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一例顽危罪犯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陈琛

对一例顽危罪犯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陈琛

对一例顽危罪犯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陈琛
对一例顽危罪犯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陈琛

对一例顽危罪犯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

心理学分析

陈琛

内容提要:顽危犯,是顽固罪犯和危险罪犯的总称。在实践中,我们把那些有行凶、脱逃、自杀动向的罪犯称作危险罪犯;把那些一贯不服从管理,逃避学习,不守纪律,消极怠工,严重抗拒改造的罪犯称作顽固罪犯。一般来说,顽危犯都是主观恶习深,反社会、反改造心理强烈,反改造活动明显而持续,富有抗改或作案经验,胆大妄为,铤而走险的罪犯。虽然人数不多但破坏性、危害性极大。在监狱这个特殊的场所,引入心理学等手段来促使顽危犯转化思想和消除危险因素,加速其的转化进程和提高转化质量,对于维护监管安全、推进心理矫治工作、稳定狱内改造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顽危犯作为监狱监管、教育改造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其转化过程是一个极其细致、极其复杂,多层次、多方位,周期长、动态性的过程。在转化顽危犯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她们看成罪恶的化身,而是应该把她们看成善恶兼具的正常人。在掌握顽危犯心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认真、严肃和郑重的态度做好针对性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正。下面笔者就针对在自我工作实践中的一例较典型的顽危犯案例的形成原因以及转化历程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一.罪犯的基本情况以及改造表现

唐犯,44岁,离异,育有一女,捕前系福建某出入境中介服务有限公司国际交流部经理,该犯因提供伪造、变造出入境证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于2009年1月送至监狱服刑。唐犯入监时患有慢性糜烂性胃炎、甲亢、功能性双下肢无力,心脏病、骨质增生、脊椎

无力,在看守所关押期间曾被送至建新医院进行长达484天治疗,入监13天后又再次入住建新医院治疗42天,但均无明显治疗成效。

回到中队后,唐犯抗拒改造,思想情绪波动大,主要表现为:(一)不服二审判决,不认罪悔罪,抗拒改造,且善于狡辩,一直强调客观因素,认为自己才是被害者,真正的罪犯正在逍遥法外,并准备申诉;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当时提供办理学生入菲律宾籍的材料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虚假,是提供证件的人更改了材料,这事与我无关,我也是受害者,我何罪之有。”

(二)罪犯身份意识不强,顽固不化,角色落差调整不到位,对民警以及她犯的戒心重,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正想法,难以适应监狱的服刑改造生活。

(三)生活无法自理却不肯投入康复锻炼,畏难情绪重,对生活、改造失去信心,认为反正自己身体这样,不可能有好的改造成绩,更不可能获得减刑,就破罐子破摔,情绪波动大且不易平复。

(四)受过高等教育,极善于投机取巧和伪装,不安份守已,多次企图利用时机来达到自身目的。

通过对该犯的心理测评结果反映出该犯表现为高智商、高怀疑、高焦虑、低自律的个性障碍,表现出焦虑、悲观、消极、苦恼、多疑、敌意、不信任、情绪紧张、对生活无信心,内心抵触,戒备心理强烈,与她人保持心理上的距离。

二、顽危犯的形成原因分析

科学认识顽危犯的形成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矫治方案。民警通过心理测验、生活史调查、行为观察、个别谈话、犯罪事实判断等心理诊断方法对唐犯的个人信息进行多方位的收集,从而对唐犯的顽危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诊断。

(一)从唐犯的社会阅历分析,唐犯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过多种职业,因不满足于生活平淡而下海淘金,极善于投机取巧和伪装,至犯罪时已44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其犯罪心理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从唐犯从其成长史分析,从小唐犯的父母对其就管束不多,主观上缺乏正确的心理品质,以致于自身行为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崇尚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生活;入监后,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吃穿住行样样受到管束,不但失去了自由,更无法满足其畸形的需要,特殊的军事管制,严格的监规纪律、强制进行劳动和学习等监狱的特殊环境和要求,打破她入监前自由散漫、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模式,自由被剥夺、行动受限制,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和人际关系的极大变化等因素使其无法适应。

(三)从唐犯的婚姻家庭分析,唐犯离异后,生活、工作不如人意,因此其常常以阴暗、冷漠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认为社会冷酷、法律无情、不公平,自己只不过是恰巧撞到枪口上而已,不承认个人有什么责任,对社会有着满腔愤懑情绪。在服刑过程中,反抗改造,拒

绝理性、正义、道德和法律教育,更承受不了监狱的学习劳动制度和纪律。

(四)从改造现实分析,唐犯被判处十年刑期,且身患多种疾病,长时间人身自由的剥夺使其产生焦躁不安、空虚的心理,因此更加渴望亲人的关爱、支持与安慰,而由于唐犯十几年与家人断绝联系,家人无法得知其状况,入监服刑后虽唐犯有主动联系家人,但由于家人早已搬家,未能联系上,就自认为是亲情的冷漠,导致其心境恶劣。因此,该犯对服刑改造早日出监信心不足,表现为自闭、抑郁,时有破罐破摔的念头,以致于出现诸多的违规违纪行为。

三、顽危犯转化方案

转化顽危犯是一个极其细致、复杂,周期长、动态性的过程。在对唐犯进行排查确定、防范控制后我们进入攻坚转化的环节,主要利用目标激励、解决问题、矛盾化解、个别谈话、亲情帮教、疾病治疗等方法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攻坚转化。

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人的情感不仅具有信号功能,而且具有对认识与意志的调节功能。在唐犯的不良个性心理中,不仅有认识上的歪曲和意志上的冥顽不化,更有情感上的畸变和扭曲,因此,矫正其的不良心理,需要针对其在服刑期间渴求情感慰藉等心理特点,运用情感所具有的信号与调节功能,推进以情动情、由情通到理达的转变。

针对唐犯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以情感作为突破口,通过自身的

真情实感和模范行为去关心,帮助,感染,启迪,达到相互间心理相容,从而激发唐犯产生自我改造的向上动机;同时讲解法律法规、监规纪律,改变其认知障碍,用浩然正气消除其投机取巧,善于伪装的抗改心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转化措施:

(一)进行认罪服法教育,诱发其认知失调,以改变其认知障碍,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二)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恢复其双下肢行走功能,使其增强生活的信心;

(三)刚柔相济、恩威并举,打消投机取巧的抗改心理;

(四)加强亲情帮教,唤起其生存意识,促进积极改造。

四、顽危犯的转化历程

(一)把握时机做好倾听,缓解精神压力,建立信任感。

唐犯到中队后,从表现上看倒也平平静静的,但似乎始终为自己建立一个保护自己的屏障,民警找其了解情况,通常有问一句答一句,除了强调不认罪之外,就惜字如金,对自己的情况避重就轻。与同改相处平淡,相对封闭自己,自己如果心情好,会搭理同改,自己如果心情不好,理都不理同改,但是从眼神中总会迸出仇视的眼光,做事都是慢悠悠的,不紧不慢,能偷懒就偷懒,在思想上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犯罪的真正根源,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加上家人未能及时关注唐犯,就自认为家人对自己不管不问了,故对自己的改造没有任何信心,认为反正身体残废,没刑可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定

了把牢底坐穿的思想。

一天下午,该犯情绪极不稳定,在生产劳动现场心不在焉、目光呆滞,看到该犯该情况后,中队民警就把该犯叫至生产线小工区的一个角落,向其了解情况,刚开始,唐犯坚持称,没什么事,自己与平常也没有什么变化。民警见该犯不愿谈,就对唐犯说:“你不想说,没关系,但你今天下午情绪不好,就不要参加生产了,坐在这里休息一下吧,不然的话,有可能会不小心伤了自己。”听了这些话,唐犯再也没有控制住情绪,眼泪就不停的流,并讲起了自己的经历,自己离婚的惨痛,生活的不如意,做生意失败,为什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及家人对她的不闻不问,并称今天是女儿生日,可自己关在这里,女儿寄养在别人家里不知道怎么样,所以心情特别不好。在这过程中,民警耐心地听唐犯倾述,使唐犯在倾述的过程中,尽情地释放情绪,也使民警从其的倾述中进一步地了解该犯。

(二)争取亲情帮教,唤起其生存意识,促其积极心态。

唐犯入监后,其家人始终没有来接见过,给其家里写信也没有回过信,在唐犯入监登记表中所留的家庭电话,民警打过去是空号。如果不能争取亲情帮教,有可能使唐犯自暴自弃,因此中队民警决定前往唐犯家里做一次家访。在家访时,民警发现唐犯所载的地址早已楼去人空,民警经过当地派出所等多方联系和打听,终于找到了唐犯的哥哥。唐犯哥哥听了民警来意之后,感到非常震惊,表示唐犯由于父母反对其婚姻,自嫁人后就随丈夫去了广州,之后就不与家人联系,十几年了都没音讯,父母时常还惦念着她,根本没有想到她会走到这

一步。知道唐犯状况后,唐犯母亲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无法长途坐车坚持和其父亲、哥哥来监狱接见唐犯,在接见过程中,唐犯流下悔恨的泪水,心中的冰山开始融化。

(三)进行法制教育,促使其认罪服法。

在对唐犯进行认罪服法教育时,刚开始,我们采取了分析案情,摆证据,解读法律条款等各种方法为其讲明其犯罪的危害,但唐犯有很强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坚持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认为自己是冤枉的,无辜的,与民警胡搅蛮缠。

正所谓“逼则反兵,走则减势”。《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法说“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之后,我们调整了谈话策略,谈话时不再与唐犯纠缠罪与非罪的问题,而是立足于关心唐犯、想了解案情的角度与之展开谈话教育,以消除其戒备心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问她“学生要入菲律宾籍需要什么条件,要怎么办理呢?”等问题,使唐犯觉得民警对移民菲律宾一点都不了解,情绪很放松的跟民警解释如何可以让学生入菲律宾籍。在唐犯放松戒备和警惕之后,轻描淡写的直指案情中心“案件中说你提供给学生的护照中的出生地有差错,这是怎么回事啊?”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此时的唐犯丝毫没有察觉到民警谈话用意,认为民警在同情她,就详细地跟民警解释:“当时我拿到护照的时候,就发现出生地本该写中国的变成菲律宾了,我也找过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谢某,但他说没关系,反正能过关,所以我继续在菲律宾陪着学生等待通关。”这时,民警趁其不备反问“你都发现护照上的出生地有

差错,这证件能是真的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继续带领学生通关,难道当时你心理不害怕会暴露吗?”唐犯一愣,其表情变化多端,内心挣扎不安。民警乘胜追击“当时是不是有一种走钢丝的感觉啊?!是不是常在想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唐犯咬了咬双唇,叹了口气说“当时心理确实有存在走钢丝、铤而走险的想法。”谈话进行到这,唐犯无法再为自己违法行为辩解。“你说你自己是上当受骗,不知情,那你心里又哪来的走钢丝、铤而走险的想法。想用假证件通关,这是无罪吗?”这时,唐犯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四)浩然正气,打消其投机取巧、不安分守己的心理。

在4月23日,唐犯偷偷交予中队一新民警一张纸条,纸张上写着:“华林西路罗马假日花园10幢103,可找此地址借车。”该民警收到纸条后,非常警惕,立即向中队汇报了此事,中队分析,该犯可能认为新民警缺乏经验,社会阅历少,想通过她们为自己与外界传递信息,来达到为其所用的目的,错误的认为,在社会上有用的那些办法,也可能以在监狱内使用。中队在第一时间对唐犯进行调查,但唐犯矢口否认这件事。调查工作碰了壁,更是反映出了唐犯不安分守己,善于投机取巧和伪装的心理,要想唐犯能承认错误,必然要有铁证。中队领导放弃中午的休息时间,教育唐犯:“监狱是执法机关,我们每一位民警都会严格执法,没有哪一位民警会做违法违纪的事。作为服刑人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守监规纪律,在监狱服刑,想靠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唯有安心改造才是唯一的出路。”并且在唐犯面前直接亮出其所写的纸条,在证据面前,唐犯再也无法否认,并承认纸

条是自己写的,并狡辩说“我写这个是因为觉得民警关心我,想好好谢谢她。”在这种情况下,中队领导直接教育唐犯:“作为民警,我们都会关心和帮助每一名服刑人员,但我们不需要像你所说的这种回报,只要你们遵规守纪,积极努力、安心改造,努力争取减刑,就是对我们民警就大的回报了。”该犯听后,表示今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解决实际困难,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改造希望。

唐犯自入监以来,由于自身身体疾病等原因,难以适应监狱的服刑改造生活。为了尽快使唐犯适应监狱生活,民警对其日常生活方面给予照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用诚心,信心,热心,细心和耐心去温暖融化其冰冷,淡漠的心。因刚入监,唐犯缺少日用品,民警就积极为其协调解决,优先照顾她先开帐购买;因其患有慢性糜烂性胃炎,吃不了干饭,只能吃一些稀饭,但该犯又缺少蒸稀饭的口杯,民警马上为唐犯解决;在唐犯因胆囊疼痛不能吃油腻的东西时,民警特意为其购买清汤面,对其困难和合理需求,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解决和满足;

唐犯最大的问题是双下肢功能性无力,伴有双腿萎缩,无法站立,生活无法自理。因此恢复双脚行走功能,做到生活自理为其最实际的问题。唐犯刚下队,民警就关心其健康状况,给其关爱信心,鼓励唐犯积极锻炼,争取早日站起来的。

在唐犯下队第一天起,中队民警就统一“人人有责”的思想,齐心协力,全员参与,安排其康复锻炼和双腿按摩,同时要求同号房其她罪犯热心主动照顾其日常生活。

针对唐犯双脚血液循环不良的问题,民警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拖着值班后疲惫的身躯,顶着烈日,四处打听良药,终于找到一位老中医,并自掏腰包购买了中药还亲自指导唐犯如何正确使用。

针对唐犯有畏难情绪,锻炼很被动的问题,中队民警根据唐犯身体情况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计划,为了能尽快恢复唐犯的身体机能,民警每天轮流监督指导其锻炼,但在初期病情没有改善,双腿反而日渐萎缩,于是全队民警不约而同地放弃午休时间轮流指导唐犯锻炼,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动作,直到唐犯掌握了动作要领。在唐犯坚持不住的时候,就鼓励她:“你已经坚持二十秒了,再坚持十秒钟,就胜利了”,“你马上就要突破昨天的记录了,再坚持一下,加油、加油!”。看到唐犯有一点进步时,就表扬她“你太棒了”、“好样的”。

针对唐犯双手撑着拐杖,夹得手臂疼痛难忍,民警就想办法为其制作两个拐杖垫套,塞上软软的棉花,以减轻疼痛。

唐犯长期卧床,在锻炼初期,经常出现双手抽筋现象。民警就帮助唐犯按摩双手,帮助其做放松动作,并到医务室咨询医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医生建议下拿来钙片给其服用补充钙质,以增强唐犯康复锻炼的信心。

从帮助唐犯练习站立开始,到增加蹲立训练、垫脚跟训练和辅助高抬腿训练,唐犯从刚开始只能坚持二三十秒钟,在民警全方位的监督和帮助下,唐犯站立的时间不断延长,两分钟、三分钟,甚至有时可达到五分钟,唐犯也从需要两名罪犯扶住时才能站立,锻炼到可在站立时依靠双拐站立而不致随时东倒西歪。至此强制其康复锻炼,恢复其身体机能的计划初步取得了成效。

(六)找准原因,有的放矢,打消其妄图保外就医的企图。

唐犯的康复锻炼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她并没有从康复锻炼的成绩中看到希望,增强主动性,反而对康复锻炼借口推脱,态度很不积极。七月份接见日后,唐犯又出现新情况,在民警要求其坚持锻炼时,唐犯流着泪说:“我不是不锻炼,是真无法坚持了,你们还要逼我锻炼,你们太狠心了,你们明摆着是不信任我。”这种情况下,民警批评她:“你这么做只会毁了你自己,在这里,这么多警官和同改放弃休息时间,帮助你锻炼,你还不懂得珍惜吗?”唐犯丝毫听不进,装着很无辜地说:“浪费了民警和同改的时间,我很不好意思,能不能给我提供轮椅使用,这样我生活就方便多了,也不用麻烦同改了。”民警当即拒绝,明确必须坚持锻炼。从此,唐犯时常对帮助她锻炼的同改发脾气、甩性子,锻炼时也漫不经心的,不断强调全身疼痛,锻炼时间太长,再不休息就坚持不住了等等。

民警发现这种情况后,分析认为唐犯的心态与正常人心态完全不符合。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无法行走的人最期盼的是能够站起来,但唐犯没有这种心态,这里肯定有问题。为防止

教育转化唐犯的工作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中队的全体民警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寻找问题的症结。在排查中,中队调出会见监听录音,反复倾听,锁定了唐犯的哥哥小声的一句“锻炼不要急,慢慢来,你自己看着办”。结合之前唐犯住院期间的表现,中队再次进行会诊,研判其主要症结在于个人主观不愿意去锻炼,不愿意尽快恢复健康,是想以双下肢无法行走作为保外就医的条件,而达到逃避入监服刑接受改造的目的。

诊断出了“病因”,教育改造工作自然就有的放矢了。要“治疗”,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而且要下猛药,才能起到断其病根的目的,前无应兵,后无援路,才能使其树立唯有努力改造才是出路的思想。因此民警第一时间找唐犯谈话,做其思想工作,直指要害,明确指出唐犯的情况不在保外就医之列,监狱不可能为其办理保外就医手续。之后,趁热打铁,进一步做其思想工作,为其解释保外就医的相关规定,明确告诉她:“你如果真有病,中队民警自然会帮你办保外就医,不需要你做任何动作。你现在没有病,你做再多花样,也无济于事,任谁都不可能为你办保外就医的。更何况夜间睡觉的时候,我还发现你的双腿都能动了,锻炼的效果不是明摆着吗?”在中队民警轮番教育下,唐犯表现有所转变。但民警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在唐犯家属前来会见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做其家属的思想工作,真诚地告诉家属:“我们全体民警都在帮助唐某进行康复锻炼,是希望她有一天能站起来,刑满时能走着出监狱大门。希望你们家属能够看到我们的真心,配合我们工作,一起努力帮助她恢复健康,而不是给她一些不好的暗

示,这样对她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民警真诚的语言,感动了家属,她们答应一定会配合民警工作。

在断了唐犯的后援之路后,民警又一次次耐心地开导她:健康是最宝贵的,难道你这么轻易就放弃吗?有朝一日,要回家了,你指望别人背着你回去吗?你的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本应该是你要好好孝顺、服侍他们的,难道你还要白发苍苍的双亲来照顾你的日常起居吗?在晨钟暮鼓的轮番教育下,终于唤醒了唐犯,渐渐地唐犯在锻炼上逐渐配合,态度也日趋积极。这时候,中队全体民警在欣慰之余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而是趁胜追击,在唐犯日康复锻炼基础上制定周锻炼目标。中队民警持之以恒的监督其落实康复锻炼,在对唐犯的考核上加大了考核康复锻炼效果的力度。在全体民警教育和帮助下,唐犯的锻炼效果得到不断地提高,从当初锻炼时只能站立三、五分钟,到在她人帮助下依靠双拐进行双脚拖行训练,再逐步达到无需她人帮助,可自行依靠双拐进行康复锻炼,进而达到了依靠单支拐杖,就可进行蹒跚行走了。鉴于唐犯在锻炼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中队经研究后在当月考核中给予三级达标。从之前五级达标一下跃到三级达标,唐犯从中队的肯定当中到了希望之光,康复锻炼更加积极努力了。

(七)乘胜追击,巩固转化效果。

在康复锻炼上有了进步的消息后,民警进一步找唐犯谈心,肯定唐犯康复锻炼的成绩,鼓励唐犯要勇敢面对现实,在挫折面前不能以伤害自身健康为代价,要树立改造信心,争取早获新生。在唐犯的锻

炼上,中队民警给予关心和帮助,在生活中,民警一如既往地关心她。从这一点一滴中唐犯真切地感受到中队对她的真心帮助和真诚关爱,更加积极性地进行康复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10日,唐犯出人意料地站了起来。唐犯眼中闪着泪花,动情地跟民警说:“过去自己在锻炼过程中,还认为警官很狠心,觉得当时自己已经很辛苦了,很努力了,可警官还要坚持,现在终于知道警官的良苦用心了。这是我在服刑期间的最大收获,如果是在家里,可能自己后半辈子真要坐轮椅了,真的非常感谢警官们!”

10月18日,又是一月一次的接见日,当唐犯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走进接见室时,全家人都惊呆了,她的母亲高兴地像个孩子,含着泪,鼓着掌,喃喃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临别时,她的母亲动情地拉着民警的双手说:“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这太让我高兴了,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心中的感谢。”她的父亲激动地说:“感谢你们,不是你们的坚持和付出就没有她的今天,是你们给了她下半辈子的希望……。”

至此,唐犯彻底转变了思想,树立了改造信心,增强了改造热情。在劳动改造方面,唐犯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用大毛刷沾粘在裤子上的线头、前道制作表格跟踪进度等等;平时还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投稿,在《新生报》上中稿3篇,《扬帆报》上中稿2篇,并多次在罪犯中进行现身说法;同时担任起中队文化教员,教文盲学员学习文化知识;在2010年,唐犯获得监狱表扬、优秀教员称号。

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执法行为,也是一门

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只有用心去观察、发现、掌握、分析罪犯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在改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思想动态等,运用分级管理、个人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意等心理学方法,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相信最终就能使罪犯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走上改造正轨。

参考文献:

①何为民:《罪犯改造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版。

②[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 著,郑钢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

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1版。

③赖咸森:《关于顽危犯问题的反思》,载中国监狱学刊2001年第5期。

罪犯教育身份意识和改造心态教育修订稿

罪犯教育身份意识和改 造心态教育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学员们,我知道没有哪一个人天生愿意成为一名罪犯,而作为监狱来说,也从来不会敞开大门欢迎任何一个人的到来,监狱的大门对无罪的人从来都是关闭着的,而只对有罪的人敞开。学员们,说这话的时候,我能猜得到,你们中间的一些人,一定会有人不服气,有一万个埋怨和理由,为自己的犯罪辩解,为自己的失足开脱罪责,或者不耐烦听我的讲述。我不责怪你们,也能理解你们,因为你们并不是天生的罪人,你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曾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都有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我知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自愿成为大墙内的罪犯,可是当你们去犯罪的时候,当你们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你们却很少去想你们的冲动和失误,给社会,给亲人,给父母,给儿女带来的那份难以诉说的伤痛。在人生不顺的时候,你们会怨、会恨,会怨恨自己生不逢时,降临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让你们受苦受穷;你们会怨恨父母的自私,离异再婚,没有给你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你们会怨恨生活的不公平,没让自己拥有一个富有的爹娘;你们会怨恨命运的不公,让自己在高考之时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也有人叹息,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人咒骂自己妻子的不忠背叛了自己,拆散了家庭……太多的怨恨,太多的迷茫……之后,你们想没有想过,我们同生在一块土地,同顶着一片蓝天,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你们一样的人,也都有着说不完的伤与痛、道不尽的怨与恨,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与你们有着相同处境的人,在遇到人生不顺的时候都不去犯罪,而单单你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现实生活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有急流,有涌流,有暗礁也有旋涡。在人这一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曲折和坎坷,你们现在会遇到,出狱后仍然还可能遇到,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学员们,今天上课,我也不想给你们讲什么大道理,我只想让你们知道,一个人,不管是社会上的自由的人,还是监狱里的服刑人员,都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人生角色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对的,法律的判决就说明了你错了。你改变不了社会,更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改变自己,重新找回正确的人生坐标。 作为一个受到刑责的人,判刑入狱之后,就是一个罪犯了,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人生的新角色,适应人生的新变化。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身份意识,服刑人员应当怎样认同自己的身份意识?身份,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身份意识,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感。他可以促使个体摆正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他的要求。罪犯,同样也是一种身份,只不过是一种很不好的身份,他明确表明了你在社会中所处的是接受法律惩罚的社会地位。 服刑人员必须有罪犯身份意识,这是适应监管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改造的需要,更是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由之路。

个案案例

经典案例】社区矫正缓刑个案案例——郭宏洲发文单位:社工服务部作者:普惠编辑更新时间:2011-10-8 17:28:33 浏览次数:6323 一、基本资料 案主:黄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84年X月X日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已婚 职业状况:曾经在部队服兵役,在社工的帮助下,目前在东莞市沙田镇中国石油销售公司担任保安一职 犯罪情况:黄某于2010年10月25日被广东省增城市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考验期自2010年11月05日至2015年11月04日) 二、个案来源

社区矫正个案。根据《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案主属缓刑人员,于2011年6月24日由派出所移交到镇社区矫正办,接受社区矫正。在做好相应的法律文书衔接准备工作后,社工通过建立案主材料档案,走访村居社区,对案主的情况进行了基本了解。并在6月24日入矫仪式上,社工与案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初步建立了工作关系。 三、个案背景资料

四、问题分析 (一)理论视角 1、偏差行为理论。偏差行为理论认为个人在所属的初级团体中学习行为规范,如果这个初级团体的行为模式本就偏离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那么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学会偏差行为。因

而解决偏差行为的方法是重新社会化,鼓励人们增进与合法行为模式的联系,同时劝阻人们减少与非法行为模式的接触,以避免受到不良影响。综合案主的问题分析,案主自幼丧母,父亲又经常赌博,心情不好时便对案主施以拳脚,案主又没有多少反抗能力,导致案主长期对父亲的怨恨和逃避行为。因此,在缺失母爱的情况下,案主更会变得比较孤僻,处事方式也会与一般人不同,所以社工应该引导他学习正确面对困难,减少他内心的萎缩感,鼓励他积极勇敢的面对需要面对的困难。 2、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模式的养成是在与他人、与团体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案主部分错误行为的养成是因为长期处于错误的互动模式中,因此遇到问题都用一贯错误的方式去解决,所以社工必须引导他明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3、人在情境中理论。人在情境中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政府都应该负起的责任。这里社会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黄某的犯罪行为往往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黄某目前的生活环境,能够促进黄某个人的改变。 (二)问题界定及分析 从与黄某的接触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司法社工将黄某的矫正问题初步确定如下: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一、单选 1、准广义的罪犯心理矫治概念() A、是根据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及临床工作传统经验得出的 B、与罪犯心理治疗是同一概念 C、包括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项内容 D、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2、狭义的心理矫治概念() A、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B、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 C、与行为矫正是同义语 D、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关于罪犯心理矫治的性质 A、是一种改造活动 B、是一种监管医疗活动 C、是一种介于监管医疗与教育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职业行为 D、是一种教育活动 4、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监管医疗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既接近又不同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都是改造活动 5、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是既接近又不等同 6、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 A、二者总体目标不同 B、罪犯心理矫治是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化、拓展和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C、二者性质相同 D、二者完全不同 7、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A、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不是只适用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B、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C、是面向一部分罪犯 D、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且对所有罪犯采用相同的矫治方法 8、对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只进行心理评估 C、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D、进行劳动改造 9、对具有以反社会性为核心个性心理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思想教育

罪犯个案管理案例

罪犯个案管理案例 一、罪犯基本信息 安某某~男~40岁~离异~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刑期自2009年7月起~身体情况较差。 二、罪犯的基本特点、改造中的优势、难点和潜力,罪犯自我认知情况 ,一,罪犯的基本特点 1(认罪悔罪~但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犯罪~法院判决过重。 2(文化水平较低~性格较为内向、自卑~为人比较计较~和同犯常为写小事争吵~对改造中一些不公平的事很在意~情绪容易激动。 3(该犯入狱后曾因胃出血住院治疗~身体一直不好~多次申请调到老弱病残监区养病。 ,二,改造中的优势 1(纪律意识强~服从管理~遵守监规~入狱后未因违规受到过处分。 2(服从工作安排~虽然身体不适~但每月仍能完成劳动任务。 3(该犯十分重感情~自诉自己和妻子原都在外打工~收入不错~小孩生活条件较好~现在妻离子散~儿子生活都没着落~自己不能照顾好儿子~感觉很伤心~对儿子十分牵挂~可以从帮 1 / 11 助该犯儿子入手~对该犯进行感化。 ,三,改造中的难点 1(该犯对判决不服~认为自己砍死妻子情人陆某是事出有因~妻子不忠在先~且陆某先对其拳打脚踢~自己是正当防卫~才把对方砍死~应该算防卫过当~从与其个别谈话中可感觉出仇视法院、仇视社会的扭曲心态。

2(刑期长~死缓刚改判无期~常感叹很难活到出去~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有亲生厌世思想。 3(该犯体质较差~又因病住过院~冬天常穿两件棉衣还不觉得暖~自认为符合老弱病残犯的条件~多次申请调老弱病残犯监区改造~不安于现状。 4(家庭经济困难~家人无力给其汇款加菜~狱内生活比较清苦。 ,四,改造中的潜力 利用该犯对儿子的感情和牵挂~通过监狱的“帮扶行动”~让其儿子来监探视~同时联系爱心企业和个人对其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资助~解决该犯后顾之忧~缓解该犯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安心改造~同时可以藉此转变该犯对社会的仇视心态和对思想改造的抵触。 ,五,罪犯的自我认知情况 该犯原和妻子在外打工~因妻子与他人有染~商量离婚及财产分配问题不合~一怒之下持刀将妻子脚砍伤~将其妻情人陆某 2 / 11 砍死。该犯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女儿14岁,儿子9岁。入监后该犯与妻子离婚~妻子带大女儿回娘家生活~儿子跟随该犯妹妹生活~自诉妻子对儿子不闻不问~也不给抚养费。自己家里很穷~家里只有80岁的老母亲~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已去世~两个妹妹出嫁后也很困难~儿子跟大妹生活~大妹夫是残疾人~家里也有小孩~担心儿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自己和妻子原都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小孩生活条件都不错~现在妻离子散~儿子生活都没着落~自己不能照顾好儿子~感觉很伤心~对儿子十分牵挂。自己现在坐牢~体质较差~又没有钱加菜~面对漫长刑期~感觉很难坚持~对所犯罪行感觉很后悔~表示自己会努力改造~洗刷罪恶~也希望有社会爱心人士能在生活和教育方面帮助其儿子~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三、罪犯服刑改造计划

罪犯改造主要理论依据

流程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人格改造理论。人格改造论是西方国家普遍认同和实践的行刑理念与基础理论。人格的定义有很多,现在比较有共识的是指:在一个人的生活基础上,由于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习惯和性格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等方面内在结构与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可见,“人格”已经不是狭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辐射到社会学、犯罪学和改造学等多领域的概念。 近年来,人格改造论也得到了我国学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如,翟中东提出:监狱矫正的客体应该是罪犯的人格;陈士涵的《人格改造论》等等。课题组对改造客体的定位、调查分类及相关改造内容的设计都以此理论为主要依据。 (二)行刑个别化理论。该理论是在菲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格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实践。该理论认为,对犯人的个别化矫正与治疗是矫正的核心方式;犯人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所犯罪行的轻重和人身危险程度等各不相同,因此要实现教育刑目的,必须从罪犯个人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课题组对于整个流程的设计,特别是个案制定、实施工作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 (三)行刑教育化理论。该理论由李斯特等教育刑先驱者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心意思是:监狱对罪犯的行刑矫正,诸如监禁控制、管理、劳动、教化等都以教育、矫治罪犯为目的;监狱矫正的中心和基本事项是教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社会规范、公民道德、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正常社会所必须的技能以及文化教育等,这是预防犯罪的根本。流程的总体设计就依据了此理论,一方面把教育改造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也涉及了必要的管理、劳动等内容,体现了三大改造手段的协调,整体改造效能的发挥。 (四)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罪犯入监后,监狱要为每个罪犯制定矫正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罪犯的犯罪史、人格缺陷与需求、刑期长短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矫正项目。矫正项目是精心设计而成的,并采用专题辅导、团体讨论、情境模拟训练等形式,让不同类型的罪犯对号入座,全面参与,实现认知纠正与提高和行为训练与养成的有机结合,这与我局近年强调“知行合一”的改造理

监狱案例分析

监狱案例分析 网上这样的题太少了,不好找,为了和朋友们交流,我特搜集了一些题型,以方便大家。 案例分析 一、罪犯刘某正在监狱服刑改造,1998年夏季,刘某纠集10余名罪犯,围攻、殴打监狱人民警察,并裹胁他犯参加,不允许其他罪犯参加正常生产、学习及劳动,造成监内秩序非常混乱,影响极坏。 问:1、刘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 答:刘某的行为构成破坏监管秩序罪。因为刘某的行为符合破坏监管秩序罪的构成要件。 2、对刘某的犯罪行为,监狱应如何处理? 答:对刘某的犯罪行为,监狱应立案进行侦查,侦查终结后,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处理。 二、罪犯张某,27岁,因盗窃一头耕牛,被判处有其徒刑10年。张某对判决不服,在服刑期间,多次提出申诉,人民法院先后三次驳回上诉,张某仍继续申诉。监狱对张犯的申诉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量刑不当。 问:1、张某的申诉多次被人民法院驳回后,张某继续申诉,监狱应如何处理? 答:罪犯张某的申诉,多次被人民法院驳回后,张犯继续申诉,应当允许,监狱对其申诉应当照转,不得扣押。 2、监狱根据罪犯张某的申诉,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应如何处理? 答:监狱根据张犯的申诉,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或原判人民法院提请复查。

三、陈某在着手强奸妇女孙某的过程中,孙某反抗,正在厮打时,孙某的丈夫卫某从外回家看见,顺手操起一根木棒,猛砸陈的后脑,致陈某死亡。 问:1、卫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答:卫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因为卫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条件。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 2、卫某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 答:卫某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四、罪犯王某,1990年8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王某在服刑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不致再危害社会。为此,监狱于199年4月提出假释建议,由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王某被假释后,在考验期内,发现其在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还犯有诈骗案罪,未经人民法院判决。 问:1、对罪犯王某适用假释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对王某适用假释恰当。根据有关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2、王某被假释后,在考验期限内发现漏罪,应如何处理? 答:罪犯被假释后,在考验期限内,发现还有漏罪未经判决,应撤销假释。 五、李某私接高压线在河中电鱼,虽经他人劝阻,但李某置之不理,致使一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1、李某的行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犯罪?

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c717878846.html, 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1、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4、罪犯改造心理学 5、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6、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7、浅议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8、罪犯改造心理学 9、罪犯改造的心理学方法探析 10、试论教育改造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11、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12、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运用 13、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实行肯定性评价机制的价值及设想——以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为根据 14、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15、矫正心理学家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与冲突 16、运用现代社会心理学手段教育矫治罪犯提高改造质量——运用“APD 三步法”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的思考 二、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罪犯改造心理学 2、罪犯改造心理学

https://www.doczj.com/doc/c717878846.html, 3、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1、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6、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7、浅议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8、罪犯改造心理学 9、罪犯改造的心理学方法探析 10、试论教育改造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11、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12、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运用 13、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实行肯定性评价机制的价值及设想——以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为根据 14、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15、矫正心理学家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与冲突 16、运用现代社会心理学手段教育矫治罪犯提高改造质量——运用“APD 三步法”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的思考 三、热门罪犯改造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1、罪犯改造心理学 2、罪犯改造心理学 3、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4、罪犯改造心理学 5、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933)罪犯改造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罪犯改造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93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罪犯正式群体的改造效应表现为 A.同化效应 B.贵任扩散效应 C.相乘效应I).聚合效应 2、躁狂发作的典型表现是 A.被害妄想 B.易激惹 C.思维奔逸 D.精神运动性抑制 3、态度形成与转化的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 A.内化 B.泛化 C.定型 D.认同 4、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内部潜力的强度称之为 A.效价 B.驱力 C.期望值 D.激励力量

5、罪犯的再社会化具有 A.自主性 B.强制性 C.示范性 D.稳定性 6、监狱主流文化的特点有主导性、正义性和 A.广泛性 B.暂时性 C.塑造性 D.辅助性 7、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在 A.剑桥大学 B.牛津大学 C.柏林大学 D.莱比锡大学 8、同时对多个来访者展开咨询的形式是 A.团体咨询 B.书信咨询 C.电话咨询 D.面谈咨询 9、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 A.脊神经 B.脑神经 C.中枢神经 D.植物性神经 10、在心绪、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的人格障碍是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边缘性人格障碍 C.表演性人格障碍 D.冲动性人格障碍 11、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是 A.混刑度日的罪犯 B.有人格障碍的罪犯 C.抗拒改造的罪犯 D.全体服刑人员 12、对监狱适应不良的罪犯需要进行 A.支持性心理治疗 B.恢复性心理治疗 C.教育性心理治疗 D.重建性心理治疗 13、提出"监狱化"一词的是美国社会学者 A.克莱玛 B.霍金斯 C.伯吉斯 D.格卢克 14、不属于心理矫治工作者常见的认知偏差是 A.主观判断 B.复杂化认知

社区矫正个案

假释犯社区矫正个案案例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 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年度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 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

新形势下的罪犯教育改造

新形势下的罪犯教育改造 八监区姬阳郑有利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监狱内外执法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 狱内押犯构成和思想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监狱工作特别是对教育 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押犯增加、狱情犯情日益复杂、监 管改造难度进一步加大,监狱管理局对我区监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认真落实司法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监狱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创新教育改造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改造的科学 化进程,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实践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一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应该包涵的内容 (一)围绕“首要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 按照省局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习“首要标准”,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和要求。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四个转变:教育改造工作格局由教育部门单一向齐抓共管、齐施其责的“大教育”转变;由传统的“三课教育”向管理、学习、劳动、生活等综合施教转变;教育改造的模式由封闭向开放式社会化教育转变;教育改造手段由依赖传统经验向依赖科研和运用现代科技方向转变。对教育改造工作要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格要求,制定更科学、更严格的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好“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 首先要规范三课教育基础工作,落实教育内容、时间、教材,聘请专职教员授课,建立罪犯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加强三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教育要根据罪犯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结合时事政治开展法制、认罪悔罪,道德情操、赎罪感恩等各项专题教育,同时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罪犯的道德素质。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认罪悔罪意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要对罪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成信改造,为重新做人打下基础。强化罪犯主题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社会三个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结合监狱实际,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三)、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个别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4

目录 一、罪犯基本情况 (2) (一)家庭情况 (2) (二)主要简历 (2) (三)犯罪事实 (3) 二、犯罪行为表现分析及改造情况 (3) (一)认识扭曲,行为表现为抗拒改造 (3) (二)自我封闭,不适应监内生活 (3) (三)具有悲观情绪,并且放任自流 (3) (四)情绪不稳定,导致存在危险 (4) 三、转化顽危犯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4) (一)充分了解犯情 (4) (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 (4)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 四、顽危犯转化的基本方法 (5) (一)化解对立局面,与其沟通 (5) (二)加强认罪服法教育,树立悔过之心 (6) (三)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改造积极性 (6) (四)摒弃恶习,培养劳动能力 (7) (五)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巩固改造成果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 张婷 指导老师李静实践指导老师卢春娥 【摘要】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中心工作就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而其中对顽固危险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罪犯教育改造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以理服人,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是教育转化顽危罪犯的必经之路。通过民警对一个顽危犯的成功转化,“解剖麻雀”,力求探索一些转化顽危犯的基本规律,总结出经验,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转化体系,以期在实践中得到启示,为教育改造工作指明方向,提高教育改造效率。 【关键词】顽危犯转化个案教育改造 一、罪犯基本情况 张犯,女,现年40岁,贵州兴义人,初中文化程度,已婚,无政治宗教信仰。该犯于2009年11月因故意杀人、放火罪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一)家庭情况: (二)主要简历:

罪犯改造心理学复习资料

1、罪犯改造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刑事法学的原理,研究罪犯在服刑期间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各种因素对罪犯产生影响,运用心理脚趾技术促进心理转化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2、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时代性、实践(应用)性、不成熟性。 3、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任务:①是创建科学的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理论体系。②丰富我国法制心理学的内容。③补充和完善德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④对于心理科学和法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也将有贡献。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①为贯彻党和国家综合治理罪犯的方针服务。②为床架现代文明监狱的目标服务。③运用心理学技术对罪犯记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及疗效评估。④遵循心理学规律,促使罪犯改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西方罪犯改造心理学,有着多种多样的名称,如“监狱心理学”“监禁心理学”“矫正心理学”它被视为“司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刑罚心理学”的延伸,在苏联这门科学被称作“劳动繁华心理学”“被判刑人重新社会化心理学”“惩治心理学”。 5、把握好“严不过人,宽不过囚”原则,正确执行好对罪犯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政策。 6、罪犯改造心理学是在今后一定时期监狱工作的带头科学。 7、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监狱管教会议中,在监狱和管教工作中开展心理学的应用。 8、心理学诞生于年,对罪犯实施奖惩首先注意准确。 9、重刑犯典型的心理特点:消极的适应,刑期的焦虑(单选,多选) 10、罪犯心理学的分类:物欲型、暴力型、情感型、性欲型、财产型。 11、罪犯心理学的复杂性:常态心理(常人心理)、犯罪心理、刑罚心理、服刑心理、改造心理。 12、罪犯改造心理学研究内容:各种罪犯的心理共性和个性;影响罪犯心理的诸因素;罪犯心理转化的过程及规律;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学改造对策;罪犯心理问题、不良人格;心理障碍的脚趾对策;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评估及狱内重新犯罪问题的心理预测和预防。 13、罪犯脱逃的特点:①刑期特点:有期徒刑罪犯脱逃要多于无期徒刑罪犯,无期徒刑罪犯脱逃多于死刑死缓罪犯脱逃。②时间特点: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天脱逃人数最多。③职业特点:物业人员逃脱人数最多,管累犯逃脱人数最多。④未婚的罪犯逃脱多于已婚的罪犯逃脱。⑤性别上:男犯逃脱多于女犯逃脱。 14、罪犯脱逃心理形成有哪几方面因素? ⑴主观因素:①对失去自由而感到痛苦产生的脱逃行为②原有不良习惯与监狱内部严格的监管的矛盾③畏惧和惧怕劳动④域内不良性生活的渴望⑤对前途的悲观失望 ⑵客观因素:监内因素:①受同监犯人的排斥和打击②受同监犯人的教唆和拉拢③干警管教方法不当④干警的麻痹大意⑤抓捕及时打击不力。 监外因素:①社会治安形势好与坏的影响②政策调整难免出现失衡。 15、坚持知、情、意、行的原则,以知引人、以情动人、以意练人、以行验人。 16、当前压犯的主要心理特点:①人生目标只为钱 ②价值观念一个“乐”字③社会信念一个“反”字 ④服刑态度“混”,劳动态度“磨”,人际交往“情”。 17、罪犯改造的共性特征: 18、罪犯心理转化规律:①在排斥中走向能动吸收的规律②在反复强化中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规律③在不断反馈中潜移默化的规律④在螺旋式运动中的吐故纳新的规律⑤在优势原则下两极循环的规律。 19、盗窃、凶杀、信仰型罪犯心理特点: ⑴盗窃:①缺乏正确的意志力②难以改造的心理③逆向性的后悔心理④否认判决的正确性⑤情绪情感波动性很大⑥严重的逃脱意向。 ⑵凶杀(暴力):①人格偏执②强烈的反社会倾向③没有罪恶感④心理上自我满足和慰藉 ⑶信仰:①否认犯罪目的、犯罪危害、行为结果及行为的存在②思想反动固执、偏见③自命不凡、傲世轻物④劳动尽力、学习积极⑤关心形势、渴望特赦⑥强烈的领袖欲和权势欲⑦由政治需要转向经济需要。 20、我国罪犯改造心理学的提出主要源于哪几个方面? ①形势发展的需要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学术界、教育界的热心支持④有着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21、我们应当重视以最低的刑罚执行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监管工作中要严不过人,宽不过囚。 22、心理科学史实现监狱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编版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着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

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实施感恩教育,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实施感恩教育,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从当前监区工作来看,民警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中,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按照常理,目前民警执法日趋依法、文明,监狱狱务公开不断深化、透明,国家刑事政策空前优越,减刑假释制度公开、公正,服刑人员应该知恩图报,遵规守纪、踏实改造。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服刑人员却越来越难管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服刑人员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缺失应该是主要原因。在工作中适时对服刑人员进行感恩教育,应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对服刑人员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实改造生活中,不少服刑人员不良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缺失感恩之心。一是身份意识淡化,服刑意识缺失。尤其是一些“多进宫”罪犯,他们对国家法律缺乏敬畏感,对自身是罪犯似乎已习以为常,毫无羞耻感,把服刑当成了“度假”。至于国家不断完善的刑事政策好不好、家人过的怎么样、监狱执法的文明规范,他们懒的想,只是混刑度日;二是悔罪意识减弱,责任意识缺失。有些服刑人员对自身违法犯罪毫无罪恶感、悔恨感,他们不把犯罪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原因,而是归于家庭、归于社会,对于自身所犯罪孽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幸无动于衷,人格冷漠,毫无怜悯之心,忏悔之意,赎罪之行,全然一个“冷血动物”;三是改造意识淡薄,有偿改造心理突出。不少服刑人员做事常常以是否合算来衡量自己改造的投入,主动改造意识严重缺失。做什么事都围绕着“分”转,只要能加分的事就做,不加分的事就躲。他们的“积极”表现只是为了换取表扬、改造积极分子,最终达到减刑之目的,他们把改造变成了一种投机的行为。不少民警为挽救服刑人员,对他们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但结果常常都是收效甚微,只要不给加分,付出再多的“口水”也只能付之东流,毫无感激之意、感恩之情。四是一些获得减刑、假释或其他行政奖励的服刑人员总认为成绩的取得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对教育帮助过他的民警、其他服刑人员丝毫不放在心上。感恩是做人的起码标准,而“忘恩负义”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更会导致服刑人员的自私、冷漠,从而带来一系列更难处理的问题。 二、对服刑人员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 对服刑人员实施感恩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和艰辛反复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尊重罪犯的人格尊严。现代监狱行刑理念已从旧时对罪犯的报应刑思想转变为人道主义的矫正刑思想,罪犯并不因为犯罪而丧失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应得到尊重。二是要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罪犯被剥夺的只是部分权益,而没有被剥夺的合法权益,监狱一定要予以保障。如没有原则地对罪犯合法权益予以剥夺,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以上两点,是我们做好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对服刑人员要力所能及地多加关心,多一些“雪中送炭”。不要因为他们曾是罪犯就把他们看成是毒蛇猛兽,一棒子打死,我们的工作职责是把他们教育改造成守法公民,因而首先要把他们看着“人”,人在困境中,总是希望有人会帮一把,拉一把,对罪犯我们多关心,多用心,对他们的困难多关注,多给予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能让罪犯真正感恩,感到生活不绝望,感到挫折、磨难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反之,如果我们对罪犯漠然置之,甚至“落井下石”,那么我们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会付之东流。 三、对服刑人员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感恩教育内涵丰富,涉及到方方面面,但笔者认为针对服刑人员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形势政策教育。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刑事政策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尤其是人权的维护和保障更是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保证。对服刑人员宣传教育,可激发其对国家的热爱崇敬之情。 (二)认罪、悔罪教育。有位哲人这样说过:“人生充满着欲望,由欲望而引起追寻,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解读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2) (一)认识罪犯心理 (2)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2)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2)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6)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6)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6)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7)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10)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10)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11)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2)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5)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摘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机关,是教育人、改造人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监狱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司法部提出“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要求之后,如何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罪犯的改造心理在监狱服刑期间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例如监狱因素、一线民警因素、家庭亲情因素、社会因素等等。本文针对亲情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亲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罪犯改造心理的变化。亲情的突发性、渐进性和起伏性等方式的变化对罪犯服刑心理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针对这种心理变化,监狱应该如何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有效对策,这对罪犯在服刑期间是否能祛除邪恶化早日回归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罪犯改造心理亲情帮教 ABSTRACT:Prison is a criminal penalty department of the country and a place to correction and reeducatio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ore improv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prison work .Challenges become harder after the justice department proposed the request which are “put the correction On the top”、“ To improve the criminal corr ection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task”、“ probability of the criminal crimes again as a main standard of prison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rison, criminals psychology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ison environment, police, family affection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n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that affected by family affection .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can be affected by every changes of family affection. “emergency”、“gradually”、or“unstable” family affection may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We should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knowledges then take various measures for this psychology changes. These measures can be a key factor for criminals to correct errors and return to the society faster and easi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