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解读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解读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解读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解读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2)

(一)认识罪犯心理 (2)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2)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2)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6)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6)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6)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7)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10)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10)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11)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2)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5)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摘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机关,是教育人、改造人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监狱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司法部提出“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要求之后,如何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罪犯的改造心理在监狱服刑期间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例如监狱因素、一线民警因素、家庭亲情因素、社会因素等等。本文针对亲情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亲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罪犯改造心理的变化。亲情的突发性、渐进性和起伏性等方式的变化对罪犯服刑心理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针对这种心理变化,监狱应该如何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有效对策,这对罪犯在服刑期间是否能祛除邪恶化早日回归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罪犯改造心理亲情帮教

ABSTRACT:Prison is a criminal penalty department of the country and a place to correction and reeducatio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ore improv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prison work .Challenges become harder after the justice department proposed the request which are “put the correction On the top”、“ To improve the criminal corr ection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task”、“ probability of the criminal crimes again as a main standard of prison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rison, criminals psychology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ison environment, police, family affection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n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that affected by family affection .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can be affected by every changes of family affection. “emergency”、“gradually”、or“unstable” family affection may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We should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knowledges then take various measures for this psychology changes. These measures can be a key factor for criminals to correct errors and return to the society faster and easier.

Key words:Criminal;Transform psychological;Family assist education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一)认识罪犯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哪怕是罪犯也不例外,罪犯心理产生于主体罪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罪犯与普通人在心理产生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从心理机制产生上看,罪犯与普通人都是一样的,从心理内容上来看,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都是具有与外界客观现实相应内容的。因而,罪犯具有与普通人近似的喜怒哀乐、兴趣、理想等;他们渴望亲情、爱情和友情;他们虽然是罪犯,但仍有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虽然说罪犯和普通人在心理形成,心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作为触犯了国家法律而受到刑罚的人来说,在被监禁的客观状态下,由于主题和客观现实的特殊性,对犯罪、刑罚等认知、情感和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罪犯的改造心理是局限在被关押在监狱内的服刑人员身上所特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监狱和监狱民警给罪犯营造出的改造环境或者使用的改造手段以及开展的各种改造活动产生出了这种特定心理。由于罪犯各不相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也各不相同,在主观恶性上和对刑罚的态度上以及本身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都会使得改造心理产生不同的种类,最主要的就分为三类:积极的改造心理、怠慢改造心理、消极改造心理。

1.积极改造心理的表现

第一,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一般有良好的悔罪意识和积极改正的心态。对改造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深刻理解改造行为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自己罪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和错误,强烈感受到自我改造的重要性。他们渴望通过改造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在改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并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深刻的自责和愧疚。在良好的正确的改造心态的推动下,能够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改造期间化内疚为动力,坚持不懈的想着改造目标

努力。

第二,罪犯在改造中积极适应改造生活。监狱生活较为单一,面对巨大的环境变化,罪犯在改造前期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处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但这始终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罪犯积极的改造心理往往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努力适应。监狱是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其严厉性和法制性决定了罪犯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可能比正常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时间更多。所以学会调节改造心理,适应改造生活成为大多数罪犯的首要任务。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接受改造活动,主动配合改造任务,督促自己尽快适应监狱环境,并用正确的是非观和态度对待监狱生活。积极劳动并带动周围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性,严格遵守监狱纪律,争取早日实现改造目标,回归社会生活。

第三,一般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很希望他们优秀得到监狱和民警的认同,所以各种获奖或者口头表扬等形式都会让罪犯的变得十分开心,这也可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有时候就像一个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得到表扬同样也会感到开心。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这对监狱改造管理帮助是极大的。当罪犯表现优异时,监狱更应该让罪犯更多的希望,让他们在改造中获得乐趣获得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更早的获得自由。对于积极改造的罪犯来说,强烈的获奖动机,不单单是可以获得减刑假释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安慰。

2.怠慢改造心理的表现

什么是怠慢改造心理,它的表现基本为罪犯对于改造没有积极性,对于改造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一般都会觉得改造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能偷懒的就偷懒,自我改造的需要比较薄弱,和那些积极改造的罪犯相比缺少了一定的热情。怠慢改造的罪犯一般比较贪图舒适的生活,既不想参加劳动,又不想被监狱民警批评,所以他们经常会参加一些打发时间的轻松活动,而面对劳动时经常装病来偷懒。

对于怠慢改造的罪犯来说,不引起关注是他们的第一守则,监狱既不会表扬他、同样也不会惩罚他们,好吃懒做的特点表露无遗。这些人希望的生活就是在改造中混混日子轻松度过服刑期又可以避免惩罚成为主要的心理特点。

监狱在面对这样的罪犯也难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怠慢改造的罪犯虽然不会犯错,但是同样的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可以说是你鞭子抽一下,他才会动一下。对待生活没有希望也不会绝望。

3.抗拒改造心理的表现

抗拒改造的罪犯的表现是指,在服刑期间,他们经常会对监狱的改造政策和方法表示出敌意和反抗,经常抵抗和不接受参加劳动并改造成为新人的顽固行为。甚至还会煽动其他罪犯一起捣乱抗拒改造。不服从监狱民警的管理,经常违反监狱纪律,长期装病不参加劳动,故意破坏生产的设备等,甚至绝食、自残自杀等行为都是抗拒改造的表现。抗拒改造心理的出现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抗拒改造的罪犯对于司法机关对他们判决不服,他们内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罪行的危害性,他们认为被抓住只是自己大意疏忽了,所以在监狱服刑期间内心一直存在高傲心理,认为监狱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对于监狱机关的改造和教育不予理会。

第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以及少数民警不良形象,同样也会成为罪犯抗拒改造的又一原因。有一些罪犯,在社会上看到他人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一夜间就富有了起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腐败现象。自从八项规定的出台以来,贪官污吏接二连三的落网也体现出了社会的黑暗面。抗拒改造的罪犯会觉得自己被抓进监狱,只能说明自己没有靠山,是无能的表现,服刑期间再受到的严管管理之后,罪犯在痛苦中用产生了思维偏差,再加之少数监狱民警的的行为举止的不当,使得罪犯的心理深处埋下了抗拒改造的种子。时间久了,这类的罪犯对于民警和监狱对持有怀疑的态度。

第三,还有一类抗拒改造的罪犯一般都是刑期较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生活无望,对于前途感到没有希望,抗拒改造的心理慢慢就演变成为将抗拒改造付诸行动。他们苦闷绝望、拉帮结伙、好逸恶劳,经常在同伴面前吹嘘自己的胆量还鼓舞他们一起“闹事”。再加之入狱后家庭的破裂,家人对他们绝望离他们而去,不再关心探望他们,使得罪犯有了“亡命之徒”的心理想法。反正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1.服刑初期的心理特征

当人被关进监狱服刑开始,身份和地位与在社会上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要他们

得罪犯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难以适应。这服刑初期,多数罪犯都会有几点相同的不稳定情绪呈现出来,例如苦闷、绝望、焦躁不安、悲观、欺骗民警等心理动向及行为。这种入狱初期的不适应心理一般都要进过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时间才会逐渐改观。不同的罪犯适应期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因素如罪犯入狱前在拘留所关押的时间,时间越是长,入狱后的也就更能快速的适应;罪犯的刑期长短,刑期越是长,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容易导致心理压抑,心理不适应期肯定也就会越长,相反的话就越短;还有就是罪犯的自身的特点,性格比较开朗的罪犯心理不适应期相对就较短,要是内向的罪犯入狱后会更加自闭,心理适应期也就更长。

2.服刑中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的服刑初期心理度过之后,马上到来的就是服刑的中期心理。他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管当初再怎么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接受。时间是能改变一切的。从罪犯的服刑中期开始,他们逐渐有了自己在狱中的改造目标,在空余的时间他们会经常沉回忆过去的所作所为,认罪悔改的心理也会大大增强,自责感也会增加,并产生自悔心理②。这将成为他们积极改造的心理基础。当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对新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希望并坚定了改造信心。但是,同样在这段时间里,罪犯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对改造前途即迷茫又绝望,这种反复心理现象对改造起到了消极作用,作为监狱和一线民警应该对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予以重视,凭借亲情教育、感化教育等放手针对用药使消极心理不在罪犯心理蔓延和扩散,否则必定会对罪犯改造产生极大阻碍。

3.服刑后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快要刑满释放,这就到了罪犯的服刑后期阶段,原本相对平静的心理可能因此被打破,他们会在闲暇之余开始担忧起自己出狱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对出狱后的生活既向往又担心,怕会被社会歧视、被他人看不起;自尊的心理虽然有所建立但是仍然是自卑为主体,因为自己被判过刑而萌生自卑,当然这些是在服刑后期罪犯的一种普遍的忐忑心理。对此,我们监狱民警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改造教育和亲情温暖等一系列的改造组合拳,对罪犯心理进行疏通,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只要好好改造,社会定会重新接纳他们。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在监狱罪犯改造工作实践中发现,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有着重要的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大约90% 的被测服刑人员表示亲情的变化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其中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以探讨。目的是采取更有效的对策、更好地发挥亲情对罪犯改造的积极作用, 尽量避免消极作用③。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亲情是罪犯的血缘、姻缘、恋爱等关系产生的情感, 具体来说就是罪犯对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情、对婚姻的爱恋之情、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等。人的一生情感种类有很多,唯独亲情不可代替、不能遗忘,血浓于水、血脉相连。正因为如此亲情在人们心目中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常人如此,对罪犯同样是如此。亲情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影响是也不可小觑的。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罪犯亲情变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突发性变化、渐进性变化、起伏性变化。

1.突发性变化

亲情的突发性变化是指在罪犯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的亲人在情感上不可预知的、短时间内的变化、包括亲情的突发性恶性变化和良性变化。

2.渐进性变化

亲情的渐进性变化是指亲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微弱、浮动较小,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虽然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但是对罪的心理是最煎熬的一个过程。

3.起伏性变化

亲情的起伏性变化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程度、性质的好坏交替变化,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无常。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1.突发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亲情突发性的恶变是对罪犯最大的打击,罪犯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整天面对着高墙、铁丝、手铐等物品,内心已经十分的压抑,原本以为唯一可以寄托心理安慰的亲情都突然发生恶变,心理肯定是难以接受导致精神异常紧张,从而罪犯对监管改造产生“排斥”心理。

由于自己犯下的罪行导致自由的被剥夺, 罪犯本来就有很多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常常处于压抑的状态,一旦受到突发的亲情关系变故, 他们的心理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由于大部分罪犯不能恰当地调控不良情绪,在内疚痛苦、思念亲情等心理的消极作用下, 很快就会出现悲观、抗拒、逆反偏执、自暴自弃的改造态度, 甚至还可能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自残等行为。亲情的突发性变化具有不可预知性、瞬间爆发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当罪犯的心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沉重打击导致其心理及其压抑,并无处发泄,最后罪犯会通过绝食、蓄意打架斗殴、拒绝劳动等行为来达到其发泄怨恨、自我解脱的目的。

案例重现

这是发生在宝山某监狱服刑人员李某身上的一件真实案例:李某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进监狱之前李某有一个未婚妻子,开始的几年时间里面他的未婚妻并没有李某犯下的罪行而离开他,在李某服刑的八年时间里他的未婚妻经常来看他,两人的感情十分的稳定,李某也一直和主管民警表示一定积极改造从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报答妻子。可是在最近一次家属会见上,她的未婚妻却和李某提出了分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李某心理十分痛苦,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李某慌了手脚失去了正确的认知和理智的情绪,他此时的情绪错综复杂,有对未婚妻的留恋,还有失去未婚妻的悲伤和沮丧之情,更有着对未来改造生活的绝望之情。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李某焦躁不安,日日夜夜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曾经积极改造的态度也烟消云散换来的是消极对待改造、混刑度日。

突发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恶心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妻子提出要离婚,亲人死亡、家庭生活困难子女辍学等等。当唯一的精神寄托突然消失,罪犯往往会将这不幸原因认为是自己亲手造成的,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负罪感,使得改造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2)积极影响

亲情的突发性良性变化可以说会给罪犯带来巨大的惊喜。这种变化带来服刑人员的心理变化也是出乎意料的。罪犯在服刑期间日复一日的过着同样的生活,面对着冰冷的铁窗生涯,大多数犯人对未来不报希望。这时突发的亲情良性变化可能就会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当罪犯获知妻子久治不愈的病突然痊愈、或是自己的孩子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时,内心就会变得十分的喜悦,同时开始向往早日全家团聚。罪犯改造心理需要这种正能量的补充,我觉得这比任何惩罚或者是管理措施都能提高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2.渐进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这种变化的表现具体为,罪犯的亲人在罪犯刚入狱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很关心的,定期会来看望罪犯。但是久而久之,亲人慢慢开始冷漠起来,探监也时断时续,最终还会发展到根本不来探望罪犯。这种亲情变化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可以说会伴随整个罪犯的服刑生活,并且强烈的心理斗争短期内不会消除。在这种渐进性的恶性变化期间罪犯的内心会一天比一天的痛苦,抑郁、多疑、逆反、悲观等感情会日渐突出。渐进性恶性亲情变化与突发性恶性亲情变化相比,渐进性的变化要趋于平缓,表现时间上也较为缓慢,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隐蔽性、稳定性、且难以预测、更不容易被监狱一

案例重现

在我现在实习的大队里有一名服刑人员张某,我刚下监区的时候就发现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在劳动改造过程中还时不时的装病偷懒。几位监狱老民警和他进行了多次谈心劝导也收效胜微。后来从老民警口中得知原来张某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妻子也离家出走,唯独剩下的女儿竟然还得了白血病,这让李某精神上备受折磨丧失了改造的信心。面对遥遥无期的刑期,担心无人照料的女儿,每夜都睡不着觉。面对这种

情况于是就破罐子破摔,消极对待改造。

渐进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2)积极影响

如果罪犯的家人定期会来探监,并且时常告知家人身体都很健康,子女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生活条件也慢慢变好。这样的话罪犯才能在监狱内安心接受改造,用优秀的改造表现换来早日与家人团聚。实习的时候经常也会和犯人聊天,相当一部分罪犯在说起监狱外的家人的时候都会露出亲切的微笑和期盼的眼神,我知道这一定是亲情的力量,往往这些罪犯在改造表现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当罪犯家属接见的次数增加,罪犯虚心接受改造和对家人团聚的向往状态都会一直持续。在监狱民警的正确引导下,罪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恢复到常态心理④。

3.亲情起伏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亲情的起伏变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罪犯与亲人的感情关系好与坏交替变化,其中的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容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变化无常。

亲情起伏性的变化容易导致罪犯在服刑期间易激动惹事、心情多变、情绪波动。一般来说罪犯的情绪会随着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配偶对婚姻是否衷心,子女是否学业有成的变化产生波动。例如子女的学业。就业问题屡次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帮助家里解决了生活上的经济来源问题。也比如说父母身体一直时好时坏,但是最终在亲人的照料下父母身体逐渐康复,病情反复也得以控制。这对监狱内罪犯的心理也产生了混合式的影响。

起伏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1.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意义

服刑人员在未入监区时,已经在无法适应社会背景,从而导致犯罪。罪犯对待周围、家庭及亲人的不理解,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立心态。在进入监狱后,服刑人员离开原来的社会环境,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尤其是在限制人生自由的情况下,罪犯面对新的背景、新的身份、新的集体,心理容易产生突变。产生惧怕感,厌世感和极大的不安全感。感到无法适应,无所适从。此时,巨大的今昔对比对罪犯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他们往往会后悔,会自责,会孤单无助。在教育改造中日益消沉,深陷囫囵。服刑人员亲属是服刑人员的亲人,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作为罪犯最大的心理支撑,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罪犯最大的心理安慰。日本有一位教育家

木村久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家庭给罪犯带来的欢乐与温暖是监区关爱所不可替代的。亲情是相互作用的,服刑人员在亲情的关心和鼓励,支持与帮助下,可以让心理的不安和孤独尽情释放,恐惧和悔恨得到缓解,在家人的保护下,重塑对新生活的渴望。

2.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作用

亲情帮教作为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是显著而不可替代的。亲情帮教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亲情帮教作为一种新的改造形式,增加了罪犯改过自新,重塑信心的机会。给罪犯更多的改进空间,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让罪犯感知社会的温暖,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对监区改造有促进和辅助作用,监区内外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更有效的对罪犯实行多方位的改造。

第三,亲情帮教有利于缓解狱内环境。帮教形式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改造氛围,丰富罪犯的改造生活⑤。

亲情帮教不单单只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还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中的环境机制。亲情帮教,有效改善了服刑人员与家庭,监狱的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来自周围尤其是亲情的美好和重要,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进行改造,提高改造的效率和成果。亲情帮教有效从源头上化解罪犯心理矛盾,集中矫治罪犯各种行为,是服刑人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叛逆走向理解,减少犯罪率,提高矫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首先是服刑人员家属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不高。监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服刑人员亲属对监区的日常矫治工作并不熟悉,部分家属本身具有轻微的心理障碍,认为丢面子或者认为矫治罪犯这只是监狱的责任,自己无关,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帮教工作无法落实,帮教活动进行不彻底。另外,监区内部自身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

及监管力度,也是促进或阻碍帮教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⑥。

2.亲情帮教工作准备不够充分

亲情帮教工作需要详细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个监区需要成立工作小组,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亲情帮教的活动准备,活动定期监督检查和评比。这些帮教措施和细节若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积极,势必造成帮教工作拖沓缓慢,无法有效进行。甚至有些亲情帮教,因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活动形式或人员培训上不合格,甚至产生反作用,让亲情产生突发性改变,加大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难度。

3.亲情帮教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新意

亲情帮教活动内容由于场地,人员安全因素等限制,可变化的形式及内容较少。大多以家属探望,励志讲座等传统形式进行。亲情帮教的可持续性决定了能否将亲情对罪犯心理的影响由突发性的影响向渐进性积极影响转变。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丰富亲情帮教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各监区特色,创造具有创新意识,有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系列帮教活动。

4.亲情帮教无既定方案或先例可循

可供参考或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交流不多,不利于监区制定帮教方案。现阶段的监狱矫治多以日常管理教育和学习劳动生产的传统方式居多,对亲情帮教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以至于多数亲情帮教活动仅拘泥于形式,走过场。一场帮教活动结束后,可提炼的精华不多,帮教成果不明显而草草收场。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第一,在软件上,监狱和监区做好密切配合,提高思想意识,加强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在罪犯改造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加大亲情帮教的比例。成立亲情帮教的有效管理平台,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落实和管理。并且认真研究,规范的科学的进行工作部署。

第二,在硬件上,充分给予亲情帮教合适的活动空间,在监狱或监区成立亲情帮教活动室,做好帮教人员的指导工作,配合帮教人员共同实现罪犯的各项改造。做好

其他硬件设施及经费方面的保障。

2.实现亲情帮教常态化、规范化,加强亲情帮教可操作性

亲情帮教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罪犯人性化的帮助,但由于其特殊性必须在有标准和目标的情况下,使亲情帮教实现三化即: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在在活动中明确五要点: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机构、负责人员、活动具体时间、活动详细地点。在帮教管理上,必须严格把关,做到三大保证:身份保证、信息保证、监督保证。在帮教效果评估上,要严格按照既定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在帮教前期,帮教中和帮教后期都有活动评价及反馈,总结建议及改进措施,使帮教活动形成更有序,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一,应当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及总结。亲情帮教工作小组应当定期组织联系召开工作会议。分阶段听取各个监区或帮教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阶段内产出的问题或情况,监区和小组之间信息交流,并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和统计。

第二,建立检查监督制度,时时检测各项环节。督查小组需定期对各监区的亲情帮教活动开展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各种突发性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按照评价标准进行严格评估。

第三,做好评价及奖惩措施,提高各监区教员积极性。根据各阶段亲情帮教的实际情况,结合定期工作汇报内容及评价标准,对监区教育工作尤其是亲情帮教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积极性高的,帮教目的和成效显著地监区应给予记的表彰奖励,提高积极性。对于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监管不得力的监区则应给予警告和相应的处罚。奖惩分明,双管齐下开创亲情帮教的良好态势。

3.常态化向创新化改变,纵横双向拓展亲情帮教形式和载体

第一,创新思维延展多种帮教形式,不让帮教活动成为“一次性”产品。若想让帮教工作可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帮教活动内容上必须加以创新和改进。帮教活动不仅限于亲友谈心、讲座大会等形式,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创设“妈妈,我有话说”“我有一个心愿”等主题帮教活动。通过亲人的帮助和鼓励,使得服刑人员产生心理的安慰和共鸣,起到辐射性的作用。在时间点上,可以选择亲情变化的关键时期:突发性时期,起伏性时期等机会,加大对罪犯心理改造的积极影响。如:家属或本人生日,中秋节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利用不同载体,提高亲情帮教的可操作性。不同的载体如会面,书信,照

片,多媒体视频等帮教载体会产生不用的帮教效果,会面可能是一天或一段时间的作用,但照片,视频等载体的帮教将产生更长期更深入的作用。通过这些载体呈现的帮教内容将更为丰富和变化。

第三,狱内狱外共携手,推进帮教“生活化”。在亲情帮教过程中,有必要对服刑人员家庭进行了解和走访,真正了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状况,在帮教前进行安慰和帮教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矛盾和纠纷,消除家庭成员的不安心理和疑惑,拉近监狱服刑人员和家属之间的距离。使家属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状态配合进行帮教工作。

4.建立服刑人员亲情温暖信息库

第一,在服刑人员家庭进行手拉手走访时,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认真告知其规章制度和相关责任义务。可以家属签订“亲情协议”,并根据协议内容,督促双方,尽可能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用亲情与温暖感化服刑人员。

第二,在部分服刑人员家属困难或缺失,不能如期进行亲情帮教的情况下,为了是他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社会和监狱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针对这部分人群,可以与社会志愿者达成协议,组成“阿姨帮教团”等社会义工组织,以兄弟姐妹的身份互帮互助,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觉改造的信心。同时,监区应该加强对社会帮教团在沟通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缩小非血缘之间的距离。重塑服刑人员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和感恩的心理。培养服刑人员理解社会,感恩社会的美好意识,为回归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处狱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利亚曾经说过: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迫使已经实施的犯罪成为不存在,刑罚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会遭受到危害并制止其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罪犯在监狱服刑时间都较长,甚至可能剩下的一辈子的时间都要呆在监狱中度过,在漫长的服刑期内,罪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去学着适应非正常的环境。他们会因为监狱内的多种因素而慢慢的改变。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亲情、生理需求、爱情等等。本文为何要针对亲情变化的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就是因为亲情是不可变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变的。监狱的工作首要标准其实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不会再危害

要策略。如果监狱能够使用好亲情教育这把双刃剑,这必定将对维护监狱稳定和促进罪犯改造心理良性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白茹.测谎与心理学的关系[J].辽宁警专学报,2003(02)

[2]郭万红.浅论现代监狱的人性化设计[J].东南大学,2010

[3]方银汇.以录隋教育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M].法学视野出版社,2009

[4]姚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法治,2007(05)

[5]王翠凤.监狱分类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2012(06)

[6]赵振亭.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暴力型罪犯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25)

[7]张卫芬.着力构建大戒毒工作体系探究[J].中国司法,2012(09)

谢辞

本文是在段晓英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要论文指导老师段晓英老师。在对论

过程中,段老师更是细心地辅导,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叮嘱我抓经时间修改。段老师敏锐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让我受益匪。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还要感谢大学生涯中教过我的各位老师,是你们教给我知识,让我得到沉淀和积累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陪伴我一步步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我要向各位评阅我的毕业论文的老师表示敬意,谢谢你们能够抽出时间评阅我的论文,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2014年4月26日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 心 理发展的 影 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罪犯教育身份意识和改造心态教育修订稿

罪犯教育身份意识和改 造心态教育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学员们,我知道没有哪一个人天生愿意成为一名罪犯,而作为监狱来说,也从来不会敞开大门欢迎任何一个人的到来,监狱的大门对无罪的人从来都是关闭着的,而只对有罪的人敞开。学员们,说这话的时候,我能猜得到,你们中间的一些人,一定会有人不服气,有一万个埋怨和理由,为自己的犯罪辩解,为自己的失足开脱罪责,或者不耐烦听我的讲述。我不责怪你们,也能理解你们,因为你们并不是天生的罪人,你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曾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梦,都有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我知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自愿成为大墙内的罪犯,可是当你们去犯罪的时候,当你们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你们却很少去想你们的冲动和失误,给社会,给亲人,给父母,给儿女带来的那份难以诉说的伤痛。在人生不顺的时候,你们会怨、会恨,会怨恨自己生不逢时,降临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让你们受苦受穷;你们会怨恨父母的自私,离异再婚,没有给你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你们会怨恨生活的不公平,没让自己拥有一个富有的爹娘;你们会怨恨命运的不公,让自己在高考之时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也有人叹息,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人咒骂自己妻子的不忠背叛了自己,拆散了家庭……太多的怨恨,太多的迷茫……之后,你们想没有想过,我们同生在一块土地,同顶着一片蓝天,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你们一样的人,也都有着说不完的伤与痛、道不尽的怨与恨,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与你们有着相同处境的人,在遇到人生不顺的时候都不去犯罪,而单单你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现实生活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有急流,有涌流,有暗礁也有旋涡。在人这一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曲折和坎坷,你们现在会遇到,出狱后仍然还可能遇到,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学员们,今天上课,我也不想给你们讲什么大道理,我只想让你们知道,一个人,不管是社会上的自由的人,还是监狱里的服刑人员,都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人生角色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对的,法律的判决就说明了你错了。你改变不了社会,更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改变自己,重新找回正确的人生坐标。 作为一个受到刑责的人,判刑入狱之后,就是一个罪犯了,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人生的新角色,适应人生的新变化。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身份意识,服刑人员应当怎样认同自己的身份意识?身份,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身份意识,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感。他可以促使个体摆正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他的要求。罪犯,同样也是一种身份,只不过是一种很不好的身份,他明确表明了你在社会中所处的是接受法律惩罚的社会地位。 服刑人员必须有罪犯身份意识,这是适应监管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改造的需要,更是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由之路。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详)讲解学习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作为一种过程,成熟是由一系列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成熟的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和状态。按照正常的发展,个体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应出现该年龄阶段应出现的年龄特征,如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都各自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心理学家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就是对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以在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的遗传素质的这个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特点是遗传和变异性。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别,会给人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理上,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致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上呈现出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具有不同的素质差异。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揭示了人的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等的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一、单选 1、准广义的罪犯心理矫治概念() A、是根据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及临床工作传统经验得出的 B、与罪犯心理治疗是同一概念 C、包括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项内容 D、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2、狭义的心理矫治概念() A、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B、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 C、与行为矫正是同义语 D、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关于罪犯心理矫治的性质 A、是一种改造活动 B、是一种监管医疗活动 C、是一种介于监管医疗与教育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职业行为 D、是一种教育活动 4、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监管医疗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既接近又不同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都是改造活动 5、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是既接近又不等同 6、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 A、二者总体目标不同 B、罪犯心理矫治是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化、拓展和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C、二者性质相同 D、二者完全不同 7、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A、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不是只适用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B、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C、是面向一部分罪犯 D、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且对所有罪犯采用相同的矫治方法 8、对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只进行心理评估 C、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D、进行劳动改造 9、对具有以反社会性为核心个性心理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过去的二十年岁月中,影响我身心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多种因素作用而成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说法,归纳总结一下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等。 首先,我认为遗传对于一个机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龙生龙,凤生凤”,我们的机体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许多特征,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遗传的结果。但是遗传的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淡化,很多早慧的孩子长大以后并不一定就是天才,像许多孩子可能早期性格比较内向,但随着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他们很可能成为侃侃而谈的人,许多著名的人物,早年的缺陷往往成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中大放光芒的方面,遗传的因素绝对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些借口遗传因素制约而不能克服某些困难的人只是借遗传因素来掩盖自己的不求上进。 其次,环境的因素也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不是决定性因素。我小时候据说是很调皮的,好奇心特别强,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我想这个时候树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因为那时候我和很多孩子一样,就很喜欢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大人的行为、动作包括语言,我记得小时候大人说什么,我就会在嘴里小声的嘀咕,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强,不同的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功能发展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在我家隔壁,有个小孩子,他今年五岁了,他可以叽叽咕咕说很多话了,但是他所说的话几乎没人可以听懂,这与他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妈妈是说苏北的方言的,他爸爸是讲普通话的,从小照顾他的奶奶是讲苏州方言的,小孩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各种语言杂糅的环境使他的语言一直不能有很好的发展,像我的小堂妹,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都是流利的普通话,她很小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这不能不说是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仅仅是影响,绝对不能说是决定,很多孩子开口很晚,难道是他一直处于无声的世界吗? 再一个因素就是教育的因素,我觉得在我的人生发展中,这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上学之前,我一直是在老家的,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环境中,我接触的只是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伙伴,生活的空间是那么一方小小的天地,所知道的不过是吃饭睡觉之类的生活琐事,但是当我进入学校,什么都是新鲜的,不同的小伙伴,不同的老师,接受的知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在我生活的那一小方世界外,还有一个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我开始识字,开始学习在集体生活学习,没有教育,我想我依然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对什么都好奇,但也是仅限于好奇,不会从理论实践上去找出缘由。而教育为我解开了我始终不得理解的世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这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对人得到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也是颇有感受的。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似乎对学习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到了高中,我的学习有了明显的目的性,虽然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但是我明白什么东西是我需要的。而大学,更加是一段令人记忆犹新的回忆,我开始对整个世界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的成熟阶段也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吧,教育的妙不可言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了解,我也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走进大学的殿堂,切身体会思想的成熟的过程。 在书本上对于影响人的发展还讲到一点个体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在大学中我也开始初有体会,大学之前的学习大多是灌输性的学习,而现在我更多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去将之解决,现在我更多的对许多知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人性状(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特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繁衍的内在机制。 遗传素质是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体在母体内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已具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本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新生个体已经成形、已经具有了的解剖生理特点。显然,如果把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仅仅归结为遗传素质的作用,那末它还没有回答这样的回题:这遗传素质本身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于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最终应当归结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存留于受精卵中的遗传基因的作用。受精卵中的遗传基因既包含了父方的遗传信息,又包含了母方的遗传信息。新的生命个体,正是在融合了父母双方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的作用下,吸收母体内环境所提供的物持养料逐步构筑成型的。为什么有的双亲智商都很高,却生出了智商不高甚至痴呆的儿童,而有的双亲智商属中等水平,却生出智商很高的儿童?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遗传基因的物质组成成分或其排列组合发生变化,从而使该遗传基因发生突变或重组的结果。 (2)对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具体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一着人的身心发展。在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人作为生命个体在母胎 内孕育成胎儿,胎儿娩出时就具有了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地正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些物质前提,人的身心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先天色盲的胎儿,出生之后,不管环境和教育如何影响他,这个儿童绝对不可能发展成为画家和需要辩别颜色的其他工作者。有一种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例如,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高尔顿,他用家谱调查方法,先选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内的977个著中人物,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个具有名声。再选出977个所谓一般的普通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只有1人具有名声。据此,高尔顿下结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在旧中国,也有人认为,人格完全预定于遗传之中,一切教谕、劝导等都是无用的,所谓自由、责任、义务,都是幻想的名词。一个人对于社会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罪犯改造主要理论依据

流程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人格改造理论。人格改造论是西方国家普遍认同和实践的行刑理念与基础理论。人格的定义有很多,现在比较有共识的是指:在一个人的生活基础上,由于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习惯和性格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等方面内在结构与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可见,“人格”已经不是狭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辐射到社会学、犯罪学和改造学等多领域的概念。 近年来,人格改造论也得到了我国学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如,翟中东提出:监狱矫正的客体应该是罪犯的人格;陈士涵的《人格改造论》等等。课题组对改造客体的定位、调查分类及相关改造内容的设计都以此理论为主要依据。 (二)行刑个别化理论。该理论是在菲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格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实践。该理论认为,对犯人的个别化矫正与治疗是矫正的核心方式;犯人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所犯罪行的轻重和人身危险程度等各不相同,因此要实现教育刑目的,必须从罪犯个人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课题组对于整个流程的设计,特别是个案制定、实施工作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 (三)行刑教育化理论。该理论由李斯特等教育刑先驱者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心意思是:监狱对罪犯的行刑矫正,诸如监禁控制、管理、劳动、教化等都以教育、矫治罪犯为目的;监狱矫正的中心和基本事项是教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社会规范、公民道德、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正常社会所必须的技能以及文化教育等,这是预防犯罪的根本。流程的总体设计就依据了此理论,一方面把教育改造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也涉及了必要的管理、劳动等内容,体现了三大改造手段的协调,整体改造效能的发挥。 (四)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罪犯入监后,监狱要为每个罪犯制定矫正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罪犯的犯罪史、人格缺陷与需求、刑期长短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矫正项目。矫正项目是精心设计而成的,并采用专题辅导、团体讨论、情境模拟训练等形式,让不同类型的罪犯对号入座,全面参与,实现认知纠正与提高和行为训练与养成的有机结合,这与我局近年强调“知行合一”的改造理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论文作业)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摘要:影响个人发展因素众多,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因素学说。从单因素到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都在尽可能的描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正如我们知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个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竟怎么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与探讨。我们先探讨一下各种因素。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主观 一、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单因素决定论、三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及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经过人们研究,人们认为这种单因素论不能解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许多问题,片面了。三因素决定论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本人的成长经历来阐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遗传影响因素 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其中有人强调内因,强调人的生物性的决定作用,即遗传决定论。在我上小学时候。我我在数学方面特别擅长,计算能力比我同年级的学生都强。我的父亲他在小时候也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每当我拿着一百分的卷子给他看时,他都会说:“果然是我的儿子!继承了我的优良传统(遗传),跟我小时候一样聪明。”对于这种说法,现在想想,也许它们并不是有必然联系,这是用神秘的态度来看待遗传。我们知道,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肤色、神经系统的特点等。故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环境影响因素 还有人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这里的环境指自然环境,如强调个人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当你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里时,你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变得积极,当你身边的朋友都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时,你将会很容易地也走进他们的队伍。就比如我们家,家里比较重视礼貌,我的父母与人交往,都会彬彬有礼,在为人处事方面特别重视道德。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跟他们一样,运用着跟他们一样的交往艺术。但是环境决定这种看法,范围过于狭窄。难道环境就一定会决定你的发展吗?那少年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在吵杂的菜市场看书呢?现在众学者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故,环境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精选.]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又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下面分开来进行阐述。 (1)遗传因素:遗传是祖先、父母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大多数特殊能力、身体特征都有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比如:遗传性近视等。遗传也是提供人类物质发展的最基础的自然物质前提,也就是说,遗传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明星的颜值自是不必说,但是明星的孩子并不一定都长得好看。 遗传就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唐氏综合症是因为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这些患者的智商尽在25~50之间,与正常儿童的智力相差较多。 (2)生理成熟因素: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由于遗传及后天环境的差别,儿童生理成熟的时间、速度等方面都存在个别差异。脑的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每个孩子的成熟度也不同,孩子大脑发育在1岁左右脑细胞接近成人,7岁左右脑重量接近成人,而孩子生理成熟就影响的心理发展,比如:大脑发育成熟影响着思维水平的发展。 (3)社会环境: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边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生活条件,其中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早期隔离(剥夺)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早期实验者将一群新生儿关在一个房间里,只给食物,保证孩子们活着,但是却不给其他任何的刺激,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的智力明显有退化,目光呆滞,行动迟缓,慢慢变得痴傻。后期有研究人员觉得此项实验的比较残忍,就换做用恒河猴进行了实验。

(4)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 上述的四个因素相互制约,分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1)遗传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孩子的智力、品质等在出生的时候就是已经决定好的,是先天授予的,而后天的学习只是帮助我们的能力进行开发。代表人物有霍尔、格赛尔等。 (2)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与环境决定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人的发展归结于环境教育的结果。代表人物华生就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任意改造成我想要的XXX”。还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也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3)二因素伦:只有环境没有遗传不行,只有遗传没有环境也不行,代表人物吴伟士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设遗传为长,环境为宽,二者相乘的面积就是人的发展。 (4)相互作用论:这中观点和刚刚的二因素论不同,二因素论只是单纯将遗传和环境拼凑在一起,二相互作用论是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真题再现: 洛克提出“白板说”,这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二因素论 【答案】A 【解析】“白板说”是指人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后天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符合环境决定论。

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5e9106427.html, 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1、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4、罪犯改造心理学 5、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6、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7、浅议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8、罪犯改造心理学 9、罪犯改造的心理学方法探析 10、试论教育改造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11、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12、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运用 13、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实行肯定性评价机制的价值及设想——以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为根据 14、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15、矫正心理学家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与冲突 16、运用现代社会心理学手段教育矫治罪犯提高改造质量——运用“APD 三步法”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的思考 二、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罪犯改造心理学 2、罪犯改造心理学

https://www.doczj.com/doc/5e9106427.html, 3、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1、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6、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7、浅议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8、罪犯改造心理学 9、罪犯改造的心理学方法探析 10、试论教育改造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11、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12、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运用 13、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实行肯定性评价机制的价值及设想——以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为根据 14、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15、矫正心理学家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与冲突 16、运用现代社会心理学手段教育矫治罪犯提高改造质量——运用“APD 三步法”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的思考 三、热门罪犯改造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1、罪犯改造心理学 2、罪犯改造心理学 3、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 4、罪犯改造心理学 5、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基于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监狱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论文摘要 本文在基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介绍,根据调查获得的情况,对影响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工作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乘务员存在的心理与自我保护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工作单位和乘务员个人两个方面来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加强自我保护的的措施。研究旨在了解空中乘务员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影响空中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与自我保护,以便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措施,改善和提升空中乘务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乘务员;心理健康;因素;自我保护

第一章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本文对乘务员心理健康的探讨基于狭义上。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心理健康与否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最新国内的研究结果,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2)情绪反应适度,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3)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4)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6)良好的人际交往,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7)行为得体,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8)反应适度,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二、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 1.乘务员心理健康 乘务员心理健康是指针对乘务员这一类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的评判也是基于心理健康八个方面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