代之。通过分析话语变化可以揭示社会的变迁。 费尔克劳认为: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视为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的三维体。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而话语实践(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消费)则是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见图1)。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分三步展开:(1)“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包括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2)“阐释”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消费过程,即语篇表现谁的形象、由谁制作、由谁接收、接收者如何解读等;(3)解释话语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以语篇描写为基础,其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

对网络笑话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对网络笑话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网络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探究网络笑话,旨在揭示网络时代民众如何利用超越常规的语言来实现权力规范的构建与颠覆,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间意识形态的狂欢。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狂欢化理论网络笑话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成为众人狂欢的场所。在网络中,众多的网络笑话被创造和传播,反映了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所谓网络笑话,是指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笑话[1]。网络笑话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文笔巧妙,让人出乎意料,并具备一定的幽默感。网络笑话的语言丰富多彩,针砭时弊,有着浓厚的狂欢色彩。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探索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R.Flowler和R.Hodge等人编著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近30年来,对语言及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日渐成为国内外众多语言研究者的一大研究趋势,如:N.Fairclough于1989年编著的《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一书就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奠基石。Van Dijk(2006)和Wodak(2006)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话语分析者认识到语言与社会之间并非直接发生联系,其中间环节是人的大脑。他们强调由知识、情感和记忆等因素构成的认知状态在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及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辛斌(2012)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认知视角是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所在。胡壮麟(2012)则在回顾积极话语与批评话语的发展后,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大多国内学者则着重对新闻、广告、演讲等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其中隐含的优势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如:陈永斌(2011),周静(2010),张敏(2012)等。 尽管有不少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过各类语篇材料,却少有论文以网络笑话为语料。本文将网络笑话作为切入点,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是说明网络笑话是如何超越语言常规,从而实现不同阶层之间语言和意识形态的狂欢。 二、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探究 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显然十分密切。然而,要正确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忽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对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初是由R.Fowler和B.Hodge等人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分析,揭示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沈小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传播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词汇;语法 作者简介:沈小琴(1988-),女,汉族,重庆万州人,2013级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一、前言 话语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语言学,如今已经广泛见诸于多种人文学科之中。话语分析自然成为对话语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 1952 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后,话语分析经过了长足的发展。钓鱼岛问题虽属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其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领土上的争端问题。本文选取两篇China Daily关于2014年的相关报道分析其话语特征。 二、Norman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在文本分析层面,费尔克拉夫以文本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 三、文本分析 本文挑选了China Daily两篇有关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话语争端报道,结合以上理论试图进行词汇及语法层面上的分析。首先在词汇选择中,同一个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意义阐释,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去表达。在2014年8月2日的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tension 中,用词严肃,不容质疑。比如infuriated、inherent territory、consistently、firmly opposes表现出中国官方对于日本政府妄图给钓鱼岛重新命名这一荒唐闹剧的强烈不满和斥责。虽然国内的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中国日报》这一官方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