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选用相应的药物。急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心衰中心律失常应及时纠正。因存在心力衰竭,急诊情况下慎用β受体阻滞剂,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禁用索他洛尔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可加重心衰。用于心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胺碘酮对心脏功能的抑制及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但能控制和减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还可降低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如无禁忌证,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

心衰伴窦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处理以减慢心室率为主,重在基础疾病和心衰的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首先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如深吸气后屏气同时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用压舌板等刺激咽喉部产生恶心感尝试。如无效,可应用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食管心房调搏可用于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别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用药者。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使用电复律终止发作。

对于房颤,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心衰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比控制心室率更能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心衰中新发房颤,心室率多加快,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低血压、肺水肿、心肌缺血时应立即电复律。如病情尚稳定,则选用胺碘酮静脉复律或维持窦性心律。心衰中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室率为主,首选洋地黄类药物,也可静脉缓慢注射胺碘酮,其目的是减慢心率,而不是复律。

心衰患者频发或联发室性早搏很常见,应着重抗心衰治疗,如有低钾血症,应补钾和镁,一般不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衰并发持续性室速,无论单形或多形性,血流动力学大多不稳定,并易恶化成室颤,因此首选电复律纠正。室颤患者电除颤后需加用胺碘酮预防复发。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的心动过缓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加重、晕厥等。如血流动力学不受影响,则无需特殊处理。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室率<50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应用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无效时,应尽早实行起搏治疗。

急性心律失常临床处理常见的误区是对心律失常本身治疗过度而忽略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大剂量联合静脉使用时,可能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治疗基础疾病,寻找最佳的综合治疗策略和方案,这是在心衰并心律失常治疗中我们应遵循的原则。

心衰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

心衰,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都必须使用——ACEI类 心衰伴有高血糖——ACEI类 心衰加房颤——洋地黄(西地兰) 心衰加伴有心脏扩大的——洋地黄(西地兰) 心衰伴有高血压(高血压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硝普钠 改善急性左心衰最有效的——利尿剂 洋地黄中毒出现快速心律失常——苯妥英钠 洋地黄中毒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苯妥英钠 洋地黄中毒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 洋地黄中毒有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律失常——阿托品 房颤(任何心律失常)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电复律 室上速伴有预计综合症——普罗帕酮 预计综合症并快速房颤——胺碘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伴有心衰——首选腺苷,其次选维拉帕米(异搏定)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心功能不全——洋地黄 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射频消融治疗 室性心率失常——利多卡因 心梗并加速性心室自动节律(缓慢型室速)——阿托品 房室结部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 任何部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丙肾上腺素

对于症状比较明显,心率缓慢的房室阻滞——心脏起搏器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的降压药物选择: 合并支气管哮喘:选Ca拮抗剂,ACEI类禁用。 合并结石:选Ca拮抗剂。 合并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选ACEI、ARB。 合并糖尿病:选ACEI、ARB。 合并前列腺增生:选高特灵(特拉唑嗪)。 对于急性心梗的二级预防——首选B受体阻滞剂 心梗诊断歌 1、胸前导联我只说数字,如我说1,就是指V1导联,我说2,就是指V2导联……以此类推。记住了啊。 2、心电图的Ⅰ、AVL导联任何时候都代表“侧”;Ⅱ、Ⅲ、AVF导联任何时候都代表“下”,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下面我说的“见侧加L”就是指加“Ⅰ、AVL”;见下加F就是指加“Ⅱ、Ⅲ、AVF”。记住了啊。 3、心电图的定位按“第7版内科学”。分前间隔、局限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下壁(记住:就是Ⅱ、Ⅲ、AVF)、下间壁、下侧壁、高侧壁、正后壁。 听歌: 前间123。① 局前345。② 前侧567。③ 广前1-5。④

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处理

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9-03-12T10:53:12.0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作者:王维许言芳赵亭亭[导读] 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的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引起心衰患者死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泵心衰,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肌收缩功能出现减退的情况 王维许言芳赵亭亭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宿迁223900) 【摘要】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的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引起心衰患者死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泵心衰,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肌收缩功能出现减退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会造成泵心衰。第二个方面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临床的表现为心脏跳动的过快或者过慢且没有规律,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早搏与房颤。医学中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健康。本文主要以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为切入点,浅谈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关系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143-01 引言 因为熬夜、饮食无规律、生活无良好的作息习惯等因素的原因,心血管疾病近几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患者在患病之前忽略病情的前兆,导致病情的加重。心血管疾病不像别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影响患者发病的因素很多并且患者的病情会突然爆发,具有急性的特征,因此人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在临床医学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出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存在[1],心律失常会影响心力衰竭,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并且影响其后期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采取选用药物方式治疗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应结合患者的病情找到患者的病因所在,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对症下药治疗,减轻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因其病情出现死亡;选用非药物的方式治疗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这只是针对少数患者有效,采用除颤器对于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除颤器降低心力衰竭,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因心力衰竭猝死所引发的死亡,在治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患者的治疗情况有所好转。在临床中对于患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的方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心力衰竭治疗的成功的案例,为后期的从医的临床医师提供宝贵的经验,促进我国的医学的发展。 (一)急性心力衰竭与房颤 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心衰和房颤是主要的方面,引起医学界广泛的重视。经过调查发现在心衰的患者当中房颤患者占比为13%-41%,心衰极少引起房颤,但是房颤很有可能引起心衰,房颤患者当中心衰的患者占比为30%-65%[2]。因为引起房颤与心衰具有相同的因素,像年龄过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衰与房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的症状为合并症状,心衰与房颤两种症状相结合存在时是由于心脏神经乱放电与血液的流动性发生改变,在人体中房颤与心衰的状况出现对立,恶性循环,因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加剧病情的严重性,在临床中给患者带去极大的痛苦。在临床的治疗的过程中,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易出现快速心室房颤。在实践的治疗中,一种病情与另一种病情相伴发生,会严重加剧病情,治疗的期限加长,治疗的难度加大。在临床中房颤严重影响心衰患者的治疗,在治疗时增加心衰患得住院时间,加剧病情对于患者的生命的威胁,患者的死亡率提升,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情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应处理,防止房颤对于心衰患者病情的二次加剧。 (二)急性心力衰竭与早搏 心律失常主要是早搏与房颤。早搏是指在人体心脏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是有规律的,心跳间隔的时间基本相同,若心脏在跳动的过程中出现提前的心跳,称为早搏[3]。引起早搏的原因是心脏某一方面出现过高的兴奋性,加快心脏的跳动频率,早搏分为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是指心脏兴奋性过高一起的早搏,室性早搏是在心室内出现过高的兴奋性。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有极大的关系,很多心衰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室性早搏。频率过高室性早搏又会导致心力衰竭。临床实践表明室性早搏严重影响心衰,通过室间或室内的不同步化,加重心室结构的负性重构,在患者当中若患有慢性的心力衰竭的患者眼中出现室性早搏,会加剧影响患者的病情,因为室性早搏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死亡率提升。 二、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应对措施 急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疗的的方案是先治疗心律失常,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结合病情的程度制定方案,进行下一步的治疗[4],在实例中患有早搏患者50例,房颤患者50例,采用及时处理的方式,对于患者心律及心衰的处理,提高临床的治疗的效果(详情见表1),因为心肌损害、心衰的病情加重而出现的心律失常,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心肌供血。因为心律失常而引起的心力衰竭,应治疗的过程中应先治疗前者,治疗心律失常,再根据相应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病情相对稳定后再根据实际病情实施方案,避免病情的恶化,造成患者病情的加重。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情况是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一般情况不需要紧急处理,待心力衰竭相对平稳后再对心律失常的情况采取手段评估病情。对于心血管病患的治理,在临床中总结的治疗方案为通过β受体组滞剂治疗,采用此治疗的方式效果明显,(如表1 所示)。对于患者病情为急性心律失常且左室功能不全,首选择的药物为β受体组滞剂。在治疗的过程中若患者的情况为急性心力衰竭同时具有房颤,在处理的过程应先恢复窦性心律,在治疗的过程中先调节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的总结抗凝治疗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对于房颤患者长期有效的管理。胺碘酮在医学中的使用极为广泛,在治疗中可以有效的减少室颤及心律失常而造成的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在医学的发展中对于处理急性心力衰竭与心律不齐还需要总结更多的经验。

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体会

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8-11T16:37:51.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祝春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 [导读]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体会 祝春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35-02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衰。 1 心衰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 急性心衰: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快速心律失常或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可加重心衰或引起急性心衰。心脏性猝死:心衰时伴发的心律失常不仅可引起和加重心衰,而且可引起心脏性猝死。有证据表明大约有50%的慢性心衰病人最终发生猝死。并且多数表现为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 。 2 心衰时无症状性室性异位活动和心脏猝死的关系 对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非持续性室速在心衰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尚存争议。现有证据倾向于在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心衰中,室性异位节律尤其是非持续性室速是心脏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这种关系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中尚待确认。 3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最终治疗目的是减少死亡率,因此治疗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防止产生新的心律失常或者加重原有的心衰。 3.1 病因及诱因的治疗 绝大多数心衰都能找到相应的病因,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对于已知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应积极地控制血压,采用药物、手术及介入的方法改善心肌的供血。对于一些先天性的心脏病及慢性的瓣膜病采取手术及介入的方法予以治疗。消除心衰的诱因如感染、劳累、情绪激动及静脉输入液体过多等。 3.2 减少或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药物 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许多抗心衰的药物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如拟交感神经药物舒喘灵可增加室早的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可以通过提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改变传导性和不应期产生折返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增加猝死率。较多的临床试验均证实了cAMP依赖性强心剂治疗充血性心衰增加死亡危险性。因此其不宜用于充血性心衰的长期治疗。其增加死亡率的原因可能与两方面有关:一是其增加心肌耗氧量;二是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3.3 纠正电解质紊乱 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控制了钠盐的摄入,大量的应用利尿剂及心衰病人本身由于右心功能不全的影响而进食差,极易出现电解质的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由于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可直接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积极地补钾、补镁以及纠正低钠血症。 3.4 改善心脏功能 合理使用利尿剂、强心剂等,积极改善心功能。随着心脏功能的改善,许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消失。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导致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应用了大量的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以及合并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的情况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更加谨慎。而且,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负性肌力的作用可以加重原有的心衰,现有的随机大规模试验已证实除了β受体阻滞剂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无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作用,因此,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必须权衡利弊。而且在充血性心衰时,由于组织灌注低下,药物分布、代谢和清除发生变化,肝、肾血流量减少,肝脏中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结果药物代谢清除能力受损,半衰期延长,分布容积减少,因此,在充血性心衰时药物的用量应从1 /2~1 /3小剂量开始,进而根据血浆浓度来调整。 4.1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较强的抑制心律失常作用,其中ⅠA类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67%,ⅠB类为50%,ⅠC类为80%。但是,在充血性心衰患者,其有效率明显下降,而且其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很明显。在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应分清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区别对待。尽管由于研究目的不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生存率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此未能设对照并且未随机分组,但是结果显示药物对生存率无明显益处。因此,在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已基本被否定。 4.2 Ⅱ类抗心律失常物:大规模随机的临床试验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减少猝死的发生。在心衰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安全和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无论对有无心功能不全者都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不仅能有效抑制室性异位搏动及心律失常,还能减少心脏性猝死。因此,由于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了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及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其应该被认为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主流。其抗心律失常机制包括竞争性阻断肾上腺受体由此阻滞交感神经介导的触发活动,减慢窦房结的自律性,并且可能抑制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过量钙释放。 4.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胺碘酮:胺碘酮对钾离子复极化电流有阻滞作用,因此能通过增加折返的波长而抑制或者终止室速。对胺碘酮的长期生存益处尚存在争议,绝大多数研究显示其相对于安慰剂并未显示出明显的益处。少数研究和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及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应用胺碘酮能降低心脏猝死率。长期应用胺碘酮牵涉到复杂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肺、肝、甲状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第24卷第3期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VOL.24NO.3 2012年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2012 心力衰竭是老年心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糖尿病等。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导致病情复杂化,给救治带来困难。我院于2003年12月~ 2009年12月共收治临床资料比较齐全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5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心力衰竭患者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58~86岁,平均73岁;冠心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糖尿病心肌病1例。 1.2临床特征心力衰竭患者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轻微活动即出现气喘。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咳嗽、咳痰18例(36%),水肿39例(78%),腹痛、腹胀6例(12%),心慌、胸闷37例(74%),剧烈胸痛9例(18%),血压下降7例(14%)。 1.3心电图表现快速性心房颤动28例(56%),频发室性早搏8例(2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10%),室性心动过速5例(10%),房室传导阻滞3例(6%),心室颤动1例(2%)。 2结果 在各型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最常见,占56%;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患,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逐步提高。1例心室颤动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后早期即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于入院20h死亡。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肌病变、心瓣膜损害和糖尿病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分别为25例、17例、3例、4例和1例。 3讨论 心力衰竭按照其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作为一项独立因素起着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作用。其中,心房颤动比例最大,老年人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提高,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有关。心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不仅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影响了心输出量,增加了心肌耗氧量,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栓栓塞,尤其是卒中,常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时常会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有时可能是多于房性心律失常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会严重干扰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电生理代谢,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特别是严重的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上述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其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原则:无症状、非持续性房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室上性心律失常者,不需积极治疗;房颤或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需积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16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修长顺,毛茂 (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平度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性,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办法。方法对住院50例心力衰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心电图变化、并发症及转归。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为快速心房颤动,8例为频发室早搏,5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为室性心动过速,3例为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心室颤动。结论心律失常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且增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心力衰竭/并发症;心律失常/并发症;心电描记 中图分类号:R541.6+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3-0027-02 (下转第48页) 27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引发血液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分类 1.根据心衰的发展过程: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2.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收缩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 心力衰竭程度的判定 心功能一级有心脏血管疾病,但一切劳动都不受限制(无症状)。 心功能二级(心衰I度)能胜任一般日常劳动,但作较重体力活动可引起心悸,气短等症状。心功能三级(心衰Ⅱ度)休息时无任何不适,但作普通日常活动时即有心功能不全表现。 心功能四级(心衰Ⅲ度)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即使在卧床休息时,亦有心功能不全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又称慢性充血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衰)基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室负荷过重。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诱因 1.感染,常见为风湿热和呼吸道感染。 2.心律失常,常见为心房纤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 3.水、电解质紊乱,如输液过多过快、钠摄入过多等。 4.精神过于紧张或过度劳累。 5.其他:如妊娠、分娩,药物使用不当,环境气候急剧变化等。 二、发病机制 1.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2.血流动力学异常 心脏泵功能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 早期心室代偿,晚期失代偿,出现左心房压、肺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临床上即可出现肺淤血的表现。 3.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心室壁应力增加,导致心室反应性肥厚和扩大,即心室重构。 三、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肺淤血的表现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

对于原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丧失了心房同步收缩功能,症状可能加重,阿托品通过提高窦性心率、夺获心室,可终止这种异位室性心律[2,7],对心率相对快者(如每分钟>100次亦可试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1.1.2室性早搏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较常见。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复杂(多形、成对、成串室性早搏预后相对较差,应该根据病史、室早的复杂程度、LVEF,并参考信号平均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进行危险分层施治,越是高危的患者越要加强治疗[7]。首先应治疗原发疾病,控制促发因素。在此基础上用β受体阻滞药作为起始治疗,一般考虑使用具有心脏选择性但无内源性拟交感作用的β1受体阻滞药[8]。CAST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对心肌梗死后有室性早搏的患者,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室性早搏能改善预后且有可能增加死亡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药可减少猝死的发生 [3,11]。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复杂室性早搏的患者(胺碘酮或索他洛尔。荟萃分析显示,胺碘酮可使总死亡率明显下降[3,5]。而索他洛尔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证实。室性早搏治疗的终点现在还有争论,至少目前已不强调以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总数的减少为治疗目标。但对于高危患者,减少复杂室性早搏数目仍是可接受的指标[7]。 下列情况的室性早搏应给予急性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肺复苏后存在的室性早搏、正处于持续室速频繁发作时期的室性早搏、各种原因造成的QT间期延长产生的室性早搏、其他急性情况如严重呼吸衰竭伴低氧血症、严重酸碱平衡紊乱等。 1.2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是心房纤颤(房颤,10%~30%的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房颤[3]。房颤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并降低远期预后[2]。 对大多数合并房颤患者而言,控制心室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窦性心律的维持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临床获益[3],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比控制心室率更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而且心力衰竭患者的

执业护士考试必看重点口诀记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第一节心力衰竭 一、基本知识 (一)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及诱因 1、基本病因:记忆:前夫(前负荷),后夫(后负荷),不给力(心肌收缩力减弱)。 (1)心肌收缩力减弱:冠心病最为常见 前负荷:心脏收缩前收到的负荷后负荷:心脏收缩后收到的负荷 (2)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加:动脉压力增高。如高血压(体循环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后负荷)、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后负荷)后负荷的原因:动脉压力增高。记忆:落后了就有压力了。就是狭窄+压力增加。 (3)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左,右心或者动静脉分流性先心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3)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者循环血容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亢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 记忆: 1.潘金莲关(关闭不全)心(先心病)前夫(前负荷)评(贫血)价(甲亢) 2.后夫(后负荷)提(体循环、高血压)刀宰(狭窄)肥(肺动脉 高压)羊 2诱因:感染、心律失常和治疗不当依次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3、发病的基本机制:心室重构。记忆:新室重构 (二)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爬楼能爬顶楼】 Ⅱ级(心衰Ⅰ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日常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爬楼梯到3楼】 Ⅲ级(心衰Ⅱ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或从事一般家务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爬楼梯到2楼】 Ⅳ级(心衰Ⅲ度):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在底楼喘气】 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不能平卧) 注意:心梗的临床表现:最早出现疼痛。必须有这个症状。 二、慢性心力衰竭

浅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观察

浅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10-09T14:38:27.7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曾宪娟宫睿[导读] 结论对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0 摘要: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效果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arrhythmia.Methods 46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23 cases in each group.Routine nursing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adop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arrhythmia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 nursing;arrhythmia;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容易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胺碘酮是临床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证实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猝死发生率,疗效显著。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干预,能够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效果[1]。观察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NYHA)诊断标准,均无肾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严重肝功能不全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症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实验组女9例,男14例,年龄40~48岁,平均年龄(52.3±3.6)岁,平均病程(36.2±12.3)个月。对照组女10例,男13例,年龄42~49岁,平均年龄(52.6±3.3)岁,平均病程(36.5±12.1)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进行24 h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护,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山东平原制厂,国药准字H37021448)治疗,150 mg,15~20 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即保持病房干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定时指导患者服药等措施。实验组在以上干预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a.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清新,每日对病房进行消毒。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吸痰等措施,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严重心律失常者给予吸氧。b.心理护理。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进展快,担心疾病预后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护士在护理时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向其讲解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治疗的益处,嘱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调节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c.观察病情。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神志等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观察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观察尿量、尿液性质,若发现有尿黄、发热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d.健康教育。心衰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是低盐饮食,<6 g/d,限制饮水,<2000 ml/d。指导患者学会摄盐计算方法,注意改进食谱,指导其清淡饮食,少量多餐,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指导其适当运动,生活规律科学,避免焦虑、抑郁、激动等情绪,学会控制调节情绪。指导其按医嘱服用抗心衰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副反应,教其如何处理应急事件及自我检测心律、血压等,备好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告知患者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心功能有2级以上改善,频发室性早搏减少>70%,短阵室性心动过度减少超过90%;有效:心功能有1级改善,频发室性早搏减少>50%;短阵性心动过减少>2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采取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估等级:不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效果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疾病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使机体代谢所需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疾病预后差,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胺碘酮是目前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能够有效抑制a受体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功能,同时可通过阻滞钾离子负极化终止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研究发现在胺碘酮用药期间通过用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辅导,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用药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较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本文通过对实验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措施,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效果与满意度较优于对照组(P<0.05),对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选用相应的药物。急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心衰中心律失常应及时纠正。因存在心力衰竭,急诊情况下慎用β受体阻滞剂,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禁用索他洛尔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可加重心衰。用于心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胺碘酮对心脏功能的抑制及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但能控制和减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还可降低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如无禁忌证,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 心衰伴窦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处理以减慢心室率为主,重在基础疾病和心衰的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首先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如深吸气后屏气同时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用压舌板等刺激咽喉部产生恶心感尝试。如无效,可应用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食管心房调搏可用于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别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用药者。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使用电复律终止发作。 对于房颤,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心衰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比控制心室率更能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心衰中新发房颤,心室率多加快,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低血压、肺水肿、心肌缺血时应立即电复律。如病情尚稳定,则选用胺碘酮静脉复律或维持窦性心律。心衰中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室率为主,首选洋地黄类药物,也可静脉缓慢注射胺碘酮,其目的是减慢心率,而不是复律。 心衰患者频发或联发室性早搏很常见,应着重抗心衰治疗,如有低钾血症,应补钾和镁,一般不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衰并发持续性室速,无论单形或多形性,血流动力学大多不稳定,并易恶化成室颤,因此首选电复律纠正。室颤患者电除颤后需加用胺碘酮预防复发。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的心动过缓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加重、晕厥等。如血流动力学不受影响,则无需特殊处理。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室率<50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应用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无效时,应尽早实行起搏治疗。 急性心律失常临床处理常见的误区是对心律失常本身治疗过度而忽略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大剂量联合静脉使用时,可能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治疗基础疾病,寻找最佳的综合治疗策略和方案,这是在心衰并心律失常治疗中我们应遵循的原则。

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偶发的早搏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多无症状;而频发的,复杂的早搏可引起较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悸,乏力、胸闷、头晕等症状。早搏可以分为: 1.窦性早搏罕见,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发热,代谢等因素有关,可为偶发或多发,无特殊的临床意义。 2.房性早搏房性早搏可见于无心脏病的健康人,也可以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在无心脏病的健康人中,尤其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茶或喝咖啡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多为功能性,运动后或心率增快后房性早搏可减少或消失,预后大多良好。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患者,房性早搏的发生率增加,复杂性也增加,多为频发持续存在的,多源性的,多形性的,成对的或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多为病理性房性早搏,常在运动或心率增快后增多,易触发其他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或房颤。其预后取决于基础心脏病的情况,如在冠心病和心肌病中,频发的、多源性的、成对的房性早搏常为房颤的先兆,而急性心肌梗塞中频发房性早搏常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或提示心房梗塞。 3.交界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较少见,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均可出现,预后一般较好。但在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时,可出现频发的交界性早搏,甚至交界性心动过速,危险性增加。而起源点较低或出现过早的交界性早搏,有时会诱发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增加猝死的危险性。 4.室性早搏最常见,在人群中发生率高,也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研究最多的早搏。可见于“健康人”。健康人在情绪激动紧张、及烟、酒、茶、咖啡过量等交感神经兴奋时或者临睡前迷走神经占优势时均可出现室性早搏。但更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其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室性早搏发生的病因、频度、性质、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情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全身状况。这些因素的不同,使得室性早搏对患者的影响和预后有很大的差别,轻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心悸症状,而重者可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扑、室颤致晕厥或发生猝死。 故对于早搏的治疗,充分而全面地评价早搏的危险性,提高了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促进了对早搏患者的正确治疗,既避免了因对早搏危险性估测不足,不能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所带来的危害,又可减少针对早搏的治疗盲从性。 (一)室性早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室性早搏发生时,心室尚未完全充盈,每搏输出量和减低,继之心输出量也减少,故收缩压通常比正常窦性搏动时减低,使得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也相应地减少。而且配对间期越短,心输出量也越少,收缩压越低。室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室性早搏发生的频率、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程度和室性早搏发生的部位。 1.室性早搏发生的频率室性早搏可孤立或散在出现,也可频繁出现;

心衰并发心律失常

心衰并发心律失常 心衰患者可并发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中以AF 最多见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3] 室性心律失常中可包括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及持续性VT 。 心衰心律失常处理首先要治疗基本疾病、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如应用 受体阻滞剂、ACEI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同时积极纠正其伴同或促发因素如感染、电解 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一.室性心律失常 心衰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急性发作的持续性VT、VF可用电器械或(和)药 物治疗,发作中止后,按个体化原则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心衰并发心脏性猝死约占总死亡 的40%~50%,其中除由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外,少数可能与缺血事件如AMI、电解质紊乱、 栓塞及血管事件有关。业已证明,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衰患者的猝死率,并使总死亡率降 [36] 低,有利于减少持续及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发作 。ICD 治疗可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适用于 所有曾有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而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的患者。 尚未证明抗心律失常药抑制室早、非持续性VT可改善生存率。多数药物有负性肌力及 促心律失常作用(尤多见于心衰时),对生存终点有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如Ⅰ A 类(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ⅠC类(氟卡尼、英卡尼)及某些Ⅲ类药物如d- 索他洛尔。对于非 持续性、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除了β受体阻滞剂,不建议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是惟一无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对生 [37] 存终点呈中性作用,可用于心衰伴症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由于其心脏外不良反应,不宜常规或预防性应用于心衰伴频发室早或无症状性、非持续性VT治疗。 [3,15] 诊治要点 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可降低心脏性猝死率(Ⅰ类, A 级),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 可用于持续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Ⅱ a 类,C级) 抗心律失常药物仅适用于严重、症状性VT,胺碘酮可作为首选药物(Ⅱb 类,B 级)。 无症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早、非持续VT)不建议常规或预防性 使用除受体阻滞剂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包括胺碘酮)(Ⅲ类,A 级)。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促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应避免使用(Ⅲ类, B级)。 胺碘酮可用于安装ICD 患者以减少器械放电(Ⅱ a 类,C级)。 二.AF 慢性心衰患者中10%~30%可并发AF,后者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与心衰互为因果, 使脑栓塞年发生率达16%。有报告认为,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可改善心脏功能,避免长期抗 栓治疗,故主张积极复律治疗。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心衰伴AF 即使复律为窦性,仍不能达 [38] 到预期的获益 ,通常也难以维持窦律,AF 复发率高,并且,持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对心 衰、心电稳定及预后均有不利作用。 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AF 患者采用积极节律控制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病残率及死 亡率,而频率控制治疗可减少住院率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一项有关心衰伴AF 患者频率或节律控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AF-CHF试验),不同治疗策略的价值尚不明确。目前,控制心 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心衰伴AF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 地高辛与受体阻滞剂均普遍用于AF 心室率控制,地高辛对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更 有效,且在症状性心衰患者中为首选;受体阻滞剂对运动时心室率控制更好,二者可联合 应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也可降低心室率,但由于其对心功能的抑制,在心衰患者中不宜 应用。如受体阻滞剂无效或禁忌,可使用胺碘酮降低心室率。药物治疗无效也可考虑房室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98例的临床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98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伴随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98例本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胺碘酮治疗)和观察组(常规对症治疗+胺碘酮治疗+稳心颗粒治疗),两组患者的人数均为4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46/49),对照组为79.59%(39/49),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力衰竭患者中,联合应用胺碘酮、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标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胺碘酮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于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主要受心脏器质性、功能性损害影响,导致心室充盈、射血功能障碍[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伴随心律失常,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主要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伴随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人数均为49例。对照组中,31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在62~84岁,平均年龄为(70.12±4.67)岁;平均病程为(15.21± 2.34)年。观察组中,28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在61~85岁,平均年龄为(71.02± 3.57)岁;平均病程为(15.51±2.21)年。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方面的差异均较小(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确诊后,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剂、洋地黄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给予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钾、镁等。与此同时,患者口服胺碘酮(生产厂家: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872),在前1w,每次口服0.2g,3次/d;在第2w,减为2次/d;第3~4w,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口服稳心颗粒(生产厂家: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26),每次服药剂量为5g,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w。 1.3 观察指标①肺功能和6min步行距离,其中,肺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②临床疗效[2]: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早搏、心律失常发作次数降低>90%,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早搏、心律失常发作次数降低>50%,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效果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护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容易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胺碘酮是临床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证实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猝死发生率,疗效显著。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干预,能够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效果[1]。观察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NYHA)诊断标准,均无肾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严重肝功能不全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症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实验组女9例,男14例,年龄40~48岁,平均年龄(52.3±3.6)岁,平均病程(36.2±12.3)个月。对照组女10例,男13例,年龄42~49岁,平均年龄(52.6±3.3)岁,平均病程(36.5±12.1)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进行24 h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护,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山东平原制厂,国药准字H37021448)治疗,150 mg,15~20 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即保持病房干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定时指导患者服药等措施。实验组在以上干预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a.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清新,每日对病房进行消毒。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吸痰等措施,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严重心律失常者给予吸氧。b.心理护理。老年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进展快,担心疾病预后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护士在护理时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向其讲解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治疗的益处,嘱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调节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c.观察病情。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神志等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观察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观察尿量、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